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奋性及其临床联系
2011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生理学辅导讲义(贺银成版)
第二篇生理学第1章细胞的基本功能考纲要求①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②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兴奋性与兴奋的引起,阈值,阈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关系,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的机制和特点。
③骨骼肌的收缩功能: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复习要点一、物质的跨膜转运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包括单纯扩散、经载体或经通道易化扩散、原发性或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其中,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是小分子物质的跨膜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定义是一种简单的穿越质膜的物理扩散,没有生物学转运机制参与是指非脂溶性或脂溶性低的物质在膜蛋白介导下,由膜的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转移的过程是指物质依靠膜上的泵蛋白,逆浓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过程,需消耗能量举例O2、CO2、N2、H2O、乙醇尿素、甘油等的跨膜转运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普通细胞离子(K+、Na+、Cl—、Ca2+)肠及肾小管吸收葡萄糖Na+泵、Ca2+泵、H+-K+泵移动方向物质分子或离子从高浓度的一侧移向低浓度的一侧物质从高浓度梯度或高电位梯度一侧移向低梯度的一侧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或逆电位差移动移动过程无需帮助,自由扩散需离子通道或载体的帮助需“泵”的参与终止条件达细胞膜两侧浓度相等或电化学势差=0时停止达细胞膜两侧浓度相等或电化学势差=0时停止受“泵”的控制能量消耗不消耗所通过膜的能量能量来自高浓度本身势能不消耗所通过膜的能量属于被动转运消耗了能量由膜或膜所属细胞供给注意:①葡萄糖的转运既可通过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又可通过继发性主动转运进行:红细胞和普通细胞摄取葡萄糖——经载体易化扩散;小肠上皮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伴随Na+重吸收的继发性主动转运。
②水分子透过细胞膜——单纯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
记忆:①单纯扩散在于“简单”——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②易化扩散在于“容易”——不消耗能量,但需要载体(或通道);③主动转运在于“主动”——需要消耗能量;④继发性主动转运在于“继发”——能量是借助原动力。
生理学
1、何谓兴奋性?骨骼肌与心肌的兴奋性有何不同?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腺体)对刺激产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不同组织或细胞在不同情况下,兴奋性高低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组织或细胞在不同情况下,兴奋性高低也不一样,而且兴奋性是可变的。
当骨骼肌受到一次刺激发生一次兴奋时,其兴奋性经历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与低常期的变化,历时短暂,一般在100毫秒以内,绝对不应期为1-2毫秒。
心肌兴奋时兴奋性经历有效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的变化,历时很长,约为300毫秒,有效不应期约为250毫秒。
故骨骼肌可产生强直收缩,而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
2、何谓兴奋与抑制?机体组织接受刺激后,由原来的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动状态,或由较弱的活动状态变为较强的活动状态称为兴奋;相反,由原来的活动状态转为相对静止状态,或由强变弱的活动状态则称为抑制。
机体最基本的反应形式是兴奋。
组织接受刺激后,即可兴奋,也可抑制,这取决于刺激的质和量,也取决于组织当时所处的功能状态。
3、什么是内环境?体液约占体重的60%,大部分分布在细胞内,少部分分布在细胞外。
分布在细胞内的体液称为细胞内液(40%),分布在细胞外的体液称为细胞外液(20%),包括组织间隙液(如淋巴液、脑脊液、胸膜腔液、前房液、关节囊滑液等)和血浆,这些细胞外液统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简称内环境。
4、何谓负反馈?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并减弱或抑制控制信息,从而纠正控制信息的效应,起到维持稳态的作用,这类反馈调节叫负反馈。
例如腺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促使甲状腺释放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时,可反馈抑制腺垂体分泌和释放促甲状腺激素,称为甲状腺激素的负反馈。
5、何谓稳态?在外环境下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机体内环境各种理化因素的成分、数量和性质所达到的动态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例如pH值、体温、渗透压等理化因素在外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第二章 神经的兴奋与传导
2.6 神经干的损伤电位和动作电位 一、损伤电位和静息电位
1、损伤电位(injury potential):存在于损伤部位与完整 、损伤电位( ):存在于损伤部位与完整 ): 部位之间的电位差。 部位之间的电位差。 (图2-11) ) 2、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细胞未受刺激时,即细 、静息电位( ):细胞未受刺激时 ):细胞未受刺激时, 胞处于“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 胞处于“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 内负外正。即极化状态( 内负外正。即极化状态(polarization)。图2-20 。 细胞内记录) 二、动作电位(细胞内记录) 1、动作电位 (action potential):指可兴奋细胞在受到刺激 、 ):指可兴奋细胞在受到刺激 ): 而发生兴奋时所产生的外负内正的扩布性电位变化。 而发生兴奋时所产生的外负内正的扩布性电位变化。
2. Goldman方程 Goldman方程
①如果细胞膜对某一种离子是不能通透的,则这种离子的电化 如果细胞膜对某一种离子是不能通透的, 学梯度对膜电位不起作用。 学梯度对膜电位不起作用。 ②通透性大的离子对膜电位的产生所起的作用大。只有微小通 通透性大的离子对膜电位的产生所起的作用大。 透性的离子对膜电位的作用很小。 透性的离子对膜电位的作用很小。 膜在安静时, 约为P 膜在安静时,PNa约为 K的1/100~1/50.
2、 神经 、 (neuron ) 胞体: 胞体: 轴丘 树突(dendrite):接受神经冲动传向胞体 树突 : 突起 轴突( ):神经纤维 轴突(axon):神经纤维 ):
三种神经元模式图 (图)
3、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
神经元的主要类型( 神经元的主要类型(图)
①有髓纤维(myelinated fibers) :髓鞘 (myelin)、 有髓纤维( 、 (图2-2) ) 郎飞氏结 (Node of Renvier) (图) 许旺氏细胞( 许旺氏细胞(Schwan Cell) ) ②无髓纤维(unmyelinated fibers) 图2-4 无髓纤维(
临床生理重点总结
14级临床生理重点总结一、名解1.生理学(physiioogy):生理学是一门研究集机体生命活动现象和规律的科学2.阈值(thresshoid):刚能引起细胞对刺激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3.兴奋性(excitability):组织细胞对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4.内环境(internal enviromnment):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5.稳态(homesostasia):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是一种动态平衡。
6.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脂溶性物质通过脂质双分子层时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7.继发性主动运转(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许多物质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时,所需的能量并不直接来自于ATP分解,而是来自Na+在膜两侧的浓度势能差,后者是钠泵利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建立的。
这种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方式。
8.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RP)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9.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 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如果细胞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其膜电位发生迅速的一过性波动。
10.阈电位(threshold membrane potential) 在一段膜上能诱发去极化和Na+通道开放之间出现再生循环的膜内膜内去极化的临界值。
11.等长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non): 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的增加而无长度的变化。
12.等张收缩(isotoinc contractinon):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的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
13.完全强直收缩(complete contraction):刺激频率更高时,每次新的收缩都出现在每次收缩的收缩期中,表现为机械反应的平缓增加。
14.不完全强直收缩(incomplete tetanus):每次新的收缩都出现在前次收缩的舒张期过程中,表现为锯齿形的收缩曲线。
神经的兴奋与传导ppt演示课件
14
15
3、动作电位的组成(以神经细胞为例) (1)锋电位: 去极化(-90 — 0— +30)
复极化(+30 — 0 — -90) (2)后电位:锋电位后一种时间较长,
波 动较 小 的电位变化.
16
4、产生条件:
(1)刺激产生的去极化要达到一个临界值(阈电位)才 能产生AP。阈电位是能使Na+通道瞬时大量开放而引发AP 时的临界膜电位. (2)膜处于正常静息状态。
一、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刺激与反应
1、刺激(stimulus) 能为机体(活组织或细胞)感受的环境 变化;或引起细胞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 2、刺激的分类 根据刺激性质:物质的(机械、电、热等)、化学的、生物刺 激;根据刺激作用:适宜、不适宜。 3、常用电刺激 强度、波形、时间好控制;不易引起损伤; 可重复使用。 4、反应 机体(活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后功能活动状态的 改变。分为:(1)兴奋:活动状态增强;(2)抑制:活动状 态减弱。
–小结:K+分布不均,K+选择通透,K+平衡电位。 –膜片钳技术证实了这个推论
10
11
5、描述膜两侧电荷分布状态的常用术语: (1)极化:静息时胞膜内负外正状态称为膜的极化。 (2)超极化:当膜的两侧极化加剧,即负值增大。 (3)去极化:当膜的两侧极化减弱,即负值减小。 (4)反极化(也称超射):极化状态的翻转(由外正内 负转变为内正外负),即动作电位上升支中零位线以上的 部分。 (5)复极化:先发生去极化,后恢复到极化状态。
注意:正常人体肌收缩大多是混合式的,一般先有张力增 加,当肌张力超过负荷时,出现长度缩短。即先是等长收缩 ,后是等张收缩。
第三章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兴奋性详解演示文稿
骨骼肌收缩功能的运动单位运动单位运动神经元
神经纤维
骨骼肌纤维(效应器)
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它所支配
的全部骨骼肌纤维 所组成的结构和机能单位
第四十四页,共60页。
一、骨骼肌细胞的结构
1、肌肉—肌束—肌细胞(肌纤维)—肌原纤维
2、肌原纤维:
1)暗带(A)、明带(I)、H带、M线、Z线 2)肌丝:粗肌丝:肌球蛋白(头、尾)
第三十五页,共60页。
三、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导
第三十六页,共60页。
图46 运动终板超微结构模式图
第三十七页,共60页。
第三十八页,共60页。
图45 运动终板光镜像 (氯化金染色)
第三十九页,共60页。
图47 运动终板扫描电镜像
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过程
电信号
AP到达运动神经元触突末梢 ↓
复极化(repolarization)——细胞先发生去极化, 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所处的负值恢复,称为复极 化。
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膜内外电位差
向负值增大的方向变化。
第二十三页,共60页。
动作电位的特征
具有“全或无”的现象 “全”:同一细胞上的AP幅度相同
传导过程中各处AP幅度相同 “无”:达不到阈值不产生动作电位。
正后电位
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第二十页,共60页。
(小结)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去极相: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安静时膜内电位低
于膜外。刺激→Na+ 通道少量开放,少量Na+内流 →阈电位→ Na+通道大量开放, Na+迅速内流,
→膜内电位升高,达Na+的平衡电位。
复极相: Na+通道关闭,k+通道开放, k+外流,
神经元兴奋性的生理机制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神经元兴奋性的生理机制及其与疾病的关系神经元是组成我们的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基本单元。
神经元的兴奋性是指它们在传递信号时所表现出来的可激活性。
神经元兴奋性的生理机制是由许多因素控制的,包括离子流动、神经递质信号传递以及神经元膜的特性等。
这些机制与许多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
首先,神经元的兴奋性与离子流动相关。
当神经元被激发时,通常会发生一系列离子流动。
例如,在神经元膜上有许多离子通道,如钠离子通道和钾离子通道,这些通道控制着离子流动。
当神经元受到兴奋时,钠离子会进入细胞内,而钾离子则会从细胞内流出。
这一过程将生成神经元兴奋性所必需的电位差。
如果某个神经元过度兴奋,可能会导致某些神经疾病,如癫痫和帕金森氏症等。
其次,神经递质信号传递也影响神经元的兴奋性。
神经递质是通过突触传递信号的化学物质。
当神经元受到兴奋时,神经递质会释放到突触前膜,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在某些疾病中,如抑郁症和阿尔茨海默病,神经递质信号传递异常。
例如,抑郁症患者可能存在神经转运体的异常表达或脱活,导致某些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和多巴胺)的不平衡,从而导致神经元的过度兴奋或抑制。
最后,神经元膜的特性也影响其兴奋性。
神经元的膜结构复杂,包括许多离子通道和分子输送器。
这些结构的特性控制着细胞内离子浓度和神经递质浓度,从而影响神经元的邻域和远程兴奋性。
在某些神经系统疾病中,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氏症,已发现神经元膜钙离子通道异常表达或突触后膜钙离子浓度过高,从而导致神经元的死亡。
总之,神经元兴奋性受到多种生理机制的控制,包括离子流动、神经递质信号传递以及神经元膜的特性等。
这些机制与许多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
深入理解神经元兴奋性的生理机制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并为治疗这些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第三章神经系统-神经的兴奋与传导
2.4 动作电位的特点
状、幅度、持续时间都是恒定的,不随刺激的变化而变化 幅度、持续时间都是恒定的,
2. 阈下总和
阈下刺激通常不能引起组织产生兴奋, 阈下刺激通常不能引起组织产生兴奋,但两个或多个阈下刺 激可能引起兴奋,称为阈下总和 阈下总和。 激可能引起兴奋,称为阈下总和。 空间总和 作用于不同部位的多个阈下刺激同时或接近同时作 用引起的兴奋效应。 用引起的兴奋效应。 时间总和 作用于同一部位的的阈下刺激连续作用而引起的兴 奋效应
三、兴奋和兴奋性
1. 兴奋和兴奋性
生理学把活组织因刺激而产生冲动的反应称为兴奋。 生理学把活组织因刺激而产生冲动的反应称为兴奋。可兴奋 兴奋 组织具有产生冲动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而快速的、 兴奋性。 组织具有产生冲动的能力称为兴奋性。而快速的、可传导的生物电 变化则称为冲动 冲动。 变化则称为冲动。
动作电位是在RP 的基础上可兴奋细 动作电位是在 RP的基础上可兴奋细 RP 胞受到有效刺激后引起的迅速的可传播 的) 2. 动作电位(AP)
2.1 波形
动作电位分为上升支和下降支, 动作电位分为上升支和下降支,上升 支指膜内电位从RP RP的 mV到 支指膜内电位从 RP 的 - 70 mV 到 + 30 mV,其中从- mV上升到 mV,属于 上升到0 mV,其中从-70 mV上升到0 mV,属于 典型的去极化 去极化; mV到 mV即 典型的 去极化 ; 从 0 mV 到 + 30 mV 即 膜电位变成了内正外负,称为反极化 反极化。 膜电位变成了内正外负,称为反极化。 动作电位在零以上的电位值则称为超射 动作电位在零以上的电位值则称为超射 下降支指膜内电位从+ mV逐渐下 。下降支指膜内电位从+30 mV逐渐下 降至RP 水平。 RP水平 降至 RP 水平 。 这种去极完毕后膜内朝 着正电荷减少方向发展, 逐渐恢复RP 着正电荷减少方向发展 , 逐渐恢复 RP 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复极化。 的过程,称为复极化。在复极的过程中 膜电位可大于RP 出现超极化 RP, 超极化。 膜电位可大于 RP , 出现 超极化 。 这样 动作电位的全过程为:极化—去极化 去极化— 动作电位的全过程为:极化 去极化 反极化—复极化 超极化—恢复 复极化—超极化 恢复。 反极化 复极化 超极化 恢复。
兴奋性名词解释生理学
兴奋性名词解释生理学兴奋性是指物质或细胞具有产生反应或活动的能力。
在生理学中,兴奋性名词是指能够引起某一特定反应或活动的物质或机制。
兴奋性名词在生理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神经生理学和肌肉生理学中。
兴奋性名词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类型:化学兴奋性和电气兴奋性。
化学兴奋性是指一种物质或化学反应能够引起生物体的某种反应或活动。
例如,一些激素如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具有化学兴奋性,能够激活细胞内的信号转导通路,从而引起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生理反应。
此外,某些神经递质如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GABA)也具有化学兴奋性,能够在神经元之间传递信号。
电气兴奋性是指细胞或组织具有在一定程度上传导电流和产生电生理响应的能力。
神经元是电气兴奋性最典型的例子。
神经元的膜表面有电压门控离子通道,这些通道能够通过不同的离子参与细胞内外的离子平衡,生成电位差,从而产生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是神经细胞的电信号,可以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
细胞膜的电位差变化是电气兴奋性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除神经元外,心脏细胞和肌肉细胞也具有广泛的电气兴奋性。
在心脏细胞中,兴奋性产生的电流可以引起心脏收缩和舒张的周期性变化,从而维持心脏的正常工作。
在肌肉细胞中,兴奋性电位可以引起肌肉收缩和松弛。
这种电气兴奋性使得肌肉能够对神经系统的信号做出快速响应,从而实现人体的运动、呼吸和消化等生理功能。
兴奋性名词在生理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们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和电气活动,还可以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例如,一些神经递质的兴奋性异常与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和抑郁症有关,心脏细胞的兴奋性异常则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的发生。
总之,兴奋性名词在生理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它们不仅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也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和电气活动的重要工具。
通过深入研究兴奋性名词的机制,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体的生理过程,并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试述神经细胞兴奋时兴奋性变化的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试述神经细胞兴奋时兴奋性变化的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试述神经细胞兴奋时兴奋性变化的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标准答案:
1、过程:兴奋性发生周期性变化,依次为: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
(1)、绝对不应期:兴奋性为零,阈刺激无限大,钠通道失活。
(2)、相对不应期:兴奋性从无到有,阈上刺激可再次兴奋,钠通道部分复活。
(3)、超常期:兴奋性高于正常,阈下刺激即可引起兴奋,膜电位接近阈电位水平,钠通道基本复活。
(4)、低常期:兴奋性低于正常,钠泵活动增强,膜电位低于静息电位水平。
2、生理意义:由于绝对不应期的存在,动作电位不会融合。
高中生物课件-兴奋的传导与肌肉的收缩
第一节
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和生物电现象
1 兴奋和兴奋性概念
生物体具有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兴奋性是神经肌肉最重要的生理特性,是一切生物所 具有的特性。
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发生兴奋时,在细胞膜两侧发生一
次可传播的电位变化,称动作电位。因而兴奋性又
特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而
坐标系中。可得到强度- -时间曲线 。
3 兴奋性的评价指标
阈强度 评价组织兴奋高低的最简易指标
时值
是以2倍基强度的刺激作用于组 织,刚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 短作用时间
返回
返
4 兴奋后恢复过程的兴 回 奋性变化
兴奋后恢 复过程的兴奋 性变化经历了 4个时期: 绝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低常期
刺激强度、频率
• 当后一• 后一收缩发生在前一收缩的收缩期时,各 自的收缩则完全融合,肌肉出现持续的收 缩状态,此为完全强直收缩。
平滑肌的结构与机能特点
• 类型: • 1.一单位平滑肌。 • 2.多单位平滑肌。
平滑肌神经肌肉接点
•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支配平滑肌。 • 膨体:p85
返
静息电位
回
静息电位是 指细胞未受 到刺激时存 在于细胞膜 内外两侧的 电位差。
返 回
动作电位
给予神经轴突一次 短促而有足够强度 的刺激时,它就产 生一次兴奋,当兴 奋传至微电极处时, 就可以在示波器上 观察到一次电位波 动,即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的产生的机制
静息电位的形成主要与细胞在安静状态 时,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同以及细胞膜对各种 离子的选择通透性不同有关。
兴奋则是产生动作电位本身或动作电位同义语。
返回
生理学兴奋性名词解释
生理学兴奋性名词解释
生理学兴奋性是指生物体对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的能力。
这种反应性是生物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它是生物体适应环境变化的基础。
以下是几个生理学兴奋性相关的名词解释:
1. 膜电位:指细胞质与细胞外液之间的电势差。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负电荷较多,导致静息膜电位为负值。
兴奋性反应时,细胞膜电位会发生变化,出现膜电位上升或下降的情况。
2. 动作电位:是指当细胞受到强刺激时,细胞内外之间的电位差快速改变并达到一个临界值,引发一系列离子通道开放和关闭的级联反应。
这个电位变化被称为动作电位,是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等电活动的基本单元。
3. 神经兴奋性:指神经细胞对刺激产生响应的能力。
神经细胞通过产生和传递电信号来实现兴奋性响应,并将信息传递给其他细胞。
它是神经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包括传递感觉信息、调节肌肉活动和控制内脏器官等功能。
4. 肌肉兴奋性:指肌肉细胞对刺激做出反应的能力。
肌肉细胞兴奋性的表现包括肌肉的收缩和松弛。
在神经冲动的控制下,肌肉细胞通过释放钙离子来触发肌纤维收缩,从而实现肌肉运动。
5. 传导性:指神经细胞或肌肉细胞通过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将兴奋状态传递给相邻的细胞的能力。
传导性取决于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的状态和调控,包括钠离子通道、钾离子通道和钙离
子通道等。
综上所述,生理学兴奋性是生物体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以及神经和肌肉细胞表现出来的各种电活动。
了解和研究兴奋性相关的名词有助于深入了解生物体的生理功能和神经肌肉系统的工作原理。
高中生物核心概念高考复习-兴奋在神经元上产生传导和传递
突触及其信息传递
突触的分类:
(1)按突触形成部位分:
轴-树、轴-轴、轴_体、树-树突触
(2)按对继后神经元的影响分: 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
(3)根据突触信息传递的方式分: 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
突触及其信息传递
突触的分类:
突触及其信息传递
电突触
化学性突触
突触及其信息传递
突触的结构:
化学性突触 电突触
神经元的结构特点
神经纤维是神经元突起的延长部分,由轴突或树突以及 鞘状结构组成。其主要功能是传导动作电位。 神经纤维传导神经兴奋的特征:
1、生理完整性 2、绝缘性 3、双向性 4、不衰减性 5、相对不疲劳性
静息电位及其形成原理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指细胞未受刺激 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将一对测量电极中的一个 放在细胞的外表面,另一个与微电极相连,准备刺入细胞膜内。 当两个电极都位于膜外时,电极之间不存在电位差。在微电极 尖端刺入膜内的一瞬间,示波器上显示一突然的电位跃变,表 明两个电极间出现电位差,膜内侧的电位低于膜外侧电位。该 电位差是细胞安静时记录到的,因此称为静息电位。 几乎所 有的动、植物细胞的静息电位都表现为膜内电位值较膜外为负, 如规定膜外电位为0,膜内电位可以负值表示,即大多数细胞 的静息电位在-10~-100mV之间。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约为70mV,红细胞的约为-10mV。
兴奋性(excitability)
兴奋性是活机体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同时也说明了活机体与周 围环境的另一种关系,即机体生存的环境条件改变时能引起机体活 动的变化。这种特性不仅完整机体有,组成机体的每一种活组织或 活细胞也具有这种特性。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称为内环境)条件 改变时同样引起生活的组织或细胞发生活动的变化。刺激引起的机 体或组织细胞活动的变化称为反应。反应是刺激引起的,反应本身 又是生命活动的特征,因此,广义地说,兴奋性是指活机体或活组 织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近些年来,人们对兴奋性提出了更 本质的理解。认为兴奋性的实质是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 能力。兴奋就是指产生了动作电位。
兴奋性及其临床联系范文
兴奋性药物的副作用:可能导致失眠、焦虑、心悸等不良反应,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04
兴奋性调节的方法
药物治疗:使用兴奋性药物,如兴奋剂、抗抑郁药等
01
01
02
03
04
心理治疗:通过心理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心理疏导等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
饮食调节:摄入适量的兴奋性食物,如咖啡、茶等
04
兴奋性在疾病康复中的作用:兴奋性可以反映神经系统的恢复情况,通过监测兴奋性可以指导康复治疗。
4
兴奋性在临床研究中的发展趋势
兴奋性研究的新进展
兴奋性在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01
兴奋性在精神疾病领域的研究进展
02
兴奋性在药物研发领域的研究进展
03
兴奋性在临床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
04
兴奋性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兴奋性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研究神经细胞兴奋性,了解神经信号传递机制
01
兴奋性在心血管疾病研究中的应用:研究心肌细胞兴奋性,了解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等疾病的发生机制
02
兴奋性在呼吸系统疾病研究中的应用:研究呼吸系统平滑肌兴奋性,了解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的发生机制
03
兴奋性在胃肠道疾病研究中的应用:研究胃肠道平滑肌兴奋性,了解胃食管反流病、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的发生机制
02
03
04
兴奋性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01
兴奋性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兴奋性可以反映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通过检测兴奋性可以辅助诊断神经系统疾病。
03
兴奋性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兴奋性可以反映神经系统的健康状况,通过监测兴奋性可以预防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
兴奋性及其临床联系
系紧张
兴奋性异常的原因
遗传因素:基因突变或遗传缺陷可能导致兴 奋性异常
环境因素:暴露于有毒物质、辐射或感染等 环境因素可能导致兴奋性异常
神经递质失衡: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去甲肾 上腺素等失衡可能导致兴奋性异常
脑部疾病:脑部疾病如癫痫、脑肿瘤等可能 导致兴奋性异常
兴奋性的临床治疗
谢谢
1 兴奋性神经递质的研究: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 2 兴奋性受体的研究:如NMDA受体、AMPA受体等 3 兴奋性信号通路的研究:如PKA/PKC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 4 兴奋性与疾病的关系研究:如癫痫、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 5 兴奋性与药物研发的关系研究:如抗癫痫药物、抗抑郁药物等 6 兴奋性与脑功能的关系研究:如学习、记忆、认知等
兴奋性的分类
01
02
03
04
生理性兴奋:由生 理因素引起的兴奋,
如运动、进食等
病理性兴奋:由疾 病引起的兴奋,如
发热、疼痛等
心理性兴奋:由心 理因素引起的兴奋,
如紧张、焦虑等
药物性兴奋:由药 物引起的兴奋,如 咖啡因、尼古丁等
兴奋性的生理机制
神经递质:兴奋
1 性神经元通过释 放神经递质来传 递信息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 现和治疗兴奋性异常
兴奋性的研究进展
兴奋性的最新研究
神经递质: 研究兴奋性 神经递质的 作用机制和
传递过程
离子通道: 研究兴奋性 离子通道的 调控和功能
突触可塑性: 研究兴奋性 突触的可塑 性和可塑性
机制
神经环路: 研究兴奋性 神经环路的 形成和功能
基因表达: 研究兴奋性 相关基因的 表达调控和
功能
药物研发: 研究兴奋性 相关药物的 研发和应用
兴奋性
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的能力2 兴奋周期
兴奋性(Excitability)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生物 体与环境的关系不仅表现在物质和能量代谢方面,还表现在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能引起机体活动的改变,由此 生物体不断主动地适应环境得以生存。
生理学中常将神经细胞、肌细胞和部分腺细胞这些能够产生电位的细胞称为可兴奋细胞(excitable cell)
概念
心肌的兴奋性 兴奋性 心肌与其它可兴奋的组织一样,具有兴奋性,其兴奋性的高低通常采用阈值作为衡量指标。
兴奋周期
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心肌细胞与神经细胞相似,兴奋性是可变的。当心肌细胞受到刺激产生一次兴奋时,兴奋性也随之发生一系 列周期性变化,这些变化与膜电位的改变、通道功能状态有密切联系。兴奋性的变化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绝对不应期与有效不应期:绝对不应期相当于心肌发生一次兴奋时,从动作电位的0期除极开始至复极3 期膜内电位约-55mV这段时间内,如果再给它刺激,则无论刺激多强,心肌细胞都不会再次兴奋。因此,这一时 期称为绝对不应期。此期膜电位很小,Na+通道处于失活状态,心肌细胞兴奋性下降到零。从膜内电位-55mV到60mV这段复极期间,如果给予阈上刺激,肌膜可发生局部除极化(局部兴奋),但仍然不能产生动作电位,从动 作电位除极开始到-60mV这段时间内,称有效不应期。局部除极化的原因是Na+通道刚刚开始复活。
谢谢观看
(2)相对不应期:有效不应期完毕,从3期膜内电位-60mV开始到-80mV这段时期内,用阈上刺激才能引起动作 电位,称为相对不应期。此期说明心肌的兴奋性已逐渐恢复,但仍低于正常,原因是Na+通道部分恢复活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CONTENTS
1 学习目标 2 学习内容 3 小结
学习目标
1.复述刺激、反应、阈强度(阈值)、兴奋性、可兴奋组织及兴奋的概念 2.用刺激三要素的理论解释“两快一慢”的无痛注射法
学习内容
一
有关刺激的概念
刺激、反应、刺激三要素 阈强度(阈值)等
二
有关兴奋性的概念
可兴奋组织细胞对刺激产 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 兴奋性
三
临床联系举例
无痛注射法原理
学习内容
一、有关刺激的概念
刺激:是指能引起细胞、组织或机体发生反应的内、外环境变化。
机械性刺激
物理性刺激
化学性刺激
(如振动、扩张、压力) (如声、光、电、射线) (如酸、碱)
1
2
3
刺激的分类
生物性刺激
(如细菌、病毒)
4
学习内容
在生理学的实验中,通常使用的是电刺激,因为电刺激的强度可以人为地控制, 使用适度的电 刺激不会对组织造成损伤。
学习内容
无痛注射法的原理是什么呢?我们可以运用刺激的三要素理论来进行解释。 “两快”是缩短刺激持续时间;“一慢”是起到延缓强度-时间变化率的作用。 “两快一慢”使刺激持续时间缩短,强度-时间变化率降低,使刺激强度降低,因此可以减轻
疼痛的反应。
小结
刺激与反应
01
刺激引起反应需三个条件,即足够的刺激强度、 足够的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若只改变剌 激强度,则刚能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剌 激强度称为阈强度,简称阈值。
刺激强度小于阈值的称为阈下刺激,刺激强度大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
学习内容
反应:是指组织细胞受刺激后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如腺细胞分泌、神经组织电冲动 的形成和传导、肌细胞的收缩等。
反应的表现形式
细胞组织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 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变强, 称为兴奋
细胞组织由原来活动状态变 为相对静止,或活动由强变 弱,称为抑制。
衡量兴奋性的指标 03
最常用的指标是刺激的阈值。 组织细胞兴奋性的髙低与阈值 的大小呈反变关系。
02 兴奋性
组织细胞对剌激产生动作 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04 知识应用
运用刺激的三要素理论 解释无痛注射法的原理。
伸肌、屈肌协调配合完成反射,使手快速离开火源
学习内容
二、有关兴奋性的概念
• 组织细胞对刺激所产生的反应从外在表现来看是多种多样的,如肌肉表现为收缩、腺体 表现为分泌、神经表现为产生和传导冲动。但它们在这些表现之前都会产生一种共同的 生物电反应,即动作电位。
细胞动作电位模式图
学习内容
近代生理学将组织细胞对剌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将对剌激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组织,称为可兴奋组织。 将组织细胞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称为兴奋。 兴奋性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但不同组织细胞或同一组织细胞在不
由电子脉冲刺激器输出的方波信号通过 刺激电极作用于神经,引起肌肉收缩。
方波信号:刺激强度V、持续时间ms、强度-时间变化率
学习内容
刺激要引起机体发生反应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刺激三要素):
足够的
01
刺激强度
足够的
02
作用时间
强度-时间
的变化率
03
学习内容
若将剌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只改变剌激强度,则刚能引起组织细胞产生 反应的最小剌激强度称为阈强度,简称阈值。
Q &A
提问:衡量组织兴奋性常用的指标是什么?
Q &A
提问:衡量组织兴奋性常用的指标是什么? 回答:阈值
阈值作为衡量组织细胞兴奋性高低的指标。
阈值
高 低
兴奋性
低 高
1
兴奋性 ∝
阈值
组织细胞兴奋性的髙低与阈值的大小呈反变关系。
பைடு நூலகம்
学习内容
三、临床联系举例-无痛注射法原理
肌肉注射是临床护理中常用的一种 治疗方法。注射时要做到“两快一 慢”,即进针和拔针要快,推药要 慢,从而减少病人的疼痛,即“无 痛注射法”。
同情况下,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并不相同,即组织细胞的兴奋性是不同的。
Q &A
提问:什么是兴奋性?
Q &A
提问:什么是兴奋性? 回答:兴奋性是指组织细胞对剌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学习内容
用什么来衡量组织的兴奋性呢?最常用的指标就是刺激的阈值。
建议认真观察图片,理解阈强度(阈值)、阈刺激、阈下刺激、阈上刺激等概念
学习内容
相对静止 活动弱
兴奋 抑制
学习内容
兴奋和抑制是体内功能活动发生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共同规律。两者通常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使机体活动表现为整体性。
例如, 当手受到火的伤害性刺激时,会引起屈肌兴奋,表现为收缩,同时伸肌抑制,表现为舒 张,从而相互协调和配合完成反射活动,使手快速离开火源。
当手受到火的伤害性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