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理视角看生态环境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地理视角看生态环境问题

自然环境是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的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共同构成来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生态因素构成,并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可见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在含义上非常接近,只是自然环境的范畴更广阔一些,各种天然因素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以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除此以外其他可成为自然环境但不能成为生态环境。

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两者存在部分交叉,但侧重点不同。以湖泊为例,湖泊生态环境侧重研究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而湖泊水资源则侧重对人类的利用价值,如提供渔业养殖、提供城市用水和灌溉用水、发展旅游业等。也有一部分资源是资源独有的,如能源、工业资源等。因此生态环境与资源之间存在既交叉又独立的

关系。

由此可见,自然环境是一个较广的范畴,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都是环境的一部分,而自

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存在既交叉又独立的关系。

环境问题是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而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会导致环境各组成成分变化,进而引发功能和状态的变化,最终导致环境变化。因此也有些学者将环境问题划定为环境污染、环境破坏和环境变化三类,但结合高中新课程标准,我们主要在这里谈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环境破坏又包括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即生态环境问题,其有自然原因,也在相当大程度上由于人类开发利用生态系统的资源不当导致该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或下降。在人类过度开发利用生态系统引起生态破坏时,势必同时也会出现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并引发资源浪费的现象,因此也会出现资源问题。因此环境破坏包括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破坏)与资源问题(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因此从广义上说,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资源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环境变化,而狭义的环境问题仅仅指环境污染。

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实质

自然环境从地球诞生之日就开始出现,经过45亿年的演化成为现代的形式。所不同的是人类在其发展进化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在不断发生变化,两者关系的转变产生出一系列问题。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其参与构建地球表层生态系统中的能力,一方面不断改造着地球表层的人与其他生物共有的自然环境,一方面又不断地创造出人为环境,使得人地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地球表层生态系统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生态系统建立在养分等物质不断循环的基础之上,是一个闭合的循环过程。人与环境关系的改变,使得人类逐渐具备改造地球表层生态系统的能力,经人类活动改造后的地球表层生态系统是建立在人为控制的、大量的物质和能量输入与输出基础之上的非闭合循环,这一人工系统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于矿物燃料,是不可更新的;而人类制造的大量废弃物直接排入环境之中,超过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之后便会给环境造成污染。因此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生态系统表现为养分的流动,随着人类越来越多地干预自然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受到破坏,许多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等等环境问题也显得越来越突出和紧迫。

由此可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实质,或者广义上环境问题的实质在于:一是人类经济活动向自然环境索取自然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代用品的再生产速度;二是人类向

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因此,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途径可以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和生态平衡等两个方面入手。

因此总的来说,在进行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教学过程时,可以有以下要点:一是从生物圈和地球表层生态系统来说,要认识到地球表层生态系统中地形、气候、水文等等要素之间的关系,这可以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方法,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整体上把握要素之间的关联;二是要认识到地球表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即在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原因时,从人类活动如何影响这一动态系统过程出发来看生态平衡如何受到破坏,同时也可以从时间角度来看处于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的变化所造成的不同影响。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出发,对从整体角度把握整个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怎样通过物质循环影响地理环境等方面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案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教学引入部分:复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梳理人地关系认识

展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示意图,提问:

1.示意图的结构是什么?

2.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谁起着核心作用?

教学讲授部分:

一、黄土高原的自然地理概况

二、水土流失是自然现象,还是生态环境问题?

1.水土流失的概念;

2.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关系;

3.水土流失这一自然现象为什么能演变成生态环境问题?

三、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演变过程

1.历史上的黄土高原是千沟万壑的吗?(通过历史文献说明历史上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

盖率高,生态环境好)

2.黄土高原植被减少的原因?人类哪些行为破坏来植被?(历史上开垦耕地、薪柴、修

建长城和宫殿等;现代砍柴、开矿、种地、放牧等人类行为)

3.人地关系的核心是谁?(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人类行为影响自然环境中的植被——植被覆盖率降低引起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变化——一旦破坏程度超过环境调节能力就

会导致生态系统退化、出现生态环境问题——回答人类是人地关系的核心)

四、人类行为如何加剧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特点(分别从地貌、植被和土层来说明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建立

黄土高原地区自然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

五、如何实现黄土高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提供相关资料,陕北地区通过退耕还林和封山禁牧等措施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在认清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人类控制自身行为,通过各种具体措施恢复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使

得黄土高原地区由不协调到协调发展。

小结:以黄土高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为例,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能认识到人类和环境的关系,即人类要遵循客观规律,调节自身行为,

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个案例较为深刻地剖析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这一生态环境问题,有如下几个亮点:

(1)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渗透生态系统通过物质循环来动态维系的过程。整个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中若其中一个要素的变化,如植被变化,会导致整个系统都发生变化,超过一定限度后破坏生态平衡并使得环境逐渐丧失自我调节能力,而出现生态环境问题。运用这一原理的好处是使得学生能提升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并掌握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

方法,能在实践中进行迁移运用。

(2)从时间角度来看待生态环境问题,即通过历史上人地关系的演变过程来看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与变化。通过历史文献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渗透人地关系的演变历史,在时间过程中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这也是地理学科重要的时

间观。

(3)注重区域联系,透过水土流失将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联系起来,这是地理学科重视的区域观,也达到来课标要求的“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这条标

准。

但是我们这一教学案例评析基础上,还可以进行如下拓展思考:如这个教学案例仅提到人类活动导致植被变化,从而使得整个环境发生连锁改变,但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环境当中仅仅只是植被这一个要素首先发生变化吗?是否会有气候变化的背景在里面?其次,从历史上看黄土高原地区的发展,每个阶段的人地关系处于一个怎样的状态?人地矛盾恶化的临界点在哪里,或事件的起因是什么?深刻剖析人地关系演变的历史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认识。此外,在整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时哪些措施是有效且符合自然规律的,哪些措施可能是徒劳的?也可以在教学中进行探讨。

4.我国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我国不同的区域面临着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据《2010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我国生态环境问题面临的形势仍十分严峻:全国部分生态系统功能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