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与谢灵运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分析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分析陶渊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田园诗人,而谢灵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两个人虽然生活在一个时代,其诗歌却截然是两个时代的代表。
在历史上,魏晋诗歌诗风的古朴在陶渊明那里达到高峰,而谢灵运为排遣政治上的失意,写下大量山水诗,开创了南朝的一代新风,追求声色。
因为谢灵运代表了诗歌艺术发展的主要趋势,他在生前身后,都获得了极大的赞誉和推崇。
但他在诗歌的艺术成就上,显然不及陶渊明。
后世对两位诗人的评价各有多极,但绝对的一点是,整个盛唐诗歌能达到艺术的高峰,主要源于汲取了两位诗人所代表的诗风的精华。
至于一个时代与另一个时代诗歌诗风的过渡,也体现在陶渊明、谢灵运两位诗人的诗歌中。
在陶渊明之前,也包括陶渊明的大多诗人的诗歌主要是写意,就如陶渊明的田园诗歌,所写田园之景,所诉内心之情,都是充满诗意的,他在写诗的时候,从不追求名句,刻意雕琢某句,而是追求整篇诗歌的浑然一成,所有的情感都是自由流露。
在陶渊明之前,所有诗人写山水、实景,但都没有成为真正的流行趋势,直到谢灵运,先前诗歌写意的趋势渐渐没落,而对诗歌句子斟酌,追求写实成为真正的诗歌发展趋势。
诗歌诗风,真正从写意风转为写实风。
谢灵运所写的山水诗,放弃了浑然一体的整体结构,去追求字句匠心。
在陶渊明的诗中,我们窥不见练字、修辞的踪迹,而是意象的加成、平淡无奇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的表现出来,很少有华丽的词藻,夸张的手法,奇特的想象。
在谢灵运的诗歌中,没有了陶渊明那气象混沌、难以句摘的特点,他放弃浑然一体的诗歌特征,而是追求单个事物的临摹,讲究炼字,喜用骈句,注重色彩的对比和构图的和谐。
就如《入彭蠡湖口》这首诗中的“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 “秀”与“屯”的运用,绝非偶然,而是经过次次斟酌锤炼后决定的。
在《游赤石进帆海》的“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中的“和”与“歇”也是如此。
两个人风格的不同,也是两个时代诗风转变的象征。
陶渊明认为,简单的诗句是不能诉尽诗人内心的情意的,那他就致力于突破语言的局限性,强调言外之意,发挥语言的启示性。
陶渊明与谢灵运
•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谢灵运讲究炼字,喜用骈句,注 意色彩的对比和构图的和谐。 • “白云抱幽石”的“抱”字,“绿筱媚清涟”的“媚” 字,“远峰隐半规”的“隐”字,“林壑敛暝色”的 “敛”字,这些动词都是锤炼而成,决非脱口而出。 • 以“洲萦”对“岩峭”,以“夕曛”对“晓霜”,以 “空水”对“云日”,以“云霞”对“林壑”,也处性到写实性
陶诗:注重言外的效果,发挥语言的启示 性,以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去体会那 些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蕴含着炽 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常采用白 描的手法) 如他笔下的青松、秋菊、孤云、归鸟等意 象,无不渗透着诗人的性情与人格,甚至 成为诗人的化身和人格的象征
陶渊明:《饮酒》其五
陶渊明后期的田园诗没有了初归田园时那 种欢愉与忘情,在他后期的田园诗中,常 常流露出绝望的哀叹。如:令人感伤的是 《乞食诗》: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 草没前庭” 。如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 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则倾杯。情 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 我非韩才。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陶渊明
以田园生活来表示自己的 理想及与统治阶级的决裂
谢灵运
借山水以"忘忧"来避世远 祸
摹像与写意兼重,田园景观 擅长用实笔摹像,山水形 主观意象浓 象多客观性 陶诗朴素明净,质朴自然 谢诗则富丽精工,典雅妍丽
陶陶渊明谢灵运比较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摘要】:在诗歌史上,陶渊明和谢灵运往往被并举为晋宋诗坛两颗璀璨的明珠。
陶渊明是魏晋诗风的集大成者,是文学史上大力创作田园诗歌的第一人。
而谢灵运则开创了南朝一代新风。
陶的“田园诗”和谢的“山水诗”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后人将他们并称为山水田园诗。
本文将从两人诗歌风格、用词等方面分析,陶谢诗歌的不同及形成原因。
【关键词】:玄言诗、词藻、兴趣、结构特征、家庭背景陶渊明和谢灵运,是我国古代山水田园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卓越诗人。
他们差不多生活在同一个时代,思想上都受过儒家和道家的影响:都有着执着的济世意识,又都热爱大自然,盘桓山林;两个人还有着类似的仕而隐、隐而仕,最终又复隐的人生经历。
他们的山水田园诗在意境画面和艺术结构上都呈现着鲜明的差异,这种差异既与作为艺术对象的山水和田园有关,也是诗人审美心理心态的自然外现。
一、两人诗歌特点的比较(一)、对玄言诗的继承和发展上陶渊明继承和发展了玄言诗,将玄言诗融入日常生活中。
玄学强调宇宙的本体是玄虚的“道”,四时运转、万物兴衰是“道”的外现。
从这种观念中引导出人对自然的体悟、追求,以及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观念。
加以江南山水,佳丽可人,对于来自北方的士大夫富有新鲜的刺激,更引起他们对山水自然的兴趣。
东晋玄言诗也因此又酝酿着一种新的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山水诗的萌芽。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某种意义上说来,也是山水诗的分支,与玄言诗同样有直接的关系。
比如说《饮酒》(其五)中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言”与“意”的关系问题的答案,在他的生活中就可以找到,他在东篱下采菊,无意中见到了南山,看到了南山的归鸟,体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谢灵运则一扫玄言诗的“淡乎寡味”,将山水描写变成诗的主体,使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而获得新的生命。
他的诗是先大肆写景,再总结谈玄,山水是他悟道德手段。
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前六句都是写景的“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谢灵运诗歌与陶渊明诗歌的比较
谢灵运诗歌与陶渊明诗歌的比较谢灵运和陶渊明,是两位著名的诗人。
他们的诗歌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
两位诗人在文学风格、诗歌主题上有着不同的表现。
下面就来比较一下谢灵运诗歌和陶渊明诗歌的不同之处。
一、文学风格比较谢灵运生于唐代,为中唐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文学风格以豪放为主,具有很强的个性特征,常常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抒发他紧张激烈的内心感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生动的形象表现。
陶渊明是晋代诗人,对村庄、山水和自然景观有很深的感情和理解,他的诗歌文学风格以清新自然为主,深受后人喜爱,他的诗歌多以叙事、抒情为主,其形式上比较简单,语言质朴自然。
二、诗歌主题比较1. 谢灵运的主题谢灵运的诗歌主题比较广泛,包括抒情、咏史、写景等多种类型,其中以抒情最为突出,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他对生命、爱情、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他的《唐多令》中写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等,表达了对自身和英雄人物的追求和向往。
2. 陶渊明的主题陶渊明的诗歌主要以自然、山水、田园为主题,他善于运用自己对自然的感性认知,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和人生观。
例如,他的《桃花源记》中写到“花落江南,眼前不见水,地下却流泉”,以桃花源的奇境为背景,表达出对人类自由幸福社会的美好向往和不切实际的遐想。
三、语言风格比较1. 谢灵运的语言风格谢灵运的语言风格相对奔放,行文十分流畅,常常采用连句成篇的方式,使诗歌获得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诗句多以对仗、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为主,并且表现出很强的感情色彩。
例如,他的《离骚》中写到“寓意深长,意犹未尽,欲说还休,半辞而废”,运用了比喻手法,表达了内心深深的感受。
2. 陶渊明的语言风格陶渊明的语言风格十分简洁,词语古朴自然,没有过多的修辞或华丽的词藻,但却能够表达出深厚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他的《归园田居》中写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十分自然而简约,却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总结,谢灵运和陶渊明的诗歌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文学风格和思想特色。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导语:陶渊明和谢灵运是东晋私企两位非常重要的诗人,那么他们两人有什么异同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陶渊明和谢灵运都是危机魏晋南北朝时期首屈一指的的大诗人。
陶渊明是魏晋诗风集大成者,谢灵运开创了南朝一代新风,陶的“田园诗”和谢的“山水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后人将他们并称为山水田园诗。
谢灵运的“山水诗”在对陶渊明的“田园诗”的有所继承的基础上,还有些发展与创新。
一、陶谢诗歌的相同点(1)陶谢两人都继承了玄言诗的特点,在诗里都谈玄。
陶渊明的很多田园诗中,都将玄理溶入日常生活,比如说《饮酒》诗第五首中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言”与“意”的关系问题,陶在日常生活中作出了解答。
他在东篱下采菊时无意中见到了南山,看到了南山的归鸟,体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谢灵运的诗中,山水描写变成诗的主体,使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而获得新的生命,山水成为他悟道的手段,所以他的山水诗经常前半写景,后半谈玄,如《石壁精舍还湖作》结尾处有:“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寓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一般是化用老庄之意,传达自己欲隐逸山水之间以求得等生死,忘荣辱,齐物达物观的自然境界的追求。
(2)陶谢诗作都有强烈的自我情感色彩。
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文尽管在内容风格方面有诸多不同,但都重抒发视自我情感。
陶渊明以写意为主的诗歌创作。
他所描写的田园家居风物明显寄托诗人自身的象征意味。
“飞鸟”是陶渊明田园诗中出现最多的意象。
四言《归鸟》组诗中的“飞鸟”晨去于林,一旦发现外界“和风不恰”之时就“翻翮求心”,回归到久林之中,“顾俦相鸣”,“众声相谐”,“欣及旧栖”都表现了飞鸟归林后怡然自得之态。
飞鸟的形象恰是诗人仕而终归与隐的象征,飞鸟归林之后的怡然之态也是诗人归隐之初心态的真实反映。
另外,松、菊也是常常出现在陶诗中的意象,也具诗人自况的意味。
陶渊明诗中常常描写清爽高远澄净的景物,那些风景外物正是诗人明朗清净内心世界的外化表现。
关于陶渊明和谢灵云诗歌比较
关于陶渊明和谢灵运诗歌比较提纲一对陶渊明的生平进行简单介绍1.1 生活背景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的田园大诗人。
曾在做过县令,因经常到东流种菊,留下千古佳话。
他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有所作为。
企羡隐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风气,在他身上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他也是抱着两种彼此矛盾的愿望走上人生道路。
1.2 艺术成就是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
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察自然来体会哲理,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但没有人把目光投向平凡无奇的乡村。
只是在陶渊明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
二对谢灵运的生平进行简单介绍2.1 生活背景谢灵运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
原名谢公义。
东晋末年的诗人。
谢灵运出身名门,兼负才华,但仕途坎坷。
为了摆脱自己的政治烦恼,谢灵运常常放游山水,探奇览胜。
谢灵运的诗歌大部分描绘他所到之处的自然景物,山水名胜。
从不同角度刻画自然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
谢灵运的诗歌虽不乏名句,但通篇好的很少是他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从此山水诗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
2.2 艺术成就谢灵运的山水诗特点是,能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其中,但有些诗句过于雕琢,冗长。
其诗意境新奇,辞章绚丽,影响深远。
从不同角度刻画自然景物,给人以美的享受。
谢灵运的诗文大都是一半写景,一半谈玄,仍带有玄言诗的尾巴。
但尽管如此,谢灵运以他的创作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使山水的描写从玄言诗中独立了出来,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
三对陶谢两位诗人的诗词进行比较3.1 在诗风上陶渊明的诗词古朴,平淡与醇美,追求情、景、理的统一,而谢灵运则喜欢对事物进行精细的描写,精妙的文笔是谢灵运的写作风格。
3.2 在写作手法上谢诗不像陶诗那样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现出整体的自然美,而是更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画,这些山水景物又往往是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的,因此他的诗歌也就很难达到陶诗那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
汉园三诗人的名词解释
汉园三诗人的名词解释1、汉园三诗人的名称晋代诗人陶渊明、南朝诗人谢灵运、唐代诗人李白是为汉园三诗人。
2、汉园三诗人的主张由于汉朝初期特定的历史背景,因而那一时期的文人往往在诗中表现出对君王的劝勉与告诫。
他们写诗从不无病呻吟,只求抒发情怀,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社会理想。
例如,东汉的班固在《咏史》诗里以希望讽刺对象来自勉自励,他说:“虞舜明德,四凶在朝”;西汉的张衡则在《归田赋》里通过一个大司马的托病辞官,来反映当时士人的思想状况,他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2、汉园三诗人的特点由于汉朝初期特定的历史背景,因而那一时期的文人往往在诗中表现出对君王的劝勉与告诫。
他们写诗从不无病呻吟,只求抒发情怀,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社会理想。
例如,东汉的班固在《咏史》诗里以希望讽刺对象来自勉自励,他说:“虞舜明德,四凶在朝”;西汉的张衡则在《归田赋》里通过一个大司马的托病辞官,来反映当时士人的思想状况,他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所以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这些诗“皆端委而多叙”,即朴素质实,娓娓动听。
3、汉园三诗人的成就这个时期的诗歌在文学史上被称为汉乐府。
建安后,乐府诗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采集整理。
第一次是曹操在世的时候,他把乐府机关所搜集到的诗歌,按照“不乖”、“不颇”的原则,分为“古辞”和“今辞”两类。
他把“古辞”和“今辞”加以区别,把“今辞”统称“乐府”。
其实,建安时期的乐府诗已经开始孕育着建安文学的精神风貌。
魏武帝在实行“改正朔,易服色,推恩信,布德惠,和诸侯,明法制,定律历,协音律,兴礼乐”的政治措施过程中,需要有充满战斗性的军歌来鼓舞士气,振奋人心,同时又能够宣扬教化。
这些都促使乐府诗逐渐形成为充满现实主义精神的新体诗。
1、汉园三诗人的名称,指东晋南朝诗人陶渊明、谢灵运、李白,在唐朝诗坛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有人认为李白是继陶渊明之后最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也有人认为杜甫才是真正的田园诗人。
论陶渊明与谢灵运田园山水诗的比较
论陶渊明与谢灵运田园山水诗的比较摘要:在中国文学史上,晋末宋初时期出现了两位大诗人,一位是汉魏古诗的集大成者陶渊明,另一位是扭转了魏晋玄言诗风、开创了山水诗派的第一人谢灵运。
两人同为田园与山水两派诗歌的先驱人物。
虽有某些相似的人生经历,但二者的归隐和诗风却迥异。
本文将从诗歌艺术方面来比较两者,目的在于揭示二人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所作的贡献和对后世文学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陶渊明谢灵运田园诗山水诗比较谢灵运和陶渊明是我国晋宋时代两位著名的诗人,由于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生存状态,反映在其诗歌里便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倾向和艺术表现手法。
穷途多厄的陶渊明最终能平心静气地把自我融入田园,在理想化的田园中完成自身的审美追求,因而诗歌情感平淡自然,并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富贵多难的谢灵运始终没有摆脱世俗功名的诱惑,诗歌中常常流露出一种矛盾痛苦的心情,而将自身置于山水之外,无法于山水真正的合而为一。
陶渊明是自然的参与者。
他高唱着《归去来兮》:“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田园将芜胡不归”,永绝仕进之路,回归田园,于“人境”处,结草庐一间,心远世俗尘埃。
他的归耕不仅是对黑暗现实的抗争,也是对入仕人生的一种超越,意味着一种新的人生选择,一种新的价值取向。
他的归耕,是直接来到社会生活的底层,与广大农民一起,直接参与到田园生活中。
他经历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农业生产过程,他“开荒南野际”,“种豆南山下”,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正因为他正真地参与到自然田园之中,他才能够在自然的运化中体悟人生,获得人与自然相冥契的心境,领略生命扩张、消融,并最终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快感[1]。
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陶渊明认为,人秉受天地之气而生,“茫茫大块,悠悠高曼,是生万物,余得为人。
”人死也不过是复归自然:“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拟挽歌辞》其三)人的生存也应顺应自然之理:“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神释》)“或击壤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靡潜跃之分,常傲然以称情”(《感士不遇赋》)。
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歌异同
陶渊明“田园诗”与谢灵运“山水诗”诗歌异同摘要: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两人的诗歌有着许多相似点和不同点。
本文试图从异同点的比较来分析陶谢诗歌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陶渊明谢灵运异同比较陶渊明和谢灵运都是危机魏晋南北朝时期首屈一指的的大诗人。
陶渊明是魏晋诗风集大成者,谢灵运开创了南朝一代新风,陶的“田园诗”和谢的“山水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后人将他们并称为山水田园诗。
谢灵运的“山水诗”在对陶渊明的“田园诗”的有所继承的基础上,还有些发展与创新。
一、陶谢诗歌的相同点(1)陶谢两人都继承了玄言诗的特点,在诗里都谈玄。
陶渊明的很多田园诗中,都将玄理溶入日常生活,比如说《饮酒》诗第五首中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言”与“意”的关系问题,陶在日常生活中作出了解答。
他在东篱下采菊时无意中见到了南山,看到了南山的归鸟,体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谢灵运的诗中,山水描写变成诗的主体,使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而获得新的生命,山水成为他悟道的手段,所以他的山水诗经常前半写景,后半谈玄,如《石壁精舍还湖作》结尾处有:“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寓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一般是化用老庄之意,传达自己欲隐逸山水之间以求得等生死,忘荣辱,齐物达物观的自然境界的追求。
(2)陶谢诗作都有强烈的自我情感色彩。
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文尽管在内容风格方面有诸多不同,但都重抒发视自我情感。
陶渊明以写意为主的诗歌创作。
他所描写的田园家居风物明显寄托诗人自身的象征意味。
“飞鸟”是陶渊明田园诗中出现最多的意象。
四言《归鸟》组诗中的“飞鸟”晨去于林,一旦发现外界“和风不恰”之时就“翻翮求心”,回归到久林之中,“顾俦相鸣”,“众声相谐”,“欣及旧栖”都表现了飞鸟归林后怡然自得之态。
飞鸟的形象恰是诗人仕而终归与隐的象征,飞鸟归林之后的怡然之态也是诗人归隐之初心态的真实反映。
另外,松、菊也是常常出现在陶诗中的意象,也具诗人自况的意味。
简述陶渊明、谢灵运诗歌的不同
简述陶渊明、谢灵运诗歌的不同陶渊明、谢灵运诗歌都是山水田园诗歌的代表,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然而二者有明显存在差异。
陶渊明、谢灵运诗歌的不同主要表现为:(1)诗歌成就的不同谢灵运主要成就是山水诗;而陶渊明是田园诗。
(2)诗歌艺术手法不同谢灵运山水诗具有明丽清新的艺术风格,但这种自然的诗风却是通过精雕细刻得来的。
他的诗雕琢过多、形容过多以及由此而造成繁冗堆砌、语言晦涩。
而陶渊明的诗多取材田园风光、平常生活,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写出,这就使人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挚,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引导读者去体味其中悠然冲淡的情致,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
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语化。
(3)诗歌表现手法不同谢灵运山水诗非常重视对形式格局的精心推敲,表现手法惯用“叙事——写景——说理”的结构,对山水景物的声、光、色都有生动的描绘,他能注意到诗中描写之画面的色彩和谐与明暗对比。
而陶诗较为随性,重视表达的流畅、直白。
(4)诗歌意趣的不同谢灵运的山水诗是通过诗里的山水,将虚寂的理融入生意盎然的景中,用诉诸人们感官的景物去启示人们的悟道,表现出“超以象化”的理,具有一种玄趣。
他的诗文大都是一半写景,一半谈玄。
陶渊明的诗歌意象看似平淡无奇,然却创造了高远拔俗的艺术境界。
其诗的主旨在于写意,在于表达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而写景、叙事只是为意造境。
陶诗的许多作品达到了物我合—、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统一。
(5)诗歌对自然的描写方式的不同陶诗一般是把主观感情倾注到诗中去,因而他笔下的农村景色宁静、淡雅,以与官场的喧闹、污秽形成对照,这就蒙上了诗人热爱田园和闲适情趣的感情色彩,实际上现实的农村不完全是那个样子。
谢诗则多选取大自然中美的对象进行细致描写,力争形似逼真,以揭示大自然真正美的属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陶诗偏于写意,而谢诗则偏于写实。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
追求 “ 物我 一体 ”的艺 术境界 。罗 宗强先生说 : “ 在中 国文化 史上, 陶 渊明是第一位心境与物境冥一 的人 。 他成 了 自 然 间的一员, 不是旁观者 , 不是欣赏者 , 更不是 占有者 。自然是如此亲近,他完全生活在大 自然 中。 他没有去描 写 山川 的美 ,也没有专 门叙述他从 山川的美 中得 到的感受 。 山J I I 田园,就在他 的生活之 中, 自然而然地存在 于他 的喜 怒哀乐里 。” 谢诗在描绘山水的基础上 , 注 重声色 , 注重物象 , 追求形似 , 是一种“ 物 境 ”。谢灵运始终没有摆脱世俗功名 的诱惑 ,总是把 自身置于 山水之外 , 诗歌 中常 常流露 出一种 矛盾 的心情 ,作者 的身影 也时时 出现 在诗篇 中。 山水诗 中的景物渗透 佛理,景 中含 理,理中有景 。谢灵运的 山水诗始终 存在着诗 人与 山水两个 对等客体 ,无 法也不 曾在 自我对象化 的山水 中完 成自 我 的描绘。他 的山水诗往往缺 乏整体 的 自 然 美,也正 因为他对 山水 的描绘多是站在山水之外进行 的,所 以很难与山水达成物我两 忘的境 界。 二 .由陶渊明到谢灵运诗歌 艺术转 变的文学意义 刘勰在 《 文心雕龙 ・明诗》中说 , “ 宋初 文咏,体有 因革 庄老 告 退而 山水方滋 ”。沈 德潜也 曾云, “ 诗至于 宋,性情渐 隐,声色大 开, 诗运 一转 关也 ”。都 明确指 出刘宋 初年是 “诗运 转关 ”时期,而陶渊 明 和谢 灵运 则是这一 诗运 转关 时期的代表人物 。陶诗体现 了魏 晋 以来古 朴 诗歌 的基本风貌 ,谢 灵运则开 启了南朝诗歌 一代新风 。从 陶渊 明到谢 灵 运 的诗风转变 ,正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 。诗歌 艺术从 “ 重古朴 ”到 “ 尚 声色 ”的发展变化 正是在 陶谢 两位诗人的创作差异中体现 出来 。 玄 言诗窒息东晋文 坛数百年 ,陶渊 明的 田园诗和谢 灵运的 山水诗 应 运而 生,这具有 时代的必然性 。 自谢灵运之 后, 山水诗在 南朝成为 一种 独立 的诗歌题材 ,并 日渐兴盛 ,成为南朝诗 风的主流 ,并一直影 响到唐 代 。而作为 田园诗的开创者 ,陶渊 明对唐代 山水 田园诗 的影响也是 明显 的。唐代的 山水 诗皆 以陶渊 明为祖 ,追求清 新 自然浑然 一体 的意境 ,又 各 有 自己的特色 。盛唐 山水 田园诗也正是 在此基础之 上繁荣起来 的。山 水 田园诗派代表 诗人王维 、孟 浩然等 ,继承 了前代 山水 田园诗人 的成就 而 又有 了新 的发展,其笔下 景物不仅 具有 谢诗 的化工 肖物之妙 ,又 能 以 陶诗清 新 自然的语言传达 田园之趣味 , 山水之 精神, 情景交融 , 物我合一 。 可 以说 ,由陶渊 明到谢灵运 诗歌艺术 的转 变,不仅深 深影响 了南朝 一代 诗风,而且对后来盛唐诗风的形成 ,也有着十分积极 的意义 。
陶渊明谢灵运
二、谢灵运的生平(385-433)
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世居会稽
(今浙江绍兴市)。 祖父谢玄是淝水之战的主将。谢灵运袭封康乐 公,时称“谢康乐”。 灵运少好学,受到其族叔谢混的赏识。刘裕以 宋代晋,谢灵运由公爵降为侯爵,终被出为永 嘉太守,一年后称疾闲居,纵情山水,肆意遨 游,在山水清音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创作了大 量清新优美的诗篇,如《登池上楼》《石壁精 舍还湖中作》等。
(二)用白描的手法创造出优美而又 高远超俗的意境(情景交融)。
田园风光景物的白描式,使陶诗读起来就像一 幅写生画,所画景物的色彩、线条都宛如实物 实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暧暧 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在真实的描写中创造了一种优美又超俗的意境。 如《归园田居》,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榆柳、桃 李中的几间草屋,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到的 不只是深巷中的犬吠,树头的鸡鸣,所有这一 切都构成了一种安宁静谧、淳朴自然的境界。
2、士大夫的精神归宿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境界 苏轼、陆游、辛弃疾等
辛弃疾:“须信此翁未死,到如 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 在,高山流水。”(《水龙吟 老 来曾识渊明 》)
3、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
南朝鲍照、江淹学陶体仿作诗歌,以后拟陶、和陶 相沿成风。 杜甫:“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陆游说:“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读陶 诗》)
宋以后诗人在反对雕琢、提倡朴素诗风时,常以陶 诗为榜样,梅圣俞“宁从陶令野,不取孟郊新。” 清末诗人黄遵宪把自己的诗集称作《人境庐诗草》, 在诗歌创作上主张“我手写我口”,显然受到陶诗 朴素风格的影响 。
陶渊明,谢灵运诗歌的语言艺术比较
陶渊明,谢灵运诗歌的语言艺术比较魏晋南北朝晋宋易代时期有两个最为著名的诗人:陶渊明和谢灵运。
两人几乎生活在同一时代,陶渊明比谢灵运稍长。
这两个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两个诗人,不论从诗的风格,主题,思想,艺术手法等各个方面都值得去比较,从鉴赏和比较中我们可以大致描绘他们在当时生活中的样子,欣赏到历史上文学大家的人格风范和思想修养。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是东晋名臣陶侃的曾孙。
陶渊明从小就博学善文,志向超拔,但是因为家道衰落而需口腹自役曾几次出仕,每次都因“少无适俗韵”而解龟挂印。
他最后一次出仕是在宋刘裕幕府任镇军参军又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弃官回乡,退居田园,终老一生,不复仕进之举。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鼻祖,其诗风质朴,平淡,语言精炼而自然流畅,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陶渊明的诗歌大部分是以归隐生活和田园乐趣为主题。
读陶渊明的诗歌,可以真实地感受到他纯洁率真的心灵和超凡脱俗的自由精神。
陶渊明的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以及《归园田居》等等。
他的诗歌风格平白如话,娓娓道来,深入浅出,不着人工痕迹,直抒胸臆,感人肺腑。
如《归去来兮》中的“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又如《归园田居》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饮酒》中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一生一贫如洗,坚守人格操守,真正做到了“不为五斗米折腰”,是少有的铁骨硬汉,即便同时著名的诗人谢灵运也只能在作品里面发发对现实的牢骚而已,却不能够洒脱地抛开尘世中的所有挂牵。
陶渊明的作品除了反映强烈的洒脱精神以外,还有很多丰富的主题,例如有弘扬儒家文化的“《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陶渊明谢灵运诗歌比较
陶渊明谢灵运诗歌比较陶渊明和谢灵运,这俩位古代诗人可真是个性迥异,一个是田园诗的“诗仙”,一个是山水诗的“大师”。
说到陶渊明,他的诗简直就像是一杯清茶,淡淡的,却能让人回味无穷。
他特别喜欢描写自然,像《归园田居》那种,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真是透过字里行间散发出来,仿佛让人看到他在那片金黄的稻田里,悠闲自得,周围是一片宁静,鸟儿在歌唱,花儿在争妍,真让人羡慕得不行。
他在诗中流露出的那种对世俗的厌倦和对自然的热爱,简直让人心都融化了,读着就想立马去农村住几天,享受那种田园生活。
再说说谢灵运,他的诗就像一幅幅优雅的山水画,笔触细腻,构图讲究。
他特别擅长用奇巧的景色和流畅的意境来表达情感,像《登池上楼》那首,简直是让人如临其境。
山清水秀,云卷云舒,谢灵运用那些美妙的词句,把自然的灵气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诗里,仿佛每一座山都在低语,每一条水流都在诉说,让人觉得自然和人心是多么和谐,简直是一种精神的享受,读了后感觉整个人都轻飘飘的,像是在云端遨游。
不过,两个人在情感表达上也有差异。
陶渊明的诗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平和和对简单生活的赞美。
他的词句里不带一点浮华,朴实无华,却总能让人感受到那种淡淡的忧伤和深沉的思考。
就像他在田园中,虽然身处宁静,却又在思考人生的意义,那种对生活的感悟,真是让人肃然起敬。
而谢灵运呢,他的诗中充满了激情和张扬,特别是对大自然的描绘,时常让人觉得他就像在舞台上,恨不得把所有的美景都搬到观众面前,感染每一个人。
陶渊明常常选择在平凡中找到乐趣,他不爱与世争斗,似乎是在告诉我们,简单生活才是真。
你想啊,他在田间小路上散步时,边走边吟,那种悠闲,真是让人心向往之。
而谢灵运就不一样,他更像是一个浪子,四处游历,把山川河流都当作自己的朋友,边走边感受,边写边醉,诗中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他的豪情壮志在字里行间流露,简直是让人热血沸腾。
两位大师在语言风格上也有所不同。
陶渊明的语言简练明了,平易近人,读起来像是和朋友在聊天,亲切又自然。
陶渊明谢灵运诗歌比较研究
陶渊明谢灵运诗歌比较研究摘要:一、陶渊明与谢灵运的生平简介二、陶渊明诗歌的主题与风格特点三、谢灵运诗歌的主题与风格特点四、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的异同比较五、对他们诗歌的评价与影响正文:陶渊明与谢灵运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们的作品在当时乃至现在都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本文将从两人的生平简介、诗歌主题与风格特点、异同比较以及对他们诗歌的评价与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陶渊明与谢灵运的生平简介陶渊明(365-427年),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
他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职务,因不堪官场黑暗,最终选择归隐田园。
谢灵运(385-433年),字灵运,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世称谢客。
他历任秘书郎、太子左卫率、永嘉太守等职,因参与政治斗争,最后被贬为永嘉郡司马。
二、陶渊明诗歌的主题与风格特点陶渊明的诗歌主题以田园生活为主线,表现出他对官场黑暗的憎恶和对自由、幸福的向往。
他的诗歌风格以平淡自然、真率质朴为特点,被誉为“田园诗派”的鼻祖。
三、谢灵运诗歌的主题与风格特点谢灵运的诗歌主题多样,既有山水田园,也有抒发政治抱负。
他的诗歌风格以华丽、细腻、清新见长,注重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被称为“山水诗派”的代表。
四、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的异同比较相同点:两人都善于描绘自然景物,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都曾投身官场,后因各种原因归隐田园。
不同点:陶渊明的诗歌主题更偏向田园生活,对官场黑暗有强烈的反感;而谢灵运的诗歌则更多地关注山水景物,抒发政治抱负。
在风格上,陶渊明的诗歌质朴、自然,谢灵运的诗歌则华丽、细腻。
五、对他们诗歌的评价与影响陶渊明和谢灵运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陶渊明的诗歌传承了诗经、楚辞的优良传统,创立了田园诗派,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谢灵运的诗歌则开启了中国山水诗的先河,对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孟浩然等产生了启示。
总之,陶渊明与谢灵运的诗歌各具特色,代表了东晋时期诗歌创作的最高峰。
陶渊明与谢灵运课件.ppt
好游名山
灵运因父祖之资,生业甚厚。奴僮既众, 义故门生数百,凿山浚湖,功役无已。寻山 陟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重,莫不备尽。登 蹑常著木履,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 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迳,直至临海,从者数 百人。临海太守王琇惊骇,谓为山贼,徐知 是灵运乃安。
《宋书 ·谢灵运传》
山水诗兴盛的原因
陶渊明
陶渊明(365- 427),一名潜, 字元亮,号五柳先 生、靖节先生。浔 阳柴桑(今江西九 江)人。
家世
❖ 陶渊明出身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东晋开 国元勋,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祖父 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 九岁丧父,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 是当代名士,性格恬淡,崇尚自然。
❖ 家世给予陶渊明“入世”和“出世”两种影 响。
不为五斗米折腰
以亲老家贫,起州祭酒,不堪吏职。为 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 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 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
——《晋书·陶潜传》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 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 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 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 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 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晋宋诗坛与谢灵运
谢灵运
谢灵运(385年- 433年),东晋名将谢 玄之孙,小名“客”, 人称谢客。曾任永嘉太 守,临川内史,袭封康 乐公,世称谢康乐。
山水诗派开创者, 有 《谢康乐集》。
显赫的家世
谢灵运出生于谢氏家族鼎盛时期。祖父 康乐公谢玄(谢安之侄),东晋名将。父瑍, 生而不慧。灵运生而颖悟,为此,谢玄曾感 叹:“我乃生瑍,瑍那得生灵运!”
4.2山水田园诗的初响——陶渊明 谢灵运
LOGO
1.4.3行役诗
陶渊明的行役诗都是他宦游期间的作品,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 是悲叹行役的辛苦,表达对仕宦的厌倦,反复诉说对田园的思念和 归隐的决心。悲叹行役的辛苦原是此前行役诗共同的内容,后两者 则是陶渊明所特有的,而且越到后来这两种情绪就越强烈。那种失 去自由的无奈之感,成为这类诗的基调。 试看以下例句:“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 鱼。 ” (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 兹。”(《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其二)“诗书敦宿 好,林园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辛丑岁七月赴 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乙已岁三 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LOGO
1.4.2 饮酒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 二十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 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 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 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LOGO
1.4.2咏怀诗与咏史诗
咏怀诗和咏史诗内容有相近之处,咏史也是咏怀,不过是借史实为媒介 而已。他的咏怀诗有些是以组诗的形式写成的,如《杂诗 》十二首(表 现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描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无 限深广的忧愤情绪)、《拟古》等。他的咏史诗包括咏古代人物,如“三 良”、“二疏”、荆轲,以及《咏贫士》所写的古代贫士等。《读山海经》 十三首中的第十首借歌颂精卫、刑天表明济世志向。这些咏怀、咏史之 作,继承了阮籍、左思诗歌的传统,又有自身特点。这就是围绕着出仕 与归隐这个中心,表现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
LOGO
1.4陶诗的内容
魏晋南北朝谢灵运、陶渊明
一、陶渊明的时代与生平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别 号五柳先生。 寒门知识分子出身。 29岁以前,在家乡过着读书劳动的生活。独善其身 和兼善天下两种人生前途都考虑过。 29岁以后,开始出来做官。出仕原因:一为建功立 业、大济苍生的志向,二为生活上的困难。 41岁归隐。 63岁辞世。给自己写了三首《挽歌诗》、一篇《自 祭文》。
《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
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生
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
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
陶 渊 明
田园派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魏晋南北朝文学
东汉初平元年(190)—隋文帝灭陈(589)
建安是东汉献帝的一个年号(196—220 ),文学史 上所谓的建安文学是指建安至黄初(魏文帝曹丕年号) 一段时期的文学。
代表作家——:三曹、七子、蔡琰。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七子:孔融、王粲、刘桢、徐干、陈琳、阮瑀、应瑒。 蔡琰-蔡文姬
白云抱幽石,绿筱(xiǎo)媚清涟。 ——谢灵运 《过始宁墅》
天边的白云环抱着清幽的山石,嫩绿的纽竹频频向清澈的水波 献出妩媚娇柔。诗文着一“抱”字和“媚”字,使自然山水富 有了人的灵性和美好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谢灵运主要成就是山水诗,而陶渊明是田园诗。
2、谢灵运山水诗明丽清新的艺术风格是显而易见的, 但这种自然的诗风却是通过精雕细刻得来的。
他的诗雕琢过多、形容过多以及由此而造成的繁冗堆砌、语言晦涩。
而陶渊明的诗多取材田园风光、平常生活,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这就使人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挚,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引导读者去体味其中悠然冲淡的情致,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
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语化。
3、谢灵运山水诗非常重视对形式格局的精心推敲,表现手法惯用“叙事---- 写景---- 说理”的结构,对山水景物的声、光、色都有生动的描绘,他能注意到诗中描写之画面的色彩和谐与明暗对比。
而陶诗较为随性,重视表达的流畅,直白。
4、谢灵运的山水诗是通过诗里的山水, 将虚寂的理融入生意盎然的景中, 用诉诸人们感官的景物去启示人们的悟道, 表现出“超以象化”的理, 具有一种玄趣。
他的诗文大都是一半写景,一半谈玄。
陶渊明的诗歌意象看似平淡无奇,然却创造了高远拔俗的艺术境界。
其诗的主旨在于写意,在于表达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而写景、叙事只是为意造境。
陶诗的许多作品达到了物我合—、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统一。
5、陶诗一般是把主观感情倾注到诗中去 , 因而他笔下的农村景色宁静、淡雅 , 以与官场的喧闹、污秽形成对照 , 这就蒙上了诗人热爱田园和闲适情趣的感情色彩 , 实际上现实的农村不完全是那个样子。
谢诗则多选取大自然中美的对象进行细致描写 , 力争形似逼真 , 以揭示大自然真正美的属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 , 陶诗偏于写意 , 而谢诗则偏于写实。
陶谢诗歌艺术的比较对于陶谢的诗歌艺术,既可作横向的比较,又可作纵向的比较。
横向的比较,是把他们放到同一个层面上,静止地比较其艺术的异同。
纵向的比较,是从文学史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考察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变化及其意义。
本文主要采用后一种方法。
论年龄,谢灵运比陶渊明只小二十岁。
论诗歌艺术,他们却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
陶渊明结束了一个时代,谢灵运开启了一个时代。
但是因为陶谢一向并称,这个区别反不被人注意了。
文学史上通常将魏晋南朝作为一整个时期来研究。
其实,魏晋和南朝属于两个不同的时期,至少可以说是两个不同的阶段。
魏晋诗歌上承汉诗,总的看来诗风是古朴的。
南朝诗歌则一变魏晋的古朴,开始追求声色。
而诗歌艺术的这种转变,就是从陶谢的差异开始的。
陶渊明是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魏晋诗歌在他那里达到了高峰。
谢灵运却另辟蹊径,开创了南朝的一代新风。
正如明陆时雍所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
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
谢康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镳乎。
”①汪师韩曰:“何仲默谓:‘古诗之法亡于谢’,洵特识也,独不当先谓诗溺于陶耳。
②我们如果研究诗人的系列,很明显地,陶渊明属于阮籍、左思等老一辈诗人的行列;而谢灵运则属于沈约、谢脁等新一代诗人的队伍。
诗风嬗递的痕迹是显而易见的。
在晋宋之际,谢灵运代表了诗歌艺术发展的主要趋势,所以在生前就赢得极高的声誉,死后又受到普遍的推崇。
沈约修《宋书》,单独为他列传,并在他的传后写了一篇长论,论述了自先秦至宋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可见谢灵运在南朝文坛上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若论诗歌的艺术成就,谢灵运显然远不及陶渊明,但他迈出了必须有人迈出的一步,他在艺术上的探索和创新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可以说,如果没有谢灵运所开创的新诗风,就没有唐诗艺术的高度成就。
没有谢灵运等人潜心于艺术技巧的研究与实践,就没有唐诗的多彩与多姿。
评论家们一致认为盛唐的杰出诗人王维得力于陶渊明,殊不知王维得力于谢灵运的地方也不少。
王维是继承了陶谢这两种诗歌传统,再加以发展,才创造出足以代表盛唐山水诗的作儡。
广而言之,整个盛唐诗歌也是吸取了这两种传统的精华,才达到了诗歌艺术的高峰。
从陶到谢,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从写意转到摹象。
在谢灵运之前,中国诗歌主要是写意,摹写物象只占从属的地位。
就拿“山水”来说,《诗经》三百零五篇没有一篇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山水只是作为生活的背景或比兴的媒介。
这种情况在《楚辞》里也没有多大变化。
直到汉末建安时期,曹操写了《观沧海》,中国诗歌史上才有了最早的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此后,诗中的山水描写虽然逐渐增多,但仍然是以写意为主。
陶渊明就是一个写意的能手。
他的生活是诗化的,感情也是诗化的,写诗不过是自然的流露,所谓“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朱熹语)“如风吹水,自成文理。
”(黄彻引东坡语)陶渊明虽被称为田园诗人,但陶诗里写景的句子并不多。
陶集中称得上是山水诗的只有一首《游斜川》。
乔亿说:“陶公尝往来庐山,集中无庐山诗。
古人胸中无感触时,虽遇胜景,不苟作如此。
”③陶诗是写心,是写与景物融合为一的心境。
他根本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以及形似与神似。
这种情况到谢灵运遂发生了变化。
在谢诗里,山姿水态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穷貌极物成为主要的艺术追求。
陶诗里互相交融的情景,在谢诗里割裂了。
谢灵运着力地勾勒描绘,想把山水四时、朝昏、阴晴的变化一一地再现出来,达到巧似的地步。
他不满足于陶诗那种浑然天成的境界,他要分解,把景物分解成一个又一个镜头显示给读者。
且看下列诗句,是何等费力地在摹写物象: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过始宁墅》)连障叠巘崿,青翠杳深沉。
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
(《晚出西射堂》)时雨夕澄霁,云归日西驰。
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
(《游南亭》)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登江中孤屿》)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谢灵运讲究炼字,喜用骈句,注意色彩的对比和构图的和谐。
“白云抱幽石”的“抱”字,“绿筱媚清涟”的“媚”字,“远峰隐半规”的“隐”字,“林壑敛暝色”的“敛”字,这些动词都是锤炼而成,决非脱口而出。
以“洲萦”对“岩峭”,以“夕曛”对“晓霜”,以“空水”对“云日”,以“云霞”对“林壑”,也处处显示了谢灵运的匠心。
《南史·颜延之传》载:“延之尝问鲍照己与灵运优劣,照曰:‘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若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
’”受这段话的影响,后人常以“自然”二字评论谢诗,细细想来是不够恰切的。
所谓“自然”,只是相对于颜延之而言,决不能概括谢诗的风格。
真正当得起“自然”二字的是陶渊明,而不是谢灵运。
方东树说:“陶公不烦绳削,谢则全由绳削,一天事,一人功也。
”④是很有见地的。
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是从陶到谢的又一转变。
陶渊明对言不尽意的道理似乎深有体会。
既然语言本身有这种局限,那就注重言外的效果,发挥语言的启示性,以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去体会那些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
所以我们读陶诗,越是反复咀嚼便越觉得余味无穷。
这也就是苏轼所谓“外枯而中膏”(《东坡题跋》),“癯而实腴”(《与苏辙书》)。
从表面看,看诗的字句词藻,陶诗的确是干枯清癯的,但是它们启示给读者的意义和情趣却是饱满丰富的。
朱自清先生写过一篇题为《陶诗的深度》的文章,说“陶诗并不如一般人所想的那么平易,平易里有的是‘多义’。
”他还写过一篇《诗多义举例》,也举了陶诗的例子。
⑤陶诗的这种“多义性”,就是由其语言的启示性造成的。
朱自清先生所说的“多义性”,仅仅指由典故和出处所引起的多种联想。
然而,陶诗语言的启示性并不仅仅在用典上或字句的来历上,还有其他构成的因素。
例如象征和暗喻就起着很大的作用。
陶渊明常常写到青松、秋菊、孤云、归鸟。
它们象征着诗人自己的性格,通过它们表现了诗人坚贞孤高的情操和爱好自由的感情。
特别是菊花,由于陶渊明的爱好和赞美,有了固定的象征意义,在后人心目中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
这些词语启示给读者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它们本身的含义。
然而以上所讲的都属于修辞的技巧,陶诗语言的启示性主要不是来自修辞。
陶诗的语言达到了两个统一:平淡与醇美的统一;情趣与理趣的统一。
这才是陶诗意味隽永、富于启示性的主要原因。
前人常常用平淡概括陶诗的语言风格,这是不错的。
然而如果仅仅是平淡就不能启发人的艺术想象。
陶诗语言的好处是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淡是因为滤去了杂质,更醇,更美,因而更耐人寻味。
陶渊明有一首五言诗《答庞参军》,不太为人注意,却是难得的佳作。
诗前小序就可以当诗来读:“三复来贶,欲罢不能。
自尔邻曲,冬春再交。
款然良对,忽成旧游。
俗谚云:‘数面成亲旧’,况情过此者乎?人事好乖,便当语离。
杨公所叹,岂惟常悲。
吾抱疾多年,不复为文。
本既不丰,复老病继之。
辄依周礼往复之义,且为别后相思之资。
”话语平平常常,毫无渲染,读起来却觉得醇厚而隽美。
至性深情,确非常人所及。
诗曰: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
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
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
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
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
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
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
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
这首诗里没有奇特的想象,如李白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没有新颖的构思,如柳宗元的“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苹花不自由。
”也没有感情的跌宕和结构上的波澜,如韩愈的《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
更没有字句的雕琢,如谢灵运的《酬从弟惠连》。
陶渊明只是把一篇平平淡淡的话组织成诗,就让读者联想起自己和好友的深挚情谊,而得到美的享受。
特别是“相知何必旧”,“物新人惟旧”,“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
”这些诗句,越嚼越有味,越读越觉得美,决不是一般手笔所能写出来的。
陶诗大都是抒情之作,诗人的感情像一股泉水渗透在诗中,景物也总是饱含着感情。
那些在南风吹拂下张开了翅膀的麦苗;陪伴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以及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无不富于情趣。
陶诗不但富于情趣,也富于理趣。
他常在抒情写景之中,用朴素的语言阐说人生的哲理,给读者以启示。
他的诗不是在一般意义上反映着他的世界观,而是在更高的层次上表现了他对宇宙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人生的奥秘和意义,认真思索和实践的结晶。
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加以表现的。
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饮酒》)“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形迹凭化往,灵府长独闲。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饮酒》)无不言简意赅,发人深省。
和陶渊明那种启示性的语言不同,谢灵运的诗歌语言是写实性的。
他发挥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
陶渊明写松意不必在松;写菊意不必在菊;写归鸟意不必在归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