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学

合集下载

岩石的岩石学地质作用

岩石的岩石学地质作用

岩石的岩石学地质作用岩石是地壳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由矿物质组成。

岩石学是研究岩石的起源、形成和特征的学科。

岩石学地质作用是指在地球上发生的各种岩石形成和演变过程。

岩石通过一系列的地质作用,如熔融、结晶、变质、风化和沉积等,不断变化和演化。

首先,岩石的形成主要有两个途径:火成岩和沉积岩。

火成岩是由于地下高温熔融作用导致的岩浆凝固形成的。

岩浆可以分为深源岩浆和浅源岩浆。

深源岩浆由地幔深部的高温下升物质熔融形成,如花岗岩、玄武岩等。

而浅源岩浆由地壳下部的高温下升物质熔融形成,如安山岩、流纹岩等。

沉积岩是由于风化、侵蚀、搬运等地表过程导致的碎屑物质沉积形成的。

沉积岩可以分为碎屑岩、化学沉积岩和生物沉积岩。

碎屑岩是由岩屑经过风化作用后堆积成的岩石,如砂岩、泥岩等。

化学沉积岩是由水中溶解的物质沉淀形成的,如石灰岩、盐岩等。

生物沉积岩是由生物遗体、贝壳、骨骼等沉积物质形成的,如珊瑚石、煤等。

在地质作用中,熔融是岩石的重要地质作用之一。

地壳内部的高温和高压条件下,岩石会发生熔融作用。

当岩石熔融后冷却凝固成岩浆。

岩浆冷却的过程中,岩石的矿物质会重新组合排列形成新的形态。

例如,玄武岩中的矿物质重新组合形成的岩石为辉绿岩。

熔融作用还能使地壳发生重大变化,如大规模的火山喷发会形成火山岩。

结晶是岩石形成的另一种重要地质作用。

当岩浆冷却到一定程度时,其中的矿物质开始结晶并逐渐凝固形成固态的岩石。

结晶作用的速度和温度、压力等因素有关,不同的条件下可以形成不同的岩石。

例如,高温高压条件下冷却凝固的岩浆会形成花岗岩,而低温条件下冷却凝固的岩浆会形成玄武岩。

变质是地质作用中的一种重要过程。

岩石在高温、高压和化学环境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变质过程中,岩石的结构、组成和性质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变质作用可以分为热变质和动力变质。

热变质是由于地壳内部的高温导致的岩石变化,如板岩变质为片岩。

动力变质是由于地壳发生构造变形导致的岩石变化,如片岩变质为页岩。

岩石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

岩石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

岩石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岩石学是研究岩石的成因、组成、性质和分布等方面的科学。

岩石是构成地球地壳的一种天然物质,是地质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对象。

本文将详细介绍岩石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

岩石学的基本概念1.岩石的定义岩石是由矿物、玻璃和有机物等自然界中的物质组成的固体。

它们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天然物质,构成了地壳、地幔和地核。

2.岩石的成因岩石的成因主要有三种类型: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上升的熔岩冷却结晶而成;沉积岩是由沉积颗粒在地表积累压实而成;变质岩则是由现有岩石在高温和高压作用下发生的变质作用。

3.矿物和岩石的区别矿物是由单一或多种元素组成的固体,具有固定的晶体结构和化学成分。

而岩石是由许多矿物组合而成,具有复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岩石学的分类方法1.按照成因分类根据岩石的成因,岩石可以分为三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熔岩冷却结晶而成的岩石,包括火山岩和深成岩。

深成岩是由熔岩在地壳内冷却结晶而成,如花岗岩、岩浆质片麻岩等;火山岩则是由火山爆发或熔岩流冷却结晶的产物,如安山岩、玄武岩等。

沉积岩是由沉积颗粒在地表积累压实而成的岩石,包括碎屑岩、化学沉积岩和生物沉积岩。

碎屑岩是由碎屑颗粒在地表积累压实而成的岩石,如砂岩、泥岩等;化学沉积岩是由溶解在海水或湖水中的化学物质沉积体在地表形成的岩石,如石灰岩、盐岩等;生物沉积岩则是由生物遗骸、骨骼和贝壳等沉积体在地表形成的岩石,如煤、石膏等。

变质岩是由现有岩石在高温和高压作用下发生的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包括片岩、云母片岩和角闪岩等。

2.按照组合分类岩石根据不同的矿物组合也可以分为不同的岩石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火山岩和深成岩。

火山岩主要以玄武岩、安山岩和流纹岩为主,它们是由火山喷发和喷出熔岩经过冷却结晶而成。

深成岩则包括花岗岩、辉长岩、蛇纹岩等,是由熔岩在地下深处冷却结晶而形成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岩石,如玻璃岩、耐火岩、石墨板岩等。

岩石学与矿物学

岩石学与矿物学

岩石学与矿物学岩石学与矿物学是地球科学中的两个主要分支领域。

它们研究地球上的矿物和岩石,探讨它们的成因、组成、性质和地质意义。

它们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和构造演化的基础,对地质资源勘探、矿产开发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1. 岩石学岩石学是研究岩石原理、分类、变质、岩浆和沉积作用以及其它相关的学科。

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发现现有岩石的信息,研究这些信息,分析岩石的组成和结构,以便对地壳的构造演化过程进行探讨。

岩石学的研究对象是岩石,根据岩石的类型不同,岩石学可以分为火成岩学、沉积岩学、变质岩学和岩石学方法等几种分支领域。

火成岩研究岩浆成因的产生和分布规律,帮助研究岩浆侵入并且覆盖下来的地区结构,并探讨岩浆作用对熔岩活动的影响。

沉积岩学是研究岩石是怎样形成的以及包括地质过程、地质条件和探索记录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包括火山碎屑、风化沉积物,还有各个沉积环境的沉积碎屑物的收集,探讨沉积岩的火山喷发历史。

变质岩学是研究岩石是怎样变成变质岩的以及涉及到的各个变化层次和内在的地质信息,其内容包括变质岩的组成、结构、形态和性质等,分析变质作用对其他岩石类型和构造演化的影响,从而推断地区的孤立性和历史构造动态。

2. 矿物学矿物学是针对地球上的各种矿物种类的研究领域,主要就是进行各个方面的分类、形成、物理性质、结构和化学特性等等的内容研究,对于地球化学以及生命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矿物学是石学的基础,其所研究的对象是矿物,它包括鉴定、描述、分类、形成原理和性质和性质变化等方面的内容。

矿物学的研究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主要应用在对于地产资源勘探、矿山开采、科学实验、冶炼工业以及矿物质的应用等方面。

此外,矿物学在地质学、材料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也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结论岩石学和矿物学在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和地球表面变化的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两个分支互有协同性质,分别从不同角度研究矿物和岩石,相互制约,共同推动着地球科学的发展。

岩石学知识点总结

岩石学知识点总结

岩石学知识点总结1. 导言岩石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地球表层的岩石及其形成、组成、结构和演化等方面的科学。

岩石学的研究涵盖了岩石的分类、形成机制、岩石的性质和性质变化等方面。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岩石学的基本知识点。

2. 岩石分类岩石根据其形成方式和组成成分可以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2.1 火成岩火成岩是由岩浆在地壳内或地表冷却凝固所形成的。

根据其成因、组成和结构的不同,火成岩又可细分为基性岩、酸性岩、中性岩和超基性岩。

2.1.1 基性岩基性岩富含镁铁元素,如辉石、榴莲石等。

常见的基性岩有玄武岩、辉绿岩等。

2.1.2 酸性岩酸性岩富含硅铝元素,如长石、石英等。

常见的酸性岩有花岗岩、安山岩等。

2.1.3 中性岩中性岩介于基性岩和酸性岩之间,富含镁铁和硅铝元素。

常见的中性岩有闪长岩、辉长岩等。

2.1.4 超基性岩超基性岩富含镁铁元素,而贫乏硅铝元素。

常见的超基性岩有橄榄岩、角闪岩等。

2.2 沉积岩沉积岩是由岩屑和溶解物质在沉积环境中沉积、堆积并经过压实和胶结作用形成的。

常见的沉积岩有砂岩、泥岩、灰岩等。

2.3 变质岩变质岩是由岩石在高温、高压或热液等环境下发生的矿物成分和结构的变化所形成的。

常见的变质岩有片麻岩、石英岩等。

3. 岩石的形成机制和过程岩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地球的各个层次中都有不同的形成机制和过程。

3.1 火成岩的形成火成岩的形成主要包括岩浆的生成、冷却凝固、结晶和固化等过程。

岩浆从地壳或地幔上升,经过冷却、结晶和固化后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火成岩。

3.2 沉积岩的形成沉积岩的形成包括岩屑的产生和运移、沉积作用、压实和胶结等过程。

岩屑经过风化、侵蚀和运移后,在沉积环境中沉积、堆积并通过压实和胶结形成沉积岩。

3.3 变质岩的形成变质岩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岩石在高温、高压或热液环境中发生矿物成分和结构的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是由岩石在构造运动、板块碰撞或热液活动中所经历的变质作用引起的。

岩石学

岩石学

三大类岩石野外特征对比简表 野 火 成 岩 外 特 征 沉 积 岩 变 质 岩
1.形成火山及各类熔岩流。 2.形成岩脉、岩墙、岩株及岩基 等形态并切割围岩。 3. 对围岩有热的影响致使其重结 晶,发生相互反应及颜色改变。 4. 在与围岩接触处火成岩体边部 有细粒的淬火边。 5.除火山碎屑岩外,岩体中无化 石出现。 6.多数火成岩无定向构造,矿物 颗粒成相互交织排列。
二、岩浆的形成和运移
1.岩浆形成 1.岩浆形成
(1) 升温 (T ) (2) 减压 (P ) (3) 液相线下移
初始熔融条件变化, 初始熔融条件变化,如流 体加入
1200 1000
液相
2
液相线
1 3
20
T ( 0 C)
800 600 400 200
固相
8 10 12 14
• 部分熔融-迁移聚集-岩 部分熔融-迁移聚集浆房浆房-喷发或侵入 • 研究发法:实验岩石学 研究发法:
0 2 4 6 P (Kb)
正常地热梯度不能形成岩浆
温度、压力、挥发份: 温度、压力、挥发份:如果不是这些因素起 作用, 正常” 作用,“正常”情况下将不会有岩浆形成 无论是地幔还是地壳) (无论是地幔还是地壳) T
线 线 曲 曲 温 地 陆 大
线 相 固 系 体 干 干
减压
液相
线 相 固 系 体 水 和 饱
(2)沉积岩 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s) 沉积岩 主要由地表分化产物、生物、火山碎 主要由地表分化产物、生物、 屑物等,在外力作用下搬运、沉积、 屑物等,在外力作用下搬运、沉积、固 结而成的岩石。 结而成的岩石。 (3)变质岩 变质岩(Metamorphic rocks) 变质岩 是由岩浆岩、 是由岩浆岩、沉积岩经变质作用转 化而成的岩石。 化而成的岩石。 灰岩→ 灰岩→大理岩 T>200°C,有新的矿物生长、结晶 ° ,有新的矿物生长、

岩石学知识点总结

岩石学知识点总结

岩石学知识点总结一、岩石的分类岩石按照其成因和组成特征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1.火成岩火成岩是地壳深部岩浆冷却结晶形成的岩石,根据其成因和结晶环境可以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发岩。

深成岩的结晶环境在地壳深部,例如花岗岩、辉石岩等;浅成岩的结晶环境在地壳浅部,例如安山岩、玄武岩等;喷发岩是火山活动喷发出来的岩浆凝固的产物,例如玄武岩、安山岩等。

2.沉积岩沉积岩是由岩屑、碎屑、沉积物和有机体在地表贮存形成,经过压实、胶结等过程形成的岩石。

根据其沉积环境的不同,可以分为陆相沉积岩和海相沉积岩。

陆相沉积岩是在陆地上形成的沉积岩,例如砂岩、页岩等;海相沉积岩是在海洋中形成的沉积岩,例如石灰岩、泥岩等。

3.变质岩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原有的岩石发生了化学、结构和矿物组成的变化形成的岩石。

根据其形成的方式可以分为构造变质岩、接触变质岩和动力变质岩。

构造变质岩是在板块构造作用下形成的变质岩,例如片麻岩、辉岩等;接触变质岩是在火成岩与周围岩石接触作用下形成的变质岩,例如片麻岩、云母片岩等;动力变质岩是在构造变形过程中形成的变质岩,例如绿片岩、云母片岩等。

二、岩石的成因岩石的成因是指岩石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在地质过程中,岩石的形成有多种成因,主要包括火成作用、沉积作用和变质作用。

1.火成作用火成岩是地壳深部岩浆冷却结晶形成的岩石,是由火成岩浆冷却、结晶和凝固形成的。

火山喷发活动是火成岩形成的主要过程,火山口的火山岩、玄武岩、流纹岩等都是火山喷发的产物。

2.沉积作用沉积岩是由陆地上或海洋中的岩屑、碎屑、沉积物和有机体在地表贮存形成。

沉积作用是陆地和海洋中岩屑和沉积物经过沉积、压实、胶结等过程形成沉积岩的过程。

3.变质作用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原有的岩石发生了化学、结构和矿物组成的变化形成的岩石。

变质作用是原有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化学和结构的变化形成的,通常发生在板块构造作用和构造变形过程中。

三、岩石的变质岩石变质是指岩石在高温、高压、化学等条件作用下,发生了矿物成分、结构和组成的变化。

岩石学(有图有真相)

岩石学(有图有真相)

一、变质岩1、板岩:板岩是具有板状结构,基本没有重结晶的岩石,是一种变质岩,原岩为泥质、粉质或中性凝灰岩,沿板理方向可以剥成薄片。

板岩的颜色随其所含有的杂质不同而变化。

2、千枚岩:显微变晶片理发育面上呈绢丝光泽的低级变质岩。

典型的矿物组合为绢云母、绿泥石和石英,可含少量长石及碳质、铁质等物质。

有时还有少量方解石、雏晶黑云母、黑硬绿泥石或锰铝榴石等变斑晶。

原岩为黏土岩、粉砂岩或中酸性凝灰岩,是低级区域变质作用的产物。

3、大理岩:变质岩,又称大理石。

因在中国由于云南省大理县盛产这种岩石而得名。

由碳酸盐岩经区域变质作用或接触变质作用形成。

主要由方解石和白云石组成,此外含有硅灰石、滑石、透闪石、透辉石、斜长石、石英、方镁石等。

具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有时为条带状)构造。

通常白色和灰色大理岩居多。

4、斜长角闪岩:主要由角闪石和斜长石组成的中、高级区域变质岩。

又称角闪岩。

角闪石和斜长石的含量相近。

可含少量石英、铁铝榴石、黑云母、单斜辉石和斜方辉石。

常为中、细粒纤状变晶结构,可具有块状、条带状或芝麻点状构造。

5、榴辉岩:榴辉岩是一种变质岩,主要由绿色的辉石和浅红色的石榴石组成,有时也含有蓝晶石、金红石和角闪石等。

比重大(3.6-3.9),是变质岩中密度最大的岩石,是岩浆岩在极大的压力下变质产生的,温度不限,在低温或高温下都可以相成这种变质岩,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和大陆架深层海底,具有极高的科研及观赏价值。

6、片岩:片岩特征是有片理构造,是常见的区域变质岩石。

原岩已全部重结晶,由片状、柱状和粒状矿物组成。

一般为鳞片变晶结构、纤状变晶结构和斑状变晶结构。

常见矿物有云母、绿泥石、滑石、角闪石、阳起石等。

粒状矿物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

7、片麻岩:是一种变质岩,而且变质程度深,具有片麻状构造或条带状构造,有鳞片粒状变晶,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其中长石和石英含量大于50%,长石多于石英。

如果石英多于长石,就叫做“片岩”而不再是片麻岩。

岩石学重点

岩石学重点

岩石学重点一、名词解释岩石:是天然产出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固态集合体,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地质作用的产物。

岩石学:是研究地壳上及上地幔各种研究的分布、产状、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命名、成因、演化以及相关矿产等问题的科学。

岩浆岩:是由高温熔融的岩浆,经侵入地下或喷出地表冷凝的而形成,又称火成岩。

岩石的结构: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态特征以及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反映的岩石特征。

构造:是指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岩石的其他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填充空间方式所构成的岩石特点。

斑状似斑状构造:岩石中所有的矿物颗粒和成分都俨然分属于大小不同的两群,大者组成斑晶,小的组成基质。

若基质由微晶质或隐晶质和玻璃质组成则称为斑状构造;若基质由显晶质组成则形成似斑状结构。

等粒结构:岩石中同种主要矿物颗粒大小大致相等。

不等粒结构:自形:他形:辉长结构:辉绿结构:间粒结构:间隐结构:玻基交织结构:板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白云岩化作用:岩浆岩的粒度分类:粗粒结构,颗粒直径大于5mm中粒结构,颗粒直径5~1mm细粒结构,颗粒直径1~0.1mm微粒结构,颗粒直径小于0.1mm碎屑岩的粒度分类:巨砾大于200mm。

粗砾200~50mm。

中砾50~4mm。

细砾4~2mm巨砂2~1mm。

粗砂1~0.5mm。

中砂0.5~0.25。

细砂0.25~0.05mm粉砂0.05~0.005。

泥小于0.005粉砂质和泥质无法肉眼识别。

变质岩的粒度分类:1、粗粒变晶结构。

大于3mm2、中粒变晶结构。

1~3mm3、细粒变晶结构。

0.1~1mm4、显微变晶结构。

小于0.1mm水平层理:主要见于细粒的泥岩、细粉砂岩和泥晶灰岩中,由彼此之间与层面平行的平直细层所组成。

水平层理常出现在稳定的低能环境中。

平行层理:主要见于砂岩中,外貌上与水平层理相似,平行层理是在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下,有平坦的床沙迁移而成,而非静水沉积。

岩石学

岩石学

1 岩石学是研究地球,主要是地壳中或地表各类岩石的学科。

具体讲,岩石学主要研究岩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命名、形成条件、分布规律、成因、成矿关系以及岩石的演化过程等2岩相学是以研究岩石分类和描述岩石特征为主,立足于详细的野外及室内的观察与测试。

如:对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和野外产状以及它们的化学成分作出研究,可以对各类岩石作出进一步的分类和命名。

岩理学是将岩相学的知识与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结合,并通过归纳和演绎对有关各类岩石的成因、形成演化及构造背景进行研究。

在归纳和演绎的过程中要与相邻学科相互印证以其获得符合实际情况的结论。

3、地核、地幔和地壳。

在3个圈层之间分布有明显的地震波速突变的不连续界面(或带),三个层圈化学成分有显著差异,因而上述不连续界面主要是由化学成分差异造成的。

地核与地幔之间的界面为古登堡不连续面;地幔与地壳之间的界面称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或简称莫霍面。

3个圈层之间地震波速突变的不连续;3个层圈化学成分有显著差异(1)地核和地幔内部的分层界面主要是由物理作用,即由温度和压力条件使矿物发生了相变而造成的。

(2)地核进一步分为内核和外核,它们主要由由Fe元素组成,Si、Ni 为次要成分。

其中,外核呈液态状态,因为温度和压力条件使Fe呈熔融状态。

(3)地幔可进一步划分为上地幔、过渡带及下地幔三部分,它们都是由富镁的岩石组成的。

其中,上地幔与过渡带的界面与橄榄石相变为β相尖晶石的深度一致(400km 过渡带与下地幔的界面则与矿物转变为具钙钛矿结构的深度一致(640-670km)。

4)地壳的组成比较复杂,总体上是由长石和其他硅酸盐矿物组成的,但有些部分是富Fe、Mg的硅酸盐,称之为硅镁层。

大洋地壳就是由硅镁质组成的;大陆地壳上部是由富铝的硅酸盐组成的,称之为硅铝层;但大陆地壳下部,成分复杂,可以有硅铝质及硅镁质两种组分为主的火成岩及变质岩同时并存4、岩浆是由已存在的地幔或地壳岩石经熔融或部分熔融形成的,它可以全部由液相的熔体组成,也可以含有部分固态物质和挥发分。

岩石的岩石学分布

岩石的岩石学分布

岩石的岩石学分布岩石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地球上不同岩石的起源、组成、结构以及形成过程。

岩石学可以分为三个主要分类:火成岩学、沉积岩学和变质岩学。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三个分类,并探讨它们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

火成岩学主要研究火山岩和侵入岩。

火山岩是由火山爆发喷发的岩浆在地表和地下形成的,包括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等。

玄武岩是最常见的一种火山岩,主要分布在海底火山、洋脊地区和大陆裂谷。

安山岩广泛分布于地球的各种构造环境中,常以断层和喷发岩碎裂为主要构造特点。

流纹岩则分布在许多地球的地壳区域,形成于火山喷发或者由火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

侵入岩是在地壳深部喷发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包括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等。

花岗岩是一种由于地壳深部岩浆演化而形成的岩石类型,广泛分布于地球上的大陆地壳区域。

二长花岗岩在造山带中分布广泛,形成于大型地壳卷曲或者碰撞造山过程中。

正长花岗岩则主要形成于大陆地壳伸展和中型地壳卷曲产生的高温高压环境下。

沉积岩学是研究沉积岩的形成和特征的学科。

沉积岩主要由岩屑(如砂、泥等)和生物残骸(如贝壳、化石等)沉积形成。

沉积岩的分布广泛,形成在地球的不同环境中,如海洋、湖泊和河流等。

海洋沉积岩主要分布在地球表面的海洋盆地和大洋中,其中深海盆地中的黏土和硅质岩很常见。

湖泊沉积岩主要分布在各个湖泊,如石灰岩、膏体和砂岩等。

河流沉积岩则主要分布在河流的沉积区,以砂岩和泥岩为主。

变质岩学是研究岩石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的变质过程和特征的学科。

它是由于地壳构造运动而形成的,主要分布在构造运动活跃的大陆地壳区域。

变质岩主要包括片麻岩、纹层岩和石英岩等。

片麻岩是一种以云母为主要矿物的变质岩石,广泛分布于大陆变质带和造山带。

纹层岩是一种以片麻岩和片岩为基础的变质岩,由于矿物的排列呈层状结构而得名。

石英岩则是一种以石英矿物为主要成分的变质岩石,主要分布于中低温变质带。

总结起来,不同类型的岩石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是多样的。

岩石学

岩石学

绪论(重点)岩石:是天然产出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或类似矿物的物质(如有机质、玻璃、非晶质)和生物遗骸等构成的固态集合体。

岩石学:是专门研究地壳、地幔及其它星体产出的岩石的分布、产状、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命名、成因、演化等方面的科学。

(重点)岩类学(岩相学、描述岩石学)---着重研究岩石的分类命名及岩石本身特征(分布、产状、成分、结构、构造等)(重点)岩理学(理论岩石学,成因岩石学)---着重探索岩石成因演化以及成矿的关系。

(重点)岩石圈:由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的构造层,具有刚性特征。

(重点)软流层:为高温塑性的层圈,为固态的地幔岩石含部分熔融的熔体,具低地震波速。

(重点)岩石学的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取样:研究岩石地质体的产状、岩性、接触关系、构造特点、成矿作用、地质制图、测制地质剖面、照相素描、采集样品,等等;2.室内测试分析:显微镜鉴定、地球化学样品测试、同位素测试、矿物学和矿物化学精细研究,等;3.室内实验模拟:针对研究的内容开展相应的实验模拟;4.资料归纳分析,得出结果。

岩浆及岩浆作用(重点)岩浆:是天然形成于上地幔或地壳深部,含有部分挥发分和固态物质、粘稠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高温熔融体。

岩浆作用:自岩浆的产生、上升到岩浆冷凝固结形成岩的全过程。

火山作用:喷出地表的岩浆活动。

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浆岩。

侵入岩:侵入于地壳中形成的岩浆岩(重点)硅酸盐岩浆的分类:酸性岩浆SiO2 > 63%(wt%)中性岩浆SiO2 52~63%(wt%)基性岩浆SiO2 45~52%(wt%)超基性岩浆SiO2 < 45%(wt%)(重点)硅酸盐岩浆的化学成分1.常量元素:硅酸盐岩浆化学成分以SiO2含量最多2.微量元素:Li、V、Cr、Co、N等和稀土元素,这些元素虽然稀少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富集成重要的矿产。

3.挥发份:主要是H2O和CO2,其次是SO2、SO3 、CO 、N2、HCl、Cl2、H2S 、CH4 、HF、KCl、NaCl ,其总量一般<10%。

地质学基础-岩石学

地质学基础-岩石学
岩浆
Magma
三大岩类之间的转换
三、岩石在地球上的分布
三、岩石学的概念
岩石学是以天然岩石为研究对象的地球科 学。是研究岩石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成因、 共生组合分布规律及与矿产关系的一门独立学 科。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分为岩浆岩石学(火 成岩石学)、沉积岩石学和变质岩石学。
岩类学和岩理学。
岩类学:以研究岩石分类和描述岩石特 征为主,立足于详细的野外及室内的观察与 测试,如对岩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和野 外产状以及他们的化学成分作出研究,可以 对各类岩石作出进一步的分类和命名,并作 出成因解释。
岩理学:将岩相学知识结合实验研究和 理论分析通过归纳和演绎得到有关岩石成因、 形成演化及构造背景的结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岩石学的研究意义
1.岩石学是许多其它地学学科的基础 2.岩石学研究可以作为地球深部的“探针” 3.了解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历史 4.寻找矿产资源(固体矿产、油气资源) 5.环境保护和预防自然地质灾害
第二讲 火成岩石学
Igneous Petrology
岩石学
Petrology
第一讲 岩石学概述
一、岩石的概念
岩石是天然产出的、由一种或多种矿 物(包括火山玻璃、生物遗骸、胶体、流 体等)按一定的结构构造组成的固态集合 体。
它以岩体或岩层为单位彼此交错重叠 组成岩石圈,是岩石圈发展演化过程中经 不同地质作用生成的。
二、岩石的分类
按成因分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1.火成岩:是由高温熔融的岩浆,在地下或 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的岩石。
2.沉积岩:在地表,由母岩风化产物、火山 物质、有机物质等,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及成岩作用所形成的一类岩石。
3.变质岩:地壳已存岩石在温度和压力升高 的条件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转变所形 成的岩石。

《岩石学》章节笔记

《岩石学》章节笔记

《岩石学》章节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岩石学的研究内容与意义1. 研究内容岩石学主要研究以下几方面内容:(1)岩石的成因:探讨岩石的形成过程、形成条件及其地球化学背景。

(2)岩石的分类:根据岩石的成因、成分、结构、构造等特征进行分类。

(3)岩石的分布规律:研究岩石在地壳中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4)岩石的演变过程:分析岩石在地质历史中的演化序列及其与地球动力学过程的关系。

(5)岩石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岩石的硬度、密度、磁性、电性等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6)岩石与地质作用的关系:探讨岩石在地质作用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

2. 研究意义(1)基础科学意义:岩石学是地球科学的基础学科,对于理解地球的形成、演化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资源勘查:岩石学为矿产资源勘查提供理论指导,帮助寻找金属、非金属、能源等资源。

(3)环境监测:岩石学在地质环境评价、污染监测和治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灾害防治:岩石学研究有助于预测和防治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地震等。

二、岩石学的基本概念与分类1. 基本概念(1)矿物:具有固定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的天然物质,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2)岩石: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自然集合体,是地壳的基本组成部分。

(3)岩浆:地球内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熔融或部分熔融的岩石物质。

(4)变质作用:原有岩石在温度、压力和化学成分变化的影响下,发生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变的过程。

(5)沉积作用:地表物质在流体(水、风、冰)的作用下,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的过程。

2. 岩石分类(1)按成因分类:- 岩浆岩(火成岩):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

- 沉积岩(水成岩):由沉积物堆积、压实、胶结形成的岩石。

- 变质岩:由原有岩石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岩石。

(2)按成分分类:- 酸性岩:富含二氧化硅的岩石,如花岗岩。

- 中性岩:二氧化硅含量中等的岩石,如闪长岩。

- 基性岩:二氧化硅含量较低的岩石,如辉长岩。

- 超基性岩:二氧化硅含量很低的岩石,如橄榄岩。

岩石学的重要性

岩石学的重要性

岩石学的重要性岩石学,它是地质学中研究岩石的学科。

岩石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岩石的成因、结构、性质以及它们的分类、命名、演化等。

它是地质学的基础学科,对于人类的文明发展和环境科学的研究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首先,岩石学在地质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起源、构造、演化以及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各种地质现象的学科。

而地质学的研究离不开对岩石的认识。

岩石是地球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了解岩石的性质和结构对于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地质过程以及地球的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通过研究岩石的成因和性质,可以判断地球内部的温度、压力条件,进一步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和岩石圈的运动机制。

其次,岩石学对于人类的文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岩石是人类的宝贵资源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建筑、道路、桥梁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中。

通过对岩石的研究,可以确定它们的物理力学性质,优化建筑设计,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此外,岩石还可以用于制造工具、武器、饰品等,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必要的条件。

岩石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这些宝贵资源,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岩石学还对环境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岩石学提供了一种理解和分析地球系统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地质灾害、土地退化以及水资源的分布和污染等问题。

例如,通过对岩石的研究可以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从而能够预测和减轻灾害的风险。

此外,岩石学还可以通过分析岩石中的矿物和化学成分,评估土地的肥力、酸碱度等指标,为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岩石学在地质学、人类文明发展以及环境科学研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提供了研究地球内部和地球系统的基本数据,并为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尽管我们常常忽视岩石学的重要性,但它作为地质学的基石,为我们解开地球的奥秘提供了关键线索。

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岩石学,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对于推动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

岩石的岩石学特征

岩石的岩石学特征

岩石的岩石学特征岩石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的是岩石的成因、组成、结构和特征等方面。

在地球上,岩石是构成地壳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对于了解地球的演化和地质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而岩石学特征则是指岩石在形态、结构、颜色、质地等方面的特点。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岩石学特征。

首先,岩石学特征中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岩石的颗粒形状和岩石的成岩结构。

颗粒形状是指岩石中颗粒的形状特点,可以分为角状颗粒、圆状颗粒、板状颗粒等。

这些颗粒形状是岩石形成时受到的各种作用力的结果,可以反映出岩石形成时的环境条件和岩石的历史演化。

而成岩结构则是指岩石由单个矿物或岩屑组成时的排列方式,可以分为块状结构、纤维状结构、层状结构等。

成岩结构反映了岩石在形成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变化,对于研究岩石的成因和变质作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岩石学特征中的结构特征主要包括岩石中的裂缝、节理和层面等。

裂缝是指岩石中的裂隙,可以分为水平裂缝、垂直裂缝和倾斜裂缝等。

裂缝可以是岩石发生断裂时形成的,也可以是岩石受到外力作用后形成的。

节理是指岩石中具有一定方向的裂纹或裂隙,可以分为平行节理、倒向节理和交错节理等。

节理对于岩石的强度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而层面则是指岩石中的平行面,可以是沉积岩的层面、火山岩的流纹面等。

层面可以反映岩石形成时的沉积环境和古地理条件。

此外,岩石学特征中的颜色特征是指岩石在外观上呈现的颜色。

岩石的颜色可以受到岩石中矿物成分的影响,也可以受到岩石变质和氧化作用等的影响。

常见的岩石颜色有黑色、灰色、红色、绿色等,不同的颜色可以反映不同的岩石类型和成因。

最后,岩石学特征中的质地特征是指岩石的细腻程度和结晶程度。

细腻程度是指岩石中颗粒的粒度大小和形态的细致程度,可以分为细腻岩、中等岩和粗糙岩等。

细腻程度反映了岩石形成过程中的破碎程度和再结晶程度。

结晶程度是指岩石中矿物晶体的大小和形态的完整程度,可以分为细晶岩、中晶岩和粗晶岩等。

结晶程度反映了岩石形成时的热力条件和岩浆深度等因素。

岩石学的研究方法

岩石学的研究方法

岩石学的研究方法岩石学是地球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岩石的形成、组成、结构、性质以及演化过程。

岩石学研究的方法多样,可以通过野外观察、室内实验和现代科技手段来进行。

野外观察和取样是岩石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可以直接观察不同地质情况下的岩石产出地点,收集岩石样品并进行后续实验分析。

野外观察可以通过露天开采矿石、天然露头、河床暴露面等途径获取岩石样本。

此外,地质勘探钻探也是野外取样的重要手段。

野外采集的岩石样品可根据矿物成分、岩石类型等进行初步分类,为后续的室内实验提供基础数据。

室内实验是岩石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室内实验主要通过化学分析、显微镜观察和物理试验等方法来研究岩石的物理、化学和结构特征。

化学分析可以通过分析岩石中的元素含量,进一步确定岩石的成分和成因。

显微镜观察是透过显微镜来观察岩石中的微观结构和矿物组成的方法。

物理试验可以通过测量岩石的密度、硬度、磁性等物理性质,对岩石的性质进行定量描述。

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大大推动了岩石学研究的发展。

例如,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先进的仪器设备,可以获得高分辨率的岩石颗粒图像,帮助研究者更加精确地观察岩石中的微观结构。

X射线衍射(XRD)、X射线荧光光谱(XRF)等技术可以分析岩石中的矿物组成和结构。

核磁共振(NMR)和质谱等仪器则可用于分析岩石中的有机质含量和组成。

此外,地壳应力测量、地震波传播速度测量等技术也可以用于研究岩石的物理性质和构造特征。

除了上述方法,岩石学研究还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

例如,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的应用可以通过分析岩石中的元素和同位素组成,了解岩石的来源和演化过程。

热力学和动力学模拟可以模拟岩浆的生成、演化和固化过程,从而揭示岩浆岩的形成机制。

另外,数学模型、计算机模拟和地质统计学等方法也逐渐在岩石学研究中得到应用。

总之,岩石学研究的方法多样,涉及到野外观察、室内实验和现代科技手段的综合应用。

岩石学

岩石学
内容
岩浆岩一般特征 岩浆岩分类 常见岩石类型及特征
应掌握的岩石
辉长岩玄武岩 闪长岩安山岩 花岗闪长岩英安岩 花岗岩流纹岩
岩石学概论
Xi’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岩浆(magma):地表下
面存在的高温高压熔融 的硅酸盐物质。 岩浆岩(magmaticrock): 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 称为岩浆岩或火成岩 (igneousrock)
岩石学概论
Xi’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岩浆岩结构
玻璃质 隐晶质
显晶质
斑状结构
岩石学概论
Xi’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⑵.构造(structure) 主要指岩石中不同颗粒集合体分布与排
列的特点,即某一部分颗粒与其它部分 颗粒的关系。 常见构造:
岩石学概论
Xi’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⑵.辉长岩和玄武岩 属于基性岩(SiO =4552%)。两种岩石由 2
Hale Waihona Puke 同种岩浆形成,辉长岩为深成岩,玄武岩为 喷出岩;两者之间还有一种浅成相岩石,称 为辉绿岩。 岩石多呈黑色、灰色或带红的深灰色。矿物 成分以基性斜长石和辉石为主,次为黑云母 和角闪石。 玄武岩是分布最广、体积最大的一类喷出 岩,其中可产铜、铁、钴及玛瑙、冰州石等 矿产,玄武岩还是铸石的理想原料。
枕状和冷缩节理 等构造
各部分 均匀分布, 无定向排列。 为岩浆岩最 常见构造
岩石学概论
Xi’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显晶质结构(粒状结晶结构):粒度较粗,肉眼即可辨别不同颗粒。分为粗粒(直径 >5mm)、中粒(5-1mm)和细粒(1—0.1mm)结构。 隐晶质结构:致密状,晶粒细小(<0.1mm),肉眼不能辨认。 玻璃质结构:非晶质,玻璃状。 等粒结构:矿物全部是结晶质粒状,同种主要矿物颗粒大小大致相等。是侵入岩常 结 见结构 构 斑状结构:岩石中矿物颗粒分成截然不同的两部分,大的称为 不等粒结构:岩石 斑晶,小的称基质,基质为玻璃质、隐晶质,其中散布有较大 中同种主要矿物颗 斑晶。斑晶先结晶,所以晶形较好,粒较大。 粒大小不等。深成 体边缘、浅成体或 似斑状结构:类似斑状结构,但基质为显晶质,斑晶则更粗大。 喷出岩 若斑晶中发现基质的包裹体,说明斑晶形成较晚。 块状构造:各部分均匀展布,无定向排列,为岩浆岩最常见构造。 流动构造:部分(先结晶的)矿物晶粒定向排列,反映岩浆在已结晶出部分晶体,是 粥状时,曾有过流动。在喷出岩中,有时可见不同成分的隐晶质或玻璃质构成大致 构 平行的弯曲细纹,也是岩浆半凝固时流动造成,称流纹构造。 造 气孔构造:岩石中有圆形或拉长圆形的空洞,洞壁较圆滑,为岩浆迅速减压冷凝 时,气体析出,在粘稠的岩浆中成为气泡。气孔如被后来形成的硅质、钙质矿物充 填,则形成“杏仁构造”。

岩石学知识点总结

岩石学知识点总结

岩石学知识点总结1. 岩石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岩石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地球上各种岩石的形成、组成、结构和性质等方面的科学。

岩石是地壳中最基本的构造体,通过对岩石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演化历史、地壳变动和地球资源等问题。

1.1 岩石分类根据岩石形成过程和组成物质的不同,可以将岩石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由于火山喷发或者深部侵入体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如花岗岩、玄武岩等。

•沉积岩:由于风化、冲刷和沉积作用而形成的沉积物堆积而成的岩石,如砂岩、页岩等。

•变质岩:由于高温、高压或者化学反应作用而改变原有岩石性质而形成的新岩石,如片麻岩、云母片麻岩等。

1.2 岩石的组成和结构岩石主要由矿物质和岩石碎屑组成,其中矿物质是构成岩石的基本成分。

根据不同的矿物质组合,可以将岩石进一步分类为单一矿物质岩、复合矿物质岩和玻璃质岩。

•单一矿物质岩:由单一种类的矿物质组成,如方解石、萤石等。

•复合矿物质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种类的矿物质组成,如花岗岩、大理岩等。

•玻璃质岩:由玻璃体或者胶体颗粒组成,如黑曜岩、玻化木等。

在结构上,岩石可以分为块理结构、层理结构和节理结构等。

块理是指由于冷却凝固过程中形成的断裂面;层理是指沉积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平行于地层面的裂隙;节理是指在地壳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一定规则性的断裂面。

2. 岩浆与火成岩火成岩是由于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

岩浆是地壳中高温、高压下部分熔融的岩石物质,主要由矿物质和气体组成。

2.1 岩浆的形成和分类岩浆形成有两个主要来源:地幔上升和地壳部分熔融。

根据岩浆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可以将其分为酸性岩浆、中性岩浆和碱性岩浆。

•酸性岩浆:富含二氧化硅(SiO2)和铝(Al)的岩浆,具有高粘度和黏度,如花岗岩。

•中性岩浆:介于酸性岩浆和碱性岩浆之间的岩浆,如安山玻璃质。

•碱性岩浆:富含碱金属元素(钠、钾)的岩浆,具有低粘度和流动性,如玄武安山玻璃质。

岩石学

岩石学

岩石学岩石学是研究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产状、分布、成因、演化历史和它与成矿作用的关系等的学科。

岩石学常被分为岩理学和岩类学。

前者主要研究岩石的成因,在早期多指与火成岩有关的成因研究;后者主要是鉴定岩石的成分和结构构造,进行岩石特征的描述和分类,又称描述岩石学或岩相学。

本文属于岩石分类学范畴,附件摘自《岩石与矿物》,对三大岩类主要岩石类型的成因、粒度、矿物晶形、颜色、矿物组成及含量、结构构造做了简明介绍,并附有典型标本的精美图片。

需注意的是岩石划分随着岩石学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完善,所以规范的分类方法及岩石名称请大家参考最新的国家标准。

中文名称:沉积岩英文名称:sedimentary rock 定义1:由成层沉积的松散堆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所属学科:水利科技(一级学科);水利勘测、工程地质(二级学科);工程地质(水利)(三级学科)定义2:暴露在地壳表层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遭受各种外力的破坏,破坏产物在原地或者经过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所属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资源地学(二级学科)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是三种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另外两种是岩浆岩和变质岩)。

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

在地球地表,有70%的岩石是沉积岩,但如果从地球表面到16公里深的整个岩石圈算,沉积岩只占5%。

沉积岩主要包括有石灰岩、砂岩、页岩等。

沉积岩中所含有的矿产,占全部世界矿产蕴藏量的80%。

相较于火成岩及变质岩,沉积岩中的化石所受破坏较少,也较易完整保存,因此对考古学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研究目标。

沉积岩来自于岩石和有机物的碎片,叫做沉积物,在百万年期间积聚成堆。

这些紧密的岩石比火成岩更易弯曲。

像沙,盐,粘土,砂岩,炭和石灰石都是例子[1]。

沉积岩是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搬运、沉积及其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岩石学课件1

岩石学课件1
绪论
一 岩石及岩石学的概念 1.岩石的概念 岩石是天然产出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 (包括火山玻璃、生物遗骸、胶体〕组 成的、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矿物集合体 。 它是组成地壳及地幔的固态部分,是 地质作用的产物。
2.岩石学的概念
岩石学是地质学领域的一门重要的 分支学科。是研究地壳、地幔及其它 星体产出的岩石分布、产状、成分、 结构、构造、分类、命名、成因,演化 等方面的科学。
显微镜的出现,是岩石学发展史 上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所以研究岩 石学发展史者都据显微镜的出现将岩 石学的发展分为 显微镜前期
显微镜期
显微镜后期
显微镜前期,即相当于十八世纪 末和十九世纪初,当时对岩石的研究 主要是野外地质的肉眼观察和描述, 部分地研究了岩石的化学成分。这期 间虽说积累了大量初步岩石知识,可 是对于地壳中花岗岩和玄武岩的成因。 表现为:
3、SiO2与其它氧化物的关系
4、RittMann 指数
σ越大,碱性程度愈强。 σ<3.3者称为钙碱性岩; σ在3.3~9者为碱性岩; σ>者为过碱性岩。
二、岩浆岩的矿物成分
1、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副矿物。 主要矿物:指在岩石中含量多,并 在确定岩石大类名称上起主要作用的矿 物。 次要矿物:指在岩石中含量少于主要 矿物的矿物。 副矿物:指在岩石中含量很少,在一 般岩石分类命名中不起作用的矿物。
(二)室内研究方法 目前采用的方法有: 1)岩相学研究 2)岩石化学方法 3)实验岩石学方法
三、岩石学发展简史
岩石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则始于 十八世纪末,由于欧洲工业的迅速 发展,对矿物原料的要求与日俱增, 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矿物和岩石资料, 促使岩石学从地质科学中分出成为 独立的学科。
在岩石学发展的初期,主要研 究的是岩浆岩,到了十九世纪中叶 才开始了系统地研究变质岩,而沉 积岩直到廿世纪初,由于石油工业 的兴起和发展,才引起人们的注意, 可是它的发展十分迅速,到廿世纪 三十年代就已发展成了一门独具风 格内容丰富的学科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沉积岩的层理基本类型及其成因意义水平层理:主要见于细粒的泥岩、细粉砂岩和泥晶岩中,常出现在稳定的低能水环境下,由悬浮物或从溶液中缓慢沉积而成。

平行层理:主要见于砂岩中,外貌与水平层理相似,却非静水沉积,而是在较强的水动力环境下由平坦床沙的迁移而成,常见于急流或流态变化大的环境,如海岸、河岸等,波状层理:由于波浪或潮汐作用或单向水流的前进运动形成,常见于水体较浅的环境,如海湖浅水沉积区,在潮坪和潟湖沉积区最为常见。

交错层理:它是最常见和最具成因意义的层理类型之一,形成条件主要取决与水动力的强弱,由流水或风流动产生的床沙在非黏性沉积物表面上迁移而成。

递变层理:又称粒序层理,是重力流沉积的标志性层理,常见于砂质颗粒流、碎屑流和浊流沉积环境中,此外在河流、三角洲、浅滩等沉积区也可见到。

韵律层理:它的形成是由成分、结构与颜色等不同的薄层作简单而有规律的重复出现而成,重复的原因往往是物质搬运和供给方式有规律地发生交替所造成。

块状层理:在砾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中可见,常见于浊流沉积物、洪积物和冰积物种。

这种层理在层内不显示细层构造,物质均匀,组分和结构均无分异现象。

2、沉积岩的基本类型3.、风化作用的基本类型,包含哪些内容及其成因意义风化作用包括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作用是地表岩石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也不形成新矿物的作用,其产物主要是岩石碎屑以及少数矿物碎屑,它能扩大岩石的空隙,使大块岩石破碎,增加其表面积,这就有利于水、气体以及生物的活动,加快岩石的风化。

化学风化作用是地表岩石在水、氧及二氧化碳的作用下发生化学成分变化,并产生新矿物的作用,它使矿物和岩石的性质改变,破坏了原有岩石的完整性和坚固性,为物理风化的深入进行提供了有利条件。

生物风化作用时生物活动对岩石所起的机械的或化学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为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及生物遗体腐烂分解的产物引起的岩石解离,它总是与物理、化学风化作用配合发生的。

3、砂岩的成分分类的端元界定及其划分方法根据砂岩中杂基含量分为两大类,即杂基少于15%的净砂岩和杂基含量大于15%的杂砂岩,在进一步按石英、长石、岩屑三者的含量在三角分类图中划分为不同类型的砂岩,三个端元所代表的碎屑物质组成为Q(石英)端员:石英、燧石和其他硅质岩岩屑;F(长石)端员:长石以及花岗岩和花岗岩片麻岩类岩屑;R(岩屑)端员:除Q、F中的岩屑以外的其他岩屑。

1、石英砂岩2、长石石英砂岩3、岩屑石英砂岩4、长石砂岩5、岩屑长石砂岩6、长石岩屑砂岩7、岩屑砂岩4、砂岩的主要类型及其种属命名方法,举例说明砂岩的主要类型可分为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岩屑砂岩三类,之间可有杂砂岩类。

砂岩的种属分类方法有很多,如石英砂岩按胶结物成分特征可进一步命名为铁质石英砂岩、粘土质石英砂岩等,长石砂岩可根据古构造、古地理和古气候条件可命名为构造长石砂岩、基地长石砂岩和气候石英砂岩,岩屑砂岩可根据岩屑的种类进一步命名为火山岩屑砂岩、变质岩屑砂岩、钙质岩屑砂岩等。

5、白云岩的成因模式白云岩按其形成条件可分为三类:原生白云岩、成岩白云岩和次生白云岩。

其形成成因模式目前为止主要有两种:咸水白云石化模式和淡水白云石化模式。

咸水白云石化发生在环境干旱、蒸发强烈、水体盐度高、PH高、水浅的潮坪潟湖体系,水溶液中Mg2+/Ca2+比值>8.4,且CO32-/Ca2+的比值高。

淡水白云石化模式包括了调整白云石化以及混合水白云石化,前者机理是在大气淡水的影响下,原碳酸盐沉积物通过淋滤、溶解和交代作用,在成分上进行调整和组合,使原始物质部分发生白云石化,从而形成白云岩;后者机理不需要蒸发作用,也不需要高镁钙比率的盐水即可圆满解释陆表海及陆棚单元共生的白云岩的成因6、硅质岩的主要成因观点硅质岩的主要成因观点有两种:一种为生物和生物化学作用方式(有机成因),另一种为化学作用方式(无机成因),后者包括交代成因方式。

前者是由前寒武纪至现代海洋和湖泊中含有硅质硬体的生物死后被经各种地质作用形成,而后者主要是在古代海洋中二氧化硅的浓度很可能超过非晶质二氧化硅的溶解度,从而发生无机的二氧化硅沉淀,当SiO2浓度达到或高于饱和度时,则发生凝聚而沉淀形成硅质岩。

7、沉积相的分类沉积相的分类主要可分为三步:第一步根据自然地理条件进行,分为大陆相组、海相组及海陆过渡相组,它们属于一级相;第二步根据一级相中的次级环境和沉积物的特征继续分出河流相、湖泊相、沼泽相、沙漠相等,称为二级相;第三步根据二级相的形成特点进行再划分出亚相,如在湖泊相的内部分出滨湖亚相、浅水湖泊亚相、深水湖泊相等,称为三级相。

当然如有需要还可根据微地貌或岩性、古生物的特征等细微差异确定出四级相和五级相等。

8、沉积相的鉴定标志沉积相的鉴定标志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1)岩石学标志:包括岩石的颜色和化学成分、矿物的成分和岩石类型、岩石结构、岩石构造、剖面结构、沉积岩产状及瓦尔特相律;(2)古生物和古生态标志:古生物的种类、生态和形态特征既可确定海相和非海相沉积环境,对水介质的深度、盐度、温度和浊度等有一定的指示意义;(3)地球化学标志:根据岩石或生物介壳中的微量元素、同位素以及有机地球化学资料来判断沉积相的环境9、大陆相的主要标志一、岩石学标志:1、物质组分:以碎屑岩和泥质岩为主,复矿物和不稳定矿物成分基多,单矿物少见,粘土矿物多为高岭石和伊利石。

2、结构构造:碎屑物多具棱角状和次棱角状,分选不好至中等,层理样式极为丰富多彩。

3、颜色:由于陆相沉积物多在氧化条件下形成,固常呈红色。

二、古生物标志:陆相沉积多为淡水动物、陆地动植物,陆相岩石中化石相对较为少见,陆相地层岩性和岩相变化大,不稳定,难对比,沉积物离母岩近或直接覆盖在母岩上。

10、三角洲相的鉴定标志三角洲的鉴定标志有1、剖面结构和沉积层序:自下而上依次为前三角洲泥、三角洲前缘的砂和粉砂、夹粉砂质泥以及三角洲平原沉积。

2、沉积构造:在沉积构造上有河流与波浪或潮汐流的共同作用,所以可见反映双向水流作用的楔形交错层理。

3、古生物标志:因为处于海陆交替位置,固既含海相生物又有陆相生物,此外还含广盐度生物。

4、古地理位置:在岩相古地理图上,水平方向位于陆地与海洋过渡带的河口位置,竖直方向位于海陆地层过渡部位。

5、沉积建造特征:三角洲沉积物往往很厚,自下而上为由泥岩过渡为砂、泥岩至砂岩夹泥岩和煤层的陆源细、中碎屑岩沉积构造,厚度可达数百至数千米。

11、河流相的鉴定标志1、具有明显的半韵律构造,上粗下细,底部有一个冲刷面或冲蚀坑2、岩层横向变化大,砂体多呈透镜状产出3、不稳定矿物多,矿物成熟度低4、层理发育,类型丰富,最具代表的是板状交错层及槽形交错层,斜层理具定向性,可指示水流方向5、河流相中一般无动物化石,可有植物碎片及硅化木等6、河流相的剖面层序因河流的侧向迁移、侧向和垂向的加积作用具有粒度向上逐渐变细的垂向层序。

12、淡水潟湖亚相的主要特征及形成沼泽化潟湖的条件淡水潟湖的主要特征:1、若为碎屑沉积,主要是钙质粉砂岩、泥质岩、粉砂质泥质岩,粗碎屑很少。

2、若为碳酸盐沉积,则以泥晶、微晶灰岩及白云岩、含泥含云灰岩为主,夹有骨屑灰岩条带及透镜体,鲕粒很少。

3、动植物化石种类单调,但某个种的生物数量可多,个体特征可出现变异。

4、由于水体能量弱,不易形成交错层理,一般以缓波状层理或水平波状层理为主,虫孔不发炎,偶见干裂,可有波横。

受缺氧环境影响,可有大量H2S产生,沉积物因富含分散状黄铁矿而使岩石显暗色。

沼泽化潟湖的形成条件:1、气候潮湿,雨量充沛,植物茂盛;2、平缓海滨地形,有持续的河水注入;3、淡化潟湖逐渐淤积发展而形成沼泽化潟湖。

13、咸水潟湖亚相的主要标志及咸化潟湖的形成条件咸水潟湖的主要标志:1若为碎屑沉积,则以细粒为主,并有盐泽化和石膏化砂质岩。

2、若为碳酸盐沉积,则主要是灰岩、白云岩,并夹有石膏、岩盐层,岩石中往往含有天青石、黄铁矿等自生矿物。

3、生物种属单调,不产生狭盐度生物,而某些属种的广盐度生物可特别繁盛。

4、沉积构造以水平层理和塑性变形层理为主,盐类沉积中可发育有周期性溶解形成的假“冲刷面”。

5、在咸度不断增高的沉积序列中,依次出现灰岩、白云岩、石膏、芒硝、钾镁盐等蒸发矿物。

咸化潟湖的形成条件:在干旱炎热的气候条件下,潟湖的蒸发量大于淡水的补给量或当缺乏淡水注入时,潟湖水体则发生咸化,形成盐度>3.5%的咸化潟湖。

14、碳酸盐岩沉积模式目前国外主要的划分方案为:一、陆表海沉积相模式,它根据潮汐、波浪能量又划出了三个能量带:远离海岸的X带(地能带)、稍近海岸的Y带(高能带)和靠近海岸的Z 带(地能带);二、混积型沉积相模式,包括一个代表海进组合的碎屑岩——碳酸盐沉积模式和一个代表碳酸盐台地的碳酸盐沉积模式,其陆源碎屑含量极少;三、碳酸盐岩综合相模式即威尔逊模式,该模式归纳了陆棚上碳酸盐台地和边缘温暖浅水环境中的碳酸盐沉积类型的地理分布规律,把碳酸盐划分为三个大沉积区、九个相带和24个标准微相。

15、论述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从物质来源,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以碎屑岩为例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包括三个阶段:1、沉积岩原始物质的形成阶段。

2、沉积岩原始物质的搬运和沉积作用阶段。

3、沉积物的同生、成岩作用和后生作用阶段。

以碎屑岩为例,母岩由于受到物理、化学、生物风化作用下发生破坏,生成了一些碎屑物质、新矿物和溶解物质,碎屑物质在流水(包括雨水、暂时性流水及河流)中发生了搬运和沉积作用,当碎屑重量大于水动力时,碎屑物质沉淀下来;当碎屑重量小于水动力时,碎屑物质继续发生搬运,在水流平缓的湖盆地区沉淀下来,之后沉积物质经过长期的压实、压溶、胶结、重结晶等沉积期后变化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特征的碎屑沉积岩。

16、论述三角洲沉积的沉积特征,沉积层序及其与油,煤等矿床的关系。

17、论述沉积相的主要类型及其鉴定标志(举例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