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对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设置要求

合集下载

伸缩缝设置要求

伸缩缝设置要求

防震缝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结构材料种类、结构类型、结构单元的高度和高差情况,留有足够的宽度,其两侧的上部结构应完全分开。

当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时,其宽度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

重力式挡土墙应每间隔10~20m设置一道伸缩缝,当地基有变化时宜加设沉降缝。

在挡土结构的拐角处,应采取加强的构造措施。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防震缝最小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框架结构房屋,高度不超过15m的部分,可取70mm,超过15m的部分,6度、7度、8度和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2 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可按第一项规定数值的70%采用,剪力墙结构房屋可按第一项规定数值的50%采用,但二者均不宜小于70mm。

防震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不利的结构类型确定;防震缝两侧的房屋高度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较低的房屋高度确定。

当相邻结构的基础存在较大沉降差时,宜增大防震缝的宽度。

防震缝宜沿房屋全高设置,地下室基础可不设防震缝,但在与上部防震缝对应处应加强构造和连接。

结构单元之间或主楼与裙房之间如无可靠措施,不应采用牛腿托梁的做法设置防震缝。

抗震设计时,伸缩缝、沉降缝的宽度均应符合防震缝最小宽度的要求。

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1 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设置沉降缝时,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应大于裙房基础的埋深至少2m。

当不满足要求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沉降缝地面以下处应用粗砂填实,以确保主楼基础四周的可靠侧向约束;2 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二跨内。

后浇带混凝土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期沉降差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3 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允许设置沉降缝和后浇带时,应进行地基变形验算,验算时需考虑地基与结构变形的相互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

高层建筑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之间的数值2 当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混凝土的收缩较大或室内结构因施工外露时间较长时,伸缩缝间距应适当减小3 位于气候干燥地区、夏季炎热且暴雨频繁地区的结构,伸缩缝的间距宜适当减小当采用下列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少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时,可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1 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2 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外保温层;3 每30~40m间距留出施工后浇带,带宽800~1000mm,钢筋采用搭接接头,后浇带混凝土宜在两个月后浇灌;4 顶部楼层改用刚度较小的结构形式或顶部设局部温度缝将结构划分为长度较短的区段;5 采用收缩小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宜的外加剂;6 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结构。

在什么情况设置防震缝、伸缩缝、沉降缝

在什么情况设置防震缝、伸缩缝、沉降缝

在总体布置中,为了消除结构不规则,收缩,和温度应力,不均匀沉降对结构的变形破坏有害影响,可设置变形缝,包括温度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三种,将房屋分成若干独立的部分.①伸缩缝设置部位:伸缩缝由基础以上设置.设置间距与屋顶和楼板类型有关,最大间距一般为50~75 m。

伸缩缝的宽度一般为20~30mm。

②沉降缝设置部位:平面形状复杂的建筑物的转角处;建筑物高度或荷载差异较大处;结构类型或基础类型不同处;地基土层有不均匀沉降处;不同时间内修建的房屋各连接部位。

设置要求:其宽度与地基情况及建筑高度有关,一般为20~30mm,在软弱地基上五层以上的建筑其缝宽应适当增加。

沉降缝处的上部结构和基础必须完全断开。

沉降缝由地基条件决定,其宽度应该符合防震缝的最小宽度的要求.③防震缝设置要求:防震缝的宽度与建筑的层数及结构类型有关.防震缝应有一定的宽度,否则在地震时相邻部分会互相碰撞而破坏.伸缩缝的间距要符合要求,宽度不小于防震缝的宽度.下面是一个关于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详细介绍。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常会产生变形,导致开裂甚至破坏。

变形缝是针对这种情况而预留的构造缝。

变形缝可分为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三种。

伸缩缝为防止建筑构件因温度变化,热胀冷缩使房屋出现裂缝或破坏,在沿建筑物长度方向相隔一定距离预留垂直缝隙,这种因温度变化而设置的缝叫做伸缩逢。

建筑构件因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变化会产生胀缩变形。

为此,通常在建筑物适当的部位设置竖缝,自基础以上将房屋的墙体、楼板层、屋顶等构件断开,将建筑物分离成几个独立的部分,使各部分都有伸缩的余地。

变形主要是因温度变化引起的,所以伸缩缝又称温度缝。

建筑物上设置单个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根据建筑材料、结构形式、使用情况、施工条件以及当地气温和湿度变化等因素确定,砖石结构为100~150米,钢筋混凝土结构为35~75米,无筋混凝土为10~20米,宽度20mm ~30 mm。

钢结构伸缩缝规范

钢结构伸缩缝规范

钢结构伸缩缝规范篇一:伸缩缝设置要求防震缝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结构材料种类、结构类型、结构单元的高度和高差情况,留有足够的宽度,其两侧的上部结构应完全分开。

当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时,其宽度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

重力式挡土墙应每间隔10~20m设置一道伸缩缝,当地基有变化时宜加设沉降缝。

在挡土结构的拐角处,应采取加强的构造措施。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防震缝最小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框架结构房屋,高度不超过15m的部分,可取70mm,超过15m 的部分,6度、7度、8度和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 和2m,宜加宽20mm;2 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可按第一项规定数值的70%采用,剪力墙结构房屋可按第一项规定数值的50%采用,但二者均不宜小于70mm。

防震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不利的结构类型确定;防震缝两侧的房屋高度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较低的房屋高度确定。

当相邻结构的基础存在较大沉降差时,宜增大防震缝的宽度。

防震缝宜沿房屋全高设置,地下室基础可不设防震缝,但在与上部防震缝对应处应加强构造和连接。

结构单元之间或主楼与裙房之间如无可靠措施,不应采用牛腿托梁的做法设置防震缝。

抗震设计时,伸缩缝、沉降缝的宽度均应符合防震缝最小宽度的要求。

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设置沉降缝时,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应大于裙房基础的埋深至少2m。

当不满足要求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沉降缝地面以下处应用粗砂填实,以确保主楼基础四周的可靠侧向约束;2 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二跨内。

后浇带混凝土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期沉降差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3 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允许设置沉降缝和后浇带时,应进行地基变形验算,验算时需考虑地基与结构变形的相互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设置原则及规定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设置原则及规定

在总体布置中,为了消除结构不规则,收缩,和温度应力,不均匀沉降对结构的变形破坏有害影响,可设置变形缝,包括温度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三种,将房屋分成若干独立的部分.施工缝:因施工组织需要而在各施工单元分区间留设的缝。

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缝”,它只是因后浇注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注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

因混凝土先后浇注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都需要慎之又慎。

沉降缝:上部结构各部分之间,因层数差异较大,或使用荷重相差较大;或因地基压缩性差异较大,总之一句话,可能使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需要设缝将结构分为几部分,使其每一部分的沉降比较均匀,避免在结构中产生额外的应力,该缝即称之为“沉降缝”。

伸缩缝:若建筑物平面尺寸过长,因热胀冷缩的缘故,可能导致在结构中产生过大的温度应力,需在结构一定长度位置设缝将建筑分成几部分,该缝即为温度缝。

对不同的结构体系,伸缩缝间的距离不同,我国现行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对此有专门规定。

①伸缩缝设置部位:伸缩缝由基础以上设置.设置间距与屋顶和楼板类型有关,最大间距一般为50~7 5m。

伸缩缝的宽度一般为20~30mm。

②沉降缝设置部位:平面形状复杂的建筑物的转角处;建筑物高度或荷载差异较大处;结构类型或基础类型不同处;地基土层有不均匀沉降处;不同时间内修建的房屋各连接部位。

设置要求:其宽度与地基情况及建筑高度有关,一般为20~30mm,在软弱地基上五层以上的建筑其缝宽应适当增加。

沉降缝处的上部结构和基础必须完全断开。

沉降缝由地基条件决定,其宽度应该符合防震缝的最小宽度的要求.③防震缝设置要求:防震缝的宽度与建筑的层数及结构类型有关.防震缝应有一定的宽度,否则在地震时相邻部分会互相碰撞而破坏.伸缩缝的间距要符合要求,宽度不小于防震缝的宽度.下面是一个关于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详细介绍。

建筑物设缝原则

建筑物设缝原则

建筑物中各种缝的设置方法
一.定义
1.伸缩缝:是指为防止建筑物构件由于气候温度变化(热涨、冷缩),使结构
产生裂缝或破坏而沿房屋长度方向的适当部位竖向设置的一条构造缝。

伸缩缝是将基础以上的建筑构件如墙体、楼板、屋顶(木屋顶除外)等分成两个独立部分,使建筑物沿长方向可做水平伸缩。

2.沉降缝:为防止建筑物各部分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房屋破坏所设置的垂
直缝称为沉降缝。

3.防震缝:缝两侧结构完全分开,中间间隙距离保证在地震作用
下两侧结构不发生碰撞
二.各种缝的技术要求
1.伸缩缝间距
缝宽度:砖混结构取70~ 100mm, 混凝土结构应满足防震缝的要求。

2.沉降缝的宽度要求
3.防震缝的宽度要求
度确定缝宽
三.各种缝之间的关系
1.伸缩缝和沉降缝必须同时满足防震缝宽度的要求。

2.伸缩缝和防震缝上部结构断开,基础可以相连。

沉降缝自基础到
上部全断开。

四.一些常见结构设置相应分缝的实例(略,以后用CAD格式出)。

沉降缝规范

沉降缝规范

沉降缝规范篇一:沉降缝施工要求沉降缝施工要求1、为防止结构物不均匀沉降,产生不规则裂缝,故预先设置规则施工沉降缝,满足结构物变形要求,一般为通缝。

2、沉降缝设置要求:(1)、挡土墙沉降缝每隔10-15m设置一道,缝宽2cm沿挡墙内、外、顶用沥青麻絮填塞,深度不小于15cm,墙体之间填胶泥或粘土。

(2)护面墙每隔10m设置沉降缝一道,缝宽2cm,深度不小于15cm,其余部分填塞粘土或胶泥。

(3)排水沟、边沟每隔10m设置沉降缝一道,缝宽1cm,内填沥青麻絮,深度不小于15cm,砼板排水沟深度为8 cm。

(4)涵洞台身间、八字墙与台身间沉降缝缝宽2 cm或按照设计要求,内填沥青麻絮,深度不小于15cm,沿内、外、顶分别填塞,其余部分用粘土填塞。

(5)通道基础之间、台身之间沉降缝采用塑料闭孔板,缝宽2厘米,贯通设置。

篇二:沉降缝的设置原则沉降缝:当房屋相邻部分的高度、荷载和结构形式差别很大而地基又较弱时,房屋有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致使某些薄弱部位开裂。

应在适当位置如复杂的平面或体形转折处、高度变化处、荷载、地基的压缩性和地基处理的方法明显不同处设置沉降缝。

沉降缝与伸缩缝不同之处是除屋顶、楼板、墙身都要断开外,基础部分也要断开,使相邻部分也可以自由沉降、互不牵制。

沉降缝宽度要根据房屋的层数定,五层以上时不应小于120mm(12厘米)。

沉降缝不但应贯通上部结构,而且也应贯通基础本身。

沉降缝应考虑缝两侧结构非均匀沉降倾斜和地面高差的影响。

抗震缝、伸缩缝在地面以下可不设缝,连接处应加强。

但沉降缝两侧墙体基础一定要分开。

由于基础地质原因,而使建筑物采用不均匀缝隙,称为沉降缝。

设置原则(1)建筑物平外墙沉降缝构造面的转折部位(2)建筑的高度和荷载差异较大处(3)过长建筑物的适当部位(4)地基土的压缩性有着显著差异(5)建筑物基础类型不同以及分期建造房屋的交界处如果基础持力层类别基本相同,且为素混凝土基础,我觉得基础就可以不断开。

变形缝及变形缝的设置要求

变形缝及变形缝的设置要求

变形缝
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

伸缩缝
伸缩缝是在长度或宽度较大的建筑物中,为避免由于温度变化引起材料的热胀冷缩导致结构件开裂,而沿建筑物的竖向将基础以上部分全部断开的预留人工缝。

沉降缝
在同一幢建筑中,由于其高度、荷载、结构及地基承载力的不同,致使建筑物各部分沉降不均匀,强敌断裂。

故在建筑物某些部位设置从基础到屋面全部断开的垂直预留缝,把一幢建筑物分成几个可自由沉降的独立单元。

这种为减少地基不均匀沉降对建筑物造成危害的垂直预留缝称为沉降缝。

防震缝
防震缝是为了防止建筑物的各部分在地震时相互撞击造成变形和破坏而设置的垂直预留缝。

防震缝应将建筑物分成若干体型简单、结构钢度均匀的独立单元。

变形缝的设置要求
墙身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

一般情况下,沉降缝与伸缩缝合并;防震缝的设置亦应结合伸缩缝、沉降缝的要求统一考虑。

设置变形缝的条件及位置应符合有关规范规定。

山东省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3-1系列)规定。

一、伸缩缝最大间距
注:各种砌体、试块体房屋伸缩缝最大间距取值等事项尚应遵守《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二、沉降缝宽度
三、防震缝宽度。

变形缝包括哪三种

变形缝包括哪三种

变形缝的三种类型变形缝包括三种类型: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

是一种能够在发生地震或者温度变化等情况的影响下进行自由独立变化的,在房屋建造时提前预留的屋缝。

变形缝包括三种类型。

1、伸缩缝伸缩缝要求把建筑物的墙体、楼板层、屋顶等地面以上部分全部断开,基础部分因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不需断开。

①伸缩缝的设置: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根据不同材料的结构而定。

②伸缩缝的构造:伸缩缝是将基础以上的建筑构件全部分开,并在两部分中间留出适当的缝隙,缝宽一般在20~40毫米。

伸缩缝的结构处理砖混结构的墙和楼板及屋顶结构布置可采用单墙也可采用双墙承重方案,最好设置在平面图形有变化处,以利隐藏处理。

框架结构一般采用悬臂梁方案,也可采用双梁双柱方式,但施工较复杂。

墙体伸缩缝构造砖墙伸缩缝一般做成平缝或错口缝,一砖半厚外墙应做成错口缝或企口缝。

外墙外侧常用浸沥青的麻丝或木丝板及泡沫塑料条、油膏弹性防水材料塞缝,缝隙较宽时,可用镀锌铁皮、铝皮作盖缝处理。

内墙可用金属皮或木条作为盖缝。

楼地板层伸缩缝构造伸缩缝位置大小应与墙体、屋顶变形缝一致。

缝内以可压缩变形的油膏、沥青麻丝、金属或塑料调节片等材料做封缝处理,上铺活动盖板或橡皮等以防灰尘下落。

顶棚处的盖缝条只能固定于一端,以保证缝两端构件自由伸缩。

屋顶伸缩缝构造不上人屋面一般在伸缩缝处加砌矮墙,屋面防水和泛水基本上同常规做法,不同之处在于盖缝处铁皮混凝土板或瓦片等均应能允许自由伸缩变形而不造成渗漏,上人屋面则用嵌缝油膏嵌缝并注意防水处理。

2、沉降缝①沉降缝的设置:沉降缝是为了建筑物各部分由于不均匀沉降引起的破坏而设置的变形缝。

下列情况须设置沉降缝:Ⅰ.当建筑物建造在不同的地基土壤上,两部分之间。

Ⅱ.当同一建筑物的相邻部分高度相差两层以上或部分高度差超过10米时。

Ⅲ.当同一建筑相邻基础的结构体系、宽度和埋置深度相差悬殊时。

Ⅳ.原有建筑物和新建建筑物紧相毗连时。

②沉降缝构造:沉降缝与伸缩缝最大的区别在于沉降缝非但将墙、楼层及屋顶部分脱开,而且其基础部分亦必须分离。

变形缝设置一般要求

变形缝设置一般要求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三种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常会产生变形,导致开裂甚至破坏。

变形缝是针对这种情况而预留的构造缝。

变形缝可分为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三种。

伸缩缝建筑构件因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变化会产生胀缩变形。

为此,通常在建筑物适当的部位设置竖缝,自基础以上将房屋的墙体、楼板层、屋顶等构件断开,将建筑物分离成几个独立的部分,使各部分都有伸缩的余地,伸缩缝在地面以下的结构可不断开。

变形主要是因温度变化引起的,所以伸缩缝又称温度缝。

建筑物上设置单个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根据建筑材料、结构形式、使用情况、施工条件以及当地气温和湿度变化等因素确定,砖石结构为100~150米,钢筋混凝土结构为35~75米,无筋混凝土为10~20米,伸缩缝的宽度一般为20~30mm。

各种结构的设计规范中都有相应的规定,伸缩缝最大间距详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第9.1.1条、《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1)第6.3.1条、《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第8.1.5条、《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 102:2002)第4.3.1条等。

伸缩缝的构造,必须满足建筑结构沿水平方向变形的要求。

外墙上的伸缩缝,为防止风雨侵入室内,要求用有弹性的、憎水的、不易被挤出的材料填嵌缝隙。

常用的材料有沥青麻丝、浸沥青木丝板、氯丁橡胶、泡沫塑料等。

缝口还须用镀锌铁皮、铝板或塑料板等作盖缝处理。

内墙伸缩缝的处理,随室内装修不同而异,可选用木条、木板、塑料板、金属板等盖缝。

楼层地面伸缩缝,可在缝口填嵌沥青麻丝等,上铺活动盖板或橡皮条等,以防灰尘落至下一楼层。

屋顶的伸缩缝,则用镀锌铁皮、铝板或预制钢筋混凝土板等作盖缝处理,着重作好防水。

地下建筑、地下室等处的伸缩缝,出于防水要求,常在防水结构层的外侧或底部加铺玻璃布油毡、橡胶片、镀锌铁皮、紫铜片,以及采用内埋式或可卸式止水带(如橡胶、塑料、金属等),并用沥青砂浆、沥青麻丝或浸沥青木丝板等填嵌缝隙。

沉降缝抗震缝伸缩缝设置原则

沉降缝抗震缝伸缩缝设置原则

沉降缝抗震缝伸缩缝设置原则1.沉降缝的设置原则:沉降是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主要由于土壤压缩造成。

为了解决沉降引起的应力集中和建筑物整体破坏的问题,需要设置沉降缝,具体原则如下:(1)根据建筑物的规模和用途确定沉降缝的数量和位置,通常建筑物每隔30-40m设置一条沉降缝。

(2)沉降缝的宽度一般为15-30mm,宽度过大会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宽度过小会使缝隙失去缓冲作用。

(3)在沉降缝的两侧设置柔性材料,如橡胶或有机高分子材料,以满足沉降带来的建筑物变形需求。

2.抗震缝的设置原则:抗震缝主要用于分隔建筑物的不同部分,以减少地震发生时的应力传递和制约。

其设置原则如下:(1)抗震缝的位置要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布置和地震分区条件来确定,通常沿建筑物的主要结构线或竖向设置。

(2)抗震缝的宽度一般为20-40mm,宽度过大会影响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宽度过小会限制缝隙的作用。

(3)抗震缝的两侧需设置防护层,用于防止水和灰渗入缝隙,同时保护缝隙不被机械设备损坏。

3.伸缩缝的设置原则:伸缩缝主要用于解决建筑物因温度变化引起的线热膨胀和收缩问题(1)伸缩缝应设置在建筑物的墙体、楼板和屋面等构件的连续位置,以缓解温度引起的构件之间的应力。

(2)伸缩缝的宽度一般为20-40mm,考虑到温度变化的范围和建筑物的尺寸,宽度过大会影响建筑物的美观,宽度过小会限制缝隙的作用。

(3)伸缩缝的两侧需设置柔性材料,如橡胶或有机高分子材料,以满足温度变化引起的建筑物变形需求。

总之,沉降缝、抗震缝、伸缩缝的设置原则都是为了保证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减少应力和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

在具体设置时需要根据建筑物的规模、结构和使用要求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确保缝隙的设置合理、有效。

同时,在施工和日常维护过程中,也需要定期检查和维修这些缝隙,以保证其可靠性和持久性。

(三缝合一)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设置原则及规定

(三缝合一)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设置原则及规定

在总体布置中,为了消除结构不规则,收缩,和温度应力,不均匀沉降对结构的变形破坏有害影响,可设置变形缝,包括温度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三种,将房屋分成若干独立的部分.①伸缩缝设置部位:伸缩缝由基础以上设置.设置间距与屋顶和楼板类型有关,最大间距一般为50~75m。

伸缩缝的宽度一般为20~30mm。

②沉降缝设置部位:平面形状复杂的建筑物的转角处;建筑物高度或荷载差异较大处;结构类型或基础类型不同处;地基土层有不均匀沉降处;不同时间内修建的房屋各连接部位。

设置要求:其宽度与地基情况及建筑高度有关,一般为20~30mm,在软弱地基上五层以上的建筑其缝宽应适当增加。

沉降缝处的上部结构和基础必须完全断开。

沉降缝由地基条件决定,其宽度应该符合防震缝的最小宽度的要求.③防震缝设置要求:防震缝的宽度与建筑的层数及结构类型有关.防震缝应有一定的宽度,否则在地震时相邻部分会互相碰撞而破坏.伸缩缝的间距要符合要求,宽度不小于防震缝的宽度. 下面是一个关于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详细介绍。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常会产生变形,导致开裂甚至破坏。

变形缝是针对这种情况而预留的构造缝。

变形缝可分为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三种。

伸缩缝为防止建筑构件因温度变化,热胀冷缩使房屋出现裂缝或破坏,在沿建筑物长度方向相隔一定距离预留垂直缝隙,这种因温度变化而设置的缝叫做伸缩逢。

建筑构件因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变化会产生胀缩变形。

为此,通常在建筑物适当的部位设置竖缝,自基础以上将房屋的墙体、楼板层、屋顶等构件断开,将建筑物分离成几个独立的部分,使各部分都有伸缩的余地。

变形主要是因温度变化引起的,所以伸缩缝又称温度缝。

建筑物上设置单个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根据建筑材料、结构形式、使用情况、施工条件以及当地气温和湿度变化等因素确定,砖石结构为100~150米,钢筋混凝土结构为35~75米,无筋混凝土为10~20米,宽度20mm ~30 mm。

变形缝设置一般要求

变形缝设置一般要求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三种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常会产生变形,导致开裂甚至破坏。

变形缝是针对这种情况而预留的构造缝。

变形缝可分为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三种。

伸缩缝建筑构件因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变化会产生胀缩变形。

为此,通常在建筑物适当的部位设置竖缝,自基础以上将房屋的墙体、楼板层、屋顶等构件断开,将建筑物分离成几个独立的部分,使各部分都有伸缩的余地。

变形主要是因温度变化引起的,所以伸缩缝又称温度缝。

建筑物上设置单个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根据建筑材料、结构形式、使用情况、施工条件以及当地气温和湿度变化等因素确定,砖石结构为100~150米,钢筋混凝土结构为35~75米,无筋混凝土为10~20米,各种结构的设计规范中都有相应的规定。

伸缩缝的构造,必须满足建筑结构沿水平方向变形的要求。

外墙上的伸缩缝,为防止风雨侵入室内,要求用有弹性的、憎水的、不易被挤出的材料填嵌缝隙。

常用的材料有沥青麻丝、浸沥青木丝板、氯丁橡胶、泡沫塑料等。

缝口还须用镀锌铁皮、铝板或塑料板等作盖缝处理。

内墙伸缩缝的处理,随室内装修不同而异,可选用木条、木板、塑料板、金属板等盖缝。

楼层地面伸缩缝,可在缝口填嵌沥青麻丝等,上铺活动盖板或橡皮条等,以防灰尘落至下一楼层。

屋顶的伸缩缝,则用镀锌铁皮、铝板或预制钢筋混凝土板等作盖缝处理,着重作好防水。

地下建筑、地下室等处的伸缩缝,出于防水要求,常在防水结构层的外侧或底部加铺玻璃布油毡、橡胶片、镀锌铁皮、紫铜片,以及采用内埋式或可卸式止水带(如橡胶、塑料、金属等),并用沥青砂浆、沥青麻丝或浸沥青木丝板等填嵌缝隙。

在现浇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建筑中,由于混凝土在浇灌后的一段时间内有较大的收缩变形,以后才趋于稳定,可利用这一特性,将沿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长向分成几段,中间留缝,待第一期工程施工1~2个月后,再浇灌合缝。

这种只在施工期间保留的临时性温度收缩缝,称为后浇缝,或称收缩带。

后浇缝的宽度一般为50~100厘米,缝的间距约为20~25米,并尽量和施工时的接缝结合设置;缝的填充材料,可用掺铝粉的混凝土。

混凝土路面伸缩缝设置规范

混凝土路面伸缩缝设置规范

混凝土路面伸缩缝设置规范篇一:《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关于伸缩缝的设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9章构造规定9.1 伸缩缝第9.1.1条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宜符合表9.1.1的规定。

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m)表9.1.1结构类别室内或土中露天100 70 排架结构装配式75 50 装配式框架结构 55 35 现浇式65 40 装配式剪力墙结构 45 30 现浇式40 30 挡土墙、地下装配式室墙壁等类结30 20 现浇式构注:1装配整体式结构房屋的伸缩缝间距宜按表中现浇式的数值取用;2框架-剪力墙结构或框架-核心筒结构房屋的伸缩缝间距可根据结构的具体布置情况取表中框架结构与剪力墙结构之间的数值;3当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时,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的伸缩缝间距宜按表中露天栏的数值取用;4现浇挑檐、雨罩等外露结构的伸缩缝间距不宜大于12m.第9.1.2条对下列情况,本规范表9.1.1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宜适当减小:1柱高(从基础顶面算起)低于8m的排架结构;2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的排架结构;3位于气候干燥地区、夏季炎热且暴雨频繁地区的结构或经常处于高温作用下的结构;4采用滑模类施工工艺的剪力墙结构;5材料收缩较大、室内结构因施工外露时间较长等第9.1.3条对下列情况,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本规范表9.1.1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1混凝土浇筑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2采用专门的预加应力措施;3采取能减小混凝土温度变化或收缩的措施。

当增大伸缩缝间距时,尚应考虑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

第9.1.4条具有独立基础的排架、框架结构,当设置伸缩缝时,其双柱基础可不断开。

篇二:伸缩缝技术规范1、当基层有结构缝、胀缝时,面层缩缝应与其相应的结构缝位置一致。

2、在透水混凝土铺层与侧沟、建筑物、雨水口、铺面的砖块、沥青铺面等其他构造物连接处,应设置胀缝。

四、透水混凝土伸缩缝与本面层施工缝的处理方法:1、每天摊铺结束或摊铺中断30分钟以上,应设置横向施工缝,施工缝的位置应设在缩缝或胀缝处。

地面伸缩缝技术要求及规范

地面伸缩缝技术要求及规范
5、大面积混凝土、陶粒混凝 土应分段浇筑。
6、整体面层铺设时,地面 变形缝的位置应符合本规范 3.0.16条的规定,大面积水 泥类面层应设置分格缝。
7、大面积板块面层的伸缩 缝及分格缝应符合设计要求。
8、板块面层地面辐射供暖 的板块面层的伸、缩缝及分 隔缝应符合设计要求,面层 与柱、墙之间应留不小于 10mm的空隙。
地面伸缩缝技术要求及规范
规范标准:《建筑地面工程施工 质量验收规范》
本文通过分析建筑地面工程施 工质量验收规范,整理了地面伸缩 缝相关要求及规范。
一、伸缩缝的规范要求
1、室外地面验收规范中对混凝土散 水、明沟伸缩缝提出要求,不得大于10m, 温差超过15度的地区,延长米间距4-6m。 散水,明沟和台阶与建筑物交界处设置 伸缩缝。上述缝宽应为15mm-20mm,封内 填充柔性密封材料。
2、地面验收规范中对地面的变形缝 的设置作出了明确要求。建筑地面的沉 降缝、伸缩缝、防震缝应与结构相应缝 的位置一致,重点应贯穿建筑地面的各 构造成。
3、 室内地面混凝土垫层和 陶粒混凝土垫层应设置纵横 伸缩缝,间距不得大于6m。
4、垫层的纵向伸缩缝应做平 头缝或加肋平头缝。超过 150mm做企口缝。横向缝应 做假缝。
✓ 当打胶时,胶面应略低于两侧 饰面。两侧贴美纹纸辅助打胶。 当安装成品伸缩缝条时,伸缩 缝应与两侧地面平齐。
举例说明
三、伸缩缝做法
1、铝合金成品变形缝 选用成品变形缝,盖板面层 同地面面层材质一致,较美观, 用于装修要求较高的空间。
2、不锈钢盖板变形缝
不锈钢盖板变形缝,盖板为不锈钢成品盖板。与 其他地面材质不一致。一般用于装修要求不高区域。
9、大面积铺设实木复合地 板时,应分段铺设,分段缝 的处理应符合设计要求。

规范对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设置要求

规范对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设置要求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3.4.5 体型复杂、平立面不规则的建筑,应根据不规则程度、地基基础条件和技术经济等因素的比较分析,确定是否设置防震缝,并分别符合下列要求:。

3)当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时,其宽度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

7.1.7 多层砌体房屋的建筑布置和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要求:3 房屋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设置防震缝,缝两侧均应设置墙体,缝宽应根据烈度和房屋高度确定,可采用70mm~100m:1)房屋立面高差在6m以上;2)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大于层高的1/4;3)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

4 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或转角处。

5 不应在房屋转角处设置转角窗。

6 横墙较少、跨度较大的房屋,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116.5 防止或减轻墙体开裂的主要措施6.5.1 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应在墙体中设置伸缩缝。

伸缩缝应设在因温度和收缩变形引起应力集中、砌体产生裂缝可能性最大处。

伸缩缝的间距可按表6.5. 1采用。

表6.5.1 砌体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m)注:1 对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配筋砌块砌体房屋,取表中数值;对石砌体、蒸压灰砂普通砖、蒸压粉煤灰普通砖、混凝土砌块、混凝土普通砖和混凝土多孔砖房屋,取表中数值乘以0.8的系数,当墙体有可靠外保温措施时,其间距可取表中数值;2在钢筋混凝土屋面上挂瓦的屋盖应按钢筋混凝土屋盖采用;3 层高大于5m的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配筋砌块砌体结构单层房屋,其伸缩缝间距可按表中数值乘以1.3;4 温差较大且变化频繁地区和严寒地区不采暖的房屋及构筑物墙体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按表中数值予以适当减小;5 墙体的伸缩缝应与结构的其他变形缝相重合,缝宽度应满足各种变形缝的变形要求;在进行立面处理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3.4.5 体型复杂的建筑并不一概提倡设置防震缝。

由于是否设置防震缝各有利弊,历来有不同的观点,总体倾向是:1 可设缝、可不设缝时,不设缝。

变形缝的三种类型及其各自的设置原则

变形缝的三种类型及其各自的设置原则

变形缝的三种类型及其各自的设置原则
根据外界破坏因素的不同,把变形缝分三种,即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

(1)伸缩缝:伸缩缝也叫温度缝,是考虑温度变化时对建筑物的影响而设置的。

气候的冷热变化会使建筑材料和构配件产生胀缩变形,太长和太宽的建筑物都会由于这种胀缩而出现墙体开裂甚至破坏。

因此,把太长和太宽的建筑物设置伸缩缝分割成若干个区段,保证各段自由胀缩,从而避免墙体的开裂。

伸缩缝缝宽20~30mm,内填弹性保温材料。

(2)沉降缝:沉降缝是考虑房屋有可能会在某些部位出现不均匀沉降而设置的。

当建筑物相邻部分的高差、荷载、结构形式以及地基承载力等有较大差异或建筑物的平面形状复杂或相连建筑物分期建造时,相邻部位就有可能出现不均匀沉降,从而导致整个建筑物的开裂、倾斜甚至倒塌。

因此,设置沉降缝把建筑物分割成若干个独立单元,保证每个单元各自沉降,彼此不受制约。

沉降缝的宽度一般为30~120mm.
(3)防震缝:防震缝是考虑地震对建筑的破坏而设置的。

对于
地震设防地区的多层砌体房屋,当房屋的立面高差在6米以上时,或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较大时,或房屋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时,地震中,房屋的相邻部分有可能相互碰撞而造成破坏,所以,需要设计防震缝把建筑物分割成若干个形体简单、结构刚度均匀的独立单元,以避免震害。

防震缝的宽度一般为50~100mm.。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建筑知识详解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建筑知识详解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建筑知识详解建筑工程中常说的“三缝”指的是:①伸缩缝(温度缝)、②沉降缝、③防震缝,也统称为:变形缝。

由于温度变化,地基不均匀沉降和地震因素的影响,易使建筑发生变形或破坏,故在设计时应事先将房屋划分成若干个独立部分,使各部分能自由独立的变化。

这种将建筑物垂直分开的预留缝称为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温度缝)、沉降缝、防震缝。

一、伸缩缝当建筑物较长时为避免建筑物因热胀冷缩较大而使结构构件产生裂缝所设置的变形缝。

1、需要设缝的情况①建筑物长度超过一定限度;②建筑平面复杂,变化较多;③建筑中结构类型变化较大。

2、设置原则设置伸缩缝时通常是沿建筑物长度方向每隔一定距离或结构变化较大处在垂直方向预留缝隙,将基础以上的建筑构件全部断开,分为各自独立的能在水平方向自由伸缩的部分。

基础部分因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一般不须断开。

3、缝的间距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根据不同材料的结构而定,详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各种砌体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

4、缝的构造伸缩缝宽度一般为20-40mm,通常采用30mm。

5、其他要求在结构处理上,砖混结构可采用单墙方案,也可采用双墙方案;框架结构可采用双柱双梁方案,也可采用挑梁方案。

① 墙体伸缩缝构造:墙体伸缩缝一般做成平缝形式,当墙体厚度在240mm以上时,也可以做成错口缝、企口缝等形式。

外墙变形缝常用麻丝沥青、泡沫塑料条、油膏等有弹性的防水材料填缝,缝口用镀锌铁皮、彩色薄钢板等材料进行盖缝处理;内墙变形缝一般结合室内装修用木板、各类金属板等盖缝处理。

② 楼地板伸缩构造:楼地板伸缩缝的缝内常用麻丝沥青、泡沫塑料条、油膏等填缝进行密封处理,上铺金属、混凝土或橡塑等活动盖板。

其构造处理需满足地面平整、光洁、防水、卫生等使用要求。

顶棚伸缩缝需结合室内装修进行,一般采用金属板、木板或橡塑板等盖缝,盖缝板只能固定于一侧,以保证缝的两侧构件能在水平方向自由伸缩变形。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设置原则及规定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设置原则及规定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设置原则及规定1.设置原则:根据工程结构的设计布置,通过合理设置伸缩缝,使结构在变形时能够得到足够的满足,从而防止结构受力过大而引起破坏。

2.设置规定:根据具体的工程情况和结构类型,伸缩缝的设置应按照以下原则进行:(1)建筑物:一般情况下,建筑物每隔20米至30米应设置一个伸缩缝,如果是大跨度的建筑物,则间距可以适当缩短。

(2)桥梁:桥梁伸缩缝的设置一般按照每隔10米至15米设置一个,根据桥梁的结构形式和跨径,可能需要设置不同类型的伸缩缝,如伸缩装置、橡胶梁等。

(3)地下工程:地铁隧道、地下通道等地下工程的伸缩缝设置也是必要的,可以根据地下工程的长度和结构类型进行合理设置。

(4)其他: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如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场等,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伸缩缝。

1.设置原则:为了让工程结构能够适应地基的沉降变形,同时减小结构受力,沉降缝的设置是必要的。

2.设置规定:沉降缝的设置原则和规定如下:(1)根据地基条件和工程结构类型,沉降缝的位置应严格按照设计布置,以确保结构的稳定性。

(2)一般情况下,工程结构每隔30米至50米应设置一个沉降缝,具体间距可以根据地基的条件和工程的结构形式进行设计。

(3)沉降缝的宽度一般为20毫米至40毫米,具体宽度应根据地基沉降的预测情况进行设计。

1.设置原则:为了增加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减小地震对结构的影响,防震缝的设置是必要的。

2.设置规定:防震缝的设置原则和规定如下:(1)按照工程所在地的地震烈度和工程结构的特点,合理设置防震缝的位置和间隔。

(2)一般情况下,工程结构每隔20米至30米应设置一个防震缝,具体间隔可以根据地震烈度和工程结构形式进行设计。

(3)防震缝的宽度一般为20毫米至40毫米,具体宽度应根据地震设计要求进行设计。

以上是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设置的原则和规定,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和设计要求进行合理设置,以确保工程结构的安全和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10
3.4.5 体型复杂、平立面不规则的建筑,应根据不规则程度、地基基础条件和技术经济等因素的比较分析,确定是否设置防震缝,并分别符合下列要求:。

3)当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时,其宽度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

7.1.7 多层砌体房屋的建筑布置和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要求:
3 房屋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设置防震缝,缝两侧均应设置墙体,缝宽应根据烈度和房屋
高度确定,可采用70mm~100m:
1)房屋立面高差在6m以上;
2)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大于层高的1/4;
3)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

4 楼梯间不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或转角处。

5 不应在房屋转角处设置转角窗。

6 横墙较少、跨度较大的房屋,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03-2011
6.5 防止或减轻墙体开裂的主要措施
6.5.1 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应在墙体中设置伸缩缝。

伸缩缝应设在因温度和收缩变形引起应力集中、砌体产生裂缝可能性最大处。

伸缩缝的间距可按表6.5. 1采用。

表6.5.1 砌体房屋伸缩缝的最大间距(m)
注:1 对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配筋砌块砌体房屋,取表中数值;对石砌体、蒸压灰砂普通砖、蒸压粉煤灰普通砖、混凝土砌块、混凝土普通砖和混凝土多孔砖房屋,取表中数值乘以0.8的系数,当墙体有可靠外保温措施时,其间距可取表中数值;
2在钢筋混凝土屋面上挂瓦的屋盖应按钢筋混凝土屋盖采用;
3 层高大于5m的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配筋砌块砌体结构单层房屋,其伸缩缝间距可按表中数值乘以1.3;
4 温差较大且变化频繁地区和严寒地区不采暖的房屋及构筑物墙体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按表中数值予以适当减小;
5 墙体的伸缩缝应与结构的其他变形缝相重合,缝宽度应满足各种变形缝的变形要求;在进行立面处理时,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10
3.4.5 体型复杂的建筑并不一概提倡设置防震缝。

由于是否设置防震缝各有利弊,历来有不同的观点,总体倾向是:
1 可设缝、可不设缝时,不设缝。

设置防震缝可使结构抗震分析模型较为简单,容易估计其地震作用和采取抗震措施,但需考虑扭转地震效应,并按本规范各章的规定确定缝宽,使防震缝两侧在预期的地震(如中震)下不发生碰撞或减轻碰撞引起的局部损坏。

2 当不设置防震缝时,结构分析模型复杂,连接处局部应力集中需要加强,而且需仔细估计地震扭转效应等可能导致的不利影响。

6.1.4 钢筋混凝土房屋需要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防震缝宽度应分别符合下列要求:
1)框架结构(包括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m时不应小于100mm;高度超过15m时,6度、7度、8度和9度分别每增加高度5m、4m、3m 和2m,宜加宽20mm;
2)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70%,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50%;且均不宜小于100mm;
3)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宜按需要较宽防震缝的结构类型和较低房屋高度确定缝宽。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 3-2010
3.4.9 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宜调整平面形状和结构布置,避免设置防震缝。

体型复杂、平立面不规则的建筑,应根据不规则程度、地基基础条件和技术经济等因素的比较分析,确定是否设置防震缝。

3.4.10 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防震缝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框架结构房屋,高度不超过15m时不应小于100mm;超过15m时,6度、7度、8度和
9度分别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
2)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70%,剪力墙结构房屋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50%,且二者均不宜小于100mm。

2 防震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不利的结构类型确定;
3 防震缝两侧的房屋高度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可按较低的房屋高度确定;
4 8、9度抗震设计的框架结构房屋,防震缝两侧结构层高相差较大时,防震缝两侧框架柱的箍筋应沿房屋全高加密,并可根据需要沿房屋全高在缝两侧各设置不少于两道垂直于防震缝的抗撞墙;
5 当相邻结构的基础存在较大沉降差时,宜增大防震缝的宽度;
6 防震缝宜沿房屋全高设置,地下室、基础可不设防震缝,但在与上部防震缝对应处应加强构造和连接;
7 结构单元之间或主楼与裙房之间不宜采用牛腿托梁的做法设置防震缝,否则应采取可靠措施。

3.4.11 抗震设计时,伸缩缝、沉降缝的宽度均应符合本规程第3.4.10条关于防震缝宽度的要求。

3.4.12 高层建筑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宜符合表3.4.12的规定。

3.4.13 当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小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时,可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

这些措施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方面:
1 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
2 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外保温层;
3 每30m~40m间距留出施工后浇带,带宽800mm~1000mm,钢筋采用搭接接头,后浇带混凝土宜在45d后浇筑;
4 采用收缩小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宜的外加剂;
5 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结构。

12.2.3 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

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可考虑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降低水泥用量;也可每隔30m~40m设置贯通顶板、底部及墙板的施工后浇带。

后浇带可设置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附近,其方向宜与梁正交,沿竖向应在结构同跨内;底板及外墙的后浇带宜增设附加防水层;后浇带封闭时间宜滞后45d以上,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提高一级,并宜采用无收缩混凝土,低温入模。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2010
8.1.1 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可按表8.1.1确定。

注:1 装配整体式结构的伸缩缝间距,可根据结构的具体情况取表中装配式结构与现浇式结构之间的数值;
2 框架-剪力墙结构或框架-核心筒结构房屋的伸缩缝间距,可根据结构的具体情况取表中框架结构与剪力墙结构之间的数值;
3 当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时,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的伸缩缝间距宜按表中露天栏的数值取用;
4 现浇挑檐、雨罩等外露结构的局部伸缩缝间距不宜大于12m。

8.1.3 如有充分依据对下列情况,本规范表8.1.1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
1 采取减小混凝土收缩或温度变化的措施;
2 采用专门的预加应力或增配构造钢筋的措施;
3 采用低收缩混凝土材料,采取跳仓浇筑、后浇带、控制缝等施工方法,并加强施工养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