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 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 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知识精讲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本专题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政策调整,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资本主义萌芽以及各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对外贸易等基本知识。

经济是一切社会存在及历史发展的基础,社会经济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个经济部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和推动,促进历史的发展。

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农民从奴隶状态中摆脱出来,封建社会中人身依附关系的不断松驰,有利于提高生产的积极性。

物的因素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铁农具和牛耕的作用,以及以后各朝代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对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水利的兴修,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推广,生产经验的积累,科学技术的应用也都对生产力的提高起了推动作用。

各个时期的经济政策的调整,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也促进了经济发展。

在封建社会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封建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及资本主义萌芽等方面,经济发展是各民族、各地区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现象。

为了便于复习,我们把本专题分为:小专题(一)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调整(一)历代经济政策的调整1. 春秋:2. 战国:3. 秦朝4. 西汉:5. 南北朝:6. 唐朝:7. 宋朝:9. 明朝:10. 清朝:(二)历代能够推动经济恢复和发展的主要因素1. 战国:①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③农田水利的兴修。

2. 秦朝:①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②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的统一,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③灵渠的兴修以及中原铁器向珠江流域的传播,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3. 西汉:①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高考历史专题——中国古代经济

高考历史专题——中国古代经济

高考历史专题——中国古代经济中国古代经济是中国古代史的核心部分,也是中考的重点。

经济史部分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频率较高,复习时要加以注意。

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其经济形态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发展的主要表现是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建。

手工业只是农业的补充,在“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业发展受到限制,但从唐宋时期开始,商业发展迅速,到宋元时期最为繁荣,而明清时期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施行使得商业发展明显受到限制。

在复习时注意: (1)要明确古代经济政策体现的是以农为本的思想。

核心内容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这也是盛世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

典型就是盛世局面的出现,如汉代(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光武中兴)和唐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2)明确各个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这部分注意识记各个朝代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大运河)、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纺织业、造船业)、商业发展的表现(都市的繁荣、交子)等内容。

这部分有时会结合图片来进行考查。

(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唐安史之乱后,完成于南宋时期。

要识记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表现,尤其注意表现经济重心南移的谚语,如“苏湖熟,天下足”等。

1.战国(1)措施:商鞅变法。

a.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2)农业发展表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2.西汉(1)政策:汉高祖、文帝、景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措施:A.汉高祖:a.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使其成为平民。

b.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

c.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减免徭役及兵役。

B.汉文帝、汉景帝:a.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

b.进一步减轻赋税徭役: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3)农业发展表现:西汉时,通过丝绸之路,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传入中原。

3.东汉时措施: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

高三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

高三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

中国古代经济一、考点分析本单元高考考点主要包括: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等手工业高度发达的史实,以市场和城市的演变发展为代表的商业发展概况,“重农抑商”、“海禁”政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缓慢发展等。

中国古代的经济,是长期以来高考重点关注的内容。

从考查内容来看,农业和商业是本专题高考命题的重中之重,因为农业和商业与当今社会热点问题联系较为密切。

从考查角度看,需要注意三个结合:①经济史与政治史的结合,以古代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为切入点,考查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以及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

②中外经济的结合,以古代经济为切入点,考查与同一时期世界经济的异同,认清古代中国经济从长期领先于世界到后来逐渐落后于欧美世界的发展轨迹。

③古代经济与当代经济的结合,以古代经济为切入点,考查其为当代经济发展提供的经验教训。

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三、重点知识:(一)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耕作方式(1)原始社会和商周时期是简单协作,集体劳作。

(2)春秋以后,个体农耕成为主要耕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

(3)水利设施不断完善,灌溉农业得到发发展。

2.生产工具的演进(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

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等简单工具。

(2)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

(3)春秋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农具。

战国中期,牛耕开始出现。

至此中国古代采用铁农具和牛耕的精耕细作的农业耕作方式形成。

(4)汉代发明了新式播种工具耧车。

唐代,长江下游出现了曲辕犁(又名江东犁)。

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公有。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所有制。

(3)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并存。

地主通过土地兼并使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

4.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经济

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经济

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经济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经济在高三历史学习中,了解经济方面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高三历史学习中的经济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战考试。

一. 中国古代经济1. 农耕经济:中国古代的经济以农耕为主,农业生产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耕经济的主要特点、农田制度、农业生产方式等是我们需要重点了解的内容。

2. 商业经济:商业在中国古代经济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商业经济的兴起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商业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等都是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3. 手工业经济: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发展也很发达,手工业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手工业经济的特点、手工业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等内容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

二. 中国近代经济1. 不平等条约对经济的影响:中国近代曾经遭受了多次不平等条约的侵害,这些条约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需要掌握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经济的剥削与压迫、中国经济发展的受阻等相关知识。

2. 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这一政策的实施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需要了解改革开放政策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3. 工业经济的兴起:中国近代工业经济的兴起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需要关注工业经济的兴起与原因、中国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等内容。

三. 世界近代经济1.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世界近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历史事件,对全球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需要了解工业革命的起因、主要内容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2. 世界经济体系的演变:世界近代经济体系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需要掌握世界经济体系的演变过程、各个时期的特点以及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性。

3. 全球化与经济发展: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对经济全球化的了解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国际经济关系、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全球经济合作的意义。

202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

202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

202 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课件在考试备战阶段中,历史科目的复习显得尤为重要。

在202版的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中,古代中国的经济也是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本文将会从几个方面详细解析这个知识点。

一、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可以说,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经开始进行农业生产,兴建灌溉工程等。

但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发展,要从商代开始算起。

商代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开始并行发展。

纺织、陶瓷、铸造等手工工艺逐渐发展。

而商业则逐渐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气候渐渐转暖,渔业、畜牧业开始兴盛,与此同时,钱币的出现也加速了商品交换,从而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到了汉代时期,手工业成为当时的支柱产业,而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开发,给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二、“农学”对古代中国经济的贡献在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业一向是主要产业。

与此同时,人们对于农业的研究也不断深入。

随着时间的推移,陆续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农学家,如田文、吴起等。

这些人对于农业生产的研究,给中国古代经济带来了很大的贡献。

他们通过研究水稻的生长规律、调节灌溉用水、发展良种等手段,逐渐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水平。

这同时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三、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往来在古代的时候,中国曾经与其他国家进行过经济往来。

与此同时,外来文化也随之传入,这对于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BC501年,波斯使节到达中国,带来了珠宝、贵重绸缎等物品。

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商品交换,加速了经济的发展。

到了唐代,中外贸易的规模已经非常庞大,大批商品从中国传往外国。

同时,外来文化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刺激,文学、科技等领域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与其他国家通行的经济体制不太一样,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同时,中国古代的经济体制包含着很多人类文明的智慧,如农学、工商业等领域中的技术创新等,都对于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高考历史总复习经济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经济

高考历史总复习经济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国古代经济属于典型的农耕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小农经济形成。

以家庭文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这种生产经营模式延续于整个中国古代,直到近代才逐步解体。

与小农经济发展相适应,我国土地所有制以私有制为主体,土地兼并伴随其整个发展过程。

我国古代手工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在金属冶炼、纺织、陶瓷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经营方式主要有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三种形态。

商业领域,尽管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由于经济规律的作用,我国古代商业依然得到很大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古代手工业和商业毕竟从属于农业,其发展水平明显受到农业的制约,只是作为农业的补充而存在,无法独立发展。

明清时期,在自然经济的母体中开始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其发展,也阻碍了中国向近代工业文明的演进,最终导致中国在近代的落伍。

本专题作为对中国古代经济的概貌表述,主要是从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进行的,重点要注意了解不同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水平状况及生产关系的变化;认清古代中国的经济从长期领先于世界到后来逐渐落后于欧美各国的发展轨迹,既要看到古代中国经济的辉煌成就,又要看到其中蕴含着导致中国由先进变为落后的消极因素;注意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与正式、文化发展的相互作用与内在联系。

命题规律:古代中国经济是农耕文明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发展方向。

因此,本单元在高考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考查的重点尤其集中在农业和商业。

本专题新增的内容应该作为备考重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基本特点,“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考查内容:对农业的考查侧重在“小农经济”等方面;对手工业、商业的考查集中在“发展的表现”和“重农抑商”及资本主义萌芽等方面;对“三农问题”的考查是近几年的热点之一,主要围绕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业生产力等方面考查。

中国古代经济史 高考复习用

中国古代经济史 高考复习用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史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原因1、国家统一安定局面的出现;2、统治政策的调整(包括发展经济的奖励措施);3、民族交往密切;4、中外经济交往频繁5、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和农作物的推广;6、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二、古代经济发展概况(一)农业篇(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①原始社会时期: 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

②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由于青铜的昂贵,在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

③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运用,铁制工具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④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 ⑤东汉:使用一牛挽犁.⑥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3.小农经济的含义:①以家庭生产、生活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②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但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主导地位。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⑫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⑬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战乱和苛政、天灾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⑭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1、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①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奖励耕战,限制工商业发展,禁止弃农经商。

②秦朝: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驰道和邮驿。

③两汉时期,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帝、景帝减轻田租,三十税一,甚至十多年不收田租,鼓励农耕。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历史经济专题总结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历史经济专题总结

《中国古代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专题整理》一、农业(1)历代农业生产工具原始社会—西周:木、石器为主、青铜稀少。

耒、耜(松土工具)。

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

春秋战国:铁犁牛耕(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西汉:耦犁二牛一人;犁壁。

东汉:耦犁(珠江流域)唐代:曲辕犁、犁评(2)精耕细作的改革与进步春秋战国:垄作法西汉:撒播法代田法北魏:北方----耕耙耱;南方—耕耙;北宋—稻麦一年2或3熟(3)水利、灌溉战国秦:都江堰、郑国渠秦朝:灵渠(连通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汉:漕渠、白渠、龙首渠(黄河流域、地下暗渠)北魏:翻车隋:大运河、筒车宋:农田水利法、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4)土地制度1.西周: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2.秦---清朝:⑴地主土地所有制 ---占绝对支配地位。

秦国的商鞅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⑵国有土地:如均田制(北魏---唐)唐前期实行均田制,限制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⑶农民土地所有制(5)赋役制度:春秋战国(承认土地私有,促进井田制的瓦解):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按亩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商鞅:奖励耕织免除徭役。

汉:向商人征收重税北魏:租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编户齐民制度(户籍制度+税收制度)唐:轻徭薄赋宋:免役法(纳钱代役);方田均税法(按亩收税)保甲法(兵役)明:按人丁、田亩收税明清:向商人征收重税(6)古代人口迁移(移民垦荒)西周:分封制秦朝:南征百越,设四郡北魏: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开发南方唐:安史之乱后,大量人口南迁,经济中心开始难以宋:农田水利法明:鼓励垦荒(7)历代政府重视农业发展的措施春秋战国时期----齐----相地而衰征;鲁---初税亩;魏----“尽地力之教”;商鞅---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汉---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北魏----均田制,租调制隋唐---均田制;轻徭薄赋;宋王安石变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经济文明知识点专题复习_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经济文明知识点专题复习_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经济文明知识点专题复习_◎考情分析: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历来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区域。

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特点和成果,江南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土地赋役制度的演变,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等内容都是以往高考重要的入题点。

从命题趋势看,以选择题为主,注重对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及对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有关知识的考查显得尤为突出。

◎考纲诠释:(1)考纲要求: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2)本专题以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为主题,探讨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与特点,复习本专题,要概括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理解主要的经济政策,掌握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特点。

(3)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中,以种植业为主、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古代手工业、商业也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辉煌成就,但在古代中国经济结构中始终居于农耕经济的补充地位,深深打上了农耕文明的烙印。

(4)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既要看到古代中国经济的辉煌成就为中华文明的萌生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又要看到其中蕴含的导致中国由先进变为落后的消极因素,以汲取历史的教训。

【专题复习建议】1.通过从生产力(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关系(土地制度)发展的角度,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种植业为主、铁器牛耕、精耕细作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一大特色;而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和地主土地所有制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之一。

2. 对重农抑商的评价应该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其历史阶段性。

重农抑商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发展社会经济和巩固新型地主阶级政权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到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压制和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

3.生产力的发展是农耕文明高度繁荣的终极动力。

生产工具的改进、劳动技术的进步、农作物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土地资源的开发和人口的繁衍,都是推动农耕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分析其发展的原因,概述其繁荣的表现时,都要从上述因素全面认识。

中国古代经济史——高三复习必备

中国古代经济史——高三复习必备

一、古代经济发展概况1、阶段特征(1)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底下,远古人类以其有限的劳动经验和劳动协作在同大自然的艰苦抗争中,不断改进生产工具发展生产力,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出现并缓慢发展。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原始社会组织的演变和社会的进步。

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出现,贫富分化加剧,并逐渐产生了阶级,开始向奴隶制过渡。

(2)奴隶制的确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在当时条件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夏代农业工具以木石工具为主,出现了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

夏朝有了历法。

商朝奴隶制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农业是主要部门,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手工业以青铜制造最重要。

西周井田制盛行,奴隶制经济高度发展,农作物品种比商代更多,手工业分工更细。

春秋时期,奴隶主为争霸战争的需要,重视发展生产。

这一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增多。

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使原有的阶级关系相应地发生变化,形成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各国也相继改革赋税制度,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这样,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为基础的井田制瓦解,我国奴隶社会走向崩溃。

(3)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制的确立,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生产工具和水利事业的进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奴隶制的崩溃使更多的手工业努力转化为个体手工业者,促进了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封建城市兴起,中原市场繁荣。

(4)秦灭六国后,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但由于秦的暴政,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破坏。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首次盛世局面。

西汉时期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牛耕的普及、铁农具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大量兴修和耕作技术的显著改进,西汉的手工业和商业也有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是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物质基础。

西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生产遭到破坏。

东汉初,采取恢复经济的措施,生产又得以恢复和发展。

古代经济史知识点总结高中

古代经济史知识点总结高中

古代经济史知识点总结高中一、古代经济制度古代社会的经济制度根据当时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主要包括奴隶制、亲人制、封建制等。

在古埃及、古巴比伦等地区,奴隶制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奴隶在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劳动。

在中国封建社会,生产资料归地主所有,农民和手工业者在地主的领地上从事生产,以一定的剩余产品作为地主的地租。

二、农业生产古代的农业生产是社会经济的基础。

古代农业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

在封建社会中,农业以手工农耕为主。

古埃及的农业以尼罗河的灌溉为基础,收获丰收。

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高度发达,种植业主要以稻谷、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畜牧业以牛、马、羊、猪等家畜为主。

在古代希腊,农业以小规模的家庭农场为主。

在古罗马,农业生产主要以大型的庄园农场为主,生产以供应城市和军队为主要目的。

三、商业活动古代商业活动主要包括原始交换和商品交易两种形式。

古代原始交换的范围较小,主要是通过亲友之间的手工产品交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易开始逐渐兴起。

在古埃及,商品交易主要以粮食、石料和纺织品等产品为主。

在古代中国,商品交易主要集中在富庶的中原地区和长江流域,主要产品有稻谷、丝绸、茶叶等。

在古希腊,商品交易主要集中在地中海地区,以海上贸易为主。

在古罗马,商品交易规模宏大,主要以农产品和手工产品为主。

四、货币制度古代货币制度始于原始社会的商品交换,先后出现了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代表古代货币的有金、银、铜等金属货币。

在古埃及,象形文字是其最早的记录工具,且设有类似“殉葬仆人”的实物货币。

古代中国的商代,就已经制作了青铜器和金银饰品,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了更为便利的货币媒介。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人们开始制作金属货币,并逐渐形成了以金、银币为代表的货币制度。

五、世界经济古代世界经济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地区。

在古代亚洲,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等国家的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非洲,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等地区的经济也很发达,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高中历史复习知识点古代经济史

高中历史复习知识点古代经济史

高中历史复习知识点古代经济史高中历史复习知识点古代经济史古代经济史是历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古代各种经济形态的兴起、发展和演变,以及古代社会经济结构的构成和变化。

对于高中历史复习来说,古代经济史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古代经济史的知识点,以帮助高中历史复习的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代经济史的内容。

一、古代农业经济古代农业经济是古代经济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经济形态之一。

在古代,农业生产主要是以小农为主,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力不高,土地经营也相对简单。

不过在秦汉以后,农业经济开始出现一定的商业化和商品化趋势,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规模和产量也有所提高。

唐代以后,农业生产的商业化和商品化程度更高,农民和地主之间的互动也更加复杂。

二、古代商业经济在古代,商业经济的主要形式是市业、乡村集市和官营商业。

市业是古代城市的主要商业活动,主要是零售和批发。

乡村集市则是乡村中的商业活动,主要是为农民提供一些必需品。

官营商业则是由官方组织的商业活动,主要是为了满足政府的物资需求。

三、古代手工业经济古代手工业经济的主要形式是手工业工坊,生产的商品主要是服装、饰品、家具等生活用品。

在古代手工业经济中,户坊生产是一个主要的生产方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钱币生产。

随着工矿业的发展,手工业经济逐渐式微。

四、古代工矿业经济古代工矿业经济的兴起由之前的冶铁业开始。

随着采选技术的进步,冶炼和采矿技术不断提高,工矿业和手工业由平行状态转向了相互渗透和整合。

宋代时期出现了造纸业、印刷业、制糖业、制药业等新型工矿业,继续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古代经济史是历史学中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课题,它涉及到古代经济制度的演变、古代社会经济结构的构成和变化等多个方面。

对于高中历史复习来说,了解古代经济史的知识点可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掌握历史知识,并提高历史学科的成绩。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小专题:古代中国经济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小专题:古代中国经济

B.“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
C.“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D.“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14.敦煌出土盛唐至宋初的一首诗作: “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却是成忧恼,珠金 虚满堂”。对此解读不确切的是 A.均田制的败坏 B.土地兼并的严重 C.工商业者经济地位提高 D.工商业者法律地位提高
(5)影响:①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和政局的稳定。 ②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 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3、【资本主义萌芽】 (1)时间: (2)原因:经济进步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3)表现: ①机工受机户雇佣。 ②记工授值等方式的工资方式。 ③实质是雇佣关系。 ④手工工场。 (4)发展缓慢的原因: ①经济原因(根本):小农经济为基础,重农抑商为政策。 ②政治:封建专制统治。 ③思想:重农抑商的法家思想和重义轻利的儒家传统。 ④外交:闭关锁国,使资本主义萌芽失去海外市场。 (5)特点:
知识结构 【中国古代农业】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刀耕火种至铁犁牛耕: (2)意义: (3)耕作技术难以创新的主要原因 2、经营方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小农经济) 3、土地制度(1)土地制度演变: (2)土地兼并:①原因: ②影响: 4、水利工程 (1)水利的地位及历史见证 (2)水利工程: (3)灌溉工具 5、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2011年浙江调研卷)13.有关唐代“草市”的判断, 正确的是 ①它是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 ②它有“草市尉”进行管理 ③它后来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④它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唐会要》卷八六记载:“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唐朝人王建的诗《汴路即事》中云:“草市迎江货, 津桥税海商。”对于这两则史料的分析,下列说法中合理 的是 ①《汴路即事》中提到的“草市”是诗人想象的产物 ②《唐会要》记载中的“市”应该是指“草市” ③《汴路即事》反映出唐代“草市”大多在水运方便之处 ④两则史料相互矛盾,说明唐代“草市”存在与否仍有争议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高三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高考题与答案分析

高三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高考题与答案分析

1.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货皆金帛轻细之物,指的是华丽的衣服等贵重商品,不是一般老百姓必须的;南货悉盐铁粗重之类,指的是盐铁等生活必需品。

物值不同,因此不能以南北运输数量判断南北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排除A 项;材料没有提及该地区商人云集,在全国贸易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不能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排除B;材料中无法体现直接物物交换的形式,排除C项;南货与北货有不同,因此地区生产的分工,推动了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展,D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区域分工和长途贩运考点1: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1、古代商业发展:①商朝: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产生②周朝: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③春秋战国: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商业繁荣,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④隋唐: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商业大都会;对外贸易发达;城市里坊市分开⑤宋朝:对外贸易发达;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打破市坊界限,店铺随处可设,农村中出现草市;打破日中为市限制,出现晓市、夜市⑥明清:涌现出许多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晋商2、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①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

②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③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明后期逐渐衰落。

④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一、考点分析本单元高考考点主要包括: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等手工业高度发达的史实,以市场和城市的演变发展为代表的商业发展概况,“重农抑商”、“海禁”政策,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缓慢发展等.中国古代的经济,是长期以来高考重点关注的内容.从考查内容来看,农业和商业是本专题高考命题的重中之重,因为农业和商业与当今社会热点问题联系较为密切.从考查角度看,需要注意三个结合:①经济史与政治史的结合,以古代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为切入点,考查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以及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②中外经济的结合,以古代经济为切入点,考查与同一时期世界经济的异同,认清古代中国经济从长期领先于世界到后来逐渐落后于欧美世界的发展轨迹.③古代经济与当代经济的结合,以古代经济为切入点,考查其为当代经济发展提供的经验教训.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三、重点知识:〔一〕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1.耕作方式〔1〕原始社会和商周时期是简单协作,集体劳作.〔2〕春秋以后,个体农耕成为主要耕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3〕水利设施不断完善,灌溉农业得到发发展.2.生产工具的演进〔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等简单工具.〔2〕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3〕春秋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农具.战国中期,牛耕开始出现.至此中国古代采用铁农具和牛耕的精耕细作的农业耕作方式形成.〔4〕汉代发明了新式播种工具耧车.唐代,长江下游出现了曲辕犁〔又名江东犁〕.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3.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公有.〔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所有制.〔3〕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并存.地主通过土地兼并使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4.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从经济构成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2〕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3〕从生产方式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这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4〕从土地所有制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 〔二〕古代手工业的发展1.基本形态〔1〕官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皇家和官府、贵族使用的精美物品,规模大,技术水平高,长期占主导地位.〔2〕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使用的产品,在市场上销售,发展艰难.〔1〕治金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成熟;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技术;南北朝时期,发明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灌钢法.〔2〕纺织业原始社会,人们学会养蚕缫丝;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丝织品远销西亚、欧洲,中国被称为“丝国”;宋元,棉纺织发展并推广;明清,纺织业发达,在江南一些地方还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3〕陶瓷业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开始烧制彩陶、黑陶;东汉,已掌握烧制青瓷技术;唐代,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宋代,景德镇瓷窑闻名天下;元代以后,开始烧制彩瓷,清代出现了粉彩和珐琅彩.3.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特点及经营形式〔1〕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技术高超、工艺精湛,质地优良,长期居于世界前列.〔2〕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春秋战国以前,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春秋战国以后,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长期并存的局面.〔3〕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明代前期以前一直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4〕私营手工业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唐代以前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唐宋以来私营手工业显著发展,到明朝中叶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在某些部门开始出现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三〕中国古代的商业1.商业的发展〔1〕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主体.〔2〕隋唐,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3〕宋元,商业空前繁荣,集镇、夜市兴盛,纸币使用,海外贸易发达.〔4〕明清,农产品日益商品化,出现徽商、晋商等商帮.2.中国古代的“市”及城市的发展〔1〕秦朝:对“市”有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收受金钱必须投入陶制容钱器,否则受罚〔2〕汉代:集中贸易,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相当严格;长安有东、西9市;市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市、坊界限分明.〔3〕六朝:草市形成,且由“草市尉”实行行政管理〔4〕唐代:草市普遍,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市场活动范围和时间仍受官府严格控制,市、坊界限分明.〔5〕宋代以前,商业交易受官府的严格限制,市与坊分开,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及交通要地.〔6〕宋代,城市布局打破了市坊界限,也不受限制,形成繁荣的商业街;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夜市、晓市很兴盛,还有定期庙会集市.城市的经济职能大大增强.〔7〕明清,江南地区出现了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3.重农抑商政策〔1〕目的:维护封建专制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2〕表现:秦国商鞅变法奖励耕战,首先提出重农抑商.汉代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明清统治者严格限制商人活动,重征商税,限制民间外贸.〔3〕影响: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的发展;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农耕自然经济形态.4.“海禁”政策〔1〕原因:封建经济的封闭性和封建统治者的自我满足,盲目排外;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的反抗斗争.〔2〕表现:清代只留广州一处与外国贸易.〔3〕影响:严重阻碍了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交流,不利于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5.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表现〔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中进行,后来农村集市贸易逐渐发展.宋朝以前市坊严格分开,宋朝开始打破这一限制.还出现了专业性的市集,并逐渐形成了新兴的工商业市镇.〔2〕交易内容的变化:商业开始时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以后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市场商品种类增多、行业分细,为一般人民所需要的主要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商品在整个流通领域地位提高.〔3〕交易媒介的变化: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物物交换,不存在交易的媒介.随着商品交换的内容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秦始皇一统中国后,统一了货币更是便利了商品交易的发展.由于货币不利于携带等弱点,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它的出现更是促进了商业上的贸易往来.〔4〕商业关系的变化:商品开始时,一般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期才逐渐与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如向小生产者预购、定货、贷款、当包买商、搞前店后厂,以至投资设厂、开设手工业作坊等.〔5〕商人组织的变化:最初商人组织是与宗族亲缘组织重合的,后来进一步发展为商人的地缘组织和行业组织,明清时期出现晋商和徽商等著名商帮.〔6〕城市的发展,交易范围的扩大等.〔四〕资本主义萌芽1.产生和发展〔1〕时间:明朝中叶以后.〔2〕地点:江南地区.〔3〕部门:苏州的丝织业、景德镇的制瓷业等.2.缓慢发展的原因〔1〕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使资本主义萌芽缺少劳动力和市场.〔2〕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特别是“重本抑末”和“海禁”,严重阻碍了其发展.〔五〕、中国重要经济制度-------------封建赋税制度1、考查重点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等赋税制度的内容特征、演变趋势和实质.2、特征分类〔1〕征税标准:①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如租调制和租庸调制;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税标准,如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制度.〔2〕地租形式:①征收实物地租〔含徭役地租〕,如租庸调制;②征收货币地租,如募役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制度.3、演变趋势〔1〕随着封建统治者对农民人身控制的逐渐松弛,收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为主转变,以唐朝两税法为主要标志.〔2〕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赋税由实物为主逐步向货币为主转变,以明朝一条鞭法为主要标志.〔3〕赋税征收种类由繁杂向简单转变,以明朝一条鞭法为标志.〔4〕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5〕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制为标志.4、赋税制度的演变所反映的实质问题赋税制度的变革或调整实质上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四、巩固练习1、〔2013年四川卷3.〕下表是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据此判断,这一时段该地区年代城镇人口(万人)农村人口(万人)1620 300 17001850 720 2880AC.农业经济日益凋敝 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2、〔2013年海南卷8.〕图1〔右图〕反映的是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3、〔2013年重庆卷2.〕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4.〔2012·广东文综历史·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5.〔2012·浙江文综历史·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6.〔2011·福建文综·14〕如图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①在汉代就已出现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7.〔2011·山东文综·10〕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8.〔2011·上海单科·12〕以下是某一时期的诗人分布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时期应该是〔〕A春秋战国 B.秦汉 C.隋唐D.两宋9.〔2011·海南单科·5〕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 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10.〔2010·天津文综·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图1 图2A.铁犁牛耕的出现B.耕犁技术的成熟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高11.〔2009·福建文综·14〕古代有“闽人以海为田”之说,这种说法突出反映了福建人〔〕A.临海而居的居住方式 B.围海造田的生产方式C.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 D.四海为家的生活方式12.〔2009·重庆文综,·15〕隋唐时期,淮水以北新增的有利于农田灌溉的水利工程是〔〕A.郑国渠 B.芍陂 C.通济渠 D.邗沟13.〔2008·北京文综·14〕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14.〔2007·上海历史·18〕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A.①③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