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理论之于隐喻翻译

合集下载

简论图式理论在翻译等效中的作用

简论图式理论在翻译等效中的作用

简论图式理论在翻译等效中的作用第26卷第2期V o1.26No.2济宁师范专科学校JournalofJiningTeachers'College2005年4月Apr.2005文章编号;1OO4—1877(2005)02一O1OO—O3简论图式理论在翻译等效中的作用胡颖(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图式理论是心理学对记忆进行研究产生的一个重要成果,它指出人们在接收外来的新信息时,必须使之与自身拥有的图式相吻合,方能产生理解.本文通过举例阐释图式理论在翻译等效中所起的作用,旨在提出为了对译文读者建立与原文读者等效的翻译效应,译者应尽量采取注释的翻译方法.为此,译者必须丰富自身的文化语言圈式.关键词.图式理论I翻译等效中图分类号tH315.9文献标识码;A翻译是一种语际间的转换活动,它将一种语言载体(原语)所承载的信息输入另一种语言载体(目的语),即用目的语去传达原语文本的意义,所以翻译的对象是信息,而把这种信息用目的语具体化的任务则落到译者身上.在翻译活动中,译者不仅担负着转化和传递信息的责任,为了使原文本信息得到准确的传达,译者还必须透彻理解原文内涵.对于原文来说,译者首先是一名读者,也可以说是目的语读者的开路先锋.目的语读者读到的译文是来自译者,是译者对原文理解消化的产物,所以目的语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必然受到译者的理解的左右.当译者(这里指由外语译入本族语的译者)面对一篇语言材料时,他对原文的理解常常受他的心理图式的影响.一个读者必须首先拥有足够的写成该材料的语言的图式,即掌握该种语言以便能进行阅读.而译者作为一个特殊的读者,他的语言图式的丰富程度必然会对他阅读的速度及理解产生影响.当他阅读外语文本时,他不但要自己进入原语读者的角色,还要有意识地识破来自异族文化的语言材料中的一切内涵,不论是形式方面的还是内容方面的,他都要挖掘出来,这要求他有丰富的形式图式与内容图式.在文学翻译中,由于文学作者往往博古通今,他们的作品同样也会包罗万象,引经据典,有时连原语读者也未必能完全读懂.所以,对于一名译者来说,他拥有的图式愈丰富愈广泛,他对原文的理解也就愈容易愈深入,请看下列例子:(1)Themananswered,"BecauseIfearthatthisbur—denthatisuponmybackwillsinkmelowerthanthe gravetandIshallfallinto.Tophet……" (JohnBunyan,ThePilgrim'Progress)译文:那人回答;"因为我怕背上的重担会使我坠到比坟墓更深之处,掉进地狱里去……"(郑锡荣译,柯恩声校译)原文中Tophet(陀斐特)一词源本来自《圣经?以赛亚书>第3O章33节中;"原来陀斐特(Tophet)又深又宽,早已为王预备好了,其中堆的是火与许多木柴.耶和华的气如一股硫磺火,使他着起来."从这一段对"陀斐特"的描述可见,这实质上指的就是地狱.《天路历程)新译本的译者与校阅者均是多年信主的老基督徒(《天路历程)出版说明),对基督教十分熟悉.由于他们在这方面的图式相当丰富,Tophet一词一经进入他们脑海,马上就会激活相关图式,使他们想起以赛亚书中对Tophet的描绘,知道这是用来指代地狱,于是译者得以正确理解原文的信息.译者与一般译文读者最大的不同就是,译者不仅要阅读原文,还要用目的语把所得到的原文信息,诠释出来,换言之,译者的角色中包括了一个写作者的角色.当译者写作时,就成了译文的作者.作为译文的作者,译者在阅读原文时,把理解的信息内化为自己的图式;在动笔翻译的阶段,他不仅要动用有关原文及其文化的内容图式,还需要有充足的目的语图式.他的原文内容图式使他的译文紧密围绕原文整体内容,而他的目的语图式帮助他重现与原文相应的语言文体风格,并生产出顺畅的译文,因为好的译文应该尽量与原文在形式,内容,及风格等方面都保持一致.散文就该译成散文而不是诗歌,小说也不该译成哲学着作.为了说明图式对译者动笔翻译时的影响,下面将举收稿日期t2005一O3—2O作者简介:胡颖(1978一),山东济宁人,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文学翻译.——100?-——例进行分析..(2)ThatIholdthesaidsharesandalldividendsand interestaccruedortoaccrueuponthesameUPON TRUSTfortheBeneficialOwnerandlagreetotransfer, payanddealwiththesaidsharesandthedividendsandinterestpayableinrespectofthesameandtoexerciseall interestsandotherrightswhichmayaccruetomeby virtuethereofinaccordancewiththeinstructionofthe Beneficial0wner.译文:本人因持有上述之股份,而所获得的股息及权益等,本人同意转让,支付及处理上述之股份.同样,如上述股份所应收的股息及权益,本人愿意依照收益人的指示,才能行使权利及权益.(吴伟雄编着《好易学英汉笔译》)原文是节选自一份授权信托书的样本,属于法律文书文体,其特色为措辞严谨周密,面面俱到,相当详细.这是因为这类文书本身的重要性使得它的造词造句必须要避免引起误解或歧义.请看原文中的"thesaidshares,本来可以用theshares来表示,但为了清楚明白,避免出现漏洞而标明这是上文所提及的那些股份,其严谨风格可见一斑.从翻译的功能看,该信托书的译文不仅应具有同样的严谨风格,而且用词也必须符合中文法律文书的特点.为了达到这个要求,译者翻译时不仅要依靠有关英文法律文书的图式,也要调用有关中文法律文书的语言形式图式.译文里把thesaidshare译成"上述之股份",把I译为"本人"是符合中文法律用语的习惯的.从总体而言,这篇译文与原文在用词,风格上取得了大体的一致. 上述这个例子充分反映出,译者本身的图式对译者的译作确实是有影响的.译者对他所译的对象越熟悉,相关的图式越丰富,越有助于他的译文质量.所以,在翻译中提倡"诗人译诗"的做法是有其心理学根据的,正如茅盾所说的那样,"翻译文学的人一定要他就是研究文学的人."(陈福康,2000,235)总而言之,在翻译时,译者须同时激活两套图式:一套是异族语言文化的图式,另一套则是本族语言文化的图式.在把异族文化文本译成本族语时,前者可以帮助译者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并欣赏原文的语言美,风格美.而后者则帮助译者利用本族语的特点把原文的信息表达出来,在这个时候前者也能起到指导的作用,使译作不偏离原文的思想.事实土,这两套图式在翻译中是密不可分, 相互联系的.那么,如何判断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在译文中对其诠释的效果呢?针对这一问题,奈达提出了着名的"功能对等"观,指出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金陧,1998,14). 这一概念注重的是:军文与原文效果的对等,即所谓的等效翻译观.这种翻译观把翻译的重心从文本移到读者身上,认为翻译的目标就是使目的语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获得与原语读者读原文时一致的感受.然而在现实中,不同文化的读者因其背景,教育,思维模式,社会习俗及民族历史沉淀等方面的差异,各自拥有不同的图式.由于不熟悉异族文化,当来自异族文化的新信息输入时,读者总是以自身原有的图式去进行解读,但是图式的不同难免会引起误解,即使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国际上的频密交流, 网上的亲密互动使整个世界日益接近,知识的共享亦使各民族形成的共同图式愈来愈多,人们的彼此理解越来越容易,可是,一个民族文化在过去历史中沉积下来的文化图式仍深刻在它的每一个成员脑中,为各民族间挖出了一道道理解的鸿沟,所以,完全等效的翻译因为可译性的限度在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翻译中需要的对等是一种综合性的关系"(金I堤,1998,22),译者的任务就是使目的语读者取得与原文读者最相近的阅读感受.笔者认为,要达到翻译等效的目标,译者应主要去帮助目的语读者建立原语文化的图式,使他们有机会理解原文读者的感受,而其中一种有效方法就是加上注释, 如:(3)Sohelookednotbehindhim,butfledtowards!Q巳!:(JohnBunyan,ThePilgrim'SProgress)译文①:他就这样头也不回地,拼命跑往平原的中央.(西海译译文②:他头也不回,直往平原中部逃去.(郑锡荣译,柯恩声校译)原文选自《天路历程》,这一句话描述的是基督徒在得到传道人的指点后,开始了他的大路之旅.这个句子表面上看来似乎只是表现了基督徒一往无前的决心,但实际上内中还藏有另外一层深意.原来在《圣经?创世纪》第十九章十七节中有一句话:"(天使)领他们出来以后,就说:'逃命Ⅱ巴!不可回头看,也不可在平原站住,要往山上逃跑,免得你被剿灭."这是出自圣经中有名的关于所多玛与蛾摩拉二城毁灭的故事:城中唯一的义人罗得一家,在天使保护下出城,并被嘱咐决不可回头看.但罗得的妻子却回头看了,结果变成了一根盐柱.自小熟读圣经故事的西方读者,因为脑中早己储备了有关这个典故的图式,在看到所引原文时,马上就会联想起这个典故,于是这段仿佛平平无奇的文字对原文读者来说就多了另外一层意义,即回头意味着灭亡,因此原文中的基督徒就变成别无选择,要求生就不能回顾,留恋过去.但是译文①与译文②的译者都没有对此作出注释,中国的读者又大多不熟悉甚至没看过圣经,没有相应的图式,也就难以获得与原文读者相近的感受了.(4)…and,seizingarope,heapplieditwithallhis mighttothebacksofthetwotraitors,tilltheyyellednomore'butlifelesslyhungtheirheadssideways,as—the—twocrucifiedthievesaredrawn.(HermanMelville,MobyDicK)一1O1~译文:说着,他拿起一根绳子,用死劲地抽打那两个叛乱者的背脊,直打得他们再也叫骂不出,只是毫无生气地斜挂着头,就象图画上匿=仝=红垄±主塑堡姿.(注释:《新约?路加福音》第二十五章,记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有两个犯人和耶稣被一同带来处死,一个在左边,一个在右边.)(曹庸译)例(4)中的划线部分同样是来自《圣经》,一般的西方读者一看到这部分,脑中相应图式马上会被激活,从而知道作者所指的是什么.但大多中文读者却不具备这个图式,在看到这里时恐怕就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读过译文所提供的注释后,就可以明白小说的意思.如例(4)所示,注释是帮助目的语读者有效理解译文,并因之获得与原文读者相近感受的一个可行途径.有的译者可能会认为,加注释会打断读者的阅读思路.但是一部好的小说会吸引读者反复的阅读,第一次的不连贯却可以有助于第二,第三次阅读的流畅.而且,注释可以为目的语读者提供有关异文化的背景人文知识,读者在看过注释后,可以渐渐地在脑中建立起相关图式,在未来再碰到这样的信息时,就可以调动自己脑中的图式与信息吻合,从而理解信息.所以,在译文中加注释从长远来看,既有助于日后的翻译,又有助于文化的交流.笔者认为,译者应常常注意扩充自己的知识,丰富自身的图式,同时在翻译中也应善于揣摩读者的心理图式,方可产生出优秀的译文.参考文献;[1]Bunyan,John.ThePilgrim'SProgress[z].NewY orkt AirmontPublishingCompany,Inc.1969.,[2]Melville,Herman.MobyDickOKTheWhiteWhale[z].NewY ork:AirmontPublishingCompany,Inc.1964.[33曹庸译.自鲸一莫比一迪克[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4]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2版(修订本).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5]金陧.等效翻译探索[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63圣经(简化字现代标点和合本).[Z]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2000.[7]吴伟雄.好易学英汉笔译[M].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83西海.天路历程[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9]郑锡朵.天路历程[z].上海中国基督教协会.1996.(责任编辑赵民) SchemataTheoryandTranslationEquivalenceHUYing(ForeignLanguageCollege,ShandongNormalUniversity,Jinan,250014)Abstract:SchemataTheoryisanimportantachievementofthepsychologicalstudyofmemor y.It pointsoutthatpeoplemustcorrelatethenewinformationtheyreceivewiththeirschematasoas toe—yokeunderstandingoftheimportedinformation.Thispaperappliesschematatheoryintothea nalysisoftranslationequivalence,illustratingthattranslationwithnotesiscomparativelyeffectivei norderto constructtheequivalenteffectbetweenreadersofthetranslatedversionandtheoriginalone.T hus,foratranslator,hemustattachmuchmoreattentiontoenrichinghisownschemataoflanguage andculture.KeyWords:schematatheory;translationequivalence一102—。

图式理论对翻译的启示

图式理论对翻译的启示

图式理论对翻译的启示作者:宋玉萍刘伟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6年第03期【摘要】本文将图式理论与翻译实践联系起来,分析在源语的解码和目的语的编码过程中图式如何发挥作用,对翻译实践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图式激活解码编码一、图式理论“图式”概念最早由康德在1781年提出,后来经过巴特勒特的发展,鲁姆尔哈特的逐步完善,至今已有200 多年的时间。

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大脑中存储的知识被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并且构成了完整的体系,在理解新事物时,大脑会把新事物与相关的已知的概念或过去的经历联系起来,对新事物的理解和接纳取决于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图式(周遂,2005),新的信息输入后,会与之前头脑中的图式吻合之后经过同化与顺应,或者融入到已有的图式中,或者建构全新的图式。

目前研究者们普遍接受将图式分为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三类。

图式理论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引入我国,之后被广泛用于外语教学研究方面,并取得了重要成果。

近年来随着翻译热兴起,研究者们将图式理论用于翻译实践,发现图式理论对翻译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解码与编码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转换过程(刘明东,2002)。

这个转换过程不单单是表面的文字转换过程,而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可以理解为是人的头脑中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共同作用的结果。

译者首先要依靠头脑中已有的图式对源语进行正确理解,只有对源语的正确解码,才能进行下一步,用头脑中相关的目的语图式对源语信息进行编码。

译者在对源语进行解码时能否对其进行正确的理解主要取决于是否成功地激活了头脑中的相关图式。

我们在阅读外语文章时如果感到一头雾水无法理解,往往是因为映入眼帘的文字无法在头脑中产生共鸣,即头脑中没有相关的图式来帮助理解。

例如:Jack got angry with his manager last month and swore at him. He got the boot.Get the boot单独拿出哪一个单词都不陌生,但是三个单词放在一起就有了其他的意思,这里get the boot不是拿到了靴子,而是指被解雇(get fired)。

图式理论对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图式理论对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外语外文
课 程 教 育研 究
图式理论对 英语翻译教 学 的启 示
于龙 波
( 山东师 范大学外 国语 学院 山 东 济南 2 5 0 0 1 4 ) 摘要】 随着语言学的发展 , 图式理论成为研究的热点。文章通过结合英语翻译教 学中存在的问题 , 从图式理论的角度进行
切入 试 图为英语 专业翻译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
的作 用 : B a r t l 验 的积 极 的 组
图式理论指导 下的翻译教 学


传授翻译技巧 的同时 。 注重文化背景的传授
良好 图式的重要步骤 翻译教 学 中.除 了对翻译技 巧进行传 授. 对目 标 语 国 家人 文历 史、 社会 文化 、 风 土人 情 的介 绍也 非 常重要. 让学生有更 多地了解, 从而在头脑中对许 多 概念有所 认识 . 在翻 译 中可 以用合 适 的、 相 同的 文化 概念 的 内容代 替 . 从 而有效提 高翻译质量 这个过程可 以采取 多种手段 . 如 以纪 录片 、 电影 为 内容 的影视 鉴 赏 : 可以举行话剧 表 演 , 外 国文化 节等等与文化 背景相 关的活动 但必须强调一点 . 这个 工作 必 须是 一个长期的活动 . 在潜移默化 中提 高而不可急功近利。 二、 对相 关理论应该有所介绍 翻译教 学讲求技巧 。 这些技巧 与语 言学 。 二语 习得 等 多方 面理论密切相关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要培养好的翻译 者. 对于相关理论的掌握也至关重要。 翻译理论及相关理论是 翻译教 学的重要部分 。 图式理论对翻译的作用 巨大 . 所 以在翻 译教 学 中. 除 了教师 自己掌握 图式理论 外 . 让 学生 了解 图式理 论. 对于他们有效地运 用 。 更好地指导翻译 活动有指导作 用。 三、 在翻译 实践过程 中注意理解和应用 在掌握 了理论 。 熟悉 了相 关的 文化 背景之后 , 在翻 译 实践 中, 如 何去运 用 , 如何 有效地发 挥 图式的作 用 , 又是摆在 翻译 教 学之 前的 问题 图式是 以宏观 整体的 角度在 头脑 中建立起 来的. 这 正与翻译的整体性相 联 系。翻译 的过程 不是词与 词 。 句与 句的简单连接 . 而是要从 整体的角度去统筹思考 在翻译 过程 中。 激 活相 关的 图式 . 掌握 其 中的逻辑 关 系和 内在联 系 。 既有助 于对原 文的理解 . 也 可以提 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所 以在 翻译 实践 中一 定要 注意理解和应 用 图式理论 相应 的激活英 汉 两种 图式 . 在这一过程 中, 教 师应该起到 引导作用。 图式理论作 为近年来研 究的热点 . 在 外语教 学、 文化 交流 体 会 到 翻 译 的 乐趣 中起 了重大作 用 因此 . 在翻 译活动 中, 我们完全 可以结合 图 在 图式理论 的指 导下 . 我们可 以 其 实翻译 活动并不是 简单地把 一种语 言机械 的转化 成 另 式理论对翻译 教学进 行指导 。 种. 其 中涉及到对不 同文化的理解和传播 传统 的翻 译教 学 更有效地 解决翻译教 学 中存在 的固有问题 . 使 翻译真 正成 为 难 以让学生真正做 到这一点就在 于其未能 注意到 图式 的重要 种文化 交流 . 更 好 地 实现 翻 译 的 “ 信达雅” 。 作 用。未能建立起 目标 语的 图式 。 或者这种 图式较 少 , 在翻 译 参考 文献 : 过程 中就会遇 到令人 费解的地方 . 从 而导致翻译失误 很 多翻 『 1 1 皮亚杰, 结构主 义 , 商务 印书馆, 1 9 8 4 许钧 , 译 事探 索与译 学思考 , 北 京: 外语教 学与研 究 译在语 法上 没有任 何错误 . 可是仍 然让人 看的 费解 这 一点尤 2 0 0 2 其在英 文 电影和 电视剧 的字幕翻译 中犹能体现 . 比如在 《 阿甘 出版 社 . 『 3 1 蔡 基 刚, 重视 大 学英语 翻译 教 学 提 高 学生英语应 用能 正传》 中阿甘 从 中国回到 家后“ 1 wa s a n a t i o n a l c e l e b r i t y , f a mo u s e v e n t h a n Ca p t a i n Ka n g a r o o ” . Ca p t a i n K a n g a r o o是 美 国 当 时 一 力m, 中国翻译, 2 0 0 3 ( 1 ) 『 4 1 朱晓芸. 图式理论 下的翻 译教 学m . 科技信 息, 2 0 1 1 , 3 个非 常出名的动 画片主人公 。 可谓 家喻 户晓 . 但是我 们在翻 译 是 如果译成 “ 我 比袋鼠船长还 出名” 就让人 一头 雾水 但如 果

文化图式视角下《琅琊榜》英文字幕研究

文化图式视角下《琅琊榜》英文字幕研究

文化图式视角下《琅琊榜》英文字幕研究摘要如今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广大外国友人的欢迎和喜爱,我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途径也日益增多。

其中,以古装剧为首的影视作品广泛传播于海外。

本文以图式理论为依据,分析文化图式对《琅琊榜》英文字幕翻译的作用,以达到文化“走出去”以及让海外人士可以在古装剧中领略中国文化和内涵的目的,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贡献。

关键词:《琅琊榜》;字幕翻译;图式理论;文化图式一“图式”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提出的,,康德将“图式”定义为连接概念和感知对象的纽带(康德,2004)。

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英国心理学家巴特莱特(F.C.Bartlett)在《记忆》一书中首次提出“图式理论”F.C.Bartlett。

此后,专家学者根据自身研究的不同将图式进行分类,基于图式在语言分析中的应用,认知语言学家库克(Cook)将图式分为三类:世界图式、文本图式和语言图式。

克拉姆契(Kramsch)引用了菲尔墨(Fillmore)提出的用于话语理解的三种图式,包括文本图式、体裁图式和内容图式。

然而,在语言学研究中最著名的分类是卡雷尔(Carrell)的三种图式,他在鲁姆哈特(Rumelhart)的分类(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基础上,将图式分为三类: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

1二图式是人脑中对以往知识和经验的认知结构,关系到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 (申艳星,2021) 。

语言图式是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的基础,具体指译员所具备的语言知识以及使用语言的能力。

语言知识包括语法、词汇和语音方面的知识;使用语言的能力是指译员理解和表达语言的能力。

内容图式是指基于语言知识和文本内容以外的背景知识建立的综合知识储备,包括百科知识、专题知识和专业知识。

形式图式是指口译文本的修辞结构、话语类型和主体结构。

本文主要以内容图式下的分支——文化图式为研究视角,探索其在古装影视剧字幕翻译中的应用。

对于古装剧来说,字幕翻译的好坏与译者大脑中储存的文化图式息息相关。

基于图形一背景理论的基督教隐喻翻译研究——以《哈姆雷特》为例

基于图形一背景理论的基督教隐喻翻译研究——以《哈姆雷特》为例

基于图形一背景理论的基督教隐喻翻译研究——以《哈姆雷特》为例摘要: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哈姆雷特》剧中众多基督教隐喻的丰富文化内涵难以被译者完全移植,从而造成译本和原作的翻译差异。

从图形—背景理论视角对基督教隐喻进行翻译,需要同时关注语篇层面的类比转移和基督教隐喻的英汉句式转换,其有效翻译不仅可以缩小双语文化间的差别,深化对作品的整体认识,而且可以促进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的传播。

关键词:图形—背景理论;基督教隐喻;《哈姆雷特》;翻译文学作品中基督教词汇与隐喻的有机结合给人以博大精深的文化享受,其含义深刻,奠定了文学作品的主要情感基调、文化特色和社会氛围。

众所周知,莎士比亚戏剧中带有浓厚基督教色彩的隐喻颇多,而《哈姆雷特》堪称莎剧隐喻的集大成者,凸显了主人公难以决断但最终采取复仇行动的原因:哈姆雷特笃信基督教,从骨子里、到头脑里乃至行动上无不映射出基督教隐喻的背景、思想与准则。

然而,宗教差异以及隐喻理解的难度往往会导致基督教隐喻为译者忽视,其内涵在翻译过程中流失。

因而,译者如何有效传译基督教隐喻的内涵,不失其宗教色彩,颇具研究价值。

一基督教隐喻翻译的现状研究国内外学者认为人们使用隐喻是为了用隐喻思维,对于基督教隐喻翻译的研究集中于基督教的基本概念域和文化特征,相关隐喻的生成机制、认知机制以及基督教隐喻的翻译等方面。

关于隐喻及隐喻翻译的观点主要有:Richards(1936)指出“隐喻不仅是词语之间的类比,而且是思维之间的借用与转换”;Lakoff和Johnson(1980)认为“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认知心理学家EarlMacCormac解释“人脑能够合并不太相关的概念而形成新的概念,在分辨两个概念的相同与不同的过程中,新的理解就产生了,用语言来说这就是隐喻。

”(转引自Walter:125)另一些学者则坚持“隐喻是用一个范畴的认知域去解释或建构另一个范畴”,“当人们用基督教的基本范畴去表达和解释其他认知域的范畴时,便形成了基督教隐喻认知。

Bartlett图式理论在文言文英译中的应用探析

Bartlett图式理论在文言文英译中的应用探析

Bartlett图式理论在文言文英译中的应用探析一、引言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不可谓不重要。

而文言文的英译,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Bartlett图式理论在文言文英译中的应用,探析其翻译特点及在实际翻译中的应用。

二、Bartlett图式理论概述Bartlett图式理论最早由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巴特莱特于1932年提出,是关于人类记忆和认知过程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思维不是一种机械的,线性的、程式化的操作,而是在不断地构建和重建个体的认知图式的基础上进行的。

图式(schema)是指一种认知结构,用来解释和理解世界,它包括了个体对于某一类事件、物体或人的期望、知识、信念和期待,是对现实的一种认知模型。

人们在理解和记忆信息时,会根据已有的图式进行重构和理解,而非简单地接受外部信息。

三、Bartlett图式理论在文言文英译中的应用1. 文言文的图式特点文言文是中国传统的文字表达方式,其语言特点在古代是经过漫长岁月沉淀下来的,与现代汉语存在明显的差异。

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更加注重文学性和含蓄,使用大量的成语典故,对比和象征手法。

文言文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图式,是人们广泛共识下的一种认知模型。

2. 英译中的图式重构在将文言文翻译为英文时,翻译者需要对文言文的图式进行重构和调整。

由于文言文和英文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因此翻译者需要将文言文的图式进行转换和调整,以适应英文读者的认知模式。

翻译者需要对文言文中的成语典故进行合理的翻译和解释,使得英文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

3. 图式的识别和应用在实际翻译中,翻译者需要通过对文言文的图式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识别,以便进行有效的转换和重构。

通过对文言文的图式进行分析,翻译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义和表达方式,从而更好地将其转化为英文。

翻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准确把握文言文中的抽象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以便将其转化为英文。

图示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图示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图示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作者:王璐来源:《学习导刊》2013年第08期摘要:图示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家们用以解释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现已被广泛应用于阅读研究。

本文将图示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之中,指出翻译的过程就是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图示知识转换过程,从语言图示、内容图示和形式图示三个方面阐述图示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语言图示;内容图示;形式图示;翻译1. 引言“图示”是Kant在1781年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

随后,不少专家学者都对图示下过定义。

Pearson认为,图示是“人们听到或读到某些信息时在脑海中产生的影象或联想”。

按照Cook的观点,图示是头脑中的“先存知识”或“背景知识”。

Widdowson认为,图示是已知事物或信息存储于头脑中的知识结构。

美国人工智能专家Rumellhart的定义更加概括,即“图示是人们所有一般知识的总和”,并把图示理论发展成为了一种系统完整的理论。

2. 图示理论与翻译翻译是一种语际间的转换活动,它将一种语言载体(源语)所承载的信息输入另一种语言载体(目的语)。

目的语读者读到的译文是来自译者,是译者对原文理解和消化的产物,所以目的语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必然受到译者的理解的左右。

从译者的角度来说,翻译实质上是一种大脑中的思维活动。

在这一思维活动中,译者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一个重要的环节,即图示的转换。

面对一篇翻译材料,译者必须对源语图示进行正确的解码,即要拥有与源语作者相同的图示知识才能对翻译材料进行正确的解码。

翻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作者与译者之间图示转换的过程。

2.1 翻译中的语言图示语言图示是指读者对原文语言的掌握程度,如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标志着译者对构成材料的语言的掌握程度。

在翻译中运用语言图示理论,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中,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有意识地在头脑中搜索相关的主观经验,即激活相关的单词、语法结构和语言场景,进行双语的迁移和重构,确保正确解码的输出。

在翻译中实践中,没有相应语言图示,译者就无法迅速地识别词句,也就无法利用句子提供信息和线索去调动大脑中的内容图示和形式图示,因此也就谈不上做出正确的翻译。

图式分析隐喻翻译中的认知过程

图式分析隐喻翻译中的认知过程

3本研究得到澳门大学研究委员会资助(批准号:RG041/02-03S/Z MF /FSH )。

作者简介:张美芳(1953-),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翻译学收稿日期:2005-01-20(修改稿)2005年第5期总第194期外语与外语教学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2005,№5Serial №194图式分析隐喻翻译中的认知过程3张美芳(中山大学,广东广州 510275;澳门大学) 摘 要:翻译的过程非常复杂。

罗杰・贝尔尝试用图形模式来描述翻译的过程。

他以系统功能语言模式为理论基础,探讨“意义”如何被认知又如何被转换,新信息如何与旧信息组合成一个全新的目标语译文。

本文尝试运用贝尔的认知图式来分析两则隐喻的翻译过程,从中探讨在此过程中译者如何利用自己的经验去理解原文中的概念代码(即解码),又如何根据译语文化和语境进行概念代码的转换(即编码),从而生产出一个能在目标语文化中与原文功能相似的译文。

关键词:翻译过程;认知;图形模式 Abstract:The p rocess of translation is a p roblem of great comp lexity .Roger T .Bell has schematized the p rocess of translating,setting it particularly within a system ic model of language,and trying to exp lore how “meaning ”is conveyed and how new infor ma 2tion is p rocessed in relation with old infor mation .The p resent paper attemp ts to app lyBell ’s schematic model to analyzing t w o meta 2phor translations so as to investigate the translator ’s cognitive p rocess .Special attention will be paid to the p rocess of how the trans 2lator decodes the original text and retrieves messages from it,and how he encodes the messages into a more or less functionally equivalent target text .Key words:translation p rocess,cognitive,schematic model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5)05-0043-04 1.引言一般认为,翻译过程有两个重要的步骤:理解与表达。

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述评

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述评
之处 , 敬请方家批评。
二、 简 介
的等值论及其翻译转换 ,评介了豪斯的以语域变 量为基础的翻译评估模式 、 贝尔的“ 六位仆人” 、 哈 提姆与梅森 的语境分析模式 、贝克的 自上而下 的 语篇分析途径。 第三章宏观翻译功能: 译文功能与翻译策略。
主要 论 述 了 翻译 研究 的 功 能 主义 学 派 及其 理论 。
译策略、 信息发送者与翻译策略 、 编译的理论与实 践、 翻译策略透视、 术语翻译问题等。
三、 简 评
统功能语法概论》一书是一本系统介绍功能语言 学的入 门书籍 , 此书的 目的 自然“ 不是要详谈功能 语 言学 与 翻译 研究 ,而 只是要 表 明功能语 言 学 的 应用领域可以涵盖翻译研究” 【 3 j 。 因此 , 该书 自 然不 能算作是我 国从功能途径切入翻译研究的第一本 专著了。在萧立 明的《 新译学论稿》 中, 有两章“ 系 统功能观 与辩证论译” [ 4 1 2 。 和 “ 语篇语言学与翻 译” [ 4 1 4 9 - 6 o 涉及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观和语篇语言学 ,
( 一) 弥补 了我 国从 内外 两种 功 能途 径 切 入 翻
译研究 的缺憾 2 0世纪 6 0年 代 开 始 ,卡 特 福 德 把 系 统功 能 语法的一些概念运用于翻译研究 ,此后 以英国学
者 为 主 的国外 翻译 研 究 学者 选择 功能语 言 学理 论
彭 秀林
(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与经贸学院 , 广东 清远 5 1 1 5 1 0 )
摘 要: 澳门大学张 美芳教授的《 翻译研 究的功能途径》 一 书从理论与 实践 两个 方面对功能途径的翻译研究进行 了 探 讨. 理论探源清晰 , 实践论证到位 , 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Bartlett图式理论在文言文英译中的应用探析

Bartlett图式理论在文言文英译中的应用探析

Bartlett图式理论在文言文英译中的应用探析Bartlett图式理论是由英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巴特利特(Frederick Bartlett)提出的一种关于记忆和认知过程的理论。

该理论指出,人们在接收和理解信息时,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进行主观解释和加工,因此对于同一段信息,不同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记忆和描述。

这一理论对于语言翻译尤为重要,尤其是在文言文英译中的应用方面。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官方书面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在进行文言文到英文的翻译时,译者需要考虑到文言文的特点和表达方式,同时也要根据英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进行加工和调整。

Bartlett图式理论在文言文英译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Bartlett图式理论还强调了个人经验和知识对于信息记忆和再现的影响。

在文言文英译中,译者的个人经验和知识也会对翻译结果产生影响。

在翻译文言文中的典故和古诗时,译者需要考虑到自己的文学修养和理解能力,以及对诗词和典故的熟悉程度。

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译者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和再现,使得翻译结果有时会出现个人主观色彩和情感倾向。

在进行文言文英译时,译者需要尽量客观地进行翻译,并避免个人情感和主观偏见的影响。

Bartlett图式理论还指出了记忆和再现过程中的填补和调整现象。

在文言文英译中,译者有时会面临理解困难和信息不完整的情况,需要进行填补和调整。

这就需要译者凭借自己的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进行推测和补充,使得文言文的含义能够更好地在英文中得到再现。

译者在进行填补和调整时需要谨慎小心,避免出现信息错误和歧义。

在文言文英译中,Bartlett图式理论对于译者的翻译能力和思维方式都提出了挑战和要求。

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不同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减少个人主观色彩的影响,同时也需要谨慎对待填补和调整的过程,确保翻译结果的准确性和自然性。

通过应用Bartlett图式理论,译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再现文言文的含义,使得文言文的翻译能够更好地为英语读者所接受和理解。

Bartlett图式理论在文言文英译中的应用探析

Bartlett图式理论在文言文英译中的应用探析

Bartlett图式理论在文言文英译中的应用探析
Bartlett图式理论是心理学领域的一种重要理论,在文言文英译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Bartlett图式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入手,探索其在文言文英译中的应用,并
为文言文的英译提供参考。

Bartlett图式理论认为人们不是直接接受来自外界的信息,而是把信息通过个人的经验、知识、文化环境等因素进行过滤和重建,形成个人的认知模式或图式。

这些图式可以
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各种信息,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和应对不同情境。

在文言文英译中,我们也可以利用Bartlett图式理论来提高翻译质量。

首先,我们
需要了解文言文本身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以及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方法等。

这些
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认识到文言文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从而识别和重建
文言文中的各种图式。

例如,文言文中有许多成语、典故和历史事件等,这些都是文言文中的图式,可以帮
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文言文中的信息。

然而,这些图式在英语中可能没有直接的对应物,我们需要通过对英语读者的背景和文化认知的了解,寻找英语中的替代方式,使英译
的效果更接近原文的意思。

此外,文言文中的修辞方法也是一种图式。

例如,夸张、反问、比喻等修辞方法在文
言文中被广泛使用,可以帮助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意义。

在英译中,我们需要识别这些修辞
方法,并采用相应的英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意思。

总之,Bartlett图式理论在文言文英译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重新构建文言文的语言模式和图式,从而达到更准确地表达原文意思的目的。

图式理论与翻译

图式理论与翻译

第33卷第11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 ol.33 No.11 2012年11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ov.2012图式理论与翻译许哲(长沙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14)摘 要:翻译是译者对文本进行解码和编码的一种双向活动。

在处理原文文本时,译者的长期记忆会激发大脑中储存的与文本相关的图式,从而优化译者的解码与编码。

在图式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对文本的语言图式、语境图式和文化图式成功转译,方能使读者正确获取源语信息。

关键词:图式理论;翻译;语义;意义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11-0144-03引言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的首创者Bartlett认为图式是“长期记忆中储存的相互作用的知识结构”,是认知心理学家们用以解释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它是心理学对记忆进行研究产生的一个重要成果。

[1]图式理论近年来被应用于英语学习和教学的各个领域,在实践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经过研究发现,图式理论不仅适用于阅读和听力,而且对翻译也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因为阅读、听力和翻译都涉及到对语言文字的解码,都是作者所解码的内容与其先验或记忆图式相互作用的过程。

近年来把图式理论与阅读结合起来的研究很多,通常研究者们提出的图式阅读理论,认为阅读理解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读者对大脑中相关的图式知识的激活程度,以此推想,如果能对图式知识充分激活,那是不是对翻译实践也有指导作用呢?纵观现在的研究,把图式理论运用到翻译当中去的研究比较少,因此本文希望能尝试分析图式理论对翻译的影响,并能把图式翻译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更好地指导翻译教学。

(一)图式理论简介图式理论基本上是一种关于知识是怎样被表征出来的理论以及关于这种对于知识的表征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识的应用性理论。

它是1781年由心理学家康德提出的,是认知心理学中用来解释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模式。

图式分析隐喻翻译中的认知过程

图式分析隐喻翻译中的认知过程

图式分析隐喻翻译中的认知过程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本文旨在深入探究图式分析在隐喻翻译中的认知过程,旨在揭示翻译过程中认知主体如何通过图式知识理解和表达源语言中的隐喻。

隐喻作为语言的一种重要修辞手段,其翻译不仅涉及到语言层面的转换,更涉及到文化、认知等多个层面的处理。

因此,本文将图式理论引入隐喻翻译研究,以期为翻译实践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指导。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cognitive process of schema analysis in metaphor translation, and to reveal how cognitive subjects understand and express metaphors in the source language through schema knowledge during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Metaphor, as an important rhetorical device in language, its translation not only involves linguistic transformation, but also involves processing at multiple levels such as culture and cognition. Therefore,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schema theory into the study of metaphor transl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new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and methodological guidance for translation practice.本文将介绍隐喻和图式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明确隐喻翻译的认知本质和图式分析在其中的作用。

图式理论与翻译

图式理论与翻译

图式理论与翻译
图式理论与翻译
图式理论是近十几年来口译领域中一种新兴的语言理论,它将联系在一起的语言视为一个图像,构成一种图式管道,涉及活跃句型、次要结构和各种传播方式。

图式理论旨在将口译与口语结合起来,达到良好的译员效果,它的实施为口译任务带来了一种学术复杂性,因为它需要译者理解文件中出现的每一层次的语言结构,对它们表达的意义进行分析,然
后才能够建立信息的图像,从而更加准确地翻译消息。

在使用图式理论进行口译时,译者首先要根据当时所处的文化环境和语境来分析活跃句型、小型结构和词语之间的联系,并且要了解讲话者的立场、意图和实际意义,因此译者要能够对多种语言模式有深入的了解。

另外,在一种新的文化环境中,译者要熟悉当中的文学和文化特点,这样才能捕捉特定文字和词语的真正含义,并准确地翻译出来。

例如,中文
的“分类”一词,在汉英翻译中可能由“分類”、“分类”、“类別”等几个不同的翻译版本代替,
根据文脉和文体千变万化,译者必须能够给出最准确的翻译。

图式理论对于口译任务来说是一种知识来源,它深入分析母语的语言结构,不仅明确翻译的概念,而且考虑到母语的褒义和贬义,这样在翻译其他语言时就可以准确表达出原文的
意义。

图式理论的实施将涉及多方面的分析,如活跃句型、次要结构和各种传播方式,译
者有责任依据其,探讨语言特色,找出最恰当的解释,拓展口译范式,从而使口译更加准确、准确。

从图式理论角度分析演讲词的翻译

从图式理论角度分析演讲词的翻译

从图式理论角度分析演讲词的翻译作者:廖秋阳来源:《大观》2016年第01期摘要:图示理论能够让人们在接受外来信息后和自有图示吻合,从而便于人们对外来信息的理解。

本文图示理论为学者在语言学的领域中提供了全新的思维空间和视角,目前已被广泛关注和应用,但是,在翻译领域中研究较少,尤其是演讲词的翻译,本文以奥巴马就职演讲词为例,旨在分析图示理论的可行性。

关键词:图示;演讲词;翻译图示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语言图示、内容图示以及式形式图示,本文分析了奥巴马就业演讲词翻译的不足之处,从图示理论的角度提高翻译者的翻译能力,并且多加训练,完善图示,为翻译领域提供创新方法。

一、翻译中的图式理论翻译就是传递信息的过程,将一种语言转变为另一种语言,这个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解读和生成,在解读阶段中,译者扮演的角色为原始的读者,他的任务是接收和解释原始消息。

在生成阶段,译者要对目标语言产生的信息予以改写,可以将其理解为目标文本读者。

每个人都有其固有的模式,且不同于其他人,这些差异会在以下三个方面中凸显:源文本作者、译者以及目标文本读者。

源文本作者和目标文本读者在不同的文化与社会环境中成长,所以它们具有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行为方式,所以,它们的图式、语言等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同的。

翻译,在一个特殊群体中包括两个政党的两大因素,必须数学两种语言的社会与文化背景,所以,译者的责任需要充分利用图式理论,并且将源文本翻译成合适的生成目标文本,通过这种方式将图式之间的源文本和目标文本的作者读者连接在一起。

二、语言图式语言图式包括字母知识和读音、语法、词汇、口语之间的区别,生成合适的翻译,就必须要求译者能够掌握深刻层面的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如果不能理解,将会导致翻译的不恰当或错误,在奥巴马演讲词的翻译中,便能够充分诠释这一观点,现举例如下:例1:At these moments,America has carried on not simply because of the skill or vision of those in high office…这些时刻,美国都坚持下来了,不是因为那些身居要职的人所表现出来的技巧和形象…例2:Today I say to you that the challenges we face are real.They are serious and they are many.They will not be met easily or in a short span of time.But know this,America-they will be met.今天我告诉你们,我们面临的挑战是真实存在的。

英汉隐喻翻译过程中的图式处理

英汉隐喻翻译过程中的图式处理

英汉隐喻翻译过程中的图式处理作者:杨军昌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7年第11期摘要:本文从隐喻认知的基本图式角度指出,隐喻翻译过程的关键是英汉隐喻图式对比后对源隐喻图式的处理。

借助Bell的翻译过程理论,本文认为图式处理的过程主要包括4种方式,即图式复制、图式修饰、图式转换和图式移除,而每一种方式都可以作为隐喻翻译的一种策略。

关键词:隐喻认知图式翻译过程图式对比图式处理一、引言对于隐喻的翻译,译界存在不同观点。

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翻译研究总体上是修辞取向的,视隐喻翻译为修辞层面上从源语到目标语的语际转换问题。

随着人们对隐喻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隐喻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与明喻、夸张等诸多修辞手段并列的一种修辞手法,它已经成为了我们认识世界、认识人类社会以及探讨语言发生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束定芳,1998)。

因此,隐喻的本质是认知的,隐喻的翻译活动是一种认知活动,应以认知为取向,它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更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转换过程。

二、隐喻认知的基本图式Lakoff & Johnson(1980)在其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指出,隐喻无处不在,它不仅存在于人类语言中,还存在于人类的思维和行为中,隐喻的本质是一种类比现象,是人类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用具体的、已知的、熟悉的事物来理解抽象的、未知的和不熟悉的事物。

胡壮麟(2004)也指出,我们要认识和描写未知的事物,必须依赖我们已经知道和懂得的概念去寻求语言表达式,由此及彼,有时还要发挥惊人的联想力和创新力。

这个认知过程是隐喻的核心,它把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事物作不寻常的并列,从而加深了我们对不熟悉事物的认识。

所以,隐喻的认知基础在于“相似”,这种相似性使得两个相互独立的概念网络(源域和目标域)發生关联,并在认知语境作用下进行相互对话(彭文钊,1999)。

简单来说,隐喻的本质就是建立在认知语境之上的由源域向目标域的投射。

Bartlett图式理论在文言文英译中的应用探析

Bartlett图式理论在文言文英译中的应用探析

Bartlett图式理论在文言文英译中的应用探析Bartlett图式理论是指由英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巴特利特(Frederick Bartlett)在上世纪二十世纪初提出的一种认知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人们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会根据自身的经验和文化背景对信息进行加工和重构。

这一理论不仅在心理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在语言学、文学翻译等领域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Bartlett图式理论在文言文英译过程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翻译实践的启示。

一、Bartlett图式理论的基本观点Bartlett图式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对人类认知过程的研究,他认为人们在接收信息时会根据自身的经验和文化背景对信息进行加工和重构,最终形成了一种个人独特的认知模式,即图式。

图式是人们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形成的所有知识和经验的总和,它是一种高度概括的认知结构,能够影响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和记忆。

Bartlett图式理论强调,人们在对信息进行加工和重构时会受到自身的文化、背景以及情感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不同人对同一信息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记忆。

这一理论为我们理解语言的表达和理解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同时也为翻译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

1.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达方式、惯用词汇等与英语有着较大的差异。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自身的文化背景对文言文进行加工和重构,以使其更符合英文读者的理解习惯和文化背景。

文言文中的“吾”“汝”“予”等代词在英语中并不常见,译者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和读者的理解习惯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从而克服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译者作为信息的传递者,其个人经验和背景也会对翻译产生影响。

根据Bartlett图式理论,不同的译者会对同一篇文言文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记忆,从而导致其在翻译过程中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

在文言文英译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自身的文化背景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对文言文进行加工和重构,以使翻译更符合目标读者的认知结构和理解习惯。

图式理论观下英语电影的隐喻汉译

图式理论观下英语电影的隐喻汉译

作者: 段志高
作者机构: 宜宾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宜宾644000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138-139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5期
主题词: 图式;隐喻;隐喻英译汉
摘要:隐喻的理解就是把一个熟悉的概念的图式投射到另一个概念上。

中国电影观众和英语国家的电影观众对同一事物或台词中同一英语隐喻有时有不同的图式。

因此,为了让中国电影观众达到与英语国家电影观众一样的理解效果,译者须考虑中国观众已有的图式,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以下的翻译方法:(1)保留喻体;(2)改变喻体;(3)保留喻体加上释义;(4)改变本体和喻体的对等隐喻翻译法;(5)不用隐喻的完全意译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式理论之于隐喻翻译摘要: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重要方式。

隐喻在话语中大量存在,带有明显的民族文化特征,但隐喻的翻译却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图式与隐喻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性,译者在处置隐喻的翻译时可以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图式理论,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对源语中的隐喻先进行释喻,然后通过对隐喻在译语中的移植、转换或其他手段,最大程度地保留隐喻在译语中的感染效果。

关键词:图式;隐喻翻译;释喻;效果1781年,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提出了“图式”的概念。

他在著作《Critique of Pure Reason》中指出:“新的概念只有同人们已有的知识建立关系,才会变得有意义。

”现代图式理论的产生一般认为与英国心理学家F.C.Bartlett的早期著作《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有关。

Bartlett认为,图式是“对过去的反应或经验的积极的组合”。

他提出了图式运用于语言理解的基本原则,即借助从记忆中激活的知识结构来填补文章未表述的细节,从而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

Bartlett提出图式理论时,正是行为主义“刺激——反应”论盛极一时的时代,因而他的另类学说在当时并未受到关注。

四十余年后,人工智能的研究改变了图式学说的命运。

人工智能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使计算机识别和理解典型的场景和话语,那么计算机首先要像人类大脑一样储存大量的知识,具备各类场景、事物和事件的“一般常识”。

于是,学者们就开始分析餐馆、洗衣店、医院等各种典型场景,从中整理出相关的图式模型。

人们把这类情景图式又称为“脚本”(script),这就像演出时用的剧本一样,在规定的情景里,人们要按照一定的程式行事。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是储存在大脑中的“先验图式”,即以背景知识为基础的一个庞大储存系统,把个人的知识经验分门别类储存在大脑中。

随着知识的积累,形成了不同门类和层次的各种图式群。

它们相互联结,相互嵌入,纵横交错,在长时记忆中形成一个巨大的立体网络系统。

人们以图式的形式贮存记忆,新的知识与现存的知识框架相结合,得到有效的处理加工,从而达到理解新知的目的。

一、图式与隐喻的关联性认知语言学认为,任何认知都是外部信息与已知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

已知信息通常是一个有序的结构或一些有组织的知识聚合体,即图式。

若将其中每个知识点都看做是一个信息刺激,图式也可认为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刺激组合。

人们在接受某一外界信息时,总是将其与头脑中已有的图式匹配,进而纳入记忆的相应范畴,并赋予这个刺激特定的名称。

比如现有图式A与客观信息B,若发现B的所有特征与A的刺激点完全匹配,就可将B归入A。

反映在语言形式上,就是用表示A的词表示B或者说把B称作A。

例如蛇图式包含的特征:爬行动物、身体圆且细长、没有四肢。

一条竹叶青蛇出现时,发现其所有特征与蛇图式完全吻合,图式完全匹配,即可说,竹叶青是蛇。

但这种情形下的认知概念并不是典型的隐喻。

如果图式A与另外的客观信息C相比,C拥有的特征只在个别刺激点与A相同而非完全吻合,这样的部分匹配便构成了相似关系。

人们的观念对相似关系的处置有两种情况:一着眼于各自独有的特征而坚持两者对立;另一种则着眼于两者的共有特征而忽略差异。

后一种处置方式,人们更倾向将相似关系处置为同一关系,即把C归入图式A,表现在语言形式上,就是用表示A的词表示C或是把C称作A。

例如,新信息井绳也是圆且细长,与蛇图式中的一个元素相同。

按照上述方式,既然C与A相似,若将C归入A,就可以说出“井绳是蛇”这样的话语——此时一个典型的隐喻应运而生。

隐喻思维的本质决定隐喻形成的两个前提:一是两个不同事物的比较;二是两个不同事物必有相似的特征。

将相似的两个事物用表示同一的判断词“是”来连接,原因是:图式部分匹配的过程中,图式中与新信息相同的部分刺激被强化而同时忽略相异部分的刺激。

如“井绳是蛇”这类隐喻实例,是把蛇图式中“圆且细长”的要素加以强化,同时也弱化了其它特征。

通常,当部分刺激被强化到一定程度时,便掩盖了其它刺激产生的效应,原本具有某些相似特征的两个事物便自然地趋向同一。

图式中的某种特征被强化是基于一定的认知心理,比如对曾被蛇咬过的人而言,“圆且细长”的蛇形成为一个强刺激点,在他头脑中的蛇图式刺激组合中得以突出反映,相应地削弱了其他要素的刺激功能,即选择图式中的某点去强化。

从心理机制讲,通常由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需求与欲望所决定,有时甚至根本不可预知,纯粹是“跟着感觉走”。

现代派诗人冯至对蛇无声无息的游移特征极其敏感,于是他的笔下就写出如此诗句:“我的寂寞是一条蛇,静静的没有言语。

”此时“寂寞”与“蛇”因在“无声”上相似而被视作同一。

由此可见,隐喻意义是基于认知图式中相关联的某种相似性特征,通过从喻体到本体的映射而产生的。

二、图式理论对隐喻翻译的指导意义1.运用图式理论释喻释喻是隐喻翻译的核心,它关系到对源语的正确理解和解码,是信息准确传译的关键。

译者除具备语言素质外,还须对源语的语言特点、文体结构、相关的文化和知识图式有相当的了解。

根据图式理论,理解源语的过程归根到底就是结合适当的图式填充新信息,使图式具体化的过程。

对隐喻的正确理解是翻译隐喻的前提。

通常借助图式理解隐喻分三个步骤:第一,找出隐喻的两个意象(即本体和喻体);第二,通过联想比较两个意象的图式特征,推导出其相似点;第三,依据相似点判断出隐喻的意义。

如句子“Joh n is a pig.”中有两个意象“John”和“pig”,我们通过联想推出本体“John”至少应具备喻体“pig”图式的某一特征——肮脏、懒惰或愚笨等。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文字信息所激活的内容图式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同样是用“狗”作喻体,由于不同民族的认知差异,汉语中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英语中则不乏怜爱之情,因而在理解和翻译诸如“Old dogs can’t learn tricks.”和“Every dog has its day.”等含有隐喻的句子要多加小心。

译者应积极调动大脑图式中涉及源语和译语国家社会风俗习惯方面的知识,准确把握词语的联想意义、社会意义和语用规则,避免出现误译和错译。

2.释喻之后的翻译策略译者对源语文本承载的信息正确释喻之后,能否让读者最大限度从译语中得到源语所传达的隐喻信息,关键在于对隐喻的处置及达到的效果是否理想。

这就要求译者既要成功地激活自己已具备的双语知识和文化图式,以求准确地理解和传达隐喻的含义;又要针对译语读者提供最大的信息量,帮助他们激活相关的图式,建立或巩固具有地域差异的新文化图式,了解隐喻传递的异域文化。

借助于图式理论的关照,在隐喻翻译时,可采取以下方式:⑴基于人类共有的认知能力,当不同民族对事物相似点的观察与感受基本相同时,文本信息对源语读者和译语读者的图式知识和心理期待也趋于一致。

源语所包含的隐喻形象往往可以在译语中找到相应的表达,相当一部分隐喻的翻译可采取如此直译方式,而源语中通过隐喻传达的神韵并未受到任何影响。

⑵由于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的不同,有些源语的隐喻形象带有特定的文化标记。

考虑到译语读者可能对异国文化背景的知识图式储存不够,译者不能简单地采取字面直译的方式,而是要激活头脑中的意象图式,在译语中找到较为相似并为译语读者认知机制所接受的表达方式。

例如成语“to kill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和”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分别翻译为汉语成语“杀鸡取卵”和“对牛弹琴”,就是关照了作为译语读者的中国人所熟知的心理图式概念。

但是译者在以其他喻体取代原喻体时,谨防被“貌合神离”的假象所迷惑。

有时两种语言中隐喻喻体极为相似,设喻形式也非常一致,可各自所包含的喻义却相差甚远。

有人把“to throw a sprat to catch a whale”译作“抛砖引玉”就是一个典型的误译,此处源语的语意为“to give something relatively less important in the hope of securing a much greater gain”,相当于汉语中的“吃个小亏,占个大便宜”之意。

而汉语成语“抛砖引玉”在中国人的意象图式中多用作谦辞,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显然两者的隐喻概念是不一致的。

此外,以其他喻体替换原喻体时,不可忽略源语和译语的民族文化特征,否则,译文就会显得不伦不类。

例如某些译者将“to meet one’s Waterloo”和“to hold a candle to the devil”两个包含隐喻的成语分别译为“败走麦城”和“助纣为虐”,忽视了源语中所包含的文化图式,使中国读者产生困惑。

作为肩负“文化使者”使命的译者,应认识到在隐喻翻译的过程中,尽量帮助译语读者建立一些新的文化图式,提高译语读者的认知能力。

这种情况下采取直译加注释的补偿策略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处置方式。

⑶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中隐喻的异质性,有的隐喻形象难以在译语读者的认知图式中找到契合点,其喻体形象既难以在译语中保留,又没有合适的替换。

此时要想使源语的表达效果不受影响,译者应借助语言图式,结合特定的语境,采取其他手段保持译文的感染力。

例如在“The ship plows the sea.”中,隐喻修辞把轮船在大海上航行的气势刻画得淋漓尽致,从认知契合的角度看,译文“轮船像犁铧翻土似的翻起浪花在海上行进”虽保留了隐喻意象,但语言气势明显不足。

笔者把它译为:“轮船在海上乘风破浪。

”相比之下,后一种处理方式虽改变原隐喻形象,却保留与源语相同的气势。

这与译者有效激活头脑中储存的相关语言图式,选用四字成语增强表达效果的积极努力不无关系。

隐喻翻译是一切语言翻译活动的缩影,不仅包含表层语码的解码和转换,也包括深层喻义从一个心理空间到另一个心理空间的复杂认知过程,是译者用译文语言对原隐喻进行再创造的思维活动。

在翻译隐喻时,作为翻译活动主体的译者需激活两套图式——本族文化图式和异语文化图式。

从图式的作用看,对语言材料所涉及的知识和文化背景了解越多,人脑中储存的图式就越多。

译者应充分地调动和利用自身与文本相关的图式,以求得对源语正确有效的解码,并获取源语中的最大信息量。

在充分理解源语文本的基础之上,朝着有利于激活译语读者的已存图式和帮助译语读者建立更多新图式的方向努力,顺利进行跨文化交流。

要想借助图式理论做好隐喻的翻译,译者必须要博闻强记,注重语言素材的收集,加强语言文字基本功的训练,积累和储备丰富的知识图式,以便在翻译中随时调用,促进译品质量的提高和语言文化的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