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合集下载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教案)引言:本教案主要围绕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展开。

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加深对古文化的理解和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教案将从预习准备、教材篇目、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预习准备1. 课前导入:通过问答、音乐欣赏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古诗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给学生分享相关的古诗资源,让学生在课前自行阅读一些古诗作品,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美感。

二、教材篇目1. 学习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为《古诗三首》。

分别是《孤竹寄片》、《题西林壁》、《蜻蜓》三首古诗,内容生动有趣,字句优美动人。

2. 教材特点:这三首古诗既有反映大自然的景物,又有抒发作者个人情感的诗意。

学习这些古诗,可以通过欣赏和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三、教学设计1. 目标要求:a.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包括作者及作品背景。

b.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感受古诗的美。

c.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欣赏能力。

2. 教学步骤:a.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或音乐欣赏呈现与古诗相关的景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学生互动讨论古诗与生活的联系。

b.讲授:逐句讲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美感和情感,注重诗句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感。

c.朗读:教师朗读整首古诗,模范示范正确的朗读方式,要求学生跟读,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感。

d.理解:通过提问和教师引导,让学生理解古诗中比喻、象征等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e.开展朗诵比赛,让学生自愿参与,展示个人的表达能力。

f.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古诗,并写一篇感悟。

四、教学方法1. 教师示范法:通过教师的示范朗诵和解读,引导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 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共同探索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7《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7《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7《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古诗三首》的字词句,理解诗意,感悟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讲解,使学生了解古诗的韵律、节奏,掌握古诗的鉴赏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静夜思》:介绍作者李白,解析诗句,理解诗人在夜晚思念家乡的情感。

2. 《登鹳雀楼》:介绍作者王之涣,解析诗句,理解诗人登高远望,胸怀天下的情怀。

3. 《望庐山瀑布》:介绍作者李白,解析诗句,理解诗人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赞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诗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感悟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古诗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入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三首古诗的作者、背景、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的韵律美。

3.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古诗的理解,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4. 课堂小结:总结三首古诗的特点,强调古诗的鉴赏方法。

5. 作业布置:让学生背诵三首古诗,写一篇关于古诗的感悟。

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2. 作者:李白、王之涣3. 诗句:《静夜思》、《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作业设计1. 背诵:背诵三首古诗。

2. 写作:写一篇关于古诗的感悟,字数不限。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掌握了古诗的基本知识,是否能够理解诗意,感受诗的韵律美。

2. 教学方法: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方案,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使学生了解古诗的韵律、意境和情感,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示范、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

2. 诗歌:《山行》、《江上渔者》、《枫桥夜泊》。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境,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古诗朗读音频、PPT课件。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诗朗读音频,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讲解:讲解古诗的背景、作者、意境,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3. 示范:教师示范朗读古诗,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5. 实践:学生自主朗读古诗,体验古诗的美。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意境和朗读技巧。

7.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背诵古诗,并写一篇关于古诗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教学2. 内容:山行、江上渔者、枫桥夜泊3. 重点:意境、朗读技巧、欣赏能力4. 难点:理解意境、培养欣赏能力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三首》。

2. 写一篇关于《古诗三首》的感悟,字数不限。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感受古诗的美。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仍有所欠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研究《望天门山》教学目标: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研究他写的一首诗——《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课题)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1.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至孤帆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

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

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义。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研究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四、练习背诵古诗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1.练习生字“断、楚、至、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断)楚江(开)碧水(回)青山(出)孤帆(来)红日第二课时:研究《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两个字,会写“饮、初”,掌握多音字“抹”。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精品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精品教学设计
3.理解诗句意思时,引导学生注意诗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
4.想象画面时,可以出示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美景。
四、趣味背诵,丰富积累(用时:3分钟)
1.引导背诵两首古诗。
2.引导学生吟诵这两首古诗。
(1)教师示范,模仿古人吟诵古诗。
(2)课件出示这两首古诗的音频,引导学生唱读古诗。
1.(1)独立背诵。
(2)小组合作背。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5)指名读。
2.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意。
(1)说说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
(2)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引导学生结合字词和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试着画一画诗中描绘的景物。
(3)想一想:这么壮美的景色,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3)小组里的成员采用接龙的形式进行比赛。
2.(1)模仿教师吟诵古诗。
(2)和教师学唱古诗。
1.背诵时根据实际情况,注意梯度训练,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
2.模仿老师吟诵或唱读古诗时,不必要求过高,学生只要了解古诗的诵读方法即可。
五、巩固认字,提高书写(用时:10分钟)
1.出示生字卡片进行检查。
断、楚、至、孤、帆、饮、初。
在介绍诗人资料时,教师根据学生搜集的资料给予肯定或者适当补充,古诗背景以课件的形式出示给学生,同时简单介绍美景。
二、合作探究,学习古诗(用时:13分钟)
1.引导学生朗读古诗。
(1)引导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朗读情况,相机纠正字音,提示:“中”是多音字,在诗中读zhōnɡ。
1.教师要强调生字的书写要点,根据实际情况示范学生认为书写有困难的生字。
2.提醒学生注意正确的书写姿势。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17课 古诗三首 教案设计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17课 古诗三首 教案设计

【创新教案】《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想】独立学习文中的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学会默写。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了解诗人,导入课题。

1.鼓励学生回忆交流积累的苏轼的诗,指名多人背诵。

2.课件出示苏轼的几首诗,学生阅读积累。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了解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4.谈话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一首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古诗,识字解词。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会文中的生字,试着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标出自己学不会的地方。

2.交流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2)检查理解词语的意思,教师评议,多媒体课件出示:①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②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③空蒙:迷茫的样子。

④亦:也。

⑤奇:奇妙。

⑥西子:指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⑦欲:想要。

⑧淡妆浓抹:素淡的妆容或是浓重华丽的打扮。

⑨相宜:合适。

⑩总相宜:都非常合适。

三、理解大意,质疑解难。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诗的大意,小组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

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想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无论是素淡的妆容或是浓重华丽的打扮,都非常合适。

17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 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

2.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古诗中的生词、成语和修辞手法。

3.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古诗,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创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对古诗的语感和节奏感。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学生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技巧和创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 学生通过理解诗人的情感,培养同理心和情感表达能力。

3. 学生通过创作古诗,培养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首古诗:《静夜思》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李白和创作背景。

2. 诗歌大意:解释诗句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3. 生词和成语:解释生词和成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

4. 修辞手法: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二首古诗:《登鹳雀楼》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王之涣和创作背景。

2. 诗歌大意:解释诗句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3. 生词和成语:解释生词和成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

4. 修辞手法: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夸张等。

第三首古诗:《春晓》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孟浩然和创作背景。

2. 诗歌大意:解释诗句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3. 生词和成语:解释生词和成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

4. 修辞手法: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排比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2.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大意和诗人的情感。

3.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古诗中的生词、成语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学生对古诗中的生词和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学生对古诗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古诗课件、黑板、粉笔。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言绝句,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这首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下是可爱的编辑给家人们分享的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篇一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饮湖上初晴后雨篇二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2.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

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4.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优质教案.docx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优质教案.docx

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

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堂作业新设计】一、根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

1.《望天门山》是代诗人所作,人称,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

2.这首诗通过、、、、、六个动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的美景。

3.本诗第一句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一、二句中、两个字写出了长江冲决一切奔腾向前的水势;二、三句中、写出了水和山的颜色美。

二、请按下列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的句子:2.使人联想到清江如练的句子:三、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你还能找出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吗?参考答案:一、1.唐李白诗仙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2.断开流回出来天门山3.中断开流二、1.两岸青山相对出。

2.碧水东流至此回。

三、示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7《古诗三首》(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17《古诗三首》(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17《古诗三首》(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古诗三首》,掌握生字词,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描绘等环节,提高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教学内容- 古诗《静夜思》- 古诗《夜泊牛渚怀古》- 古诗《登鹳雀楼》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

- 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古诗的学习,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诗的背景和相关图片。

-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古诗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古诗三首》的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古诗。

3. 朗读与讨论:学生朗读古诗,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古诗的基本意思和情感。

4. 描绘与分享: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古诗的意境,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与反思:教师总结古诗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板书设计- 课题:《古诗三首》- 作者:李白、杜甫、王之涣- 主要内容:静夜思、夜泊牛渚怀古、登鹳雀楼- 情感:思乡、怀古、壮志作业设计1. 背诵:学生背诵《古诗三首》。

2. 描绘:学生选择一首古诗,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其意境。

3. 思考:学生思考古诗对自己的启示,写一段心得体会。

课后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深刻感受到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同时,我也发现学生在描绘古诗意境方面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训练。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因为这是整堂课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能否实现。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秀教案

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抹、磨”。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会朗诵、背诵三首古诗,会默写《望天门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望天门山》一、导入新课1.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的喜欢,最近课余你又收集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好吗?2.指名由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

板书课题。

二、学习古诗1.对李白进行简要介绍。

2.第一步:①谈谈你对李白的了解。

②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教师点拨。

第二步:①小组合作,利用字典、注释、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重点词:天门、楚江、中断、天(通)、至此回(在这里打转)②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③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大家解决(集体解决)。

④抽学生说说本诗的意思。

教师可做适当讲解。

⑤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描绘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抽学生上黑板把想到的画面画下来,结合画面讲述。

第三步:①再用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能体会多少就体会多少,教师适当点拨)②交流。

第四步:①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先自由读,再读给全班听。

②背诵这首诗。

三、学写生字1.学生自由准备,为要求会写的4个生字组词,想给哪个字组就给哪个字组,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3.老师指导书写并示范。

4.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写,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1.背诵本古诗。

2.搜集、背诵李白的诗。

板书设计:天门断楚江开望天门山碧水回热爱祖国山河青山出孤帆来第二课时: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大家还记得吗?请大家一起背一背。

最新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教学目标:
1. 会写“断、楚、至、孤、帆”5 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 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会写“断、楚、至、孤、帆” 5 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的视频,视频时间大概一分钟左右,先播放全貌,然后是天门山的近景),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被叫作“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生:天门山雄伟壮观。

生:我通过课前预习,还知道天门山是“夹江对峙”的东梁山、西梁山的合称。

东梁山在今芜湖市,西梁山在今马鞍山市。

天门二山中以东梁山最为陡峭,突兀江中,令一泻千里的长江折转北去,形成“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奇特景象。

17《古诗三首》 (教案)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 (教案)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教案)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背诵三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教学内容1. 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

2. 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感受古诗的意境。

3. 讨论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4. 想象并描绘古诗中的画面。

5. 分析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感受古诗的意境,背诵三首古诗。

2. 教学难点: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理解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古诗的朗读和插图。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诗的朗读,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朗读:让学生自己朗读《古诗三首》,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

3. 理解:通过讨论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和意境。

4. 想象: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古诗中的画面,然后用彩色笔描绘出来。

5. 分析: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技巧。

6. 背诵:通过多次朗读,帮助学生背诵《古诗三首》。

7.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的标题和作者。

2. 《古诗三首》的内容和意境。

3. 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4. 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三首》。

2. 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三首》的内容和意境。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分析其意象和表达方式。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和意境,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古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 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理解诗句中的字词含义,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朗读《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理解诗句中的字词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3. 学习诗歌的韵律特点,如押韵、平仄等,感受古诗的音乐美。

4. 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并默写《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理解诗句中的字词含义,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古诗朗读音频。

2. 学具:古诗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音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句,注意停顿、语气和表情。

3. 理解:教师逐句解释诗句中的字词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

4.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如比喻、拟人、押韵等,理解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5. 背诵与默写:学生分组背诵诗句,教师检查并指导;学生默写诗句,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与难点,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1. 课题:《17 古诗三首》2. 诗句:《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3. 字词解释:重点字词的含义4.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5. 韵律特点:押韵、平仄等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行》、《枫桥夜泊》和《泊船瓜洲》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古诗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

2. 课型:新授课。

3. 教学内容:《山行》、《枫桥夜泊》和《泊船瓜洲》三首古诗的学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诗句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测古诗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诗句的理解和诗人的情感,共同解决问题。

4. 探究学习: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诗句的背景和诗人的创作意图。

5. 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强调诗句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的把握。

六、板书设计1.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 《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根据诗句内容,绘制一幅图画。

3. 查阅资料,了解诗句的背景和诗人的创作意图。

八、课后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古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语文《17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语文《17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语文《17 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第六单元本单元的课文包括四篇精读课文、一个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

除了《古诗三首》介绍了天门山、西湖、洞庭湖三处风光之外,其他三篇课文都是介绍了一处风光,分别是西沙群岛、小兴安岭、海滨小城。

这些都是我国有名的景点,其山水、阴晴无不令人着迷;其丰富的物产,迷人的风光无不令我们叹为观止。

我们深入地感受到了我国的地大物博,河山壮美。

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

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四个版块的内容。

课题内容简说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写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风光,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通过描写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喜欢之情。

《望洞庭》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欢和赞美之情。

富饶的西沙群岛本文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优美的风景、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海滨小城作者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描绘了海滨小城的美景,突出了这座海滨小城的整洁与美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

美丽的小兴安岭课文描绘了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风光和丰富物产,表达了作者热爱和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1.认识43个字,会写51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潋滟、空蒙、西子、相宜、成群结队、各种各样”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默写《望天门山》。

3.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我国地大物博的特点。

4.初步学会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湖光山色的美。

理解西沙群岛、小兴安岭、海滨小城的物产和风光,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1.掌握本单元的字词,积累词语。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技巧。

3.进一步理解祖国的壮美河山。

17.《古诗三首》………………………………………………………………… 3~4课时 18.《富饶的西沙群岛》………………………………………………………… 2~3课时 19.《海滨小城》………………………………………………………………… 2~3课时 20.《美丽的小兴安岭》………………………………………………………… 2~3课时习作·语文园地…………………………………………………………………… 4~5课时学习古诗,要引导学生读懂词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内容。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重点)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重难点)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望天门山》课时目标1.识记“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思。

3.体会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及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引导学生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展现祖国山水的视频,激发学生情感。

导语:神州大地,地大物博,青山碧水,美不胜收。

不管是巍峨俊秀的名山大川、奔流不息的江河湖海,还是一望无垠的沙漠戈壁、圣洁无瑕的雪域高原,处处都有无尽的宝藏。

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将纵横四海,去领略祖国各地的美丽风光,去感受古今文人骚客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深情。

2.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李白的诗歌,集体吟诵。

3.出示诗人简介及写作背景。

4.出示课题《望天门山》,齐读诗题,理解诗题。

预设:引导学生做一做“望”的动作,从而理解诗题。

“望天门山”,就是说这首诗的内容是诗人远望天门山见到的景象。

全诗都是围绕这个“望”字来写的。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默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

学生跟读,齐读。

相机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3.播放朗读音频,注意节奏和轻重音。

教师指导断句。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相检查,看字音、节奏是否准确。

5.指名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最后齐读诗歌。

三、品读古诗,理解诗意1.再读古诗,小组讨论。

(1)大声诵读并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2)圈出不明白的地方,与同学交流。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本节课自己学到了什么?
-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有哪些困难和收获?
-对今后的古诗学习,有什么期待和建议?
4.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古诗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和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本课三首古诗的学习将更加深入。学生对于古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挖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同时,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此外,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年龄阶段,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本课三首古诗的内容及主题,分别是《山行》、《枫桥夜泊》和《夜书所见》。
2.学会本课生字、词,并能准确读写,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如“远上”、“寒山”、“石径”、“夜半”、“江枫”等。
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多媒体展示古诗中所描绘的山水画面,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古诗的美,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图片、音乐和动画,让学生沉浸于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为理解古诗的情感打下基础。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

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作业新设计】一、根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

1.《望天门山》是代诗人所作,人称,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

2.这首诗通过、、、、、六个动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的美景。

3.本诗第一句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一、二句中、两个字写出了长江冲决一切奔腾向前的水势;二、三句中、写出了水和山的颜色美。

二、请按下列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的句子:2.使人联想到清江如练的句子:三、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你还能找出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吗?参考答案:一、1.唐李白诗仙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2.断开流回出来天门山3.中断开流二、1.两岸青山相对出。

2.碧水东流至此回。

三、示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板书设计】望天门山青山碧水白帆红日断开流回出来【课后反思】成功之处:一、以学定教,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由学生背诵最喜欢的古诗引出今天要学的诗,然后,安排自学,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自由发挥的空间,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鼓励学生学生查阅工具书、查阅资料理解诗意,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

在交流收获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从而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自悟、自得。

二、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应该运用各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鼓励学生不受诗句约束,大胆想象。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文中“亦、宜”等3个生字,会写“饮、初”2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

了解诗句的大概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课堂作业新设计】1.默写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2.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

3.按要求写诗句。

(1)诗中写西湖晴天景色优美的句子是:。

(2)诗中写西湖雨天景色美好的句子是:。

4.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小故事。

参考答案1.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

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当作是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美妙多娇。

3.(1)水光潋滟晴方好。

(2)山色空蒙雨亦奇。

4.改写《饮湖上初晴后雨》一天,苏轼和他的朋友一起来到西湖划船、吟诗、喝酒作乐……他当时,晴空万里,西湖十分美丽,他们尽情地一边喝酒一边欣赏着西湖的美丽景色。

在太阳的映照下,西湖呈现出了翠绿的颜色,湖面上波光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

微风把岸边花草树木的清香送到船上,是那么让人心醉……他们玩得兴致正浓时,天上却飘下了丝丝细雨。

朋友遗憾地要离开时,却发现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显得更加奇妙。

苏轼端起酒杯一饮而尽,连声赞叹:“西湖不仅晴天十分美丽迷人,就连雨天也是那么奇妙诱人啊!”朋友听了,若有所思地说:“西湖的美胜过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西施呀!”苏轼笑着说说:“要是把西湖比做天生丽质的绝代美女西施的话,那就太贴切了!西施不管是谈雅的装饰还是浓艳华丽的打扮,都显得十分美丽。

而西湖则是不管晴天还是雨天都显得很奇特、美丽。

”望着眼前美丽、奇特的景象,苏轼诗兴大发,他乘兴写下了一首绝世好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

”即兴为诗歌提名为——《饮湖上初晴后雨》。

【板书设计】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课后反思】成功之处: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视频,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

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

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学生交流读懂诗的内容。

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主要抓住“潋滟”“空蒙”“好”这几个重点词,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晴天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色彩明丽、波光粼粼;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

想象画面,用语言描绘,感受这首古诗蕴含的美妙的意境。

这不仅为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很好地把诗歌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对学生想象能力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

不足之处:这次诗词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过于引导,学生想象没有放开,对后两句的理解有点困难,有的环节时间过于仓促,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

第三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本课“庭、未”等4个生字,会写“镜、未”等6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磨”,继续进行自主识字练习。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堂作业新设计】1.默写古诗《望洞庭》。

2.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写出.默写古诗《望洞庭》。

湖光...。

..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

...里一青螺3.写出诗人运用比喻的诗句,并写出把什么比作什么。

参考答案一、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二、1.湖面的波光。

指湖光和秋月。

和谐,优美。

指湖面。

制作、磨成。

这里一说是湖面无风,水平如镜。

诗句的意思: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2.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银盘:形容平静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诗句的意思: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3.把洞庭湖面比作铜镜。

把洞庭湖中的君山比作白银盘里的青螺。

【板书设计】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课后反思】成功之处: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1.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适当引导,借助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用丰富的想象使诗句描绘的美景如在眼前。

为下面的品读古诗、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打下了基础。

2.品读诗句,欣赏美景。

通过学生自读诗句,结合注释,欣赏画面初步理解诗意。

然后师生交流,共同品读,感悟。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深入探究,课件展示图片及教师语言渲染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想象、体会。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探究,在层层探究中赏美、悟美。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过分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古诗的语言文字和听过语言文字所体现出来的意境,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而忽略了结合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进而对学生进行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教育。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望天门山》这首诗是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诗人通过一系列动词“开”“回”“出”“来”,把天门山景物的壮观表现得淋漓尽致。

“开”----展现了楚江不可阻遏的气势;一个开字,把澎湃的江流那不可阻挡的气势,表现得形神俱足。

“回”----展现了江流激荡的雄姿;一个回字,既映衬出山势的险峻,又展示了江流的雄姿。

由“开”到“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把长江流经天门时的壮观景象生动逼真、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

“出”----展现了蔚为壮观的景象;一个出字,把两山隔江对峙,争奇斗胜得景象写活了,给我们展现了蔚为壮观的动人景象:江水湍急,舟行轻快,两岸青山双双对对出来迎接,真是情意殷殷啊!“来”----展现了轻舟飞驶的动态。

“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一句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山高水险,水流湍急,一叶扁舟,乘风破浪,飞驶而来,令人体察到乘舟人此时此地的畅快之感和愉悦之情。

诗人从“日边来”,带着满腔豪情而来。

这首诗融情于景,诗中有画。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

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