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赋兴盛的主要原因
汉赋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见证汉唐繁华的体裁)
汉赋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见证汉唐繁华的体裁)诗词歌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常用的体裁,相比诗词的脍炙人口,现代人对赋的了解却相对较少,但是在古代,诗与赋可是常常被相提并论的文学。
陆机曾在自己的著作《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观念,可见赋的兴盛,一篇优秀的赋论足以造成"洛阳纸贵"的盛况。
但相比贯穿整个历史,至今仍保持活力的诗歌,赋这一文学体裁在汉唐时期的辉煌之后,却逐渐开始衰退,至明清时期,几乎已经彻底被淘汰了。
这样一种在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文学体裁,为何消失了呢?赋的推动者司马相如,使它成为汉朝主流文学"赋"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况著有《赋篇》一书,让"赋"这个称呼登上了历史舞台。
但在战国时期,赋并没有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当时主流文体是诗和文这两种,《赋篇》全文也并没有采用赋这一体裁。
真正开创了赋这一文体的是楚国诗人屈原。
屈原所创作的《天问》等一系列作品,风格介于与诗、文之间,语言充满诗意与浪漫,铺张恣意之风迎面而来,但这些文章又无法像诗歌那吟唱,只能诵读。
于是后世史学家司马迁选用了"辞"和"赋"这两个词来称呼屈原的作品,赋这一文体才真正出现。
不过屈原作品是后人为其命名为赋的,真正将自己的作品称为赋是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也正是从司马相如开始,赋开始兴盛起来,成为主流文体。
赋代表汉唐文化的载体,反映出当时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自汉唐以来,赋继承了《楚辞》形式上的优点,讲究文采和韵律,又吸收了纵横家善用铺张排比的特点,诵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酣畅淋漓感,当时的文人中,诗歌虽然兴盛,但只是用于陶冶情操。
真正判断一个人的才识学问则要看他写赋的能力,擅长写赋而不会诗歌的依然是文学大家,但却从未听闻文人有会写诗而不会赋论的。
赋也被称为"汉代五绝"之一,作为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学符号,是最能代表汉文化的文体。
华美富丽的汉赋及其代表作家
华美富丽的汉赋及其代表作家华美富丽的汉赋及其代表作家绪论汉代社会相对稳定,国家统一,国力增强,文艺繁荣。
汉代君臣多为楚地人,其创作喜用“楚辞”的体式,并逐渐创造了“一代文学”——汉赋。
汉赋形成的社会原因:西汉盛世国家空前统一富强,为赋家提供了宣扬大汉声威的主题。
京都的宫殿建筑富丽宏大,统治集团声色犬马的奢侈生活,成为赋家铺写的对象。
统治者大量招致文士写作辞赋,歌颂大一统的繁荣气象,上倡下趋,遂成风气。
一、赋体溯源及其基本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于是荀况《礼》、《知》,宋玉《风》、《钓》,爰锡名号,与诗画境。
六义附庸,蔚成大国。
遂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成文。
赋的形成发展:鼻祖:战国荀况和宋玉。
盛行于汉代。
六朝时称为“俳赋”,“骈赋”;唐宋时称为“律赋”,中唐之后,在古文运动影响下逐渐散文化,又称“文赋”。
赋源于“不歌而诵”的赋诗传统。
《汉书.艺文志》:“传曰:…不歌而颂谓之赋。
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
?”章学诚《校仇通义》:“古之赋家者流,原本诗骚,出入战国诸子。
假设问对,《庄》、《列》寓言之遗也;恢廓声势,苏张纵横之体也;排比、谐隐,韩非《储说》之属也。
”2.赋具有多源性:风骚、散文(纵横家文)借鉴了楚辞、战国纵横家文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扬厉的文风,又汲取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手法,还将诗歌的表达方式融入其中,形成一种综合性的文体样式。
3.汉赋的主要文体特点:结构宏大,铺排夸饰,摹绘事物;主客问答,劝百讽一,缺乏真情。
刘勰:“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王钟陵说:如果我们试图用一个词来概括汉人的审美情趣的话,那便是…富丽?,或曰…靡丽?,更简洁地说就是一个字—丽《文心雕龙·情采》以“为情而造文”和“为文而造情”区别诗人和辞赋家。
二、汉赋的发展脉络1 骚体赋汉初以抒情为主,篇幅较短,体制基本类似楚辞的作品称为…骚?或…辞?。
代表作家有贾谊、严忌等。
汉代的赋
汉赋四大家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扬雄:《蜀都赋》、《甘泉赋》
班固:《东都赋、西都赋》(《两都赋》)
张衡:《二京赋》(东京、西京)
3、东汉中叶以后至汉末的一百余年间是汉赋的衰微时期
以小赋为主
张衡是处于大赋向小赋转变时期的作家,他的《归田赋》、蔡邕的《述行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是小赋中的优秀作品。
《毛诗序》: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赋也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如《氓》《七月》
2、
受楚辞的影响
“赋也者,受命于世人,拓宇于楚辞也。”(刘勰 《文心雕龙·诠赋》)
较长的篇幅
华美的语言、词汇
问答对唱的方式
铺陈事物 的方法
“赋”与“辞” 的关系
小赋
小赋又称抒情小赋,是东汉中叶以后逐渐兴盛的一种赋体,它篇幅短小,文辞清丽,多通篇用
韵,内容上侧重于咏物抒情,结构上不用问答体,而显示出灵活自由的特点
赋在汉代以后的演变
赋在汉代经历了兴起,兴盛到衰落的变化历程,但仍然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六朝时演变为骈(俳)赋,唐宋时演化为律赋,宋代诗文革新运动以来又发展为文赋,现代仍有峻青的《秋色赋》等。
大赋的特点
大赋又称体物大赋、散体大赋,是汉赋中最具特色的赋体
特点:
①体制宏大,篇幅较长,一般都在千言以上;
②多用铺陈夸张的手法,语言华美,词藻富丽;③内容上多写宫殿、苑囿、京都、山川等壮丽的事物以及帝王的活动;
④结构上多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通常由序、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
⑤散韵结合,正文以韵文为主,序、尾一般用散文。
汉赋的趋势形成原因
汉赋的趋势形成原因
汉赋的趋势形成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文化传承:汉代文化的发展是汉赋得以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汉赋是继楚辞后又一种注重音乐的文学形式,它继承了楚辞和先秦文化的优秀元素,融入了汉代文化的独特特色,丰富了汉代文艺创作的内容和形式,成为了汉代文学发展的一条重要分支。
2. 政治影响:汉赋的兴盛也与汉代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公元前206年,汉武帝建立了汉朝,在他的统治下,国家的统一和和平为汉赋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背景。
此外,在汉代宫廷内部中,善于唱和的文人和乐师成为汉赋流行的主要推手,而他们的经济和政治地位的提升也为汉赋的繁荣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保障。
3. 时代需要:汉赋的创作和发展也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密切相关。
自秦汉之际,大量的流民和战争流离失所的人们开始涌向中原地区,他们的痛苦和悲苦体现在许多赋作品中,成为汉代文学独特的文化现象。
此外,汉代社会的繁荣和物质生活的改善,也促进了汉赋的创作和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汉赋不断涌现出新的题材和风格,成为汉代文学中的一大亮点和特色。
第二章汉赋
2、 用铺张的手法, 富丽的辞藻来描写事物,是汉 大赋的基本特色。《子虚赋》对事物的描写, 极 尽铺排夸张之能事, 例如对云梦的描写, 先分类 描写其山、其土、其石,接着按东南西北方位, 描写其中风景和水陆物产;对每类事物的描写 , 也尽量加以罗列。由于对事物进行铺张描写的 需要, 作者使用了不少华美辞藻, 因此辞藻显得 特别富丽。
二、汉赋四大家
汉赋四大家 指汉赋的四位大作家 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其中 以司马相如为杰出代表, 他的《子虚赋》 和《上林赋》代表着汉大赋的最高成 就, 并成为后世扬雄、班固等赋家模仿 的典范。
扬雄“四大赋”:《甘泉赋》《河 东赋》《羽猎赋》《长杨赋》
三 、《子虚赋》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体现了汉大赋的基本特 点: 1 、 体物为主: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用了主 要篇幅来描写楚 、齐诸侯的“苑囿和游猎之 事”, 体现了汉大赋在内容上以体物为主的特点。
四、汉大赋的地位
1、汉赋虽然大部分是歌功颂德、供帝王玩赏 的宫廷文学,但也反映出封建王朝在全盛时期 的宏大规模和气象。 2、 汉赋铺陈夸张细腻的描写,丰富的词汇, 语言的锤炼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成就,它的表现 对象、领域和范围都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对 后世有积极影响,但汉赋形式主义的倾向,也 导引了魏晋南北朝诗文创作中的形式主义。 3、 由于赋的影响,东汉的散文逐步出现 骈偶化的倾向,给魏晋南北朝的骈文开了先路。
西汉中后期是汉赋的全盛时期,又称汉大赋时期。这 一时期著名的赋作家有数十人,其中成就尤为突出的 是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扬雄《甘泉赋》 《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等。 汉代大赋的突出特点是,散文化倾向严重,尚铺排、 叙述,辞藻华丽。
(三)汉赋的衰微阶段(东汉中叶 —— 汉末)
汉赋
汉赋[第一卷第二、五章]汉代文学的正宗是赋,两汉人是以赋为其体物写志的最重要的方式。
汉赋兴盛的原因:1.文体本身的演变2.社会发展的要求 3.帝王的偏好和宫廷娱乐的需要赋:★赋是战国末年兴起的一种文体,它有如诗歌,讲求声韵和谐与形式的整饬,又如散文,句型自由,无格律的严格限制;它既是书面的文学,又能诉诸口诵;它既能状物叙事,又宜于抒情说理。
兼具诗歌和散文的表现功能,是两者间综合性文体。
汉赋与楚辞的区别:A内容上:楚辞侧重于抒情言志,而且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风俗习尚以及情调等方面都具有浓郁的楚文化色彩。
汉赋侧重于体物,主要铺写事物和人物活动。
B形式上:①体裁,楚辞是诗歌,汉赋是押韵的散文;②押韵规律,楚辞通篇押韵,汉赋则韵散结合;③句式上,楚辞带“兮”字的语句多,汉赋很少用;④结构上,汉赋多采用问答体。
汉赋的发展阶段及其作家、作品:★(知识性的)(一)汉赋的形成阶段(汉高祖初年——武帝初年的70多年)骚体赋阶段,形式短小,抒情性强,带有楚辞的特点。
“大汉初定,日不暇给”,思想禁锢不严,文化比较活跃。
作家多抒发自己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形式与楚辞相比转化不大。
1 骚体赋(主要继承楚辞的余绪)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2 汉大赋(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枚乘《七发》(二)汉赋的兴盛阶段(武帝初年——东汉中叶的200多年)这一时期盛行汉大赋,是汉赋的主体和代表。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其作品代表新体赋的最高成就扬雄《甘泉赋》《羽猎赋》西汉后期新体赋的主要作家班固《两都赋》(长安、洛阳)开创张衡《二京赋》(结构谋篇模仿《两都赋》)是东汉新体赋的两篇力作。
完结(三)汉赋的衰微阶段(东汉中叶——汉末的100多年)汉赋的转变期,从思想内容到体制和风格都开始转变。
反映社会黑暗现实、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兴起。
汉赋四大家:★汉赋四大家指的是西汉的司马相如、扬雄,东汉的班固、张衡,这四人均为汉大赋的代表大家,其中又以司马相如为杰出代表,他们的代表作分别为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甘泉赋》(或举《羽猎赋》、《长杨赋》、《河东赋》之一种),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
汉赋的发展过程及其作家、作品
骚体赋 ———主要继承楚辞的余绪
贾谊《吊屈原赋》 《鵩鸟赋》
枚乘《七发》 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3
(二)汉赋的兴盛阶段 这一时期盛行汉大赋,是汉赋的主体和代表
1 司马相如 《子虚赋》《上林赋》
————其作品代表新体赋的最高成就
2 扬 雄 《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
劝,鼓励,勉励。讽,讽谏。劝百讽一是汉
汉大赋形式上的特点:
一是篇幅较长, 规模宏大, 一般在千言以上。 二是多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结构成篇, 韵文
与散文混用, 散文成分较多。
7
对汉大赋的评价
汉赋反映出封建王朝在全盛时期的宏大规模和
气象。
汉赋的铺陈夸张细腻的描写,丰富的词汇对后
9
5
第二节 司马相如与汉大赋
一 汉大赋特点
也称散体大赋、新体赋,这是汉赋的主体。
内容上以体物为主,大多采用铺张扬厉的手
法、富丽的辞藻来描写京都、宫苑、山川等壮丽 事物, 以及统治者的政治、军事活动和他们的声 色犬马、田猎驰逐生活。
6
“劝百讽一”: 大赋常见的表现原则和结构模式。 讽谏一般 只是在篇末提一下,即曲终奏雅。而大量的 笔墨却用于铺陈渲染作者所不赞成的社会现 象,“劝”和“讽”的篇幅相差悬殊。
汉 赋
1
第一节 汉赋概述
一、汉赋兴盛的主要原因
(一)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使汉代文
人具有宏大的视野,因而产生宏大的作品 。“赋
家之心,苞括宇宙,总览人物”
(二)汉武帝好大喜功,雅好文艺,招纳很多
文学侍从之臣,提倡辞赋,诱以利禄,促进了汉 大赋的产生和兴盛。
汉赋与魏晋诗歌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曹操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 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幸甚至哉, 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汉大赋的特点: 汉大赋的特点: 汉大赋是汉赋的代表,篇幅较长,结构宏大, 汉大赋是汉赋的代表,篇幅较长,结构宏大, 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一般由小序、正文、 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一般由小序、正文、 结尾三部分组成,韵文与散文相间。 结尾三部分组成,韵文与散文相间。 在内容上,以写物为主, 在内容上,以写物为主,以颂扬皇家鸿业为目 附带讽喻劝谏。 的,附带讽喻劝谏。 在艺术上, 在艺术上,多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和博富绚丽 的辞藻,对事物作穷形极貌的描写, 的辞藻,对事物作穷形极貌的描写,显示了绵密 细致、富丽堂皇的风格特征。 细致、富丽堂皇的风格特征。
3、汉乐府民歌艺术上的特点: 汉乐府民歌艺术上的特点: 第一,叙事成分相对增多,情节曲折完整,有的 第一,叙事成分相对增多,情节曲折完整, 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 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 第二,抒情真挚浓郁,也善用比兴手法; 第二,抒情真挚浓郁,也善用比兴手法; 第三,句式以杂言和五言为主,对五言诗的最后 第三,句式以杂言和五言为主, 定型起了重要的作用。 定型起了重要的作用。 4、《孔雀东南飞》是乐府诗最长的作品,也是杰 孔雀东南飞》是乐府诗最长的作品, 出的叙事长诗。叙述了一桩婚姻悲剧, 出的叙事长诗。叙述了一桩婚姻悲剧,塑造了刘 兰芝、焦仲卿等几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兰芝、焦仲卿等几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从艺术上看, 艺术上看 1、《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并且能将叙 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 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2、也继承了诗骚的比兴传统,常以比兴、 也继承了诗骚的比兴传统,常以比兴、 象征的手法,婉曲地传达出作者的思想。 象征的手法,婉曲地传达出作者的思想。 3、语言质朴自然,浅近洗练,平易淡远, 语言质朴自然,浅近洗练,平易淡远, 生动妥帖,不刻意雕琢求工,而意蕴深厚。 生动妥帖,不刻意雕琢求工,而意蕴深厚。
第二讲 汉赋
一、汉赋兴盛的原因
据《汉书· 艺文志》,有赋家78家,作品 1000余篇(东汉班固之后的尚未列入),从 班固《两都赋序》中可见:从武帝到成帝 之间,奏赋1000余篇。其兴盛的原因有:
1经济的繁荣 汉初,《史记· 平准书》:“自天子不能具 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文景时代,实 行与民休息政策,减免赋税,发展农业。 武帝时,汉代已进入全盛期,《史记· 平准 书》“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 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 不可食。”
结构上,多采用问答形式,由三部分组成: (1)开头是序,交代人物对话的缘由,引出正文; (2)中间是正文,主客之间,或彼此夸耀公园京 都的壮丽,或极力描绘帝王贵族畋猎歌舞的欢乐; (3)结尾,往往以一方向另一方诚服作结,从中 显露出作者的思想倾向。韵散的组成上,一般序 和结尾用散文,中间的正文,以韵文为主,夹杂 一些散文。也有个别大赋不用问答体,除前面的 序文用散文外,正文以至结尾都用韵文。以四六 字为主,杂以三言、五言等。
后相如出使西南夷(四川南部、昆明一 带),著《难蜀父老》一文。其后,有人 上书言相如使时受金,遂失官,岁余,复 招为郎。然常称病闲居,不慕官爵,常随 武帝游猎,谏其不可荒怠国事。后转为孝 文园令。晚年失意,元狩五年死于消渴之 疾。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武帝时文 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而 一则寂寥,一则被刑。盖雄于文者,常桀 骜不欲迎雄主之意,故遇合常不及凡文 人。”
二、汉赋的演变
1、骚体赋时期,汉赋的形成期,汉初到武 帝年间大约六、七十年的时间。 骚体赋指模仿屈原《离骚》等楚辞作品而 形成的一种文学样式,篇幅短小,情辞婉 转,内容上主要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 身世之感,侧重咏物抒情,形式上常用 “兮”字句。主要代表作家是贾谊《吊屈 原赋》、《鵩鸟赋》;枚乘《七发》;淮 南小山《招隐士》。
汉代辞赋的兴盛
汉代辞赋的兴盛西汉王朝的建立,使楚文化声势大张。
不但是楚地的歌谣,由屈原、宋玉等文人创制的楚辞,也获得了新的地位。
它先是在南方诸侯王的爱好和提倡下复兴起来,并通过南方文人之手,逐渐北移,流传和影响到全国范围。
在楚辞的影响下,汉代文人从事着新的创作。
这里既有模拟楚辞传统风格和体式的,也有从楚辞中脱胎而出成长起来的新文体。
对于楚辞和汉代新兴的辞赋,当时人都通称为“赋”或“辞赋”,并不加以严格的区别。
但这两者终究有性质上的不同,所以后人还是注意到必要的分辨。
从根本上说,楚辞(或称“骚体”)虽有散文化的因素、但仍旧是一种感情热烈的抒情诗。
而典型的汉赋,已经演变为一种介于诗文之间的、以夸张铺陈为特征、以状物为主要功能的特殊文体。
这种辞赋,成为汉代文学(尤其是文人文学)的正宗和主流。
西汉前期,在传统的以抒情为主的骚体赋方面取得较高成就的是贾谊。
贾谊(前201-前169),洛阳(今属河南)人。
年仅二十二岁,便受到汉文帝赏识,任太中大夫,参与国家事务,为朝廷中年轻有为的政治家。
他性格尖锐,敢于说话,好论天下大事,引起朝中元老的不满,被贬谪到楚地任长沙王太傅,因此写下了他的两篇主要赋作:《吊屈原赋》和《鹏鸟赋》。
《吊屈原赋》是贾谊赴长沙途经湘水,感念屈原生平而作,名为吊屈原,实是自吊。
其中说:“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
”“彼寻常之污渎兮,岂容吞舟之鱼;横江湖之鳣鲸兮,固将制于蝼蚁。
”都是用了屈原式的语言,来抒发自己受排挤遭打击的愤慨。
此赋前半多用四言句,后半多用楚辞式的长句,可见他在学习楚辞的同时又能有所变化。
《鹏鸟赋》作于贾谊谪居长沙时。
某日有一只鹏鸟(猫头鹰)飞入贾谊室内,在当时的迷信中,这意味着“主人将去”,大不吉祥。
贾谊正处于失意的境地,因此更想到世事无常、人生短促可哀,便作此赋自我宽慰。
赋中以万物变化不息、吉凶相倚,不可执著于毁誉得失乃至生死存亡的道家哲学为解脱之方,却在解脱的语言中深藏不可解脱的痛苦。
第三章 汉 赋
汉赋汉赋的兴起和演变起源战国后期,赋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内容侧重于状物叙事,形式介于诗歌散文之间,不能入乐歌唱,只适宜朗读。
其主要特点可简单概括为铺陈写物,不歌而诵,接近于散文赋是由诗经和楚辞发展而来的。
诗经中使用的“铺陈其事”的表现手法,是赋的远源。
楚辞特别是《离骚》,用了较长的篇幅,华美的辞藻,局部设为问答的方式来铺陈事物、描述幻想、抒发感情,具有较多赋的成分,是赋的近源。
《文心雕龙·诠赋》:“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赋作为一种文体,早在战国后期便已经产生了。
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的是荀子,现存《礼》、《知》、《云》、《蚕》、《箴》五篇。
荀子很重视文学的教化作用,他的《赋篇》名为咏物,实为阐述儒家义理。
他的赋对汉代咏物赋以及扬雄、班固等人重视赋的教化作用,有较大影响。
二、汉赋的演变赋产生于战国后期的楚国,盛行于汉代。
三、汉赋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为几个阶段:汉赋发展的第一个时期,是自高祖初年至武帝初年,是汉赋的形成阶段,流行的是“骚体赋”。
代表性作家是贾谊、淮南小山和枚乘等人。
此时大赋也开始形成。
如枚乘创作的《七发》,标志着大赋体制的正式形成。
汉赋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西汉武帝初至东汉中叶的二百多年,是汉赋的兴盛时期。
流行的是散体大赋。
大赋的篇幅较长,结构宏大,一般都在千言以上,铺采摛文,排比事类,对事物作穷形极貌的描写,因此又称体物大赋;多用主客问答的结构方式,韵文与散文混同,散文的成分较多,因此又称散体大赋汉赋兴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赋在当时是一种新兴的文体,兼有诗歌和散文的优点,加上当时认为赋有讽谕的功能,可以利用它来表达政见。
其次,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为汉赋的兴盛提供了条件。
再次,帝王的爱好、提倡以及献赋考赋,也对汉赋的兴盛起了刺激作用。
重要作家有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王褒、扬雄、班固、张衡等,而以司马相如为代表。
汉赋发展的第三个时期为东汉中叶以后至汉末的一百多年间。
中国文学史-汉赋
中国文学史第二讲秦汉文学第二章汉赋1.何谓汉赋?汉赋是一种半诗半文的混合体制。
它的特质是“铺采摛文”、“直书其事”,多以夸张的手法,板滞的形式,描写宫苑的富丽,都城的繁文,物产的丰饶,神仙、田猎的乐事,歌功颂德的成份居多,结构宏大,语汇丰富,喜用艰深辞句,生僻文字,按类罗列。
2.试述汉赋兴盛的原因。
一. 工商业的发展与都市的繁荣汉武帝时,统一学术思想,政治经济的对外发展,文化艺术的中外交流,对外打通河西走廊,沟通了汉帝国与西域诸国以至波斯之间的商路,农业与商业得到空前的发展,都市也日益繁荣起来。
封建帝王和贵族们的生活越来越奢侈。
最能表现当时上层社会意识形态的汉赋,开始兴盛。
二. 文体本身的自然演变春秋战国以来,四言的诗经衰退后,散文接着兴盛,五七言诗也正在酝酿,然后出现楚辞,而赋的初步形体逐渐形成。
到了汉代,辞赋交替影响,便促成了汉赋的兴盛。
三. 统治者的利禄引诱汉赋多是歌功颂德的作品,因此统治者便大力奖励提倡赋的写作,并且不管成绩好坏,一概录取给以俸禄。
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诸人都以辞赋得官。
四. 文字学发达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到学者们去钻研儒家的经书,促使文字学发达。
这些文字学家善于写“连篇累牍,夸绝斗糜”的文体,促使赋的兴盛。
五. 学术思想的影响武帝时,一切文学理论,皆以儒家正统观念为准。
班固更把赋同儒家的经典和封建道德联系起来,同儒家的文学思想统一起来。
汉赋带着讽喻的美名,古诗的遗意,发展起来。
汉代的历史家、思想家和经学家,如董仲舒、司马迁、刘向、班固等人,也都作过赋。
<<史记>>、<<汉书>>里,各人的赋也完整保存下来。
3.汉赋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哪几期?试举出每一期的特点,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一. 汉初的赋家/汉赋的形成期高祖至武帝初年的六七十年间,这一则期的赋家,多以楚辞为依归,唯在形式上略有转变。
较有成就的作家是贾谊和枚乘。
贾谊有“吊屈原赋”和“鹏鸟赋”。
古代文学4_汉_赋
对汉大赋的评价
汉赋反映出封建王朝在全盛时期的宏大规模和 气象。 气象。 汉赋的铺陈夸张细腻的描写, 汉赋的铺陈夸张细腻的描写,丰富的词汇对后 世有积极影响,给魏晋南北朝的骈文开了先路, 世有积极影响,给魏晋南北朝的骈文开了先路, 但也导引了魏晋南北朝诗文创作中的形式主义。 但也导引了魏晋南北朝诗文创作中的形式主义。6源自 年 早 逝 的 贾 谊7
第二节 司马相如与汉大赋
一 汉大赋的特点 也称散体大赋、新体赋,这是汉赋的主体。 也称散体大赋、新体赋,这是汉赋的主体。 内容上以体物为主,大多采用铺张扬厉的手 内容上以体物为主, 法、富丽的辞藻来描写京都、宫苑、山川等壮丽 富丽的辞藻来描写京都、宫苑、 事物, 以及统治者的政治、 事物, 以及统治者的政治、军事活动和他们的声 色犬马、田猎驰逐生活。 色犬马、田猎驰逐生活。
2
3
二、汉赋的发展过程及其作家、作品 汉赋的发展过程及其作家、 赋是汉代文学的正宗和主流, 赋是汉代文学的正宗和主流,是一种介于诗文之 间的、以夸张铺陈为特征、 间的、以夸张铺陈为特征、以状物为主要功能的 吸收了各种文体的特点, 文体 。吸收了各种文体的特点,如楚辞的主客问 答、史书的叙事 (一)汉赋的形成阶段 ———主要继承楚辞的余绪 骚体赋 ———主要继承楚辞的余绪 贾谊《吊屈原赋》 鵩鸟赋》 贾谊《吊屈原赋》 《鵩鸟赋》 枚乘《七发》 枚乘《七发》 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4
(二)汉赋的兴盛阶段 这一时期盛行汉大赋, 这一时期盛行汉大赋,是汉赋的主体和代表 子虚赋》《上林赋》 》《上林赋 1 司马相如 《子虚赋》《上林赋》 ————其作品代表新体赋的最高成就 ————其作品代表新体赋的最高成就 2 扬 雄 《甘泉赋》《羽猎赋》 甘泉赋》《羽猎赋》 》《羽猎赋 两都赋》 长安、洛阳) 3 班 固 《两都赋》(长安、洛阳) 二京赋》 模仿《两都赋》 4 张 衡 《二京赋》(模仿《两都赋》) ———上述四人被誉为“汉赋四大家” ———上述四人被誉为“汉赋四大家” 上述四人被誉为
汉赋兴盛的主要原因
xx 兴盛的主要原因赋是汉代.较流行的文体。
在两汉四百年间,一般文人都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极盛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文学史上有汉赋的专称。
渊源:产生战国后期的楚国,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品是荀子的《赋篇》和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
xx 发展过程:骚体赋――大赋――xx特征:A、骚体赋:内容侧重抒情,形式与楚辞差别不大,只是语句开始散文化;B、大赋:篇幅较长,结构宏大;侧重铺叙描写,辞藻富丽,运用夸张手法,主旨既美且刺;多采用主客问答结构;序和结尾一般用散文,正文以韵文为主,夹杂一些散文;句式以四六言为主,杂以三五言;C、xx:内容侧重于咏物和抒情的,篇幅短小,文辞清丽,不用问答体,通篇用韵文,韵文句式多样。
二、xx 兴盛的原因(观点一)1、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这一时期正是汉帝国经济大发展和国势最强盛的时期。
这在一般封建文人的眼里,无疑是一个值得歌颂的盛世,也开拓了文人学士的胸襟和眼界,使他们的赋反映出汉帝国的面貌,表现出一种发扬蹈厉的精神。
2、汉武帝好大喜功,雅好文艺,招纳很多文学侍从之臣在自己身边,提倡辞赋,诱以利禄,因而以歌功颂德、“润色鸿业”的汉大赋就产生、兴盛起来。
(观点二)1、经济的发展为赋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2、军事上的胜利、外交的活跃扩大了汉人的眼界;3、润色鸿业、歌舞升平的需要;4、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观点三)1、政治经济的影响汉初统治者吸取秦灭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恢复经济的政策,重视农业,减轻赋税,缓和阶级矛盾,人民得以安居乐业,社会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并有极大的发展。
《史记·平淮书》说:“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
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
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贷财。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汉武帝一展雄图,对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完成了学术思想的统一;对外不断用兵,东平朝鲜,南平南越,通西南夷,北平匈奴,西定西域,打通了河西走廊,沟通了西域诸国直到波斯的商路。
汉代文学之汉赋
第二,《七发》脱离了楚辞的抒情特征,转化为以 铺陈写物为中心的高度散文化的文体。这篇赋的基 本内容,就是以美丽的语言竭力描述音乐、美味、 车马、宴游、狩猎、观涛六方面的情状(所谓“七 发”,实以此六事为主),最后引申到贤哲的“要 言妙道”。
与铺陈的特征相适应,《七发》的文句,也改变了 楚辞文句富于变化,多用虚词和语气词的特点,使 用排比整齐的句法,使语言本身更具有形式上的美 感。
2、在形式上的特点是, 一是篇幅较长, 规模 宏大, 一般都在千言以上;二是多采用主客 问答的方式结构成篇,韵文与散文混用, 散文 成分较多。
二、枚乘与《七发》
1、枚乘(?~前140),字叔,西汉辞赋家。曾做 过吴王、梁王的文学侍从。七国之乱前,曾上书谏 阻吴王起兵;七国叛乱中,又上书劝谏吴王罢兵。 吴王均不听。七国之乱平定后,枚乘因此而显名。 景帝时,拜为弘农都尉,因非其所好,以病去官。 武帝即位后,以“安车蒲轮”征之,因年老,死于 途中。枚乘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辞赋。《汉书·艺文 志》著录“枚乘赋九篇”。今仅存《七发》、《柳 赋》、《菟园赋》三篇。
1) 体物为主: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用了 主要篇幅来描写楚、齐诸侯的“苑囿和游猎 之事, 体现了汉大赋在内容上以体物为主的特 点。
2) 用铺张的手法, 富丽的辞藻来描写事物,
是汉大赋的基本特色。《子虚赋》对事物的 描写, 极尽铺排夸张之能事, 例如对云梦的描 写, 先分类描写其山、其土、其石,接着按东 南西北方位, 描写其中风景和水陆物产;对每 类事物的描写, 也尽量加以罗列。由于对事物 进行铺张描写的需要, 作者使用了不少华美辞 藻, 因此辞藻显得特别富丽。
赵壹与抒情小赋
一 、抒情小赋的特点 在内容上侧重咏物和抒情, 在形式上篇幅
较大赋短小,不用问答体, 通篇用韵文,个别的 也用楚辞体句式。小赋同大赋有明显区别,比 较接近骚赋,但它在内容上也有侧重咏物的, 并且多不用楚辞句式,因此与骚体赋又有区 别。
汉赋有哪些主要特点
第一章汉赋一、汉赋有哪些主要特点?汉赋兴盛的社会原因是什么?西汉初年,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统治者们追求究奢极欲的物质享受,在此基础上便产生了一种基本上为统治服务的文学——汉赋。
赋,原是《诗经》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后发展成一种富有文采、韵节、善于铺陈,兼有诗歌与散文特点的文体。
(一)汉赋的主要特点是体制庞大,讲究铺陈,富有文采音韵节奏,形式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韵文和散文的结合体,并往往含有讽劝的意味。
(二)社会原因是:1、西汉盛世国家空前统一富强,为赋家提供了宣扬大汉声威的主题。
2、京都的宫殿建筑富丽宏大,统治集团声色犬马的生活奢侈,成为赋家铺写的对象。
3、统治者大量招致文士写作辞赋,歌颂大一统的繁荣气象,上倡下趋,遂成风气。
赋的鼻祖可推战国时的宋玉和荀况。
始见于荀子的《赋篇》,中经宋玉,盛行于汉代。
汉之后,赋这一文体形式有了发展,六朝时称为“俳赋”,“骈赋”;唐宋时称为“律赋”,中唐之后,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逐渐散文化了,又称“文赋”。
宋玉是屈原之后楚国的著名词赋家,著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16篇赋。
他虽说是追随屈原的,但作品的体制、风格和语言都和楚辞迥异,倒和汉赋非常相近,所以一直有人怀疑这些作品是否后人伪托。
假如这些赋确系宋玉所作,那么,它作为赋的始祖是当之无愧的。
荀况的作品叫做《赋篇》,现存《礼》、《知》、《云》、《蚕》、《箴》等篇。
这些赋都是咏物的,但不直接说出所咏之物的名称,而是以“臣”与“王”对答的形式,对所咏之物的特征进行铺叙,类似今日猜谜的谜面。
这种问答形式和铺叙手法,加之有韵有散、亦诗亦文的写法,成为后世汉赋基本形式的基础。
二、分类及代表作家作品汉赋可分为骚体赋、大赋和小赋三类。
汉初的赋是从楚辞脱胎而来的,所以叫“骚体赋”。
贾谊《吊屈原赋》的内容和风格都和楚辞相当接近,也用带“兮”字的语句,是骚体赋的代表作。
汉代人词赋不分,把楚辞也叫作赋,一方面是文体分类不严的表现,另一方面,也和骚体赋几乎难以同楚辞区别的事实有关。
第二章汉赋
(二)汉赋的兴盛阶段(武帝初年——东 汉赋的兴盛阶段(武帝初年 东 汉中叶的200多年) 多年) 汉中叶的 多年 这一时期盛行汉大赋, 这一时期盛行汉大赋,是汉赋的主体和 代表 司马相如 《子虚赋》 《上林赋》 其作品 代表新体赋的最高成就 扬 雄 《甘泉赋》 《羽猎赋》 西汉后期 新体赋的主要作家
2 与楚辞的区别 内容上: 内容上: 楚辞侧重于抒情言志,而且所涉及的历 史传说、神话、风俗习尚以及情调等方面 都具有浓郁的楚文化色彩。 汉赋侧重于体物,主要铺写事物和人物 活动。
形式上: 形式上: (1)体裁,楚辞是诗歌,汉赋是押韵的散 文; (2)押韵规律,楚辞通篇押韵,汉赋则韵 散结合; (3)句式上,楚辞带“兮”字的语句多, 汉赋很少用 (4)结构上,汉赋多采用问答体。
四 、汉大赋衰微的原因 1、内部原因; 、内部原因; (1)远离人民生活,题材因此收到限制, )远离人民生活,题材因此收到限制, 为达“润色鸿业” 为达“润色鸿业”的目的往往顾不得内容 的真实性。 的真实性。
(2)缺乏真情实感。 (3)因袭模仿,千篇一律。 2、外部原因: (1)社会环境的变化:汉朝国力的衰退。 (2)统治者无心提倡
艺术特点: 1、议论纵横,词锋犀利 ,采用“剥笋法” 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明朗畅达,语言刚 劲朴素,说理透辟。 2、寓议论于抒情, 用了许多贴切的比喻和 生动的描述,使语言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和 诗的情味。
第四节
赵壹与抒情小赋
一 、小赋的特点 在内容上侧重咏物和抒情, 在内容上侧重咏物和抒情 在形式上篇 幅较大赋短小,不用问答体 通篇用韵文,个 不用问答体, 幅较大赋短小 不用问答体 通篇用韵文 个 别的也用楚辞体句式。 别的也用楚辞体句式。
二 、赵壹 与《刺世嫉邪赋》 《刺世嫉邪赋》 《刺世疾邪赋》是早期抒情小赋的名篇, 是一篇政治抒情赋。其主旨就是讽刺和谴 责当时邪恶的社会风气 。鲜明地表现了作 者愤世嫉俗、正直耿介的性格和强烈的反 抗精神。
赋在汉代盛行的原因分析
赋在汉代盛行的原因分析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仿《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普涨恣肆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的文体。
汉赋有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之分,分别代表汉赋不同发展阶段的主流形式。
形成期(汉初)——骚体赋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司马相如——《长门赋》,上承楚辞,下启西汉中期的新体大赋。
兴盛期(汉武帝~东汉中叶)——新体大赋枚乘、司马相如、东方朔、班固、张衡枚乘——《七发》,标志着新体大赋的正式形成。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代表新体大赋的最高成就。
衰落期——抒情小赋西汉:对于汉代文学的发展,汉初诸侯王比最高统治者具有更直接、更重要、更深远的作用和影响。
文、景时代,皇帝整天忙于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无暇顾及文学,而当时的各路诸侯多有富甲一方、实力雄厚者,在既不能开拓疆土,又不甘寂寞无为的情况下,于是聚栏宾客,大兴养士之风。
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所限,这些宾客除在特定的政治邦交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之外,更多的人则将注意力集中在文学创作上。
各路诸侯也对此大加倡导,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赋的发展。
《七发》值得注意的几个方面:一是对先秦文学的借鉴。
(不但内容,手法上也极其相似;汉赋是在综合前代诸多文学样式融合而成,也说明了汉赋在继承中有创新,有不同于前代文学的取向和生命活力。
)二是逐步盘升手法的运用。
(赋中讽喻意图的表达是通过重重超越和逐步盘升来实现的。
)三是移步换形个夸张手法的运用。
(赋写七事,一事一转,如行山间,人移景变,给人耳目新生之感,俨然是后世山水的笔法精神。
)四是《七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首先它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其次,枚乘个他的《七发》标志着以地方诸侯为中心的汉赋创作时代的终结和以京都为中心上网创作时代的到来。
)汉武帝即位后,汉王朝在各个方面均逐步步入极盛,不但实现了政治和思想上的天下一统,而且也掀起了汉代文学发展的新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抒情赋主要有纪行赋和述志赋(东汉)两类。所谓纪行赋,就是通过记叙旅途见闻而抒发感慨的赋作。此类体裁源于刘歆的《遂初赋》,东汉赋家时有续作。
纪行赋以纪行为线索,兼有抒情述怀,写景叙事,一般篇幅不太长。
东汉初班彪(3-54)作《北征赋》,是一篇纪行赋,是他从长安到天水避难,途径安定郡城时所写。赋就途中所见的历史遗迹抒发自己的感慨,主张以德化边,反对以武御边,并为人民遭受的苦难而悲伤流涕。文辞典雅,颇具情韵。
汉武帝提倡辞赋,在他的影响下,辞赋有了更大的发展。《汉书·朱买臣传》说,朱买臣“言楚辞”,武帝很高兴,给他官做。《淮南王安传》说,刘安到达长安,汉武帝叫他做《离骚传》。
司马相如因善于辞赋而被武帝任为郎。东方朔、枚皋也以辞赋得官。其后如宣帝时的王褒、张子乔,成帝时的扬雄,章帝时的崔骃,都以辞赋而入仕途。
班固在这里为我们简要地描述了汉赋繁荣时期的盛况,同时也使我们认清了汉赋的社会作用和本质。它基本上同《诗经》的雅、颂一样,是一种宫廷文学,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润色鸿业”服务的。但具体到每一个作家及其创作,又要作具体分析。。
三、xx的演变
xx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西汉初期,汉赋的创制阶段;西汉武帝至西汉末,汉代大赋的繁荣时期;西汉末至东汉中叶,大赋逐渐衰落;东汉中后期,抒情小赋的兴起。
贾谊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是《吊屈原赋》、《鵩鸟赋》。《吊》是他被贬长沙途径湘水时写的。贾谊和屈原有着共同的命运,都有才能,但遭到守旧派打击,得不到重用,才华无由施展,抱负无法实现。
汉赋发展到枚乘,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于阶级矛盾的缓和,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繁荣,以及统治阶级骄奢享乐风气的形成,引起了封建文士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变化。因而辞赋的思想内容也不免多少引起了变化,即由抒发个人强烈的思想感情变为铺张宣扬统治阶级华贵和享乐生活,由严峻的讽刺斥责变为温和的讽谕劝戒。
《两都赋·序》xx:
“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是以众庶悦豫,福应尤盛„„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吾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讷,而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NI)宽,太常孔臧,太中大夫董仲舒,宋正刘德,太子大傅萧望之等,时时间作。或以通抒下情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若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故孝成之世,论而录之,盖奏御者千有余篇。”
1、汉赋的创制阶段(从西汉初暇给”(《两都赋序》)统治者在思想文化上还禁锢不严,儒家思想尚未占据统治地位。从当时诸王纳士、著作的情况看,也可说明此点。在楚辞的影响下,汉代文人尝试着新文体的创作。这里既有模拟楚辞文体的骚体赋(风格,体式),也有从楚辞中脱胎而来的新体赋。前者的代表作家是贾谊,后者的代表作家是牧乘。
由于经济和工商业的发展,政权巩固和军事的胜利,以及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封建帝王及贵族们享乐淫侈的生活,也就很快滋长起来。于是生色犬马之乐,神仙长寿之想,宫殿的建筑,田猎的好尚,巡游天下,祭望山川等等,也就应运而生。正是基于此,才产生了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等那种富丽堂皇的大赋。而另一方面,老百姓生活的穷苦,社会矛盾的尖锐,正是当时现实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况,可是汉代的赋家很少正视这一方面,反映这一方面的赋作就更少了。
班昭(?--120,班彪之女)《东征赋》效法《北征赋》,感情描写更为细腻(叙述从洛阳到陈留的经历)。
东汉述行赋的最后一位作家是蔡邕(133-192),代表作是《述行赋》。述志赋是东汉赋向抒情方面转变的又一个新发展。所谓述志赋,是指赋家在社会动乱、宦海沉浮中用以宣寄情志的作品。
抒情小赋的崛起,进一步突破了赋颂传统,但它毕竟数量不多,没有得到更大的发展。主要原因是,宦官专权,无法无天,人们不敢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在当时,只有少数有胆量、奋不顾身的人才敢于说真话。另一方面,由于旧的赋颂传统的影响还很深,象张衡、蔡邕虽写有抒情小赋,但其大多数赋篇仍旧模仿司、扬。那时旧的赋颂传统还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抒情赋一直到魏晋才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xx
赋是汉代.较流行的文体。在两汉四百年间,一般文人都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极盛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文学史上有汉赋的专称。
渊源:
产生战国后期的楚国,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品是荀子的《赋篇》和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
xx发展过程:
骚体赋――大赋――xx
特征:
A、骚体赋: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贷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汉武帝一展雄图,对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完成了学术思想的统一;对外不断用兵,东平朝鲜,南平南越,通西南夷,北平匈奴,西定西域,打通了河西走廊,沟通了西域诸国直到波斯的商路。自武帝至宣帝,将近一个世纪(前140—前50),军事政治的对外扩张,文化艺术的中文交流,知道中国的外,还有无穷无尽的广大世界;另一方面也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丰富了中国的物产,还有无穷无尽的广大世界;另一方面也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丰富了中国的物产。这一时期是汉族力量空前膨胀的时代,在东方建立了空前强大的汉帝国,四面八方的小国家都受到汉族文化的笼罩和陶治,汉帝国的威力无可比拟。司马相如等歌颂统一帝国声威和气魄的赋作正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产生的。
二、xx兴盛的原因
(观点一)
1、与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这一时期正是汉帝国经济大发展和国势最强盛的时期。这在一般封建文人的眼里,无疑是一个值得歌颂的盛世,也开拓了文人学士的胸襟和眼界,使他们的赋反映出汉帝国的面貌,表现出一种发扬蹈厉的精神。
2、汉武帝好大喜功,雅好文艺,招纳很多文学侍从之臣在自己身边,提倡辞赋,诱以利禄,因而以歌功颂德、“润色鸿业”的汉大赋就产生、兴盛起来。
2.封建君主的提倡
一些诸侯王如吴王刘濞、梁孝王刘武、淮南王刘安等,都招致一批文士,著书立说,创作辞赋。一时如邹阳、严忌、枚乘、司马相如、淮南小山、韩安国之辈,皆出其门下。《汉书·艺文志》载“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淮南小山的《招隐士》是一篇优秀的作品。作者劝隐士不要久留山中,因此写了山中的凄厉和可怖景象,音节急促,造语峻峭,很能表达那种意境。辞赋因藩国的提倡而产生了一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同时也引起了汉武帝的爱好。
内容侧重抒情,形式与楚辞差别不大,只是语句开始散文化;
B、大赋:
篇幅较长,结构宏大;侧重铺叙描写,辞藻富丽,运用夸张手法,主旨既美且刺;多采用主客问答结构;序和结尾一般用散文,正文以韵文为主,夹杂一些散文;句式以四六言为主,杂以三五言;
C、xx:
内容侧重于咏物和抒情的,篇幅短小,文辞清丽,不用问答体,通篇用韵文,韵文句式多样。
《洞箫赋》是“辨丽可喜”,“虞说(娱)耳目”的咏物赋的代表作(引文见《汉书〃王褒传》),它以善于描物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作品以洞箫演奏时音调的美妙和艺术感染力为中心,并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展开描写,力求展现这动人的艺术得以形成的原因。它直接启迪了东汉一些以乐器、音乐为题材的作品的产生,并以穷变于声貌的成就影响了后世赏心悦目作品的发展。
张衡的大赋名篇是《二京赋》,它模仿《子虚》、《两都赋》,以《西京赋》、《东京赋》构成上下篇。它推动了京都题材的文学创作的发展。
4.抒情xx的勃兴——东汉中叶以后
以赋抒情,这是汉代作家对屈原艺术创作的直接继承,自西汉初,就不断地有作家将其愤懑、感伤诉诸赋中,如《吊屈原赋》、《长门赋》、《悲士不遇赋》、扬雄《逐贫赋》等。东汉时期,由于政治文化以及其他方面的变化,士人处于外戚、宦官争权夺利的夹缝中,志向、才能不得施展,特别是到了东汉中叶以后,国势日衰,社会民生,日益穷困。面对这种政治形势,进步的文学家不能无所感受。因此揭露社会现实,抒写个人情志的抒情小赋勃兴起来。
西汉末年最著名的辞赋家当推扬雄(前53---公元18)。
3.大赋的衰落阶段——xx末到东汉中叶
扬雄的赋作实际已表明汉代大赋开始转入衰落阶段。说大赋衰落,并不是没有大赋作品问世,而是从赋作的体制、创造性、作家作品的数量诸方面来说的。
不过这一时期辞赋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作家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视野同汉赋发展的鼎盛时期相比产生了明显的差异。特别是京都赋的崛起。扬雄的《蜀都赋》最早,较早的京都赋还有杜笃(?--78)的《论都赋》,借主客问答以论都洛阳只是权宜之计,主张返都长安,这篇作品是东汉赋风的转变的重要标志。它把以往天子、王侯生活的题材转化为关乎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
2.汉代大赋的繁荣时期(武帝初至西汉末)
由于汉初六七十年的修养生息,汉王朝的经济力量已十分雄厚。汉武帝时代,西汉王朝进入了全盛时期,整个国家处在空前繁荣时期,社会矛盾相对缓和。由于“润色鸿业”的需要,武帝时代的辞赋有了很大的发展。武帝本人就爱好辞赋,他的言语侍从之臣,如司马相如、吾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等,“朝夕论思,日月献讷”,公卿大臣如倪(NI)宽、孔臧、董仲舒等,亦“时时间作”。武宣时代汉赋达到鼎盛。《艺文志》著录汉赋九百余篇,作者六十余人,大部分是此时作品。从流传下来的赋作看,这一时期的辞赋内容大部分是描写汉帝国威震四邦的国势、新兴都邑的繁华,水陆物产的丰饶,宫室苑囿的富丽,以及贵族们田猎、歌舞时的场面等。从表达的思想看,他们一方面对当时的国势和一时文物之盛进行夸耀,充满自豪的感情;一方面对统治者挥霍资财、追求享乐的行为流露出不满,并进行委婉的劝说和讽谏。显然,这些作品的出现,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和政治状况有密切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