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起兵晋阳ppt

合集下载

唐朝的开国和盛世PPT课件2 人教版

唐朝的开国和盛世PPT课件2 人教版
[答案]D
16 、生命的奖赏远在旅途终点,而非起点附近。我不知道要走多少步才能达到目标,踏上第一千步的时候,仍然可能遭到失败。但我不会因此放弃,我会坚持不懈,直至成功! 12 、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最重要的是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勇气和行动。 16 、万事提前做好周全的准备,是很有必要的,不然,等到事情发生,你再去应付,可能已来不及了。 10 、要想壮志凌云,就须脚踏实地。 12 、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 4 、人最可悲的是,有自由的思想,却没有冲破羁绊的勇气。 5 、一个人要想掌握精湛的技术,不能性急,要肯于吃苦,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 5 、成功的三宝 :第一件那就是雄心,雄心是激发潜能的第一动力,心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第二件那就是毅力,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第三件那就是 责任,责任比能力更重要,没有责任感的人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典型例题
唐朝科举制的积极作用表现在①选择人 才 ②安定局势 ③促进教育 ④打击士族 ()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 史实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事 件的能力。科举制即用考试的办法选 拔人才的制度,是对魏晋以来按门第 高低选官的否定,也就打击了士族; 可以选拔到真正有才学的人才;使门 第不高的人可以通过读书考试加人统 治者行列,既有利于社会安定,又可 促进教育发展。可见D项最合题意。
出现这种盛世局面的背景:均是统治者在建立王 朝后吸取前个朝代灭亡的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 的结果。
女皇帝武则天








观宋璟姚崇源自元盛世开元盛世 点击视频典型例题

第五章隋唐

第五章隋唐

五、地灵人杰唐北京






如此规模的晋阳城,当时在全国是数得上的大城市之一。公元690年, 武则天当皇帝的第一年,将晋阳定为北都。公元742年,唐玄宗又改晋 阳为北京,与首都长安(京都)、南京(江陵府)、西京(风翔府)、 东京(河南府今洛阳)合称为五京。 当时晋阳属河东道太原府管辖,西城属晋阳县,东城为太原县。 整个唐代,晋阳城工商发达,交通辐辏,文化荟萃,人才辈出,从而达 到了鼎盛时期。 农工商方面,晋阳西有晋水,南有晋泽。早在战国时期就是农业产粮区, 又是全国铸币中心,铁器制造日臻完善。铁镜、铜镜誉满全国,并州剪 刀锋利无比。硝石、葡萄酒是上等贡品; 交通方面,有四通八达的大道通往全国各地。通畅的大道直达首都长安, 路上驿站相望,往来方便; 文化方面,人才辈出。诗人白居易,文学家王翰,工部尚书乔琳,宰相 狄仁杰都是太原出身的唐代名人。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以及诗人李 白等都来过晋阳。唐代的晋阳是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晋祠为祭祀唐叔虞之祠,唐太宗起兵时曾祷于此。 天下统一后,太宗于贞观二十年(646)重莅此祠,为 报神之恩,亲自撰文作铭并书之。行草入碑始于此 铭,书法二王而纵横自如。清代杨宾《大瓢偶笔》 评曰:“唐文皇酷好右军书……。今观此碑,绝以 笔力为主,不知分间布白为何事,而雄厚浑成,自 无一笔失度。”朱彝尊《曝书亭集》云:“庸工以 字画上石稍浅,遂刻而深之,……骨力形势俱失 矣。”清人王佑作诗赞曰:“平生书法王右军,鸾 翔凤翥龙蛇绕,一时学士满瀛州,虞褚欧柳都拜 倒。”此碑书法遒劲,风神洒落,颇有韵致。是他 的代表作之一。

隋炀帝 杨广
隋炀帝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四月,杨广巡视 北方边地,驻在晋阳。他看到当地农民起义蜂起, 严重影响隋王朝统治,便任命其姨表兄唐国公李渊 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驻河东治所蒲州(今山西永 济蒲州镇),镇压农民起义。 同年八月,隋炀帝巡视北边,在雁门(今山西代县) 被突厥始毕可汗的十万骑兵包围,下诏各地擒王。 李渊派其次子李世民前往解围,因兵力有限,遂用 疑兵之计,假作“十里幡旗,夜则钲鼓相应”(钲, 古代军用打击乐器)。突厥以为隋军救兵云集,吓 得望尘而遁。时年十六岁的李世民初露其军事才能。 (李世民生于599年)

中国古代史(隋唐)(十:李渊晋阳起兵、李渊称臣突厥)

中国古代史(隋唐)(十:李渊晋阳起兵、李渊称臣突厥)

中国古代史(隋唐)(十:李渊晋阳起兵、李渊称臣突厥)公元617年李渊晋阳起兵:建立大唐王朝公元617年,太原留守李渊起兵造反,史称晋阳(太原古称)起兵。

晋阳起兵,是李渊建唐以前打响的首次战役。

当时,隋朝实施重税重役,引起大批农民的不满,在各地起事。

李渊便趁机起兵攻入长安,建国大唐。

李渊为何有这等本事呢?首先,李渊本人有实力与隋朝抗衡。

李渊是八柱国(西魏时期受封的八柱国大将军)李虎的后裔,擅于射箭、领兵,曾大败突厥,立下战功,于是升迁为太原留守,并在任期内立下了威名。

此外,李渊的儿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也是李渊的得力助手,在李渊起兵的时候,领军打下无数场战争,为唐朝的建国与统一做出相当大的贡献。

不过,最初李渊其实没有想要反隋。

在各地农民起义时,李渊不断出兵征战,为隋朝打退不少农民义军。

但万万没想到,如此奋勇杀敌的李渊,却遭来隋炀帝的猜忌。

对此相当不快,更觉得李渊的所作所为是在勾结党羽,计划反隋。

于是,隋炀帝派亲信高君雅、王威在李渊身侧,随时上报李渊的一举一动。

为此,李渊虽感到不适,但还是默默忍耐,期望皇帝有一天能明白自己的忠诚。

后来,随着农民起义影响越来越大,许多官吏也跟着造反。

当时,军阀刘武周在马邑(今山西朔州市)起事,距离李渊留守的太原非常近,对李渊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李渊次子李世民认为各地起事一发不可收拾,隋朝必亡,于是暗中为父亲联络各地英豪,秘密策划谋反。

于是,李渊就在半推半就的情况下,起兵反隋。

李渊是如何在晋阳起兵的呢?首先,李渊招募军力,操练军队,假装要抵抗刘武周。

隋炀帝亲信高君雅、王威不疑有他,并未对朝廷上报任何情况。

隋炀帝本身则身在江都(今江苏扬州)流连酒色,未对李渊有所防范。

不过,当李渊将兵力聚集在晋阳郊外的兴国寺时,高君雅、王威开始担心李渊有二心,所以想借着祈雨的名义,骗李渊到达晋祠,暗中杀害李渊。

对此,李渊先发制人。

他先是在晋阳宫召开大会,讨论征伐义军事宜,要求所有人参会。

等到高君雅、王威一到场,李渊便一声令下,命躲藏树林中的军队一拥而上,捉住两人。

新教材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教学课件

新教材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教学课件
梳理五胡内迁,北人南迁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史实,了解此时 期的民族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意义。
学科素养对接
时空 通达时空观念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时间,383年
观念
的淝水之战,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史料 运用史料实证探究三国与西晋时期的分裂割据,东晋与南朝
实证
时期的南北对峙,北魏孝文帝改革
——摘自《宋书》卷五十四
(1)材料一反映南方经济状况如何? 提示:西汉时期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换不发达。
(2)材料二反映南方经济哪些发展?并指出发展的原因是什 么?
提示:发展: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 高,工商业发展起来。原因: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增 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 技术。
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知识点一 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建立
曹 220年,曹丕称帝,国 魏 号魏,东汉灭亡。
蜀 汉
221年,刘备建立,国 号仍为汉,史称蜀 汉,简称蜀。
孙 229年,孙权称帝,吴
吴 国建立。
都城 洛阳
成都 建业
势力 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 鼎立中略占上风,势力 范围主要在北方。
知识点三 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
[学习聚焦] 从十六国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为 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
2.淝水之战 (1)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 __东__晋____,前锋被击败于淝水。 (2)由于内部各族尚未充分交融,统治基础脆弱,强大的前秦 政权在淝__水 __之 ___战_后迅速崩溃,曾经稍显缓和的_民__族__矛__盾_又加剧了。

李渊

李渊
李渊出身北周关陇贵族家庭,袭封唐国公。深得隋文帝和文献皇后垂爱 ,起家千牛备身,隋炀帝时累官至 卫尉少卿。炀帝东征时,他负责督运粮草,还曾奉命平毋端儿起义,率兵抵御突厥进攻。大业十三年(617年), 出任太原留守。同年趁隋末动乱之时起兵于晋阳,南下攻取长安,拥立隋炀帝之孙杨侑为帝,遥尊炀帝为太上皇, 自领大丞相,加封唐王。义宁二年(618年),得知炀帝遇弑后,逼杨侑禅位于己,建立唐朝,年号武德。称帝 后,李渊命其子李世民等统兵,击败陇西李轨、消灭西秦薛举父子、击退刘武周和宋金刚、擒获夏王窦建德,迫 降洛阳王世充,并平定各地农民起义,基本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大业。他晚年未能妥善处理皇位继承问题。武德九 年(626年)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李渊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同年传位于李世民,退称太上皇。贞观九年(635 年),李渊病逝,享年七十岁。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献陵。后定谥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
李渊半身像,取自1917年修《安徽黟县鹤山李氏宗谱》 隋朝时曾相继制定开皇律和大业律,但......
李渊七岁时,其父亲李昞去世,李渊袭封为唐国公。等到他成年后,为人洒脱,性格开朗,待人宽容,无论 贵贱之人都得其欢心。
清人绘李渊彩像 杨坚成为周静帝的大丞相之后,归还李渊本姓。开皇元年(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即 隋文帝。李渊入隋后,担任千牛备身(皇帝的禁卫武官)。由于独孤皇后、隋文帝的亲近器重,他在此期间历任 谯(今安徽亳州)、岐(今陕西凤翔)、陇(今陕西陇县)三州刺史。 隋炀帝杨广即位之初,李渊先后做了荥 阳(今河南荥阳)、楼烦(今山西静乐)两个郡的太守,后来又被征入朝任殿内少监。 在这段时期内李渊的具 体事迹,史书中并没有太多记载。
李渊为人“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见人一面,不论贵贱,即能十数年不忘。当时的山川冲要, 他也做到了“一览便忆”。此外,李渊也是一个胸有成竹,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他招 降纳叛,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并授意长子李建成在河东“潜结英俊”。李世民也在晋阳暗中结交豪杰,招纳逃 亡之人,网罗各......

唐朝历史

唐朝历史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
太宗时期将为突厥所支配的蒙古高原纳为势力范
围,唐朝北方的诸民族专称李世民为天可汗。内 政方面承继了宰相制,发展完善和确立了后世运 用的三省六部和科举选士制,又推行均田制,实 行租庸调制,他不计出身,网罗了一大批精明强 干的大臣,不论降将或建成旧臣,他也一一重用。 例如魏征,为前太子建成的幕臣,太宗登位后不 计前嫌,而且事事也听从魏征的劝练。这时期社 会秩序安定,经济繁荣,历史上称为“贞观之 治”。其政绩的总结《贞观政要》成为日本和朝 鲜的帝王教科书,亦为后世君主模彷学习的对象。
同年五月,李渊篡隋称帝,定国号为唐,废
杨侑为希国公,闲居长安,次年五月遇害。 隋朝灭亡,立国共三十八年。李渊就是唐高 祖。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长安。而后,长子 李建成被封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三子 李玄霸早夭,四子李元吉为齐王。唐朝建立 后,李渊派李世民征讨四方,剿灭各方群雄。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四方征战有功的李世民 发动玄武门之变,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李 渊退位,是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李世民 就是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627—649)。

韦氏当权
神龙元年(705年),敬珲和宰相张柬之等 人发动政变,拥立中宗李显复位,恢复了唐朝 的政权。李旦被立为相王。中宗却一直受到韦 皇后、女儿安乐公主和武后的旧有党羽武三思 等人的影响,张柬之和敬珲等人全部被流放或 诛杀。韦皇后有意成为第二个武后,安乐公主 则曾要求被立为皇太女。在景龙四年(710年) 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杀中宗,韦皇后立温 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少帝,并欲加害相王李旦。 李旦的儿子,当时是临淄王的李隆基在姑母太 平公主的协助下发动政变,诛杀韦皇后、安乐 公主及武氏残余势力,拥立李旦复位。

唐朝盛衰史

唐朝盛衰史

过:后期,天宝危机——安史之乱 后期,天宝危机 安史之乱
由盛转衰
唐朝盛衰( 唐朝盛衰(618——907年) 年 一、唐朝的建立——晋阳起兵 唐朝的建立 晋阳起兵
618年,李渊(唐高祖) 年 李渊(唐高祖) 长安
二、贞观之治——唐太宗 贞观之治 唐太宗
轻徭薄赋 用人纳谏—房玄龄,杜如晦, 用人纳谏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房玄龄 沿用制度 重视文教
B)
C627年 年 D713年 年
2、以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而著称的皇帝是( 、以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而著称的皇帝是( A 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唐太宗 武则天 D唐玄宗 唐玄宗
B) C)
3、人们肯定武则天的统治,最主要的原因是( 、人们肯定武则天的统治,最主要的原因是( A替高宗处理政事 替高宗处理政事
唐朝盛衰
授课人: 授课人:李红梅
秦 战 汉
南 北
前475年 国
两 三 晋 国
220年
封 建 社 会

589年 隋 唐
元 金
夏 辽 宋
907年 五 代
1368年 …… 1840年
唐朝盛衰
第 2 课、第 6 课
教学目标
掌 握 知 识
唐朝建立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武则天的统治 天宝危机
教学目标
三、贞观遗风——武则天 贞观遗风——武则天 ——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四、唐玄宗的统治
前期 ———— 开元盛世 任用姚崇宋璟为相 后期 ———— 天宝危机 任用李林甫杨国忠为 相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755-763) )
安禄山 史思明 郭子仪 李光弼
唐朝全盛
唐朝由盛转衰
一、单选 1、唐朝建立的时间是( 、唐朝建立的时间是( A581年 年 B618年 年

唐王朝历史ppt

唐王朝历史ppt

李渊起兵与唐朝的建立
李渊起兵与唐朝的建立
起 兵
大业十三年(617)五月,李渊于太 原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 武德元年(618)三月,隋炀帝被杀, 五月,李渊称帝,国号唐,年号武 德。
平定四方
武德元年,平薛举,得陇右。 武德二年,败李轨,获河西。 武德三年,败刘武周,占山西。 武德四年,击败窦建德、逼降王世 充,得河南、河北。平萧铣、汪华, 江南悉定。 武德五年(622),全国基本统一。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明于知人 善于任使
“夫为国之要,在于进贤退不肖,赏善罚恶, 至公无私”
“人才有长短,不必兼通,舍短取长,然后为美。” “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为辕,曲者为 轮,长者为栋梁,短者为拱角,无曲直长短各有所 施,明主之任人,亦如是也。智者取其谋,愚者取 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故良匠无弃木, 明君无弃士。
《资治通鉴》卷二○五: ‚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 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 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唐 吴兢 《贞观政要》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以古为镜, 可知兴替。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
‚朕今勤于三事,亦望史官不书吾恶,一则鉴前代 成败事,以为元龟;二则进用善人,共成治道;三 则斥弃群小,不听谗言。 ‛
‚秦始皇平定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 一朝而亡,吾亦何得自骄也。”认为“末代亡国之 主,为恶多相类也,在于深好奢侈,横征暴敛而 已 ‛

哀帝 ← 昭宗 ← 僖宗
2、需要掌握的问题?
唐朝前期是如何巩固加强中央集权的?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出现。 唐朝时期与各少数民族的关系。 安史之乱及其爆发的原因。 两税法及其主要内容 。 唐代后期危机的主要 表现? 黄巢起义的爆发 。 隋唐的文化与文明成就 。

玄武门之变ppt课件

玄武门之变ppt课件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故事简介
➢ 玄武门之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 日(626年7月2日)。当时的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宫 城北门玄武门杀死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
➢随后,李渊诏立世民为皇太 子,下令军国庶事无论大小悉 听皇太子处置。不久之后李世 民即位,年号贞观。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浪费 粮食的 现象。 也许你 并未意 识到自 己在浪 费,也 许你认 为浪费 这一点 点算不 了什么

第四部分第二部分唐朝的开国和盛世-PPT精品文档

第四部分第二部分唐朝的开国和盛世-PPT精品文档

七节碑
无字碑
四、开元之治——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请思考:开元之治出现的原 因是什么?
① 唐玄宗结束政局动荡混乱局面, 社会相对安定。 ② 唐玄宗即位前,亲历了不少政治 斗争,有一定社会经验,比较留心 政治,即位后继承唐太宗、武则天 的业绩,做到励精图治,采取了一 系列措施。 ③ 重用有才干的人。 ④ 人民的辛勤劳动。
三、武则天的统治
1.武则天登基
称帝的原因
国号周
2.政绩: A 、重视农业生产;
这种做法为庶族地主走上政治舞台提 B 、破格用人,发展 科举制度(“自荐”) 供了方便;同时这些人才更了解社会 实际,能提出有效的政治主张,从而 巩固统治。
3.评价(积极、消极)
积极— 承前启后,为开 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消极— 任用酷吏、滥杀 无辜、大修寺庙,晚年 奢侈腐化等;
唐太宗贞观年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社会安 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生 活有所改善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②“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a.隋末农民战争推翻了隋朝,沉重打击了封
主 观
建统治阶级,使唐初的统治者鉴于隋亡的教 训,调整统治政策。

b.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开
明务实的驭政才干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 因素。
思考:(从文景之治,到光武中兴,到贞观之治)为什
么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大多出现在王朝统治初年?
1、经过长期战乱后,社会经济遭到很大程度破坏,统治 秩序并不稳固,因此客观条件要求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2、统治者吸收前朝灭亡教训,看到人民群众力量,主观 上迫使他对生产关系进行部分的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恢 复和发展。(如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等。)
客 观
c.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PPT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PPT




三伐高句丽


广

581年, 建立隋朝 定都长安
589年, 统一南北 结束分裂
618年, 长安称帝 建立唐朝
一、隋朝兴亡
隋朝何以做到“古今国计之富莫如隋”?
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 方广设仓库既包括供应 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 也 包括备水旱赈济、遍 置于乡间的义仓,积储 丰富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共 34张PP T)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共 34张PP T)
二、唐朝前期的繁荣鼎盛
“贞观之治”的出现是基于唐太宗的哪些治国理念?
贞观年间与民本思想一致的君权有限观,实际 上也是中华文明传统政治理念的发扬光大,其主要表 现之一就是“守法”精神,贞观元年唐太宗说:“法 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人之法”。
以民为本
•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 不失时为本。”“日所衣食,皆取诸民者也。”
• “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 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 欲,必能顺其情也。”
•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 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共 34张PP T)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汴河怀古二首》
➢隋朝修建运河的意义是什么?
贯通南北,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促进运河沿岸城市经济发展, 巩固统一,对当代及后世的水 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共 34张PP T)

贞观之治 课件 2

贞观之治 课件 2

一、节用戒奢:
1、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太宗继位后多次颁布 减免全国或部分地区租赋的法令。并用免除几年 赋役的办法招诱逃亡农民归业。但到了唐太宗死 后3年的统计,户口增至380万户,贞观时期平均 每年增长近七万户,是唐代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2、戒奢从简 3、精简机构,裁撤冗员。提高了行政效率,节 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4.唐朝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进士科第一名称“状元”
现 存 的 唯 一 一 张 状 元 卷
唐太宗

三、虚怀纳谏
他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以致国家灭亡为鉴,虚怀 若谷,从谏如流。他纳谏的目的就是改正错误, 以利于地主阶级的“长治久安”。他把自己比做 石中之玉,矿中之金,把进谏的人比作良工良冶。 贞观时期先后向太宗进谏见于记载的不下30人。 其中魏征一人“所谏前后二百余事,凡数十万言。 唐太宗甚至把贞观时期政绩的取得说成是“皆魏 征之力也”。正是这些进谏对“贞观之治”的政 绩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招贤用能
1、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广开耳 目,求访贤哲”“量才授职” 如房玄龄、杜如晦、 魏征、李靖、李勣等。“房谋杜断”成为佳话。 2.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唐太宗继承 并发展了科举制度。科举制的确立,改变了过去 官员选拔主要由士家大族把持的局面。科举取士 不重门第,完全取决于考试,改善了选官用人制 度,使得有才学的人得以进入各级政府任职,扩 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 唐朝诗歌的繁荣。科举制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学 术风气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3.“贞观之治” 626年李世民做了皇帝,627年改元贞观。 李世民就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唐 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 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强盛,百姓生活有所改 善,史称“贞观之治”。

李渊晋阳起兵的发生经过介绍

李渊晋阳起兵的发生经过介绍

李渊晋阳起兵的发生经过介绍李渊晋阳起兵是指隋义宁元年五月隋臣太原留守李渊起兵的事件,那么你了解李渊晋阳起兵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李渊晋阳起兵的发生经过,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李渊晋阳起兵的经过隋朝末年,朝廷君主隋炀帝的荒淫无道,导致天怒人怨,在各地农民揭竿而起之后,唐国公李渊也发动了晋阳起兵。

从历史记录来看,李渊晋阳起兵的过程是怎样的,其中包含了怎样的困难,李渊又是如何克服它的?李渊晋阳起兵的过程对于中国历史来说有着怎样的影响,李渊晋阳起兵的过程又被历史怎样评价?首先,从李渊晋阳起兵过程的准备的来看,李渊起兵之处是做了多方面的准备的。

在对外方面,李渊主动与突厥通信,表示出友好之意,并愿意在大事成功后与其分享成果,对待李密,李渊同样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让其放松警惕之心。

在对内方面,培养有才能之人,求才若渴,广结人缘,扩充兵力。

其次,从李渊晋阳起兵过程的高潮来看,李渊制定了制敌措施,以“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为战略,以长安为晋阳起兵的攻击地,直捣黄龙,以取得帝位为最终目标。

晋阳起兵中,李渊将军队三分,分为左、右、中三路实施进攻,李渊担任整场战争的总指挥,长子李建成为左军大都督,次子李世民为右军大都督,四子李元吉为中军大都督,由于朝廷的兵力大多派出去镇压农民军队,李渊的攻势势如破竹,接连取得胜利。

最后,从李渊晋阳起兵过程的结果来看,这是一场十分成功的战争,李渊占领了长安,宣布隋炀帝为太上皇,扶持其孙为隋恭帝,实为傀儡皇帝。

李渊晋阳起兵的性质战争的性质,实际上就是指的它作为政治上的属性,政治决定性质。

根据政治目的的不同,可以将战争性质划分为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的战争,而正义的战争和非正义的战争又包括许多类型。

那么参照战争性质的划分,晋阳起兵的性质究竟是怎样的,通过什么依据来判断晋阳起兵的性质?通过晋阳起兵的性质的判断,可以得出哪些结论?要弄清楚晋阳起兵的性质,就必须要深入了解晋阳起兵政治目的以及晋阳起兵的历史背景。

李渊晋阳起兵,李渊太原起兵

李渊晋阳起兵,李渊太原起兵

李渊晋阳起兵,李渊太原起兵晋阳起兵,又名太原起兵、太原起事,隋朝末年,农民起义遍及全国各地,公元615年(大业十一年)隋炀帝杨广以李渊为山西河东慰抚大使,不久又拜太原留守,以北备突厥,并镇压今山西省境内的农民起义。

当时,隋政权已呈土崩瓦解之势,统治阶级一再发生大分裂,地主武装和义军星罗棋布于各地。

李渊素有大志,移官太原后,看到隋朝即将败亡,萌动了取而代之的念头。

他左右的裴寂、刘文静及次子 ... 亦纷纷建议起兵以举大事。

到公元616年(大业十二年),农民起义在全国已居优势,隋朝再也无法集中兵力有效地打击各个武装集团,李渊觉得时机成熟,乃于公元617年(大业十三年)在晋阳正式宣布起事。

李渊在次子 ... 、僚属裴寂、刘文静等人的帮助下,诛 ... 了隋炀帝监视他的王威、高君雅。

派刘文静出使突厥得到了始毕可汗的支持,派李建成、 ... 夺取西河郡。

六月,正式起兵。

李渊自为大将军,以长子李建成、次子 ... 为左右大都督,以四子李元吉留守太原,兵发长安。

在霍邑大破宋老生,从龙门渡黄河,开永丰仓赈济百姓。

关中有其女李三娘等人起兵响应。

十一月,攻克长安,以代王杨侑为皇帝,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李渊自为大丞相、唐王。

次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 ... ,五月,李渊废黜杨侑,称帝,改国号唐,隋朝灭亡,唐朝建立。

李渊晋阳起兵李渊太原起兵背景公元604年(隋文帝仁寿四年),杨广弑父 ... 兄登基执政后,又穷兵黩武征伐高丽,并大兴土木,修宫殿,凿运河,修驰道,把社会经济推向绝境。

史称“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掬为茂草”。

广大人民“百姓困穷,财力俱竭,安居则不胜冻馁,死期交急,剽掠则犹得延生,于是始相聚为群盗”,最终演变为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

在山西,公元615年~617年(大业十一年至大业十三年)之间,农民起义达到 ... ,先后有六七支起义队伍转战各地。

在山西南部,有毋端儿起义军,众至数千人,曾进攻龙门县(今山西河津市);有敬盘陀领导的绛郡(治今山西新绛县)起义军,众至数万人。

李渊太原起兵

李渊太原起兵

李渊太原起兵李渊有四个儿子。

第二个儿子李世民那时候刚十八岁,是个很有胆识的青年,平时喜欢结交有才能的人。

人们也觉得他慷慨好客,喜欢跟他打交道。

他看准隋朝的统治长不了,心里早有了自己的打算。

晋阳(今山西太原)县令刘文静,十分看重李世民。

李世民也把他看作知心朋友。

刘文静跟李密有亲戚关系。

李密参加起义军以后,隋炀帝下令捉拿李密亲友。

刘文静受到株连,被革了职,关在晋阳的牢监里。

李世民听到刘文静坐了牢,十分着急,赶到牢监里去探望。

李世民拉着刘文静的手说:“刘大哥,我来探望,不但是为了叙叙友情,主要是想请您帮我出个主意。

”刘文静早就知道李世民的心思。

他说:“现在皇上远在江都,李密逼近东都,到处都有人造反。

这倒是打天下的好时机哩。

我可以帮您收集十万人马,您父亲手下还有几万人。

如果用这支力量起兵,打进长安,号令天下,不出半年,可以取得天下。

”李世民高兴地说:“您真说到我心里去了。

”李世民回到家里,想想刘文静的话,越想越觉得有道理。

但是要说服他父亲,倒是个难题。

正好在这个时候,太原北面的突厥(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可汗进攻马邑。

李渊派兵抵抗,连接打败仗。

李渊怕这件事给隋炀帝知道了,要追究他的责任,急得不知道该怎么办。

李世民抓住这个机会,就找李渊劝他起兵反隋。

李渊一听,吓得要命,说:“你怎么说出这种没上没下的话来。

要是我去报官,准会把你抓起来。

”李世民并不害怕,说:“父亲要告就去告吧,儿才不怕死呢。

”李渊当然不会真的去告发,只是叮嘱他以后别说这样的话。

第二天,李世民又找李渊说:“父亲受皇上的委派,到这里讨伐反叛的人。

可是眼看造反的人越来越多,您能讨伐得了?再说,皇上猜忌心很重,就算您立了功,您的处境更加危险。

只有照我昨天说的办,才是唯一的出路。

”李渊犹豫了许多时候,才长叹一口气说:“昨天夜里,我想想你说的话,也有道理。

我也拿不定主意。

从现在起,是家破人亡,还是能化家为国,就凭你啦!”李渊把刘文静从晋阳牢监里放了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原是西北边防的重镇,“控带山河,踞天下 之肩背,为河东之根本”(《读吏方舆纪要》卷 40),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隋朝在这里储存了大 量布帛粮谷,为起兵提供了物质保证。李渊赴晋 阳上任时,留长子李建成、四子李元吉于河东, 潜结英俊,以扩大自己的力量;次子李世民随侍 晋阳,李渊也授意他密招豪友,广揽人才,晋阳 令刘文静、晋阳宫监裴寂、行军司铠武士鹱以及 逃避征辽、负罪在逃的右勋卫长孙顺德、右勋侍 刘弘基、左亲卫窦琮等人亦纷纷投靠李渊,皆劝 其尽早起兵。
李渊起事
• 一切准备停当,五月十四日,李渊传檄各州、县,宣布 举义。李渊自称大将军,李建成和李世民分任左右领军大 都督,刘文静任司马,兵士则称为“义士”。统兵3万, 离开晋阳,浩浩荡荡地向长安进发。沿途占领了西河郡、 贾胡堡,兵力得到很快扩充,然后大军逼近了入关的要津 霍邑(今山西霍县)。 • 七月,李渊命李元吉留守太原,亲自率军3万,在西 突厥兵协助下,向长安进发。长安代王杨侑派虎牙郎将宋 老生、骁卫大将军屈突通抵御李渊。形势一时危殆,加之 霍邑一带道路狭隘,又逢连阴雨天,唐军粮道断绝。偏巧 又有谣言说突厥兵欲偷袭晋阳。李渊遇挫遂靡,想撤兵回 晋阳自保。裴寂等人亦力主退兵。李渊严令李世民领军撤 退,李世民极力劝谏,晓以利害,李渊的长子李建成也劝 阻其父,指出撤退的危害,李渊才勉强收回成命。太原兵 初战不利,李世民从城南率骑兵直冲隋将宋老生阵,从背 后夹击隋军。李渊与李世民合击,隋军腹背受敌,遭到惨 败,宋老生被杀,霍邑被攻克。随后李渊相继攻克临汾郡 和绛郡(今山西新绛县),进逼龙门(今山西河津县西 北),关中势力最大的一支武装孙华和冯翊(今陕西大荔 县)太守萧造投降李渊。
起兵背景:
• 李渊是陇西大贵族,其祖父李虎在西魏时曾官至太尉,后 助宇文泰建立北周政权,是著名的“八柱国”之一,死后 被追封为唐国公。李渊继承祖爵,隋代周后,仍袭唐国公。 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派李渊为山西、河东抚慰大 使,后为太原留守,驻节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担负 北御突厥和镇压当叛军的重任,成为权倾一方的封疆大吏。 • 当时,农民战争烽火已燃遍全国各地,并逐渐形成以李密、 窦建德、杜伏威为首的三支主力农民军,他们分别活动在 今河南、河北、山东和江淮一带,以摧枯拉朽之势瓦解着 隋王朝的统治,将隋统治集团及其军队主力分隔于江都 (今江苏扬州)、洛阳、长安三处,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 一些隋贵族和地方官吏见隋朝大势已去,也乘机而起,占 据郡县,建立割据政权,称王称帝,隋王朝的统治已是日 薄西山、奄奄一息。晋阳县令刘文静向李世民分析当时的 形势说:“现在皇帝远在江淮,李密围攻洛阳,各地叛军 不下数万,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有人起来倡呼,取天下易如 反掌。太原有许多豪杰,可以集兵10万,加你所带的数万 军队,乘虚进入关中,号令天下,就可以成就帝业。”在 这种形势下,早就心怀鬼胎的李渊父子也开始做介:
• 李渊(566年1月13日---635年),字 叔得,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 西北),一说陇西狄道(今甘肃临 洮)。唐朝开国皇帝,史称唐高祖, 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李渊出身 于北朝的关陇贵族,七岁袭封唐国 公。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乘势从 太原起兵,攻占长安。公元618年5 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 安,不久之后便统一了全国。玄武 门之后,李渊退位成为太上皇,贞 关九年病逝。
晋阳事变:
• 义宁元年四月,李渊见时机成熟,乃命刘文静伪造隋 炀帝敕书,征太原、西河(治隰城,今山西汾阳)、雁门 (治雁门,今山西代县)、马邑(治善阳、今山西朔县)四郡 20至50岁的男子为兵征高丽,以激怒人民起来反隋。又命 刘文静派人备了一份厚礼,到突厥可汗那里讲和,相约攻 入长安后,突厥可汗得财宝美女,李渊得土地。而后又借 口刘武周占据汾阳宫,命李世民、刘文静、长孙顺德、刘 弘基等人募兵,10天之内有近万人应募。李渊还秘密派人 将李建成、李元吉和在长安的女婿柴绍召到晋阳。李渊父 子的起兵准备引起炀帝派来监视其行动的太原副留守王威 和高君雅的猜疑,他们拉拢晋阳乡长刘世龙,企图利用在 晋祠求雨的机会,将李渊诛杀。李渊得到刘世龙密报,乃 决定立即采取行动。五月十四日夜,李渊命李世民率精兵 500埋伏于晋阳宫城东门的左边,加强戒备。十五日晨, 命刘文静和鹰扬府(一说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出面污蔑王威、 高君雅谋反,私通突厥,引突厥兵南攻。高君雅刚申辩, 刘文静、长孙顺德和刘弘基等人立即将他们逮捕,旋将其 斩首。这个事件史称“晋阳事变”。
• 九月,李渊率兵围攻河东(今山西永济县),隋 将屈突通固守,久攻不克。裴寂认为应不惜任何 代价攻下河东,然后再进入关中,李世民则认为 兵贵神速,应该直捣关中。这两种意见都有道理, 如果不消灭屈突通而直接入关,那么前面有长安 隋军,后面有屈突通援兵,李渊会腹背受敌;如 果劳师疲兵围攻河东,关中隋军就有充分时间组 织有效抵抗,会失去战机。李渊权衡两种意见, 各取其长,分兵两路,留诸将围攻河东,牵制屈 突通,自己率领李建成、李世民大军攻取长安。 李渊率军迅速渡过黄河,派李建成扼守潼关,阻 挡关东隋军,李世民自渭北进入三辅,关中各支 武装纷纷投降李渊,稳定了关中局势。
起兵结果
• 隋义宁元年(617年)11月,李渊汇合李建成、李 世民、刘弘基之兵20余万攻打长安,下令军中, 不许侵犯隋朝七庙和代王宗室,违令者夷其三族, 遂命诸军攻城,军头雷永吉率先登上城头,京城 长安被攻克。李渊在长安迎立代王杨侑为皇帝, 自任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 相,加封唐王,与民约法12条,废除部分苛政, 得到了关中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义宁二年 (618年)5月,李渊逼迫杨侑禅位,自己称帝建 国,国号“唐”,李渊就是唐高祖。从此,李渊 获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