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校本教材建设一点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校本教材建设的一点思考

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也让校本课程的开发得到了更多的重视。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补充,因其灵活性,特色性和创新性不断发展壮大。而校本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外在体现,就是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开发,不仅是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辅助手段,也是校本课程建设的成果展示。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校本教材与统编教材(部编教材、省编教材,俗称统编教材)共同构成了我国现代教育教材体系。但作为新生事物,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需要应对的问题也是值得思考的地方。

一、校本教材与应试教育的冲突

校本课程的开发,在现实的教育中,首要应对就是当前的应试教育价值观。目前的现实问题是学生要面对中考、会考、高考等诸多考试。有些教师出于应试的需要,从“应试教育”的价值观出发,以校本教材开发之名,行“应试教育”之实。由此,校本教材实际上等同于各种教学辅助或考试辅导资料。而正是这种低层次的校本教材开发降低了其研发的品位及存在的价值。教材编写固然需要适应教学现实,但“适应”只是教材编写的基础,而不是教材编写的目的。同样,教材不仅仅是课堂重要的教学资源,也不仅仅是众多的教学案例的集合,它更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石。好的校本教材的优势就在于其能贴近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增长学生的智慧,校本教材应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如果教师舍此之长,使校本教材仅仅为训练服务,为考试服务,为分数服务,那么,开发校

本教材也只能是一种教育的异化,从本质上说,“教材”包含三个基本要素:作为学生的知识体系的事实、概念、法则、理论;同知识紧密相关,有助于系统掌握各种能力与熟练技艺各种步骤、作业方式与技术;与知识体系与能力体系的密切结合,奠定世界观之基础的、表现为信念的、政治的、世界观的、道德的认识、观念及规范。在这三个要素中,第一个要素侧重于适应,第二个要素侧重于发展,第三个要素侧重于升华。对于当前的校本教材建设来说,要实现第三个要素尚有一定的困难,仅停留在第一个要素,则无助于学生提高,而经过努力,实现第二个要素是可能的,同时也是必要的。换言之,在开发校本教材时,应当以素质教育价值观为导向,突破适应,立足发展,努力升华。

二、校本教材与统编教材的融合

长期以来,我国统编教材一统天下,在一定程度上容易产生呆板、僵化、机械、枯燥的问题。客观而言,统编教材尽管有某些弊端,但它毕竟集中了省、地、市乃至全国众多专家学者、教师的力量,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且经过比较充分的论证,在选文、用例、练习、编排等方面,较之校本教材更具严密性、科学性、示范性和系统性。校本教材固然具有灵活机动的优势,但毕竟受到教师个人或编写者的视野、水平、见识、资源等方面的局限,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更有论者断言,“实际上,多数教师的能力是承担不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只能是学科类课程在‘应试’上的深化,无法体现学校特色、学生特长”。而且,就目前我国教育状况来看,无论是师资

队伍的水平、对教学资源的占有,还是考试制度,都决定了中小学教师开发教材的局限性。

另一方面,允许教材多样化是我国基础教育进步的表现,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取向之一,为中小学教师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提供了新的平台。较统编教材而言,校本教材的显著特点在于“短、平、快”。“短”即教材开发的时间短,“平”即开发主体与受众之间具有更大的平等性,“快”即能在教材中快速地反映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传达飞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文化信息等,而开发校本教材也有利于克服统编教材某种程度上内容滞后、形式呆板等弊病。但是,新课程所要求的教材多样化,不是雷同重复的“多本化”。中小学教师如果只限于模仿专家学者编写教材的套路,使校本教材与统编教材同属于知识中心课程,则难以体现其存在的价值。反之,如果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围绕学生兴趣或问题进行编写,形成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课程,则与统编教材相互借鉴补充,各具特色,并在融合中扬长避短、尽显其能。

三、校本教材的趣味性追求

作为教材,其权威性是不容忽视的。理想的教材应当是科学性与趣味性并重,但要真正做到两者兼得却非易事。校本教材首先应当考虑科学性还是趣味性,恐怕是困扰众多编写者的一个突出问题。许多编写者深感困惑的是许多教材为了科学规范而降低生动性和

趣味性。如果片面强调科学性和规范性,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那么,校本教材似乎没有存在的必要。因为,校本教材编写过

程中人力、物力、财力相对匮乏,很难在程序化、精细化方面与统编教材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事实上,在新课程标准下,统编教材也开始了某种程度的改革,特别强调了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和生活化,“书中的用语将一改严肃、刻板的说教风格,变得亲切、委婉,创造一种与人的亲近感”,“素材选材的时候,更多地考虑是否注意到了贴近学生生活,是否是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能够引起共鸣的话题”。目前,统编教材正在改变自己刻板的模式,努力向人性化、情趣性的方向转型。校本教材也需要需强化生动性与趣味性。校本教材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处理好科学性与趣味性、规范性与生动性的关系,这既盲目倾向一方,也不能搞平均主义,而是编写者智慧、眼光与胸襟的体现。

四、高中化学校本教材的知识来源——深入挖掘地方化学资源

1、挖掘地方化学资源,丰富统编教材的血肉。

现行的化学教材是经过多次课程改革后编定的,其内容更具广泛性和合理性,而且教材也能更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更注重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但作为高中化学课程的载体,教材承载着编制者的课程理念,其千篇一律的内容和格式所蕴含的整齐划一的教育要求,是无法满足教育教学情景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的。再加上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学校设备条件的限制,使某些探究性、实践性的活动没法真正落实。而化学是一门应用科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技等关系密切,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效益。缺乏实践性的化学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而地方化学

资源丰富,内容题材多样,各具特色,作为校本教材用于教学,从内容和形式上是对教材的补充,使化学教材的内容和结构更加合理。同时,也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拓展了教材的知识面。

2、挖掘地方化学资源,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意味着他们有主动学习的愿望,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充分挖掘地方化学资源,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创设一个学生熟悉而亲切的化学环境,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化学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去亲身感受、体验、实践化学,了解化学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诱发学生对化学和化学学习的兴趣,激发改造自然和探索科学奥秘的情感,培养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变为主动的接受和发现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重视校本教材的编写,不仅仅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从长远考虑,他是一个学校在劲烈的办学竞争中赢得主动的一个有力武器。对于教师自身来说,是培养教学能力,更是提交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