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溶液的形成
高中化学必修二课本目录
![高中化学必修二课本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d7749ff6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cb.png)
高中化学必修二课本目录第一部分:物质结构与性质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1.1 原子结构1.2 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1.3 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第二章化学键与分子结构2.1 化学键的形成与类型2.2 分子结构与性质2.3 晶体结构第三章氧化还原反应3.1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3.2 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3.3 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第四章溶液与电解质4.1 溶液的形成与性质4.2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4.3 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第五章有机化合物5.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5.2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与命名5.3 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类型第二部分:化学反应原理第六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6.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与测定6.2 化学平衡的概念与影响因素6.3 化学平衡的计算与应用第七章电化学7.1 原电池与电解池7.2 电极电位与电动势7.3 电解质溶液中的电化学过程第八章化学反应的热力学8.1 化学反应热力学的基本概念8.2 化学反应热力学第一定律8.3 化学反应热力学第二定律第三部分:实验化学第九章实验化学基础9.1 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9.2 实验室常用仪器与试剂9.3 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第十章化学实验设计与实践10.1 化学实验设计的原则与方法10.2 化学实验实践与数据处理高中化学必修二课本目录第一部分:物质结构与性质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1.1 原子结构1.2 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1.3 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第二章化学键与分子结构2.1 化学键的形成与类型2.2 分子结构与性质2.3 晶体结构第三章氧化还原反应3.1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3.2 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3.3 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第四章溶液与电解质4.1 溶液的形成与性质4.2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4.3 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第五章有机化合物5.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5.2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与命名5.3 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类型第二部分:化学反应原理第六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6.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与测定6.2 化学平衡的概念与影响因素6.3 化学平衡的计算与应用第七章电化学7.1 原电池与电解池7.2 电极电位与电动势7.3 电解质溶液中的电化学过程第八章化学反应的热力学8.1 化学反应热力学的基本概念8.2 化学反应热力学第一定律8.3 化学反应热力学第二定律第三部分:实验化学第九章实验化学基础9.1 实验室安全与环境保护9.2 实验室常用仪器与试剂9.3 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第十章化学实验设计与实践10.1 化学实验设计的原则与方法10.2 化学实验实践与数据处理第四部分:化学与社会生活第十一章化学与能源11.1 化石燃料与新能源11.2 化学在能源转换中的应用11.3 能源与环境问题第十二章化学与环境保护12.1 环境污染与化学治理12.2 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12.3 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第十三章化学与医药13.1 化学与药物研发13.2 化学在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13.3 化学与人类健康第五部分:化学前沿与探索第十四章现代化学研究方法14.1 量子化学与分子模拟14.2 化学信息学与数据挖掘14.3 化学纳米技术与材料科学第十五章化学前沿领域的探索15.1 纳米化学与纳米材料15.2 界面化学与表面活性剂15.3 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16.1 化学与人类文明的进步16.2 化学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的作用16.3 化学教育的未来与发展。
溶液的饱和度
![溶液的饱和度](https://img.taocdn.com/s3/m/d908e1ae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85.png)
溶液的饱和度溶液是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而形成的混合物。
溶液的饱和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达到最大限度时的状态。
当溶质无法再被溶剂溶解时,我们称该溶液达到了饱和度。
1. 饱和溶液的特征饱和溶液有以下几个特征:1.1 溶质完全溶解:在饱和溶液中,溶质已经完全溶解在溶剂中,不能再继续溶解。
1.2 动态平衡:在饱和溶液中,虽然溶质和溶剂之间的溶解和析出过程仍然存在,但是溶质的溶解速度和析出速度达到了动态平衡。
1.3 温度依赖性:在一定的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浓度是固定的,不受溶质初始量的影响。
2. 影响饱和度的因素饱和度的大小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2.1 温度:温度升高会使溶质的溶解度增大,因此,在较高温度下,溶液的饱和度可能会增加。
2.2 压力:在气体溶解于溶液中的情况下,溶质的溶解度会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增加。
2.3 溶质浓度:在一定温度下,过饱和溶液的饱和度可能会随着溶质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3. 饱和度的测定3.1 直接测定:可以通过测量溶液中溶质的浓度来确定饱和度。
常用的方法有质量法、浓度法和滴定法等。
3.2 饱和溶解度曲线:通过实验测定在不同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可以绘制出饱和溶解度曲线。
4. 饱和度与饱和溶解度的关系饱和度是指溶液中溶质达到最大溶解度的状态,而饱和溶解度是指在特定温度下溶质溶解在溶剂中的最大浓度。
饱和度一般是根据饱和溶解度来确定的。
5. 应用与意义饱和度在化学和生物化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与意义:5.1 结晶过程:当溶液超过饱和度时,溶质会析出出来,形成晶体。
饱和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晶体的生长过程。
5.2 药物溶解度:药物的溶解度与其生物利用度密切相关,了解药物在不同温度和溶剂中的饱和度可以指导药物的制备和使用。
5.3 环境保护:饱和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水体中溶解性污染物的浓度变化和分布规律,为环境保护和水质管理提供依据。
总结:溶液的饱和度指的是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达到最大限度时的状态。
甘氨酸铜螯合物
![甘氨酸铜螯合物](https://img.taocdn.com/s3/m/eeeea231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28.png)
甘氨酸铜螯合物1. 介绍甘氨酸铜螯合物是一种由甘氨酸和铜离子形成的化合物。
甘氨酸是一种非必需氨基酸,具有良好的可溶性和生物相容性,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和化妆品等领域。
而铜离子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包括参与细胞呼吸、免疫系统功能和胶原合成等。
通过形成甘氨酸铜螯合物,可以进一步增强铜离子的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从而发挥更多的生理效应。
2. 合成方法甘氨酸铜螯合物的合成方法主要包括溶液法和固相法。
其中,溶液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2.1 溶液法合成溶液法合成甘氨酸铜螯合物的步骤如下: 1. 准备甘氨酸和铜盐的溶液。
通常选择氯化铜或硫酸铜作为铜盐。
2. 将两种溶液混合,并控制pH值在适当的范围内。
pH值的选择对于合成产物的结构和纯度至关重要。
3. 在合适的温度下搅拌反应溶液一段时间,使甘氨酸与铜离子形成螯合结构。
4. 过滤得到沉淀,用纯水洗涤沉淀物以去除杂质。
5. 干燥沉淀物,得到甘氨酸铜螯合物。
2.2 固相法合成固相法合成甘氨酸铜螯合物的步骤如下: 1. 准备甘氨酸的固相载体。
常用的固相载体包括硅胶、聚合物和树脂等。
2. 将铜离子与固相载体接触,使其吸附在载体上。
3. 用甘氨酸溶液洗涤载体,使甘氨酸与铜离子形成螯合结构。
4. 再次洗涤载体,去除杂质。
5. 将载体经过干燥或其他处理方法,得到甘氨酸铜螯合物。
3. 物化性质甘氨酸铜螯合物具有一系列特殊的物化性质,包括溶解性、稳定性和光学性质等。
3.1 溶解性甘氨酸铜螯合物在水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可以形成透明的溶液。
此外,它还可以在一些有机溶剂中溶解,如乙醇和二甲基亚砜等。
3.2 稳定性甘氨酸铜螯合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可以在一定范围的pH值和温度下保持其结构完整性和活性。
然而,过高或过低的pH值以及极端的温度可能会影响其稳定性。
3.3 光学性质甘氨酸铜螯合物在紫外-可见光谱范围内具有吸收和发射光谱特征。
通过控制产物的合成条件,可以调节其最大吸收波长和荧光强度。
工业生产结晶葡萄糖的起晶方法
![工业生产结晶葡萄糖的起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4e495277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c2.png)
工业生产结晶葡萄糖的起晶方法一、自然起晶法。
1.1 这种起晶方法啊,那可算是比较传统的了。
它就像是让葡萄糖溶液自己慢慢摸索着走向结晶的道路。
溶液得先达到过饱和状态,这就好比是一个人得先积攒够一定的能量才能爆发一样。
过饱和状态就是溶液里溶解的葡萄糖多得都快装不下了,就等着一个契机开始结晶。
1.2 在这个过程中呢,溶液得慢慢降温或者慢慢蒸发水分。
降温就像是给溶液降降温,让它冷静冷静,分子们就开始抱团聚在一起形成晶核了。
蒸发水分呢,就好比是把溶液里多余的“水分”挤出去,让葡萄糖浓度越来越高,最后也达到能结晶的程度。
不过这个方法比较难控制,就像驯服一匹野马,一不小心就跑偏了,要么结晶太多,要么结晶不完全,真是让人头疼。
二、刺激起晶法。
2.1 这刺激起晶法啊,有点像给葡萄糖溶液打一针“强心剂”。
其中一种就是投入晶种。
晶种就像是一颗种子,扔到过饱和的葡萄糖溶液里。
这就好比是在一片肥沃的土地上播下种子,然后周围的葡萄糖分子就像土壤里的养分一样,纷纷聚集到晶种周围,慢慢就形成了晶体。
这个方法相对自然起晶法来说,就像是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比较好控制结晶的速度和数量。
2.2 还有一种是搅拌刺激起晶。
想象一下,溶液就像一锅浓稠的粥,搅拌就像是拿勺子在粥里搅和。
通过搅拌,能让溶液里的葡萄糖分子碰撞得更频繁,就像人们在舞会上互相交流一样。
这样就更容易形成晶核,然后开始结晶。
不过搅拌的速度和力度可得掌握好,不然就成了“画蛇添足”,把好好的结晶过程给搅黄了。
2.3 再有就是超声刺激起晶。
超声就像是给溶液来一场看不见的“风暴”。
超声的能量能让溶液里的葡萄糖分子排列得更有序,就像军训的时候教官让士兵们排好队一样。
这样分子们就能更快地形成晶核,开始结晶。
但是超声的功率、频率这些参数就像一个个小机关,得小心翼翼地调整,不然也容易出岔子。
三、复合起晶法。
3.1 复合起晶法呢,就是把前面几种方法结合起来用。
这就像是一个团队合作,各展其能。
浓缩液与溶液有何异同?
![浓缩液与溶液有何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a0c3c2d6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94.png)
浓缩液与溶液有何异同?一、浓缩液与溶液的基本概念1.1 浓缩液的定义浓缩液是指将溶液中的溶质浓度增加至较高水平的液体。
通常,通过蒸发、凝结等方法可以获得浓缩液。
1.2 溶液的定义溶液是指由溶剂与溶质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溶剂是用来溶解其他物质的介质,而溶质则是被溶解于溶剂中的物质。
二、浓缩液与溶液的制备方法2.1 浓缩液的制备方法2.1.1 蒸发法蒸发法是指将溶液加热,使得溶剂蒸发,从而达到增加溶液中溶质浓度的目的。
常见的蒸发法包括真空浓缩、常压浓缩等。
2.1.2 蒸馏法蒸馏法利用不同物质的沸点差异,通过蒸发和冷凝,使得溶质得以浓缩。
这种方法常用于纯化和分离溶液中的物质。
2.1.3 补加法补加法是指向溶液中补加溶质,使得溶液浓度增加。
这种方法常用于实验室中制备一定浓度的溶液。
2.2 溶液的制备方法2.2.1 溶解法溶解法是将溶质逐渐加入溶剂中,使得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均匀的溶液。
溶液的浓度可以通过溶质的质量与溶剂的体积之比来计算。
2.2.2 稀释法稀释法是指通过向现有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溶剂,使得溶液浓度降低。
这种方法常用于实验室中调整溶液浓度。
三、浓缩液与溶液的性质3.1 浓缩液的性质浓缩液由于溶质浓度较高,因此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可能与溶液有所差异。
例如,浓缩液的密度、粘度和折光率等可能会发生变化。
3.2 溶液的性质溶液的性质主要取决于溶质的性质和溶剂的性质。
不同溶质和溶剂组合形成的溶液具有不同的特性,如导电性、抗菌性等。
四、浓缩液与溶液的应用领域4.1 浓缩液的应用领域浓缩液常用于化工、制药和食品加工等行业。
例如,浓缩液可以用于制备浓缩果汁、制造浓缩肥料等。
4.2 溶液的应用领域溶液广泛应用于化学、医药、生物技术等领域。
例如,溶液可用于制备药物、培养细胞等实验和生产过程中。
五、结语浓缩液与溶液虽然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在制备方法、性质和应用领域上存在明显的不同。
对于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来说,了解浓缩液与溶液的异同是非常重要的。
化学溶液的形成
![化学溶液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660cb804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cc.png)
化学溶液的形成
化学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混合物。
溶剂是指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而溶质则是指被溶剂溶解的物质。
在形成化学溶液的过程中,溶剂和溶质之间发生着一系列的相互作用。
当溶质与溶剂接触时,它们之间会发生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可以是静电力、范德华力、氢键等。
这些作用力使得溶质的分子与溶剂的分子之间产生相互吸引力,从而促使溶质分子离开固体表面并进入溶剂中。
随后,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发生着溶解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溶质分子被溶剂分子包围,形成一个溶剂分子的“壳”。
这个过程被称为溶解。
溶解过程中,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逐渐增强,直到达到一个平衡状态。
在这个平衡状态下,溶质分子的离解和溶剂分子的结合达到了一个动态的平衡。
这个过程可以用溶解度来描述,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单位体积的溶剂中最多可以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通常用质量浓度或摩尔浓度来表示。
质量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摩尔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摩尔数。
除了浓度,溶液还可以具有其他特性,比如酸碱性、电导率等。
这
些特性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
化学溶液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溶解过程。
通过合理调节溶剂和溶质的比例和条件,我们可以获得不同浓度和性质的溶液。
这些溶液在化学实验、医药、工业生产等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教材高中化学2.1.2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学案(1)鲁科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化学2.1.2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学案(1)鲁科版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aad0f8b433d4b14e852468bb.png)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溶液、浊液之间的区别;2.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及其应用。
重点:1.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2.如何利用胶体的性质分析和解释与胶体有关的现象。
3.体会胶体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难点:理解胶体的性质,并利用胶体的性质解释有关现象。
1. 利用初中所学知识分析下列液体哪些是溶液,哪些是浊液。
(1)、水(2)、酒精(3)、硫酸(4)、稀硫酸(5)、海水(6)、氯水(7)、食盐水(8)、泥水(9)、油水2. 阅读课本46页,了解什么是分散质、分散剂、分散系。
一、分散系1. 定义:由一种(或几种)物质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统称为分散系。
2. 组成:在分散系中,分散成微粒的物质,叫做。
分散系分散在其中的物质,叫做。
3. 分类:依据分散质粒子直径来分类,可分为、和。
几种分散系的比较[思考]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最本质特征是什么?二、胶体的精制——渗析利用分离胶体中的杂质提纯、精制胶体的操作称为渗析。
三、胶体的性质1.丁达尔现象:当通过胶体时,从入射光线的可以观察到胶体里有一条光亮的“”,这种现象叫做丁达尔现象或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现象是胶体中的对可见光有作用而产生的。
溶液没有丁达尔现象。
因此,可用丁达尔现象来鉴别和。
2. 聚沉:胶体聚沉就是施加某种条件,使分散质粒子聚集成大于100nm的颗粒成为的现象。
施加条件就是破坏胶体的,即克服分散质粒子之间的。
胶体聚沉的条件有:①②③④。
3.电泳:胶体微粒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的现象。
电泳现象说明了。
其原因是胶体分散质微粒细小而具有,能较强地吸附电性的离子,从而形成带电微粒。
4、胶体的制备(课本P50第7题)(1)操作:用洁净的烧杯取少量蒸馏水,用酒精灯加热至,向烧杯中加入1mol·L-1FeCl3溶液。
至液体呈。
(2)化学方程式为:(3)净化方法:[思考]一位同学在实验过程中边滴加FeCl3溶液边用玻璃棒搅拌,没有制得胶体,反而出现了浑浊;另一位同学向烧杯中一次加入大量FeCl3溶液,也没有制得胶体。
2.1化学中的溶解平衡
![2.1化学中的溶解平衡](https://img.taocdn.com/s3/m/07ae500c03d8ce2f00662330.png)
第二单元化学中的平衡2.1 溶解平衡【知识结构】【考点诠释】1、溶解过程溶解过程就是一种物质(溶质)分散于另一种物质(溶剂)中成为溶液的过程。
溶解过程中常伴有温度、体积、颜色等变化。
(1)溶解过程的温度变化物质溶解于水,通常包含两个过程:一种是溶质分子(或离子)的扩散过程,这种过程为物理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溶剂(水)分子作用,形成溶剂(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这种过程是化学过程,放出热量。
当放出的热量大于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就会升高,如浓硫酸、氢氧化钠等;当放出的热量小于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就会降低,如硝酸铵等;当放出的热量等于吸收的热量时,溶液温度不变,如食盐、蔗糖。
(2)溶解过程的颜色变化白色的无水CuSO4粉末溶于水后,形成的溶液呈淡蓝色;蓝色无水CoCl2溶于水,形成的溶液呈粉红色。
(3)溶解过程的体积变化苯与醋酸混合后形成的混合溶液的体积往往大于两种溶液混合前的体积之和;水与酒精混合后,其混合溶液的体积往往小于两种溶液混合前的体积之和。
2、结晶过程(1)结晶结晶就是溶液中的溶质分子或离子碰撞到固体表面,被固体表面的微粒吸引,不断地在晶体表面聚集成晶体的过程。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未溶解的溶质和已溶解的溶质达到溶解平衡时的溶液,称为饱和溶液....。
还没有达到溶解平衡的溶液,溶质还可以继续溶解的溶液称为不饱和溶液.....。
结晶是分离混和物的方法,常用的有:①冷却结晶....。
此法适用于混合液含两种以上溶质,有一种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很大的,这种溶质的提纯就可以用冷却结晶法。
如从氯化钠和硝酸钾混和液中提纯硝酸钾(氯化钠少量)。
②蒸发结晶....。
适用于一切固体溶质从它们溶液中的分离,或从含两种以上溶质的混合液中提纯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溶质,如从氯化钠和硝酸钾混和液中提纯氯化钠(硝酸钾少量)。
当晶体从饱和溶液中析出后,剩余的液体被称为母液..,它通常是饱和溶液。
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https://img.taocdn.com/s3/m/9d60d3e3770bf78a65295459.png)
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2010-02-25 16:56:19)转载▼标签:杂谈实验原理2.1 乙二胺四乙酸(简称EDTA,常用H4Y表示)难溶于水,常温下其溶解度为0.2g·L-1,在分析中不适用,通常使用其二钠盐配制标准溶液。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的溶解度为120g·L-1,可配成0.3mol·L-1以上的溶液,其水溶液pH=4.8,通常采用间接法配制标准溶液。
标定EDTA溶液常用的基准物有Zn、ZnO、CaCO3、Bi、Cu、MgSO4·7H2O、Hg、Ni、Pb。
等。
通常选用其中与被测组分相同的物质作基准物,这样滴定条件较一致。
EDTA溶液若用于测定石灰石或白云石中CaO、MgO的含量,则宜用CaCO3为基准物。
首先可加HCl溶液与之作用,其反应如下:CaCO3+2HCl═CaCl2+H2O+CO2↑然后把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并稀释,制成钙标准溶液。
吸取一定量钙标准溶液,调节酸度至pH≥12,用钙指示剂作指示剂以EDTA滴定至溶液从酒红色变为纯蓝色,即为终点,其变色原理如下:钙指示剂(常以H2Ind表示)在溶液中按下式电离:H3Ind═2H++HInd2-在pH≥12溶液中,HInd2-与Ca2+离子形成比较稳定的络离子,反应如下:HInd2-+Ca2+═CaInd-+H+纯蓝色酒红色所以在钙标准溶液中加入钙指示剂,溶液呈酒红色,当用EDTA溶液滴定时,由于EDTA 与Ca2+离子形成CaInd-络离子更稳定的络离子,因此在滴定终点附近,CaInd-络离子不断转化为较稳定的CaY2-络离子,而钙指示剂则被游离了出来,其反应可表示如下:CaInd-+H2Y2-═CaY2-+ HInd2-+H2O由于CaY2-离子无色,所以到达终点时溶液由酒红色变成纯蓝色。
用此法测定钙,若Mg2+离子共存(在调节溶液酸度为pH≥12时,Mg2+离子将形成Mg(OH)2沉淀),此共存的少量Mg2+离子不仅不干扰钙的测定,而且会使终点比Ca2+离子单独存在时更敏锐。
化学溶液的形成
![化学溶液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b1833ff0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69.png)
化学溶液的形成
化学溶液是指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其中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而溶剂则是溶解溶质的物质。
当溶质与溶剂接触并混合在一起时,它们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溶液。
化学溶液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步骤:溶质的分散、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溶质和溶剂的均匀混合。
溶质的分散是指将溶质的微小颗粒分散到溶剂中。
这一过程通常发生在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界面上。
在这个过程中,溶质的颗粒会逐渐与溶剂的分子发生相互作用,使溶质的颗粒逐渐分散到溶剂中。
接下来,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可以是物理性质的,如静电相互作用、范德华力等,也可以是化学性质的,如氢键、离子键等。
这些相互作用使得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溶剂的分子之间发生吸引或排斥,从而使溶质逐渐溶解在溶剂中。
溶质和溶剂的均匀混合是化学溶液形成的最后一步。
在这个过程中,溶质和溶剂的分子或离子会发生碰撞和混合,从而使溶质均匀分布在溶剂中。
通过不断的混合和扩散,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会逐渐与溶剂的分子或离子均匀混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均匀的溶液。
化学溶液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溶质的分散、溶质与溶
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溶质和溶剂的均匀混合。
这个过程不仅涉及到物理性质的相互作用,也涉及到化学性质的相互作用。
通过这些相互作用,溶质逐渐溶解在溶剂中,形成了化学溶液。
通过深入理解化学溶液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溶液的性质和应用。
溶解和结晶知识点总结
![溶解和结晶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d46e97e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95.png)
溶解和结晶知识点总结1. 溶解的定义及知识点1.1 溶解是指溶质在溶剂中的分散过程。
当溶质与溶剂之间相互作用力克服后,溶质将分散在溶液中,形成溶液。
溶解是一个动力学过程,可受溶质溶解度、溶质与溶剂的相互作用力、温度、压力等影响。
1.2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量。
溶解度与溶质和溶剂的相互作用力有关,相互作用力强的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通常较高。
1.3 溶解过程溶解过程中起作用的是溶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和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当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超过溶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时,溶质将被溶解。
反之,则会发生逆向溶解的现象。
1.4 影响溶解的因素温度、压力、溶质溶解度和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都会对溶解过程产生影响。
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会促进溶质的溶解,增大溶解度;压力的变化对溶解度的影响较小;相互作用力强的溶质在同样的温度和压力下溶解度会较大。
另外,振荡、搅拌溶液、表面积大等都会促进溶质的溶解。
1.5 溶解热溶解会伴随着吸热或放热现象,当溶解过程中吸热较多时,会感觉到溶液温度下降,反之则会感觉到溶液温度升高。
这是由于溶解过程中需要克服分子间的吸引力,这一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1.6 饱和溶液当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达到一定极限时,再加入相同的溶质无法继续溶解,此时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是相对稳定的,但温度改变和挥发物质的损失都会导致饱和溶液重新达到过饱和或是饱和状态。
2. 结晶的定义及知识点2.1 结晶是指在溶液中溶质逐渐聚集并凝固成晶体的过程。
当溶液中溶质浓度超过饱和度后,溶质将开始聚集,并最终形成晶体。
结晶是一个动力学过程,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2.2 结晶过程结晶的过程由溶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和溶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共同决定。
当溶质分子间的吸引力大于溶液中的其他分子时,溶质开始聚集并生成晶体。
2.3 结晶条件结晶通常需要有适当的温度条件、溶剂的蒸发、加入晶种等因素的促进。
海藻酸钠成糊机理
![海藻酸钠成糊机理](https://img.taocdn.com/s3/m/181b5401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c4.png)
海藻酸钠成糊机理一、海藻酸钠的概述海藻酸钠是一种常用的可溶性胶体,由海藻酸通过钠盐形成。
它是一种天然聚酸,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中作为增稠剂、稳定剂和乳化剂等。
海藻酸钠糊化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因此探究其成糊机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海藻酸钠成糊机理的基本过程海藻酸钠成糊机理的基本过程可以分为溶胀、溶解、溶胀胶束形成和凝胶形成等几个阶段。
2.1 溶胀阶段在溶液中,海藻酸钠的钠盐会吸水膨胀,形成较为稀疏的胶体结构。
由于海藻酸钠的高分子量和多个酸基团的存在,使得其在溶液中能迅速吸水并形成胶体。
2.2 溶解阶段海藻酸钠的分子链在吸水膨胀的同时,部分链段会由于高能状态而断裂并释放出更多的酸基团,从而增加溶解度。
此时,溶液中的海藻酸钠分子会与溶剂形成更加稳定的络合物。
2.3 溶胀胶束形成阶段在一定条件下,海藻酸钠分子会在溶液中自组装形成胶束结构。
胶束是由水合海藻酸钠分子聚集形成的亲水核心和带负电的亲脂外层所构成。
这种结构有助于提高溶液的粘度和稳定性。
2.4 凝胶形成阶段当溶液中的胶束结构进一步聚集并形成三维网状结构时,就会出现凝胶形态。
这种凝胶具有较高的黏度和强大的保水能力,能够形成较为稳定的凝胶体系。
三、影响海藻酸钠成糊机理的因素3.1 海藻酸钠的浓度海藻酸钠的浓度对其成糊机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浓度的增加,溶液中海藻酸钠的胶束结构也会更加稳定和紧密。
3.2 pH值溶液的pH值是影响海藻酸钠成糊机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不同pH值下,海藻酸钠的离子化程度和电荷状态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其成糊性能。
3.3 温度温度对海藻酸钠成糊机理也有一定的影响。
较高的温度能够促使海藻酸钠分子的运动,从而提高其溶解度和成糊性能。
3.4 盐类存在某些盐类的存在也会对海藻酸钠成糊机理产生影响。
部分盐类可以与海藻酸钠分子形成络合物或与其胶束结构发生相互作用,从而改变其成糊性能。
四、海藻酸钠成糊机理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4.1 增稠剂海藻酸钠由于其成糊性能良好,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中作为增稠剂。
溶液的饱和与溶解度的机理解析
![溶液的饱和与溶解度的机理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a3b7d3a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9d.png)
溶液的饱和与溶解度的机理解析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混合物,而饱和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溶液中已无法再溶解更多的溶质。
溶解度则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溶质能溶解在溶剂中的最大量。
饱和与溶解度的机理涉及溶剂、溶质以及溶液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下面将从分子层面来解析溶液的饱和和溶解度的机理。
1. 溶剂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溶液中,溶剂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
以水为例,水分子之间能形成氢键,这种氢键的存在能使水分子形成网状结构,从而导致水分子间的吸引力增强。
这种吸引力有助于分散和溶解溶质分子,促进溶质的溶解度增加。
2. 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溶液中,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也会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可以分为两种情况:2.1. 极性溶质与极性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当极性溶质与极性溶剂相互作用时,它们之间可能形成氢键、静电力,以及偶极-偶极作用等。
这些相互作用有助于溶质在溶剂中的分散和溶解,从而增加溶解度。
2.2. 非极性溶质与非极性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当非极性溶质与非极性溶剂相互作用时,它们之间可能形成范德华力。
这种范德华力是由于溶剂分子和溶质分子之间的瞬时极化引起的,能够使溶质分子在溶剂中分散和溶解。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非极性溶质(如油脂)可以在非极性溶剂(如石油醚)中溶解的原因。
3. 溶质与溶剂之间的排斥效应当溶质溶解在溶剂中时,溶质分子会与溶剂分子发生相互作用,但同时也会与其他溶质分子相互作用。
这种溶质与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溶质分子在溶液中聚集形成团簇或沉淀。
当溶液中的溶质含量达到饱和时,溶液中的溶质聚集现象会更加明显,无法再继续溶解更多的溶质。
综上所述,溶液的饱和与溶解度的机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溶剂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溶质溶解后与其他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饱和和溶解度的结果。
对于溶质溶解度的提高,有助于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发生更多的相互作用,以促进溶质的分散和溶解。
电化学第二章电解质溶液
![电化学第二章电解质溶液](https://img.taocdn.com/s3/m/898e2dde31126edb6e1a1077.png)
• 也可将非电解质的无限稀溶液看作是一种理想溶液
17
• 热力学定义: 若溶液中任一组分在全部 浓度范围内(0≦xi≦1)均服从拉乌尔定律, 则其为理想溶液.
18
(2)化学势(chemical potential)
• 定义: 恒温恒压下,向指定组成体系中 加入微量组份(或无限大体系中加入1mol 组分i)所引起的吉布斯自由能的改变。
0.20
0.50
1.00
0.10
0.20
0.50
1.00
0.690
0.592
0.437
0.310
0.795
0.766
0.757
0.810
0.789
0.742
0.683
0.659
0.764
0.712
0.644
0.597
0.759
0.710
0.671
0.679
0.724
0.653
0.543
0.449
0.717
(1)与极稀的非电解质溶液可视作理想(稀)溶液,活 度系数近似等于1不同,对极稀的强电解质溶液,由 于离子间的相互作用,使它比非电解质溶液的情况 复杂得多,此时的活度与理想(稀)溶液的活度仍有一 定的偏差;
(2)强电解质几乎完全电离成离子,整体电解质不复 存在,其浓度与活度的简单关系不再适用;
(3)对于电解质溶液,由于单个离子的活度无法测定,
G A
L
42
电导率: 边长为单位长
度的立方体溶液所 具有的电导。
中自由分子的数量,同时增加离子的体 积; • 溶质对溶剂的影响:带电离子的水化破 坏附近水层的四面体结构,改变邻近水 分子层的介电常数。
化学溶液的形成
![化学溶液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631be7f4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2e.png)
化学溶液的形成
化学溶液是物质在液态状态下的存在形式,是物质溶解于溶剂中的一种分散体系。
在化学溶液中,溶质被分散成分子或离子状态,均匀地分布于溶剂中,形成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化学溶液的形成是由于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大小取决于溶质和溶剂的化学性质,包括极性、分子间作用力、溶解热等。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溶剂分子相互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些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在溶剂中扩散,最终形成均匀的溶液。
根据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可以将化学溶液分为不同的类型。
如果溶质和溶剂都是极性分子,则形成的溶液称为极性溶液;如果溶质是非极性分子,溶剂是极性分子,则形成的溶液称为非极性溶液;如果溶质和溶剂都是非极性分子,则形成的溶液称为非极性溶液。
此外,根据溶质在溶剂中的解离程度,可以将化学溶液分为分子溶液和离子溶液。
分子溶液是指溶质在溶剂中以分子形式存在,离子溶液是指溶质在溶剂中解离成离子。
离子溶液中存在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具有导电性和渗透压等性质。
化学溶液在化学、生物学、医学、农业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例如,化学反应常常需要在溶液中进行,因为溶质在溶液中能够更好地分散和接触,从而提高反应速率和产率。
此外,生物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也需要在溶液中进行,如血液中的离子溶液能够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总之,化学溶液是物质在液态状态下的常见形式之一,其形成和性质与溶质和溶剂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葡萄糖与氢氧化铜形成绛蓝色溶液原理
![葡萄糖与氢氧化铜形成绛蓝色溶液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fe2fc252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d7.png)
葡萄糖与氢氧化铜形成绛蓝色溶液原理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解析1. 引言在化学实验中,有时我们会观察到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葡萄糖与氢氧化铜反应形成绛蓝色溶液。
碳酸钡溶液颜色-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碳酸钡溶液颜色-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f7e1f06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c3.png)
碳酸钡溶液颜色-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碳酸钡溶液是一种常见的化学溶液,在实验室和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
其特点之一就是它能够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这一性质使得碳酸钡溶液在某些特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探讨碳酸钡溶液的颜色形成机制,并分析影响其颜色的因素以及相关的应用。
在深入了解碳酸钡溶液的颜色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背景知识。
碳酸钡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BaCO3。
它是白色固体,具有高度吸湿性。
当碳酸钡溶解于水中时,会形成碳酸钡溶液。
这种溶液的颜色可以因溶液的浓度、温度、pH值等因素而发生变化。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碳酸钡溶液颜色的形成机制。
细心观察不同浓度的碳酸钡溶液,可以发现其颜色随浓度的增加而加深。
这是因为浓度增加导致溶液中碳酸钡离子的浓度增加,从而增加了溶液对光的吸收能力。
具体而言,碳酸钡溶液中的碳酸钡离子吸收可见光中的某些波长,而其他波长则被反射或透过溶液,使得我们能够观察到特定的颜色。
此外,溶液的温度和pH值也会影响碳酸钡溶液的颜色。
一般来说,较高的温度和较酸性的环境会导致溶液变得更加浑浊,从而影响颜色的观察效果。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控制好这些因素,以确保观察到准确的颜色。
最后,我们将探讨碳酸钡溶液颜色的应用。
由于碳酸钡溶液的颜色可以作为其浓度、温度和pH值等参数的指示剂,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环境监测和化学实验中,通过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可以判断出其中某种物质的存在与否。
此外,碳酸钡溶液的颜色与红外光的吸收、荧光等现象密切相关,因此在材料科学和光学等领域也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本文将对碳酸钡溶液的颜色形成机制进行详细的阐述,并对影响溶液颜色的因素进行分析。
通过深入了解碳酸钡溶液的颜色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它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
同时,对碳酸钡溶液颜色的未来研究进行展望,将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和发展这一领域的知识。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本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关于碳酸钡溶液颜色研究的展望。
第2章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ppt课件
![第2章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6e08753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e5.png)
2.1.2 聚合物-聚合物二元体系的相图
*
①完全相容
两种聚合物以任意配比混和都能形成分子水平分散的均相体系,称为完全相容。其混合Gibbs自由能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此时除满足必要条件△G m<0外,还需满足充分条件:
﹡部分相容的聚合物,其共混物为两相体系。
φ2
﹡部分相容性较大时,称为相容性好。
*
部分相容的聚合物,其共混物为两相体系。聚合物体系部分相容的判据,是两种聚合物的共混物具有两个Tg,且两个Tg峰较每一种聚合物自身的Tg峰更为接近。
*
﹡在聚合物共混体系中,最具应用价值的体系是两相体系。由于部分相容聚合物的共混物为两相体系,因而,部分相容聚合物的共混体系就成了共混研究的重点。 ﹡可以看出,“部分相容”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在两相体系的范畴之内,涵盖了不同程度的相容性。 ﹡对部分相容体系(两相体系),相容性的优劣具体地体现在界面结合的程度、实施共混的难易,以及共混组分的分散相粒径等诸多方面。其中,分散相的粒径也可作为相容性的一个判据。在其它共混条件相同时,分散相粒径较小的共混体系,相容性较好。
2.1.1 二元体系的稳定条件
*
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就是聚合物之间的相互溶解性,是指两种聚合物形成均相体系的能力。 (1)热力学相容性与工艺相容性 ①热力学相容性 热力学相容性:是从热力学的角度来探讨聚合物之间的相容性。亦可称为互溶性或溶解性(solubility)。 热力学相容体系是满足热力学相容条件的体系,是达到了分子程度混合的均相共混物。 热力学相容条件是混合过程的吉布斯自由能△Gm<0 △Gm= △H+ T△S
《液状石蜡微囊的制备》实验报告
![《液状石蜡微囊的制备》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a47f430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a0.png)
《液状石蜡微囊的制备》实验报告摘要:一、引言1.液状石蜡微囊的应用和重要性2.实验目的和方法二、液状石蜡微囊的制备过程1.材料和试剂2.制备方法2.1 溶液的形成2.2 微囊的形成2.3 固化过程三、制备条件的优化1.温度和时间的影响2.溶液配比的影响四、微囊的表征1.形态和结构2.尺寸分布五、实验结果和分析1.微囊的制备成功率2.微囊的性能分析六、结论和展望1.实验总结2.未来研究方向正文:在现代生物技术和发展中,液状石蜡微囊以其独特的性质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旨在探索一种有效的液状石蜡微囊制备方法,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液状石蜡微囊作为一种新型的材料,具有许多优良的性质。
它们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毒性和高稳定性,这使得它们在药物输送、化妆品和个人护理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为了制备出具有理想性能的液状石蜡微囊,我们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试剂。
在本实验中,我们选择了液状石蜡作为主要原料,以及其他辅助试剂。
液状石蜡微囊的制备主要通过复凝聚法进行。
具体来说,首先将液状石蜡与其他试剂混合,形成均匀的溶液。
然后,通过调节溶液的温度和时间,诱导微囊的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控制各种条件,以优化微囊的制备效果。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温度和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适当的温度和时间可以促进微囊的形成,提高制备成功率。
同时,溶液的配比也会对微囊的性能产生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优化实验条件,制备出具有理想性能的微囊。
一旦微囊制备成功,我们需要对其进行表征,以了解其形态、结构和尺寸分布等性能。
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尺寸分析,我们可以评估微囊的制备效果。
实验结果显示,我们成功地制备出了液状石蜡微囊。
制备的微囊具有良好的形态和结构,尺寸分布均匀。
这表明,我们采用的制备方法是有效的。
在总结本次实验的基础上,我们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我们认为,进一步优化微囊的制备条件,提高其性能,将有助于推动液状石蜡微囊在更多领域的应用。
溶液的饱和度与溶度
![溶液的饱和度与溶度](https://img.taocdn.com/s3/m/3ed22960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65.png)
溶液的饱和度与溶度溶液是由溶质溶解于溶剂而形成的稳定混合物,而溶解度和饱和度是描述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程度的重要概念。
本文将从理论方面介绍溶液的饱和度和溶度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溶解度的定义与影响因素1.1 溶解度的定义溶解度可以简单地定义为在特定温度下,单位体积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量溶质。
通常以溶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质量来表示。
1.2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溶解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温度以及压力等。
不同溶质和溶剂之间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差异,会直接影响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此外,温度升高会使溶质与溶剂的热运动加剧,溶解度通常会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一些特殊情况下,溶质溶解于溶剂中是一个吸热过程,这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二、饱和度的定义与计算2.1 饱和度的定义饱和度是指溶液中溶质达到最大溶解度的程度,即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最大量。
2.2 饱和度的计算通常使用饱和度(S)的百分比来表示溶液中溶质的溶解程度,计算公式如下:饱和度(S)= (实际溶质质量 / 饱和溶质质量)× 100%其中,实际溶质质量指的是溶液中实际溶解的溶质的质量,饱和溶质质量是指在该温度下溶质在单位体积溶剂中的最大溶解量。
三、饱和度与溶度的关系3.1 饱和度与溶度的联系饱和度与溶度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
溶度描述的是溶质在单位体积溶剂中的最大溶解量,而饱和度则表示实际溶质溶解的百分比。
当溶质的实际溶解量达到饱和时,饱和度为100%;而当实际溶解量低于饱和时,饱和度则小于100%。
3.2 影响饱和度与溶度的因素饱和度与溶度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除了温度和溶质溶剂相互作用力的关系之外,溶液的压力也会对饱和度和溶度产生影响。
在一定温度下,当溶剂的压力增加时,溶解度也会相应增加,此时饱和度也会随之增加。
四、溶解度与饱和度的实际应用4.1 药物溶解度药物的溶解度对于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泉水
啤酒
白醋
医用药水
无土栽培西红柿
无土栽培芹菜
溶质与溶剂的混合过程跟空气中的 氮气与氧气的混合是一样的吗?
[活动与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水中加入的溶质 加入溶质前水的温度/℃ 溶解现象 加入溶质后水的温度/℃ NaCl
24
NH4NO3
24
NaOH
24 固体溶解 56
固体溶解 固体溶解 24 14
混合物。
一、溶液
1.概念: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
溶 质 溶 剂 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就是溶液。 均一 稳定 混合物 ·· ··
⑴溶液的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 ⑵溶液是混合物。 ⑶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所组成。
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的 组成和性质都相同。 1、蔗糖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甜度各
处是否相同? 均一性 2、当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会分层 吗?会析出沉淀吗? 稳定性 3、溶液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混合物
通过上面的思考题,大家概括一下什 么叫做溶液?
溶液是: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 质里,形成
均一的、稳定的
(6)下列溶液中溶质、溶剂是什么?
蔗糖溶液、H2O2溶液、CuSO4溶液、 NaOH溶液、盐水、石灰水
(7)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那么只能水 做溶剂吗?
注意
• • • • • ①清澈透明,但不一定是无色。 ②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 可以是分子,也可是离子. ③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 ④水是常见的溶剂,汽油、酒精等也 可做溶剂。
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2.溶液的形成过程:
• 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均匀扩散到溶剂 分子之间 • 如:蔗糖分子扩散到水分子中去 钠离子和氯离子扩散到水分子中去
3.注意-关于溶液的认识
(1)溶液的特征是什么? (2)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吗? (3)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 (4)溶液里的溶质只能是一种物质吗? (5)将蔗糖溶液和NaCl溶液混合后还是溶 液吗?溶质是什么?
食 盐
高锰酸钾
我会填
溶液 硫酸铜溶液 碘 酒 溶质(溶解前的状态) 硫酸铜(固体) 碘(固体) 硫酸(液体) 氯化氢 (气体) 固体 溶质可以为 液体 气体 溶剂 (状态) 水 (液态) 酒精 (液态) 水 (液态) 水 (液态)
硫酸溶液 稀盐酸
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确定
体 系 溶质 气体 固体 没有水 液+液 有 水 非水物 水 量少
返回
用洗发剂洗去头发上的油脂
用肥皂、洗衣粉洗去衣服上的污渍
你知道吗?
1. 下列物质混合能形成溶液的是[ ] A. 酒精、水 B. 冰、水 C. 面粉、水 D. 汽油、水 2. 下列关于溶质、溶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气体、液体、固体均可作溶质 B.固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是溶质 C.两种液体互溶时,通常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质 D.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量有多少,水是溶剂
溶液 澄清石灰水 碘酒 稀盐酸 稀硫酸 75%的消毒酒 精 溶质 溶剂 水 酒精 水 水
Ca(OH)2
碘 HCl气体 硫酸
酒精
水
我会做
1、下列关于溶液特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D) A.溶液都是澄清、透明、无色的 B.当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 溶液里分离出来 C.一种溶液中各部分的浓稀和性质都是一样的 D.溶液是均一、稳定的纯净物 2、 下列液体属于溶液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①④⑤ ①啤酒 ②水 ③泥水 ④澄清石灰水⑤盐酸
3 .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 ] A.矿泉水 B.糖水 C.食盐水 D.冰水 4.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凡是无色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B.溶液的体积等于溶质体积和溶剂体积之和 C.溶液是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混合物 D.只要条件不变,糖水中的糖不会分离出来
练习: 判断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判断:
1.溶液是无色的液体。 2.冰水混合物是溶液。 3.把食盐溶液倒掉一半后,变稀了。 4.在温度不变,水不蒸发的条件 下 ,蔗糖溶液中的蔗糖会从水中 分离出来。
会说
加入水中的 物质 蔗 糖
溶质
蔗 糖 食 盐
高锰酸钾
溶剂
水
水 水
溶液名称
蔗糖的水溶液 或蔗糖溶液 食盐的水溶液 或食盐溶液 高锰酸钾的水溶液 或高锰酸钾溶液
[实验2-4]
水和油的小实验
现象 倒掉液体 振荡 振荡 静置 后试管是 前 后 后 否干净
水和植 液体 物油 分层
水和植 物油及 洗涤剂
形成 乳状 浑浊 液体
液体 分层
试管 不干净
形成 液体 乳状 液体 试管 分层 浑浊 不分层 较干净 液体
三、乳化现象(一)浊液:
1、乳浊液: 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2、悬浊液: 3、特征: 不均一、不稳定 4、用途:医药上的钡餐是BaSO4的悬浊液;粉刷墙 的涂料也是悬浊液;农业上,把农药配成 乳浊液或悬浊液节约农药,提高药效(如, 波尔多药是悬浊液).
溶剂
液体 液体 多量
无论水 的多少
气+液 固+液
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那么 只能用水做溶剂吗?
实验2-2:不同的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
溶解性比较
(1)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1~2小粒碘,然后分别加入5mL水或5mL 汽油;另取两支试管中各加1~2小粒高锰酸钾,然后分别加入5mL水 或5mL汽油;
(1)实验现象
结论
溶解时 溶解时 吸收热量 放出热量 温度不变 。 。 。
溶解时
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溶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 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分子中扩散,这 一过程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 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 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
扩散过程=水合过程:吸热=放热 温度变化不明显 扩散过程>水合过程:吸热>放热 温度降低 扩散过程<水合过程:吸热<放热 温度升高
(二)洗涤剂的乳化功能
洗涤剂去污原理: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能 将油滴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随水流走。 区别: 汽油(或酒精)去污原理:汽油 (或酒精)能溶解油污。
你知道吗
植物油 大油滴
洗涤剂 (乳化)
分散成 小油滴
水冲洗 随水流走 (乳浊液)
植物油 大油滴
植物油的 水冲洗 (溶解) 汽油溶液
汽油
随水流走
• (1)浓硫酸、NaOH固体等溶于水温度升 高; • (2)NaCl等溶于水温度不变; • (3)NH4NO3等溶于水温度降低。
1.浓硫酸、氢氧化钠固体溶 于水温度会升高,其原理是什么? 氧化钙固体投入水中温度也会升 高,其原理是什么? 浓硫酸、氢氧化钠溶于水扩散过程吸收的热 量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所以温度升高; 氧化钙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放热,所以温度升高. 2.分别用以下方法清洗餐具:只用冷水、只用热 水、在冷水中加几滴洗涤剂、在热水中加几滴洗涤剂, 然后清洗,并用清水漂洗干净。上述哪种方法清洗餐 具最干净? 热水加几滴洗涤剂
海 水 是 纯 净 水 吗?
海水为什么会是又苦又咸的呢?
第二单元
课题1
溶
液
溶液的形成
实验2-1:溶液的形成
加入水中 的物质
试管号
振荡后 固体消失,形成 无色、透明液体 固体消失,形成 无色、透明液体
静置后 不分层 不分层
1 2
蔗糖 食盐
均一
溶液 混 合 物
稳定
不均一 不稳定
浊 液
蔗糖溶液和食盐溶液是怎样形成的?
(用红墨水为了显色,利于观察)
振荡 ,然后沿试管内壁缓 缓加入2mL乙醇,不要振 荡观察是否分层,然后振 荡静置几分钟观察。
溶剂 溶质 振荡前 现象
分层
震荡后 静置后 现象 现象
均匀 混合 不分层
结论
水和乙醇能够 互溶
水
酒精
溶液的应用:
化学试剂
为什么化学反应常常在溶液中进行?
在溶液中接触面积大,可以加快反应的 速率。
溶剂
水 汽油
溶质
碘 碘
现象
碘几乎不溶于水 可以溶解,溶液呈紫红色
水
汽油
高锰酸钾
高锰酸钾
可以溶解,溶液暗紫色
几乎不溶于汽油
(2)结论:溶质与溶剂的辨证关系
同种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 性不同; 不同溶质在相同的溶剂中的溶解 性不同。
想一想:水和乙醇能够互溶吗?
实验2-3:在盛有2mL水
的试管中滴入2~3滴红墨水
蔗糖分子扩散到水分子的 间隔之中。
蔗糖分散到水中
形成
蔗糖溶液
食盐分散到水中
形成
食盐溶液
Na+和Cl- 扩散到水分子的 间隔之中。
蔗糖溶液中的分子运动
返回
食盐溶液中的离子运动
返回
友情提醒 蔗糖与氯化钠两种物质在水中怎样消失的呢?
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 水中扩散,在水中以分子形式分散在水分子 的中间. 氯化钠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中扩散, 在水中以离子形式(Na+、Cl-)存在于水分 子的中间。 只要水分不被蒸发,温度不发生变化,蔗糖 或氯化钠与水不会分离,且各组成部分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