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低回声血管瘤的超声诊断价值

肝脏低回声血管瘤的超声诊断价值

肝脏低回声血管瘤的超声诊断价值

发表时间:2011-07-14T13:46:40.76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5期供稿作者:南文广[导读] 目的旨在提高超声对低回声血管瘤的诊断准确性。

南文广(内蒙古包头市包钢白云铁矿医院 014080)【中图分类号】R7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5-0249-01 【摘要】目的旨在提高超声对低回声血管瘤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分析15例肝低回声血管瘤的声像特点结果 15例肝低回声血管瘤呈圆形或椭圆形,境界清晰,规则,其内有不规则“小等号”状血管断面回声。低回声外周可有相对较厚的线状或血管壁样高回声环绕,瘤体后方可有轻度增强。结论超声检查对肝脏低回声血管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超声检查肝脏低回声血管瘤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本质上是一个缓慢流动的血湖,组织学上分为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在超声上表现为强回声型,若回声型,混合回声型。弱回声比较罕见,诊断较难,本研究旨在提高超声对其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4年1月至2010年9月我院被手术及CT MRI检查证实的肝脏低回声血管瘤患者15例,女性9例,男性6例,年龄30---55岁,患者均为体检发现,无相关临床症状。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Medeson SA—2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凸阵探头频率3-7MHZ。患者取仰卧位及左侧卧位,检测肝脏占位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及回声,然后观察病灶内有无血流,血流丰富程度,分布和走向情况,若探及血流,则测量血流频谱,必要时对少血流病灶进行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查。

病灶回声类型分为:(1)高回声型(2)低回声型 (3)混合回声型(4)嚢性型(5)等回声型本研究单独讨论低回声型,同时扫查腹膜后淋巴结。

2 结果

2.1 发病部位和大小

15例患者检出18个病灶,左叶单发9例,右叶9例。发生在肝脏任何部位,左右两叶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直径约1.0-3.2cm,平均2.6cm。

2.2 二维超声表现

18个病灶呈现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回声,境界清晰规则,其内有不规则“小等号”状血管断面回声。当“小等号”回声位于瘤周时可形成所谓“周缘裂隙证”。低回声外周可有相对较厚的线状或血管壁样高回声环绕。不同的病例瘤周高回声线厚度略有差异,但在同一病例其厚度均一,瘤体后方回声可轻度增强。

2.3 彩色多普勒表现

18个病灶,12例病灶内可见散在分布不规则:小等号“状微弱血流信号,6例未探及血流信号。

3 讨论

肝脏血管瘤组织学上分为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前者少见并可转为后者,因此,肝血管瘤重要为海绵状血管瘤。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本质上是一个极其缓慢流动的血湖。一般认为是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所致。血管瘤多在中年以后发病,女性多于男性,可发生肝脏任何部位,左右两叶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可单发或多发,肉眼观肿瘤呈紫红色或兰色,由大小不等的血窦组成。镜下血窦壁为单层内皮细胞的血管间隙,各间隙之间为厚薄不一的纤维间隔,纤维间隔起自瘤体中心,然后延及整个瘤体,血管瘤大小不一,以直径2-3cm多见。

血管瘤的症状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大小增长速度和邻近器官受压情况。

肝脏血管瘤的声像图一般分为:①高回声型②低回声型③混合型④囊性型⑤等回声型。由于低回声型血管瘤体积较小,发病率较低,所以应慎重分析低回声型肝血管瘤的超声表现及声像图动态变化以资于肝Ca的鉴别。通常低回声型肝血管瘤外周有高回声包绕,其内可有不规则“小等号状”血管断面回声。而低回声型肝细胞癌外周有声晕,癌肿内虽仅有稀少血管断面显示,但富有高速血流,超声多普勒容易检查到血流频移信号及血流彩带。再者,应对血管瘤的声像图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因血管瘤生长缓慢,所以随访其声像图可数年内无明显变化。也有个别病人血管瘤生长较快,但其经线的增长率很少超过20%,这比恶性肿瘤慢的多。此外,血管瘤的数目也可能增多。但是这些变化仅发生于某一时期,而且很缓慢,另外肝核素扫描、动脉造影及CT有助于鉴别诊断。比较上述检查方法,超声多普勒无创、易行可重复,是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