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前沿讲座 第九讲 旅游人类学(64P)
旅游学课件(系列9篇)
旅游学课件(系列9篇)旅游学课件篇1教学目标:1、能够用活泼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火车开了》,并能按歌曲节奏边唱边进行律动和表演。
2、能随音乐用念、拍击活动做等形式表现“x、xx、0”三种节奏。
3、能够用甜美的声音演唱《郊游》,并能通过演唱和造型来表现歌曲情景。
4、能积极参与表现预设情景种的音乐活动,且在音乐活动中有所创新。
教学设想:教唱歌曲可采用“听唱法”教学,老师边带唱,边做一些基本动作,如:先用手势模仿火车轮子转动的动作,每小节第一拍向前伸出,第二拍向下向后收至腰间,再用踏脚动作模仿火车开动的节奏。
这样,既为单纯的教唱增添一点色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律动和表演做好了铺垫。
“开火车”音乐游戏,先由6—8名同学组成一列火车,火车司机双手交x平放胸前,后面的同学用左手搭在前面同学的肩上,左手和脚的动作与教唱时的动作相同,然后,在教室前后设两个车站,“火车”呈“S”线路行驶到每站时,每站一次加一名同学到车尾,直至全班同学上车。
游戏时,全体参与,边唱歌边做游戏。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流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表现欲望,让每孩子都能大胆的尝试、积极的投入表演,而且想方设法表现的与众不同。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郊游路线图。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提问导入,激发兴趣师:昨天晚上我听到一种声音,我想让你们也听一听,聪明的小耳朵们,你们能否听出来呢?(播放火车的录音)生:是火车。
师:回答得真好!哪些小朋友坐过火车或者看见过火车呢?小朋友们坐过火车吗?火车是什么样儿的?火车开动时发出怎样的声音?火车鸣笛的声音又是怎样的?火车能帮人们做些什么?学生一一回答。
师:那么今天这节音乐课你们想不想再坐一回火车去祖国各地游览呢?生:想!师:让我们去火车站买火车票。
老师用电子琴模仿火车的鸣笛声,让学生用声音模仿火车开动时的声音,并让学生观看火车进站和出站时的影片。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
旅游人类学基础性学理分析
旅游人类学基础性学理分析作者:裴理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7年第03期摘要: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研究已从单一的经济视角转向多角度的理论视角,旅游人类学研究为旅游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本文从旅游学与人类学的关系、中外旅游人类学研究的现状、旅游人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旅游人类学的基础性学理进行分析,以实现对旅游人类学理论的再认识。
关键词:旅游人类学;旅游研究;田野调查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2一、旅游学与人类学的关系“人类学”起源于西方,在19世纪40年代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广义上的人类学包括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类学是指文化人类学。
从学术角度来讲,旅游学和人类学之间似乎没有交集,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研究领域,事实并非如此。
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文化传统的丧失、自然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枯竭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皆属于人类学研究的范畴。
旅游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一部分,特别是现代旅游行为的很多文化现象,如仪式、艺术、迁徙、民俗、娱乐和审美等,既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活动的不可或缺的内容,既属于旅游研究的范畴,也属于人类学研究的范畴,所以,旅游学和人类学存在着必然的研究交集。
如果运用人类学相关理论对旅游学进行研究,很多由旅游活动所带了的负面现象将会得到很好的预防和解决,实现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和谐发展。
二、中外旅游人类学研究现状分析旅游人类学是一门西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其标志就是美国人类学家努涅斯发表的一篇关于墨西哥山村开展周末旅游带来影响的论文。
在瓦伦斯密斯编著的《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一书中,主要从旅游者的研究视角对旅游人类学进行了研究,按照不同的标准把旅游者分为不同的类型,如,从旅游者的数量和旅游方式上把旅游者分为七个类别,从旅游者的目的和动机上把旅游者分为五个类别,同时又分析了促使旅游者进行旅游的十四种动机,进而实现对旅游者进行研究。
旅游知识讲座 免费
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含义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给予如下定义:
第一条:本公约,以下各项为“文化遗产”
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 遍价值的建筑屋、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或结 构、铭文、洞窟以及联合体;
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地质和自然地理具有突出的 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受 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境区;
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 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
第三条 本公约缔约国均可自行确定和划分上面 第1条和第2条提及的、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 财产。
四、旅游者的条
营销观念
销售与营销观念的对比
旅游者的十项基本要求(麦克纳尔蒂 )
① 以可支付的合理价格在清洁的床上休息。
② 使用干净、清洁的盥洗、卫生设施,包括酒店的卫生间和城 市区的公共厕所。
③ 品尝当地的特色菜肴。
④ 在无污染的环境下参观景区、景点(包括无乱丢垃圾和抛弃 所造成的污染)。
⑤ 感受当地的历史文化。
⑥ 参与当地的一些活动,如散步、骑马、钓鱼、划船、旅游、 滑雪、骑自行车等。
值。这种价值对旅游者而言构成吸引力,表现 为精神文化审美性效用或娱乐健康效用等。对 企业而言,则具有开发利用效用,获得经济利 益,对整个社会而言具有整体的社会效益。 • (2)旅游资源必须是哪些价值突出的物体。
(3)旅游资源是一种环境物质。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 具有了一个新的价值——即存在价值,要求保持其原本底色。 所以具有突显价值的环境更有巨大的存在的价值,为同代人和 后代人使用。
历史文化名城
专业知识前沿讲座》文化旅游
《专业知识前沿讲座》 ——文化旅游
班级:旅游0901 姓名:肖伟 学号:200946900501
文化旅游
文化四解 : 1,指人类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
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社会的意识形态或一种人文现象。 3,指考古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
布地成为独立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4,只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摘自现
文化性是旅游主体活动的本质属性。墨子说“食 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 常安,然后求乐”。现代旅游现象,实际上是一 项以精神,文化需求和享受为基础的,涉及验、 政、社会、国际交流等内容的综合性大众活动。
旅游客体的文化属性。 自然与文化资源,人文旅 游资源:无论是实物形态的文物古迹还是无形的 民族风情、社会风尚,均属于文化的范畴。 由 各种自然环境,自然要素,自然物质和自然现象 构成的自然景观,只有经过人为的开发利用,才 能由潜在的旅游资源变为现实的旅游资源。即使 是自然美,也必须通过鉴赏来反映和传播,而鉴 赏是一种文化活动,因此,自然旅游资源同样也 具有文化性。
旅游业的文化属性。 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 文化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 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只有挖掘出文化内涵, 它才有具备吸引旅游者的魅力。
经济学家孙尚清:
旅游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是:经 济——文化产业
旅游人类学基础性学理分析
现代经济信息旅游人类学基础性学理分析裴 理 三亚学院摘要: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研究已从单一的经济视角转向多角度的理论视角,旅游人类学研究为旅游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本文从旅游学与人类学的关系、中外旅游人类学研究的现状、旅游人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旅游人类学的基础性学理进行分析,以实现对旅游人类学理论的再认识。
关键词:旅游人类学;旅游研究;田野调查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406-02一、旅游学与人类学的关系“人类学”起源于西方,在19世纪40年代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广义上的人类学包括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类学是指文化人类学。
从学术角度来讲,旅游学和人类学之间似乎没有交集,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研究领域,事实并非如此。
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文化传统的丧失、自然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枯竭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皆属于人类学研究的范畴。
旅游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一部分,特别是现代旅游行为的很多文化现象,如仪式、艺术、迁徙、民俗、娱乐和审美等,既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活动的不可或缺的内容,既属于旅游研究的范畴,也属于人类学研究的范畴,所以,旅游学和人类学存在着必然的研究交集。
如果运用人类学相关理论对旅游学进行研究,很多由旅游活动所带了的负面现象将会得到很好的预防和解决,实现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和谐发展。
二、中外旅游人类学研究现状分析旅游人类学是一门西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其标志就是美国人类学家努涅斯发表的一篇关于墨西哥山村开展周末旅游带来影响的论文。
在瓦伦斯密斯编著的《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一书中,主要从旅游者的研究视角对旅游人类学进行了研究,按照不同的标准把旅游者分为不同的类型,如,从旅游者的数量和旅游方式上把旅游者分为七个类别,从旅游者的目的和动机上把旅游者分为五个类别,同时又分析了促使旅游者进行旅游的十四种动机,进而实现对旅游者进行研究。
论旅游人类学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论旅游人类学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作者:余倩雯史秋霞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4年第12期人类学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研究人类的科学,而旅游人类学则是通过人类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视角来分析研究人类的旅游活动。
随着时代进步、经济发展,旅游活动不再仅仅是一个热门的现象或是一项常见的人类行为活动,通过以人为本的旅游人类学视角,可以更好更全面的开展旅游规划工作。
一、旅游人类学的定义和产生所谓人类学(Anthropology)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研究人类的科学。
人类的发展过程、人类所拥有的文化等方面都应是其研究的内容。
人类学的学科体系中,可分为如下的研究方向:体质人类学、考古学、语言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
可见,人类学就是从人类社会的不同方面和角度来研究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科学。
为了研究他人,人类学者常常把不同人群的生活方式(文化)进行比较,而且通常是在一个能囊括所有相关人员在内的广阔背景之中作比较。
这些传统方法在旅游人类学的研究中得到保持。
从国内外现有的各种研究成果来看,旅游人类学的研究主要是从旅游地的居民和游客之间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研究旅游地的文化现象和演变,以及这种文化现象对旅游地社会的影响。
一般认为西方人类学者加入旅游研究的标记是1963年人类学者努涅斯(Nunez)发表的论述,《一个墨西哥山村开展周末旅游带来的影响》一篇论文。
20世纪70~80年代,研究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是旅游人类学的主流。
其中70年代,以旅游对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文化影响为主。
进入80年代后,学者们越来越关注旅游对西方发达社会的影响,并把旅游开发与社区建设联系起来,考察如何使二者更好地互动。
20世纪90年代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进入学者们的视野,他们开始思考如何达到社会文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西方学人类学者研究旅游,主要从目的地居民、游客以及客源地社会这三个不同视角出发,进行系列研究,形成了3种不同的理论和观点。
关注目的地社会的人类学者认为旅游引发了当地社会文化的变迁,因而把旅游看做一种涵化和发展形式从游客出发;有的学者认为旅游活动的结构、功能与人生经历仪式(Rites of Passage)相似,因而旅游可以看做一种世俗仪式;为了弄清楚旅游的成因,学者到客源地社会寻找答案,认为旅游是一种上层建筑,是依赖于其他更为根本的社会因素的。
旅游人类学视野中的旅游业_东道主与游客_读后
旅游人类学视野中的旅游业———《东道主与游客》读后①●章海荣(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上海 201800)摘 要:本文从欧美旅游人类学者对旅游本质和旅游业的独特视角,引申出作者多年来对旅游文化现象的研究,提出居家和旅游作为互补的生活共同构成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图景;提出对民族特色在旅游跨文化交流中文化涵化的关注。
关键词:神圣旅程;拓展生活空间;转型;文化涵化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44(2004)05-0040-03 说到旅游,不绝于耳的是资源开发、景点推介,还有地方特色、天下一绝等。
对于旅游业,已成的观念是进入门槛低,投资少,见效快。
地方特色人人都有,开发出来,可作为拉动经济的先导产业。
与此相适应,高校的旅游专业中,首先重视旅游经济学,然后是旅游规划与开发、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营销或公关等。
同时还有旅游文化、旅游地理、旅游资源、旅游民俗等等。
与上述情况不同,朋友近日寄来张晓萍译自美国著名人类学教授瓦伦・L ・史密斯的著作《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一书,道出旅游研究的另一种声音。
它为我们开启了一扇窗户,那里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人类学界所讨论的旅游问题及提出的理论观点。
这些观点可为我们借鉴,对人类旅游活动的共性揭示,则具有指导意义。
第一章“旅游:神圣的旅程”。
从标题即可感知其对旅游本质认知的独特视角。
早期的旅游与朝圣很是密切。
那时,人们怀着虔诚的心情去朝圣,一路上则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
如英国14世纪诗人乔叟在他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描述了去坎特伯雷朝圣的香客们一路上的活动。
我们可看到,在朝圣途中,纯粹宗教意义的活动无形中成了有旅游性质的“礼仪”,朝圣与旅游结合在了一起。
《东道主与游客》的作者认为旅游活动与日常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旅游时人们的精神状态达到神圣的“高点”,它是一种有着丰富符号内涵的人类活动。
旅游对人们的意义与以前的仪式活动很相似。
旅游人类学安琼、朱娜、卡茜燕、宋玉洁
在《海滨癿人行道归谁所有——尤卡坦(Yucatan)半岛旅游业中癿权力
结构》(1978)中认为,旅游提高了当地特权人物癿地位。
企业名戒组细名
17
LOGO
2012-12-23
(一)对目的地社会的文化接触、变迁与 发展的研究
• 4、旅游人类学偏向亍关注主人社会癿文化接触不发迁, 这里癿主人社会一般是指代第三丐界癿国家和地区。由此, 研究者们转向研究旅游所带来癿道德、权利等问题癿讨论, 也促使研究者们开始怃考现代癿、大众癿旅游给第三丐界 带来癿实质怅影响。
LOGO
2012-12-23
企业名戒组细名
14
(一)对目的地社会的文化接触、变迁与 发展的研究
• 2、在旅游人类学癿早期阶段,主要研究旅游给主人社会 带来癿影响,以及将这一影响定怅为是好还是坏,即积极 影响戒者消极影响。
(1)旅游对当地带来和积极影响 代表人物/著作/时间/主要观点: 哈莱尔· 伯德(Harrell-Bond) 通过长期癿田野调查,在著作《一扇面向外部丐界癿窗户:冈比亚癿 旅游不収展》(1978)中指出:旅游在冈比亚癿収展过程中给当地社 会带来诸多益处,如增加了公共设斲不建筑,增加了就业,提供了更 高癿经济收益等。
主要观点:研究者们収现,在旅游所携带癿西斱収达、强势、权力等 外部因素癿冲击下,旅游往往通过乘法效应不示范效应来对主仅社会 斲加影响,仅而导致依附问题癿出现。
LOGO
2012-12-23
企业名戒组细名
18
(一)对目的地社会的文化接触、变迁与 发展的研究
• 5、研究者们基亍収达国家和地区癿旅游者在旅游接触中
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科恩
旅游者经验癿亐种模式——存在怅旅游者、实践怅旅游者、体验怅旅游者、 休闲怅旅游者、转移怅旅游者 LOGO
旅游人类学
旅游人类学论文文化真实性与旅游体验2013年12月摘要:随着对文化真实性探究的深入,发展旅游业时如何保护和开发民族文化考虑的因素也多起来,但主要的因素是必须要考虑的:首先,传统文化在转换为商品化时要充分考虑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其次,不因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而束缚拥有这种文化资源的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目前,国内外有关旅游体验的文献研究数量庞杂,还未形成明显的系统。
尤其国内许多学者在旅游体验基本理论方面研究还处于从国外引进阶段,更多是对旅游体验定性方面的研究,而定量方面研究还显得十分薄弱。
关键词:文化真实性旅游真实性研究综述旅游文化的历史本真性影响文化真实性的因素旅游体验关于国内外旅游体验的研究综述旅游背景下地方文化真实性研究游客和社区居民的文化真实性感知总结一、基本概念1、旅游人类学所谓人类学(Anthropology)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研究人类的科学,人类的发展过程、人类所拥有的文化等方面都应是其研究的内容,人类学就是从人类社会的不同方面和角度来研究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科学。
旅游人类学是从文化和美学的角度,研究旅游地居民、社会团体、旅游开发者与旅游者之间关系的科学。
2、文化真实性客观性真实、建构性真实、存在性真实客观主义者坚持“客观性真实”,即强调客观事物的原汁原味的真实性。
由此产生的旅游者体验是对事物原形的认识性体验。
文化真实性的涵义也在文化商品化背景下悄然发生着变化,对于文化商品化对民族文化真实性的是非功过,本文将从人类学、民族学等多个角度对旅游业中的文化商品化与文化真实性问题进行论述。
3、旅游体验所谓体验式旅游是指“为游客提供参与性和亲历性活动,使游客从中感悟快乐。
”体验式旅游更着重的是给游客带来一种异于其本身生活的体验,比如为城市人提供乡村生活的体验;为游客带来不同地域,或者是不同年代生活的体验等等。
二、文化真实性(一)旅游真实性研究综述1、真实性的概念真实性概念被引用到旅游业中,认为人们旅游的目的都是为了经历旅游目的地的“真实”。
旅游人类学(5篇)
旅游人类学(5篇)旅游人类学(5篇)旅游人类学范文第1篇在文化人类学讨论当中,其特别重视文化的多样性特点,并且在长期的进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作为一门以文化讨论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其也存在一些优秀的讨论案例。
那么在开展旅游文化讨论的过程中,将其作为参考依据,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分析旅游文化也是可行的。
一、国内外讨论现状国外学者与旅游文化学有关的讨论起步比较早,在长期的讨论过程中,已经实现了从不同的角度开展学科分野讨论,并且在识别出多种旅游文化的基础上开展实证分析,如:均质化、人造景观、麦当劳化、游客注视、文化真实性、旅游族群性、文化商品化等。
其在开展旅游文化的讨论过程中,将讨论的重点放在文化的解释上。
而我国与国外的讨论相比,在旅游文化有关的讨论方面起步相对来说比较晚,并且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旅游文化本体认知上,其认为必需要先明确的界定出旅游文化的概念,才能够将其应用详细的旅游文化现象中来,但是始终未能对旅游文化的概念做出明确的界定,这也使得关于旅游文化的讨论存在肯定的迫切性,并且旅游文化也被给予了工具性的特点。
但是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进展,其中产生了大量的旅游文化之实,只是还没有形成名正言顺的旅游文化之名。
这也是我国旅游文化学讨论所面临的逆境,一方面存在大量的学科讨论成果无法通过旅游文化学整合;另一方面旅游实践当中存在的许多案例都没有在文化视野下降进行考察,这也是导致旅游文化本体始终模糊不清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
总的来说,国内外在开展旅游文化讨论时,在讨论重点及喜好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二者都具有各自的特点。
二、旅游文化讨论所面临的逆境在我国高等旅游教育当中,对于旅游文化具有明确的要求,要求能够明确的界定旅游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但是当前不管是在学者的讨论还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旅游文化一词消失的频率颇高,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
随着各项讨论的不断深化,人们渐渐在查找一种能够摆脱旅游文化认知逆境的方法,于是通过跨学科的方法来端详旅游文化的方法应运而生,其中以文化人类学视野来探究旅游文化就是各种方法中的一种典型代表。
旅游人类学presen 总1
---旅游人类学专题
张丽娜 程小娟 刘珈伊 王银爱
旅游人类学专题
人类学基本内容介绍(3) 旅游人类学基本内容介绍(7) 东道主与游客关系案例展示 讨论(2) 推荐书目和参考文献
人类学概述
16世纪初“人类学”一词产生于希腊文 anthropos(人)和logia(科学),即人的科 学。
《文化人类学》,2002)
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功能说—旅游人类学研究的思想基础 “文化实际是满足人类需要的手段。文化是一种物体、态度和活 动体系;它是一个整体,其中各个部分都是相互依存的;文化在 满足人类需要的过程中创造了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促使新的文 化和手段的出现,这正是人类进步的关键所在。”
文化内涵(2)
因此要求旅游人类学有一个统一的理论与特别的方法论目前看来不太可能而唯一现实的办法是对旅游现象能形成某些一致的观点从而使学科内部或学科之间的学者的研究能够融合起来旅游人类学的三个研究视角人类学视角下的引自赵红梅的旅游人类学理论概谈广西民族研究2008第1期关注目的地社会的人类学者认为旅游引发了当地社会文化的变迁因而把旅游看做一种涵化和发展形从游客出发学者们认为旅游活动的结构功能与人生经历仪式ritespassage相似因而旅游可以看做一种世俗仪式为了弄清楚旅游现象的本质学者到客源地社会寻找答案认为旅游是一种上层建筑是依赖于其他更为根本的社会因素的
旅游人类学的基本内容
对旅游人类学的基本理解 旅游人类学的研究状况(文献综述角度) 旅游人类学的研究的两大主题 旅游人类学的研究视角 旅游人类学几个常见理论 旅游人类学代表人物 旅游人类学与旅游社会学比较
一、对旅游人类学的基本理解
何谓旅游人类学 从国内外现有的各种研究成果来看,旅游人类
“旅游人类学”在中国诞生
旅游人类学
旅游人类学旅游前沿问题第六讲报告——旅游人类学主讲人:孙九霞教授一、文献综述——旅游人类学理论旅游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孙九霞老师从人类学与旅游的关系切入,旅游作为人类的一种在时代经济背景下产生的普遍行为,引起的学者的注意。
非西方世界旅游人类学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相对较晚,在我国,虽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注意到旅游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人类学研究,却迟至20世纪90年代末才出现。
虽然在目前的旅游人类学研究当中,涌现出较多的应用性研究,但在作者来看,应用性研究其实只是旅游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而不应该也不可能看作是全部内容。
迄今为止的旅游人类学的众多研究中,虽然研究的题材、范围、和对象极为广泛,但就其理论的渊源关系而论,则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以及由根纳普、特纳等人创立的人类学仪式理论以及马康耐的“舞台真实”理论。
二、讲座内容回顾1.关于人类学1)概述孙九霞在讲座的开始先概况的介绍了人类学这一门学科,人类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人类的本质的学科。
人类学(anthropology )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
人类学是以人作为直接研究对象,并以其为基础和综合理解为目的的学科。
如果把人作为动物的人和文化人来区分的话,那就不可能全面地去理解人。
人类学是以综合研究人体和文化(生活状态),阐明人体和文化的关联为目的的。
综上所述人类学大致可区分为:主要研究形态、遗传、生理等人体的人体人类学,亦称自然人类学;以风俗、文化史、语言等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文化人类学,以及专门研究史前时期的人体和文化的史前人类学。
2)内部分野如上所述,人类学是一个很广泛的学科,广义的人类学由四个组成部分:体质人类学(生物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以及文化人类学。
体质人类学(生物人类学):在考古学家与体质人类学家合作下展开对灵长类的长期田野观察,希望以此方式解答史前考古学无法研究人类先祖行为的遗憾,而这类研究其中又意外启发对灵长类语言沟通系统的研究考古人类学:考古人类学与体质人类学有交叉,除了对人类体质的考古调查之外,还包括对整个人类的精神文明及社会发展的相关内容作出阐释。
旅游人类学授课计划
“旅游人类学”课程大纲Anthropology of Tourism一、课程要求与评分标准:本课程采取教师授课和专题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请各位同学课前务必事先精读指定的本专题阅读资料,认真做好准备,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按照“旅游中的’本真性’(authenticity)”、“旅游与族群认同”、“旅游、全球化与地方”、“遗产与旅游”、“旅游中的社会性别”五个专题分为五个小组,每一专题授课时间为两周(6课时),第一周由教师讲授,第二周由选择该专题小组的同学主讲,其他同学点评。
(具体课程安排见后表)本课程评分标准如下:上课出席占30%,课堂讨论占30%,期末论文占40%。
无故旷课及未按照规定上交期末论文的同学不能获得成绩。
二、课程目标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中,旅游学与人类学之间存在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类学对“他者”的研究,旅游作为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活动的一种产物,旅游行为对东道主社会价值观念、经济、环境等方面带来的巨大冲击等亟待研究的课题,使得旅游人类学成为一门重要的人类学分支学科。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从学科发展脉络系统地介绍人类学对旅游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并将结合一些具体案例,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考察在旅游活动中,东道主与游客、国家权力与地方社会、旅游产品的原真性与商品性等几对重要概念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理论性参考。
三、具体课程安排1、课程导论课时:4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王志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瓦伦·L·史密斯主编:《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张晓萍等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美】纳什:《旅游人类学》,宗晓莲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美】Nelson Graburn:《人类学与旅游时代》,赵红梅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彭兆荣:《旅游人类学》,民族出版社,2004年。
龚锐主编:《旅游人类学教程》,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年。
旅游人类学的建构与本土化研究
旅游人类学的建构与本土化研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一直是时髦的学术词汇。
在文化学的视野里,共时态的“全球化”事实上构成了一个由多维文化组合而成的特殊文化景观。
在全球化的推波助澜下,旅游作为文明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在世界各个角落蔓延开来,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文化现象。
当人们开始广泛购买由旅游过程所带来的人生体验时,就表明社会已从实用性的物质消费时代转向了享受性的精神消费时代,现代与后现代文化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可见一斑。
作为一种被深度认可的社会现象,“旅游”具有全球共性化的发生动因、发展规律以及衍生问题,从而为旅游人类学的跨文化研究提供了融会贯通的语境前提。
一、旅游人类学的建构旅游人类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以指导弱势文化地区的旅游发展为己任。
因此,运用“文化”工具,追索旅游现象的本质(包括旅游影响的文化本质)就成为研究者的目标。
西方学者为此所做的大量研究及其理论成果,为中国学者提供了思想指引,奠定了理论基础,所产生的巨大学术贡献是不言而喻的,但要达到指导旅游地发展的目的,仅仅依靠“解释”或“认知”依然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要求旅游人类学的学科属性要从“人类学性质”转向“交叉学科性质”,在此思想指导下,旅游人类学的理论框架需要予以重新考虑。
(一)研究范畴旅游行为是人的行为,个体行为的加合成一种社会性的常态,成为社会现象;而人类学的研究宗旨则是以文化理论为利器,破解繁杂的社会表象,揭示其文化内涵,进而发现人类社会的演替规律。
所以旅游人类学研究也应以“人”为主线,探索旅游现象的文化内涵、发现旅游的文化影响并揭示这种影响产生的社会推动作用为其研究的主要范畴:1、旅游现象中的“人”根据社会角色理论,在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中,各种人群按照参与行为的不同功能进行角色分类。
即旅游者、旅游服务者和旅游“管理者”。
旅游者是一次旅游活动中的行为主体,是旅游行为的具体实践者,在其行为过程中,牵引出了其他角色行为;旅游服务者是旅游活动能够实现的具体保障者,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直接参与旅游保障行为的各种从业人员,为完成行为主体的活动而提供各种功能性服务;二是并不直接参与旅游服务的当地社区,其具有两个方面的保障作用,一方面提供了旅游景观背景,另一方面提供了环境保障。
旅游产品规划的旅游人类学思考
旅游产品规划的旅游人类学思考
何向;程瑜
【期刊名称】《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03(000)002
【摘要】@@ 旅游人类学是应用人类学的分支学科,它通过人类学的独特视角来探讨旅游现象,分析通过旅游为中介带来的社会问题,对当地文化带来的巨大(或好或坏)的冲击.
【总页数】2页(P100-101)
【作者】何向;程瑜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旅游学院;中山大学人类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4
【相关文献】
1.国内旅游人类学的发展及问题思考
2.正本清源:生态旅游泛化的深度思考——旅游人类学的生态视角
3.对旅游人类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4.何谓旅游?r——旅游人类学视角的思考
5.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产品规划思考
——以雁鸣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旅游人类学宏大理论的构建--高长江《人类纪的游牧与救赎:旅游人类学思想与场景》评介
中国旅游人类学宏大理论的构建--高长江《人类纪的游牧与救
赎:旅游人类学思想与场景》评介
冯侃
【期刊名称】《旅游论坛》
【年(卷),期】2022(15)2
【摘要】旅游人类学尤其是中国话语的旅游人类学“宏大理论”建构,是当代中国旅游学人面临的重大、艰巨和前沿性理论课题。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研究员、首席专家兼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特聘教授高长江先生撰写的学术专著《人类纪的游牧与救赎:旅游人类学思想与场景》,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总页数】2页(P113-114)
【作者】冯侃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哲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
【相关文献】
1.旅游人类学再认识--兼论旅游人类学理论研究现状
2.开启象征人类学理论研究新篇章——《象征人类学理论》评介
3.中国旅游人类学的构建、困惑与应对——《旅游人类学教程》之后
4.旅游人类学理论在中国旅游发展中的应用
5.文艺人类学新探索:《文艺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评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16
(3)旅游人类学发展总体状况
1974-1986年间,在旅游学的重要刊物《旅游研究
年鉴》(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上人类学者发 表了45篇旅游研究文章。Jafari & Aaser (1988)发现 70、80年代人类学博士学位论文中,研究旅游的文章 增加很快,速度仅次于经济方面的文章。
旅游前沿讲座:
第九讲 旅游人类学
h1Leabharlann 讲座内容:一、人类学与旅游人类学 二、旅游人类学有关理论 三、旅游人类学在中国:研究举例
h
2
一、人类学与旅游人类学
h
3
1、关于人类学
(1)人类学概述
Anthropology的词义: 来自希腊文,anthropos(人)和logia(科学),也就 是研究人的学问。
广义的人类学由四个部分组成:
体质人类学(physical anthropology)(生物人 类学 biological anthropology )
考古人类学(archaeological anthropology )
语言人类学(linguistic anthropology ) 文化人类学(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 )
主位研究,就是要研究者从事件参与者本人的 角度去观察,要研究者摆脱既有的范式的束缚, 抛弃文化本位的偏见,去探讨人类社会的现象。
客位研究,即是从旁观者的角度观察人的行为 和事物。人类学家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和 归纳所获的资料。客位研究经常把当地人认为 无意义的、或不适宜的活动、事件来进行比较 和评价。
h
12
•实地调查
人类学的实地调查常常称参与观察 (partcipant observation) 即对一个社区 及其生活方式进行持续的研究。尤其是对 基层的、小规模的社区进行较长时间的调 查,全面地了解一个社区的各个方面,是 人类学家最擅长的。
h
13
•主位与客位研究
主位(emics)和客位(etics)两词是从语言学来 的,意指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人们的思想 和行为。
h
14
2、关于旅游人类学的发展 (1)旅游研究的发展历程
某些价值观使很多学者不愿从事旅游研究,并由 此导致了人类学对旅游研究的发展缓慢。
地理学者是第一批加入旅游研究的,社会学者和 政治学者只是稍早于人类学者加入这一行列。
各学科都以自己的视角审视旅游现象,旅游研究 往往成为出现在各学科内的次学科。
20世纪70年代后,大量人类学专著出版,如 Smith 1977,1989;de Kadt 1979;Jurdao 1990;Kaur 1985;Singh 1989;Rajotte & Crocombe 1980
——弗思著,费孝通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第3页。
h
8
(6)人类学的学科特点
这个新学科的特点,是把个别文化放在从时间上空间 上所见的各种文化形态当中来研究,同时这种研究是 要基于在个别文化中长期而深入的田野调查来进行的。 用这种做法所获得的有关人文的新知识,一方面能够 深入个性,一方面又照顾了世界性;一方面尊重文化 的相对性,一方面确认文化的一般性。这种做法,这 样的知识,是别的学科所不及的,因而造成人类学在 若干社会科学领域内的优越性。
h
15
(2)旅游人类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人类学者真正意义上参与旅游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 60年代,1963年,努涅斯(Nunez 1963)发表了一篇 关于一个墨西哥山村周末旅游的论文。
旅游引发了大规模的社会接触、交往,并进而引发了复 杂的社会变迁现象,使得人类学研究者无法忽视它的存 在。
从人类学学科自身来说,五、六十年代也是一个重要的 理论、方法转折期。结构主义理论、解释主义理论以及 符号、象征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光直《考古人类学随笔》。台湾联经出版社1995年版, 第56页。
h
9
•比较观
人类学与社会学在19世纪的主要区别是社会学 集中研究西方社会,而人类学则有比较的传统, 对整个世界的文化和民族进行比较。比较研究 有两种形式: (1)共时性比较,即对同一时代广大区域内的 (包括许多的民族和文化)的资料进行跨文化 的人类学比较; (2)历时性比较,对同一区域内不同时代的资 料进行比较,以揭示进化的模式(可以是生物 的、社会的或文化的进化模式)
人类学学科的缘起: 作为一门建立在近代科学观念基础上的学科,人类学 脱离了神话、宗教等有关人的认识,期待在人类的自 然特性和文化创造两方面客观地认识人,实证地探讨 人类的由来和现状。
h
4
(2)人类学中的“文化”概念
“化人文以成天下”,即“教化”之意。 作为人类学学科基本定义之一的“文化”,指
的是将人类与动物区分开来的所有造物和特征, 包含了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内容。 泰勒《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或文明, 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的整 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 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 切能力和习惯。”
h
5
(3)人类学的内部分野
h
10
•整体观
这是人类学不同同于社会学的另一特征,社会 学家主要集中在社会和社会制度上,而人类学 则是把人类的体质和行为(包括体质、社会、 文化、甚至心理)的所有方面联系起来研究。 这种研究通常称之为“整体论”(holism), 并且成为人类学的一个基本点。
h
11
•文化相对观
是直接涉及文化价值判断的方法和理论, 是人类学家的核心。它认为任何一种文 化都有自己的特征、个性。在过去、现 在和将来,任何文化在价值上都是平等 的。
h
6
(4)人类学在各国的不同称谓
1、英、法:社会文化人类学 2、美:文化人类学 3、在德语、俄语及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中,民族学
(ethnology)概念还广为使用。民族学重视对不同民 族进行的社会类型的比较研究。 4、我国:20世纪前期、50-80年代、80年代以后
h
7
(5)人类学的学科价值
作为一位人类学者,我将注重那些生活方式和 西方文明不同的人民的习惯和风俗。我注重他 们并不是因为人民的生活方式在猎奇者看来比 较新奇,也不只是因为这种知识对于在不发达 国家工作的人大有裨益,而是因为对他们生活 方式进行研究能帮助我们明白自己的习惯和风 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