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习题详解(第1章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第一篇商品经济
第一章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
1.自然分工
答:自然分工是分工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自然分工首先是反映人们按性别和年龄的差别,在纯生理的基础上产生的劳动分工。自然分工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氏族部落共同体之间,在地域资源的差异性从而自然产品差异性基础上形成的分工,即自然地域分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分工逐渐确定和巩固下来,例如成年男子专门从事打猎、捕鱼和制作工具,妇女专门采集果实和管理家务,老人和孩子从事辅助性劳动,等等。
这种简单的分工形式的出现,使劳动生产率获得某种程度的提高,但它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还不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实行更广泛的、多样化的分工,因而不利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2.社会分工
答:社会分工是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方面,在氏族部落共同体和后来的家庭内部纯生理的自然分工基础上,随着共同体的扩大,人口的增长,特别是各氏族之间交往的发展,这种分工的范围也扩大了。另一方面,不同氏族部落共同体之间在相互接触时引起了产品的相互交换并使其产品变成了商品,这样就使具有不同生产条件的氏族从事活动的不同生产领域,逐渐变成社会生产过程中具有某些相互依赖关系的生产部门,出现超越一个经济单位的社会范围的生产分工,即社会分工便由此开始产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畜牧业和农业逐渐分离,有的部落以农业为主,有的部落以畜牧业为主,于是形成了畜牧业和农业相分离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和奴隶制度的产生以及金属冶炼技术的出现,专门从事生产工具制造的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从而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相分离的人类历史上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为适应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需要,社会上开始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阶层。商人阶层的出现及其与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分离,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3.自然经济
答:自然经济也称为自给自足经济,是指为满足生产者家庭或经济单位(如原始村社、奴隶主庄园、封建主庄园等)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以自然分工为基础,主要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结合成一个自然经济单位从事生产,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在这个自然经济单位内部形成了按性别、年龄等
纯生理意义上的自然分工,其劳动产品是为了满足自然经济单位内部成员的需要,其劳动互换也是直接进行的。
4.商品经济
答: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有两个:(1)社会分工。社会分工使各种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的部门或行业,各个生产者依照社会需要生产不同的产品。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前提,是一切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
(2)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主体所有。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主体所有。这个决定性条件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在原始社会末期伴随着家庭和私有制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两个基本条件,都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最终也必将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归于自行消亡。所以,社会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水平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最终经济原因。
5.私人劳动
答:私人劳动是指由于商品经济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完全是他们的个别行为或私人行为。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由于每个商品生产者都是生产资料的私有者,商品生产是生产者私人的事,生产什么、如何生产,都由生产者自己决定,产品归生产者私人占有和支配,耗费在商品生产上的劳动,直接表现为私人劳动。
6.社会劳动
答:社会劳动是指在商品经济中,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社会分工又使商品生产者互相依赖,商品不是用来满足生产者的需要而是用来交换,并在商品出售后才表现为社会劳动,从而使得商品生产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
二、问答题
1.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自然经济虽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方式,则具有共同的一般特征,使它与商品经济区别开来。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1)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自然经济中社会劳动产品绝大多部分都是为了满足自然经济单位内部的直接生活需要而生产的,而不是为了出售和交换,即不是为了他人而生产的。即使生产者的劳动是为了他人而进行的,其劳动产品从生产者手中转让给把它作为使用价值使用的人手中,也不是通过商品交换的形式来实现的,而是直接的转让或索取。一种形式是通过生产单位内部的直接分配,如原始氏族部落共同体内部即是如此;另一种形式是少数人通过某种超经济的强制直接占有生产者的劳动产品,如奴隶主对奴隶生产的产品的占有、封建主对农奴所生产的产品的占有。个体农民家庭的生产,更是直接地为了满足家庭成员的消费需要。总之,自然经济是没有或很少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
(2)自然经济是封闭型经济。自然经济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条件下产生的。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经济活动局限于一个狭小的范围,无论是氏族部落共同
体、奴隶主庄园或封建主庄园,还是农民家庭,都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封闭式的经济单位,处于分散、孤立的状态。生产规模狭小,生产工具简单,生产技术落后,其劳动成果的大小更多地取决于自然环境条件。自然经济单位内部的自然分工,虽然对提高劳动生产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十分有限。人们的经济活动也主要局限在自然经济单位内部,不与或很少与外界发生经济联系。这一方面是由于自然环境险恶,交通条件很差,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由这种经济活动方式自身的封闭性决定的。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时期,虽然社会分工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并没有从总体上改变这种分散、孤立的封闭式状态,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还没有形成广泛的交往和经济联系。从总体上说,自然经济是一种封闭型经济。
(3)自然经济是保守型经济。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的闭塞性造成了生产者的孤陋寡闻、因循守旧、易于满足和不思进取,必然阻碍和影响先进技术的传播、应用和发展,使社会经济长期处于缓慢发展甚至停滞状态。
(4)自然经济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为获得供自己消费的使用价值而生产,即使是奴隶主、封建主对剩余劳动的榨取也要受到剩余劳动实物形式的限制,生产基本上是在简单再生产的水平上维持的,即使生产规模有所扩大,也是异常缓慢地进行的。从一定意义上讲,自然经济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5)自然经济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在自然经济单位内部,生产者的劳动成果直接满足自身或经济单位自身的需要,其私人劳动也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而不需要经过商品交换转化成社会劳动。无论是氏族部落共同体的集体劳动,还是奴隶主庄园的集体劳动,都具有直接的社会劳动形式。自然经济单位内部成员之间的劳动互换是直接的。
总之,自然经济是一种落后的经济形式。它既是社会生产力不发展的产物,又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造成人类社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生产力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2.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答: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商品经济是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主体所有。
(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社会分工。社会分工使各种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的部门或行业,各个生产者依照社会需要生产不同的产品。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前提,是一切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没有社会分工,人们就无需交换各自的劳动产品,也就不存在商品经济。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曾有过三次社会大分工。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也不断发展,出现了各行各业。在存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各个生产者专门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使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彼此需要对方的产品作为生产资料或消费资料,从而产生相互之间的产品交换。社会分工越发展,需要交换的产品数量和品种也就越多,人们之间的经济联系就越密切,交换活动也越频繁,并且不断扩大。
(2)但是,如果仅有社会分工,还不能决定相互交换的产品必须采取商品形式,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主体所有。这个决定性条件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在原始社会末期伴随着家庭和私有制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从事不同产品生产的不同财产权利主体(包括所有权、占有权及使用权主体)都具有各自经济利益,他们利用归自己所有或占有、使用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或者支配他人进行劳动,作为劳动结果的物质产品也就归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占有支配。由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