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中国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变化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报告中国资本市场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增加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现状分析和未来趋势等方面,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进行全面探讨。

一、历史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起步相对较晚。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引入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了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

在随后的几十年中,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了不断的改革和发展。

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股票市场的规模逐渐扩大。

2005年,中国在上海设立了新的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并推出了股指期货和国债期货等创新产品。

2019年,中国推出科创板,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了更加便利的融资渠道。

二、现状分析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中国资本市场的总市值在过去几十年中持续增长,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

2. 多元化的产品:中国资本市场的产品已经从最初的股票、债券扩展到期货、期权、基金等多种金融衍生品,满足了投资者的不同需求。

3.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随着中国政府对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包括放宽市场准入、提高市场透明度、规范市场行为等,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4. 投资者结构不断优化: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结构逐渐趋向合理,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的比例逐渐趋于平衡,这有助于提升市场的稳定性和成熟度。

5. 国际化程度提升: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参与。

同时,中国的企业也积极在境外上市,实现了与全球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

三、未来趋势展望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1. 加强监管:为了进一步提升市场的规范性和透明度,中国资本市场的监管将会加强。

加强监管将有助于遏制市场乱象,防范金融风险,提升投资者的信心。

2. 推进开放:中国将继续推进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参与。

FDI对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作用的实证研究

FDI对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作用的实证研究

贫 困化增长 , 国际贸易失衡 ( B r e c h e r 和C h o u d h r i , 1 9 8 2 ) . 外商直接投资 近几年我国资本 金融项 目 波动剧烈 , 外商直接投资稳 中有升 , 主要原因在 于我国的对外证券投资以及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 ,
的汇率 , 而不是出口的增加. 在国际方面, 一种观点认为 F D I 会导致东道 国
商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常账户和资本金
融账户的变化趋势 , 但是又明显存在差异. 从理论上说 , F D I 的流人与一国的外资优惠政 策、 市场规模有关 , 同时 F D I 也可 以通过利润再投
F DI 流入 入 手 , 制 定相 关政 策.
关键词 :F D I ; 经常项 目; 资本金融项 目
中图分 类号 : F 1 2 4 . 1
1 引 言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3 — 2 6 0 X( 2 0 1 3 ) 0 7 — 0 0 5 4 — 0 3
不稳定 , 特别是从 2 0 0 6 年第一季度开始 , 两大项 目
波动 明 显加 剧而 且方 向经常 相 反 .所 以长期 来 看 ,
效率和 国内技术进步. 类似的 , 发 现外企生产本地 化所引起的技术转移和溢 出效应对当地经济增长
产生 正面 效应 ( 傅元 海 , 唐 未兵 2 0 1 0 ) .
V0 1 . 2 9No . 7
J u 1 . 2 0 1 3
F D I 对经 常项 目和资本金融项 目作用 的实证研究
黄 杰
(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 3 3 0 0 0 )
摘 要 :本文通过 1 9 9 8 年至 2 0 1 1 年的季度数进行 实证检验 , 建立 V A I L 模型来考察我 国 F D I 流入与 经常项 目 和资本金融项 目的关 系. 发现 F D I 流入与我 国经常项 目 和资本金 融项 目 存在着长期均衡关 系. 而 且 F D I 流入 与经常项 目 之 间存在 “ u 型” 关 系, F D I 对 资本金融项 目冲击在前六个季度 中波动剧烈 , 之后 趋 于稳定. F D I 对我 国国际收支的直接效应和间接 效应并存. 因此 , 在调节国际收支均衡方面 , 可以从控制

BOP中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变动趋势及原因分析

BOP中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变动趋势及原因分析

BOP中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变动趋势及原因分析【摘要】本文对BOP中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变动趋势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总体趋势分析中,我们发现经常项目呈现出逆差,资本项目和金融项目出现波动。

经常项目的变动主要受到贸易顺差和服务逆差的影响,资本项目的变动与投资和融资活动相关,金融项目的变动受到外汇市场和国际金融环境的影响。

国际经济环境对BOP也起着重要影响,需引起重视。

在结论中,我们总结了各项目的变动趋势及原因,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前景。

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有助于进一步平衡BOP,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关键词】BOP, 经常项目, 资本项目, 金融项目, 变动趋势, 原因分析, 国际经济环境, 结论总结, 发展前景展望, 政策建议1. 引言1.1 BOP中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变动趋势及原因分析国际收支平衡(Balance of Payments,简称BOP)是一个国家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用来衡量国家对外经济活动的收支状况。

BOP分为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金融项目三大部分,其中经常项目包括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收入和转移支付,资本项目包括长期债权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金融项目包括短期债务、短期股权和储备资产等。

本文将对BOP中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变动趋势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我们将从总体趋势出发,分析近年来各项目的变动情况。

然后,我们将对经常项目的变动原因进行剖析,探讨影响经常项目的因素。

接着,我们将分析资本项目和金融项目的变动趋势及原因,解读资本和金融流动背后的动因。

我们将探讨国际经济环境对BOP的影响,分析外部环境因素对BOP的影响力。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将更好地理解BOP中各项目的变动趋势及原因,为我国制定更有效的外汇政策提供参考。

2. 正文2.1 总体趋势分析在分析BOP中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变动趋势时,我们首先需要关注整体的趋势情况。

在过去几年中,我们可以看到BOP中各项目的变动呈现出一些明显的趋势。

我国近年来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我国近年来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我国近年来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系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规定的各项原则编制,采用复式记账法的原理记录我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所有交易,表中的贷方项目为货物和服务的出口、收益收入、接受的货物和资金的无偿援助、金融负债的增加和金融资产的减少;借方项目为货物和服务的进口、收益支出、对外提供的货物和资金无偿援助、金融资产的增加和金融负债的减少。

现行的国际收支平衡的项目主要分为四大类,即经常账户、资本与金融账户、国际储备资产和误差与遗漏。

一、我国近年来国际收支状况2010年第一季度,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延续“双顺差”格局。

我国国际收支呈现收支状况继续改善、资本净流入压力增大、国际储备资产较快增长等三大特点。

1.我国国际收支状况持续改善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我国经济也呈现反弹回升态势,涉外经济活动趋于活跃。

虽然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继续延续顺差格局,但经常项目顺差下降较为明显,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自2008年以来连续第3年下降,表明我国国际收支状况持续改善。

一季度我国经常项目顺差409亿美元,同比下降48%。

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从上年同期的8.2%下降至3.5%。

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连续下降,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初见成效,经济增长正在从外需拉动更多转向内外需均衡拉动。

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总额同比增长44%,显示我国涉外经济趋于活跃。

这种趋势在其他涉外经济统计中也有所反映。

一季度我国银行代客结售汇总额同比增长了19%,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总额也增长了32%。

2.资本净流入压力增大我国含净误差与遗漏的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达550亿美元。

外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一预估数是当期国际储备变动和经常项目差额相减的结果,包含了净误差与遗漏的影响,与2009年一季度剔除了净误差和遗漏的128亿美元逆差在统计上不完全可比,但资本净流入较大的态势是基本确定的。

中国近十年国际收支的特点

中国近十年国际收支的特点

中国近十年国际收支的特点中国近十年国际收支的特点我国的国际收支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我国的国际收支规模不断扩大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扩大,我国的国际收支总额(借方总额与贷方总额之和),1982年为521.81亿美元,1997年为6184.46亿美元,而2002年则增加为9717.94亿美元。

二、国际收支大额顺差从总体上看,近十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三、贸易收支在我国国际收支中处于重要地位在1982年,我国贸易收支总额(出口贸易额与进口贸易额之和)为380.0l亿美元,占国际收支总额的72.83%,1997年相应为3191.18亿美元和51.6%,而2002年则达到6934.08亿美元和71.6%。

由于贸易收支总额在国际收支中处于重要地位,贸易收支状况往往就决定着国际收支的状况。

一般说来,贸易收支为顺差,国际收支便为顺差;贸易收支为逆差,国际收支则为逆差。

四、我国直接投资项目增长显著近几年中国收支状况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直接投资项目的增长。

直接投资项目的增长是建立在资本和金融项目增长的大背景下的。

从2004-2007年,资本和金融项目的资金流量从贷方343,350,151千美元,借方232,690,395千美元到贷方921,960,702千美元,借方848,451,452千美元,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2005年,直接投资顺差678亿美元,增长28%。

其中,外商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791亿美元,增长44%;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113亿美元,增长526%。

由于对外证券投资增长迅猛,2006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由上年的630亿美元下降到100亿美元,是2001年以来的最低点。

在直接投资项目中,外国来华直接投资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净流入781亿美元,较上年下降1%。

而伴随我国经济较快发展,政府积极推进对外投资便利化等政策,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为178亿美元,同比增长58%。

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完整版)

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完整版)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2002-2011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账户(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等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持续多年“双顺差”,这种现象是极不正常的。

中国的“双顺差”是由各种制度缺陷、价格扭曲、宏观经济不平衡造成的,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福利损失。

本文通过对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的探讨,分析其存在的原因。

一、进入2000年以后,经常项目各项差额都有所增长,顺差额急剧上升。

虽然收益项目和经常转移项目差额也在不断增长,但我国经常项目差额的变动趋势主要还是与货物和服务项差额的变动趋势保持基本一致。

2002—20011年间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有如下特点。

(一)外汇储备增长迅速2000 年以来外汇储备增长表现出加速趋势,外汇储备增量逐年递增, 2003 年、2004 年我国外汇储备分别较上一年增长45.62%、81.8%。

到2006 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0000 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其中全年新增外汇储备2 473亿美元,也创下年度外汇储备增幅的历史新高。

2008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19 460.3 亿美元,再次创下储备新高。

(二)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多年保持顺差,且顺差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中,2002—2008 年间国际收支中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均为顺差。

在此期间,经常项目顺差一直保持了比较平稳的增长趋势,而资本项目变化幅度较大。

(三)货物贸易顺差是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中国的服务贸易常年保持逆差,而货物贸易常年顺差,并且顺差规模还在逐年扩大。

中国对外贸易当中,货物贸易对经常项目的顺差起到了主要作用,是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

(四)外商直接投资是资本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且仍在不断增长。

这期间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达9 104.82 亿美元。

由以上的分析,中国国际收支从2002—2008 年间保持了一个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格局。

最新近十年我国国际收支的基本状况及未来变化趋势

最新近十年我国国际收支的基本状况及未来变化趋势

近十年我国国际收支的基本状况及未来变化趋势0一、近年我国国际收支的基本状况01、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及我国经济形势02011年,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

国际上,欧美债务危机不断发酵,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放眼国内,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温和回落,物价涨幅得到初步控制,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进一步增强。

2011年,我国克服国内外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涉外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势头。

02、国际收支的含义0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体(通常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与世界其他经济体之间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的货币价值之和。

它有狭义与广义两个层面的含义。

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经济、文化等各种对外经济交往而发生的,必须立即结清的外汇收入与支出。

广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内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所有经济活动的货币价值之和。

03、我国国际收支现状概述0我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呈现出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

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

05年至11年,我国国际收支明显表现为双顺差,即经常项目账户、资本与金融项目账户的巨额顺差。

其中,经常项目账户的顺差主要来源于货物贸易的差额,即产品出口的大幅增长,资本与金融项目账户的顺差则得益于外国在华直接投资的增长。

虽然经常项目的差额在08年缩小,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差额不断波动、回落,但总体仍保持明显的双顺差状态。

02003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45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52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3%;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外汇储备大幅增长1168亿美元,外汇储备增幅为历史最高水平。

2004年与2003年相比国际收支平衡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2004年国际收支平衡表。

统计显示,去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保持快速增长。

中国历年经常帐及资本金融帐顺差 2012年中国资本及金融帐转为逆差1,173亿美元

中国历年经常帐及资本金融帐顺差  2012年中国资本及金融帐转为逆差1,173亿美元

中国历年经常帐及资本金融帐顺差2012年中国资本及金融帐转为逆差1,173亿美元1.说明(1)中国对外经常帐顺差:2011年为2,017亿美元、2012年为2,311亿美元。

从下表可知,中国对外贸易顺差正处于下降趋势之中。

(2)中国对外之资本帐及金融帐,2011年仍享有高达2,211亿美元,但2012年转为逆差1,173亿美元,显示外资对中国的热钱流入,在2012年明显转弱,甚至有部份资金开始撤出,此有助于缓和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2.新闻来源:【经济日报2013.02.03】中国去年资本帐逆差14年首见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1日公布2012年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显示,去年中国资本和金融项目出现1999年以来首次年度逆差,逆差金额达1,173亿美元(约新台币3.47兆元);但中国外汇局官员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已改善,2013年不排除出现阶段性资本流入压力。

所谓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主要透过外商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它投资等交易测算而成,去年逆差的结果,意味着外资流出大陆情况,显示去年中国经济成长放缓下,外资出逃的情况相当明显。

这也是大陆结束持续多年的国际收支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跨境资金从此将出现双向波动局面。

双顺差是指经常和资本账户顺差。

所谓经常帐户顺差就是出口超过进口,资本金融账户顺差就是国外居民对中国投资超过中国居民对外投资。

据新华社报导,中国外汇局表示,2012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

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基本平衡。

经常项目总顺差比前年仅增长6%,与同期国民生产毛额之比为2.6%,较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东方早报指出,过去多年大陆一直饱受「双顺差」之苦,为此被动投放很多货币,中国人民银行主要透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办法,将这些资金「锁住」。

业内人士提醒,如果资金流向出现逆转,则大陆央行货币政策,将迎来挑战。

中国外汇局认为,国际收支从「双顺差」转为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表明中国国际收支自主平衡的能力增强,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方向,也体现「藏汇于民」的积极成效。

我国国际收支现状分析总结

我国国际收支现状分析总结

1,096,049 904,618 130,111 57,342 3,978 848,451 216 848,236 30,135 45,297 772,803 0 461,984 0
1,725,893 1,434,601 147,112 91,615 52,565 769,876 3,320 766,556 163,054 67,708 535,794 0 0 0
07-08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及分析
2007 2008
(百万美元)
贷方
借方
贷方
借方
一、经常账户 1商品 2服务 3收入 4经常转移 二、资本与金融账户 1资本账户 2金融账户 直接投资 证券投资 其他投资 金融衍生工具 储备资产 三、错误与遗漏
1,467,882 1,220,000 122,206 83,030 42,646 921,961 3,315 918,646 151,554 63,969 703,123 0 240 16,402

2.资本和金融账户 (capital and financial account)

指资本账户下的资本转移,非生产、非金融资 产交易以及其他所有引起一经济体对外资产和 负债发生变化的金融账户
(1) 资本账户(资本项目)
包括固定资产所有权国际间转移,债权人不 索取任何回报而取消债务等资本转移部分; 还包括非生产和非金融性的资产,即各种无 形资产如专利、版权、商标权的收买或放弃 、经销权以及租赁和其他可转让合同的交易 。
66
8,820 2 8,818 894 395 7,528 0 4,717 597
09、10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
金融项目继续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资 产继续增长。

中国经常项目顺差[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国内外因素分析]

中国经常项目顺差[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国内外因素分析]

中国经常项目顺差[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国内外因素分析]国际收支平衡是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四大目标之一,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然而,我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已持续多年,表现为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对经常项目及资本和金融项目失衡的研究俯拾皆是。

各项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来分析失衡的原因:一是从FDI的角度。

余永定和覃东海(2006)提供一个分析中国双顺差的理论框架,从该框架得出结论认为双顺差意味着中国未能利用外国投资为国内提供融资,反而是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以迂回的方式为外国的FDI提供融资。

卢峰(2006)从加工贸易和FDI的组合效应角度,认为加工贸易主导型的FDI流入是双顺差的直接原因。

二是从汇率的角度。

贺力平和蔡兴(2008)认为双顺差是一个汇率体制问题,非浮动汇率体制的经济体容易出现双顺差,并且认为人民币汇率体制没有显著调整,中国双顺差局面还将持续。

二、国际视角下的经常项目差额问题经常项目包含三个子项目:货物和服务贸易,收益以及经常转移,其中货物和服务贸易是最大的组成部分。

由图可以看出二者是密切相关,其相关系数高达0.9968。

在1985-2009的25年间,出现经常项目顺差的年份有20年,并且在1993年以后一直是顺差,增速较快。

由此可以推断出,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直接原因就是货物贸易的顺差。

从国际角度来看,经常项目顺差国主要有中国、德国、日本、沙特阿拉伯、俄罗斯、挪威和科威特等,而经常项目逆差国主要有美国、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希腊、澳大利亚和英国等。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计算,2008年排名前七位的经常项目顺差国顺差占世界总顺差的74%,排名前七位的经常项目逆差国逆差占世界总逆差的71%,其中中国的顺差占世界总顺差的26%,美国的逆差占全世界总逆差的44%。

可以看出,经常项目顺差国主要是制造业发达的国家以及石油等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而经常项目逆差国则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

对中国货物贸易顺差自2005年起增长异常的一个解释就是境外资本假借货物贸易名义流入中国,也就是隐藏在货物贸易中的资本流入。

我国国际收支现状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现状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现状分析一、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状况:根据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几年来,我国国际收支状况一直呈现经常项目和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特点。

2008年,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继续保持。

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08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指出,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4261亿美元,同比增长15%。

其中,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算,货物项目顺差3607亿美元,服务项目逆差118亿美元,收益项目顺差314亿美元,经常转移顺差458亿美元。

2008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90亿美元,同比下降74%。

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入943亿美元,证券投资净流入427亿美元,其它投资净流出1211亿美元。

进入2009年,经常项目顺差出现了近年来的首次下降,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国际收支交易活动总体上放缓,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直接投资等主要项目收支规模较2008年有所下降。

各国经济均受到较大打击且复苏缓慢,使得外需持续低迷、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同比下降、国内经济增长放缓,货物贸易出口和进口均在多年持续增长后出现下滑。

但是这并没有改变我国国内高储蓄率的情况,流动性过剩的因素依然存在,因此经常项目的顺差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

同样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外的投资环境恶化,大量境内投资者对于境外投资的信心开始不足,使得资本流出开始缩减。

而由于我国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经济环境相对稳定,大量的境外投资者再次开始将投资目标转向中国。

使得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顺差进一步拉大。

到了2010年,全球经济总体呈现复苏态势,但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下,国际金融市场出现较大波动。

我国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我国涉外经济总体趋于活跃,国际收支交易呈现恢复性增长,总体规模创历史新高,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95%,较2009年上升13个百分点,贸易、投资等主要项目交易量均较快增长。

然而在2011年,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

国际上,欧美债务危机不断发酵,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国内看,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温和回落,物价涨幅得到初步控制,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进一步增强。

关于我国近十年国际收支的宏观分析

关于我国近十年国际收支的宏观分析

近十年来,中国的国际收支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这对于我们了解和评估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表现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我国近十年的国际收支进行宏观分析,以全面了解中国经济的国际经济地位和竞争能力。

首先,中国的经常账户逐渐转为顺差。

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的经常账户逐渐从逆差转为顺差,这反映了中国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进口。

中国的经常账户顺差主要是由于其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的成功实施。

其中,电子产品、机械设备和纺织品是中国主要的出口产品。

同时,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吸引了大量外国企业将其生产和制造基地转移到中国。

这一转变对于中国经济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国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同时也为国内提供了就业机会。

再次,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持续增长。

作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在近十年中不断增长。

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经常账户顺差和FDI的增加所带来的外汇收入。

中国通过持续购买美国国债和其他国家的债券来投资外汇储备,从而保持外汇储备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外汇储备的增加不仅为中国提供了外汇支付的能力,还为中国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最后,中国的汇率政策调整逐渐放松。

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逐渐改变了其固定汇率制度,向更加市场化的汇率制度转变。

中国的货币政策在发展和的背景下逐渐放松,人民币允许更大程度的浮动。

这一调整有助于提高中国货币的可自由兑换性,并为外贸企业提供更大的灵活性。

此外,中国还推动了一系列金融市场,以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和机构进入中国金融市场。

综上所述,我国近十年的国际收支呈现出多项积极的变化。

经常账户逐渐转为顺差,国际直接投资规模持续增长,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大,而且汇率政策调整逐渐放松。

这些变化表明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地位不断增强。

然而,我们也要注意到中国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贸易摩擦和外部不确定性等问题。

因此,中国需要继续加大开放力度,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以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国际收支变化情况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变化情况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变化情况分析一、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状况以90年代初为界把改革开放时期分为两个阶段,我国国际收支平衡态势发生了结构性变动。

从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我们可以发现,1982-1993年12年间有9年逆顺差配合,其中5年经常账户逆差,4年资本账户逆差。

后期国际收支结构通常形态转变为双顺差。

20世纪90年代,除1993年外,经常账户保持盈余,但差额具有一定的波动性。

1994-2005年间经常项目始终保持顺差并呈现上升趋势。

累计顺差4133亿美元,年均顺差为344亿美元。

主要由于直接投资大规模进入,资本账户除了1998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出现小额逆差外,其他年份一直保持顺差,累计顺差4309亿美元,年均顺差359.1亿美元。

进入21世纪,自2001-2006年,我国的经常账户盈余额逐年攀升,2006年达到249,865,995千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由此可见,我国外贸经济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对外贸易总额快速增长,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的有利地位,特别是2000年以后,贸易顺差规模不断扩大。

2006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2499亿美元,资本项目顺差100亿美元,06年末外汇储备达到10663亿美元。

2007年,我国经济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国际收支继续呈现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双顺差结构,顺差规模继续扩大,国际收支和内外部经济不平衡现象仍然较为突出。

2008年,我国国际收支仍保持双顺差格局,但总顺差由快速增长转为趋于平稳,国际收支状况有所改善。

初步估计,2008年全年经常项目顺差约440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20%,增幅同比下降约27个百分点;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由去年的11%降到10%左右。

2009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增长有所放缓,但国际收支继续呈现“双顺差”格局。

国家外汇局发布《中国外汇管理年报2009》说,总体看,2010年全球经济复苏势头明朗,新兴市场国家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发达国家经济也将止跌回稳,国际金融市场的信心有所恢复、交易趋于活跃,全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继续下降,中国涉外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将好于2009年。

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

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现状分析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

国际收支状况作为反映该国对外经济往来的晴雨表,对一国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研究和探讨国际收支对于制定对外经济政策、提高竞争力、促进收支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的世界经济中,国际收支是每个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国家进行经济研究的重要科目之一。

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主要由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决定,而经常账户的盈亏取决于一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金融账户则主要决定于金融市场的利率、风险、投资报酬率与其他非经济因素的变动。

一、我国国际收支主要状况近年来,我国对外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的态势。

但中国国际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纪9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总体上,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出“双顺差”,促进了国际储备保持快速增长,其中以货物贸易顺差增长最明显。

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双顺差规模出现迅速扩大的趋势。

2015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总差额230亿美元,同比下降85%。

其中,经常账户顺差1486亿美元,增长85%;资本和金融账户(不含储备资产)逆差1256亿美元,2014年同期为顺差778亿美元。

正是由于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导致了中国目前一段时间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对冲银行体系过多的流动性。

二、中国国际收支运行现状的原因分析1、国内投资储蓄明显大于消费,内需不足,消费结构失衡。

长期以来,我国的消费趋于保守,国内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低消费、高储蓄。

低消费使得我国有效需求不足,供大于求;消费不足带来储蓄过高,高储蓄的结果不能形成足够的消费需求,也不能有效转化为投资,导致生产与消费的不平衡。

在国内消费不旺的状况下,过剩产能通过对外出口释放,由此导致了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而且主要是货物贸易顺差。

2、出口结构失衡对外贸易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长期实施出口导向政策,发展外向型经济。

(毕业论文)近十年中国对外投资变化分析.doc

(毕业论文)近十年中国对外投资变化分析.doc

近十年中国对外投资变化分析自1978年改革开放,此三十年来我国对外投资经历了由小到大,从无到有的艰难发展过程。

然而,我国对外投资取得的成就在于近十年的发展。

本文通过对近十年中国对外投资存量及流量数据的分析以及对相关产业的投资比例变化进行探讨,进而对我国近十年投资变化进行研究。

关键词:对外投资;存量及流量数据;投资产业;变化0前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并没有太长历史,新中国建国以来与外界联系并不紧密,只有到1978年以后,中国的对外投资冰真正意义上开始。

其中,对外投资理论出现大多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投资为背景研究的,包括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巴克莱和卡森的内部化理论,以及円本著名经济学家小岛清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研宄。

2001年,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在中国GDP规模不断扩大和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中国政府提出了“走出去”战略,鼓励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中国入世更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创造了条件。

在加入WT0后,中国对外投资持续、稳定增长。

一方面加入WT0 为中国企业迈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经济秩序接轨创造了高效、透明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企业的成长壮大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中国企业开始逐步将“边际”产业对外转移,将“上游”产业引入国内,进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

然而,长时间的游离于国际社会之外,中国的对外投资并非一帆风顺。

我国对外投资起步较晚。

1998年,我国政府正式提出“走出去” 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

2000年10刀,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最终明确了“走出去”战略的实施[1]。

由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使得我国对外投资在2003年前相对有些放缓,所以我们分析时从2003年开始:(图1)年份以上是对各大洲的投资存景对比分析,下面对流景数据分析 (图2):600500400300200100图2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图18001600140()1200100080()60040()200北美洲2003 2004 2005 20062007 200820091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年份1.中国对外投资概况1.1投资数额从图1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对外投资中亚洲占据主要地位。

关于我国近十年国际收支的宏观分析

关于我国近十年国际收支的宏观分析

从2000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项目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情况看,经常项目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在这十年间均是顺差,且在不断增长。

虽受2023年美国次贷经济危机的影响,致使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我国国际交易收支交易总规模仍有所增长,并且出现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出现“双顺差”,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

2023年,在世界各国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推动下,全球经济触底反弹,复苏迹象日益凸显。

我国经济顺利度过了新世纪以来最为困难的一年,企稳向好势头更加明显。

通过以上对我国近十年来国际收支情况的图表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就总体而言,我国近十年国际贸易总额不断上升,国际收支额也不断增加,国际贸易条件得到不断改善。

下面结合图表进行具体分析:从“经常项目”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总体而言,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中,贷方和借方的总额都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贷方从2000年的29897281.4万美元递增到2023年的172589326.1万美元,而借方则从2000年的27845356.5万美元递增到2023年的129978586.1万美元。

尽管在2023年借方和贷方都有所降低。

但是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极大影响发生的,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我国国际收支要受到国际因素的影响。

另外借贷方之差也不断增大即国际收支不断拉大,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逐年上升,贸易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从“资本和金融项目”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贷方和借方的总额都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而借贷方的差额则呈现出上下波动的态势。

从“储备资产项目”中可以看到借方逐年增加,而贷方几乎没有而且变化不大,进而导致二者之间的差额也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

从“2000年—2023年度国际收支各项项目的环比增长率”图表反映出“资本与金融项目”和“储备资产”的环比增长率变化幅度较大,而“经常项目”和“净误差与遗漏”的变化不大。

我国国际收支情况近十年来呈现出以上的趋势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宏观方面的原因,也用微观方面的原因。

经常项目

经常项目

经常项目收支差额虽然并不能代表全部国际收支,但它放映的是一个国家真实资源综合变化的实际情况。

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经常项目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一国的国际收支是否平衡,是以自主性交易的借贷方差额为判断标准的,即一国的经常项目差额维持在合理的状态下。

该指标为(经常项目余额/一国GDP<=5%)。

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现象。

2009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2971亿美元,较上年下降32%。

其中,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算,货物项目顺差2495亿美元,服务项目逆差294亿美元,收益项目顺差433亿美元,经常转移顺差337亿美元。

分析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2009年经常项目的借贷方差额为2971亿美元,占我国GDP 比例为6.1%(>5%),因此我国经常项目余额已超出了合理的范围,我国国际收支处于失衡状态,且失衡状态已持续了5年(2005—2009)之久。

但2003至2004年,我国的国际收支尚处于合理的范围内,基本上处于平衡状态,失衡状态从2005年才开始出现。

综上可见,当前我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依然突出,但一国货物与服务贸易处于顺差对该国的经济发展将起到推动作用。

一、2010年中国国际收支主要状况2010年,我国国际收支交易呈现恢复性增长。

全年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为5.6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较上年增长36%;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95%,较2009年增长13个百分点。

贸易、直接投资、外债等主要项目交易规模均达历史高峰。

二、2010年中国经常项目的分析根据对2010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并结合与09年我国国际收支情况的对比。

2010年总体,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储备资产持续增长。

接下来,我将着重对经常项目进行具体分析:去年我国经常项目收支状况持续改善,顺差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5.2%,与2009年的比例基本持平,仍明显低于2007年和2008年的历史高点。

我国的国际收支分析

我国的国际收支分析

我国的国际收支分析国际收支状况集中的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实力和对外经济活动状况。

因此,国际收支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国国际经济地位的高低。

分析有关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对于正确制定对外经济贸易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保持国际收支的均衡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对我国近十年的国际收支进行分析。

一、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即使在国际金融危机和2022世界经济大衰退的背景下,中国对外经济仍然面临着严重的外部冲击和内部结构调整的困难。

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国际收支自2002年以来一直保持“双顺差”,即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均出现顺差,“双顺差”的趋势不断扩大。

为了便于分析,中国的国际收支从2002到2022列于表1(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的数据)。

下面从项目这个角度具体对这几年的国际收支进行分析。

(一)、经常账户收支方面:这10年中,经常账户收支与货物贸易收支均处于顺差状态,从这里可以看出,经常项目的顺差与货物贸易的顺差有高度的相关性。

并且经常项目顺差规模由逐年增长趋于平稳。

根据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2002年,中国经常项目顺差为354亿美元,其中商品出口3875亿美元,进口3521亿美元。

2022,经常项目顺差增加到1324亿美元,出口额也增加到9039亿美元,进口增加到7715亿美元。

到2022,经常项目顺差将达到4206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将增至1兆7462亿美元和1兆3256亿美元。

然而,2022后,经常账户盈余比上年下降了35%,这是由于2022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2029年,中国的经常账户盈余分别为1241亿美元和842亿美元。

2022和2022,盈余有下降的趋势,但不是很大,并趋于稳定的状态。

货物贸易平衡在这10年中,货物贸易一直处于盈余状态,并已从2002上升到2022。

受2022金融危机的影响,2022年度略有下降,并保持2022至11的平衡。

过去十年出口的快速增长得益于中国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出口企业产品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和出口政策的调整。

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及现有政策的利弊

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及现有政策的利弊

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及现有政策的利弊一、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根据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货物贸易顺差大幅度上升,2005年经常项目实现顺差1608.18亿美元,同比增长134.23%,占我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上升为72%,主要是因为货物贸易顺差大幅上升。

根据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5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1342亿美元,增长128%。

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629.64亿美元,同比下降43.1%,原因主要是由于对外投资增长较快,“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由顺差转为逆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占2004年中国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比例下降至28%。

2005年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逆差分别为49亿美元、40亿美元。

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外汇储备增长2089.4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了22.6亿美元,特别提款权增加0.05亿美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减少19亿美元。

2005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8189亿美元。

“净误差与遗漏”出现在借方,为168亿美元,相当于国际收支口径下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21%,在国际公认5%的合理范围以内。

2005年,我国的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2.42万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7%,占GDP比重进一步上升到109%。

国家外汇局在《国际收支报告》中指出,这表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扩大,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更加紧密,对外经济运行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增强。

2005年,国家继续运用货币、财政等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

金融体系改革取得进展,整体稳健性增强。

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积极发展外汇市场,放宽汇价管理。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增强,外汇市场参与主体不断扩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和导致这些变化的具体原因:
从经常项目顺差结构看,主要包括三部分,即货物和服务、 收益、经常转移。从这三项差额占经常项目差额的比重情 况看,货物和服务差额是占比最大的项目,也是影响经常 项目差额的最主要因素。从货物贸易顺差情况看,2005年 开始呈快速增长态势,2005年实现顺差1342亿美元,增长 128%,2006年则达到2177亿美元,增长62%,直到2009 年有所下降。从服务贸易来看,2005年到2007年呈缓慢上 升趋势,2008年后又出现大幅下跌。与货物贸易的持续顺 差相比,服务贸易的持续逆差表明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还 相对滞后,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相对较低。可以得出,货 物贸易顺差是货物和服务顺差的主要来源。
近十年来中国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 目的变化研究报告
关于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的概念介绍
经常项目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交往中经常发生的交易 项目,包括进出口货物、输入输出的服务、对外应收及应 付的收益,以及在无同等回报的情况下,与其他国家或地 区之间发生的提供或接受经济价值的经常转移。我国已于 1996年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 它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收益项目,经常转移
2008年,我国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为 4.5 万亿美元, 较上年增长5%,增幅较 2007 年回落 25 个百分点, 与同期 GDP 之比为 105%,较上年下降 23 个百分 点。 国际收支继续呈现 “双顺差” 格局。 其中, 经常项目顺差 4124亿美元,增长 15%,增幅较上年 下降了 32 个百分点。 2009年我国国际收支继续呈现“双顺差”格局。 其中:经常项目顺差2611亿美元,较上年下降32%, 2008年为增长17%。 2010年,我国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经济保持 平稳增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10.3%,较 2009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年增速加快 1.1 个百分点。其中: 经常项目顺差 305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7%,2009年为 下降40 %。
2005年-2011上半年国际收支规模
单位:亿美元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20 10 20 09 20 08 20 07 20 06 上 半 20 05 年
国际收支总差额 经常项目差额 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
20 11 年
从2005年到2011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规模呈现持续增 长的趋势,虽然在2008年到2009年有短暂的跌落,但 是总体上呈现的是规模扩大的趋势。 同时,在2005年到2011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一直持续 “双顺差”的格局。 经常项目差额在2005年到2008年持续增加,并且占国际收 支总差额的比例也持续增加,从2008年以后经常项目差 额有所下降,占国际收支总差额的比例也持续下降。 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在2005年2008年虽然呈现顺差,但是 增幅不大,并且占国际收支总差额的比例很小。从2008 年开始,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增幅加大,占国际收支总 差额的比例不断增长。 在2005年到2009年中,经常项目差额占国际收支总差额的 比例大雨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占国际收支总差额的比例, 2009年以后,资本和金额项目差额占国际收支总差额的 比例查过经常项目差额占国际收支总差额的比例。
资本和金融项目包括:
资产项目记录:资本性质的转移,专利、版权、商标等资 产的一次性买断、卖断
金融项目记录: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
我国近6年国际收支和经常项目,及资本和金融项 目差额变动状况
通过对上面图表的解析,可以得出我国近几年国际收支 状况和经常项目差额的变动状况: 2005 年,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外贸易快速增长, 外商直接投资保持较大规模,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 差” 。其中:经常项目顺差明显扩大,经常项目顺差 1341亿美元,比 2004 年增长134%。 2006年,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格局。其中:经 常项目顺差2327亿美元,较上年增长 55%其中,货物贸 易顺差 2177亿美元,增长62%;服务贸易逆差 68 亿美 元,收益顺差 92 亿美元,增长 11%;经常转移顺差 292 亿美元,增长 15% 2007年,我国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为 4.3 万亿美元, 较上年增长30%。 其中:经常项目顺差继续扩大,由上 年的 2327 亿美元增加到 3540亿美元,已连续六年呈现 较快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