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补语小句分析和小句的内部结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补语小句分析中需要讨论的 几个问题
下面要讨论补语小句分析中值得注意的几 个问题。包括结构中 NP( 包括小句的主语名词 和主句的主语名词) 的语法性质问题, 以及主句 结构中 VP 的构造形式问题。
1. 关于 NP 的语法性质 “补 语小句分 析”的一个 重要原 则就是, 补 语小句中的主语名词只跟小句的谓语动词有句 法和语义 的联系, 而跟主 句的谓语 动词 并没有 直接的联系。 比如 不及 物结 果补 语结 构( 1) “阿 Q 唱哭 了”, 表面上看好像 其中“阿 Q”跟主句谓语动词 “唱”也会有某种联系, 至少有语义上的联系, 即 “阿 Q ”就 是“唱的人”。其实这只不过是受到人 们头 脑中关 于现 实世 界百 科知识 的影 响[ 3] , 即 当人 们听到由 于“唱”这 个动作行 为而导致 “阿 Q 哭”的结果时, 一般总会联想到“唱的人”就是 “阿 Q”。但根据补语小句分析, “阿Q ”和“唱”在
结果补语小句分析和小句的内部结构
□ Rint Sybesma1, 沈 阳2
( 1. 荷 兰莱顿大学 汉学院; 2. 北京大学 中文系, 北京 100871)
摘要: 补语小句分析中有 两个值得注意的问 题, 即结果 补语结构 中 N P 的句法语 义性质和 V P 的构造形
式。在结果补语小句的内部结构中, “了”是小句中“体投射”的中心词, 即 补语小句的谓语动词 要先通过向小
跟( 3) 的情况 相同, 由于 小句没 有时态, 所 以小句中的各种成分都需要分别移出以便获得 句法允准。小句的 主语“阿 Q”由于在小句内无 法获得格, 所以 必须前移 到最临近 的能 被句法 允准的位置。在( 3) 中这个最临近的位置是句子 的大主语位置, 而在( 5) 中, 由于 v0 的存在, 这个 最邻近的位置则是 VP 的 Spec 位置[ 1] [2] 。而( 5) 中前移到句 子大主语 位置的成 分则 是在 vP 的 Spec 位 置生成 并且 作为 事件 引 发者 或结 果致 使者的外部论元“小D”。与( 3) 相同, ( 5) 中小句 的谓语“哭”也需要先移到主要动词V 0 “唱”的位 置上, 并 与 之合 并为 一个 动 结式 复合 动 词“唱 哭”, 并且最终一起 前移到 vP 的中心 语 v 0 位置 上。这样才生成( 4) a 这个句子。
“阿Q ”和谓语成分“哭”, 但没有时态( tense ) 。如 ( 2) a 所示( 暂时不考虑其中的“了”) :
( 2) a. 唱[ SC阿 Q 哭] → ( b. 阿 Q i[ 唱[ SC ti哭] ] )
本文及本刊 同时发表的一组文章是荷兰莱顿大学和北京大学合作项目“汉语结果补语研 究”和中国 教育部“十五” 规划博士点 项目“汉语特殊动词和复杂动词论元结构研究”( 项目批准号: 01JB740003) 研究成果的一部 分。该项研 究得到荷兰 国家科学会( N WO ) 、荷兰莱顿大学、荷兰国际亚洲研究 院( IIA S) 和中国教 育部、北京大 学汉语语言学 研究中心研 究基金的资助, 论文写作中得到黄正德、郑礼珊、蔡维天等的补 充和指正, 特此一并致谢。
→ ( b. 阿 Q i[ 唱[ t SC i 哭] ] ) 从结构 变化 形式 上看, 这 种 VP 结构 有点 像 非宾 格结 构( unaccusativ es) , 因 为后 者 也没 有外部论元, 只有内部论元, 而且内部论元同样 既可 以 后置 作宾 语, 也可 以 前移 作主 语 ( 至于 ( 9) 是不是非宾格结构, 下面还要讨论) 。当然, 对( 9) 作另一种分析似乎也未尝不 可, 即“阿 Q ” 本来 就是全句 的大主语, 并且 从主句动 词“唱” 获得论元指派, 同时根据论元准则, 补语小句的 谓语 “哭”则需要 指派另一 个论元成 分, 而这个 成分则是一个空代词 Pro 。这种分析最大的不 同点是认为 “阿 Q”并不是前移的小句主语。如 ( 10) 所示: ( 10) 阿Q 唱[ SC Pro 哭] ] 由于篇 幅限制, 这里 不能更 多地讨 论( 10) 这种看起来同样是补语小句的分析中可能存在 的问题。但至少采用本文( 9) 的分析有这样几个 优点: 首先, 采用( 9) 的 分析, 可以统 一处 理汉语 中 ( 1) “阿 Q 唱 哭 了”和 ( 6) “肚 子笑 疼 了 ”, 而 ( 10) 则显然无法用同一种办法来处理( 6) 。而且 许多研究证明, ( 9) 的分析不仅适用于汉语的结 果补语结构, 而且也适用于对其他语言的分析, 并且 不需要做 太大的技 术调整, 而( 10) 的分析 则同样很难做到这一点。 其次, 根据( 9) 的 分析, 汉语所 有不 及物的 结 果补语结 构, 如 ( 1) 和 ( 6) , 都没有 外部论 元。 这就很容易进一步说明不及物结构( 1) “阿Q 唱 哭了”与及物结构( 4) “小 D 唱哭了 阿 Q ”的区别
汉语的结果补语结构包括及物性结构和不 及物性结构两类。不及物的结果补语 结构没有
外部论元( ex ternal arg ument) , 而只有一个作为 补语的内部论元( internal arg ument) 。这个内部 论元就表现为一个“补语小句”。以( 1) 为例:
( 1) 阿 Q 唱哭了。 根据补语小句分析, ( 1) 中主要动词“唱”表 示一 个开放性 的动作行 为( “唱”的动作 行为没 有内部终点) , 同时“唱”这个动作行为又导致了 “阿 Q 哭”这个终点结果。这个句子在语义上可 以整 体分析为: 有一个 “唱”的动 作事件 和一个 由“唱”所造 成的“阿 Q 哭”这样 一个结果 事件。 而这个句 子在句法 上就可以 分析为: 主 句谓语 动词 “唱”带有一 个表示 结果的 补语小 句“阿 Q 哭”。这个结果补语小句包含有自身的主语成分
中图分类号: H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7023( 2006) 04-0040-07
作者 简介: R int Sy besma ( 1960—) , 男, 语言学 博士, 荷 兰莱顿大 学汉学院教 授, 北 京大学 汉语语 言学研
究中心 兼职研究员; 沈阳( 1955—) , 男, 上海人, 语言学博士, 北京大学中文系 教授, 北京大 学汉语语 言学研究
·4 1·
2006 年第 4 期
句法 结构和语义角 色上都没 有任何联 系 。换 句 话说, ( 1) 和下面 的( 6) 在句法结 构和语义 关 系上应该没有什么不同。比较:
( 6) 肚子笑疼了。( 肚子i[ 笑[ t SC i疼了] ] ) 如果说对于 ( 1) “阿 Q 唱哭了 ”中 “阿 Q ”与 “唱 ”是不 是有 句法 和 语义 的联 系还 有争 议 的 话, 那么对于 ( 6) “肚子笑 疼了”, 则毫 无疑问 其 中 的小 句主语“肚子”, 只 可能与小 句谓语“疼” 有 句法和 语义的联 系, 而与 主句谓 语动词“笑” 并没有任何关系。 在及 物的结果 补语结 构中, 补语 小句的 主 语跟主句谓语动词也没有句法和语义联系。不 仅在( 4) “小 D 唱哭了阿 Q”这样的句子中, 很明 显 “阿 Q”既不 是主句动 词“唱”的主语 ( 施 事) , 也不是“唱”的宾语( 客体) , 而且在下面( 7) 中也 是同样的情况。比较: ( 7) 小 D 打死了阿 Q。
中心研究员, 荷兰莱顿大学访问研究员, 研究Leabharlann Baidu向为现 代汉语语法。
基金项目: 教育部“十五”规划博士点项目( 01JB740003)
收稿日期: 2006-02-02
一、“小句理论”和汉语结果补语结构分析
采 用“小 句 ( sm all clause) ”来 分析 汉 语 的 结 果补 语结构, 是 Sy besm a[1] [2] 在 H oekstr a[ 3] 提 出 的 “小句 理论”的 基 础上 逐步 完善 发展 起 来 的。这种句法分析理论的基本假设是: 汉语结果 补语结构中的主句谓语动词表达一个非状态性 的动作行为, 这个动词所表达的动作行为, 没有 作用的范围和到达的终点。但同时这 个动词又 带有 一个由简 单主谓结 构构成 的小句 性补语, 这个结果补语小句则为没有终点的动作行为提 供作用的范围和到达的终点。通俗地说就是: 这 种结 构中的主 句动词表 示动作 行为, 而补语 小 句则 表示致使 结果, 二者合起 来表示 一个完 整 的“动作- 结果”事件。
( 4) a. 小 D 唱哭了阿 Q。 b. [ vP小D [ V P唱 [ SC阿 Q 哭] ] ]
( 5) 中的 VP 层与( 3) 中的 VP 层完全相同: 主要 动词“唱”表 示一个动 作事件, 作为 动词补 语的 小句 “阿 Q 哭”则 表明 这个 事件 的终 点结 果。在( 5) 中主要是多了一个由 vP 层提供的引 发“唱”这一事件的外部致使 论元“小 D”。这个 句子 在 语义 上可 以整 体分 析 为: 有一 个 由“小 D”引发的“唱”的事件, 而这个 事件造成 的结果 是“阿Q 哭”。或者不严格地说, 这句话的意思就 是“( 小 D) 唱歌致使阿 Q 哭”。
歌”就并不是 主句 谓语动 词“写”和“唱”的句法 主语和施事论元。比较:
( 8) a. 这篇文章写酸了我的手。 b. 这首歌唱哭了阿 Q。
2. 关于VP 的构造形式 前面提到不及物结果补语结构中的 V P, 如 ( 1) “张三唱哭了”, 其中只包含一个主要动词和 一个内部论元( 补语小句) , 没有外部论元。补语 小句的主 语前移到 主句的主 语位置, 才 生成了 ( 1) 这个句子。不妨再看一下这个例子( 即( 2) ) : ( 9) a. 唱[ ( 1997) SC阿 Q 哭]
·40·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由于 补语小句 没有时 态, 不是完 整的句 子 结构, 因此 小句中的 各种成份 都需要 分别移 出 以便 获得句法允准。如( 2) b 所示, 小句的 主语 “阿 Q”, 就 需要前 移到 句子的 大主语 位置以 获 得“格( Case ) ”指派。而小句的谓语“哭”, 则需要 前移 到主要动词 V0 “唱”的位置上, 并最终与 之 合 并为 一个动 结式复 合动词 ( v er b co mpound) “唱哭”。这样才生成( 1) 这个句子。下面( 3) 是这 个 结构生成 过程的简 化树形图 ( 同样 暂时不 考 虑其中的“了”) :
( 底层结构: 小 D 打[ SC阿 Q 死] ) 也 就是 说( 7) 中的主句 谓语动词 “打 ”与 补 语小 句的主 语“阿 Q”并没 有句 法和语 义联系, 或者说小句主语“阿 Q ”只与小句谓语 “死”有句 法和语义的联系。至于感觉上好像“阿 Q ”就是 “打”的宾语( 受事) 或者就 是被“打”的对象, 那 也同样只不过是人们头脑中一种百科知识的联 想。 从严格 的句法 和语义 分析上 说, “阿 Q ”和 “打”也应该 是没有 联系的, 即 ( 7) 和( 4) 的分 析 应该完全一样。 关于前面( 4) “小 D 唱哭了 阿 Q ”, 还需要指 出一 点: 即 不但其 中补语 小句的 主语 “阿 Q ”跟 主 句 谓语 动词 “唱”没 有句 法上 和语 义上 的 联 系, 而且 这个句 子的 表层大 主语“小 D”跟主 句 的 谓语动 词“唱”, 从严格的 句法和语 义分析 上 说也应该没有什么联系。因为“小 D”是在vP( 小 VP ) 的 Spec 位置 生 成 的, 语 义 角 色 也 并 非 是 “唱”这个 动作的发 出者( 施事) , 而 只是事件 的 “引发者”或“致使者”。同样如果把“小 D”理解 为就是“唱的人”, 或者说即使极大可能就是“小 D”在“唱”, 这也 无非是受 人们头脑 中百科知 识 的影 响, 二 者在句法 和语义上 也并没 有必然 的 联系。换句话说( 4) 和下面( 8) 应该没 有什么不 同。因为( 8) 中的表层主语“这篇文章 ”和“这首
句内 A spP 的中心词“了”位置的移位来建立 整个句子的“T 链条”, 才能保证句子得到完整的时态解释。“小句
理论”对分析汉语结果 补语结构和相关结构 都具有较强的解释 力, 是汉语 研究中一种值得重视 的句法和语义
分析理论。
关键词: 补语小句; N P 的语法性质; V P 的构造形式; 小句的内部结构; 体投射; T 链条
及物的结果补语结构与不及物的结果补语 结构 最主要的 区别在于, 在及 物性结 构中存 在 一 个 包 含 外 部 论 元 的 短 语 结 构 层。 根 据 Chom sky 的观点[4] , 这个句法层次可以称为“v P ( 小 VP) ”。这个层次主要作用是为“VP( 大 VP) ” 表达的事件提供一个作为“引发者”或“致使者”的 外部论元。及物性结果补语结构( 4) a 的底层结构 如( 4) b 所 示, 而( 5) 则 是这 个结 构 生成 过程 的 简化树形图( 同样暂时不考虑其中的“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