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背后的悲剧-程益民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文献综述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文献综述目录1. 内容描述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意义 (4)1.3 文献综述的目的与方法 (5)2.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6)2.1 乡村旅游的概念与特点 (7)2.2 中国乡村旅游的起源与发展 (8)2.3 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与现状分析 (10)3. 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环境 (11)3.1 相关政策的演变历程 (12)3.2 政策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分析 (14)3.3 政策环境中的问题与挑战 (16)4. 乡村旅游发展的经济效应 (16)4.1 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18)4.2 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效益 (19)4.3 乡村旅游经济效应的案例分析 (21)5. 乡村旅游发展的社会文化效应 (22)5.1 乡村旅游的文化保护与传承 (23)5.2 乡村旅游与地方文化特色发展 (24)5.3 乡村旅游在社会融合中的作用 (26)6. 乡村旅游发展的环境影响 (27)6.1 乡村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 (28)6.2 乡村旅游的环境问题与对策 (29)6.3 乡村旅游的环境适应性与可持续发展 (31)7. 乡村旅游发展的规划与管理 (32)7.1 乡村旅游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34)7.2 乡村旅游管理的经验与策略 (35)7.3 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36)8.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7)8.1 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39)8.2 问题的原因分析 (41)8.3 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42)1. 内容描述本文旨在对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的综述,涵盖其发展背景、现状、特征、优势、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系统分析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节点、政策导向下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并探讨其对农村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
发展背景与演变:回顾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历史,分析其受政策、市场和社会需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指出其发展阶段和特点。
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我国的乡村生态旅游 ,从 2 0世纪 9 O年代开始起步 ; 进 入本世纪以来 , 国家旅游局在全 国倡导开展 乡村生 态旅 游和
求, 发展旅游接待设施和配套服务 ,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 。 这种模式 的特点 : 是拥有丰 富独特 的旅 游资源 , 毗 一 又
3 5
创建全国乡村生态旅游示范点活动, 逐渐 特 点
( ) 区 带 动 型模 式 一 景
景 区带动型模式 , 以重点旅 游景 区为核心 , 是 把旅游 景 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 出来 , 吸引和指导周边乡村 的农 民参 与旅游接待和服务 , 从而带动农民脱贫致 富。
景 区 带 动 型 模 式 的 主要 特 点 : 是 通 过 开 发 建 设 旅 游 景 一
年末 , 共评 定出全国乡村生态旅游示范点 3 9家 , 5 遍布 3 个 1 省 区市 , 在农 、 、 、 、 林 牧 副 渔各业中树立起 了发展 乡村生态旅
游的样板。 目前 , 村 生 态 旅 游 正 在 全 国深 入 推 进 , 建 全 国 乡 村 乡 创 生 态 旅 游 示 范 点 的 单 位 越 来 越 多 ,乡 村 旅 游 的 市 场 越 来 越
收稿 日期 :0 9 0 — 6 20— 90
基金项 目: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 学基金 项 目“ 完善 湖南农业产 业化金 融 支持体 系”0 Y B 4 )湖 南省情 与决策咨询研 究 (9 B 48 ;
( ) 二 乡村 组 织 型 模 式
物, 在世界上早 已形成 规模 , 有力推进 了现代化农 业和现代
化 旅 游 业 的共 同发 展 。
乡村 组织型模 式 , 以具有 丰富旅游 资源 , 是 交通通达 条
件 较 好 , 有 一 定 经 济 发 展 基 础 的 乡村 为 依 托 , 过 乡 政 府 、 又 通 办 事 处 有 组 织 地 引 导 农 民经 营 户 , 照 统 一 规 划 和建 设 的 要 按
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关系博弈及协调机制研究
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关系博弈及协调机制研究近年来,乡村旅游作为新型的旅游业态,备受关注。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促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还能改善农村环境和保护传统文化。
然而,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涉及到多方的利益相关者,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博弈及协调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博弈与协调机制进行研究。
一、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乡村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企业、乡村居民和游客。
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扮演着重要角色。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监管能力决定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和规模。
企业作为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直接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与经营。
乡村居民是乡村旅游的主要承载者,他们的参与和支持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至关重要。
游客是乡村旅游最直接的消费者,他们的需求和体验质量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影响巨大。
二、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关系博弈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各方的利益博弈。
政府追求的是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而企业则追求自身的利润最大化。
乡村居民关心的是自己的生计和生活环境,而游客则追求独特和丰富的旅游体验。
这些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博弈,可能会导致冲突和矛盾的产生。
1. 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博弈政府作为乡村旅游的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它的政策支持和监管能力对企业有着直接影响。
政府制定的政策措施可能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企业则通过与政府的合作或游说,争取政策支持和资源优势,以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2. 政府与乡村居民的关系博弈政府在发展乡村旅游时,需要借助乡村居民的资源和劳动力。
政府在规划和开发乡村旅游时,需要平衡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避免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损害。
乡村居民则关心自己的利益和生活质量,他们需要在乡村旅游中获得实惠和机会,同时要保证生活环境的舒适和安全。
3. 政府与游客的关系博弈政府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导者,需要提供适宜的旅游环境和服务设施,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我国乡村旅游中的“公地悲剧”及其对策探究
我国乡村旅游中的“公地悲剧”及其对策探究【摘要】乡村旅游是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由于乡村旅游资源在消费和使用上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权属性,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虽然一方面能大力推动资源所在地经济的发展,但往往会出现不同形式的“公地悲剧”现象。
本文依据公共财政学的相关理论,结合实例,通过对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公地悲剧”现象的深入分析和系统思考,提出了解决乡村旅游“公地悲剧”的相关对策和治理措施。
【关键字】公地悲剧乡村旅游公共财政公共产品发展乡村旅游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乡村旅游由于满足了城市居民寻幽访古及休闲体验的需求而成为发展最为迅猛的旅游业态之一。
据国家旅游局的最新测算,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年接待游客人数已经达到三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占全国出游总量的近三分之一①。
但随着开发的深入,村民个体利益之间以及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易陷入“公地悲剧”的困境,从而严重影响乡村旅游地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公共财政具有公共性、公平性、公益性和规范性等特征和优化资源配置、调节收入分配、加强宏观调控、实施监督管理等重要职能,发展乡村旅游亟需发挥公共财政的支撑作用。
本文试图运用公共财政学相关理论,从“公地悲剧”的本质原因和乡村旅游这一新型公共产品的属性角度出发,寻求摆脱这种困境的模式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一、“公地悲剧”的内涵和原因1968年,英国科学家哈丁(Garrett Hardin)在《科学》杂志上发表《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②一文,首度提出了“公地悲剧”理论。
其中引用了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一片公共牧场,可无偿地向所有牧民开放。
在没有使用限制机制的情况下,每个牧羊人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在这片牧地上放养尽可能多的羊或延长放牧时间,直至牧地的容量达到了极限,草地逐渐耗尽,而牧民也无法继续在该公地上放牧并得到更多收益,这时便发生了“公地悲剧”。
乡村旅游目的地开发与对策探讨——以成都三圣花乡为例
2020年3月下半月刊119乡村旅游目的地开发与对策探讨——以成都三圣花乡为例姜雨竺随着我国社会不断进步以及当代城市化进程逐年加快,以往的旅游目的地很难再满足于快节奏生活的城市居民。
因此,乡村旅游作为一种回归田园生活、享受自然风光的旅游形式,近年来受到广泛追捧。
现在,乡村旅游也成为了乡村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与此同时,乡村旅游的收入增长率不断攀升。
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进步与发展,乡村旅游也成为了我国GDP增长的有力支撑点。
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存在一些有待改善的地方,不能与时俱进,限制了其更全面、多方位、多层次发展。
针对这一趋势,本文重点探究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成都市三圣花乡景区,探究了乡村旅游目的地在开发与管理模式中所遇到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一、研究背景21世纪的旅游行业中,乡村旅游占有重要的一席之位,潜力大,发展速度迅速。
以农民运营为主体、农村地域为特征,农村生态景观、农村文化背景、农村田园风光以及农村传统民俗等独有的旅游资源为核心竞争力,吸引着众多的城市居民前来观赏。
乡村旅游充分拉动旅游目的地乡村地区开展特色游览,而且可以带动全国旅游行业走向进步。
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着实迅猛,收入逐年上涨,增长率甚至高达34.5%,全国共创建的乡村旅游示范县以及乡村旅游地不断增多。
2017年,我国在乡村旅游产业以及相关范畴的工作者增加到900万人,乡村旅游目的地消费者数量一直攀升,直接带动了乡村旅游地700万户左右的农民受益,优化了农民的收入方式与收入渠道,同时使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喧嚣城市中少有的一片宁静与质朴,两全其美。
在此前提下,“休闲之都”——成都,其成功孕育了三圣花乡景区的成功。
论述此案例作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探讨,有助于本文更好地进行分析,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文以三圣花乡景区作为案例,阐述分析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开发管理模式及相关对策。
二、乡村旅游界定及现状(一)乡村旅游界定目前,全球范围内,学术研究关于如何定义乡村旅游尚未达成统一意见。
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阳朔遇龙河案例
河社区居民人口具有以下特征:以农业人口为主、外出打工人口较多、民族人口构成相对 单一、村民的生活方式正在变迁、村民的思想观念较为传统。
表 1 未参与旅游业的原因
数量
有效百分比(%)
11
16.4
1
1.5
10
14.9
10
14.9
12
17.9
5
7.5
2
3.0
1
1.5
3
4.5
12
17.9
67
100.0
累积百分比(%) 16.4 17.9 32.8 47.8 65.7 73.1 76.1 77.6 82.1 100.0
资料来源:根据作者 2002 年 3 月所做的问卷调查统计。
①此为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1999 年联合发布、2000 年 1 月 1 日实施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中对于风景区的界定。
客观上的种种原因而未参与旅游业(见表 1)。
原因 缺乏资金 竞争激烈 没有人手 不会经营 还未开发 缺资金、不会经营 缺资金和人手 缺资金、不会经营 缺资金和未开发 已投资旅游业 总计
虽然遇龙河景区的范围中包括了两岸社区中的居民,但在一般的划分中,景区的核心 部分是河流,社区是外围地带,是核心景区的延伸部分。景区是以自然景观为展示重心的, 社区及其居民作为人文景观也是景区的重要构景要素,二者不可分割。遇龙河景区不能包 含社区居民的所有生活,其向游客展示的是部分生活,对于沿河的大部分社区而言,只是 一种远距离的展示,社区居民的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部分的被景区囊括在内。对于遇龙河, 不仅在地理上与社区紧密相连,在社区居民的心理上也是密不可分的,他们世世代代沿着 遇龙河繁衍生息,遇龙河是他们的母亲河,他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这条河。虽然遇龙河 在所有权上属于国家,但在居民的心目中,“这条河是我们的,它就在我们的家门口,我 们从小就在河边长大”。虽然景区的提供的主导旅游产品不是社区生活,但景区和社区是 不可分割的。
乡村旅游“公地悲剧”问题的探讨——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
乡村旅游 公地悲剧 问题的探讨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鲍㊀青摘㊀要:乡村旅游作为我国热门的旅游形式之一ꎬ虽然近年来发展势态良好ꎬ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ꎬ也存在着一些问题ꎮ而乡村旅游产生的问题主要是源于乡村旅游资源的共有性ꎬ因此ꎬ对乡村旅游中 公地悲剧 这一问题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ꎮ本文试图将利益相关者理论运用到乡村旅游 公地悲剧 问题的研究中ꎬ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究 公地悲剧 的成因ꎮ最后ꎬ就缓解乡村旅游 公地悲剧 这一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ꎬ以期乡村旅游能够更好地发展ꎮ关键词:乡村旅游ꎻ公地悲剧ꎻ利益相关者理论中图分类号:F590.75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4428(2019)08-0130-02一㊁引言乡村旅游火爆的背后ꎬ也存在着不少的负面新闻ꎮ如环境恶化㊁过度或不合理开发㊁商业气息浓厚㊁村民宰客以及文化商品化等问题屡见不鲜ꎬ使得旅游地的形象严重受损ꎬ阻碍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ꎮ究其原因ꎬ还是乡村旅游中各利益相关者为了获得自身效益的最大化ꎬ对乡村共有资源的过度使用ꎬ导致 公地悲剧 问题的产生ꎮ二㊁研究综述目前ꎬ针对乡村旅游 公地悲剧 这一问题的研究较少ꎬ研究内容主要是探究 公地悲剧 发展阶段的演变及其产生的原因为主ꎮ孟凯等人在研究云台山乡村旅游 公地悲剧 的演变过程中ꎬ发现 公地悲剧 是在旅游地生命周期规律的作用下呈现周期性变化的ꎬ并针对不同演化阶段的 公地悲剧 现象ꎬ提出了转换主导力量和改变制度安排等治理模式ꎻ池静具体分析了杭州梅家坞㊁龙坞茶村和山沟沟景区 公地悲剧 的演变阶段ꎬ总结出了地方政府主导型㊁外来投资者主导型和农村集体组织主导型的制度模式ꎻ朱逸涵以太湖古村落为研究对象ꎬ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法ꎬ分别运用了 马太效应 涟漪效应 破窗效应 以及 羊群效应 阐述了 公地悲剧 的成因ꎬ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ꎮ总而言之ꎬ已有研究对造成乡村旅游 公地悲剧 问题的主体并未达成共识ꎮ因此ꎬ本文试图从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ꎬ来探究乡村旅游 公地悲剧 这一问题ꎮ三㊁乡村旅游中的公地悲剧问题(一)公地悲剧的概念公地又称公共地㊁公共资源ꎮ美国学者哈丁(Hardinꎬ1968)提出ꎬ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ꎬ而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资源ꎬ因此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ꎬ即为 公地悲剧 ꎮ换而言之ꎬ就是指一种不具备排他性的公共品或资源ꎬ容易导致过度使用的现象ꎬ从而损害公共利益ꎮ而在乡村旅游中ꎬ公共资源的占比较多ꎬ因此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 公地悲剧 问题ꎮ 公地悲剧 问题在乡村旅游中主要体现为乡村旅游环境㊁基础设施㊁文化㊁旅游形象的破坏等ꎮ(二)乡村旅游 公地悲剧 问题的体现1.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乡村旅游市场的火爆使得乡村生态环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ꎮ首先ꎬ旅游经营者只注重眼前的利益ꎬ每到旺季毫无节制地接待旅游者ꎬ并不会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ꎮ其次ꎬ部分旅游者素质低下ꎬ乱扔垃圾㊁破坏文物古迹㊁随地吐痰㊁乱涂乱画等不文明的旅游行为层出不穷ꎬ容易产生 破窗效应 :如果放任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存在ꎬ会诱使人们仿效或变本加厉ꎮ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ꎬ应当及时止损ꎬ避免乡村旅游中赖以发展的环境要素再度恶化ꎮ2.公共设施供给不足公共设施的供给不足在乡村旅游中也是不足为怪的ꎬ主要还是因为各利益相关者计较 投入 产出 或为了降低边际成本而忽略公共设施的投入ꎮ因此ꎬ公共设施的建设通常易产生占便宜㊁ 搭便车 及免费享受他人成果的念头ꎬ每个理性人最优的选择均是不付出ꎬ自然会导致公共设施供给不足这一现象ꎮ若各利益相关者能积极主动地关注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更新问题ꎬ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将会增加ꎬ吸引的游客也越多ꎬ旅游乘数效应也越大ꎮ3.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我国大多数乡村旅游的开发较少遵循与其自然环境㊁人文环境相协调这一原则ꎮ近年来许多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开发过度商业化ꎬ毫无特色的旅游商品泛滥成灾ꎬ各大旅游纪念品所兜售的产品绝大部分源于义乌小商品市场ꎮ商业气息浓厚ꎬ如凤凰古城㊁周庄㊁西塘㊁乌镇等地景区内部店铺㊁酒吧遍布ꎬ都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乡村旅游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ꎬ使得乡村旅游中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乡村性 逐步弱化ꎮ4.市场竞争杂乱无序乡村旅游以小农经营为主ꎬ大多缺乏引导和监管ꎬ具有自发性㊁盲目性等特点ꎮ在乡村旅游开发初期ꎬ农村个体经营户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以及盲目的模仿ꎬ导致乡村旅游地的市场呈现出杂乱无章的状态ꎮ此外ꎬ乡村旅游经营缺乏准入门槛和产权约束ꎬ缺乏诚信经营的理念ꎬ易出现诸如欺客宰客㊁强制消费㊁假冒伪劣㊁以次充好㊁缺斤少两等现象ꎮ杂乱031热㊀㊀点Һ㊀无章的市场秩序背后ꎬ实质上的是 公地悲剧 的体现ꎮ5.旅游地形象受损在 公地悲剧 问题发生后ꎬ乡村旅游生态环境恶化㊁公共设施供给不足㊁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以及市场竞争杂乱无序等现象使得乡村旅游的自然环境㊁人文环境㊁民风民俗遭到破坏ꎬ 乡村性 这一最大优势特点丧失ꎮ难以满足旅游者在乡村中回归自然㊁放松身心的旅游需求ꎬ使其旅游体验大打折扣ꎬ而导致乡村旅游地的形象受损ꎮ四㊁乡村旅游中的利益相关者(一)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这一概念最早是由Freeman提出的ꎬ它是指 任何能影响组织目标实现或被该目标影响的群体或个人 ꎮ而旅游业的综合性决定了乡村旅游涵盖了众多的利益相关者ꎬ主要包括了地方政府㊁乡村旅游企业(经营者)㊁当地居民以及旅游者ꎮ(二)乡村旅游中的利益相关者1.政府政府是乡村旅游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利益相关者ꎬ是公共旅游资源的整合者和调配者ꎬ也是旅游行业的立法者ꎮ政府也是公众利益的维护者ꎬ在乡村旅游中担任多种重要的角色ꎬ包括开发者㊁规划者㊁立法者㊁引导者㊁协调者㊁监督者等ꎮ其职责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㊁乡村旅游开发的规划及政策制定㊁合理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㊁监督旅游经营者的行为等方面ꎬ在缓解乡村旅游 公地悲剧 问题中的地位至关重要ꎮ2.旅游企业首先ꎬ企业的性质决定其主要的目的是营利ꎮ同理ꎬ乡村旅游企业在旅游开发中是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ꎬ会在与其他企业的竞争中做出最有利于本企业发展的决策ꎮ因此ꎬ旅游企业的决策也是缓解 公地悲剧 问题的关键ꎮ倘若各大旅游企业在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的过程中ꎬ把社会效益也纳入企业决策中ꎬ将会对缓解 公地悲剧 问题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ꎮ3.当地居民当地居民是旅游地形象的主体ꎬ而旅游目的地形象的优劣以及当地居民的态度ꎬ也是旅游者需要考虑的因素ꎮ旅游目的地形象受损ꎬ相当大一部分原因是当地居民不合理的行为及态度导致的ꎬ因此维护旅游目的地形象是当地居民的职责之一ꎮ此外ꎬ当地居民也是当地传统文化的载体ꎬ应主动承担起保护和传承当地文化的责任ꎮ同时ꎬ当地居民也应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ꎬ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可持续化ꎮ4.旅游者旅游者选择乡村地区作为其旅游目的地ꎬ最大的诉求是回归田园生活ꎬ或者是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解放身心压力ꎮ为避免 破窗效应 ꎬ每一个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都应该时刻保持保护环境以及文物古迹ꎬ争做文明旅游者的思想态度ꎮ同时也要尊重当地文化ꎬ避免给当地居民带来负面的 示范效应 ꎮ五㊁结论与建议(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公地悲剧 发生的原因也包括制度的缺失和政府职能的缺位ꎮ政府是掌握着公共权力的部门ꎬ应该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ꎬ完善政府在乡村旅游开发㊁规划㊁监督中的职能ꎮ适当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ꎬ改变不同主体的行为ꎮ譬如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ꎬ制订标准体系ꎬ包括环境卫生㊁服务水平㊁食品安全㊁污水处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ꎬ以减少乡村旅游 公地悲剧 的发生ꎮ(二)加强生态保护意识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依托ꎬ尤其是乡村旅游ꎮ保护好乡村的生态环境ꎬ尤其是 乡村性 这一特点ꎬ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ꎮ各利益相关者应该牢固树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可持续发展理念ꎬ当保护环境与经济效益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时ꎬ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重ꎬ要懂得 留得青山在ꎬ不怕没柴烧 这一道理ꎮ(三)建立利益协调机制乡村旅游中各利益相关者都想要获得自身利益最大化ꎬ而忽略了其他主体的利益ꎬ是 公地悲剧 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ꎮ因此ꎬ各利益相关者应该树立 命运共同体 的意识ꎬ站在对方的角度上互相考虑ꎬ平衡各方利益ꎬ共同做出最有利于各利益相关者利益实现的决策ꎬ以便达成共识㊁加强合作ꎬ减少 公地悲剧 现象的发生ꎮ(四)加强法制教育乡村旅游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ꎬ因此很有必要通过法律规制及第三方监管ꎬ使各方利益得到保障ꎮ同时ꎬ加强法律法规教育也是必要手段ꎮ其作用包括:有助于旅游企业履行应有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ꎬ减少企业偷税漏税或污染物排放等违法行为ꎻ有助于当地居民在遵纪守法的同时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身的权利和利益ꎻ有助于减少旅游者的不文明旅游现象ꎬ减少其给乡村地区带来的负面 示范效应 ꎬ进一步减少乡村旅游 公地悲剧 问题的产生ꎮ参考文献:[1]孟凯ꎬ李佳宾ꎬ陈险峰ꎬ等.乡村旅游地发展过程中 公地悲剧 的演化与治理[J].旅游学刊ꎬ2018ꎬ33(8):23-32. [2]池静ꎬ崔凤军.乡村旅游地发展过程中的 公地悲剧 研究 以杭州梅家坞㊁龙坞茶村㊁山沟沟景区为例[J].旅游学刊ꎬ2006ꎬ21(7).[3]朱逸涵ꎬ唐晓岚.古村落保护发展中的公地悲剧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太湖古村落为例[J].中国名城ꎬ2017(5). [4]李正欢ꎬ郑向敏.国外旅游研究领域利益相关者的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ꎬ2006ꎬ21(10):85-91.[5]王纯阳ꎬ黄福才.村落遗产地利益相关者界定与分类的实证研究 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J].旅游学刊ꎬ2012ꎬ27(8):88-94.作者简介:鲍青ꎬ女ꎬ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区域旅游经济ꎮ131。
乡村旅游地发展过程中“公地悲剧”的演化与治理
· 2017{旅游 学刊 》中国旅 游研 究年 会优 秀会 议论 文 ·
第 33卷 2018年 第 8期
乡村旅游地发展过程中“公地悲剧”的演化与治理
孟 凯 ,李佳 宾 ,陈险峰 ,范士 陈 ,娄晨 曦
(1.海 南大学旅 游学院,海南 海 口570228;2.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 学院,海南 海 口570228; 3.海 南大 学校长 办公 室,海南 海 口570228;4.海南大学国际旅游 学院,海南 海 口 570228)
[摘 要 ]在 乡村旅游地 的发展过程 中,乡村旅游资源的产权属 性决定 了“公地悲剧”产生的必然性 ,然而在旅游地 生命周期规 律的作用下,“公地悲剧”的演化特征和对其在不同演化阶段 治 理的有效性并未深入探讨 。文章 以河南省岸上村为例,通过观 察 、访谈 等定性研究方法 ,认为“公地悲剧 ”的表现 并非一成不 变 ,而是 随着 乡村旅 游地 的发 展 演化 呈现 出周 期 lJ生的 变化特 征 , 其在不同阶段的产生原因和具体表现都有所差异 ,这是在旅 游 地生命周期规律的作 用下而呈现 出的演化特征。文章还 同时指 出,在 乡村旅 游地 的 发展 过程 中,一种 固定的 治理 模 式和 制度 安 排是难以持 续有效的,应该认识到旅游地生命周期作用下“公地 悲剧”的演化规律 ,并针对不 同演化阶段的“公地 悲剧”现 象采取 不同的治理模式 ,其中,包括主导力量的转换、制度安排的改变 等等 ,从 而保证 治理的持 续有效性。 [关键词 ]乡村旅游地 ;公地 悲剧 ;演化 ;治理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006(2018)08—0019.10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8.08.009
乡村旅游地发展过程中的_公地悲剧_研究_以杭州梅家坞_龙坞茶.
乡村旅游地发展过程中的“公地悲剧”研究———以杭州梅家坞、龙坞茶村、山沟沟景区为例池静1,崔凤军2(1.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杭州311231;2.杭州市旅游委员会,浙江杭州310001[收稿日期]2006-03-28;[修订日期]2006-06-01[作者简介]池静(1982-,女,浙江永康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旅游开发、旅行社管理;崔凤军(1966-,男,山东利津人,博士(后,杭州市旅游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工商大学旅游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目的地管理与营销工作。
[摘要]乡村旅游地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退化、村民无序争夺有限资源等“公地悲剧”现象十分普遍。
乡村旅游资源的产权属性决定了“公地悲剧”产生的必然性,它表现为公共资源利用无度、公共秩序混沌失序和公共福利供给短缺,导致了乡村旅游核心资源迅速耗损和旅游品牌资产快速衰减,并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采用田野作业方法,主要分析了杭州梅家坞茶文化村、龙坞茶村和山沟沟景区“公地悲剧”的产生原因及其演变情况。
文章还探讨了地方政府主导型、外来投资者主导型和农村集体组织主导型3种制度模式来解决乡村旅游中“公地悲剧”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乡村旅游地;公地悲剧;制度模式[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607-0017-07近几年来,乡村旅游因为适应了城市居民寻幽访古及休闲体验的需求而成为发展最为迅猛的旅游业态之一。
根据乡村旅游地与当地居民的依存程度特征,笔者可以把乡村旅游地简单的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依托乡村生态环境开发的开放式乡村旅游地,乡村旅游地是嫁接于开放社区中,当地居民与乡村旅游地彼此之间高度依存,例如城市周边的休闲村庄。
另一种是封闭式乡村旅游地,它依托的是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是乡村旅游景区,与周边社区互相独立,如高科技农业园区等。
随着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要求,开放型乡村旅游地由于更加充分考虑了当地居民的参与,全民共享旅游发展带来的收益,符合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问题这一乡村旅游发展的初衷,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更加有效而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导模式[1]。
乡村旅游地发展过程中的_公地悲剧_研究_以杭州梅家坞_龙坞茶.
乡村旅游地发展过程中的“公地悲剧”研究———以杭州梅家坞、龙坞茶村、山沟沟景区为例池静1,崔凤军2(1.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杭州311231;2.杭州市旅游委员会,浙江杭州310001[收稿日期]2006-03-28;[修订日期]2006-06-01[作者简介]池静(1982-,女,浙江永康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旅游开发、旅行社管理;崔凤军(1966-,男,山东利津人,博士(后,杭州市旅游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工商大学旅游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目的地管理与营销工作。
[摘要]乡村旅游地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退化、村民无序争夺有限资源等“公地悲剧”现象十分普遍。
乡村旅游资源的产权属性决定了“公地悲剧”产生的必然性,它表现为公共资源利用无度、公共秩序混沌失序和公共福利供给短缺,导致了乡村旅游核心资源迅速耗损和旅游品牌资产快速衰减,并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采用田野作业方法,主要分析了杭州梅家坞茶文化村、龙坞茶村和山沟沟景区“公地悲剧”的产生原因及其演变情况。
文章还探讨了地方政府主导型、外来投资者主导型和农村集体组织主导型3种制度模式来解决乡村旅游中“公地悲剧”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乡村旅游地;公地悲剧;制度模式[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607-0017-07近几年来,乡村旅游因为适应了城市居民寻幽访古及休闲体验的需求而成为发展最为迅猛的旅游业态之一。
根据乡村旅游地与当地居民的依存程度特征,笔者可以把乡村旅游地简单的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依托乡村生态环境开发的开放式乡村旅游地,乡村旅游地是嫁接于开放社区中,当地居民与乡村旅游地彼此之间高度依存,例如城市周边的休闲村庄。
另一种是封闭式乡村旅游地,它依托的是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是乡村旅游景区,与周边社区互相独立,如高科技农业园区等。
随着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要求,开放型乡村旅游地由于更加充分考虑了当地居民的参与,全民共享旅游发展带来的收益,符合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问题这一乡村旅游发展的初衷,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更加有效而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导模式[1]。
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
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近几年围绕乡村旅游提出很多原创新概念和新理论,如:游居、野行、居游、诗意栖居、第二居所、轻建设、场景时代等,新概念和新理论的提出使乡村旅游内容丰富化、形式多元化,有效缓解了乡村旅游同质化日益严重的问题。
花汀古庄程益民董事长原创的乡村旅游游居概念,让乡村旅游从观光式旅游过度为度假式深度体验游,这种产业化,多元化的新模式,不但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还唤醒了原居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以往乡村旅游是到乡村去了解一些乡村民情、礼仪风俗等,也可以观赏当时种植的一些乡村土产(水稻、玉米、高粱、小麦等)、果树、小溪、小桥及了解它们故事。
旅游者可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
该村庄也可以作为旅游者探索附近地区的基地。
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基本信息目录1起源2乡村旅游相关新概念3定义4乡村展示5发展概况发展背景6国外概况7国内概况8发展趋势展开1起源2乡村旅游相关新概念3定义4乡村展示5发展概况发展背景6国外概况7国内概况8发展趋势起源西班牙学者Rosa Marý´a Yagu¨e Perales (2001)将乡村旅游分为传统乡村旅游(Homecoming or Traditional Rural Tourism)和现代乡村旅游(Modern Rural Tourism)两种。
传统的乡村旅游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
虽然传统的乡村旅游对当地会产生一些有价值的经济影响,并增加了城乡交流机会,但它与现代乡村旅游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传统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没有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没有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
基于结构化理论的乡村旅游文化建设思考
基于结构化理论的乡村旅游文化建设思考作者:栾海燕来源:《旅游纵览》2020年第06期程益民学者在2003年提出了乡村旅游的旅游项目。
其中,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目的,在村庄野外进行游玩和居住的新型旅游形式。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很多关于乡村旅游的理论接连被提出,新型的旅游方式和旅游概念的提出不仅缓解了乡村的同质化问题,还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据统计,截至2015年,全国各地乡村旅游收入达到4 000多亿元,接待人数超过20亿元。
据研究显示,大多数旅游目的地选择的都是乡村。
尤其是在2015年国家发表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要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深度挖掘乡村的生态价值。
《中央一号文件》表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要规划引导,采取多种综合方式扶持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基于结构化理论对乡村旅游文化建设做出以下探讨。
乡村旅游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一种旅游活动。
对于这一概念,国内国外都持有不同的观点。
国内认为乡村旅游是在乡村地区利用具有一定乡村气息的建筑和景色吸引游客,主要包括两方面:其一,在乡村地区;其二,具有一些乡村性质的吸引力。
在国外学者看来,如西班牙学者吉尔伯特认为,乡村旅游就是农村村民为旅游者提供吃住等让他们在乡村环境中做一些乡村活动的旅游形式。
OECO(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则表示,田园形式是乡村旅游的重点。
同时,乡村旅游还包括现代乡村旅游和传统型乡村旅游。
传统型乡村旅游是在工业革命后出现的,性质很简单,就是在城市居住的乡村“村民”通过“回老家”的方式进行旅游,但这一般没有经济价值。
传统的乡村旅游大多是以亲人为连接,不具有商业性质。
传统的乡村旅游是在周末,未给当地乡村带来经济价值,也未给当地的村民带来就业机会。
总体来说,传统的乡村旅游在国内只是简单的探亲。
农村旅游发展案例分析
烽火村的农村旅游发展案例分析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三农”问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农业生产、农村工作、农村面貌都获得了快速进步和重大变化。
但是,农村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农村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与城市相比仍然存在众多不足。
我国要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实现现代化,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就必须大力发展乡村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改善乡村面貌。
乡村旅游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
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并且在开发中不断创新,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
乡村旅游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艺、民族传统文化为根本,以农民自身为经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乡村旅游的主要目标人群,以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景为特色,联合进行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模式,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态综合效应十分显著。
同时,乡村旅游作为我国加快新型城镇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对密切城乡产业关系、增加农民经济收入、解决乡村居民就业、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推动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
随着乡村旅游在各地广泛开发,其开发模式日益成熟。
尤其是在西部地区,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进行了乡村旅游的开发,实现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成功转化。
乡村旅游的开发成为了地区经济的主要经济增长点,也为农民的家庭经济增收创造了条件。
本文通过对地处关中腹地的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烽火村旅游开发的实际调研,在研究中,将乡村旅游开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把烽火村的乡村旅游开发置于整个乡村旅游开发当中,力求在乡村旅游开发的大背景下,通过对烽火村地区开发乡村旅游的情况进行分析,阐述项目运营开发模式、项目特色、经营成果,并对烽火村旅游开发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烽火村;发展模式一、乡村旅游概念及理论研(一)乡村旅游发展概念1.乡村旅游发展概念乡村旅游是一个大的社会经济系统,既是一种产业活动,也是一种文化体验形式,更是一种融合管理、经营、体验、营销、品牌推广等一系列的产业经济活动体系,对于乡村旅游的探索研究,离不开诸多基础理论的指导和支持,在本论文的研究撰写中,主要运用了经济学、管理学、旅游学、文化学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作为指导研究内容和方法论的理论支撑。
少数民族社区旅游资源利用中的“公地悲剧”及其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社区旅游资源利用中的“公地悲剧”及其对策研究【摘要】少数民族社区在旅游资源利用中常面临公地悲剧问题,存在资源过度开发、破坏等现象。
本文从公地悲剧概念入手,分析了少数民族社区旅游资源利用中的公地悲剧表现及产生原因,提出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和加强社区自治和参与意识作为对策。
这些对策不仅有助于有效避免公地悲剧发生,还可以推动少数民族社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对策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指出只有全面考虑各方利益,才能有效应对公地悲剧问题。
未来研究方向包括进一步深入研究少数民族社区旅游资源管理模式,为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更多有效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社区旅游资源、公地悲剧、管理机制、社区自治、参与意识、可行性分析、研究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少数民族社区的旅游资源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这些社区拥有独特的人文景观、民俗风情和自然资源,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游览。
在旅游资源利用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公地悲剧”的存在。
在少数民族社区中,由于资源的共享性质和管理的不完善,容易出现“公地悲剧”,即资源过度开发和使用导致资源的枯竭和破坏。
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也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文化带来了负面影响。
研究少数民族社区旅游资源利用中的“公地悲剧”现象,探讨其表现、原因和对策至关重要。
只有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才能保护好这些宝贵的资源,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造福当地居民。
1.2 研究意义少数民族社区旅游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但在利用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公地悲剧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本研究旨在探讨少数民族社区旅游资源利用中的公地悲剧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解决这一难题。
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少数民族社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仅是经济和旅游问题,更是一个涉及社区治理、文化传承和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议题。
《野行》——程益民
野行
《野行》是花汀古庄程益民董事长提出的原创概念
野⾏行是以强⾝身养性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行⾛走⽆无路径为特⾊色的村野徒步运动。
古⼈人在诗词中曾提及到野⾏行,如:“野⾏行⽅方有味,缓辔不须催。
(宋)”;“野⾏行畏多露,⽆无使侵⾐衣⼱巾。
(明)”但并没有详细的描述和具体的定义或概念。
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和逆城市化时代的到来,2014年野⾏行被当作⼀一项具体体育项⽬目提出,花汀古庄董事长程益民先⽣生对“野⾏行”做出了明确的定义。
野⾏行也是⼀一种具有趣味性和养乐性质的乡村旅游形式,野⾏行路径主要由湿地、野⼭山,丛林,村落等组成,野⾏行⽐比赛线路也只有起点和终点,没有具体路径,野⾏行者可以⾃自由选择符合要求的野⾏行路径,他们是以敬畏村野、投⾝身村野、感受村野为精神追求,以游乐和强⾝身养性为⽬目的,即将到来的逆城市化时代必将是野⾏行运动发展的最佳时期。
野⾏行是呼吁⼈人们回归村野、爱护村野的体育项⽬目,野⾏行者⼀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和信息传播能⼒力,这对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和村野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不但能丰富乡村旅游的内容,还能拉动和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野⾏行能带动经济发展,增加当地居民额外收⼊入和就业;野⾏行是⼀一项绿⾊色运动,以宣传环境保护和村野⽂文化,抵制⽣生态破坏宗旨,倡导健康环境⾥里的健康运动;“野⾏行⽅方有味,缓辔不须催 ” 野⾏行是对村野⽂文化的弘扬、也是对中国⾃自助⾃自主运动项⽬目空⽩白的弥补,通过野⾏行运动唤醒⼀一部分⼈人对村野的记忆,让他们学会敬畏村野,懂得投⾝身村野,也给钢筋⽔水泥环境中长⼤大的那些缺乏⾃自理能⼒力的孩⼦子⼀一个了解村野,学会⾃自助、⾃自⽴立的机会。
马牧青:乡村旅游本质上是乡村休闲
马牧青:乡村旅游本质上是乡村休闲所谓乡村旅游,基本就没有离开自己日常生活的区域,从城里到乡下,仍旧在同一个地域内,大环境并没有根本的改变,顶多就是多了点“土、俗、野、古”的乡村风味和习俗,以及区别于城市的生态自然环境,但区域性的核心文化是相同的。
乡村旅游、全域旅游都是近年很火的概念,也是政府层面着力推动的,行业在引导,企业在推进。
谈及规划、开发以及落地经营,由于时间较短,还没有显现出实际效果,但是,社会影响已经有了,至于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恐怕还要观望。
确切地说,乡村旅游的称谓应该叫乡村休闲,这个定义很重要。
我并不是吹毛求疵,一味地在玩文字游戏,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路不畅。
乡村旅游也罢,乡村休闲也罢,其目标客户定然是城里人,那么城里人究竟到乡村去干什么?休闲还是旅游?这一点要搞清楚。
只有定位精准,才能规划精准,才能开发到位,才能落地产生效益,大家才不会白忙活。
否则,又成了政绩工程、一哄而上的面子工程。
事实上,乡村旅游规划与开发大多不到位,真正落地产生客流和效益的更是寥寥无几。
乡村旅游是国家提出的,方向没有错。
从宏观经济调控讲,也算是供给侧改革一个重大举措。
但问题是执行和运作,下面往往就弄歪了,搞着搞着就成了普天下之大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神器”。
所谓乡村旅游,我理解是乡村休闲(乡村休闲的发展方向也许是乡村旅居,笔者此前曾有文章《乡村旅游的未来定位应该是乡村旅居》),这个说法显然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权作一己之见。
先从概念说起。
休闲不分区域,在本地休闲,不挪屁股,当然成不了旅游;而到外地休闲,我们往往说成是休闲旅游。
再从市场说起。
乡村总是与城市共生共存的,每个城市周边都是乡村,国内国外,亘古未变,概莫如此。
只不过,随着现代工业革命的深入,靠近大都市的乡村,多半已半城市化,失去了乡村的原生态,没有了乡村的原风景。
现在我们所搞的乡村旅游,其市场必然是定位于乡村所依托的城市,或者是邻近城市。
这样说来,就是附近的城里人到乡下去休闲,而不是旅游。
轻建设-程益民
低碳环境下的建设新模式:轻建设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加剧,中央已经陆续出台相关的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和评估⽂文件。
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轻建设理论应运⽽而⽣生。
轻建设是花汀古庄程益民董事长在琼中县委书记孙喆同志的悉⼼心指导下提出的原创概念。
轻建设是指逆城市化时期、以现代节能环保材料和设施为主,以舒适、简约和就地取材为前提,以资源节约、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主张的⾼高效、实⽤用、低碳的新型建设模式。
具体⽽而⾔言,轻建设是以建材碳排最低化、⽣生态破坏最低化,环境污染最低化、资源利⽤用最⾼高化为准则的“三低⼀一⾼高”低碳建设模式。
如何实现这种“三低⼀一⾼高”的建设模式?花汀古庄提出了轻建设两种落地⽅方案:产观⼀一体与轻改造。
产观⼀一体是指将农业⽣生产,⽔水产养殖,经济林地,茶园、经济庭院等通过创意规划和价值再造,把产业和景观融为⼀一体,既满⾜足了旅游观光又带动了产业发展的新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如观光农业,观光⽔水产养殖等。
轻改造则是对原有⽣生态环境或者建筑设施通过低碳、环保的轻度改造实现价值再造的⾼高效建设模式,是轻建设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也是⼀一种既不破环⽣生态环境,又不破坏具有⽂文化价值的建筑或者本⼟土⽂文化设施的创意性建设模式。
轻建设理念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层⾯面可带来极⼤大的效益。
从经济⾓角度上来说,随着⼈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工业建设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传统能源消费带来的CO2排放压⼒力将制约所有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轻建设概念的提出,意在不削弱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向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从社会⾓角度上来说,轻建设模式对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轻建设模式是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模式。
从环境⾓角度上来说,⽇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
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效应分析
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效应分析
韩光明
【期刊名称】《黑龙江民族丛刊》
【年(卷),期】2003()6
【摘要】本文在探讨生态旅游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经济效应、环境效应和社会效应。
【总页数】3页(P48-50)
【关键词】民族地区;生态旅游;效应
【作者】韩光明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
【相关文献】
1.西南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的选择——基于SWOT的分析 [J], 付景保
2.川西民族地区草原生态旅游发展实证研究 --红原县月亮湾旅游区生态旅游发展前景分析 [J], 高阳;蒋明
3.甘肃河西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J], 李国印
4.绿色物流对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发展影响的现状分析及路径研究 [J], 杨光芬
5.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博弈进路——以法律经济分析为视角 [J], 陈昊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目标预期背离现象治理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目标预期背离现象治理
衣传华
【期刊名称】《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1(000)006
【摘要】我国生态旅游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呈现出的问题日益增加。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其发展实践与其发展的理论目标背离,偏离、远离了生态旅游的设计预期,造成了资源配置的低效,降低了生态旅游的社会、经济、环境的总产出。
世界生态旅游通行发展是在如下的框架中展开的:立法保护;计划指导;技术支撑;环保宣传;利益协调,值得我国借鉴。
对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目标背离的纠正依赖:加强开发管理,即加强规划、开发的制度设计、满足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加强现场管理,控制环境容量和游客非生态行为;设计特色生态旅游产品,如受控的RPEE模式,实施生态旅游产品标签认证;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机会、参与能力,提供社区居民更多的参与途径。
最终实现目标预期回归。
【总页数】3页(P90-92)
【作者】衣传华
【作者单位】盐城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盐城2240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592.3
【相关文献】
1.基础教育改革目标与实践相背离现象研究 [J], 郑志来
2.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目标预期背离现象治理 [J], 衣传华
3.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目标预期背离现象治理 [J], 衣传华
4.微博红人广告行为的预期背离及其影响——基于预期违背理论框架的广告效果研究 [J], 龚婉祺;李喜根;;
5.高中语文教学目标与实施过程的背离现象透析及对策 [J], 吴巧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背后的悲剧
⽣生态旅游⼜⼝口号⼀一出,尘烟四起,多处⽣生态惨遭蹂躏。
⾯面对⽆无节操的开发、⽇日益严重的同质化问题和⽆无产业⽀支撑的观光旅游形式,试问何为⽣生态旅游……哀哉,痛哉、悲哉!以原居民利益、原⽣生态利益和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奔格内”乡村旅游模式能否打破僵局创出⼀一条新路?
ハ ハ ハ 1993年9⽉月份,北京召开“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文件,标志着⽣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确认:⽣生态旅游是⼀一种具有环境责任感的旅游⽅方式,保育⾃自然环境与延续当地住民福祉为发展⽣生态旅游的最终⽬目标。
1995年在西双版纳召开了“中国⾸首届⽣生态旅游研讨会”之后,“⽣生态旅游”这⼀一概念迅速在国内被普遍地接受。
ハ
⽬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形式已从原⽣生的⾃自然景观发展到半⼈人⼯工⽣生态景观,开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有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农村⽥田园景观等,⽣生态旅游
形式包括游览、观赏、科考、探险、狩猎、垂钓、⽥田园采摘及⽣生态农业主体活动等,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
⽣生态旅游开发较早、开发较为成熟的地区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西双版纳、长⽩白⼭山、澜沧江流域、⿍鼎湖⼭山、⼴广东肇庆、新疆哈纳斯等地区。
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概念,国内⽣生态旅游仍存在种种缺陷,主要表现有:⽣生态旅游的市场不成熟;我国国际⼊入境旅游的主要兴趣点还在于中国的古⽼老⽂文明⽽而⾮非⾃自然风光;国内旅游者的环保观念较差;⽣生态旅游企业存在的外部环境⽋欠缺;对⽣生态旅游产品市场定位不清晰;⽣生态旅游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缺乏真正科学的⽣生态旅游规划;⽣生态旅游区归属不清,管理混乱等。
⽽而就⽬目前的现状和问题来看,适宜的⽣生态旅游开发经营模式着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构建⽣生态旅游区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
(⼆二)加强⽣生态旅游⽴立法、加强环境管理、科学规划;
(三) ハ建⽴立⽣生态旅游开发和经营企业的特殊运营模式;
(四)建⽴立⽣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体系,吸纳当地社区参与;
(五) 加强游客管理,进⾏行⽣生态旅游的市场教育;
(六)建⽴立⽣生态旅游专家规划和指导的辅助系统。
ハ ハ ハ ハ⽣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为⽣生态旅游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环保意识和绿⾊色消费潮流的兴起,为⽣生态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环保技术的不断进步和⾰革新,为⽣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可见这种旅游形式将在未来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ハ ハ ハ ハ关于⽣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不能不说说“奔格内”乡村旅游品牌,奔格内乡村旅游以⽣生态修复为前提,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服务业为龙头,打造产业多元化的富美乡村。
在良好的贯彻和实施了⼗十⼋八⼤大报告内容和新型城镇化政策的同时,还为⽣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
琼中乡村旅游规划中的“三零三增三不”准则,以原居民切⾝身利益为中⼼心,严格遵循居民零动迁、⽣生态零破环、环境零污染的原则,让原居民在不失业、不失地、不失居的基础上实现增资产、增就业、增收⼊入的⽬目标。
该原则不但受到原居民的⼤大⼒力⽀支持,还有效的缓解了⽣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同质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