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了克服自卑感,个体就会追求优越或完善、 完美,这是“生活的基本事实”。追求优越是 人的主导动机。后来,他把追求个体优越改为 追求一种优越而完美的社会。
追求完美的倾向是先天遗传的,天生的。 如果一个人只追求自己的优越而忽视他人和社
会的需要,就会形成病态的“自尊情结”。
人格特征:生活风格(life style)
阿德勒生平 ——早年经历与其理论的联系
3、当他5岁从死神中逃脱后,他决定日后成为一 名医生。这一生活目标的确立对他具有重要影 响。他说:“我确定了一个生活目标,借此理 想而结束了对死亡的恐惧”。由此他明了生活 目的的重要性。
4、从他童年的合群上,也不难明白他日后提出 社会兴趣之概念的合理性。另外,他对排行学 的兴趣与观点也与他的成长背景有着密切关系。
美国罗斯福总统,患有小儿麻痹症,其奋斗事迹, 更是家哈喻户晓之事。有时候,一方面的缺陷也会使 人在另一方面求取补偿,例如尼采身体羸弱,可是他 却弃剑就笔,写下了不朽的权力哲学。诸如此类的例 子,在历史上或文学上真是多得不胜枚举。
4、但如果被自卑感压倒,就形成神经症,形成“自卑情 结”。
人格动力: 追求优越——生活的基本事实
个体心理学
——与Hale Waihona Puke Baidu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相对立
1、阿德勒认为,人与社会可以和谐相处;弗洛 伊德认为,人与社会总是处于对立状态;
2、阿德德认为,人生的意义和未来的人生目标 和理想对人具有巨大的作用;弗洛伊德认为, 人的发展取决早期的经历,特别是本能生活;
3、阿德勒认为,心理是帮助个体达成未来目标 的有机整体;弗洛伊德认为,心理是由相互冲 突的不同结构构成的。
4、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追求内 心和谐,都有与人合作的天性(社会兴趣); 弗洛伊德认为,人与社会相冲突。
人格的动力——自卑感
1、器官的自卑与补偿(1907年) 身体是整体发挥作用的有机体,某些器官如果存在缺陷,个
体就竭力发展有缺陷的器官,甚至能够把生理缺陷变成优势功能, 从而获得过度补偿(如古代希腊的戴蒙斯赛因斯(Demosthenes) 原先患有口吃,经过数年苦练竟成为著名演说家),或发展能补 偿这种缺陷的其他功能来实现补偿。
生活风格(life style):个人试图追求优越的手段 和方式。每个人追求优越的手段和方式各不相 同,从而形成不同的人格风貌。
生活风格的作用:决定个体注重生活的哪些方 面和怎样重视;赋予个体以同一性,它决定了 个体如何解决问题;决定个体观察到什么和忽 视什么;决定个体的未来目标和如何实现目标。
生活风格
自卑感
个体
未来目标
人格动力 ——自卑感与虚构目的论
决定论
自由意志论
Freud
Jung Adler
健康人与神经症患者对虚构目的或理想的态度:
健康人根据环境来改变其虚构目的或理想,仅 将其作为对付生活的手段;而神经症患者则将虚 构的目的或理想本身当作目的,而不是作为手段, 因此往往不肯放弃无法实现的人生目标和理想。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1870-1937), 奥地利心理学家, 个体心理学的创立者, 早年是弗洛伊德的亲密 合作者,后两人决裂。
阿德勒生平
——早年经历与其理论的联系
1、他在身体上的缺陷,使他日后观点中非常重 视器官缺陷的研究;
2、在与哥哥的对比中,哥哥身体健康又受父亲 宠爱,因此他深感自卑。在以后的生活中,超 越自卑以及与哥哥、同伴的竞争成了他生活中 的重要内容。这也使得他在日后提出自我与超 越的主题,并把追求卓越与成就作为人类活动 的基本需要。可以说,自卑与超越的理论是他 自己个性发展的真实写照。他本人正是通过自 卑感补偿而获得巨大进步的人。
儿童形成怎样的生活风格取决于其个人的 条件。如果由于某种特殊的原因而产生自卑感, 那么其生活风格就旨在补偿或过度补偿这种自 卑感。如果儿童把心目中有影响的、有力的人 作为榜样时,其生活风格就会得到发展。
人格动力——虚构目的论
虚构目的:即主观信念或目标,它使个体的生 活更有意义,更有目的性。如一个信佛的人, 或相信上帝存在的人,其行为方式与无神论者 不同。人生的理想和信念对个体行为有巨大的 影响。
虚构目的论是人格的统一原则,即个体所做的 每件事都与虚构的目标相联系。要理解人类的 行为,未来比过去更重要(区别于弗洛伊德的 早期决定论)
阿德勒后来将“虚构目的论”称为“自我理想 指南”。
人格动力 ——自卑感与虚构目的论
阿德勒强调未来的人生理想和目标的作 用,但不否认过去经验对人的影响。
个体是由自卑感和不完善感推动的, 以其独特的生活风格为手段以实现某种 未来目标的、追求完美发展的人。
人格特征:生活风格(life style)
生活风格的种类: 健康的生活风格:使个体趋于完美,
与他人和睦相处,有利于社会目标的实 现。
错误的生活风格:建立在自私自利基 础上,与社会目标相冲突。
人格特征:生活风格(life style)
生活风格形成的时间: 个体的生活风格在四至五岁期间就完全定
型了。 生活风格形成的条件:
社会兴趣(social interest)
社会兴趣:追求全人类生活和谐、友好相处, 渴望建立美好社会的天生需求。此时,阿德勒 认为,个体的首要动机是渴望建立完美社会, 而不是个体自身的完美化。
社会兴趣是一种遗传得来的潜能; 要完成人生的三大任务也要求个体必须具有社
2、主观自卑感(1910年) 理论重点从生理自卑感转向“主观自卑感”,补偿或过度补
偿指向真实的或想象的自卑。 任何人都有自卑感,成为人就意味着自卑。攻击和力量是克
服自卑的手段,追求力量意味着追求更多的男性品质,此为“男 性反抗”。
人格的动力——自卑感
3、自卑感是人生的主要动力,促使个体不断奋斗,取得 成就。
阿德勒的主要著作
阿德勒的主要著作有: 《神经症的性格》(1912); 《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1917); 《理解人类本性》(1918); 《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1919); 《生活的科学》(1927); 《生活对你应有的意义》(1932); 《神经症问题》(1932)等。
追求完美的倾向是先天遗传的,天生的。 如果一个人只追求自己的优越而忽视他人和社
会的需要,就会形成病态的“自尊情结”。
人格特征:生活风格(life style)
阿德勒生平 ——早年经历与其理论的联系
3、当他5岁从死神中逃脱后,他决定日后成为一 名医生。这一生活目标的确立对他具有重要影 响。他说:“我确定了一个生活目标,借此理 想而结束了对死亡的恐惧”。由此他明了生活 目的的重要性。
4、从他童年的合群上,也不难明白他日后提出 社会兴趣之概念的合理性。另外,他对排行学 的兴趣与观点也与他的成长背景有着密切关系。
美国罗斯福总统,患有小儿麻痹症,其奋斗事迹, 更是家哈喻户晓之事。有时候,一方面的缺陷也会使 人在另一方面求取补偿,例如尼采身体羸弱,可是他 却弃剑就笔,写下了不朽的权力哲学。诸如此类的例 子,在历史上或文学上真是多得不胜枚举。
4、但如果被自卑感压倒,就形成神经症,形成“自卑情 结”。
人格动力: 追求优越——生活的基本事实
个体心理学
——与Hale Waihona Puke Baidu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相对立
1、阿德勒认为,人与社会可以和谐相处;弗洛 伊德认为,人与社会总是处于对立状态;
2、阿德德认为,人生的意义和未来的人生目标 和理想对人具有巨大的作用;弗洛伊德认为, 人的发展取决早期的经历,特别是本能生活;
3、阿德勒认为,心理是帮助个体达成未来目标 的有机整体;弗洛伊德认为,心理是由相互冲 突的不同结构构成的。
4、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追求内 心和谐,都有与人合作的天性(社会兴趣); 弗洛伊德认为,人与社会相冲突。
人格的动力——自卑感
1、器官的自卑与补偿(1907年) 身体是整体发挥作用的有机体,某些器官如果存在缺陷,个
体就竭力发展有缺陷的器官,甚至能够把生理缺陷变成优势功能, 从而获得过度补偿(如古代希腊的戴蒙斯赛因斯(Demosthenes) 原先患有口吃,经过数年苦练竟成为著名演说家),或发展能补 偿这种缺陷的其他功能来实现补偿。
生活风格(life style):个人试图追求优越的手段 和方式。每个人追求优越的手段和方式各不相 同,从而形成不同的人格风貌。
生活风格的作用:决定个体注重生活的哪些方 面和怎样重视;赋予个体以同一性,它决定了 个体如何解决问题;决定个体观察到什么和忽 视什么;决定个体的未来目标和如何实现目标。
生活风格
自卑感
个体
未来目标
人格动力 ——自卑感与虚构目的论
决定论
自由意志论
Freud
Jung Adler
健康人与神经症患者对虚构目的或理想的态度:
健康人根据环境来改变其虚构目的或理想,仅 将其作为对付生活的手段;而神经症患者则将虚 构的目的或理想本身当作目的,而不是作为手段, 因此往往不肯放弃无法实现的人生目标和理想。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1870-1937), 奥地利心理学家, 个体心理学的创立者, 早年是弗洛伊德的亲密 合作者,后两人决裂。
阿德勒生平
——早年经历与其理论的联系
1、他在身体上的缺陷,使他日后观点中非常重 视器官缺陷的研究;
2、在与哥哥的对比中,哥哥身体健康又受父亲 宠爱,因此他深感自卑。在以后的生活中,超 越自卑以及与哥哥、同伴的竞争成了他生活中 的重要内容。这也使得他在日后提出自我与超 越的主题,并把追求卓越与成就作为人类活动 的基本需要。可以说,自卑与超越的理论是他 自己个性发展的真实写照。他本人正是通过自 卑感补偿而获得巨大进步的人。
儿童形成怎样的生活风格取决于其个人的 条件。如果由于某种特殊的原因而产生自卑感, 那么其生活风格就旨在补偿或过度补偿这种自 卑感。如果儿童把心目中有影响的、有力的人 作为榜样时,其生活风格就会得到发展。
人格动力——虚构目的论
虚构目的:即主观信念或目标,它使个体的生 活更有意义,更有目的性。如一个信佛的人, 或相信上帝存在的人,其行为方式与无神论者 不同。人生的理想和信念对个体行为有巨大的 影响。
虚构目的论是人格的统一原则,即个体所做的 每件事都与虚构的目标相联系。要理解人类的 行为,未来比过去更重要(区别于弗洛伊德的 早期决定论)
阿德勒后来将“虚构目的论”称为“自我理想 指南”。
人格动力 ——自卑感与虚构目的论
阿德勒强调未来的人生理想和目标的作 用,但不否认过去经验对人的影响。
个体是由自卑感和不完善感推动的, 以其独特的生活风格为手段以实现某种 未来目标的、追求完美发展的人。
人格特征:生活风格(life style)
生活风格的种类: 健康的生活风格:使个体趋于完美,
与他人和睦相处,有利于社会目标的实 现。
错误的生活风格:建立在自私自利基 础上,与社会目标相冲突。
人格特征:生活风格(life style)
生活风格形成的时间: 个体的生活风格在四至五岁期间就完全定
型了。 生活风格形成的条件:
社会兴趣(social interest)
社会兴趣:追求全人类生活和谐、友好相处, 渴望建立美好社会的天生需求。此时,阿德勒 认为,个体的首要动机是渴望建立完美社会, 而不是个体自身的完美化。
社会兴趣是一种遗传得来的潜能; 要完成人生的三大任务也要求个体必须具有社
2、主观自卑感(1910年) 理论重点从生理自卑感转向“主观自卑感”,补偿或过度补
偿指向真实的或想象的自卑。 任何人都有自卑感,成为人就意味着自卑。攻击和力量是克
服自卑的手段,追求力量意味着追求更多的男性品质,此为“男 性反抗”。
人格的动力——自卑感
3、自卑感是人生的主要动力,促使个体不断奋斗,取得 成就。
阿德勒的主要著作
阿德勒的主要著作有: 《神经症的性格》(1912); 《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1917); 《理解人类本性》(1918); 《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1919); 《生活的科学》(1927); 《生活对你应有的意义》(1932); 《神经症问题》(193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