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人崇拜诸神
仡佬族信仰 仡佬族崇拜的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仡佬族信仰仡佬族崇拜的是什么导语:仡佬族崇拜什么,仡佬族的宗教文化信仰是由人的内心崇拜认同进而所形成的稳定不动摇的信念,信仰往往给人们指向对未来遥不可及的希望与理仡佬族崇拜什么,仡佬族的宗教文化信仰是由人的内心崇拜认同进而所形成的稳定不动摇的信念,信仰往往给人们指向对未来遥不可及的希望与理想,或是对财富的希望,或是对事业的希望。
每个民族都有着他们自己的宗教信仰,作为五十六民族的少数民族之一的仡佬族文化也有着他们的宗教信仰。
一起来了解一下仡佬族的信仰吧!仡佬族崇拜祖先,奉祀蛮王老祖;认为万物有灵,故信奉多种神灵。
清代渐习汉俗,崇奉佛、道、儒三教,并信巫术。
每家堂屋均设神龛,书供“天地君亲服、左昭在穆、古圣先贤、观音、牛王、财神等香位。
老人亡故,要做“亡斋”超度。
逢节庆给祖先烧纸时,要给“地盘业主、早老先贤”烧袱纸一封。
如遇灾祸病痛,则许愿还愿,即或清平,亦祈福延年。
请巫师(俗称“端公”、“道士”)至家“打保福”、“冲滩”,或设“坛”敬“坛”,或“还梅山”,或“送瘟神”,或“打粉火”。
相信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能消灾免祸,益寿赐福。
有寄拜奇石、古树之俗。
还相信“烧胎”、“叫魂”、“观花”、“顿水碗”、‘界八字”、“看相”、“看风水”、“占卜”、“问卦”等。
清末民初的酸会有:“清醒会”(亦称“和瘟会”),多在正月,祈求一年清吉平安。
“秧苗会”(亦称“保禾会”),多在六月,祈五谷丰登。
黑神会”,多在六七月,设。
坛”求雨。
“太阳会”,八九月间久雨不晴,影响秋收,:打辞祈晴”。
“虎豹会”(亦称“山王会”),冬腊月间,设“酸”驱遣虎豹,保境安民,亦有于三月间做会的。
文山州仡佬族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及其文化内涵
文山州仡佬族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及其文化内涵
浦加旗;陆芳
【期刊名称】《文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18)002
【摘要】仡佬族的宗教信仰属于原始的多神崇拜.他们认为世间万物皆有灵,祭之可得福.明末清初迁移到文山州的仡佬族,他们虽然人口不多,但一直保留着本民族的古老文化.作者在收集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参考有关文献,对这里的仡佬族宗教信仰及文化内涵进行探讨.
【总页数】4页(P110-113)
【作者】浦加旗;陆芳
【作者单位】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文山,663000;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文山,6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2.371
【相关文献】
1.从自然崇拜看贵州仡佬族的审美心理 [J], 蔡承智;李啸浪;梁颖
2.大土苗族自然崇拜的生态效应与文化内涵初探 [J], 江兴龙;吴正彪;张明珍;吴昌龙
3.文山州仡佬族文化初探 [J], 浦加旗
4.哈尼族父子连名制价值取向--兼论哈尼族祖先崇拜文化内涵 [J], 岚峰
5.从自然崇拜到祖先崇拜的历史画卷——论“瓯骆”人所作左江流域崖壁画之主题[J], 张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仡佬族的介绍
仡佬族的介绍仡佬族[gē lǎo zú] ,族源和古代僚(lǎo)人有关,民族语言为仡佬语,属汉藏语系,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
仡佬语崇拜祖先,奉祀竹王、蛮王老祖、山神。
历史学界一致认为仡佬族的族源和古代“僚”(读音为老)人有关。
在住房、服饰、饮食、丧葬和穿耳等风俗习惯上,也保留有大量与古代僚人相似的特征。
比如贵州普定县窝子乡和高阳乡的仡佬族,到十九世纪末仍然还保留有“打牙”习俗。
古代僚人很早就在中国西南地区生存。
在汉代建立牂牁郡以前,这里已有若干个部落集团,而以夜郎最为强大。
公元3至5世纪时,由牂牁迁入四川的僚人,编入了封建国家的户籍,并且向封建王朝缴纳赋税。
公元5世纪时,他们已能制造金属的矛和盾、刺鱼工具和铜爨等等,并用麻类纤维织成细布。
7世纪以后,四川僚人的商品交换日益频繁,僚布的质量很好,成为必须上缴给封建王朝的贡品。
直到宋治平年间(11世纪中叶),有的僚人领主还霸占大量土地,拥有数千户依附农民,成为割据一方的封建势力。
文化信仰仡佬族崇拜祖先,奉祀竹王、蛮王老祖、山神。
有本民族专司祭祀、祈福求寿、退鬼、超度亡灵的巫师。
仡佬族人创业、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衣食住行与山林息息相关,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
有些人家对古树巨石顶礼膜拜,正月十四和三月初三皆献酒、肉、糍粑祭奠,祈保子孙安康。
每逢旱、涝、病、虫灾,便挂善募捐,请道士设坛打醮作法事,祈祷诸神禳灾保平安。
住处附近山林中最大最粗的那棵古树常会被作为神树来祭祀和崇拜。
一旦选定后,则要对该地区实行封山,禁止任何不当的行为,包括禁止砍树和放牧,这在客观上保护了当地的植被资源,维持了生态环境。
语言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
仡佬语属汉藏语系。
在语音系统上接近苗语,在语音、语法上有个别现象又近壮、侗语。
它与苗瑶语族语言和壮侗语族语言都有少量的同源词。
学界的一种观点认为,把仡佬语族看成汉藏语系中一个独立的语族较合适,其名称可以叫僚语族或仡佬语族。
仡佬语分四个方言,习惯上称为“稿方言”、“哈给方言”、“多罗方言”和“阿欧方言”。
从自然崇拜看贵州仡佬族的审美心理
从自然崇拜看贵州仡佬族的审美心理贵州仡佬族是一个神秘的民族,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仡佬族人民以自然崇拜为传统信仰,根据几百年来的生活经验和文化传承,发展出了独特的审美心理和艺术表现形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自然崇拜的角度出发,分析贵州仡佬族的审美心理。
一、自然崇拜自然崇拜是仡佬族人民的主要信仰。
在仡佬族的传统文化中,自然被视为万物之母,人和自然是一体的。
仡佬族人民普遍崇拜山神、水神、土地神等神灵,认为这些神灵可以赐福于他们,保佑他们的生活和工作。
他们认为自然是可以感知和理解的,而且人类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他们既尊重自然,也在自然中寻找灵感和一种特殊的表现方式。
二、艺术表现形式自然崇拜也影响了仡佬族的艺术实践。
仡佬族人民喜欢用自然的元素来创作艺术作品,例如他们会用树皮和麻绳编织器物、用木材雕刻工艺品。
同时,在仡佬族的传统房屋和传统服饰中,也体现了自然灵感的元素。
在仡佬族传统建筑中,使用的材料通常是大木头,与自然相融,给人一种自然美的感觉。
传统服饰同样充满了自然之美,例如万峰林中的灰石色和绿森林中不同层次的绿色、红色、蓝色混合在一起,融合出深刻而和谐的色彩。
三、仡佬族的美学趣味自然是仡佬族美学思想的核心,在他们的审美心理中,美是自然赐予的礼物,也是自然奉献给人类的馈赠。
在仡佬族的生活中,他们会注意在美的自然景观中寻找和感受自然的灵性和生命的力量。
这些自然美景可以激发仡佬族人群的情感和精神力量,启迪他们的智力和创造力,进而影响他们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表现。
四、结论通过分析自然崇拜在仡佬族的影响和其艺术实践,可以发现自然对仡佬族审美心理和美学趣味的影响是深刻而细腻的。
这种影响不仅是从物质和形式上,更是从精神和认知上存在的,同时也表明了自然和人类之间的互动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进一步对自然和人类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探讨,不仅可以拓展我们的审美视野,推动艺术的创新发展,更能够使我们更加关注人类与自然的价值连结,引发我们对环境保护、经济和文化发展等问题的深度思考和探讨。
从自然崇拜看贵州仡佬族的审美心理
从自然崇拜看贵州仡佬族的审美心理贵州仡佬族的自然崇拜包括山崇拜、植物崇拜和动物崇拜,其审美心理也正滋生和显现于一系列习俗化的崇拜活动中。
就山崇拜而言,仡佬族人将山看成是主宰一切的神灵,赋予山与人一样的形象、情感、性格,形成了审美心理的原生形态。
就植物崇拜而言,仡佬族从远古时期就产生了树木有灵的观念,树木演变成为一种庄严神圣的图腾。
而竹崇拜情结表达着仡佬族人对生命传承的一种敬畏和信仰,对生命美的一种追求和向往。
标签:仡佬族;自然崇拜;审美心理;民族习俗仡佬族是贵州古老的原生世居民族,自称“木地人”即土著居民,他们曾建立了西南地区闻名的古“夜郎国”。
据传仡佬族是古代百越的“俚”、“蜒”部落中的一支,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魏晋后称“僚人”,“仡佬”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
目前,仡佬族人98%聚居于贵州省境内,少量散居在云南、广西、四川三省区。
自然环境对一个民族的审美心理有着巨大的影响,而贵州仡佬族人的审美意识也正发端于其所生存的独特地域风貌之中。
仡佬族人的精神信仰和审美心理萌发于先祖时期,由于其先祖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缺乏清晰明确的认识,因而其审美意识也带有一种古朴混沌的特征,再加之改造自然的能力极其有限,面对风云雷电、山川河谷、天地日月、草木怪石、野兽牲畜产生一种畏惧心理,形成了万事万物皆有灵性的“万灵观”,产生了最原始的自然崇拜,并将这种崇拜活动以习俗的形式保存下来并流传至今,成为一种隐形的架构和秩序,规约着今人的行为,对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同时还影响和制约着一个民族审美心理的积淀与审美创造力的生发。
“形象是审美的心理活动所凭借的主要手段,而情感则是审美心理活动的最根本特征。
”[1],贵州仡佬族人正是以下具象化的自然物为崇拜对象,在一系列习俗化的崇拜活动中孕育了最为质朴的审美体验,投入了最为本真的审美情感,激发了独具特色的审美想象,迸发了强大的审美创造力,抒写了一个民族的审美演化史。
56个民族——仡佬族
56个民族——仡佬族简介仡佬族散居贵州、云南、广西及越南等地,被后来民族如汉族等称为“仡佬”,“老户”,“土人”,“土蛮”等。
居住地降水丰富,气候温暖,适合开展农业等多种经营活动。
仡佬族以农业为主,平坦地区多种水稻,山区旱地多种杂粮,属稻作农耕经济文化类型。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语音特点上接近苗语,但同源词接近壮侗语,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因为仡佬族与苗族长达1000多年的交流历史造成的。
仡佬语过去被认为属汉藏语系,国外也有人认为属于澳泰语系,而且从仡佬语独立的数词系统来看,应是澳泰语系里最古老的支系之一。
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过去无定论,但目前国内国际普遍认为属于壮侗语族,构成一独立的语支仡央语支。
壮侗语族的归属,国内一般认为属于汉藏语系,国外也有认为其是独立语系或澳泰语系的。
目前也只有少数老人(6000人左右)通仡佬语。
仡佬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历史由口传文学(如古歌)传承。
目前已经出版了仡佬语注音和汉语对照的《叙根由》。
仡佬族吃苦耐劳,忠勇善战,在历史上常被征募当兵打仗做先锋,明嘉靖年间被征调去抗倭寇的仡佬士兵,在渐江王江泾(今嘉兴县北)战役中立有战功。
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黔西南仡佬族地区时,曾留下部分伤病员在仡佬族老百姓家中养伤,受到群众全力掩护,未遭到反动派的杀害。
在建国初的剿匪斗争中和抗美援朝运动中,仡佬族人民都做出了应有贡献。
历史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
“仡僚”、“葛僚”、“僚”、“仡佬”,“土蛮”等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
仡佬族与古代居住在今贵州一带的僚人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唐宋时,史书中开始出现“葛僚”、“仡僚”、“革老”、“仡佬”等名称,统称为“僚”。
僚人可能是古代对这一地区若干少数民族的泛称,而与仡佬族有着更为直接的密切关系。
“仡佬”一名最早见于南宋朱辅写的《溪蛮丛笑》。
仡佬族的禁忌有哪些
仡佬族的禁忌有哪些仡佬族的禁忌有哪些仡佬族,族源和古代僚(lǎo)人有关,民族语言为仡佬语,属汉藏语系,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
仡佬族崇拜祖先,奉祀竹王、蛮王老祖、山神。
仡佬族有着很多的禁忌,你知道多少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仡佬族的禁忌吧。
仡佬族的禁忌有哪些道真仡佬族禁忌较多,有的虽寓趋吉避凶之意,实多迷信之说。
偶遇不详,每怨禁忌不严,自增阴影,心情不畅,办事不顺,遂愈迷信。
社会交往,互尊互重,无礼犯忌,轻则不悦,重则引起争端。
1、忌凄清晨忌说鬼道种。
晚间忌家中嘘声。
正月初一忌扫地、向屋外倾水,忌捉虱,忌打骂孩子,忌见戳种。
惊蛰日忌犁牛。
春分田及三月初三忌上山砍柴。
三月初四及逢戊日忌动土,不耕锄。
七月十五忌儿童夜出。
除夕、春节忌推磨春难。
吃年夜饭忌头碗饭泡汤。
忌红沙日、杨公忌日外出办事。
男忌女跨“尿骚”、忌从晾晒的女裤下通过,忌女孩骑“马马肩”。
背女子过河忌女张腿骑腰。
新婚成礼时忌孕妇在堂。
忌毛脸姑娘(未婚女子)先坐新郎新娘的床。
妻孕夫忌打蛇和抬丧。
2、家有孕妇忌砍门槛、忌随意搬动物件和钉铁钉。
头年挂果忌孕妇采摘。
忌女儿回娘家分娩。
产妇未满月忌跨大门槛、忌串户、忌别人借物。
忌冷丧入宅。
丧家忌推磨。
给死者穿洗忌洗背。
着孝帕忌入他人宅。
晚辈取名忌犯尊长名讳。
对朋友忌言而无信。
忌入别人卧室。
忌打铁匠空砧。
忌打石匠空器。
忌跨木匠高竿尺。
3、忌语忌说人短处、隐私和生理缺陷。
忌直呼尊长姓名。
忌说有妇男子脑壳尖。
请妇女拿瓢忌说瓢(嫖)而说舀。
逢媒人忌说媒(迷)改呼“三百杯”。
翁媳忌耳语。
兄与弟媳忌笑德。
老人公在灶前忌说烧火改说燃火或传火。
乘车忌说翻。
过渡忌说磕、翻、沉、落、敬。
煮酒熬糖忌说酸。
烧砖瓦忌说红。
解放后,迷信禁忌渐次消失,边远乡村,尚有残存。
属于礼貌性的,仍多沿袭。
仡佬族的习俗节日仡佬族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祭山节”、“端午节”、“吃新节”、“中秋节”、“重阳节”、“牛王节”、“敬雀节”、“捉虫节”等,其中最隆重的'莫过于过春节。
仡佬族
学院:护理学院班级:143 学号:20144840352 姓名:张骞凯仡佬族介绍一、起源仡佬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地区,仡佬族同时也是越南54个民族之一,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
“仡僚”、“葛僚”、“僚”、“仡佬”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
二、分布地及地理特征1、种族分布仡佬族是云贵高原中部的一个古老民族,大部分散居在贵州省的西北、西南和北部,包括遵义、仁怀、安顺、关岭、普安、清镇、平坝、黔西、大方、织金、金沙、贞丰、晴隆、六枝、水城等20多个市县;少数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马关、富宁等县。
3、地理特征仡佬族及其先民起初大都居住在群山之间的一处处平畴、谷地上。
仡佬族的住地,大多交通不便,地少而土瘠。
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年降雨量高于全国平均数,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和动植物资源,适合于农业与多种经营的发展。
三、宗教信仰仡佬族及其先民在历史上广泛地存在着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的观念意识,其信仰崇拜主要表现为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鬼神崇拜为内容的原始宗教。
四、民族文化特色语言-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仡佬语,目前只有千余仡佬族人还会说这种语言。
因为居住分散,各地仡佬语差别很大,多数仡佬族人会说汉语、苗语、彝族、布依语等多种语言。
仡佬族民间流传有诗歌、谚语等口头文学。
节日-三月三山王菩萨生日。
八月节: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仡佬节、吃虫节、吃新节、敬雀节、祭山节、抢春水、六合宴等。
戏曲-傩戏,由原始的巫术活动演变而来。
高台戏,以搭简易高台演出而得名。
舞蹈-踩堂舞,又叫踩台舞,是居住在我市茅坝镇哑塘等地的仡佬族人民的一种丧葬仪式,尤以哑塘仡佬民族点一带最为盛行。
民间工艺—雕刻:务川仡佬族的木雕、石雕历史悠久,造型生动,写实写真兼备,装饰性。
剪纸:民间较为普遍。
图案诸如花鸟、鱼虫、家禽、走兽、龙凤、山水等。
仡佬族图腾崇拜之社会价值探讨
仡佬族图腾崇拜之社会价值探讨【摘要】务川仡佬族,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
在其历史源头中,就蕴含着竹图腾与葫芦神鹰两种崇拜。
务川竹图腾崇拜中,包含了植物崇拜和祖先崇拜两种情愫。
其表现在生育子女、婚姻习俗等民俗文化之中。
而葫芦鹰崇拜,则体现了动物崇拜和神灵崇拜的感情特征。
它们是仡佬族人的社会生活意识形态的集中表现,在仡佬族社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仡佬族;竹图腾;葫芦鹰;社会价值仡佬族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商周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被称为“濮”和“僚”隋唐以后被称为“仡佬”。
现有97%居住在贵州省境内,少量散居于云南、广西等地。
仡佬族人有崇尚自然的价值观念,从各种节日文化中就能见出这一特点。
除了节日文化,仡佬族的图腾崇拜也能展示这一民族特征。
在此笔者将分析仡佬族图腾文化中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并探讨其社会价值。
一、仡佬族竹图腾崇拜相传,务川仡佬族的祖先以竹为姓。
太古时代,仡佬族疆土上一条河流飘来一个竹筒,有一位浣纱的妇女听见竹筒里面有婴儿的哭声,她拾起竹筒将其劈开,里面睡着一个哭泣的婴儿,婴儿被抚养长大后,与女祖先仡英成婚繁衍后代,这就是传说中的竹王。
竹王骁勇善战,为了仡佬民族英勇抗战,为子孙后代开拓出一片天下,子孙繁衍生生不息。
这一段传说在《阿霹剎、洪水和人的祖先》中就有记载。
仡佬族文化中,竹图腾崇拜由此产生。
其中,包含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两种情愫。
竹图腾,象征着生命繁衍,多子多孙。
也寄寓了仡佬族人的感恩特质。
因为在仡佬族文化中,人类的祖先因竹而获救,竹成为一种吉祥的象征。
仡佬族习俗中,妇女怀孕分娩之际,其丈夫和家人要到后屋竹林里去砍下一棵竹子做成竹筒,等孩子生下来以后,就把孩子的胎盘装进竹筒挂到竹林里,告慰祖先后继有人。
或者将胎盘埋到竹林根部,然后焚烧纸钱,祈求竹王保佑儿孙身体健康,生命力旺盛。
在妇女坐月子时,在月子期间,产妇经常会吃鸡蛋,吃的蛋壳要放入干净的竹篮里,最后由其丈夫或者本人将其倒在竹林旁,以求在竹神的见证下,孩子能不受日晒雨淋之苦,身体安康,一代接着一代,从而达到根基之稳固。
仡佬族的民间故事-金角老龙王救始祖的传说
仡佬族的民间故事-⾦⾓⽼龙王救始祖的传说 ⾦⾓⽼龙王救始祖的传说是仡佬族的民间故事,在仡佬族⼀直流传下来,下⾯我们就来看看仡佬族的民间故事-⾦⾓⽼龙王救始祖的传说吧! ⾦⾓⽼龙王救始祖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仡佬族的始祖先民,居住在⼭林⾥,在⼤树上搭窝栖息,以猎狩⼩型动物为⽣。
⼀⽇,先民们在⼭林⾥寻找猎物的时候,与⼀群猛虎不期⽽遇,短暂的相峙之后,先民们开始逃跑。
他们逃到了⼭的最⾼处,虎群也追到了最⾼处,他们爬上了最⾼的树,虎群就在树下停了下来,围着⼤树,不住地咆哮,仿佛打定主意,⾮以先民们为⾷不可。
三天三夜过去了,虎群仍旧围困着先民们,眼看树上的⼈们就要坚持不住了。
这时,天空中飘来⼀朵彩云,东海的⾦⾓⽼龙王站在云端,他是受天庭调派,在此⽅布云⾏⾬的。
他搭⼿⼀看,便发现了相峙的⼈和虎。
他想,地界上⼈本来就少,让他们成了虎的⾷物,岂不可怜,让我救他们⼀救。
于是,龙王倾东海之⽔,倾泻⽽下,渐渐的,⽔漫上了⼭顶,淹没了虎群。
先民们得救了,他们⼗分感谢⾦⾓⽼龙王的救命之恩,同时,他们对洪⽔也产⽣了敬畏之情,给后⼈们留下了描述这次洪⽔的⼋字真⾔:“洪⽔朝天,淹(读an)死⽼鹰”。
后来,仡佬⼈为感族龙王的救命之恩,把他们奔⾛⼭林间,脚上必须穿着的鞋叫做“⼋块⾦龙”。
⼋块是鞋由⼋块兽⽪缝制⽽成,⾦龙是指⾦⾓⽼龙王,意在祈望仡佬⼈穿上“⼋块⾦龙”⾛在⼭野间,有⾦⾓⽼龙王的眷顾,能够平安顺利。
为了感谢他们的⼤树,⾃此以后,他们每年都要祭树,把⼭林中的⼤树作为神灵来供奉,让有灵的⼤树永祐仡佬⼈的平安。
(这个传说在贵州省务川县的长脚、蕉坝和贵州六枝的居都仡佬村⾄今仍然流传,居都村的仡佬⼈每年的三⽉还要过祭树节。
) 介绍 仡佬族,族源和古代僚(lǎo)⼈有关,民族语⾔为仡佬语,属汉藏语系,没有本民族的⽂字,通⽤汉⽂。
仡佬语崇拜祖先,奉祀⽵王、蛮王⽼祖、⼭神。
仡佬族集中聚居在贵州省北部的务川和道真两个仡佬族苗族⾃治县和⽯阡县,其余分别散居在安顺、平坝、普定、关岭、清镇、正安、凤岗、松桃、黔西、六枝、织⾦、⼤⽅等⼆⼗多个县市。
黔北仡佬傩的主要特征解析
黔北仡佬傩的主要特征解析仡佬族现有人口四十多万,主要分布在黔北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一带,所以,道真与务川的仡佬傩事活动应该是很典型的仡佬傩文化形式。
本文旨在以这一地区的仡佬族傩事活动作为研究的重点,对黔北仡佬傩的主要特征作一些拓展性的解析。
一、黔北仡佬傩的谱系特征黔北仡佬傩是黔北傩文化带上的一个重要区域。
道真、务川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傩堂戏班子较多,好多村寨都有。
一个戏班称为一个坛,戏坛成员的发展是按照师承关系进行的,一个法师只要获得封牌(师父正式传度)以后,就可以自行发展成员自成一坛。
加入傩坛的成员不受家庭、族亲、贫富的限制,很多傩堂戏班往往是以一个村寨为中心,一个姓氏为主体,或以亲戚为主要成员构成。
黔北仡佬族人的傩事活动一般是愿家(事主、又称为信人)请法师掌坛师(许多地方称端公)、然后选择吉日良辰、准备、等,然后才礼请神祇、开坛做法事。
所以,笔者认为黔北仡佬傩当属南方傩的一种分支样式,与华北东北地区及西北的傩有显著的一些区别,这应该是傩文化在传播与发展的过程中,与不同的地方文化相结合的结果。
当然,南方傩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黔北傩与荆楚傩文化虽同属于民间乡傩,可是,荆楚地区的傩事有明显的家族特征,不是师承关系的家族特征,而是傩事活动的家族封闭特征,是家族傩居多;而黔北仡佬傩则很少有甚至就没有家族特征,是真正意义上的乡村傩,并且,也与走村串户的游傩相区别。
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份,由于地理方面原因,深受巴蜀文化的影响;由于历史原因,如明洪武时期的调北征南和明清时期的改土归流,也受吴越及荆楚文化的影响。
对于黔北来说,还有历史建制沿革方面的影响,受巴蜀文化的影响较大。
黔北冲傩戏,其实也就应该是巴蜀的傩願戏;黔北的阳戏,实际上就是巴蜀梓潼阳戏之类。
不过,由于黔北农村特有的相对封闭性,其傩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又逐渐形成了一些地方文化特征。
从以上情况来看,黔北傩当属于南方傩文化中的巴蜀支系,至少直接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巴蜀。
仡佬族的民族简介
仡佬族的民族简介仡佬族的民族简介 1仡佬族的民族简介 1仡佬族,现有159328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山区,90%聚居于罗城仡佬族自治县。
“仡佬”一词在民族语言中,就是“母亲”的意思。
仡佬语属于汉藏语系壮语和侗语的侗水语支,与毛南语和侗语非常接近。
由于仡佬族与汉族、壮族等民族交往密切,仡佬族语言吸收了大量汉壮词语,大部分汉语流利,部分还会说壮语。
仡佬族主要从事农业,以水稻、玉米为主。
耕作技术、作物种类和生产工具基本上与附近的汉、壮族相同。
佬族山乡素有“煤乡”之称,采煤已成为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仡佬山乡是景色迷人的山水画廊,山如剑排,水似绸缎,素有“小桂林”之称。
仡佬族历史仡佬族人和中国古代“僚”人(音老)有密切关系。
大约在2000年前,古代僚人就在贵州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后来不断迁徙散布到其他地区。
自明代以来,许多史籍上都记载着:“仡佬,古称僚”。
仡佬族人主要从事农业,以玉米为主,其次还产稻、麦、薯等。
早在清代,仡佬族人中就出现了一批专业的铁匠,铸犁、制作鸟枪,被人们称为“打铁仡佬”。
仡佬族人因为长期与汉族人杂居在一起,所以生活习俗等方面已和当地的汉族相似,但至今仍保存一些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活动、节日庆典、饮食习惯。
因为仡佬族人数少又居住分散,所以他们之间有很大的不同,就连语言也有很大差别,往往分散居住在一个县内的族人也不能通话。
新中国成立前,仡佬族人过着贫困悲惨的生活。
解放后,仡佬族人享受到民族平等的权利,生产水准不断发展,生活水准不断提高。
仡佬族音乐仡佬族有5.3万多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仁怀、遵义、安顺、镇宁、大方、金沙等县,少数在广西、云南两省的部分地区。
他们信奉多神教,普遍讲汉语,使用汉语。
音乐以歌唱为主,有山歌,儿歌,酒歌等。
著名的『地戏』是仡佬族人民所喜爱的表演形式。
『打花龙』是仡佬人喜爱的娱乐活动,乐曲描绘了这一欢乐热烈的场面。
仡佬族礼仪仡佬族礼仪是不成文的规矩,是仡佬族千百年来在人际交往中自然而然建立起来的行为准则。
仡佬族的饮食习俗和宗教信仰
仡佬族的饮食习俗和宗教信仰仡(ge)佬(lao)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仡佬族历史悠久。
你知道仡佬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吗?现在,店铺来告诉你仡佬族的节日习俗、饮食习惯和宗教信仰。
仡佬族的节日习俗仡佬节仡佬族一年之中要过两个年节,一个是春节,另一个是仡佬年,仡佬年在农历三月初三过。
春节的时间和习俗大致与汉族相同,但有“喂树”的特殊内容。
“喂树”又被称为“祭树”或“拜树”,起源于仡佬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古树(大树)崇拜。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的仡佬族,在农历正月十四日中午,各家备好米酒、猪肉、鲜鱼、糯米饭等供品,带着红纸鞭炮,以亲友关系相约上山拜树。
见树后先鸣鞭炮,然后选择高大粗壮的古树烧纸焚香跪拜。
拜毕给树“喂”祭品:一人执刀在树皮上砍3个口子,另一个“喂”些肉饭酒于刀口中,最后用红纸把刀口封住,给树除草培土。
“喂”饭时针对不同的树,要对答不同的词。
如对果树,要说:“喂你饭,结串串;喂你肉,结坨坨”,表示预祝果实累累。
“喂”树之后,人们欢聚宴饮。
有些地区在农历八月十五也捧着牛心和新米饭祭拜寨旁的神树“菩萨树”,祈祝丰年。
吃虫节而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二,是仡佬族的“吃虫节”。
这一天,家家饭桌上都摆着几盘别的风味的菜--油炸蝗虫、腌酸蚂蚱、甜炒蝶蛹、烧炒蚜米泥鳅等。
还有一些地区把“祭树”称为“祭山”,因为仡佬族世世代代生活在山区,热爱山、尊崇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祭山”的具体对象也是村寨附近高大茂盛的一棵古树,它是顽强的生命力的体现。
祭祀以村寨为单位,只许成年男子参加。
除贡献祭品外,巫师要唱《祭山歌》求山神保佑村寨平安,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吃新节仡佬族每年农历七八月新谷成熟即将要收割时,仡佬族便选择一个日子进行吃新(也叫尝新),祭祀祖先,感谢祖先的恩德,保佑来年风调雨顺。
祭祀当日,各家主妇到田间摘新粮,做好祭祀祖先。
有的地区还杀鸡杀猪,甚至杀牛祭天、杀马祭地。
吃新日这天摘谁家的新粮都不为基诺族的吃新节是在八九月间谷子成熟时举行。
仡佬族的民间故事-无字棋的传说
仡佬族的民间故事-⽆字棋的传说 这些古⽼⽆字的棋,如“和尚棋、狗卵蛋棋、猪蹄叉棋、六⼦棋、上天棋”等等,都在⾛法上各不相同,⽽且还有故事相传。
下⾯我们就来看看仡佬族的民间故事-⽆字棋的传说吧! ⽆字棋的传说 在贵州务川民间,尤其在仡佬族聚居地,⾄今还流传着⼀些古⽼的⽆字棋。
不管⼤⼈⼩孩只要有⼈想⾛棋,马上就地⽽坐,找⼀根⼩棍,在⼟地上东划西画,并出现⼀些奇怪的棋盘,再随地找上⼏颗⼤⼩或颜⾊不同的⽯⼦,嘴中唠叨着咒语或喊着单双、⼿板⼿背就开战了。
围观助战者听见吆喝声也围成⼀团,场合显得⼗分活跃。
这些古⽼⽆字的棋,如“和尚棋、狗卵蛋棋、猪蹄叉棋、六⼦棋、上天棋”等等,都在⾛法上各不相同,⽽且还有故事相传。
和尚棋。
传说中说,有⼀个出家和尚,整天躲在⼭上念经,没吃的就下⼭化缘。
有⼀天,和尚下⼭化缘空⼿⽽归。
他灰溜溜回到⼭庙⾥,坐在地上,⽤⽊棍写字渡⽇。
他把⾃⼰的庙写了“◇”形,在中间写上个“⼗”字,⼜在庙下⾯写个“⽥”字,⼜想到很多⽥,就把⼀个“⽥”字分成四个“⽥”字,并与庙相连。
和尚肚⼦饿得咕咕直叫,⽆⼼再写,就在每个“⽥”字上打个“×”,嘴中叽咕着:看来今天得饿肚⽪了,他丢下了⽊棍,⼜随地摸着了⼏颗⽯⼦在⼿中。
和尚盘脚坐着,⼿中倒胖着⼩⽯⼦直发呆,有⼏颗⽯⼦从⼿中掉在地上的图中,和尚眼前⼀亮,来了精神。
他要想办法去智取化缘,不能⽩要,让农夫⼼⽢情愿给他粮⾷。
于是他把⾃⼰⽐着⼀个⽯⼦放在庙中的⼗字路中,把有粮⾷的农夫⽐着⼏个⽯⼦摆放在⼤“⽥”字四周,把所有的笔划都看成路,可四通⼋达。
和尚设想,⾃⼰⾛⼀下,农夫⾛⼀步,不能在路上⼀见⾯就向别⼈化缘。
他想出⼀个办法,就是只要在⼀条直路上,同时遇着两个农夫,⾃⼰站在中间才能化缘,⽽且农夫都得给,这⼀着叫“挑”,农夫不愿给,就要想法⼦改变路线,关键就看和尚⾃⼰怎样⾛,才能把农夫的⼦全部“挑”完。
只有这样才给斋饭。
和尚决定下⼭试试这个办法。
于是他来到⼀个院⼦,找了⼏家农夫化缘,⼈家都不给,他就在地上画出⾃⼰发明的图形,再找⼏颗⽯⼦,⾃⼰取⼀⼩节⽊棍替代,给⼤家说明各⾃的⾛法,谁输了,谁就给粮⾷。
民族风情:仡佬族
民族风情:仡佬族仡佬族即中国古代“僚人”,散居在贵州省西部的织金、黔西、六枝、关岭等20多个县,少数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隆林各族自治县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文山、富宁、马关等县。
人口437997人(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
仡佬族有自已的语言,但各地仡佬语差别很大。
仡佬语属汉藏语系。
如今,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还会仡佬话,汉语已成仡佬人进行交际的工具。
一部分人还会讲苗语、彝语或布依语等。
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仡佬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
仡佬族主要从事农业。
手工打铁业比较发达,因此,史书上把有些地方的仡佬称为“打铁仡佬”。
仡佬族因长期与汉族杂居,生活习俗等方面和当地汉族相似。
节日大体与汉族相同,春节是他们的节日。
禁忌平时不能站立或坐在家门口;有分娩或有丧事的人家,外人不得入内;妇女生孩子未满40天的,不能跨门槛,也不能到井边挑水。
日常食俗仡佬族习惯日食三餐,早餐稀饭或酸汤(发酵发酸后的肉菜汤)烫饭,中餐和晚餐多为干饭,即大米干饭或玉米干饭。
仡佬族制作的玉米干饭很别致,一种是先将玉米磨成细粒,放入锅内蒸熟或半熟,然后摊开碾碎、拌水,再复蒸两次,成饭后软香可口;另一种是将玉米磨成小粒,用水浸淘一次,直接入锅煮成半熟后捞出再蒸熟食用。
平坝地区的仡佬族喜食玉米大米混合饭,制作时先将玉米粒和大米分别蒸成半熟,然后拌匀再蒸即可食用。
糯米食品,是仡佬族最喜食用的食品之一。
糯米一般都用来制作糯米粑,做糯米粑时先将糯粑,烤、炸、煮均可。
因制作方法不同,各具不同的风味。
食用时,常配以蜂蜜、红糖、白糖、芝麻、苏子等。
仡佬族大都喜欢把鲜菜做成酸菜和腌菜再吃,如用青菜、辣椒、大蒜、生姜混合腌制的酸辣菜,用香椿芽腌制的腌香椿,不仅可以凉拌,单独作菜,而且还可用来做成大菜(即扣肉底菜)。
肉类主要有猪肉、羊肉和牛肉、马肉,其中较有代表性的风味菜肴是用猪骨头、鸡肉加大量的辣椒粉舂碎,加各种佐料做成的辣椒骨,食用时既可单独做汤,又可与其他菜相配,制成各种风味菜肴。
[仡佬族,黔北,印迹]浅谈黔北仡佬族文化的原始宗教印迹
三、黔北仡佬族的鬼神崇拜
由于上古时期,先民对客观事物大自然现象无法认识,以为天地万物皆有抽象的鬼神。这些鬼神有超凡的能力,甚至能决定人们的生死祸福,因而迷信鬼神,便产生了鬼神崇拜。黔北仡佬族中有从事驱神送鬼的端公(巫师)和巫婆,能装神扮鬼为人祈福消灾,还能保胎、治病。仡佬族“祭祀本族神祠、信仰原始宗教巫鬼”[2],在务川道真一些偏远落后的地区,仡佬族人在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或者家人久病不愈时,就会采用巫术活动为其祈福治病、驱鬼逐魔。在鬼神崇拜方面的表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有傩堂戏、跳神、溜红铧口、打保符等。被称为“中国古文化的活化石”的傩堂戏在道真、湄潭、务川一带盛行,傩堂戏将祭祀仪式和戏剧性表演相结合,祭中有戏、戏中有祭。其中祭祀包括“四大坛、八小坛”,傩戏包括正戏和外戏。
二、黔北仡佬族祖先的崇拜
祖先崇拜由图腾崇拜过渡而来,在亲缘意识中萌生、衍化出对本族始祖先人的敬拜思想。是在万物有灵的思想基础上,在人们进入氏族社会以后产生的一种血族承继观念和对祖先劳绩的追念情感,相信死去的祖先的灵魂仍然存在,仍然会影响到现世,并且对子孙的生存状态有影响的信仰,“祖先崇拜又称祖灵信仰,根源于人们关于灵魂永生那样一种宗教观念”[1]。黔北地区仡佬族住房一般是一列三间,正中一间叫堂屋,不住人,设神龛供奉祖宗牌位,神龛中书写“天地君亲师位”,并在两边记录了本族的祖籍来源,设古圣先贤、观音、牛王、财神等香位。宝王祭拜是黔北仡佬族祖先崇拜典型,传说仡佬族祖先因其献丹沙于周武王被封为“宝王”,后被仡佬族尊为“宝王菩萨”。务川一带仡佬族在采砂炼汞时要对其专门祭拜,表达对祖先的崇拜和祈求好运,逢年过节时要像对待祖先进行祭拜。有些方专门修建有宝王庙供奉宝王菩萨,在务川县三坑村现仍保存一座较为完好的宝王庙。
一、黔北仡,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或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这种关系常常通过氏族起源神话体现出来,在黔北地区仡佬族较为集中的务川县、道真县一带,民间流传着“神鹰救兄妹”的故事。传说远古时期,大地全部被水淹没,有兄妹二人避于葫芦飘荡在水中,当洪水消退后,葫芦却被卡在石柱中,天神派雄鹰将葫芦抓到平坦的地方,救出兄妹俩。兄妹二人四处寻找不见人烟,只好在江边搭棚居住,以猎为生。天神知道当地已无人烟,只好让兄妹俩成亲,还授予其谷物种子,让其开荒辟草种庄稼、繁衍子孙。救命的神鹰和保命的葫芦变成了子孙们为崇拜的对象。现在黔北地区仡佬族民众,仍把鹰和葫芦作为崇拜的对象。在清代时期的木石雕刻,和现有民居的木雕窗花中有许多似凤、似鹰的鸟类图案和葫芦的形状,在黔北傩戏中的木雕傩母像的头饰就是一只飞鸟的形象。现在务川县仡佬族在重大节庆活动中,继承了祖先对神鹰和葫芦的崇拜,将“神鹰抱葫芦”作为图腾标志。
中华各民族简介——仡佬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仡佬族仡佬族概况历史: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
“仡僚”、“葛僚”、“仡佬”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
人口:仡佬族约有人口43.8万。
分布: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经济:仡佬族以农业为主,平坦地区多种水稻,山区旱地多种杂粮,属稻作农耕经济类型。
仡佬族风俗图腾:信仰:仡佬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仡佬族认为万物有灵,供奉“牛王”、“神树”、“山神”、“灶王”等。
除每年逢节要祭祀外,在天灾、病痛时,还有烧香、烧纸钱敬供。
祈求消灾除病,丰收平安。
仡佬族还受佛教、道教影响,兼收并蓄,各种宗教互相渗透混杂。
礼仪:诞生礼:仡佬族非常重视婴儿的出生。
婴儿出生后,其父亲马上向外祖母家报喜。
外祖母带上将早已准备好的婴儿衣物及肉、蛋、面、油到女婿家,并确定“月米酒”的日期。
即庆贺婴儿满月的酒宴。
满月酒宴一般由外祖母家出面,邀请亲友、族人、朋友,前来喝满月酒,庆祝家中又添新成员。
找“保爷”:即为小孩找一个“保护”人。
主要目的是为了孩子体弱“命薄”,需要借助别人的力量来保护,才能驱邪避鬼。
禁忌:农历正月初一到初五,忌扫地、挑水,忌向门外倒污水,忌烹饪生食物,不骑马,不犁田,男人不事农,女不动针线。
忌妇女上栏棚睡觉;两个男人谈话时,忌妇女从中间走过;忌妇女犁田;三月三全寨祭神树日,禁忌女出门,亦不准洗衣晒衣,恐冒犯了神灵。
在农历正月过年的头几天,妇女不得步出家门。
个别地区,父母弥留之际,不许女儿靠近。
婚俗:仡佬族姑娘出嫁前三五天便开始“哭嫁”。
娶亲时新郎不亲迎,而是于婚期前一日派轿夫天黑时到女家。
进门前,女方有专人主持“栏门礼”,要行敬酒、铺毡、恭候等礼数,每道程序都有传统的对答礼词,必须说唱得合乎规矩,否则要遭轰笑。
姑娘出嫁时先将花轿抬进堂屋,由新娘的兄长或叔叔将新娘“拉出”里屋,给祖宗父母磕头,尔后“强抱”入轿中,表示对娘家恋恋不舍。
仡佬族
白衣为主祭司
民族建筑 黔西、大方、毕节、织金等地 的仡佬族,房屋为木结构,但 不是吊脚楼,过去多以茅草盖 顶,砂土夯墙,这与经济条件 和高寒山区保暖防雹的髹要有 关,茅草房屋建得特别厚实、 整洁。屋脊和屋檐相当讲究, 檐下收篡处精心编织造型。各 异状结,如词盖瓦屋面的封檐 板样,具有很好的艺术装饰效 果,被入誉之为“贫女巧梳 头”。这一带。木材较少,通 常只有朋间两端木构架,次间 两极为土墙。
过年: 清代以来,仡佬族人渐仿汉人以腊月三十至正月初一为过年,原先十月为岁首 的习俗渐渐废止。
仡佬节 仡佬族一年之中要过两个年节,一个是春节,另一个是仡佬年,仡佬年在农历 三月初三过。春节的时间和习俗大致与汉族相同,但有“喂树”的特殊内容。 “喂树”又被称为“祭树”或“拜树”,起源于仡佬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古树 (大树)崇拜。
由于受地理和其他民族的影响,各地仡佬族民居差异很大。仡佬族多数住在山 区民谚说:“高山苗,水侗家,仡佬住在岩旮旯。”仡佬同胞因地制宜,以石 建房。石头奠基。石块砌石板盖顶。卡内部却是木结构吊脚楼。
民族服饰 仡佬族男女皆穿裙(男裙短,女裙长)。用布一幅图于腰际,无摺皱,有如桶状, 谓之“桶裙”。男子皆穿短衣,女子或短衣或长衣,或短衣外套以前短后长之袍。 质料有葛、麻、羊毛、丝、棉布等。男女多以长帕包头,有的妇女或用花布一块 盖顶。 大约在十九世纪中叶,仡佬族妇女上衣短仅 及腰,袖背上绣鳞状花纹,下穿无褶长桶裙, 整个裙子分为三段,中段用羊毛织成,染成 红色,上、下两段多用麻织,一般有青、白 色条纹,外罩青色无袖长袍,长袍前短后长, 均绣有花纹,穿时从头上套下,脚穿钩尖鞋。 男子多穿对襟衣,男女均以长帕包头。大约 在三、四十年前,仡佬族服饰大多与邻近汉 族或其他民族相同了。
宗教信仰 仡佬族崇拜祖先,奉祀蛮王老祖;认为万物有灵,故信奉多种神灵。清代渐习汉俗,崇奉 佛、道、儒三教,并信巫术。每家堂屋均设神龛,书供“天地君亲服、左昭在穆、古圣先 贤、观音、牛王、财神等香位。老人亡故,要做“亡斋”超度。逢节庆给祖先烧纸时,要 给“地盘业主、早老先贤”烧袱纸一封。如遇灾祸病痛,则许愿还愿,即或清平,亦祈福 延年。请巫师(俗称“端公”、“道士”)至家“打保福”、“冲滩”,或设“坛”敬 “坛”,或“还梅山”,或“送瘟神”,或“打粉火”。相信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能消灾 免祸,益寿赐福。有寄拜奇石、古树之俗。还相信“烧胎”、“叫魂”、“观花”、“顿 水碗”、‘界八字”、“看相”、“看风水”、“占卜”、“问卦”等。
西南地区各族的天神祭祀风俗
西南地区各族的天神祭祀风俗苗族对天神祭祀是以一头水牛、十九杯酒、十九份祭肉,外加一只鸡、一只鸭、三份牛肉和三杯酒为礼。
祭祀时,巫师一边念巫词,一边呼唤天神和差鬼来领受祭礼。
对其他保护神的祭祀要视其神的作用而定。
如果是对专事护佑的神,祭供时,就要在门前立一棵三丈长并带枝叶的小树或一把竹子,剪些白纸人和纸飘带挂在上面,树下摆一小长方桌,桌上放五杯酒和一升米,并插上一炷香。
巫师左手拿只白公鸡,右手抓米向前抛撒,嘴里不停地呼唤神的名字,要他们来受祭和给予保佑。
念毕,杀白公鸡洒血于小树示祭。
布依族祖师崇拜由木匠、石匠、医生,甚至包括布摩等进行祭祀,其方法是以一块或大或小的木板,于室内靠墙立于小桌上,沾满鸡血与公鸡绒毛,逢场(赶集,七日一轮)买公鸡祭之,以求办事顺畅。
侗族除了寨神是在寨门设祭祭祀以外,对婚育神和历史人物神均建有庙宇。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寨中的妇女即带上锅瓢碗盏以及煮油茶所需的物品,到婚育神庙前就地生火煮油茶,祭祀婚育神(郎家神或外家神),祈祷村寨平安,阖家清洁,人丁兴旺。
敬祭后,大家在一起欢欢喜喜吃油茶,尽情欢笑,叙述家常。
侗族祭祀历史人物神,主要是祭飞山公,时间在大年三十,祭祀情况与祭其他神略同。
水族对保家神,是在中堂设席供奉,杀牲敬献,供物为猪、牛、鸡等。
祭祀主持正义之神时,选七人,两人抬一架子猪,其他带自备的酒饭。
抬架子猪的,不论其路途多远,只能一肩到达,中途不能换肩。
在祭祀地,他们把猪杀死,煮熟敬供。
由巫师念咒,然后把肉分开,各吃各的,谁也不能说话。
吃不完的肉,按在场的人数,每人分一份,自带回家。
仡佬族崇拜阳沟神,是因祭祀地点在住户堂屋的后檐沟而得名,祭祀时间在每年的腊月三十晚。
方法是:用泡木四根(约三四尺长)作柱,搭成一个单面草房,前高后低。
在四根柱子的半腰横以数根木条,上铺泡木片和少许茅草。
一切准备就绪,即杀公鸡一只,加上酒饭、刀头肉和豆腐。
杀鸡时,鸡血要滴在茅草上,同时还以鸡毛蘸血贴于泡木架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仡佬族人崇拜诸神姚元华岑巩仡佬族人过去对自然神的崇拜,主要有大地、水、火、雷、桥、洞、米、岩头等等,在这崇拜的诸神中,颇为崇拜的是土地神。
土地神土地神也称上地庙,岑巩仡佬族人认为地有地神,万物得以滋长,土地生长五谷,才给人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必须的生活资料,便从崇拜土地到祭土地神,这是古人“亲地”的自然崇拜。
为了酬劳那些对农业生产作出贡献或有功于民的人物,便把他们奉为土地神,加以祀奉。
据《礼记·祭法》载,传说在三皇五帝时,共工的儿子句龙长年累月辛勤开垦九洲荒地,种植五谷,死后被奉为土地神,也是人类最早的土地神,但早期崇拜的土地神,是抽象化的大地之神,既没有职司,也没建立神庙。
大约到汉代,才有朝廷设的后土祠,作为祭祀土地的场所。
汉唐之际,土地神才由自然之神衍化为人鬼之神,并有了某某人死后做土地神的说法。
岑巩县仡佬族人长期以来,认为自己的祖先是共工的后裔,是开荒辟草的开荒业主,古老先民。
自宋代以后,仡佬族人就认为土地神能保佑一方水土、一方人的安宁。
土地神大都是下层人物,土地神是民间俗神,地位低微,不为历代统治者所看重,明太祖取得天下后,取消了土地神的各种封号,只将其视为冥间最基层的行政机构,庙宇很小,往往在城角村头立一个二三尺高的小庙而已。
土地神,岑巩仡佬族人也称为土地爷、土地公、土地婆等。
按处所方位又有山神土地、坳神土地、屋上土地、挡方土地等等之称。
敬奉的神庙也有土地庙、土地官等称呼。
土地神受到了仡佬族人的普通信奉。
以前,在仡佬寨子上,一般每个自然村寨前,均立有一座约三尺高的土地宫,百分之九十几的住户,大门前立有挡方土地,缝年过节,红喜(婚嫁、建房、祝寿、满月等),白事(丧葬)均要备注肉等供品到土地公(婆)前敬奉,烧香烧纸,祈祷平安增福。
山神土地、坳神土地是立在山上和山坳处的土地。
山神土地和坳神土地,均各司其职,分管山神和坳神,凡各种匠人上山做手艺,猎人扎山打猎,或某人从某山某坳经过时开始发病,或在家中生病及遇到什么不顺利的事,均要到山神土地或坳神土地处敬奉土地神灵,以求平安,消除邪恶。
岑巩仡佬族人的土地庙供奉的土地神,均有土地公和土地婆,这与汉代朝廷设的“后土祠”,塑的是妇女神像,称“后土娘娘”极为接近。
有研究者认为,“后土”是由远古时代先民所祭的地母神演变而来,因为地母神能生五谷,五谷由野生而经人类培植成为人工生产,这个过程是由妇女创造的,具有一种神力。
在女性中兴的时代,即称地母为后土。
“后”字的原始涵义是母亲育子之意,“土”则为万物之母,唐宋时土地神日益神化、人格化,出现了男性土地神。
明清时的土地庙就常见土地公与土地婆两尊神像了。
岑巩仡佬族人神文化历史悠久,民间信仰神,是从远古原始信仰传承而来的。
神庇护人看不见又摸不清,而某某巧合现象一经渲染之后,马上传遍四面八方,人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为了力斗避凶,寻求思想寄托或心理上的平衡,也随世俗潮流产生对神的信仰与祀奉,这种心态一直延续至今。
但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与进步,仡佬族人信神的观念,也已逐渐淡化,大多数都相信科学了。
水神岑巩仡佬族人崇拜水神,每年岁首到水井汲水时,要烧香化纸敬祭水神,以求山泉涌泻,细水长流。
每当大年初一寅时每家每户的仡佬族男人都要去井里挑水,叫取银水,其意是:把金银财宝挑进屋,一年四季赢利双收。
每当上山或下地干活口干舌噪时,去井边喝水,要取三皮青草,打三个草标,放进水井,表示向水神买水喝,否则,喝水会引起肚子疼。
火神岑巩仡佬族人崇拜火神,缝年过节,婚丧嫁娶,三朝满月,立柱建房的头一天,都要备办酒肉,在火塘边烧香化纸,敬祭祖先。
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各家各户都要送灶,即送火神上天归仙,因为从这一天起人们都要做粑,做粉等天天用灶,不能得罪火神,到腊月三十夜再接个灶,将火神接回来。
接灶、送灶时都要烧三柱香、一占纸、放三个炮火、在年三十夜仡佬族人也有请火三脚(称亲架)休息的习惯,也就是这一天守岁,各家各户要烧大火,怕火神受到伤害。
三十夜的大火直烧到天明,也就是不能断火(接香火)的意思。
雷神岑巩仡佬族人崇拜雷神,每年腊月,要打一个“粑王”到农历正月十二日“雷神”生日时用它来祭祀,他们认为“雷神”可以驱妖造雨,预测吉凶祸福。
仡佬族人凡在春天听到第一声春雷响时,都要及时相告,如是白天,要打个转身,如是晚上正遇睡觉时则要翻个身子。
意思是告诉雷神,大家都听到你的声音了,知到雷神来了,如听到雷声不动,就是雷打不动,那就不吉利了。
二是在身上或床上拍三掌,叫抖跳瑵。
即告诉蛇、虫、蚂蚁离善良的人群远一点。
三是吃饭时,不能抛洒,如洒落在地上或多多的剩下不吃,那是要遭到雷神打的。
大人们经常对小孩说“你不怕雷公打吗”。
桥神岑巩仡佬族人崇拜桥神,认为“桥神”即是“桥怪”,姑娘出嫁不能从桥上走过,否则会得罪“桥神”,会桥崩路断,不吉利。
在注溪乡、龙田镇一带有用童子祭桥的传说,旧时每修好一座桥梁,匠人都要喊:“多子多桥上过,独子独女垫桥墩。
”为了不让独生子女被“桥神”或“桥怪”夺去,家长们就给娃娃“打号”:剃头,只留三绺头发,肩上缝块小红布。
认为打了号,神怪就认不出来了,就可以免灾避祸。
仡佬族人还有架桥的习惯,一是一对夫妇结婚三年五载还没有生孩子,就请路桥先生在人群经常路过的沟边架一座桥,叫送子桥。
二是孩子经常生病,非常弱小,也要在路边架一座桥,这叫扶子桥。
架桥时要求主人自己砍三根三尺六寸一样大小的杉木棒,请木匠做成排,在桥排上用青、蓝、黄、红、紫等五色或七色布条扎在两头,架桥时用六个粑粑,一块豆腐、一块刀头肉、三柱香、一占纸等在夜深人静时请路桥先生去架。
架桥时,先生要烧香烧纸,念一些咒语,如:“架桥修路儿女一大路,架桥过河,子女个个都成活”等,祈祷平安。
洞神岑巩仡佬族人崇拜洞神,凡遇干旱,则祭“洞神”,祈求“洞神”赐降甘露,滋润庄稼,以保农业丰收。
请康熙《思州府志》就有“土人”(指仡佬族人)祀“洞神”,求雨的记载,说“土人”把桐木村的白崖洞视为“神洞”,认为其中有“蛇神”,“祈祷颇应”。
这高峻徒峭的白崖成了人们崇拜敬奉的仙山,认为洞中的神仙可以保佑人们风调雨顺、国泰平安、五谷丰登。
米神婆婆岑巩仡佬族人崇拜米神婆婆,住居在凯本乡平牙村的仡佬族人,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日要吃斋敬祭“米神婆婆”,用十皮青菜叶以及米粑、豆腐、清茶等作为祭品,桌下摆米。
祭祀时要焚香烧纸,念咒语,感谢“米神婆婆”恩赐当年五谷丰登,来年收成更好。
烧岩头岑巩仡佬族人烧岩头,这是巫师赎魂的祭祀形式,在仡佬族的信仰中,如果有人面黄肌瘦、四肢无力、精神萎靡、不思饮食,就认为是失了魂魄,要请巫师赎魂,病人家须备雄鸡、刀头(猪肉)、大米、粑粑、豆腐等祭品,由巫师携至沟溪、岩洞旁阴森处,用岩头砌灶架锅,将鸡杀死,砍去头、爪后去毛,然后连同其他供品一起放进锅中,煮成一锅烩稀饭,并酌酒烧香纸敬祭荒郊野鬼。
巫师大念咒语,令鬼放鬼。
祭毕,巫师即在附近觅捉几只蜘蛛或几条小虫包回病人家中,用布制一“魂包”,佩戴于病人胸前,便认为魂归病人身上,可解除病灾。
“烧岩头”时,寨上大人小孩都可以去参加,分享杂烩稀饭,而且必须全部吃掉,一点也不许带回家中。
遣马赎魂(撵峦追魂)遣马赎魂(撵峦追魂),即某人久病不愈时,由病人家请来道师,备好雄鸡、刀头(猪肉)、大米、粑粑、豆腐,酒等祭品,然后在病人家中堂摆好祭品,再由道师酌酒,燃香烧纸,口念咒语,施法,同时请来寨上的锣鼓手,按道师的节令敲锣打鼓,再由道师发令给马脚(马脚是一用桃树杈做成的三角木。
在此是由病人寨上一身强体壮的中年男子,手持马脚充任马脚)。
接令后,带领20多人冲出门去,跑到本地在当地人认为较阴森恐怖的地方,捉几只蜘蛛或小虫,道师用丝线缝合好后,就挂到病人脖子上,吊在胸前,意即帮病人驱除了邪鬼邪神,赎回了丢失的魂魄。
冲傩还愿保平安代国才冲傩还愿是居住在岑巩龙田、平庄、客楼等地仡佬族人的宗教信仰,也是一种传统习俗,一般五至天才能结束。
为什么要冲傩还愿,它带有一定的神秘和迷信色彩。
就是家中有人病了,或是生畜饲养不兴,或家中诸事不顺,就由主人到自家神龛下,或到寨中的庙堂上烧香化纸,许下愿心说,只要诸神保佑本家XX的病好,或是保佑本家六畜兴旺,事事顺意,实现了许下的心愿,主人家将预备好许下的东西,测吉日,接傩堂师到家举行冲傩还愿公式,以似勾子愿心,使得家道更加顺畅。
冲傩还愿,要经过以下程序:接师(冲傩法师)、扎台、发锣鼓迎圣、开光点相、架桥迎兵、和神、会兵、辞席、踩九洲、发五猖、纳牲、敬标、安龙谢土等。
接师:主人家看定了吉日,准备好了还愿仪器、供品,在开坛前三天,主人派人或亲自带着请帖,去把掌坛师傅接到家中筹备冲傩还愿的全堂法事活动。
扎台:即扎“八宝仙台”(简称“宝台”)、“七洲五庙台”,“祖师台”、“值坛土地台”,“香炉师台”和“锣鼓师台”,以及张挂神符、神案、宝盖等。
八宝台:就是将一张八仙桌放于堂屋右上方(靠神龛)处。
七洲五庙台:是将一张八仙桌置于堂屋外的廊檐左边,桌子上摆一升米,米上插“七洲五庙诸大百神一切众神香位”。
升了前面摆一个香炉,香炉内焚三柱香、升子后面摆五个斟有少许米酒的小酒杯,升子与酒杯之间摆一堆三粑两豆腐。
此桌上的酒米,俗称“叫化酒米”,街上叫花子可以随便拿走。
祖师台:将一张小方桌摆靠在堂屋左壁,桌上放一升米,米上供一对小木雕像,升子前摆一个香炉,点三柱香,还置有一个烛台,焚上腊烛,其它与七洲五庙台摆设一样。
值坛土地台:安置在八宝台桌子下面的土地坛面前,不用桌子,只在地上摆一升米,插有“值坛土地护教威录众神之位”牌,摆一个香炉,一个烛台,焚香点烛。
香炉师台:就是将一张桌子置立于堂屋的左上角,此为香炉师位,桌子上放纸钱、纸马、香盘、腊烛、面具及法衣(法师穿的衣服)等,随时听候法师号令,上香、烧纸,点酒。
锣鼓师台:将一张桌子置放于堂屋右下角,以安放锣鼓,锣鼓手听从法师号令,时敲时停敲响锣鼓。
挂神案:神案即诸神仙图,它们依次是马元帅,道法天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王灵官等。
六台扎好,即张贴神符吉语,如“免三灾、免八难、夏进田庄、秋收五谷、五龙归位人畜兴旺、勅虎守家门降吉祥、勅龙眼宅第招财宝以及各种符印等。
发锣鼓迎圣:冲傩仪式开始,锣鼓手打起锣鼓。
香炉师点燃香烛,主人放起鞭炮,掌坛师身穿法衣,头戴冠昌、摇动师刀,舞起牌印,念请诸位神圣入傩堂。
开光点相:香炉点亮腊烛,为众神照亮,即“开光”,法师念到“堂前不要断更鼓、炉中不要断香火”,断了“更鼓从头起,断了香烟冷淡神,别的堂上香烟冷,我们堂上闹沉沉”等,即冲傩开始。
架桥迎兵:架桥铺路,以迎接诸神兵马赴傩堂,架桥即用一根长凳竖放于堂屋左下角,桥(板凳)上放一张洗脸毛巾帕,意为诸神兵到来时洗脸擦汗。
此时法师作法唱到“鸣角一声当三声,声声吹上玉皇门,师郎拜请是何意,五当淮南名仙师,大马牵走桥上过,小马就走桥下行,兵在堂有缷京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