记承天寺夜游复习题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一、选择题1.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谁?A. 苏轼B. 欧阳修C. 王安石D. 柳宗元2. 《记承天寺夜游》主要描绘了哪个寺庙的夜景?A. 承天寺B. 洛阳白马寺C. 嵩山少林寺D. 长安大兴善寺A. 明月B. 清风C. 碧波D. 烟花二、填空题1. 《记承天寺夜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绘了承天寺的壮丽景色。

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______,盖竹柏影也。

”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的清澈。

三、判断题1.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描写白日游寺的文章。

()2. 文章中提到“水中藻荇交横”,这里的藻荇实际上是指水中的植物。

()四、简答题1. 请简要概括《记承天寺夜游》的主要内容。

2. 文章中是如何通过对比手法突出承天寺夜景的美?五、翻译题六、分析题1. 分析《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2.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闲人”一词的理解。

七、拓展题1. 请列举一部你熟悉的描写夜景的文学作品,并简要介绍其内容。

2. 请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游记文学的认识。

八、连线题1. 明月 __________ A. 竹柏影2. 清风 __________ B. 庭下积水3. 碧波 __________ C. 中庭地面4. 烟花 __________ D. 夜空星辰九、改错题1. “庭下如积水空暗,水中藻荇清楚,盖松柏影也。

”2. “何夜无云?何处无竹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十、修辞手法识别题1.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十一、仿写题请仿照《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句子,写一段描写你熟悉的某个夜景的文段。

十二、文学常识题1.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哪个时期创作的作品?2. 苏轼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十三、阅读理解题“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记承天寺夜游》与《西湖念语》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记承天寺夜游》与《西湖念语》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记承天寺夜游》与《西湖念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西湖念语①[宋]欧阳修昔者王子猷之爱竹,造门不问于主人。

陶渊明之卧舆,遇酒便留于道士。

况西湖之胜概,擅东颍之佳名。

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②。

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

并游或结于良朋,乘兴有时而独往。

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

至欢然而会意,亦傍③若于无人。

乃知偶来常胜于特来,前言可信。

所有虽非于己有,其得已多。

因翻旧阕之辞,写以新声之调。

敢陈薄伎,聊佐清欢。

【注释】①此文写于欧阳修辞官退休流连颍州西湖山水之时。

②高会:盛大的宴会。

③傍,同“旁”。

50.下面是“胜”字的文言词义积累卡。

请你结合所学,推测词义演进脉络,填写义项。

5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5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虽美景良辰,固多于高会。

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

53.【甲】【乙】两文中的“闲人”有多重内涵。

请结合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46.(1)胜过,超过(2)美好,优美47.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一觞而一咏。

48.(1)哪个晚上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2)虽然良辰美景,本来大多见于盛大的宴会。

但是清风明月,幸好属于闲人。

53.(1)清闲之人。

苏轼和欧阳修,一个被贬,一个辞官退休,这样的处境使他们有时间走进自然,亲近清风明月。

(2)恬适之人。

苏轼因心境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欧阳修“并游”“独往”“至欢然而会意,亦傍若于无人”,留恋于山水间,自得其乐。

《记承天寺夜游》文常、实词、翻译及课外拓展-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课内篇目梳理与课外拓展阅读复习

《记承天寺夜游》文常、实词、翻译及课外拓展-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课内篇目梳理与课外拓展阅读复习

【词意积累--“悉”】
悉 [xī] ①[形]详尽。例:古之治天下, 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
(《论积贮疏》) ②[动]倾尽所有,全部使出。例:悉吾村之众,精技击者不过百人。
(《冯婉贞》) ③[动]熟悉,详细地了解。例:王闻是语,即大嗔恚,竟不究悉谁作此语 。
(不能悉意,略陈固陋。(《报任安书》) ⑤[副]全,都。例: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答案】 1、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 境界。 3、《记承天寺夜游》中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的句子: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默写句子
1、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2、《记承天寺夜游》中的“----------,------------、-------, --------”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 境界。 3、《记承天寺夜游》中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的句子:----------?-------------?-------------。 4、---------,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怀民亦未寝,----------。
(《东坡逸事》)
1、解释红色词语 (1)寺临兰溪 (2)山下兰芽短浸溪 (3)勿谓仆谪居之后 (4)以青蒿粥啖之 (5)遂悉偿所负
【答案】
1、解释红色词语 (1)寺临兰溪:临近、靠近 (2)山下兰芽短浸溪:泡在水中 (3)勿谓仆谪居之后:贬谪,流放。 (4)以青蒿粥啖之:用;给······吃 (5)遂悉偿所负:全,都。

2024年语文中考总复习第五部分文言文复习训练——记承天寺夜游

2024年语文中考总复习第五部分文言文复习训练——记承天寺夜游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 户,欣.然.起行。……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 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练实基础
练透核心
练活运用
进阶训练
-13-
11.记承天寺夜游
【乙】臣自颍移.扬,过豪、寿、楚、泗等州,所至麻 麦如云。臣访问父老,皆有忧色,云:“丰年不如凶年。 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口,犹可以生。若丰年举 催积欠,胥徒在门,枷棒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言讫 泪下,臣亦不觉流涕.。又所至城邑,多有流民……
练实基础
练透核心
练活运用
进阶训练
-17-
11.记承天寺夜游
【参考译文】 我从颍州到扬州,经过濠、寿、楚、泗等
地方,所到之处遍地都是麻和麦子(丰收景象)。我询问父老 乡亲,(他们)脸上都有忧虑的神色,说:“丰收的年头还不 如灾荒的年头。天灾流行,百姓虽然缺少粮食,俭省吃穿
用度,还可以活下去。如果是丰收的年头,(官府)催缴积累 的欠债,一群官府小吏上门,枷棒打在身上,那么一家人
练实基础
练透核心
练活运用
进阶训练
-27-
1.【创新题】下面是“胜”字的文言词义积累卡。请你结 合所学,推测词义演进脉络,填写义项。(3分)
练实基础
练透核心
练活运用
进阶训练
-22-
11.记承天寺夜游
※2.【新考法题】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 三处)。(3分)
鸣蛙暂听/安问属官而属私/曲水临流/自可 一 觞 而 一 咏。 断句技巧四:借助修辞手法断句。使用排比、对偶、反 复、顶真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往往句式整齐,以四六句居 多,可抓住这个特点断句。

记承天寺夜游课内外对比阅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课内外对比阅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专题一、课文内容理解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

(3)人生感慨。

(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

3、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 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描绘了庭中月光的澄澈。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惋惜无人赏月,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

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7、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②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渡荆门送别》《记承天寺夜游》与《观月记》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渡荆门送别》《记承天寺夜游》与《观月记》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渡荆门送别》《记承天寺夜游》与《观月记》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乙】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丙】观月记(节选)[宋]张孝祥盖余以八月之望①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

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

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②而登焉。

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③,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

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注释】①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②童隶:书童仆役。

③阆风、瑶台、广寒之宫:阆(láng)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

瑶台,传说在昆仑山上,以五色玉为台基。

广寒宫,即月宫。

96.下面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是一首五言律诗,其颔联、尾联都是对仗句,每联的最后一个字都押同一个韵“ou”。

B.【乙】文中的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C.【丙】文中,作者观月的时间是农历八月十五日,观月的地点是洞庭湖金沙堆。

D.【乙】【丙】两文中的加点词“耳”都是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9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相与..步于中庭相与:___________________(2)虽未尝.身至其地尝:_____________________98.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最佳复习资料

记承天寺夜游最佳复习资料

《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寺夜游■宋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恰好看到)月光从窗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找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竹子和松柏树枝在地上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松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词语解释】解:脱、脱下。

户:窗户。

欣然:高兴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寝:睡。

相与:共同,一起。

步:散步、漫步、走、行走。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盖:原来。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一词多义】与: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念无与为乐者。

(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

(于是)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桃花源记》至:遂至承天寺。

(到)寡助之至。

(极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寻:寻怀民。

(寻找)未果,寻病终。

(不久)《桃花源记》空: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旷澄澈)空谷传响。

(空荡荡的)《三峡》【古今异义】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只不过;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户(月色入户):古义:窗(门户)户;今义:住户、人家念(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纪念,思念,读盖(盖竹柏影也):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中庭(相与步于中庭):古义:院子里;今义:庭子中间。

《记承天寺野游》复习题

《记承天寺野游》复习题

八年级语文(上)《记承天寺夜游》试题一、填空:《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著名的__________家、书画家,号___________,眉州眉山人。

父亲___________,弟弟___________,都是著名文学家,父子三人世称是一“___________”,均属___________之列。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在原文中的意思。

1、解衣欲.睡()2、月色入户.()3、欣然..起行()4、念.无与为乐者()5、遂.至承天寺()6、怀民亦未寝.()7、相与..()..()8、庭下如积水空明..步于中庭9、盖.竹柏影也()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三、按原文填空默写:1、表明作者夜游原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暗示作者与张怀民志同道合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明作者慨叹知音甚少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月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理解:1、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此句进行评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月光的空明澄澈,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悠闲的自慰等多种感情交织在一起。

3、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这种与实际不符的方式来表达呢?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无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完整版)《记承天寺夜游》复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记承天寺夜游》复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全文,按要求答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月色入户.() 2.欣.然起行()3.念.无与.乐者()() 4.相与..步于中庭()()5.水中藻荇交横.()6.庭下如积水空明..()7、盖.竹柏影也()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9、遂.至承天寺() 10、步于中庭11、庭下如积水空明..()(二)一词多义。

水中藻荇交横.()庭下如积水空.明()横.无际涯()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而或长烟一空.()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欣然起.行()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三)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_________________(四)选择。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本文的构思角度是()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3)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1.词语(cíyǔ)解释念:考虑(kǎolǜ),想到寝:睡但:只是(zhǐshì) 相与(xiāngyǔ):共同(gòngtóng),一起户:门闲人:清闲的人空明:形容水清澈透明。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交错,纵横。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

至:到2、内容理解:(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写出了月色的清澈透明(空明)特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作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空明,突出月色的澄澈。

以水中藻荇侧面烘托月色的清澈透明。

“积水空明”用比喻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5)文中写了哪两个人?他们有什么相同点?苏轼和张怀民。

共同点:都是闲人;都被贬了,心情抑郁,但仍思进取;都有豁达的胸襟。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作者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答:①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密切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起趣相投命运相同(7)如何理解闲人?闲人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闲人”,即清闲的人。

它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同时指明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

2024年语文中考总复习第四部分文言文阅读——记承天寺夜游

2024年语文中考总复习第四部分文言文阅读——记承天寺夜游

❸〔念〕考虑,想到。
❹〔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❺〔相与〕共同,一起。
❻〔中庭〕院子里。
原文译注
原文译注
精准解读
-2-
11.记承天寺夜游❶ 苏

庭下如积水空明 ❼ ,水中藻、荇 ❽ 交横,盖 ❾ 竹柏影也。 [默,默] 何夜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夜
统一。读此文,带给读者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
原文译注
精准解读
-8-
11.记承天寺夜游❶ 苏

2.【教材·思考探究三】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
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参考答案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
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
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精准解读源自-5-11.记承天寺夜游❶ 苏

二 结构图解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
叙事 人物:吾、张怀民
起因:月色入户
事件:庭院赏月
月光如积水:空灵澄澈
写景
竹、柏影如藻、荇:纵横
交错
议论抒怀
清幽宁静
(比喻
侧面烘托)
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点明中心)
原文译注
精准解读
-6-
11.记承天寺夜游❶ 苏

三 内容主旨
全文着一“闲”字,通过对澄澈透明而美妙的月色的
生动形象的描绘,表达的感情微妙而复杂,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原文译注
精准解读
-7-
11.记承天寺夜游❶ 苏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①南迁②,相遇于梧、藤③间。

道旁有鬻④汤饼者,共买食之。

觕⑤恶不可食。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

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⑥’而已。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注释]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

①南迁:贬谪到南方。

①梧、藤:梧州、藤州。

①鬻(yù):卖。

①觕(cū)同“粗”。

①饮湿:指润湿嘴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2)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3)共买食.之(____________)(4)饮酒但.饮湿(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3.请自选一个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如果你是苏东坡,在(乙)文的情景中,会对九三郎说些什么?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B.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慕:仰慕。

C.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奉,尊崇。

苏教版八上语文 初二文言文复习---《记承天寺夜游》

苏教版八上语文    初二文言文复习---《记承天寺夜游》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初二文言文复习---《记承天寺夜游》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

(2分)(1)月色入.户 ( ) (2)念.无与乐者 ( ) (3)相与..步于中庭( ) (4)庭下如积水空明.. ( ) (5)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 ( ) (6)怀民亦未寝.( ) (7)水中藻荇交横..( ) 2.用现代汉语写出划线句子的意思。

(3分)3、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分)4.晋代陶渊明因不满官场的黑暗腐败,愤而辞官回乡,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恬淡的生活。

本文中,作者也以“闲人”自居,这悠闲与陶渊明的一致吗?简述你的理由。

(3分)5、品味文中划线句子,说说下面哪句诗最能体现该句的意蕴。

(3分)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我选 理由:6、仔细阅读上文及所给材料,说说“闲人”的内涵(4分)材料:苏东坡,即苏轼,北宋文学家。

他的一生,是在北宋的变法、反变法的政治斗争风浪中度过的,因“乌台诗案 ”被逮捕入狱,出狱后贬谪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

历经几起几落,直到贬至海南省。

从他中举为官到去死的四十五年中,前后有十四、五年都过着贬谪流放、颠沛流离的生活。

这篇文章他谪贬黄州后写的。

7、把文中集中写景的句子写在下面,并用4个字概括其主要内容。

(2分)(1(289.“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中考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精练卷附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精练卷附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课内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精练卷原文呈现教参译文(加粗内容翻译以课下注释为准)教参段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ɡ)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第①层:叙事部分,点明时间、地点、人物和“夜游”的起因,为下文张本。

第②层:写景,作者仅用18个字,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第③层:议论抒怀。

惋惜无人赏月,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文章中心】这篇平淡自然的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

文章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知识梳理一、重点字词1.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相与步.于中庭原意为:脚步,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2.一词多义与:①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②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3.重点实词(1)月色.入户色:_______(2)欣.然起行欣:_______(3)念.无与为乐.者念:_______乐:_______(4)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_______(5)怀民亦未寝.寝:_______(6)盖.竹柏影也盖:_______(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_______如:_______4.文言虚词(1)欣然.起行_______(2)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3)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4)盖竹柏影也._______(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二、重点句子翻译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八年级语文(上)《记承天寺夜游》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记承天寺夜游》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记承天寺夜游》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一处景色描写包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9、文中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这三者都为写人服务,写人又突出这一点“闲”,请你写出文中的几个“闲”?
10、本文作者借月抒情,与其《水调歌头》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相似之处是哪一句?并谈一谈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抒发的感情是否相同?
5、“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理?
6、“念无与为乐者” 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7、本文写月下之景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8、“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认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 理由: 。
4、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诗夜游》即写于此时。
2、窗 高兴愉快的样子 想到,考虑 睡觉
散步 形容水的澄澈 相互错杂 只是
3、(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2)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1、本文选自《 》,作者 ,字 ,号 ,
眉州眉山人 代 家。
2、解释加粗的词。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集锦(含答案)复习过程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集锦(含答案)复习过程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含答案)1《记承天寺夜游》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赏月喜悦、复杂微妙的心情.2 语言有何显著特征?语言显著特征:悲凉、难言的显著特征.3 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文章的“月”正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断月色之明了,“水中藻、荇交横”可以推见到月光之清4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因为看到明月照进屋子里兴奋、喜悦,月色好似久违的老朋友,让作者想到去寺里找张怀民,所以就去了寺庙游玩.5 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寻张怀民”是由于“____________”,作者的心理活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月色入户”,表达了作者宽广豁达的胸襟;“寻张怀民”是由于“念无与为乐者”,作者的心理活动是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惆怅和悲愤之情.6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积水空明,藻荇交横表现景物什么特点?月光清澈透明,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

”。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光_(赏月)2、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的原因是什么?答:是作者初到此不久,朋友不多,加上他是被贬之人,能与之亲密交往的人就更少了,所以想来想去能与之赏月同乐的人就更少了,正因如此,作者才想到了也被贬斥道这里的张怀民****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答案《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散文,其中描绘了作者在承天寺夜游时的所见所感。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练习题答案:1. 问题:《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是如何描述夜晚的景象的?答案:苏轼在文中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美丽。

他提到了月光如水,树影婆娑,以及寺庙的钟声,营造出了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

2. 问题:苏轼在文中提到了哪些与夜游相关的活动?答案:苏轼在文中提到了与友人一起在承天寺中散步,谈论诗文,以及聆听寺庙的钟声。

这些活动都体现了文人雅士在夜晚的闲适生活。

3. 问题:苏轼在文中表达了哪些情感?答案:苏轼在文中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对友人的怀念,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他通过夜游的体验,抒发了自己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感悟。

4. 问题:《记承天寺夜游》中有哪些修辞手法?答案:苏轼在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例如,他将月光比作水,将树影比作舞动的精灵,增强了文章的意境和表现力。

5. 问题:苏轼在文中提到的“钟声”有何象征意义?答案:钟声在文中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苏轼通过钟声,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6. 问题:《记承天寺夜游》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答案:《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散文中的佳作,以其清新脱俗的文风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展示了苏轼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

7. 问题:苏轼在文中提到的“闲人”是指什么?答案:“闲人”在这里指的是那些能够享受生活,有闲情逸致的人。

苏轼通过“闲人”一词,表达了对那些能够脱离世俗纷扰,享受自然和文化的人的赞赏。

通过这些练习题答案,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散文的内容和苏轼的思想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篇一」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词语解衣欲睡欲:想要。

月色入户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起行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者:的人。

遂至承天寺遂:于是,就。

至:到。

怀民亦未寝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交横: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交横:交错纵横。

盖竹柏影也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也:表判断,是。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

但,只。

闲:清闲。

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二)一词多义与: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 念无与乐者。

(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

(于是)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打洞)《狼》盖:盖竹柏影也。

(原来)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原来是)《狼》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寻:寻张怀民。

(寻找) 未果,寻病终。

(不久)《桃花源记》欲:解衣欲睡。

(将要) 欲穷其林。

(想《桃花源记》(三)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月色入户户:古义:多指门;今义:窗户、人家念无与为乐者念:古义:想到;今义:纪念,思念,读盖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记承天寺夜游》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清查

《记承天寺夜游》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清查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文言文考点清查专题06 《记承天寺夜游》文学常识①苏轼(1037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②因为“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降职为团练副使,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却仍然乐观、豁达。

本文便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

比较两篇短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

二.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

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两人者.【乙】吾昔自杭移高密与杨元素同舟,而陈令举张子野皆从余过李公择于湖,遂与刘孝叔俱至松江②。

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

子野年八十五,以歌词闻于天下,作《定风波》令,其略云:“见说贤人聚吴分试问,也应傍有老人星。

”坐客欢甚有醉倒者,此乐未尝忘也。

今七年耳,子野、孝叔、令举皆为物,七月九日海风架潮,平地丈馀荡尽无复孑遗矣。

追思囊时,真一梦耳元丰四月十二日,黄州临皋亭夜坐书。

(苏轼《记游松江》【注释】①高密:今属山东宋时称密州治诸松江:在上海市郊。

苏轼游松江是在熙宁七年(1074)知密州之前,追记于元丰四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____ (2)皆从余过.李公择于湖。

过: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练习卷一、文学常识填空:(11分)《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字,号,代文学家,与其父、其弟合称“三苏”。

这篇短文对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谪居生活的一个片段,他表面,但内心却隐含着仕途失意的之情,透露出的特殊心境。

二、重点词语解释:(47分)1、欣然起行2、念无与乐者3、怀民亦未寝4、盖竹柏影也三、语段阅读:(42分)①元丰元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

③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无两人者耳?1.本文是一篇描绘月色的小散文,文中描写月色的文句有三句,请在文中横线上填出,并翻译文中正面直接描写月光的一句是,侧面描写月色的句子是,均采用的修辞。

2.作者笔下月景的特点是,本文是以顺序来展开描述的。

3.①段运用了的表达方式,交代了;②段运用了的表达方式;③段运用了的表达方式,作用是。

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句中“闲人”指的人,“吾两人者”是指和。

文中哪些句子表现了“闲”?6.“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一句中,“入户”二字生动传神,下列诗句与此用法相同的一项()A.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B.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D.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7.本文以“月光”为线索,通过“念月”、“赏月”、“议月”结构全篇,抒写了作者独特的心境。

下列苏轼咏月的名句中,最贴近本文心境的一句是()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B.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C.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D.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8.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

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9.请仿照“他是一轮明月,大公无私地播洒光明”的句式,按要求填空:(1)他是一条河流,。

(2)他是,无所畏惧地搏击长空。

(3)他是,。

石崇与王恺争豪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①。

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

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

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②击之,应手而碎。

恺既惋惜,以为疾已之宝,声色甚厉。

崇曰:"不足恨,今还卿③。

"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④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⑤,甚众。

恺惆然⑥自失。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舆服:车辆、冠冕和服装。

②铁如意:搔背痒的工具,一端做成灵芝形或云叶形,供观赏。

③卿:此处为对对方的称谓。

④条干:枝条树干。

⑤如恺许比:同王恺那棵珊瑚树差不多相等的。

⑥惘然:失意的样子。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1)并穷( )绮丽,以()饰舆服(2)世罕其比( )(3)尝()以( )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2、回答下列问题(1) 文章通过一略一详两件事来写石崇与王恺争豪,请各用三个字概括。

_____(2) 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王恺的珊瑚“世罕其比”?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 王恺在珊瑚被击碎后,为何声色甚厉?(4) 联系后文,我们从石崇击碎珊瑚的举动中,可以看到他怎样的性格特点?(5) 文章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记承天寺夜游》答案:一、1、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北宋苏洵苏辙月色乐观旷达在贬谪中自我排遣二、1、高兴的样子2、想、思考3、睡4、原来是5、寻找/不久6、向/在7、到/极点8、共同/共同9、只是、不过/只/只10、左右/左右/赞许/拟声词/地方、处所/答应三、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地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借喻2、空明(澄澈透明)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作者的行踪3、记叙时间、地点和赏月的原因描写抒情画龙点睛之笔,揭示文章的中心,表现作者的思想。

4、B5、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苏轼和张怀民夜,解衣欲睡/欣然起行/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6、A7、D8、B9、一只雄鹰一张白纸,毫无成见地接受真理。

四、1、①都用尽,用来②曾经把,左右③比得上2、⑴①击珊瑚②展珊瑚⑵枝柯扶疏,铺垫⑶既惋惜,又以为疾已之宝⑷傲慢,又胸有成竹⑸反映晋代地主生活的豪华与奢侈译文:石崇和王恺比赛富有,都竭力用最华丽的东西来装饰车辆、衣冠。

武帝,是王恺的外甥,常常帮助王恺,曾经把一株两尺来高的珊瑚树赏给王恺,枝叶茂盛纷披,世上最少有珊瑚树比得上它的。

王恺拿出它来给石崇看。

石崇看完后,用铁如意敲打它,它随手碎了。

王恺既惋惜,又以为石崇妒忌自己的宝贝,脸色严厉地大声指责石崇。

石崇说:“不值得懊恨,现在我还给您。

”即令左右把自己的珊瑚树统统拿来,有六、七枝高三尺、四尺,枝条的美好世上绝无仅有,明亮华丽看也看不尽,象王恺这样同等高的珊瑚树很多。

王恺心中感到很不舒畅。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月色入户() 2.欣然起行()3.念无与乐者()() 4.相与步于中庭()()5.水中藻荇交横()6.庭下如积水空明()7、盖竹柏影也()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答: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八、“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

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十.解释下列词语。

1.念:遂:盖:但:2.上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3.上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写景,写了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十一、选择(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3)、本文的构思角度是()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二.翻译下列句子: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