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革命老区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精准脱贫的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研报告:革命老区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精准脱贫的实践
XX县地处大别山腹地,是一个集老区、库区、贫困地区为一体的山区县。由于历史和客观的原因,全县基础弱、底子薄,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一直以来都是安徽省乃至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在省委、省政府作出的“抓XX促全省”扶贫开发战略部署下,县委、县政府落实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制定切合实际的扶贫规划,并依据扶贫标准积极开展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帮扶工作机制,坚持绿色发展与脱贫致富、因地制宜与因人施策有机结合,探索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扶贫开发新思路、新举措。
主要做法和有益经验
突出重点,把做优生态农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渠道。脱贫不脱贫,关键看农民。全县有农村人口57万,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生态农业示范县。突出发展茶叶、毛竹、板栗、猕猴桃、高山有机稻米、中药材、生态养殖、蔬菜8大特色生态农业产业,明确由县领导每人牵头一个产业,实行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个标准、一个考核办法、一抓三年,并从投入奖补、政策保险、电力土地、税收信贷等多方面“叠加式”扶持,形成加快发展生态农
业的合力。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以土地流转为基础,采取“公司、合作社、大户+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让农户既获得流转收入,又获得务工收入。2014年,全县生态农业总产值34.1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81.7亿元。许多贫困户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脱贫。
因地制宜,把做活乡村旅游作为扶贫开发、脱贫致富的新业态。“红、绿、蓝”三色旅游资源丰富,有革命博物馆、红军广场和鄂豫皖红军纪念园、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前线指挥部等一批红色旅游基地项目,天堂寨、红石谷、燕子河大峡谷等一批绿色旅游基地项目和响洪甸水库等蓝色旅游基地项目。XX县紧紧抓住旅游业产业链长、带动力强、富民效果明显的优势,专门设立旅游发展资金,完善景区配套设施,开展宣传促销活动,引导景区乡镇贫困户参与“农家乐”“农家小院”等,开发一个景区,带动一批产业,繁荣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特别是中央支持的重点项目之一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一期工程主体工程贯通,全县乡村旅游资源快速连接,旅游效益显著提升。
培元固本,把做强科教帮扶作为提质强能、造血脱贫的大支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针对贫困户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技能缺乏、发展能力不强的状况,采取办培训班、设专家大院、送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被征地农民专项技能培训等,确保贫困户户均掌握1-2项实用技术。近几年,经过培训,有5000余农民放下锄头,被现代产
业园区吸纳为产业工人。
坚守底线,把做实基本保障作为救急扶弱、减贫济困的兜底网。千方百计解决农村群众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等现象,自主创新民生救助办法,支持困难群众参加“医保”,对农村重度残疾人、计生优待家庭等困难群体代缴“医保”费,保障其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推动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无缝衔接,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近三年2万户困难家庭摆脱贫困、退出低保。将全县农户住房全部纳入商业保险,2014年县财政投入234.67万元,增强群众灾后重建能力,减少因灾返贫。
深入考察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实践做法,尤其有以下三条经验值得我们总结借鉴。
顾大局,坚持绿色发展之路。XX县地处山区,资源富集,森林覆盖率75%,矿藏20多种,新探明钼矿储量位居世界第二、亚洲第一,按传统“靠山吃山”的思路,解决当下一时一地的贫困问题,有诸多路子可供选择。但作为华中和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尽管面临许多困难,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出台一系列规定和文件保护生态环境。在严格守护绿水青山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业和清洁能源等特色产业,取得显著成效,既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在绿色可持续发展中长效脱贫致富的新路子,也再次体现出革命老区群众胸怀全局、勇于牺牲、敢于创新的精神风貌和科学
负责态度。
重根本,强化科教扶助支撑。“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对许多贫困人群来说,文化层次低又没有一技之长,是陷入贫困的根本原因。他们不仅需要物质扶贫,更需要智力扶贫,提升就业创业能力。高度重视教育和科技在脱贫致富中的强大支撑作用,一方面,整合“雨露计划”“阳光工程”“春蕾行动”等多种培训资源,常态化实施文化知识扶贫、职业教育扶贫、劳务输出扶贫、实用技能扶贫等扶贫项目,做到技术培训到户、提高能力到人。另一方面,注重引智借力,启动安徽农业大学大别山综合试验站建设,成立产学研联盟理事会,深化县校产学研合作,用先进技术装备农业,提升农业产业科技含量,提高生产效益和产品竞争力。这些措施,抓住根本,务实管用,富有远见卓识。
讲实效,“精准滴灌”到户到人。贫困家庭千差万别,贫困原因各不相同,扶贫解困因人而异。适时改变过去“大水漫灌”的做法,率先建立“精确滴灌”扶贫机制。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底数、原因、程度,逐户建档立卡,健全信息网络,实行动态管理。实行一户一策,坚持差别扶持,精准确定扶贫措施和增收项目,细化落实到户到人。对有资源、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把帮助发展特色农业作为扶贫的主要措施;对有一定劳动素质、有创业愿望的贫困户,主要给予技术、资金方面的支持。对没有劳动力、重病、残疾的贫困户,尽力安排长效增收且无须劳动力的光伏扶贫等项目。对“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偏远深山
区、地质灾害重点地区等生存条件较差的贫困户,结合库区移民避险解困等项目,实施异地扶贫搬迁,让贫困户走出深山区,搬得出、能致富、管长久。
困难问题
在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和各方面大力支持下,全县的扶贫开发、精确脱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扶贫产业逐步壮大,脱贫渠道持续拓宽,基础建设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但必须重视的是,由于贫困人口基数大,扶贫成本高,制约要素多,特别是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后,扶贫脱贫工作形势仍较严峻,并面临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
全面脱贫解困任务重、成本高。贫困面仍较大,截至2014年年底,全县还有贫困村71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59万户10.61万人,贫困发生率18.1%,比安徽省平均水平高10.6个百分点。其中,相当一部分为病残、精神障碍和无劳动力的“失能”特殊困难群体。2015年年初该县进行摸底排查,特殊困难户有9925户3.3万人。特别是随着近几年扶贫工作力度加大,具备开发条件的地区通过扶持逐步得到发展,剩下的贫困人口绝大多数处于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边远村社,人口居住相对分散,空间跨度大,立地条件差,人均耕地少,基础设施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或能人大户带动和辐射作用有限,扶贫成本高,脱贫致富难度大。
巩固扩大脱贫成果需持续用功发力。一些扶贫到户项目显得小而散,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