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见证红旗渠修建的艰苦岁月
红旗渠建设的历史和当代价值
红旗渠建设的历史和当代价值红旗渠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工程,该工程以其壮观的规模和里程碑的意义,深深地印在了中国人民的心中。
红旗渠的建设历史不仅见证了中国农业的发展,更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气和智慧。
本文将探讨红旗渠建设的历史和当代价值。
一、红旗渠建设历史红旗渠的建设始于1960年代末期,是为了解决中国西北地区农业灌溉的问题。
在这个时期,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扶贫攻坚计划,积极地发展农业生产,以解决农民的生计问题。
1960年代末期,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政府的首要任务之一,因为当时的西北地区缺乏水源和灌溉系统。
党和政府认为解决灌溉问题是促进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关键,这就引发了红旗渠的建设。
邓小平于1960年首次提出“打好渠子,解决眼前问题”的号召,开启了红旗渠的建设计划。
整个工程涉及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包括挖掘工程、灌溉工程和水利工程等部分,工程规模之大、难度之高,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项伟大成就。
在建设过程中,许多劳动者和农民在挖掘沟渠、运输土石、挖井、修建泵房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
随着项目的进展,红旗渠的规模不仅越来越大,而且逐渐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在红旗渠建设的过程中,许多机械设备、建筑材料、节能方法和管理经验也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和完善,使得这项工程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和赞誉。
二、当代价值红旗渠建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是中国农村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更在于它对于当代中国的启示和价值。
以下是红旗渠对当代的启示和价值之一。
1. 构建现代化农业红旗渠为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建立了基础。
当今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了高质量发展的阶段,特别是农村地区口碑不佳、生产水平有所下降。
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考虑建立一些例如红旗渠的灌溉系统并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以加强现代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科技创新和改良,可以更好地为农村地区提供可靠的、可持续的安全供水,并创造一个更加有效、生产率更高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2. 推动区域和平发展红旗渠的建设是一个支持区域和平发展的重要举措。
关于安阳红旗渠文案的作文
关于安阳红旗渠文案的作文提起安阳红旗渠,那可真是一段令人惊叹不已的传奇!我曾有幸亲身感受过红旗渠的魅力。
那是一个阳光正好的日子,我怀着满心的期待踏上了前往红旗渠的旅程。
一路上,我都在想象着它会以怎样的姿态展现在我的面前。
当我真正抵达那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连绵起伏的山峦,像是大地母亲伸出的巨大手臂,将这片土地紧紧拥在怀中。
而红旗渠就像一条蜿蜒的巨龙,盘踞在这山峦之间。
沿着渠道前行,脚下的石板路透着岁月的痕迹。
我抚摸着渠道边的石壁,粗糙的质感仿佛在诉说着当年修建时的艰辛。
我看到石壁上一道道凿痕,那可不是机器留下的整齐印记,而是当年的人们一锤一锤敲出来的呀!每一道凿痕,都藏着汗水,藏着坚持,藏着希望。
走着走着,遇到了一位在当地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大爷。
他的脸上刻满了皱纹,那是岁月留下的深深印记,但他的眼睛却格外明亮,闪烁着回忆的光芒。
大爷看到我对红旗渠充满好奇的样子,便打开了话匣子,给我讲起了当年的故事。
他说,那时候啊,生活条件艰苦得没法想象。
吃不饱、穿不暖那是常有的事儿。
可大家心里都有一股劲儿,那就是一定要把这渠修成,让子孙后代能过上好日子。
于是,男女老少齐上阵,每天天不亮就出发,背着工具,翻山越岭。
工具不够,就自己想办法打造;粮食不够,就勒紧裤腰带。
大爷说,有个年轻的小伙子,为了赶进度,连续几天几夜没合眼,最后累倒在了工地上。
可就算这样,大家也没有退缩,咬着牙继续干。
我听着大爷的讲述,眼前仿佛浮现出了当年那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
人们的号子声、锤子的敲击声,仿佛在山谷中回荡。
再往前走,看到了一湾清澈的渠水。
水面平静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和岸边的绿树。
我蹲下身子,用手轻轻触摸着渠水,凉凉的,让人心里特别舒畅。
这水啊,曾经滋润了多少干涸的土地,养活了多少代人。
渠道边有一棵老槐树,枝繁叶茂,像是一把巨大的绿伞。
据说这棵树在修渠的时候就已经在了,它见证了红旗渠从无到有的全过程。
我靠在树干上,闭上眼睛,感受着微风拂过脸颊,思绪也飘得很远很远。
修红旗渠的感人故事
修红旗渠的感人故事修红旗渠的感人故事第一部分:前言红旗渠,这个名字在老一辈人的心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它不仅是新中国经济建设史上的一座伟大工程,更是一段充满艰辛和感人故事的历史长河。
而这些故事,不仅仅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和顽强拼搏精神,更彰显了我国千百年来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质。
今天,笔者想要向大家讲述的,就是关于修建红旗渠的那些感人故事。
第二部分:红旗渠滩头的水沟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全国经济基础极其薄弱,特别是在农业方面更是如此。
解决渠道要道靠近工地的用水问题成为了修建红旗渠的难点之一。
这个时候,一个叫王鹤武的地地道道的农民站了出来,他主动带领乡亲们,挖一条水沟将水引到工地。
这个小小的水沟,成为红旗渠修筑历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第三部分:一份信任改变命运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库区地灾频现,水坝发生泄漏。
这个时候,一位叫杨森的技术师傅,用自己50多年积攒的大量防洪理论和工程经验,及时向领导提出意见和建设方案,成功化解了危机。
这件事情让杨森的名字响彻了大地,他也得到了众人的信任和赞誉。
第四部分:建渠工程中的英雄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有一群英雄默默无闻地奉献着。
当时,每个修渠的人员只能领到10元的生活费,还要自己种菜吃饭、修洞房等。
但他们仍然坚持着,用生命和汗水干出了一份辉煌。
有的修渠工人在江水中奋战多年,最后被江水冲走了;有的工人在画房钉钉、修入墙堵洞中,落下了“老胃病”……他们没有退缩,只为了红旗渠这个伟大的梦想而坚持着。
第五部分:红旗渠的胜利1965年9月15日,红旗渠正式通水。
这个时候,全国人民的心情都不同寻常地激动起来。
如此一条人工运河,将黄河与长江连成一个水系,将京、津、冀、晋、鲁、豫、陕、川、渝九省市联为一气。
盛大的通水典礼中,有习近平、李克强等合唱了歌曲庆祝这个胜利。
第六部分:后记红旗渠的建设,不仅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更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汗水和不断奋斗的结晶,也展现出我国人民自力更生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的感人故事作文
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的感人故事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嗨,小朋友们大家好啊!今天我想给大家讲一个关于修建红旗渠时的感人故事。
你们一定听说过红旗渠吧?那可是一件了不起的大工程,让干旱的内蒙古得到了生命之水。
在修建红旗渠的时候,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发生,我今天就给你们讲一个最感人的故事。
1958年,在修建红旗渠的工地上,有一位叫李永柏的知青负责修建一段渠道。
这一段地方的地形特别陡峭,岩石又特别坚硬,工人们干了几个月仍然无法完工。
大家都很失望,因为再这样拖下去,整个工程就会严重延误。
这时,李永柏突然想到一个主意,他决定用炸药炸开这段陡峭的山体。
当时,工地根本没有炸药可以用,别的工地也拿不出来。
眼看着工期就要被无限期推迟,李永柏终于想出了一个疯狂的主意。
你们猜他想出了什么主意?他决定用自己的身体来制造炸药!李永柏在工棚里生起了火,把自己的身体慢慢加热。
当他的身体温度足够高时,就快速滚到需要爆破的地方,用自己的身体引发剧烈的爆炸!第一次爆炸的力量虽然不够大,但成功炸开了一点缝隙。
李永柏又一次次用自己的身体爆破,几个月下来,他整个人都烧焦了,浑身是炼伤。
直到有一天,由于爆炸的力量太猛,李永柏的身体终于全部炸开,化为肉泥,连骨头渣都找不到了。
但就在那一刻,那段陡峭的山体被彻底炸开,红旗渠修建终于不再受阻碍。
李永柏同志是多么伟大的英雄啊!他是用自己的生命,为红旗渠开辟出一条生命之路。
没有李永柏,就没有今天的丰饶生活。
从此以后,每当看到内蒙古辽阔的绿色草原和流淌的河水时,我们都要永远怀念李永柏同志和修建红旗渠的无数英雄们,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来了幸福生活。
红旗渠精神将永垂不朽!小朋友们,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也要像李永柏一样,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自己的贡献。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
你们有没有被李永柏同志的英勇事迹所感动呢?希望大家都能从中汲取力量,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篇2【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的感人故事】大家好,我是一个小学生,今天我想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很久以前的感人故事。
退休老干部参观红旗渠红色教育基地的感想体会
退休老干部参观红旗渠红色教育基地的感想体会参观红旗渠红色教育基地,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首先,红旗渠是我国工程史上的伟大壮举,它以人类与自然的智慧与力量,成功地把黄河水引入大凉山地区,解决了当地长期饱受旱灾的问题。
这一工程凝聚了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奋斗,展示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难,追求幸福的伟大精神。
参观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勤劳智慧的力量。
其次,红旗渠红色教育基地通过展示各种文物、图片和实物,生动再现了当年修建红旗渠的情景和人物。
通过了解红旗渠的历史背景和修建过程,我对我们国家的发展历程和人民的奋斗精神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在基地中,我看到了一张张照片,身临其境地感受了那个艰苦岁月里人们的坚持和付出。
这让我深思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不是来之不易的,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再次,在参观过程中,我看到了红旗渠所带来的巨大变化,这个曾经一片荒凉的地区如今已成为一个富饶的土地。
我想到现如今人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觉得只要我们有决心和勇气,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参观红旗渠红色教育基地,给了我信心和希望。
最后,参观红旗渠红色教育基地不仅让我了解了红旗渠的历史,更重要的是给我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通过回顾历史,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思考现在的人生。
参观结束后,我深感责任重大,要继承红旗渠人民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总的来说,参观红旗渠红色教育基地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思考的机会。
通过参观,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人民的奋斗历程,增强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敬意。
我将永远铭记这次参观,将红旗渠精神带入生活中,为建设美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红旗渠精神传承优秀案例
红旗渠精神传承优秀案例红旗渠精神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它源于中国共产党为了解决晋察冀地区长期的干旱问题而发起的一次伟大的水利工程。
这个工程的背后蕴含了众多英勇无畏、克己奉公的优秀个人和集体。
下面将列举10个以红旗渠精神为题材的优秀案例,以展现这种精神的伟大力量。
1. 王进喜的坚持不懈:王进喜是红旗渠工程的一名普通工人,他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遭遇了许多困难,但他始终坚持不懈,不畏艰险,为工程的顺利进行做出了巨大贡献。
2. 张大山的舍小家为大家:张大山是红旗渠工程的一名工程师,他在工程期间舍弃了自己的家庭生活,全身心地投入到工程建设中,为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做出了巨大努力。
3. 李秀英的无私奉献:李秀英是红旗渠工程的一名护堤队员,她在工程期间不计个人得失,日夜守护着堤坝的安全,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4. 张国荣的勇往直前:张国荣是红旗渠工程的一名水利工程师,他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遭遇了许多困难和危险,但他始终保持着勇往直前的精神,为工程的成功完成作出了巨大贡献。
5. 红旗渠工人的团结协作:红旗渠工程的成功离不开工人们的团结协作。
工人们相互帮助、互相支持,在工程建设中形成了一个紧密的集体,共同克服了许多困难。
6. 红旗渠工程的科技创新:红旗渠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积极采用科技创新,不断提高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
这些科技创新为工程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7. 红旗渠工程的环境保护:红旗渠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系统。
8. 红旗渠工程的社会影响:红旗渠工程的建设不仅改善了当地的水利条件,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9. 红旗渠工程的国际交流:红旗渠工程作为中国水利工程的典范,吸引了许多国际友人前来参观交流,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在水利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10. 红旗渠工程的精神传承:红旗渠工程的成功经验被广泛传承和借鉴,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激励着后人为实现更加美好的社会而努力奋斗。
修建红旗渠的感人故事
修建红旗渠的感人故事
修建红旗渠是中国河南省林县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经过10 年时间,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一条水利工程。
这条渠道长达 1500 公里,被誉为“人工天河”。
在修建过程中,有许多感人的故事。
其中一个感人的故事是关于修建红旗渠的总设计师杨贵先生的。
杨贵是林县的一位农民出身,有丰富的水利建设经验。
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他带领着工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在工作,甚至常常通宵达旦地工作。
有一天,杨贵在工作中不幸受伤,但他并没有因此停止工作,而是继续坚持,直到完成工作才去医院接受治疗。
另一个感人的故事是关于红旗渠的修建工人王怀堂先生的。
王怀堂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每天都要冒着生命危险在工作。
在一次工作中,他不幸被石头砸中,失去了双腿。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继续工作,直到修建完成。
除了这些伟大的设计师和工人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修建工人和志愿者也为红旗渠的修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挖出了渠沟,搬运了数以百万计的土方,为修建红旗渠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修建红旗渠是一项极其艰苦和伟大的工程,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顽强精神和无私奉献。
这个故事中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困难的时候,只要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修建红旗渠的感人故事
修建红旗渠的感人故事
修建红旗渠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勇气。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展现了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和努力。
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中国河南省的太行山区遇到了严重的干旱。
当地的农民被迫向政府求助,于是政府组织了一支由数千名工人组成的队伍,开始了修建红旗渠的壮举。
这项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
然而,工人们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他们勇敢地投入到这项伟大的工程中。
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工人们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
他们需要在悬崖上挖掘隧道,在山谷中搭建桥梁,还要面对恶劣的天气和地质条件。
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劳动,一步步地将红旗渠修建完成。
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有许多工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他们中有的失去了生命,有的受伤致残,但他们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打倒。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红旗渠的修建,不仅解决了当地的干旱问题,也为当地的农业和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它是中华民族的杰作,是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坚韧不拔的象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在自己的努力和拼搏中,才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红旗渠
红旗渠折叠编辑本段修筑背景红旗渠红旗渠,是一个人工修建的灌渠(英文名Red Flag Canal)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县,林州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
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共514个春秋,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
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
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干旱严重到"人相食",在这514年里人相食5次。
元代潞安巡抚李汉卿筹划修建了天平渠,明代林县知县谢思聪组织修建了谢公渠,但是这些工程也只解决了部分村庄的用水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林县缺水的状况。
当时全县的耕地面积共有98.5万亩,但水浇地只有1.24万亩,粮食产量很低,人民群众生活十分困苦。
1949年林县全境解放,随后县政府组织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水困难的问题。
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
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决大面积灌溉问题。
1959年,林县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
境内的4条河流都断流干涸了,已经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见了底,山村群众又得远道取水吃。
经过多次讨论,要解决水的问题,必须寻找新的可靠的水源,修渠引水入林县。
但是在林县境内没有这样的水源,县委把寻水的目光移向了林县境外,想到了水源丰富的浊漳河。
1959年10月10日,林县县委召开会议作决定把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时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
专门研究"引漳入林"工程。
工程决定于1960年2月开工,当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县只有150亩耕地、300万元储备金、28名水利技术人员。
1960年2月,林县人民开始修建红旗渠(原称“引漳入林”工程),经过豫晋两省协商同意,后经国家计委委托水利电力部批准。
1960年3月6日到7日,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在盘阳村召开全体会议,会上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意思就是高举红旗前进。
修建红旗渠的感人事迹
修建红旗渠的感人事迹红旗渠是中国的一项伟大工程,是在1950年代在极其贫困的环境下修建的。
它承载了无数暖心的感人事迹,以下是其中一些值得分享的故事。
在红旗渠修建的初期,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工人们很难在这个地方生存和工作。
然而,有一名叫陈铭基的工程师在铁岭镇见到了园岭山的陡峭悬崖,他想到了一个疏通河道的好办法。
他提出了一种用人力推车疏浚河道的方法,可以将土石块状物从山上运回到铁岭镇,这使得修建工程变得可行。
陈铭基为了实现这个计划,他亲自下到悬崖上进行推车,疏浚河道达到300多米,为后来的修建奠定了基础。
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不仅有工程师的智慧,还有工人们的辛勤努力。
有一位劳模工人叫杨汝璋,他在一个苦寒的冬天被冻伤了手指。
然而,他没有因此放弃工作,而是坚持坚持工作下去,即使他的手指已经坚硬得无法握紧工具。
他用嘴来帮助工作,他以翔实的工作和强大的意志力,激励了周围的工人们。
还有一位农村妇女叫蔡秀华,她和丈夫一起来到红旗渠工地。
在工地上,她不仅开展公益活动帮助其他农村妇女提高生活技能,还带领妇女们共同劳动修建红旗渠。
她曾经积极争取到了一辆拖拉机,并且教会了妇女们如何使用。
她的辛勤工作和奉献精神,使她成为了红旗渠的楷模。
在红旗渠的修建过程中,很多工人们为了省钱而节省食物,许多人都面黄肌瘦。
周光明是一个很瘦弱的年轻人,但他并没有向困难低头。
他看到附近有一片叫中坝的石头,他每天用木棍使劲地砸打块石头,并将其变成粉末。
他吃了一年多中坝石头粉,因为这个石头里有一种叫沐石蛤粉的物质,它能够增加人体的免疫力。
他坚持吃石头粉不锻炼身体,最后全年都没有感到疲劳。
他的身体状况让其他人都非常羡慕。
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感人事迹。
比如,一个叫李某某的农民,他下山回家探亲的时候被迷雾走失,他怀着一种坚持信念的力量,终于度过了74天的荒山野地,成为了一个奇迹。
又比如,为了红旗渠工程的顺利进行,有两位农民自发投身到工地上,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修筑水坝。
修红旗渠的真实历史
修红旗渠的真实历史
红旗渠是历史悠久的水利项目,是圆明园幽郁青草地上最著名的景观之一,也是这座拥有
八百多年历史的古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旗渠始建于宋朝(960-1279年),最初被用作园林灌溉。
它位于圆明园和琉璃水之间,受富士山环绕,形成造景等面,是一处雄伟的景致。
由于它的规模之大和景色之美,它成
为清朝的著名水利工程。
宋朝是一个重视文化的朝代,也许这正是十洲渠被修建的原因之一。
它依附在圆明园四周,与琉璃水汇合,将圆明园内一些诗意之处完整地一体化起来,犹如一幅画卷。
此外,这也
为养鱼和景观美化提供了更多的渠道,是一处深思熟虑的文人之地。
红旗渠的景观也给清朝的文化带来很多改变。
冬天,红旗渠内的冰鱼、水禽都将出现在这里,而且清朝的文人们会在这里为游客提供手书、水墨诗词的表演,游乐和创作,甚至进
行舞蹈表演。
红旗渠一直到清末维新运动,才被西方文明改造,但它最传统的设计却一直流传至今。
至今,红旗渠仍然是北京圆明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为它留下了可观的艺术气息。
红旗渠可领略到中国经典文化文化和历史深厚都市景观的交织,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
是一处独特的古迹、历史艺术遗迹。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人们仍然常年仰望著红旗渠的灿
烂景致,这也让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历史文化的厚重与绚丽。
赞扬红旗渠的经典句子
赞扬红旗渠的经典句子红旗渠是中国的一项伟大工程,它是中国人民在艰苦的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果。
红旗渠的建设者们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一个奇迹,他们的努力和奉献精神令人钦佩。
以下是一些赞扬红旗渠的经典句子:1. "红旗渠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勇气的结晶,它展示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2. "红旗渠是一条流淌着中国人民血脉的红色动脉,它见证了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
"3. "红旗渠是一座伟大的工程,它不仅仅是水利工程,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4. "红旗渠的建设者们用他们的智慧和毅力创造了一个奇迹,他们的努力和奉献精神令人感动。
"5. "红旗渠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象征,它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勇敢。
"6. "红旗渠的建设者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用他们的双手创造了一个美丽的家园。
"7. "红旗渠是一条连接着人民心灵的纽带,它让人们感受到了团结和希望的力量。
"8. "红旗渠的建设者们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创造了一个美丽的世界,他们的奉献精神将永远值得我们敬佩。
"9. "红旗渠是中国人民智慧和毅力的结晶,它见证了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也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勇敢。
"10. "红旗渠是一座伟大的工程,它不仅仅是水利工程,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
"这些经典句子充分表达了对红旗渠的赞扬和敬佩之情,展示了红旗渠所代表的中国人民的智慧、勇气和奉献精神。
红旗渠的建设者们用他们的努力和奉献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工程,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红旗渠红色故事2分钟简短
红旗渠红色故事2分钟简短引言红旗渠是中国伟大工程的典范之一,是一部中华民族奋斗史上的壮丽史诗。
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数以千万的奋斗者用他们的智慧和血汗,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书写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本文将以简短的2分钟,为您讲述红旗渠的红色故事。
第一章奋力克服艰难险阻红旗渠的修建是在1954年开始的,当时中国正处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大规模建设时期。
为了解决邺县、平定县、垣曲县长期面临的水源匮乏问题,中国共产党决定修建红旗渠。
然而,红旗渠的修建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险阻。
土地贫瘠、土质恶劣、地势陡峭,这些问题使修建红旗渠变得异常艰难。
但是,红旗渠的修建者们没有退缩,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和勇气,一次次克服着困难,战胜着险阻。
第二章功成名就与乐、歌、舞经过艰苦的斗争和不懈的努力,1958年,红旗渠终于完工。
这是一项惊天动地的工程,也是一次取得巨大成功的伟大胜利。
红旗渠的修建者们欢欣鼓舞,他们用欢乐和歌声表达着对胜利的赞美。
乐声响起,歌声飘扬,整个红旗渠沿线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人们载歌载舞,庆祝着这场伟大的胜利,将胜利的喜悦传递给每一个参与到红旗渠修建中的人。
第三章红色精神代代相传红旗渠的胜利不仅仅是一项工程的成功,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红旗渠的修建者们以无上的忠诚和坚定的信念,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
他们用血肉之躯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红旗渠的红色精神代代相传,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结语红旗渠的红色故事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壮丽史诗,它讲述的是一群普通人以伟大的胸怀和无私的奉献,创造出伟大的业绩的故事。
红旗渠的修建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水利福祉,更弘扬了红色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红旗渠的红色故事,将永远铭记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成为中华民族奋斗史上的一座丰碑。
农村公共产品
农村公共产品农村公共产品是指相对于农民私人财产而言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特点,用于满足农村公共需要的产品。
全国性公共产品,如农村环境保护、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公共卫生地方政府和农村组织的地方性公共产品,如江河治理、大型防护林工程、农村电网建设、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等。
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可提高农业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第一节农村公共产品理论一、农村公共产品的特征及分类特征强外部性:农村教育输出为国家培养人才多层次性:全国性、地方性多样性:各地差异(经济、文化、社会等不同)公共产品形式提供私人产品的需要:由于分散性决定了某些新技术、品种具有公共产品特点三、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制度分析供给制度的主要内容确定供给模式和供给主体的制度决策制度资金筹集制度生产和监督管理制度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机制政府供给机制市场供给机制自愿供给机制第二节农村公共产品制度变迁一、农村公共产品制度变迁(一)建国初期(1949―1957)建国初期(1949―1957)城市公共产品:基本由国家提供农村的公共产品:有相当大的比重则由农民自筹资金或者通过“出工出劳”的方式来解决,基层组织形式的农村合作社是当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农村合作社组织形式。
通过“插犋换工” 变工”等互助形式,把极为稀少的生产工具和牲畜作为农户共同的生产资料,从而满足了当时条件下的农户正常生产、经营行为,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农民创造和开展了合作、互助医疗等形式,来解决农村居民病有所医的问题。
(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时期(1958―1978)在这种体制下,基本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公共产品的供给和使用都是由集体统一组织、安排。
政府作为惟一的供给主体,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中担当了号召者、组织者的角色。
在“多取少予、农业哺育工业”的制度安排下,农村公共产品制度内供给明显不足,而主要依靠制度外供给,即人民公社的统一安排投工、投劳。
红旗渠
• 现实意义:红旗渠是党和人民刻在太行山岩上的一座丰碑,红
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的传家宝。红旗渠修建孕育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 它成为民族精神的一座丰碑,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
请您欣赏
江山如此多娇
• 特殊的时期(三年自然灾害) • .资金(财政只有300万储备金) • .粮食(只有3000万斤) • 技术问题(全县水利技术人员28人,最 高学历为中等技术学校毕业生)
• 上7万人,每人1米,2月初动工, 大干3个月,5月1日就能通水 • 领导、劳力、技术力量分散,漫 山放炮 • 必须打持久战
• 参与群众7万多人 • 历时10年 • 牺牲严重到"人相食" • 人相食5次
同年10月
毛主席宣布: 1949年 林县全境解 放 新中国成立 啦!
毛主席说: 人定胜天!
1959年10月10日,林县县委召开会议 作决定把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时任中 共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发出了 “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 。
修建过程
面临问题
错估形势 投入牺牲
曾宪忠 曾勇勇
简介
•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 代,林县(今河南林 州市)人民在极其艰 难的条件下,从太行 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 工程,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被人称之 为“人工天河”。
修筑背景
历史
• 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 • 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 • 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 • 大旱绝收30多次
大功告成
• 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 时竣工。1969年完成 干、支、斗渠配套建 设。至此,以红旗渠 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 本形成。灌区有效灌 溉面积达到54万亩,7 月工程全面竣工
红旗渠精神
自 力 更 生
艰 苦 奋 斗
团 结 协 作
红旗渠的故事
红旗渠的故事红旗渠在太行山脉蜿蜒(魏德忠摄)上世纪60年代,林县(今河南省安阳市林州)人民靠一锤、一钎、一双手,苦干10个年头,硬是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斩断1250个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有人做过计算,如果把修红旗渠所挖砌的1696.19万立方米土石垒成宽2米、高3米的墙,可以将哈尔滨和广州连接起来。
红旗渠的建成,结束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州的生产生活条件。
林州人民亲切地称红旗渠为“生命渠”、“幸福渠”。
20世纪70年代,周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更是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让我们通过几个修渠的故事和一部老电影,重温红旗渠的永恒精神。
青年洞:300青年奋战17月凿通岩石隧洞红旗渠主要景点青年洞青年洞是红旗渠上的咽喉工程,也是总干渠上最大的隧洞之一。
长616米,宽6.3米。
1960年2月,当总干渠修到狼牙山“小鬼脸”上时,正遇一边高山挡道,一边悬崖峭壁,崖下深处是漳河,除了开山凿洞,别无办法。
红旗渠工程指挥部当即决定,组织一支青年突击队来征服这个天险。
300多青年,经过17个月的英勇奋战,终于凿通了这个岩石隧洞。
杨贵:重新安排林县河山杨贵走在修渠大军前列(魏德忠摄)历史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缺水的问题仍如同悬在林县人头上的一把刀。
年轻的县委书记杨贵被推上历史舞台。
面对林县因极端缺水而贫困交加的艰难境况,杨贵决心率领林县人民“重新安排林县河山”,打一场改变世世代代受干旱缺水熬煎的翻身仗。
红旗渠下水时,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
杨贵带领的一批临县群众,面临着资金匮乏、物资食品短缺、施工条件险恶等诸多困难。
他们还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误解、指责甚至免职的严峻考验。
红旗渠的历史故事
红旗渠的历史故事红旗渠是一段历史上重要而感人的故事,它发生在中国西北的陕甘宁边区。
红旗渠的建设是在抗日战争的艰苦环境下进行的,它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抵抗日本侵略、保卫家园、改善人民生活而付出的巨大努力。
红旗渠的故事始于1942年,当时中国正面临着日本侵略者的肆虐和世界大战的蔓延。
面对严峻的生存环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决定在陕甘宁边区开展大规模的水利工程。
红旗渠的建设任务艰巨,需要穿越崇山峻岭、翻越荒漠沙地,修筑隧道、挖掘渠道,将水引到那些旱灾频发的农田中。
然而,由于边区资源贫乏,建设条件恶劣,工人和干部们面临着诸多困难。
为了节省资源,他们用勺子代替机器挖掘土墙;为了保证建设进度,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为了平衡渠道水流,他们在高山峡谷之间建造了大大小小的水库。
他们像蚂蚁一样,默默地努力着,坚持着,直到最后渠道通水,灌溉的农田辐射开来。
红旗渠的建设不仅解决了陕甘宁地区的严重旱灾问题,也点燃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希望之火。
它是中国人民努力改变命运、追求幸福生活的象征。
红旗渠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信心和勇气,面对任何困难都能够克服。
红旗渠的历史故事还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首先,我们要坚定自己的信念。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决心保卫国家,改善人民生活,而这一信念激励了他们抛却一切困难,全力以赴地建设红旗渠。
其次,我们要团结一心,共同努力。
红旗渠建设的成功得益于工人和干部们的集体智慧和奋斗精神,他们共同扛起了责任,为了共同的目标团结奋斗。
最后,我们要坚持不懈地追求理想。
红旗渠的建设过程中,工人和干部们面临着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和挫折,但他们没有放弃,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最终取得了胜利。
红旗渠的历史故事是中国人民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象征。
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信心、齐心协力,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灿烂未来。
红旗渠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历史,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
安阳红旗渠观后感
安阳红旗渠观后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有幸踏上了安阳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亲身感受了红旗渠那震撼人心的魅力。
当我站在红旗渠的脚下,抬眼望去,那蜿蜒于山间的渠道,仿佛一条巨龙盘踞在太行山脉之上。
渠道的石壁上,岁月的痕迹清晰可见,每一道石纹都似乎在诉说着当年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
我沿着渠道缓缓前行,脚下的石板路,历经风雨的洗礼,略显粗糙。
抚摸着渠道边的石壁,感受着那份冰冷与坚硬,心中不禁涌起对当年建设者们的无限敬佩。
据说,当年为了修建这条渠,人们可是吃尽了苦头。
没有现代化的工具,只有简单的铁锤、钢钎,靠着一双手,一点点地在悬崖峭壁上开凿。
我走进一个展示当年修建场景的展馆,里面陈列着许多老照片和实物。
其中一张照片吸引了我的目光,照片上是一群身背箩筐、手持工具的人们,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坚定与执着。
讲解员告诉我们,那时候粮食短缺,很多人都是饿着肚子干活,但没有一个人退缩。
箩筐里装着的不仅是石块,更是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在另一个角落,摆放着几把已经生锈的铁锤和钢钎。
看着这些工具,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建设者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每一锤下去,都用尽了全身的力气。
他们的手掌磨出了血泡,肩膀被磨破了皮,但依然咬紧牙关,坚持着。
继续往前走,我看到了一段模拟当年施工场景的雕塑。
雕塑中的人们,有的在悬崖上打孔,有的在半山腰拉绳,还有的在下方搬运石块。
他们的动作栩栩如生,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其中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他的眼神中充满了专注,手中的钢钎稳稳地砸向石壁,那股子认真劲儿,让人动容。
走到渠道的一处拐弯处,我发现石壁上刻着一些字迹。
仔细一看,原来是当年建设者们留下的豪言壮语。
“宁愿苦战,不愿苦熬!”这几个字虽然已经有些模糊,但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他们的决心和勇气。
站在红旗渠边,望着那清澈的渠水奔腾不息,我的思绪也随之飘荡。
我想起了小时候,爷爷给我讲过的那些关于艰苦岁月的故事。
那时候,人们为了能过上好日子,什么苦都能吃,什么累都能受。
红旗渠精神观后感
红旗渠精神观后感前段时间,我有幸了解了红旗渠的故事,观看了相关的纪录片和资料,内心深受触动。
红旗渠,那可不是一般的工程,那是在艰苦岁月里,林县人民用双手和简陋的工具,硬生生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来的“人工天河”。
我看到那些黑白的老照片里,一群群朴实的人们,背着箩筐,扛着锄头,腰上系着粗绳,就那么悬挂在半山腰上作业。
山风呼啸,他们的身影显得那么渺小却又那么坚定。
当时的林县,极度缺水。
老百姓们为了一桶水,常常要翻山越岭,走上几十里的山路。
水,成了他们生活中最渴望的东西。
在这种情况下,修建红旗渠的想法诞生了。
想象一下,没有现代化的设备,没有充足的资金,甚至连基本的粮食都供应不足,可林县人民就是有那股子劲儿。
他们不怕困难,不怕吃苦,心里就想着一定要把水引到家乡,让子孙后代不再为水发愁。
工地上,男人们冲在前头,女人们也不甘示弱。
有个画面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一位大娘,头发已经花白,可她也坚持要来工地帮忙。
她说自己力气小,搬不动大石头,那就给大伙做饭、洗衣。
她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的是坚定和自豪。
还有那些年轻的小伙子们,他们像是有使不完的力气。
每天天不亮就上工,一直干到天黑。
肩膀被石头压得红肿,双手磨出了厚厚的老茧,可他们从不喊累。
有个小伙子,为了赶进度,在悬崖上打炮眼的时候,不小心踩空,差点就掉了下去。
幸好腰间的绳子拉住了他,可即便这样,他缓了缓神,又继续干活。
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技术难题也是一个接着一个。
可林县人民不怕,他们边干边学,不断摸索。
没有测量工具,他们就用土办法,自制水平仪;炸药不够,就自己研究配方。
那股子钻研的劲头,真让人佩服。
经过多年的努力,红旗渠终于通水了。
当清澈的水顺着渠道流淌,人们欢呼雀跃,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
那一刻,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的时代,很难想象当时林县人民所面临的困难。
但正是他们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创造了这个奇迹。
对比一下现在的我们,有时候遇到一点点困难就想退缩,就觉得自己不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照片:见证红旗渠修建的艰苦岁月
见证红旗渠修建的艰苦岁月
20世纪60年代,古老的太行山上诞生了一条人工天河,这条穿行在峰回路转之间、缠绕在群山腰际的人工开凿的河渠,就是举世闻名的中国第一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旗渠。
1960年,正是共和国最困难的时期,为了解决缺水问题,十万林州儿女踏入茫茫太行山中,进行了一次规模空前、长达十年的引水之战。
十年间,林州人民凭着一钎一锤一双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终于修成了长达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
在修渠过程中孕育出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已经成为了激励当代、教育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本组照片的作者魏德忠先生用自己的镜头生动地记录下了修渠过程中每一个令人心动地细节,使得这组拍摄于1960――1969年的老照片得以把难忘岁月里那些动人的瞬间定格成位永恒、鲜活的见证。
举世闻名的中国第一渠---红旗渠。
红旗渠水绕太行红旗渠象一条银色的飘带,紧紧的萦绕在
太行山腰,穿过层层山,绕过道道岭,弯弯曲曲蜿蜒数百里,为古老的太行山增添了一条美丽的风景线。
劈山引水:60年代,林州人民经过10年的艰苦奋斗,在太行山上兴建了一条长达1500多公里的盘山渠道,共削平了1250多个山头,这个嵖岈交差的岩石,仍残留炸药崩下的痕迹。
人工天河:画面在下方就是古老的漳河,林州人民祖祖辈辈只能看到它从山脚下白白东流去,如今被从上流拦腰截断,强迫它按照人们的意思,绕上太行山,驯服地流入林州大地。
领导干部走在前:走在队伍前面的就是县委书记杨贵,县长李贵,他们带领县委一班人团结奋进,鼓动着全县民工勇往直前。
经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走过了重重坎坷之路,历经10年,从不动摇。
千军万马上太行:1960年2月,正当共和国处于最困难的时期,林县县委组织了千军万马的修渠大军,浩浩荡荡,从四面八方开进了太行山。
深山洞里安营扎寨:修渠民工,以蓝天为被,大地为床,露营在山野,吃住在山洞。
在临时工棚里学习毛主席著作
奋战在太行山上:工程开始了,数以万计的人们用独轮车把修渠用的水泥、石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工地。
移山填谷
凌空除险
探险英雄任羊成:“除险英雄任羊成,阎王殿里报了名。
”20世纪60年代,在中原大地数以万计的小学课堂里,处处可以听到这些朗朗读书声。
红旗渠爆破后,要留下许多残碎石块,这些活石随时可能给施工现场带来险情。
为保证施工安全,任羊成带领除险队员终日悬荡在崇山峻岭,飞身在悬崖深邃的山谷之中,冒着生命危险,保证修渠民工的人生安全。
在一次高空除险时,一块从崖顶落下的石头砸掉了他三颗门牙,鲜血从空中滴到山底,而任羊成连一声疼都没有叫过。
在悬崖峭壁上开凿
英雄炮手常根虎:红旗渠总干渠可以说是用炮崩出来的。
逢山劈山,遇岭凿洞,全靠炮崩,而放炮全靠人工点燃,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
常根虎凭着他的勇敢机智,带领炮手在悬崖上开凿,装药放炮数以万计。
他设计的拐弯炮洞,一次装药1000多公斤,一炮点响,山崩地裂,流石滚滚,崩下石头一万多立方米,被人们誉为“爬山虎”、“神炮手”。
英雄悬崖忙开凿太行山中炮声隆
工地宣传员满怀豪情唱炮手
工地宣传员满怀豪情唱炮手
太行山上处处摆战场,人人逞英豪
太行山上处处摆战场,人人逞英豪
农民水利技术员路银:这位著名水利技术人员路银就是红旗渠上的总工程师,红旗渠数百公里的渠线大部分都是他用洗脸盆、麻绳、皮尺测定出来的。
可能有人不会相信,但是这确是真实的历史。
他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但在他身上却闪耀着修渠民工勤劳和智慧的光芒。
又一段工程完成,他和修渠队员一起检查,验收工程质量。
凿洞能手王师存:在领导修建长达800多米的曙光洞时,因为洞身要经过村庄,不能放炮,全靠一锤一钎的开凿,他曾连续数月没有走出山洞。
洞内塌方、缺氧、断水、断电,他毫不畏惧。
在他的带领下,曙光洞如期完工,保证了三干渠按时通水。
逢山开洞
道道山沟架桥梁
劈开太行千重山
悬崖彻渠
土法架桥:红旗渠上150多座渡槽就是这样架设起来的
听取群众意见: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同志,深入基层访问群众。
红旗渠修建在人名群众的心底,一些老人虽然不能参加劳动,总想每天到工地看看,提提意见,是种乐趣。
干部参加劳动:在红旗渠指挥部,任职最长的指挥长就是马有金,他常年累月奔走在工地上,脸被太阳晒的黑乎乎的。
所以被大家誉为“黑老马”。
工地上那里有险情,哪里有困难,他就会出现在哪里;修渠民工身上有多少土、流多少汗,他身上就有多少土,就有多少汗。
青年突击队
工地铁姑娘
能工巧匠各显其能
没有炸药自己制,没有工具自己造,修渠民工中的能工巧匠,不断为工地制造工具,提高生产效率。
土法上马修建渡槽:在这座长达百米的夺丰渡槽施工工地上,找不到一件铁制工具,因为这一方方石块都是民工们用木吊杆拉上桥顶的。
料石场上凿成一块块方石,在这里对号入座
严谨施工一丝不苟
修建中的桃园渡槽
为红旗渠精心泥缝的姑娘们。
配套工程遍地开花:红旗渠总干渠建成了,引漳入林的梦想要实现了,漳河水要按照人们的意志流入林县大地,更加激励着全县人民意气奋发大搞渠道配套工程,修建支渠,平整土地,沿渠修建小水库。
女石匠:这些姑娘的纤手,扯针引线是行家,开山凿石更灵
巧。
军民同修渠: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哪有困难,哪里就有解放军出现,驻地解放军是他们的好帮手。
独轮车显神威:红旗渠是炮崩出来的,也是手推车推出来的。
一条扁担当后勤:石板岩供销社的员工们发扬“一条扁担精神”,常年坚持把修渠民工需要的生活用品,翻山越岭,肩挑手提送到工地。
一条扁担当后勤:石板岩供销社的员工们发扬“一条扁担精神”,常年坚持把修渠民工需要的生活用品,翻山越岭,肩挑手提送到工地。
工地文艺演出
送货到工地
红旗渠带头人:县委书记杨贵是红旗渠建设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挥者。
红旗渠带头人:县委书记杨贵是红旗渠建设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挥者。
红旗渠渠源:从山西平顺把漳河水拦腰截断,把河水引上太行山。
青年洞:青年洞是红旗渠上的咽喉工程,也是总干渠上最大的隧洞之一。
长616米,宽6.3米。
1960年2月,当总干渠修道狼牙山“小鬼脸”上时,正遇一边高山挡道,一边悬崖峭壁,崖下深处是漳河,除了开山凿洞,别无
办法。
红旗渠工程指挥部当即决定,组织一支青年突击队来征服这个天险,300多青年,经过17个月的英勇奋战,终于凿通了这个岩石隧洞。
弓上水库:弓上水库蓄的是淅河水,为英雄渠源
南谷洞水库:男谷洞水库拦截的是露河水,修建有一、二级两级输水洞,可以通过二级输水洞,把库水输入红旗渠总干渠。
南谷洞水库大坝高78米,坝长164米,坝底宽241米,顶宽29.5米,空心坝:它使渠水坝中流,河水坝中过,解决了在同一个水平面上河水与交叉流过的矛盾。
男谷洞渡槽
王家庄泄洪闸
曙光渡槽:是红旗渠上最长的一座渡槽,全长550米,高16米,29个桥孔。
渠畔明珠:为了充分发挥红旗渠的作用,沿渠修建小水库175做,把平时不用的水蓄起来,有似长藤瓜,遍地开花。
桃园渡桥
通水典礼:1966年,一、二、三干渠全线建成并通水。
第一干渠长83华里,渠底宽6.5米,渠墙高3.5米,设计流量为14秒立方米;第二干渠长96华里,渠底宽3.5米,渠墙高2.5米,设计流量为7.7秒立方米;第三干渠长24华里,渠底宽2.5米,渠墙高2.2米,设计流量为3秒立方米。
三条
干渠通水后,林县人民又继续完成支渠配套工程。
这是一、二、三干渠建成后的通水典礼。
千年的愿望实现了
渠道绕山头:红旗渠建成了,一干渠鸟瞰。
过去“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穷山沟,如今是“渠道绕山头,清水遍地流,旱涝都不怕,年年保丰收”
天旱地不旱,渠水到处流
干旱山区变江南:任村公社古城大队引红旗渠水,改种大面积水稻
晚谷喜丰收:解放前,林县因为缺水,粮食产量很低,好年景每亩才收近百斤。
红旗渠建成后,水浇面积扩大近60万亩,粮食产量很快上《纲要》,过“黄河”。
一渠水、一渠梁
硕果累累
精心嫁接,培植果树
喜摘丰收棉
踊跃交公粮
水库养鱼
昔日担水翻大山,今日洗衣在渠边
过去吃水贵如油,如今渠水村前流
红旗渠建成后闻名中外,李先念副总理受周恩来总理的委托陪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参观红旗渠。
柬埔寨首相宾努在乌兰
夫副委员长陪同下参观红旗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