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导学案答案

合集下载

《归园田居(其一)》 导学案

《归园田居(其一)》 导学案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素养目标1.积累基础知识,品味诗歌语言,熟读成诵,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理清思路,理解诗歌的主旨,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风格,积累陶渊明名句,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1.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主旨,了解陶渊明的创作风格。

2.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一、走近作者: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

浔阳柴桑人。

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故后世称“陶靖节”;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又称为“陶彭泽”。

陶渊明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出现不仅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象征,而且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以及“平淡自然”的诗风,把诗歌艺术提高到一种美的至境,标志着汉魏以来古典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

二、了解田园诗: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百姓、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

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他开创的诗歌传统,被后代许多诗人继承和发扬。

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这一传统的继承者。

而李白、白居易、辛弃疾、苏轼等大诗人,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

三、了解背景: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导学案+课时作业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导学案+课时作业

第三单元第7课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短歌行课前自主预习生平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曹操是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封为魏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曹操一生征战,为尽快统一全国,他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诗风慷慨悲凉。

作品《蒿里行》《观沧海》《薤露行》《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

后人辑有《曹操集》。

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

评价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曹操巩固了北方割据势力后,在建安十三年回到邺都,立刻着手改革官制,自任丞相,将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而此时,孙权统一了江南,建立东吴政权,刘备在荆州积蓄扩展力量,伺机活动。

曹操深感今后的对手更强更难对付,必须广招贤才,迅速扩大自己的力量,方有取胜的把握。

南征的战事迫在眉睫,曹操的这层忧虑也日益加深。

终于在一次宴会上,他使用“短歌”的形式将自己的思虑公布于众。

1.古体诗文学史习惯上把唐以前出现的所有诗歌体裁称为“古体诗”。

最古远的,当属创作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后经孔子编修成集的《诗经》;然后是战国末年屈原等楚地诗人创作的带“兮”字的“骚体诗”(又名“楚辞”),屈原的《离骚》是其代表;汉代出现了朝廷官署采集整理的“乐府民歌”,如《孔雀东南飞》,以及诗人仿乐府民歌而创作的“乐府诗”(分为“歌”“歌行”“引”“曲”“吟”等小类),如《短歌行》(曹操);汉、魏、晋、南北朝诗人们还创作有大量的四言、五言、七言及杂言等诗,如《古诗十九首》,《归园田居》(陶渊明)等。

2.建安风骨建安(汉献帝年号)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创作诗歌,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杰出成就被称为“建安风骨”,也叫“魏晋风骨”,被后人尊为典范。

《涉江采芙蓉》《归园田居》导学案 - 答案版

《涉江采芙蓉》《归园田居》导学案 - 答案版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使用说明】1.利用导学案充分预习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理解重点字词,有疑问的用笔勾画出。

2.认真书写,按时独立完成。

【学习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抓住诗歌意象,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多角度解读诗歌主旨。

3、学习这首诗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

4.了解古人以花赠亲友的传统行为,感受古代一种简朴、美好的生活情调。

【知识链接】1.《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

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

《古诗十九首》产生于这样的时代,主要书写游子失志无成、思妇离别相思之情,突出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历来批评家对它评价很高,刘勰(南朝著名文学理论家)说它是“五言诗之冠冕”。

钟嵘(南朝文学批评家)也称赞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2.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

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

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

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传》所引西汉成帝时的歌谣,已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的《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

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

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

3.以花赠友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财宝,而是一枝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向好朋友表示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远方的好友。

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涉.江(shè)芙蓉..(fúróng)欲遗.谁(wèi)还.顾(huán)2.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附同步练习及答案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附同步练习及答案

《归园田居》(其一) 教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教学过程】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归园田居>其一》。

一、作者简介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

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

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家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而充实的隐居生活,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7.2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

《7.2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导学案、同步练习

《7.2归园田居》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归园田居》是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三单元中的一首。

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通过这首古诗的学习,可以对我国五言诗的发展脉络有个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认识。

并且具有一定的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作用。

这首诗在本册古代诗歌单元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唐诗诗歌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知识与能力目标抓住重点词句,领会诗歌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体会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进一步了解其文其人。

审美鉴赏与创造:提炼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进行探究式学习。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深刻体会诗人鄙弃官场,对田园生活无限热爱欣赏之情。

【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的田园之美。

2.欣赏作者如何以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塑造高洁的品格。

【教学准备】课前要求学生朗读并背诵,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听羽泉的歌曲《归园田居》,《归园田居》这首歌曲是那种田园乡谣风格的,听起来也许不像是流行歌曲,可是会静静地流淌在听者的心中,正是契合了我们所要追求的回归自然、寻找自我的一首歌曲。

我们知道,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做官多年后,毅然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又是怎样的生活状况?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

二、知人论世:(谈你所了解的陶渊明)1.作者简介: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

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私谥)。

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东晋(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情感真挚,诗味醇厚,风格平淡,语言清新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的一首代表作。

下面是《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一定的欣赏能力和方法,而且初中阶段已学过陶渊明的诗歌和散文,粗略了解了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特点和隐士思想,但学生知识面还不是很开阔,对于理解作者的情感,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汲取诗歌等古代文学作品的精华,从而对自己的人生形成积极有益的影响和启示还有一定得难度;对作者甘于贫困而悠然自乐的人生境界还难以真正的理解在这种现状下,主要尽可能地将学生已有的材料调动起来,重在对作者思想情感的分析,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多阅读和思考,少听一些说教通过他们的阅读,把自己的见解表达出来教学目标:1、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教学难点: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讲授、课件、讨论教学过程:一、导语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一二、作者简介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退隐,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归园田居》《饮酒》等三、朗读课文四、文本分析1、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明确:“归”2、提问:围绕“归”我们思考四个问题(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1)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2)为何归来?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B、守拙归园田提问:怎样理解“守拙这个词”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拓展:“羁绊”、“池鱼”。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归园田居》导学案(教师版)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一、预习检测1、知人论世结合初中所学和档案卡补充,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思想、性格、朝代、爱好等方面考虑,用3个词语表达)结合小说人物形象概括题知识点,让学生概括,答案不唯一,但需要注意除了性格词汇外,还需给其定性,如文人、农夫、诗人等。

参考:一个安贫困乐道的文人,一个荷锄自娱的农夫,一个寄情田园的诗人。

【档案卡】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

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陶渊明创田园诗一体,他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诗歌风格平淡自然,语言质朴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2、辨明字音羁鸟(jī)守拙(zhuō)荫后檐(yìn)(yán)暧暧(ài) 墟(xū)樊笼(fán)二、合作探究,吟咏诗韵以“归”字为核心解读诗歌1、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

2、为何而归?【明确】原因1——性本爱丘山(本性);原因2——守拙归园田。

3、归向何处?(重点)【明确】“守拙归园田”—归向园田(1)抓住诗中意象分析,在文中标注其营造的田园景色的特点?【明确】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意境:恬静淡雅、空阔简陋、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2)这些都是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为什么在陶渊明笔下显得那么美?明确:运用远近结合、以动衬静、白描手法简笔勾勒出一幅恬静幽雅,空阔简陋,一片祥和、美似仙境的田园美景,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归园田居导学案

归园田居导学案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诗译文 (2)四、中心思想 (3)五、读文感知 (3)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4)一、学习目标《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是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歌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学习这首诗,我们设定以下目标:首先,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与内涵,体会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其次,欣赏诗歌中优美的语言与生动的描绘,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最后,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反思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学习《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不仅是一次对古典文学的欣赏之旅,更是一次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怎样的生活场景?二、选择题1. 下列哪一句诗最能体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A.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C.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D.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中的“愿”指的是什么?A. 丰收的愿望B. 归隐田园的愿望C. 生活的安逸D. 官职的升迁三、简答题1. 请简要分析“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两句诗所表达的情感。

2. 诗人在《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中表达了怎样的生活理想?三、全诗译文《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译文如下: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那儿的野草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清晨我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临披着月光才回家。

小路弯弯曲曲,草木丛生,夜幕降临时露水沾湿了我的衣服。

衣服被露水打湿并不可惜,只要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就好。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的劳作生活,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美,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恶,也流露出诗人的一种自然朴实的情致。

四、中心思想《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的中心思想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喜爱,同时也透露出其对官场、世俗的厌倦和反感。

《短歌行》《归园田居》群文导学案(含答案)

《短歌行》《归园田居》群文导学案(含答案)

《短歌行》《归园田居》导学案教学目标1.掌握比兴、化用、白描等手法与熟知质朴刚健、平淡舒缓的诗风。

2.学会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因声求气——结合注解、找诗眼、抓意象/事件——置身诗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3.解读诗歌的感情,理解与体会不同诗人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重点:1.掌握比兴、化用、白描等手法与熟知质朴刚健、平淡舒缓的诗风。

2.解读诗歌的感情,理解与体会不同诗人的人生追求。

难点:1.理解不同的诗歌风格2.理解不同诗人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二、学习任务1.课前预习任务(1)借助课文注解,预习两首诗歌,疏通诗歌大意。

(2)给诗歌划分节奏,找出韵脚,在早晚读时朗读。

2.课中学习任务第一课时学习任务二:置身诗境,以意逆志诵读诗歌时,我们感受到了曹诗的“忧”与陶诗的“悠”,那你是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这种情感的?诗人又是为何产生这种情感?请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列表格。

诗歌感情(原诗)为何忧?为何悠?(原诗)概括短歌行归园田居学习任务三:文本细读,艺术鉴赏曹诗所抒发之情为忧但整首诗却显质朴刚健,陶诗所抒之情悠然就显平缓舒淡,为何两首诗歌显示出如此大的风格差异?请小组讨论,完成下列的表格。

角度曹诗陶诗音韵,节奏感情意象、事件艺术技巧第二课时任务五:牛刀小试,学以致用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园田居(其二)陶渊明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①。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①轮鞅:指车马。

1 .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四句从侧面写“静”,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

B.“野外罕人事”与“户庭无尘杂”一外一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诗人摆脱官场和世俗束缚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C .《归园田居》(其一)整首诗着重表现他“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欣喜之情;而本诗着重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表现诗人恬淡的心境。

《短歌行》《归园田居》对比阅读导学案(第二课时)

《短歌行》《归园田居》对比阅读导学案(第二课时)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对比阅读导学案(第二课时)一、课前预习1.背诵《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完成下列情境默写填空题。

(1)《短歌行》抒发了广招贤才,一统天下的博大胸怀,诗的最后四句是:“_________,_________,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宴会上歌声慷慨激昂,诗人却仍然忧愁难消的句子是:,。

(3)《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

这两句是:________ , _________。

(4)《短歌行》中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的一句是:,。

(5)《短歌行》表达人生苦短的感叹,年华易逝的苦闷的句子是:,。

(6)《归园田居》中,陶潜自比为鸟,误落尘网三十年时,慨叹“__________,。

”归园田居后,表达了欣喜心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

”(7)写出陶源明渴求摆脱官场,向往回归农村的两个对偶句:“,。

”2.请同学们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比赏析两首诗。

三、巩固练习1.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起首四句,以朝露易干为喻,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人生短暂,年华易逝而功业无成,因而产生种时间的紧迫感。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描写宾主欢饮、融洽相处的情景,表达了诗求贤若渴的心情。

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不知自己归向何处,形象生动,韵味隽永。

D.全诗全用四言,四句一韵,句式整齐,音调和谐,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听觉上,都给读者一种美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2.下列对《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内容和手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仿用《管子·形势解》中的话,表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

B.“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

曹操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归园田居》导学案含答案

《归园田居》导学案含答案

《归园田居》导学案含答案《归园田居》自主学习任务单班级:姓名:小组:代号:评价:_______ 【新课程标准与考试要求】1.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

2.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

3.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1. 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2.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背诵整首诗。

【学习重难点】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理想精神,同时要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2. 通过诗中形象及描写手法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自主预习案】一、教材自学1.作者简介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

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

东晋时期是一个政治高压的时代,社会黑暗,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

因此,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他还有一个称号叫“五柳先生”,缘由是他家门前有五棵柳树。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而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

2.写作背景东晋义熙二年,亦即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

课文所选的是第一首,从内容上看,它带有开篇和总括的性质。

7.短歌行、归园田居(导学案)-【三新课堂】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同步导学练

7.短歌行、归园田居(导学案)-【三新课堂】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同步导学练

第三单元导学一、单元内容本单元共收录八首古诗词,汇集了从魏晋至南宋,涵盖古体诗、近体诗、豪放词、婉约词等不同体裁的作品,编者把这八首诗分为三类,我个人认为这种分类方法非常合适。

第7课选取了魏晋时期的2首诗歌,名人名篇,一首是曹操的《短歌行》,一首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

编者把两人放在一课里,很显然侧重的是“生命追求”的问题:一个积极入世,求贤若渴,欲建功立业;一个避世归隐,四仕四辞,欲终老山林。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分析两首诗的语言风格与表达技巧,来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生命个体的人生选择。

不同追求,是由自身的价值观决定的。

第8课选取了3首唐诗,分别是盛唐时期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唐时期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

这三首诗中,李白浪漫主义风格恣肆汪洋、不拘一格,杜甫现实主义风格沉郁顿挫、感时伤世,白居易现实主义风格直白率真、通俗易懂。

这一课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体会诗体形式对诗人情感的影响,从而理解诗人各自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世界。

第9课选取了3首宋词,两首豪放词:北宋词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首婉约词:南宋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

这一课段主要对比两种词风,通过分析语言风格、意象选取、艺术手法,让学生品读语言之美,诗人人格之美,从而尊重作品反映出来的生命张力与唯美效果。

本单元紧紧围绕核心任务“人文精神”,即“生命的诗意表达”,按照朝代顺序设定了3课内容,在内容上从不同的角度诠释核心任务。

使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独一无二性,能拥有如此厚重的传统文化是国人之幸。

同时被古诗词丰富而曼妙的语言所感染,由此爱上中国传统文化,到此便完成了教育目标。

二、单元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通过品味涵泳,发挥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独立欣赏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时代背景,借助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方法把握诗歌内涵,体察诗人的人生思考和人生选择。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含部分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归园田居(其一)》导学案(含部分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归园田居(其一)小组:组号:姓名:【课标解读】本文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本任务群旨在引导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感情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学习目标】1.回忆、复习陶渊明的相关知识,阅读写作的相关背景。

2.通过划分诗歌题目的层次,找到“诗眼”,根据“诗眼”梳理诗歌的大意和层次。

3.通过诗歌中的意象感悟诗歌意境,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

4.通过对本诗的赏析,初步掌握“田园诗”的特点。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又名,字,自号谥号。

(朝代)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情感真实,诗味醇厚,风格平淡,语言清新自然。

开创诗派,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陶诗的风格:质朴、平实、清新、自然。

代表作品:《归园田居》《饮酒》《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

名人评陶渊明知识链接青少年时期——“佐君立业”(28岁以前)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曾做过大司马,祖父、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

但陶渊明的父亲死得早,渊明少年时,家运已衰落,“少而贫苦。

”虽然物质生活贫乏,但陶渊明的精神生活却很丰富。

他学习儒家《六经》,学习《老子》、《庄子》,“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颇有“佐君立业”的政治抱负。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学仕时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彭泽令(29--41岁)“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在晋代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

29岁时他进入官场,当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职自解归家闲居。

以后又先后几次出任小官,不仅无由施展济世抱负,而且于“志意多所耻”。

7-2 归园田居(其一) (学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7-2 归园田居(其一) (学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7.2 归园田居(其一)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了解田园诗的特点。

2. 通过意象把握诗歌意境,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

3. 感受诗人的隐士情怀,领悟其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难点:欣赏作者如何以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塑造高洁的品格。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历史背景:陶少年时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

但是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

陶曾祖是高官,到了陶渊明时,家世没落,自然得不到社会的重视。

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

后又时隐时仕。

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向归田的道路。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文学家。

因宅边有五棵柳树,故自称“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其创作包括诗与文两部分,以诗歌成就最高。

他是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诗人,被后世称为“田园诗人之祖”“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三、总体感知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层:(少无适俗韵——守拙归园田)以比喻、对偶的手法,生动地展示了自己为官13年的“羁鸟”“池鱼”的仕途生活,表现了对仕途的厌恶,对自由田园生活的强烈渴望。

第二层:(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以简谈的笔墨,勾画出自己居所的朴素美好。

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第三层:(户庭无尘杂——复得返自然)对社会的虚伪的批判,对可以返回田园的快乐的最直接表达。

四、学习课文1.本诗标题有哪些信息?题眼是哪个字?明确:归①从何而归?②为何而归?③归向何处?④归去如何?2.从何而归?尘网、樊笼比喻什么?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1)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的厌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诗中意象的解读把握诗歌的意境,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2、合作探究,初步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重点)
2、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不与当时黑暗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难点)
【学习过程】
【自主检测】
1、作者简介:
①陶渊明:(365—427),又名___ __,字___ ___,自号_ ____ _,谥号_ ___。

_ (朝代)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情感真实,诗味醇厚,风格平淡,语言清新自然。

开创诗派,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②同学们课下自主预习,了解更多关于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2、给加点的字注音:
(1)羁鸟()(2)守拙.()(3)荫.()
(4)暧.暧()(5)墟里()(6)樊.笼()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少无适.俗韵:误落尘网
..中:
羁鸟
..恋旧林:守拙.归园田:
榆柳荫.后檐:暧暧
..远人村
依依
..有余闲:
..墟里烟:虚室
久在樊笼
..:.
..里:复得返自然
【引导鉴赏】
一、诵读诗歌,把握诗眼
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

本诗的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解释诗歌题目),那么这首诗歌的诗眼是。

二、品读诗歌,体会感情。

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⑴诗人从何而归?
⑵诗人为何而归?
⑶诗人归向何处?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

用自己的话描述这幅美丽的图景。

⑷诗人归去如何?
(5)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品诗艺
总结分析《归田园居(少无适俗韵)》的艺术特色(艺术手法):
四、拓展延伸(一)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③。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④。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⑤。

常恐霜霰至⑥,零落同草莽。

【注释】①野外:这里指农村。

人事:人际交往,这里主要指与官场的来往。

②轮鞅(y āng):鞅是拉车的皮带,这里指车马。

③尘想:入世做官的想法。

④墟曲:即指村落。

披草:拨开野草。

⑤我土日巳广:我开垦的田地一天天在扩大。

⑥霰(xiàn)小雪珠。

⑴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受?
⑵诗人是怎样来表达乡村生活宁静的?
延伸拓展(二)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刘攽(bān),庆历六年进士,曾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

①淡磨:恬静安适。

淡,安静。

②檐楹:这里指房屋。

檐,房檐。

楹,房屋前面的柱子。

③更作:化作。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⑴从何而归?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
明确:官场。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⑵为何而归?
(1)本性爱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明确:“羁鸟”是笼中的鸟;“池鱼”是池塘中的鱼。

这二者的特点是失去自由,失去最适合它们生活的环境,只会觉得痛苦。

也暗示作者在官场就如同“羁鸟”、“池鱼”一般,失去自由。

说明作者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以唤起人们对自由的向往。

⑶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找出描写田园生活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

明确:“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可自由发挥)(参考:屋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覆地,习习清风平息心中焦虑。

眼前桃李芬芳,弄姿堂前,唤起心中欢欣。

极目远眺,炊烟融入暮霭,侧耳谛听,依稀听得犬吠鸡鸣。


⑷归去如何?
明确:“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神”之感。

作者是在写自己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和那种轻松、平和、喜悦之情。

分析《归田园居(少无适俗韵)》的艺术特色:
一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

二是情景交融。

“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

这是实境——也许的确是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情景,但更是心境——陶渊铭内心追求那种恬静的生活情趣的物化,实境与心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三是比喻生动形象,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四是语言朴素自然。

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

拓展延伸(一)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③。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④。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⑤。

常恐霜霰至⑥,零落同草莽。

其二
我住在郊野外很少交住,僻巷里难闻到车马声响。

白天里经常地关闭柴门,独处在空室中不生杂想。

偏远的村落里人情淳厚,拨开草丛不时互相来往。

相见时不谈论世俗之事,只说道桑麻的生长情况。

我种植的桑麻不断长高,我开垦的土地日益增广。

常担心严霜雪突然早降,使桑麻也像那零落草莽。

⑴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受?
在本诗中,诗人表达了乡村生活的幽静和自己心境的恬静。

⑵诗人是怎样来表达乡村生活宁静的?
先是从正面写“静”。

乡村的偏僻,极少应酬,虚掩的柴门,幽静的居室,把尘世的喧嚣俗念都远远地隔绝了。

与纯朴的乡邻们披草来往,共话桑麻,不是世俗的“人事”;这是以外在的“动”写出内在的“静”。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令人喜悦;同时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然而这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

相反,这单纯的喜惧表示着乡居劳作使诗人的心灵明净了,感情淳朴了。

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

拓展延伸(二)
答: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迷人的静态。

三、四句“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诗既写了静态又写了动态,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