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学案教师用含答案
游褒禅山记 学案答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一、重点实、虚词(给加阴影的字注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个地方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命名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前盖的屋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是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碑文模糊、磨灭,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名称(字样)。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由于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洞壁题诗文留念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
也,──谓之后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深远幽暗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我与四个人拿着把(修饰)走进去,进洞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于是,(我们)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大概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尚且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
当(决定从洞内退出)这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
也。
已经(其:表停顿)出洞,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而未能尽情享受游洞的乐趣。
于是我有所感慨。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入而且广泛。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艰险而又遥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贵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艰险而又遥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虽然)有了志气,也不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游褒禅山记 学案 教师用 含答案
高一语文课堂教学导学案设计者:审核人:时间:2009-09课题第五单元 18课《游褒禅山记》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字词(正音、虚词、一字多义、活用、通假等)。
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
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教学难点】3、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一课时一、揭示目标,学法指导:1.准确朗读课文,(字音、句读、感情)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初步理解文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掌握古文的字词句篇(主要是1.2段)4.准确掌握作者的旅游经历二、学生自学、完成下列任务:(一)、导入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
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知识精粹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
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
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2.褒禅山与慧空禅院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公社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则平而长。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二学案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王安石Word含答案
必修②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设计:审核:执教:使用时间:【目标择定】1. 学习,借鉴作者“志”“力”“物”“志”的思想,为未来走向成功奠基。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及句式。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可怎样才能成功?1.作者游褒禅山,从中悟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王安石觉得一个人怎样才能见到“常在于险远”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3.“志”“力”“物”各指什么?4.成功需要“志”“力”“物”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出的?”5. 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6.文章给我们的未来以怎样的指引?【再问再新】【助学资料】1. 《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question/44068790.html2.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赏析 /artx/wenxue/46096.html 第二部分必修②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对应检测一、语言积累及应用1.下列各句中注音有误的是()A.今言“华(huā)”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B.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yǎo)然。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shèng)道也哉。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
2.选出下列句中加横线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3.选出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A.距其院东五里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4.选出下列各句中“以”是介词的一项()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B.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5.下列句中“观”字词性不同的一项是()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B.大王见臣列观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6.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7.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其下平旷,有泉侧 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C.火尚足以明也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8.选出句中“者”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C.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9.解释ks5u乃]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ks5u道]有碑仆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何可胜道也哉策之不以其道ks5u盖]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ks5u文]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属予作文以记之文过饰非ks5u然]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吴广以为然有穴窈然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10.翻译下列句子A.余于仆碑,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游褒禅山记学案教师版 2.doc
2.始舎于其址4、有泉侧岀。
5、则或线其欲出者 __________ 7.好游者亦不能爭也。
____________9、火耳尽 6、窦以近 &火尚足以明也。
二、古今异义词解1. 比妊游者尚不能I 一。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二、指出下列特殊句式,并翻译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这就是……的缘1.长乐王回深* _______________ 3.牟之曰褒禅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教学目的】1、 掌握“观”、“其”等文言词的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2、 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 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 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难点】1、 掌握“观”、“其”等文言词的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2、 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预习案一、简介作者及课文王安石在一生从政、治学的道路上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前进的。
他在宋神宗时作宰相, 认准了 “变法”于国有利,决心推行新法,尽管守旧派强烈反对,他却毫不动摇,被列宁誉 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他反对北宋初年淫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
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
了解作者 的这些生平事迹,能更深刻地理解这篇游记体散文所蕴含的深意。
这篇课文写的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作者深感后悔和遗憾,照理说,这样的游览没有 多少值得写的东西,可是作者却据此得出两点深刻的启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 景色,常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险,“”尽吾志“”以赴乙才能于己无悔, 不为人讥。
这里虽然是说游山,实际上是以游山作比喻,说明不论研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 建宏伟的事业,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3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学案2
《游褒禅山记》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极”、“卒”、“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学习重点】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阅读参考】1、这篇名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
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2、西岳华(读huà)山,在山西,跟文中提到的坐落于安徽的华(huá)山不是一回事。
【学习过程】一、借助工具书,参照注释,阅读并标注文本,并将自学过程中质疑之处总结于下: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 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 至) 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 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 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学案及 答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一、给加点的字注音:庐冢.有洞窈.然有碑仆.道始舍.于其址无物以相.之长乐王回深父.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 始舍.于其址2. 名.之曰褒禅而莫能名.者3.有碑仆.道4.其文漫灭..5.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6.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7有怠.而欲出者8.余与四人拥火以.入9.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10.火尚足以明.也11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12.则或咎.其欲出者1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1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16.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7.至于....而无物以相.之18.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幽暗昏惑19.不出,火且.尽20.既.其出三、“其”在文中有二十多处,请指出它的意义。
1、既其.出其:2、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其:3、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4、则或咎其.欲出者其:5、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6、其一犬坐于前7、其.孰能讥之乎? 8、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9、其皆出于此乎? 10、其如是,孰能御之?11、其可怪也欤?四、一词多义:有碑仆道 ( ) 《游褒禅山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师说》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 《过秦论》何可胜道也哉( ) 《游褒禅山记》道策之不以其道( ) 《马说》道芷阳间行( ) 《鸿门宴》凡治乱之情,皆道上始( ) 《管子·禁藏》唯王使人道送我( ) 《汉书·张骞传》而中道崩殂( ) 《出师表》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六国论》吴广以为然.( ) 《陈涉世家》然有穴窈然.( ) 《游褒禅山记》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 《游褒禅山记》后人为人君者不然.(. ) 《原君》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游褒禅山记》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师说》乃良乃.入,具告沛公( ) 《鸿门宴》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 《触龙说赵太后》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示儿》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 《游褒禅山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 《岳阳楼记》文文.过饰非( ) 《史通·惑经》越人断发文.身( ) 《庄子·逍遥游》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六国论》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 《赤壁之战》盖盖.其又深( ) 《游褒禅山记》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 《谏太宗十思疏》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 《屈原列传》1.于是予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学案及答案
游褒禅山记学案及答案【篇一:十、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答案1】class=txt>《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编写人:黎文审核人:王完凤编写时间:20120816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 能力目标: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2. 情感目标:认识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借鉴意义。
3. 知识目标:掌握极、观、求、其“道”、“所以”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并通过创作实践来体验。
学法指导:诵读、感悟、理解、背诵。
【知识链接】1.文体介绍游记,古代散文一种,它是专门记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2. 走进作者: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政治上主张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文学上也是革新派,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其作品今存《临川先生文集》。
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4、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
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
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加粗字正音:2,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及意义:①始舍于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②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
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游褒禅山记》学案(有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游褒禅ft记》学案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ft,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
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背景资料:公元1051—1054 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安徽潜ft县)通判,1054 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 月,辞职回家探亲,归途游览了ft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ft,同年7 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1、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时临川人,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著作收在《临川先生文集》。
2、《游褒禅ft记》中的“记”是指记叙性文体。
古代一种散文体裁,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ft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可以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3、把课文注解中的生字词注到正文中去。
褒bāo 禅chán ft 卒zú庐冢zhǒng 谬miù窈yǎo 然怠dài 咎jiù瑰guī怪无物以相xiàng 之胜shēng 道慎shèn 取深父fǔ4、熟读全文,梳理各部分思路。
第一课时一、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本文是游记,游记主要集中在第(1-2 )段落。
作者参观游览的三个点是:仆碑→前洞→后洞。
从全文看,作者是先写游记再(说理)的。
二、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第1 段(解释括号内的字的意思)褒禅ft亦谓之华ft。
唐浮图慧褒始舍(筑舍定居,名作动词)于其址,而卒(死)葬之;以(因为)故其(他)后名(命名,名作动)之曰“褒禅”。
鲁人版《游褒禅山记》学案含答案
鲁人版《游褒禅山记》学案含答案游褒禅山记【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2.反复品读,体悟本文阐释的道理。
3.背诵全文【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自学自测】1.知人论世:阅读《非常学案》“作者名片”“背景资料”,识记相关文学常识。
2.朗读全文。
要求:(1)初读文本,扫除文字障碍。
(2)再读文本,揣摩语气,读出感情。
3.课前自测:完成《非常学案》基础梳理部分。
4整体感知:分层并概括大意【自研自悟】1.第一、二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山之__、山之___、山之______、山之______。
2.第一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第二段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自练自提】背诵前两段第二课时【自学自测】继续研读3-4段并背诵。
【自研自悟】1.作者认为“志、力、物”这三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2.尽吾志与深思而慎取这两个观点彼此有什么联系?【自练自提】翻译下列句子(1)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3)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4)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5)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2.情景默写:(1)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古人游赏有所收获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答案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答案【篇一:《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教师版)】>《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导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课前预习】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
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
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其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
一、生字词:二、通假字:1.1.2.3.4.5.6.7.8.9.10.11.12.心得,收获.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名艰险偏远的地方..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暗昏惑:形→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尽:形→动用尽.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形→使动使??错,弄错...传:动→名流传的文字名:名→动指识其本名四、古今异义词:1.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一古:十分之一..今:数字2.3.4.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非常古:不寻常,不平凡..今:程度副词,很,十分于是余有叹焉于是古: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今:顺承连词,表示后一件事紧接着前一件事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所以古:??的原因学者古:研究学问的人今:因果连词,表结果今: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五、特殊句式:1. 判断句:⑴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⑵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⑶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⑷此余之所得也⑸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2.介宾短语后置句:⑴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⑵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2. 省略句:⑴有碑仆(于)道⑵而余亦悔其随之(出)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⑶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⑷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六、一词多义:1. 其:⑴代词: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他们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②第一人称代词自己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③指示代词那如: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⑵语气副词:①推测语气大概如:其皆出于此乎.②反诘语气难道如:其孰能讥之乎.③婉商语气还是如:吾其还也.④期望语气一定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⑶助词:无意义如: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②禁得住,能承受如:沛公不胜杯杓.②胜过、超过如:日出江花红胜火.③优美的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3. 道:⑴道路如:有碑仆道.⑶方法如:策之不以其道.⑷说、讲如:何可胜道也哉.⑸取道如: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课堂探究案目标:掌握重点字词句,理解文章大意。
游褒禅山记 学案教师版
《游褒禅山记》学案1.下列各项中,加线字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址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B.而卒葬之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C.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D.有碑仆道樊哙则其盾以撞卫士仆地2.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判断句的一句是()(3分)A.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B.今有为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言谬也。
3.下面对选文中画横线的词语或短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浮图:梵语音译,也作写“浮屠”或“佛图”,本义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B庐冢:古人在服丧期间在父母或师长的坟墓旁搭建的用来守护的屋舍,也称“庐墓。
”C.禅院:佛教寺院的一种,是佛教禅宗派的禅师们参禅悟道修行的场所。
D.华山之阳:华山的南坡,古人以山南为阳山北为阴,衡阳洛阳,都是因山命名的。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阳:山的南面B.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咎:责怪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传:传说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②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B.①来而记之者已少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C.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②并自为其名D.①于人为可讥②良曰:“长于臣。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于是余有叹焉B.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C.余之力尚足以入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7.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七月某日,是王安石与他的两位朋友和两个胞弟同游褒禅山后所写的一篇独具特色的游记。
B.文章裁剪有度,详略得当,作者浓墨重彩记叙其游览华山前后洞的经过,而对今人误读“花山”之音则用简笔,惜墨如金。
C.作者指出只有“有志、有力”并持之以恒、有时还需借助外力的人,才能观赏到人生“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人教版学案高一语文必修2习题: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 -含解析
10 *游褒禅山记尘埃掩不住真金,浮云遮不住星泽,真正的智者经历史长河的淘洗发出了夺目的光芒。
他之所以被诟病,因为他是改革者;他的改革触动了官僚集团的根本利益。
面对种种非难,他抱定“天变不足畏,祖宗之法不足守,人言不足恤”的坚定信念,在那死气沉沉的环境中,爆响了一个惊雷。
这惊雷,绵延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振聋发聩。
无改革社会便不能进步,要改革必冒风险。
是安于现状、安于落后,还是冒险而进,求得发展,这,二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们已做出回答,正带领国人领略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课内挖掘】1.王安石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在游览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而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治学、处事、创业的道路上坚定自己的志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
2.王安石在游褒禅山的过程中发现“有碑仆道”,“花”“华”音讹,于是生发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
其实,不仅做学问应深思慎取,在生活中,做人做事都应如此。
3.在游山途中因轻信盲从,半途而废,褒禅山最为奇妙之处未能一睹为快,王安石懊悔不已,从而悟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生活中,只有远大的志向还远远不够,还要有个人能力和外物的帮助。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运用角度]这些材料可用于“志当存高远”“尽志无悔”“深思慎取”“严谨”“拒绝平庸”“善假于物”等相关的话题作文中。
【课外运用】示例一:几乎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远大志向,但真正可以踏上成功彼岸的人却为数不多,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探寻“志”的过程正如入华山洞的过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当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近时,会发现路变得越来越窄,兴许有时还会碰上电闪雷鸣的坏天气。
语文人教版必修2学案: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解析
第10课游褒禅山记学案1文本研读(一)实词1.古今异义(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此所以..②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①学者①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词多义(1)得⎩⎨⎧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往往有得.(2)常⎩⎨⎧ 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3)观⎩⎨⎧ 古人之观.于天地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4)谬⎩⎨⎧ 盖音谬.也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5)名⎩⎨⎧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3.词类活用(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火尚足以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虚词4.(1)于⎩⎪⎨⎪⎧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2)乃⎩⎪⎨⎪⎧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良乃.入,具告沛公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3)然⎩⎪⎨⎪⎧吴广以为然. 成然.之 天下物皆然.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哗然.而骇者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三)文言句式5.(1)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翻译6.(1)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教案与课后习题
游褒禅山记教案与课后习题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游褒禅山记》全文。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如“世外桃源”、“禅意盎然”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记忆力。
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通过对比阅读、写作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培养学生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1. 全文背诵《游褒禅山记》。
2. 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理解并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节奏。
2.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难点句子。
3. 深入理解文中的哲理和思想内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课文全文、重点句子、难点解释等。
2. 教师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如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
3.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王羲之和《游褒禅山记》的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中的难点句子。
3. 默写课文:学生独立默写课文,检查背诵效果。
教师对学生的默写进行点评和指导。
4. 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题。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5. 翻译课文:教师引导学生翻译文中的难点句子。
学生互相交流翻译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课后习题: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对学生的习题进行点评和指导。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受。
8. 布置作业:学生回家后继续背诵课文,准备下一节课的默写检查。
学生回家后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思:六、教学拓展:1. 比较阅读: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游褒禅山记》与其他山水游记的不同之处,如《陶渊明集》中的《桃花源记》。
语文必修五学案:第4单元 第17课 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答案
第17课 游褒禅山记1.词语理解(1)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①道⎩⎪⎨⎪⎧ 有碑仆道.: 何可胜道.也哉: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文⎩⎪⎨⎪⎧ 其文.漫灭: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温文.尔雅: 文.过饰非: ③常⎩⎪⎨⎪⎧ 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④然⎩⎪⎨⎪⎧ 有穴窈然.: 然.视其左右:(3)古今异义①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程度副词,十分、极。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③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数词。
④而卒.葬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士兵”或“完毕”。
(4)虚词归纳①乃⎩⎪⎨⎪⎧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②其⎩⎪⎨⎪⎧ 既其.出: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下平旷: 其.孰能讥之乎: 其.后名之曰褒禅: ③以⎩⎪⎨⎪⎧ 险以.远,则至者少: 由山以.上五六里: 无物以.相之:2.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火尚足以明.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则其至.又加少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特殊句式(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志矣,不随以止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有碑仆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然力足以至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语句翻译(1)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课堂教学导学案设计者:审核人:时间:2009-09课题第五单元18课《游褒禅山记》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字词(正音、虚词、一字多义、活用、通假等)。
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
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教学难点】3、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一课时一、揭示目标,学法指导:准确朗读课文,(字音、句读、感情)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初步理解文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掌握古文的字词句篇(主要是1.2段)准确掌握作者的旅游经历二、学生自学、完成下列任务:(一)、导入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
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知识精粹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
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
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2.褒禅山与慧空禅院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公社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则平而长。
现在除罗汉洞外皆湮没无闻,大小塔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掉了。
最近山下大庙村的一个赵姓社员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内有不少“开元通宝”铜钱,可见这座塔确是唐代的建筑。
大石塔的西南坡下为褒山寺旧址,即王安石所谓“慧空禅院”。
褒山寺在一九五二年前仍香火不绝。
前殿匾额题有“褒山禅寺”四个镏金大字。
当时的褒山禅寺亦是文人墨客所喜爱的游憩处。
今天这些碑刻已荡然无存。
3.背景资料《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
王安石游褒禅山和曾巩游玉山的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
但这时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曾巩大了十几岁(当时曾巩只有十八岁),思想也深刻的多,他并不是象曾巩那样只是遗憾于“遗泉石之胜”(曾巩《游倍州玉山小岩记》),而是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
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
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
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
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
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这里,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想的光辉,也熔铸着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
(三)检查预习情况:(1)找出文中的词类活用词:①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②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a--n. 深度。
穷:a-- v.走到尽头。
④则其至又加少矣。
v--n.到达的人。
⑤火尚足以明也。
a--v.照明. ⑥其进欲难,而其见欲奇。
见:v--n. 见到的景象。
⑦常在于险远。
a-n.险阻僻远的地方。
⑧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使动,弄错,使…错。
传:v-n,流传的文字。
名:n-动,识其本名,说出名称。
⑶找出文中的判断句: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音谬也。
④此余之所得也。
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三、学生展示、教师精导:1、读课文,正音2、理清课文结构顺序全文五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已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
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二层(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写游山的心得。
这是文章的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三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
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
第二层(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三部分(第五段),是记游的结尾。
3、理解文意,翻译课文(第1段)四、边练边清、巩固提升第一段的重点字词如下,解释句中加粗词: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第二课时一、揭示目标,学法指导:1、掌握古文的字词句篇(主要是2、3段)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初步理解文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二、学生自学、完成下列任务:1、研读第二段。
(1)思考:此段中介绍了前后两洞,你认为着重介绍的哪一部分?为什么?讨论,明确: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的特点以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
因为本段着重写游洞而不着重写景,况且只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
由此可看出,文章不重在记游,而只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只是为后文的议论作准备的。
(2)这一段中运有哪些对比?有什么作用?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3)游洞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
(4)指导背诵:师生共同讨论本段层次划分: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前洞(平旷、记游甚众)——后洞(窈然、寒、深)——进入(深、难、奇)怠——俱——追记洞中所见(盖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记自身,伏“悔”字(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以“悔”结束记游(既其出……游之乐也”)依据本段层次尝试当堂背诵三、学生展示、教师精导:1、研读第三段。
(1)齐读第三段,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明确:主要写游山的心得。
具体内容分五层意思: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
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
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
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心得是什么?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回答。
明确:这一段承接第二段游山未尽兴的事件引发的议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作者认为成功的条件是什么?归纳起来,作者揭示了成功的条件就是“志”、“力”、“物”,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
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四、边练边清、巩固提升1、第二、三段的重点字词如下,解释句中加粗词: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第三课时1.读懂剩下的自然段,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人生哲理,并能谈谈自己的体会。
2.继续积累文言知识(2)教师背诵第四段,由于句子较长,强调句读,便于理解。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
)“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作者认为现实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何可胜道也哉”)由此讨论:你认为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情况多吗?请举例证明。
学生畅所欲言,估计说的更多的使广告招牌、报章杂志上出现的。
(略)提问: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明确:作者从仆碑发生联想,指出对待传闻应该采取“深思慎取”的态度。
3、4两段都是由生活中具体的小事阐明了悟出人生哲理,表现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4、教师背、学生读最后一段,尽量慢一些,强调“父”字读作“fû”学习游记写法的结尾,再如《醉翁亭记》的结尾也是这样。
5、学生再读课文,同方交换检查背诵,并检查默写。
6、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编写结构提纲。
二、诵读第4段。
1.教师示范诵读这一段,然后提问:“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
)“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追问: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不是,它既是专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
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呢?(“何可胜道也哉”。
从这里可以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传或刊印的讹误。
)小结:这就是从个别引申出一般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看问题有思想高度。
2.讲述“三豕涉河”的故事。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古书,非司马迁作)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已亥涉河也。
”(《吕氏春秋·察传》)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对众口传闻的事、古书上记载的事都要仔细加以分析,辨明正误,不可盲从——这就是本文作者说的“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道理。
)3.学生练习背诵。
4.检查背诵。
先背第4段,然后齐背第1至4段。
三、略读第5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