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 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 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 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 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 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 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 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 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 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 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 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 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 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
不 知
不夜 声知风。何送这处来笛吹呜声呜 使芦咽诗管咽人,的想芦到一笛:夜征人尽望乡
何 处 吹 芦
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 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 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
管 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怀?
, 一 夜 征
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 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 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
人 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
尽 远方……。“不知何处”,
望 乡
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 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
空寥寂寞。“一夜”和
“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
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
总结 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
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 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 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 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 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 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 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 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 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 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 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 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 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 蕴不尽的特点。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 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赏析

曾wenku.baidu.com度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相传本
诗写成后即被谱以管弦而广为传唱。这是一首抒
写戍边将士思乡怀亲的诗篇。前三句所写,是诗
人登城后的所见所闻,写足诗题。并为最后一句
的出现作烘托和铺垫。你看,“沙似雪”、“月
如霜”两个回答者: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
边塞的荒凉、凄冷。这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
境。第三句描摹笛声,故意不言曲调之内容、声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景中寓情,蓄而未发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正面写情
作者
李益(748-829), 唐代诗人,字君虞,陕西人。
自负才地,多所凌忽,为众不容,谏官举其幽州 诗句,降居散秩。宪宗时俄复用为秘书监,迁太 子宾客、集贤学士,判院事,转右散骑常侍。大 和元年(827)礼部尚书,以礼部尚书致仕卒。诗风 豪放明快,尤以边塞诗为有名。他是中唐边塞诗 的代表诗人。《送辽阳使还军》、《夜上受降城 闻笛》2首,当时广为传唱。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 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 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他擅 长绝句,尤工七绝
情,直至第四句才一语破的,让读者在“一夜征
人尽望乡”的图景中去揣测和回味那笛声所流露
出的浓烈乡思和满心的哀愁。读来,余音袅袅,
言尽而意无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