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前列腺癌

合集下载

磁共振-前列腺癌

磁共振-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的 诊断流程顺 序
PSA筛查 肛诊 经直肠超声
○ 如怀疑前列腺癌,可进一步行
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系统穿刺活检 盆腔MRI(穿刺后短期内不适宜MRI检查) 全身骨扫描
前列腺癌 病理分型
90%以上前列腺癌为腺癌
其它还包括移行细胞癌、鳞癌和
肉瘤
TNM分期
分期 T1
T1a T1b T2 T2a T2b
膀胱侵犯
40% 局 部 膀 胱 壁 破 坏 , 肿 块 形 成
正常前列腺 前列腺癌侵犯膀胱
与前列腺癌分期有 关的表现
直肠侵犯
直肠前与前列腺之间有 软组织肿块影
发生机率较低 直肠前脂肪间隙消失并
不意味着一定有侵犯
淋巴结转移
多数发生在盆腔,沿髂血管旁分布
○ 一般最小径大于1到1.5cm的淋巴结可

距 期期 离 以以
上下




方前 法列
腺 癌 的 治 疗
B期 前列腺可见 不规则低信号影 前列腺包膜完整
C期 前列腺包膜 不完整 可见周围组织侵犯
D期 前列腺原发肿 瘤伴有淋巴结转移 和/或骨转移
中央腺体Pca的 MRI平扫表现
与前列腺癌 分期有关的
表现
01 突破包膜
05 直肠侵犯
02 神经血管 束侵犯
腺 的 外 周
率高高


前列腺癌的临床表现
早期病变局限多无 症状
体检时发现血清PSA 值升高
良性前列腺增生手术 标本中发现
晚期可出现一些特 异性症状
血尿 排尿困难、尿潴留 病理骨折、骨痛
前列腺癌的常用检查手段
直肠指诊 实验室检查 经直肠超声 TRUS CT 同位素骨扫描 MRI平扫 MR新技术

前列腺癌的MR诊断分析

前列腺癌的MR诊断分析

前列腺癌的MR诊断分析
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常通过医学影像学中的磁共振(MR)进行诊断
和分析。

MR诊断前列腺癌主要通过观察前列腺体积、形态、信号强度和强化特征等来评估前列腺的良恶性。

在MR图像中,前列腺通常呈现为T2加权图像中高信号,T1加权图像中低信号的结构。

前列腺癌通常呈现为T2加权图像中低信号,T1加权图像中高信号的异常区域。

通过比较
前列腺和异常区域的信号强度差异,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可能存在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在MR图像中的形态学特征也具有诊断意义。

前列腺癌常呈现为焦点性、局部浸润性或弥漫性增厚等形态学异常。

焦点性异常往往表现为局部结节,边界清晰,常与前
列腺的包膜分界明显;局部浸润性异常表现为前列腺的局部区域增厚,边界不清晰,常与
前列腺包膜紧贴;弥漫性增厚异常则表现为整个前列腺区域的非对称性增厚。

在MR图像中,可通过对前列腺病变区域进行增强扫描来获取更多信息。

前列腺癌通常具有较高的增强强度,而前列腺的正常组织则增强程度较低。

这一特征可以通过静脉注射
造影剂(如磁共振造影剂Gd-DTPA)来观察。

MR弥散加权成像(DWI)和MR波谱成像(MRS)也是前列腺癌诊断中常用的技术。

DWI 可以测量组织中水分子的扩散情况,前列腺癌通常表现为高扩散系数,有助于区分恶性病变。

MRS则可以提取病变区域的谱线,通过分析其中的代谢物类型和浓度来评估病变的恶
性程度。

前列腺癌的MR诊断分析

前列腺癌的MR诊断分析

前列腺癌的MR诊断分析
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常常通过医学影像学来进行诊断和分析。

磁共振(MR)是一种非侵入性、无辐射的影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前列腺癌的诊断和分析。

MR诊断前列腺癌可以通过多种序列和技术参数来实现。

一般来说,MR分析前列腺癌的主要目标是确定病灶的位置、大小、形态和扩散程度。

采用多平面和多序列的MR扫描,包括T1加权像和T2加权像,可以获得不同对比度的图像。

T1加权像能够显示前列腺的解剖结构,有助于检测局部肿块和淋巴结转移。

T2加权像对前列腺组织的高信号显示更敏感,因此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前列腺癌病灶。

结合MR扫描和增强技术,如动态对比增强扫描和弥散加权成像,可以进一步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准确性。

动态对比增强扫描可以显示前列腺癌病灶的血流供应情况,有助于区
分恶性肿瘤和良性增生。

而弥散加权成像则可以评估病灶的水分子扩散情况,提供额外的
诊断信息。

MR还可以用于前列腺癌的分级和评估。

通过计算T2加权像的信号强度和动态对比增
强扫描的强化程度,可以得到一些定量指标,如肿瘤信号强度比(TIR)和强化强度比(EIR)。

这些指标可以用于评估病灶的恶性程度和预测病情。

MR在前列腺癌的术前评估和随访中也有重要作用。

术前评估可以帮助确定手术切除范围和术后恢复情况。

而随访时,可以通过重复MR扫描来检测病变的复发和转移。

MR诊断前列腺癌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影像技术。

它可以提供丰富的解剖和病理信息,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分析前列腺癌,为病人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磁共振T2WI与DWI联合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磁共振T2WI与DWI联合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磁共振T2WI与DWI联合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磁共振T2WI是一种结构成像技术,通过测定组织中水的含量和分布来显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差异。

前列腺组织在T2WI中呈现高信号,而前列腺癌则呈现低信号。

T2WI可以清晰显示前列腺癌的位置、大小和边界,对于评估前列腺癌的局部浸润程度和周边组织的受累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DWI是一种功能成像方法,利用水分子在组织中的弥散情况来揭示组织的微观结构和功能状态。

前列腺癌组织由于细胞密度增加和细胞膜通透性降低而呈现高信号,而正常前列腺组织则呈现低信号。

DWI可以辅助T2WI来提高对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特别是对于那些T2WI表现不典型或边界不清晰的病灶。

磁共振T2WI和DWI联合成像在前列腺癌的诊断中具有多方面的临床价值。

它可以帮助医生明确前列腺癌的位置、性质和范围,为手术方案的制定和治疗进程的监测提供重要的依据。

它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前列腺癌的分级和分期,有助于评估肿瘤的浸润深度和累及范围,从而为临床治疗的选择和预后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它还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前列腺穿刺活检的精准定位,提高活检的准确性和阳性检出率,减少不必要的活检次数和并发症风险。

需要指出的是,磁共振T2WI和DWI联合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由于前列腺组织的解剖位置复杂、邻近组织结构丰富,T2WI和DWI在前列腺癌的检出和定位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对于一些小的非典型病灶。

由于前列腺组织的解剖生理特点,T2WI和DWI对于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和分型评估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良性增生病变或炎症可能会表现为与前列腺癌相似的影像学特征,需要结合临床资料和其他检查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磁共振T2WI和DWI联合成像在前列腺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但同时也需要注意其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局限性,需要综合考虑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为患者制定最合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方法有哪些

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方法有哪些

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方法有哪些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至关重要。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方法。

首先,直肠指检是一种简单而直接的检查方法。

医生会戴上手套,将手指插入直肠来触摸前列腺。

通过触摸,可以感觉到前列腺的大小、形状、质地以及是否有结节等异常情况。

如果发现前列腺质地变硬、有结节或者不规则的形态,就可能提示存在前列腺癌的风险。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是另一个重要的诊断指标。

PSA 是由前列腺上皮细胞产生的一种蛋白质,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含量较低。

当前列腺发生癌变时,PSA 水平可能会升高。

但需要注意的是,PSA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就患有前列腺癌,一些良性前列腺疾病,如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等也可能导致 PSA 水平升高。

因此,PSA 检测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除了直肠指检和 PSA 检测,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RI)在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MRI 可以提供前列腺的详细图像,包括其内部结构、组织特征等。

对于疑似前列腺癌的区域,还可以进行靶向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

经直肠超声检查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可以帮助医生观察前列腺的形态、大小、内部回声等情况。

如果发现异常回声区域,也会提示进一步检查的必要性。

基因检测在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中也逐渐受到重视。

一些特定的基因变异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检测这些基因,有助于评估个体患前列腺癌的风险,并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此外,家族史也是判断前列腺癌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家族中有近亲患有前列腺癌,那么个体患癌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更加密切地进行监测和筛查。

对于年龄超过 50 岁的男性,或者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 45 岁以上男性,建议定期进行前列腺癌的筛查。

筛查的频率可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确定。

总之,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直肠指检、PSA 检测、影像学检查、基因检测以及家族史的评估等,都能够为早期发现前列腺癌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前列腺癌磁共振评分标准

前列腺癌磁共振评分标准

前列腺癌磁共振评分标准前列腺癌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上常采用磁共振成像(MRI)对前列腺进行评估和筛查。

前列腺癌的磁共振评分标准是一种系统化的方法,用于评价前列腺癌的临床分期和预后,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前列腺癌磁共振评分标准主要包括T2加权成像、动态增强成像和弥散加权成像等模式,通过对不同模式下的前列腺组织信号强度、形态特征和肿瘤转移的表现进行研究,以评估前列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

以下是一份简要的前列腺癌磁共振评分标准。

1. T2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是评估前列腺癌的首要成像技术,对肿瘤组织的显示效果较好。

前列腺癌在T2加权成像中通常呈高信号强度,与周围正常前列腺组织相比,表现为低信号强度。

在T2加权成像中,还需要注意评估前列腺体积、前列腺边界的清晰度和肿瘤的占位程度,以及是否存在包膜破坏和邻近组织器官的受侵情况。

2. 动态增强成像动态增强成像是评估前列腺癌血供和肿瘤营养供应的重要手段。

一般情况下,前列腺癌的动态增强曲线呈现快速的上升和快速的下降,峰值强度较高。

根据肿瘤的动态增强特征,可以评估肿瘤的血供情况和恶性程度,提供有关肿瘤的血供动力学信息。

3. 弥散加权成像弥散加权成像可以反映前列腺癌细胞水分及其运动性质的变化。

在弥散加权成像中,前列腺癌常常表现为高信号强度,在高b值图像上显示为低信号强度。

通过分析弥散张量成像参数,如弥散系数(ADC),可以评估肿瘤的细胞密度和组织结构的变化。

4. 定量评估指标除了上述主要成像模式外,还可以使用一些定量评估指标来评估前列腺癌的临床分期和预后。

这些指标包括肿瘤容积、最大径及其比率等。

肿瘤容积越大、最大径越长,与前列腺癌的侵袭性和预后不良相关。

以上是关于前列腺癌磁共振评分标准的简要介绍。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磁共振成像在前列腺癌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磁共振评分标准的制定和应用,有助于提高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多参数磁共振成像中动态对比增强状态在诊断PI-RADS4分前列腺癌中的应用

多参数磁共振成像中动态对比增强状态在诊断PI-RADS4分前列腺癌中的应用

多参数磁共振成像中动态对比增强状态在诊断PI-RADS4分前列腺癌中的应用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RI)在前列腺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其中,动态对比增强状态是一种常用的成像技术,可以提供丰富的灰度信息,帮助医生评估前列腺癌的恶性程度,指导临床治疗。

本文将介绍多参数MRI中动态对比增强状态在诊断PI-RADS4分前列腺癌中的应用。

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对于病人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前列腺癌诊断主要依赖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和数字直肠检查(DRE)。

然而,由于PSA的特异性较低,存在一定的误诊率。

因此,多参数MRI被广泛应用于前列腺癌的精确定位和评估。

PI-RADS(前列腺成像与报告数据系统)是国际上通用的前列腺癌影像学评估系统,由欧洲磁共振成像委员会(ESUR)制定。

PI-RADS将前列腺癌分为五个等级,其中PI-RADS4代表高度可疑的恶性病灶。

在多参数MRI图像中,动态对比增强状态能够提供前列腺癌灶和邻近正常组织的对比度,并揭示肿瘤的血供情况。

因此,动态对比增强状态被认为是评估前列腺癌的重要影像学指标之一。

动态对比增强状态的成像过程主要包括静息、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

在静息期,患者需要保持相对安静,以获得基础灰度图像。

接着,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Gd-DTPA),观察造影剂的进入和扩散情况。

动脉期主要关注病灶早期强化的特征,静脉期则强调病灶与邻近正常组织的对比度,而延迟期则观察造影剂的排泄情况。

动态对比增强状态的图像处理主要涉及强化曲线和时间-强度曲线的分析。

研究表明,在PI-RADS4分的前列腺癌中,动态对比增强状态的强化曲线呈现出特定的模式。

一般来说,前列腺癌呈均匀或不均匀的早期强化,并在静脉期保持较高的信号强度,延迟期衰减。

时间-强度曲线的分析则可以提供更加详细的定量信息,包括AUC(曲线下面积)和指标最大值。

动态对比增强状态在PI-RADS4分前列腺癌的诊断中具有很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演示文稿磁共振_前列腺癌课件

演示文稿磁共振_前列腺癌课件

第47页,共65页。
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 注射剂量 0.2 mmol / kg体重 注射速度 2.5 ml /s 注药前扫描一次 注药完毕后立刻开始无间隔扫描,持续约5min
第48页,共65页。
时间-信号强度曲线
第49页,共65页。
时间-信号强度曲线
第50页,共65页。
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
第11页,共65页。
90%以上前列腺癌为腺癌 其它还包括移行细胞癌、鳞癌和肉瘤
第12页,共65页。
分期 T1
T1a T1b T2 T2a T2b
T3 T4 N1 N2 N3 M1 M2
表现 偶发癌 少于3个病灶 多于3个病灶 临床上或肉眼上限于腺体 <1.5cm >1.5cm或>1叶 侵入前列腺顶部/超出包膜/膀胱 颈部/精囊/固定 固定或侵入其他邻近组织 单个<2cm 单个>2cm且<5cm,多个<5cm >5cm 无远处转移 有远处转移
代谢改变与癌的发生和治疗反应有很强的相关性
恶性病变:(胆碱+肌酸) 高 良性病变:(胆碱+肌酸) 低
枸椽酸 低 枸椽酸 高
第3(3D1HMRSI)
精确的体积选择 有效的脂肪抑制
第39页,共65页。
第40页,共65页。
将代谢图与解剖图叠加可得到更直观的结果
第9页,共65页。
直肠指诊
实验室检查
经直肠超声 TRUS
CT 同位素骨扫描
MRI平扫 MR新技术
第10页,共65页。
◦ PSA筛查 ◦ 肛诊 ◦ 经直肠超声
如怀疑前列腺癌,可进一步行
◦ 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系统穿刺活检 ◦ 盆腔MRI(穿刺后短期内不适宜MRI检查) ◦ 全身骨扫描

前列腺癌的MR诊断

前列腺癌的MR诊断

MR新技术在前列腺癌中的应用
动态增强扫描 弥散加权成像(DWI) 磁共振波谱成像(MRS)
MRI动态增强原理及诊断价值
揭示活体前列腺的血流动力学
动态强化方式反映了前列腺各部分的血 流变化
正常外周带的微血管密度值明显低于前 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
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
流入型 信号强度增高后持续增高 平台型 信号强度增高后出现平台期 流出型 信号强度早期增高后出现下降
梭形细胞肉瘤
小结
前列腺癌好发于外周带。 PSA正常值0 ~ 4.0 ng/ml > 10 ng/ml应
考虑前列腺癌可能。 前列腺癌MR表现为等T1短T2信号,
DWI多为高信号,增强曲线多为流出型。 MRS (Cho+Cre)峰显著升高,Cit峰降低, (Cho+Cre)/Cit升高。
结语
MRI平扫 MRI高级功能
急性期 前列腺弥漫性增大,磁共振表现 无特征性
慢性期 造成T2WI前列腺外周带信号减低 与前列腺癌鉴别困难
M/64Y 体检发现血清PSA值略增高
T2WI
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BPH 半年后复查血清PSA正常
良性前列腺增生
前列腺体积在40岁以后开始加速增长 50岁以上男性约有50%患BPH
T1WI
前列腺癌MR诊断的核心问题
早期发现 分期(MR最重要的临床应用) 确定侵袭性
与前列腺癌分期有关的表现
突破包膜 神经血管束侵犯 精囊侵犯 膀胱侵犯 直肠侵犯 淋巴结转移 骨转移
分期决定治疗
A期 MR平扫没有发现具体病灶
电切前列腺右份时病理示Pca
B期 前列腺可见不规则低信号影 前列腺包膜完整
前列腺癌的MR诊断
影像中心 牛庆亮

磁共振T2WI与DWI联合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磁共振T2WI与DWI联合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磁共振T2WI与DWI联合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摘要】磁共振T2WI与DWI联合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磁共振T2WI与DWI技术原理简介,两者结合可以提供更全面的前列腺癌图像信息。

研究方法采用对比实验设计,对前列腺癌患者进行磁共振T2WI与DWI扫描,研究结果显示联合成像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讨论部分探讨了联合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磁共振T2WI与DWI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在结论部分得到强调,同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结论总结了联合成像的重要性,呼吁在临床实践中更广泛应用这一技术。

这些研究成果为前列腺癌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磁共振T2WI、DWI、前列腺癌、诊断、临床价值、技术原理、应用、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临床意义、未来研究方向、结论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对于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前列腺癌诊断方法包括直肠指检、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检测以及组织活检等,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PSA检测的假阳性率较高,组织活检的侵入性和并发症风险较大。

近年来,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逐渐得到重视,其中磁共振T2加权成像(T2W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前列腺癌的检测和定位方面表现优异。

T2WI可显示前列腺组织的解剖结构,对前列腺癌的定性具有重要意义;而DWI则可以反映组织中水分子的自由扩散情况,可以帮助鉴别前列腺良恶性病变。

本文旨在探讨磁共振T2WI与DWI联合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准确、便捷的诊断手段,提高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果。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磁共振T2WI与DWI联合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通过对比和分析使用这两种技术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效果,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准确和可靠的诊断手段,提高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率,并减少漏诊和误诊的发生。

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的磁共振诊断及波谱分析

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的磁共振诊断及波谱分析

• Jewett分期
分期 A
A0 A1
A2 B
B1 B2 C D
D1
D2
表现
原位癌 3个或更少病灶,分化良好 弥漫性或 3个病灶以下,分化差 且比 A1期更广泛
<1.5cm,累及 1叶 >1.5cm,弥漫性受累 肿瘤扩散至包膜外但无转移者
主动脉分叉以下的盆腔淋巴结受 累 主动脉以上的淋巴结受累和 /或其 它部位的远处转移
Jewett A1 A2 B B1 B2 C
D D1 D2
TNM T1a T1a、 T1b
大体病理 触摸不到
触摸不到
MRI表现 正常
正常
T2a T2b T3 T3a T3b
T4
直径<1.5cm 肿瘤直径>=1.5cm 突破包膜,局部侵犯 侵犯前列腺旁组织或一侧 精囊腺 双侧精囊腺侵犯,或肿瘤 直径>6cm
颈部或精囊,但肿瘤尚未固定
D
T4 肿瘤已固定或侵犯T3以外的邻近器官或结
构;出现淋巴结转移或骨转移等
【影像学表现】 MRI
对发现前列腺癌和确定其大小、范围均有较高价值
T1WI上前列腺癌与前列腺组织均为一致性较低信号,难以识 别肿瘤 T2WI上,前列腺癌典型表现为正常较高信号的周围带内出现 低信号结节影,因此肿瘤与周围组织的信号有显著差异,易 于发现早期肿瘤 MRS:病变Cit峰值明显下降,(Cho+Cre)/Cit比值显著增 高,均提示前列腺癌
肿瘤侵犯邻近脏器,如膀 胱、直肠、盆底肌 原发肿瘤+远处转移 盆腔淋巴结 盆腔 淋巴结外转移
前列腺内信号不均,多数为 低信号,包膜完整 同上
前列腺包膜不完整,周围浸 润,精囊体积和信号不对称 双侧精囊信号异常,肿瘤直 接侵入周围组织 膀胱底侵犯:膀胱底低信号 消失;直肠侵犯:直肠壁信 号中断;盆底肌:局限性或 弥漫性T2高信号。

前列腺癌核磁共振评分标准

前列腺癌核磁共振评分标准

前列腺癌核磁共振评分标准
前列腺癌核磁共振评分标准通常是基于磁共振成像(MRI)的表现来评估前列腺癌的严重程度和恶性程度。

常用的评分系统之一是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PI-RADS)。

PI-RADS(评分系统将前列腺(MRI(结果分为(1(至(5(分,分数越高表示前列腺癌的可能性越大。

以下是(PI-RADS(评分系统的一般描述:
-(PI-RADS(1(分:非常低的癌症风险,通常不需要进一步的活检或治疗。

-(PI-RADS(2(分:低癌症风险,但需要进一步的活检或密切监测。

-(PI-RADS(3(分:中等癌症风险,通常需要进行活检以确定是否存在癌症。

-(PI-RADS(4(分:较高的癌症风险,建议进行活检以明确诊断。

-(PI-RADS(5(分:高度怀疑为前列腺癌,需要立即进行活检和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前列腺癌核磁共振评分标准是一种辅助诊断工具,不能单独用于确诊前列腺癌。

最终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症状、活检结果以及其他相关检查来确定。

如果你有前列腺癌的担忧,建议咨询专业医生以获得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
根治性切除:B期以下 非手术治疗:C期以上
◦ 内分泌治疗 ◦ 放疗:体外及近距离 ◦ 冷冻 ◦ 激光 ◦ 其它
前列腺癌的生物学特性决定了治疗的 多样性
B期 前列腺可见不规则低信号影 前列腺包膜完整
C期 前列腺包膜不完整 可见周围组织侵犯
D期 前列腺原发肿瘤伴有淋巴结转移 和/或骨转移
正常NV前列腺精囊角的消失 •精囊腺局限性低信号、壁增厚 •冠状和矢状位图像对显示精囊 基底部的侵犯效果好
正常精囊腺T2WI M/26Y
精囊腺受侵处T2WI高信号消失
✓ 膀胱侵犯
• 前列腺与膀胱壁连接紧密 • 局部膀胱壁破坏,肿块形成
正常前列腺
前列腺癌侵犯膀胱
保证检查时直肠内清洁 扫描前适度饮水,保持膀胱中度充盈
T1WI:均匀中等信号结构 T2WI:各区带显示对比清晰 横轴位是观察前列腺最佳的位置
冠状位和矢状位T2WI: 显示前列腺尖部及膀胱与前列腺的关系
70%起自前列腺的外周带 发病率:
美国
✓最常见的男性恶性肿瘤 ✓老年男性发病率第一位
✓ 直肠侵犯
• 直肠前与前列腺之间有软组织肿块影 • 发生机率较低 • 直肠前脂肪间隙消失并不意味着一定有侵犯
✓ 淋巴结转移
• 多数发生在盆腔,沿髂血管旁分布 • 一般最小径大于1到1.5cm的淋巴结可
诊断淋巴结转移 • 轴位压脂T2WI显示转移淋巴结效果较好 • DWI的应用
✓ 骨转移
• 特异性高 • T1WI 上在正常高信号的骨髓内出现
不规则边缘清晰的低信号 • 对应压脂T2WI上病变呈异常高信号
T1WI T2WI
代谢改变的机制
◦ Citrate(枸橼酸)
正常前列腺上皮细胞具有合成与分泌大量citrate的能力 前列腺癌细胞功能异常及组织结构异常均导致citrate浓度
降低
◦ Choline(胆碱)
与细胞膜的合成与降解有关 其细胞内的浓度与细胞增殖和分化有关
中央腺体Pca的MRI平扫表现
突破包膜 神经血管束侵犯 精囊侵犯 膀胱侵犯 直肠侵犯 淋巴结转移 骨转移
分期决定治疗
✓ 突破包膜
•肿瘤与包膜关系密切 •包膜增厚、不规则、局限性突出 •前列腺癌灶生长进入周围脂肪
✓ 神经血管束侵犯
• 病灶突破包膜后发生 • 神经血管束的局限性不对称增粗 •外周带后外侧的肿瘤生长更容易发生 •T1WI显示较好
多段扫描 →三维重建 →图像翻转
有助于晚期恶性肿瘤 全身转移灶的发现
前列腺炎 (Prostatitis )
良性前列腺增生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BPH )
发生在前列腺的少见病:肉瘤、转移瘤
50岁以下男性最常见 急性期 前列腺弥漫性增大,磁共振表现 无特征性 慢性期 造成T2WI前列腺外周带信号减低 与前列腺癌鉴别困难
M/64Y 体检发现血清PSA值略增高
T2WI
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BPH 半年后复查血清PSA正常
• 前列腺体积在40岁以后开始加速增长 • 50岁以上男性约有50%患BPH
T1WI
前列腺体积增大,信号均匀,轮廓光整,两侧对称
T2WI
前列腺各经线增大,周围带、前纤维肌肉基质变薄 甚至消失
T1WI
◦ PSA筛查 ◦ 肛诊 ◦ 经直肠超声
如怀疑前列腺癌,可进一步行
◦ 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系统穿刺活检 ◦ 盆腔MRI(穿刺后短期内不适宜MRI检查) ◦ 全身骨扫描
90%以上前列腺癌为腺癌 其它还包括移行细胞癌、鳞癌和肉瘤
分期 T1
T1a T1b T2 T2a T2b
T3 T4 N1 N2 N3 M1 M2
T3b 直径>6cm
接侵入周围组织
膀胱底侵犯:膀胱底低信号
消失;直肠侵犯:直肠壁信
肿瘤侵犯邻近脏器,如膀 号中断;盆底肌:局限性或
T4
胱、直肠、盆底肌
弥漫性T2高信号。
原发肿瘤+远处转移
盆腔淋巴结
淋巴结<1.5cm
盆腔 淋巴结外转移
骨转移等
A期 B期 C期 D期
分期和分级决定治疗方案和病人的预后
D D1 D2
TNM T1a T1a、 T1b
大体病理 触摸不到
触摸不到
MRI表现 正常
正常
前列腺内信号不均,多数为
T2a 直径<1.5cm
低信号,包膜完整
T2b 肿瘤直径>=1.5cm
同上
T3
突破包膜,局部侵犯
侵犯前列腺旁组织或一侧 前列腺包膜不完整,周围浸
T3a 精囊腺
润,精囊体积和信号不对称
双侧精囊腺侵犯,或肿瘤 双侧精囊信号异常,肿瘤直
前列腺是男性生殖系统中最大的附属性腺 由纤维、肌肉和腺体组织构成
纤维肌肉基质区 1/3
腺体部分 2/3
外周带 70% 移行带 5%-10%
中央带 25% 尿道周围区1%
平扫:常规T1WI T2WI STIR 磁共振波谱成像(MRS) 动态增强扫描 弥散加权成像(DWI)
扫描前准备
时间-信号强度曲线
时间-信号强度曲线
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 I. 信号强度增高后持续增高 II. 信号强度增高后出现平台期 III. 信号强度早期增高后出现下降期
弥散加权成像
T2WI
DWI
ADC
DWI
T2WI
中央腺体前列腺癌与BPH鉴别
ADC
治疗后的病灶监测
有利于转移灶的检出
全身DWI —— “类PET”技术
表现 偶发癌 少于3个病灶 多于3个病灶 临床上或肉眼上限于腺体
<1.5cm >1.5cm或>1叶 侵入前列腺顶部/超出包膜/膀胱 颈部/精囊/固定 固定或侵入其他邻近组织 单个<2cm 单个>2cm且<5cm,多个<5cm
>5cm 无远处转移 有远处转移
Jewett A1 A2 B B1 B2 C
代谢改变与癌的发生和治疗反应有很强的相关性
恶性病变:(胆碱+肌酸)

枸椽酸 低
良性病变:(胆碱+肌酸)

枸椽酸 高
多体素1H质子3D全覆盖波谱成像(3D1HMRSI)
精确的体积选择
有效的脂肪抑制
将代谢图与解剖图叠加可得到更直观的结果
正常前列腺的1H-MRS表现
前列腺癌的1H-MRS表现
T2WI
T2WI
T2WI
前列腺结节样增生易误诊为前列腺癌
•临床上特点明显 •发病率低,多发生在中青年或儿童 •PSA水平一般不高 •瘤体增大明显 •早期转移
M/44Y 排尿困难伴尿痛20余天
梭形细胞肉瘤
M/20Y,右侧睾丸精原细胞瘤术后半年
谢谢
汇报结束 谢谢观看! 欢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
中央腺体Pca的1H-MRS表现
外周带 中央腺体
MRS可见正常Cit峰,Cho峰不高或轻度升高
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4年,近期PSA值升高
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 注射剂量 0.2 mmol / kg体重 注射速度 2.5 ml /s 注药前扫描一次 注药完毕后立刻开始无间隔扫描,持续约5min
中国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高
✓中国人平均寿命明显提高 ✓医疗水平的提高,发现率增高
早期病变局限多无症状
◦ 体检时发现血清PSA值升高 ◦ 良性前列腺增生手术标本中发现
晚期可出现一些特异性症状
◦ 血尿 ◦ 排尿困难、尿潴留 ◦ 病理骨折、骨痛
直肠指诊 实验室检查 经直肠超声 TRUS
CT 同位素骨扫描 MRI平扫 MR新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