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86. 华为的灰度哲学:对人讲灰度,对事讲流程
华为的“道”与“术”
华为管理的 “道”与 “术 ”作者:吴春波 编辑:Kratos当年写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一书时总结,华为成功核心的一点是:核心价值观的成功。
有的创业者的疑问是,创业之初最重要的是活下去,产品要,商业模式要有效,怎么能把这个看似挺虚的价值观,落实到管理的方方面面,同时看到效果呢?华为之 “道”是常识 ,是共识回答这个问题,一定要回归到常识。
华为的成功一方面是“道”的成功。
“道” 就是我们讲的核心价值观,文化、使命。
但很多企业其实在 道“上 是有问题的。
企业空想的那几个字不一定就是对的。
比如:华为说以客户为中心。
我们反思一下我们到底在以客户为中心吗?还是你的下属、你的干部、你的员工在以你为中心。
我们到底以客户为中心,还是以领导为中心、以上司为 中心、以股东为中心?我们承载了很多社会责任,为这个负责,为那个负责, 最后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负责。
首先,公司的道不一定就能在所有员工中达成共识。
许多公司是以奋斗者为本吗?不是,很多企业是以“官”为本。
公司制度里,官越大、工资越高、奖金越多、股份越多,各种补贴、福利保险、其实都向官倾斜。
说是“以奋斗者为本”,大家都有共识,但是现实上没有达成共识。
持续艰苦奋斗也是同样的道理。
其实华为的道很简单,就这么三句话。
这三句话不一定是华为独创的。
而是回归了商业常识。
严谨的制度是华为之 “道”的支撑其次,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怎么使这个“道”落地?我们很多企业有文化,但是,就像《共产党宣言》的那句话:共产主义的幽灵飘在欧洲的上空。
我们的企业文化也像一个幽灵飘在企业的上空。
我们往往是说一套,做一套。
什么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就是要能落地,落地是关键 。
通过什么落?通过制度。
因此,制度是核心。
企业光有道。
没有制度的支撑,价值观永远就只是个口号。
我们现在企业的伟大口号一点都不落后,比美国先进多了。
但是没有制度支撑,最后往往变成一句空话 。
自我批判作为华为的价值观之一,不是依靠单一的形式实现的,而是有多种形式。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书心得3篇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书心得3篇《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一书中,反复提到了“开放、妥协、灰度”,这是华为公司高层管理者反复学习的理念。
下面是美文网为大家准备的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书心得范文1读了《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后,对华为的创业史、发展史、任正非的思想观念、华为的核心价植观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
就象众多企业家、学者对华为的评价“任正非管理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批判与变革的坚持”。
一个企业就仿佛一部机器,各部门是互相咬合的齿轮,薪酬是这部机器的驱动,企业文化是齿轮间的润滑剂。
企业管理作为设计者为各个齿轮设计了驱动关系。
随着电信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这部机器需要完成更多的工作,原有结构的齿轮需要重新调整,作为动力的薪酬需要重新分配,给核心的齿轮以更多的动力驱动,作为润滑剂的企业文化急需重新注入。
我想这就是近两年来从集团到省到市到县的一系列改革的原因。
我们的这部机器急需改造,否则我们就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远远抛开甚至崩溃。
华为公司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其成长过程中充满了荆棘和挑战,其从来不曾有过国有企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
任正非先生以“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为基础思想,在华为艰难的成长过程中不断的调整着这部机器的运行。
华为经历20多年的发展,取得目前的成功是必然的,因为华为这部机器目标正确、驱动有力,企业文化深入每个员工,这是一部有活力的自适应的庞大机器。
一个企业,流程、机制的不合理可以迅速得到改正,而企业文化一旦丧失甚至仅仅是弱化就会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重新树立。
只有树立牢固的企业文化,以“奋斗者为本”,企业的员工才能找到组织的归属感,才能“长期坚持艰苦奋斗”。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一书中,反复提到了“开放、妥协、灰度”,这是华为公司高层管理者反复学习的理念。
书中提到更多的则是妥协和灰度。
华为的妥协和灰度绝不是“和稀泥”,不是对事务处理的模棱两可。
华为任正非寄语2010年:开放、妥协与灰度
2010年02月08日13:05我来说两句(0)复制链接大中小大中小大中小 来源:中国企业家
一个领导人重要的素质是方向、节奏。他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一个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产生的,是从灰色中脱颖而出,方向是随时间与空间而变的,它常常又会变得不清晰。并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
只有妥协,才能实现“双赢”和“多赢”,否则必然两败俱伤。因为妥协能够消除冲突,拒绝妥协,必然是对抗的前奏;我们的各级干部要真正领悟了妥协的艺术,学会了宽容,保持开放的心态,就会真正达到灰度的境界,就能够在正确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扎实。
(本文为任正非在2010年1月14日在2009年全球市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华为的核心价值观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开放与进取,这条内容在EMT(Executive Management Team,行政管理团队)讨论中,有较长时间的争议。华为是一个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公司,开放难道有这么重要吗?由于成功,我们现在越来越自信、自豪和自满,其实也在越来越自闭。我们强调开放,更多一些向别人学习,我们才会有更新的目标,才会有真正的自我审视,才会有时代的紧迫感。
一、坚定不移的正确方向来自灰度、妥协与宽容。
我们常常说,一个领导人重要的素质是方向、节奏。他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
一个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产生的,是从灰色中脱颖而出,方向是随时间与空间而变的,它常常又会变得不清晰。并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合理地掌握合适的灰度,是使各种影响发展的要素,在一段时间的和谐,这种和谐的过程叫妥协,这种和谐的结果叫灰度。(任正非反对为变革而变革,提出了“灰色管理”的概念,管理要适合国情;在具体实践中,坚持“七反对”,即“坚决反对完美主义,坚决反对繁琐哲学、坚决反对盲目的创新,坚决反对没有全局效益提升的局部优化,坚决反对没有全局观的干部主导变革,坚决反对没有业务实践经验的人参加变革,坚决反对没有充分论证的流程进行实用”——编者注)
华为“灰度”哲学
华为!灰度"哲学任正非是“灰色管理理论”的开创者和实践者#他独特的 经营管理思想已经被华为30多年来的经营管理实践所证明。
所谓的灰度管理,就是突破了将一切事物都一分为二看待 的简单思维#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在看待一个方案、看待一个员工时,不能简单地说这个方案可行还是不可行,这个员工优秀还是不优秀。
一些人或一些事在没有绝对正确或错误的 情况下,管理者要找出介于两种结论之的 ,就是将管理 一个能够伸缩的缓冲地带,也就是灰色地带#灰度不 是一种 ,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正如任正非所言:“灰度是常态,黑与白是哲学上的 ,所以,对在 管理,思维。
”以灰度看待人性以灰度来看,人力是一种资源,管理者与管理的使命就在于激发人的 正能量,抑制人的负能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 积极性,挖掘一切可以挖掘的潜力,实现公司的目标与战略。
任正非说:“我们真正的干部政 策要灰色一点,桥归桥,路归路,不 要把功过搅在一起,不要疾恶如仇%黑白分明……干部有些想法或存在些 问题很正常,没有人没有问题。
”任正非对人性的洞察,是一个很 上的把握,他对人性的理解就是灰 度。
任何黑的或白的观点,吊是容易鼓动人心的,而我们恰恰不需 要黑的或白的,我们需要的是灰色的观点。
如果说任正非是“人性 ”,那对人性 洞 , 是 于灰 度理论的。
以灰度看待未来对黑 , 对灰 , 对蝶效应, 目 , 目悲,未来有 ,有疾;不 ,不 。
有灰, 能, 不 性, 看来,来发 战略目于灰 理 , 任正非“人 ”明 来 : “定不移的正确方向来自灰度、 与宽容”,“如果不能 不%空, 一 灰度, 就 有 度的正确决策”。
管理理念可以说就是任正非灰 理 的结 :① 以内部的确定性,应对外部 的 性。
② 以过与的确定性,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③ 以过性,应对结果的性。
④ 性是企业最大的敌人。
⑤ 以 力应对战略 。
⑥ 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一桶#糊黏结世界智慧。
任正非的“灰度思想”,到底是什么?(深度好文)
任正非的“灰度思想”,到底是什么?(深度好文)这是《陈辞令》公众号佳文分享标签:标杆人物你好,我是后圣。
不确定性下的灰度,既是世界的本质,也是商业运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究竟什么是灰度?如何形成灰度管理?本文从宏观世界角度、管理学角度对灰度进行了分析,并就任正非的灰度管理进行了深入剖析和讲解。
01管理的世界是灰色的这个世界五彩缤纷,赤橙黄绿青紫蓝。
这个世界还有黑、白和灰。
而灰,是世界的底色。
如果以黑色为基准色,则会发现这个世界是灰色的:自然界中的大部分物体平均灰度为18%。
灰色,就是指纯白、纯黑以及两者中的一系列从黑到白的过渡色。
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黑不能变成白,白也不能变为黑,但灰融合了黑与白,黑与白融合,就是灰。
换言之,黑与白是两个极端,在黑中增加点滴的白,就是灰;同理,在白中增加少许的黑,就是灰。
在两个极端之间,存在着广阔的空间就是灰,即由介于黑白之间的不同灰度构成灰色地带。
灰色不像黑白色那么张扬,那么鲜明。
不动声色的灰比黑与白更隐蔽,更内敛,更朦胧,更低调,更富弹性,更具内在的力量。
灰度,就是灰色的程度。
灰度最高相当于最高的黑,就是纯黑。
灰度最低相当于最低的黑,也就是“没有黑”,那就是纯白。
《黑天鹅》书中指出:平均斯坦(斯坦---指国家,笔者注)与极端斯坦主宰着人类长期的认知水平。
在现实中,人类把这个多元的缤纷世界同样割裂为“白斯坦”与“黑斯坦”,往往忽视还有一个真实的“灰斯坦”的存在。
人类的认知把“灰斯坦”隐藏起来了,我们犯了“过滤性选择错误”,选择了两个极端,而忽视了灰色世界的存在。
人类在观察世界时,受到儿童期教育的影响,在世界观里更多是对黑与白、是与非的区分,灰色被淡出了我们的视野。
如《声律启蒙》中通篇都是“对”: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黑对白,是对非,没有灰。
人在观察自身世界时,同样使用的一分为二的世界观,情与仇,爱与恨,恩与怨,善与恶,悲与喜,合与分,荣与辱,福与祸,利与害,勤与怠,都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标准,我们并以此为行为标杆来改造这个世界。
《华为灰度管理法》
R
华为前高管
复盘精雯
书名:《华为灰®WS法》出版紅:中信出版社成就华为的基本法则
内容简介
灰度管理法以开放、宽容为核心,阐释企业在文化建设、选人E用人、干部培养、组织建设、绩效分配等管理方面的尺度和原则;
以灰度管理法选人用人,对事旗帜鲜明,对人宽容妥协;以灰度看
华为的绩效分配,强调创新,而创新的首要来源就是调动员工积极
性;以灰度看华为的干部培养,公司将下放部分权利给中层干部,
同时弱化规则标准,宽容团队的奇思异想;以灰度看分享成果,华
为各个部门的考核内容都不一样,但永远有两个指标是相同的,一
个是人均效率,一个是客户满意度。
介:
冉涛,华为前资渾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全球人才扌召聘负责人。
深A圳市百森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顾问。
法
务实、通权达变的
人才育理智慧
书名:《¥M树2》
懾:[日〕洶护润
tt®t:现蚀
内容简介:
在这团名为“世界”的火焰里,若我输了,一切将熔化消失;若我赢了,浴火重生,从此世界便多了一把名为°半泽直树”的刀;江户川乱步奖、吉川英雜、直木奖获奖;继东野务之后又〜却王一一池井户润的颠峰作品;首次授权中文简体版权!豆瓣评分9.2、近43w人参评的风靡亚洲的现象级日剧——《半泽直树》的原作小说系列第二本!
介:
池井户润,日本的著名小说家。
代表作“半泽直树”系列风靡全日本,累计销量超过577万册。
著有“下町火箭”系列、“花咲舞”系列。
EE1II41
-U-池井早尊
:。
任正非和马化腾的灰度管理哲学
任正非和马化腾的灰度管理哲学
任正非和马化腾的灰度管理哲学
有很多人,毕生都在追求安全感,为了得到对未来的确定性,他们愿意做任何事情。
而另一些人,则非常能容忍不确定性。
他们对世界的复杂性有深刻认识,习惯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做出决策。
后一种人,更容易成为成功的企业家。
任正非把华为管理哲学的核心归结为“灰度理论”,马化腾也把腾讯的成功归因于“灰度哲学”。
所谓“灰度”,是介于黑和白之间的一种状态。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很多地方有广阔的灰色空间。
认识灰色,接纳灰色,学会接受没有安全感和不确定性。
F回。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后感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后感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后感读了《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后,对华为的创业史、发展史、任正非的思想观念、华为的核心价植观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
就象众多企业家、学者对华为的评价”任正非管理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批判与变革的坚持”.一个企业就仿佛一部机器,各部门是互相咬合的齿轮,薪酬是这部机器的驱动,企业文化是齿轮间的润滑剂。
企业管理作为设计者为各个齿轮设计了驱动关系。
随着电信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这部机器需要完成更多的工作,原有结构的齿轮需要重新调整,作为动力的薪酬需要重新分配,给核心的齿轮以更多的动力驱动,作为润滑剂的企业文化急需重新注入。
我想这就是近两年来从集团到省到市到县的一系列改革的原因。
我们的这部机器急需改造,否则我们就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远远抛开甚至崩溃。
华为公司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其成长过程中充满了荆棘和挑战,其从来不曾有过国有企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
任正非先生以”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为基础思想,在华为艰难的成长过程中不断的调整着这部机器的运行。
华为经历20多年的发展,取得目前的成功是必然的,因为华为这部机器目标正确、驱动有力,企业文化深入每个员工,这是一部有活力的自适应的庞大机器。
一个企业,流程、机制的不合理可以迅速得到改正,而企业文化一旦丧失甚至仅仅是弱化就会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重新树立。
只有树立牢固的企业文化,以”奋斗者为本”,企业的员工才能找到组织的归属感,才能”长期坚持艰苦奋斗”.《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一书中,反复提到了”开放、妥协、灰度”,这是华为公司高层管理者反复学习的理念。
书中提到更多的则是妥协和灰度。
华为的妥协和灰度绝不是”和稀泥”,不是对事务处理的模棱两可。
我理解华为的妥协和灰度是在”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根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核心价值观下,对内、对外的中庸、和谐。
对外与竞争对手的竞合、友商关系;对内则是部门间的协作,不搞本位主义,也不丧失立场,而是为着实现共同的目标妥协、找到中间路线走下去。
【华为灰度管理法读后感】_读书笔记——《华为灰度管理法》
【华为灰度管理法读后感】_读书笔记——《华为灰度管理法》一、概述近期公司请了人力咨询公司来给公司做绩效考核、职级体系等人力资源方面的咨询,而咨询公司老大写的一本书就让大家先拜读了,虽然还没有纸质书籍发下来,我先上网找了本电子书先看了.写华为的书很多,而之前我在工作后的第一家单位时去过华为,20多年前了,当时一个人力资源部的经理级别的人员来给我们做了讲座,那时就非常有感受,觉得华为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有自己的体系和理论方法支持的.这次借公司引进咨询的机会,重新学习华为在人力资源上的管理,还是蛮有感触的.本书豆瓣评分,算是高分了,整体读下来后,还是有一些收获的:)本书分六章,第一章灰度文化;第二章灰度用人方法;第三章灰度的评价;第四章灰度高效组织体系;第五章灰度选拔;第六章灰度分钱-打破黑和白两个极端.作者在序中提到,全书围绕着五点展开:第一,选对优秀的人;第二,给优秀的人制定正确的标准,即设立科学的绩效目标,引导人才以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第三,摆好队形,构建好组织;第四,选好干部;第五,分好钱.二、心得思考虽然书名是灰度管理法,但实际上作者并没有真正对灰度下一个定义,只是说不能非黑即白,而应该用灰度方法,从这个角度看,其实有点像中庸的意思,不过,不能比较准确地阐述灰度的思想和界定,个人认为还是本书的一个缺陷.不过,从非正规渠道获悉,其实本书并不是完整地构思和写出来的,而是编辑们通过作者的发言进行整理得到的.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倒也是一个合理的解释.书中提到人力的几个想法,比较认同,如人力资源是助推器而不是绊脚绳,人力要抓的重点是员工持续艰苦奋斗和企业价值观的传承.映射到企业里,一般的人力资源属于配合角色,业务部门让招人就招人,老板觉得要抓考勤就抓考勤,并不会站在公司全局的角度、站在业务发展、公司发展的角度来看问题,很多时候是从本位出发,控制好人力资源预算,抓好人力资源管理流程,而没有跳出自己的部门,站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去规划和实施.比如需要提前储备人才,在某个业务单元超量配置人才等等.在用人标准上,华为把人的专业素质放在6条中的最后一条,也就是说认为人的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重要,需要选择激情、服务意识、诚信、积极进取、合作的人,说法肯定有道理,不过关键在于面试和实习的时候如何用结构化的方法来识别,以及不合适尤其是不太合适的时候如何用相关的机制来筛选和淘汰.在实际过程中,往往用人部门都已经火烧眉毛了,所以看到一个人只要能解决当前问题,就先招进来马上扔到一线去救火了,等到工作告一段落,管理人员也很难有淘汰不太合适人员的勇气了.书中并未给出具体实操的办法,个人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是对用人部门的管理者进行培训,在工作相对比较宽松的时候要有主动优化团队的意识,尤其对不符合公司及团队文化的员工一定要尽快调整;第二个就是要让人力部门成为该项工作的发现者和监督者,要把这种情况纳入人力资源部门跟进的专项任务,这样双管齐下,才能更好地达到灰度管理的平衡点.书中五项识人素质的等级划分,是我认为书中最具有管理实践的应用模型. 1、主动性:零级,不会自觉完成工作,需要他人监督,不能提前计划和思考;一级,能主动行动,自觉投入更多努力去工作;二级,主动思考,快速行动,及时发现机会和问题并快速做出反应;三级,会未雨绸缪,提前行动,规避问题,甚至创造出新机会.二级是华为用人的最低标注.2、概念思维:零级,不能准确周密地去思考问题,碰到问题想不清楚,弄不明白;一级,可以进行简单的类比;二级,能触类旁通,即掌握了根本规律;三级,懂得深入浅出,能看透复杂的事物,并高度总结成简单易懂的概念,让别人理解.3、影响力:零级,不能清楚表达,说服不了别人;一级,采用直接说服的方法来施加影响,通过向别人讲述理由、证据、事实等来直接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二级,能换位思考;三级,运用综合策略影响别人,或通过微妙的手段来使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4、成就导向:零级,安于现状,不追求个人技术或专业上的进步;一级,追求更好,努力地将工作做得更好,或努力要达到某个优秀的标准;二级,会自设富有挑战性的目标,会自我驱动,不断追求前进;三级,在仔细权衡代价和收益之后,冒着经过评估的风险作出某种决策,为获得更大的成功敢于冒险,即企业家特质.5、坚韧性:零级,经受不了批评、挫折和压力,稍微遇到点压力就选择放弃;一级,叫做压不垮,能勤勤恳恳工作,但不能对结果负责,也不一定能把事情做好;二级,叫干得成,不仅能在艰苦的环境中顶住压力,重要的是一定能把事做成;三级,能通过建设性的方式消除他人的敌意或保持自己情绪的稳定,不受制于压力,还能把压力解除.书中针对三类人才分别与五种素质进行了对应,分别是:开创型人才,五项都达到二级以上;守成型人才,主动性、概念思维、影响力、成就导向为一级及以上,坚韧性为二级及以上;执行型人才,五项素质均为一级.仔细思考素质等级的划分,发现部分等级划分的偏粗,而且在实际中也比较难快速根据人才的情况进行归类,相信作者手上肯定有更加细致的一些标准和操作指南,也属于其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吧:)在绩效评估上,作者使用了pdca展开,本来也不算有新意,不过提到了每个步骤的百分比,是一个亮点,如30%在目标,50%做辅导,10%在评估,10%在结果反馈.其中这么突出在辅导上,应该就是针对在大多数绩效评估中,对下级绩效辅导的缺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吧.书中的点很多,包括对高层、中层、基层不同的激励措施,以及一把手的选拔和三点责任等等,不过看完这些有个感觉,像华为这么庞大的公司,确实需要这样的方法和方式来做好衔接组织工作,甚至去打破一定的体系,而对于市面上99%的公司,包括我们现在的公司,其实在规模上都是不太适用的,因为这些企业没有那么多层级,高层当中层用,中层当基层用,人员紧缺,一个人当两个人用,业务利润也根本不足以支撑起过多的研发投入、管理投入,所以对于书中很多的点,我只能说很有道理,但适用性不够广,尤其对占据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来说,还是不够接地气啊.最终回过头来看本书,客观地评价还是那种培训师类型的书籍,即提供了一些模型和说法,但缺少基础性的说明分析,更多通过一些正面和反面的案例来进行论证,在这本书中就更简单粗暴一些,正面案例都是拿华为的事情来举例,反面用了一些其他企业的,所以逻辑上肯定是不够严密的,但因为有了模型,那么至少在实操层面就可以做一些尝试了,这可能也是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吧!三、摘录1、什么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管住了人性的恶,不回避人性的贪婪、恐惧,用制度的法则构建人性的堤坝.当堤坝足够坚固的时候,就把一个个人变成了善的人、好的人、伟大的人.一句话总结华为人才管理的核心,就是:选好人、分好钱、摆好队形,从而构建一支成功的战队.2、不是以市场人才为本,也不是以研发人才为本,而是以为公司奋斗的各个岗位上的各个类型的人才为本.这个“本”不是指职位的本,而是指公司竞争状态中人才的“本”.只要你是人才,只要你是奋斗者,只要你为公司创造价值,公司就会以你为本.3、华为用人有六条标准:(1)全力以赴的奋斗激情;(2)客户为先的服务意识;(3)至诚守信的优秀品格;(4)积极进取的开放心态;(5)携手共进的合作精神;(6)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着重人的素质,为华为更好地识别和使用人才奠定了基础.4、我们想要把销售目标传递下去,销售部门要制定目标,产品技术部门也要有同样的目标,要形成合力去构建目标体系.一个优秀的销售结果不是销售单方面的,它由三个维度构成.第一是销售力,第二是产品力,第三是交付力.一个好的销售结果一定是“好的产品+好的客户关系+好的交付结果”.这三个目标是不是能够协同在一起,是不是能够统一步调,通过述职就可以很好地去检验不同部门之间对于同一目标的执行情况.5、在pdca循环中,正确的时间分配是,30%的时间花在绩效目标上,50%的时间拿来做绩效辅导,10%的时间花费在绩效评价上,最后的10%用在结果反馈上.绩效辅导就是把自己的成功经验与下属分享,最常用的方法是开例会,也可以通过一对一的辅导方式.6、华为的薪酬包管控的总量管理原则,就是薪酬总包和销售收入挂钩,锁定销售收入的18%作为薪酬包总额,销售收入越大,薪酬总包就越大.对于这笔薪酬总包的使用,要么新增员工,要么就对现有员工加薪、发奖金,确保对人力资本的投入看得见、摸得着,让员工相信.7、在高层干部选拔上,要想发挥他的决断力,就要有对错误的包容度,要给他犯错误的机会.华为培养干部很关键的一条是允许他们犯错误!一个组织当中如果不给干部犯错误的机会,这些干部就永远不能成长,当企业需要用人的时候,就会出现无将才甚至无人可用的悲哀情况.所以培养高层干部,一方面要加强他们决策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他们大胆做决策.8、华为一把手的三点责任是布阵、点兵、陪客户吃饭.所谓布阵就是组织建设和组织的行为建设;点兵就是干部的选拔、使用、考核的路线和干部新陈代谢的和谐解决;陪客户吃饭就是仅仅抓住客户的需求,不管是内部客户还是外部客户.。
【新奇观点】马化腾和任正非崇尚的“灰度”管理哲学是何方神圣?
马化腾和任正非崇尚的“灰度”管理哲学是何方神圣?韦物主意/ 文处在瞬息万变的变革时代,传统的企业大师如彼得德鲁克、福特们所崇尚的企业管理法则——精准、流程化,在如今反而会成为企业的“毒瘤”。
讲究流程、精准的摩托诺拉、诺基亚、索尼都倒闭了。
而奇虎360的王牌产品“360杀毒”,以及腾讯的王牌产品“微信”,Google的Android等等,皆是在“乱哄哄”的管理形态下的意外之喜。
腾讯创始人马化腾认为,用成熟的流程来管控公司,似乎避免了内部的冲突和纷争,但企业运行机制的官僚化日益明显,产品、研发按部就班,员工与部门有可能只对流程负责,而不对结果负责。
这样的话,企业的创新能力必定下滑,自发的创新能力将日渐萎缩,这将会让依赖创新的企业迅速倒下。
马化腾认为腾讯保持创新力,得益于“灰度管理”哲学。
“灰度”的概念,第一个提出者是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
任正非在《管理的灰度》一文中提出:“一个企业的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产生的,是从灰色中脱颖而出的,方向是随时间与空间而变的,它常常又会变得不清晰。
合理地掌握合适的灰度,是使各种影响发展的要素。
”在任正非看来,“清晰的方向来自灰度。
一个领导人重要的素质是方向、节奏。
他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
坚定不移的正确方向来自灰度、妥协与宽容”。
马化腾认为微信的成功正是来源于“灰度哲学”,他说:“很多人只看到了微信的成功,其实在腾讯内部,先后有几个团队都在同时研发基于手机的通信软件,每个团队的设计理念和实现方式都不一样,最后微信受到了更多用户的青睐。
在资源许可的前提下,即使有一两个团队同时研发一款产品也是可以接受的,只要你认为这个项目是你在战略上必须做的。
”容忍失败,允许适度浪费,鼓励内部竞争、内部试错,把“思考”功能从总裁办下放到个体,允许组织内创新,不尝试失败就没有成功,这就是企业的“灰度空间”。
用中国最大的创业服务平台创始人牛文文的话说,这是“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去决策”。
马化腾说:“创意、研发其实不是创新的源头,允许自发创造的生态型组织才是,创新就会从灰度空间源源不断涌出。
华为灰度管理:灰度管理哲学与灰度决策
灰度不仅是一种世界观,更重 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正如任 正非所言:“灰度是常态,黑 与白是哲学上的假设。所以, 我们反对在公司管理上走极端, 提倡系统性思维。”
任正非的灰度管理理论
灰度是任正非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 因此,他发育了一套系统的管理哲学、 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论,这就是任正 非的“灰度管理理论”。
灰度理论的基础
这个世界是什么颜色
○ 然而,这个世界还有黑、白和灰。 ○ 而灰,是世界的底色。
什么是“灰度”
一个领导人重要的素质是方向和节奏。他的水平就是 “合适的灰度”。坚定不移的正确方向来自灰度、妥协 和宽容。
一个清晰的方向是在混沌中产生的,从灰度中脱颖而 出,方向是随时间和空间而变的,它常常又会变得不 清晰,并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
1、以灰度看待人性
人性是复杂的,性善,性恶;天使, 魔鬼;X假设,Y假设。
而以灰度看待人性就必须摒弃非黑 即白、爱憎分明。
它,就是一种资源,而管理的使命 就在于激发正能量,抑制负能量,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调动一切可 以调动,挖掘一切可以挖掘,努力 去实现公司的目标与战略。
X理论以下面四种假设为基础:
02 任正非的灰度观
任正非崇尚灰度,但其人格并不是灰 度的,既有非灰度性格,又容纳了各 种复杂甚至矛盾的要素。这或许与他 的成长经历有一定的关系。
正是他父母的亲身经历和文革时期遭 受的迫害,以及亲历了父母思想的改 造过程,加上家庭问题对他产生的影 响,使他政治上成熟起来,从而形成 了他独特的哲学思想——灰色思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是一种满足的来源。
3
人对于目标的承诺,就是由于达成目标后
所从而产生的一种报酬。所谓报酬,项目
华为之道 灰度哲学下的管理逻辑
华为之道灰度哲学下的管理逻辑仅仅20余年,从一家小微企业成长为世界500强,为什么仅仅是华为呢?华为之路极具借鉴意义。
任正非说:是什么使华为快速发展呢?是一种哲学思维,它根植于广大骨干的心中。
……并不是什么背景,更不是什么上帝。
本文围绕由任正非首创并付诸实践的“灰度管理”这一中心,首先探讨其管理哲学——灰度哲学,然后对照国际通用的卓越绩效准则,最后解析华为特色的管理体系要素和具体方法论。
一、华为的灰度哲学毫无疑问,任何一家企业的成功都是其管理哲学的成功;任何一家企业的兴衰逻辑,与其领导人的思维模式密切相关。
华为也毫不例外。
究竟什么才是华为的企业管理哲学之根?笔者认为,是灰度哲学。
灰度哲学,是华为管理思想和实践的根本方法,是其哲学层面的管理方法论,是任正非和华为的价值观、经营哲学、管理理念的精神实质。
任正非讲过:“一个领导人重要的素质是方向、节奏。
他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
”从本质上讲,灰度哲学是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和现实情况的思维模式。
从字面意义上,灰度既不是黑,也不是白;既不是对,也不是错;既不是好,也不是坏,是一种融合体,不走极端。
灰度思维既不是“非白即黑”的反向思维,也不是“白加黑”的并存思维,而是“白黑融合”的和合思维。
任正非曾经说过:“在变革中,任何黑的、白的观点都是容易鼓动人心的,而我们恰恰不需要黑的,或白的,我们需要的是灰色的观点,在黑白之间寻求平衡。
”灰度哲学符合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方面,从联系的观点看,灰度是事物存在的一种状态,也是事物发展的一种结果。
任正非说:“合理地掌握合适的灰度,是使各种影响发展的因素,在一段时间内的和谐,这种和谐的过程叫妥协,这种和谐的结果叫灰度。
”另一方面,从发展和变化的视角看,灰度是事物未来的预期目标和执行过程。
就目标而言,“一个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产生的,是从灰色中脱颖而出,方向是随时间与空间而变的,它常常又会变得不清晰。
并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后感2000字范文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后感2000字范文《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一书中,反复提到了开放、妥协、灰度,这是华为公司高层管理者反复学习的理念。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后感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读后感2000字1987年,深圳,任正非44岁,初创华为。
在南方这片改革的热土上,华为在于制度改革的正向竞跑中脱颖而出。
我们没有任何背景,也没有任何资源,我们除了拥有自己,其他一无所有。
任正非如是说。
然而,人是最大的财富,人是最大的资源。
一个企业的文化基因源于领导人,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
这是任正非一以贯之的治企理念,在二十七年的华为奋斗史中,这一理念渗透在华为每一位员工的骨髓中。
以客户为中心。
在弱肉强食的市场丛林法则中,华为的诞生,可谓强敌环视。
幸好彼时的国内市场需求迫切,全球电信厂商瓜分市场,但自大,并不过多考虑客户需求。
华为在极其弱小的条件下,抓住客户痛点,以近距离客户服务赢得客户。
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客户需求是华为发展的源动力。
客户重要,还是领导重要?这才是大是大非,关系到公司的胜败存亡。
在不断的自省与纠偏中,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被牢牢树立。
我们不能简单取悦客户,而应该从客户的立场出发,坚持产品质量和创新底线,为客户的最终满意度负责,这才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华为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并不只是停留在媒体和宣传的口号,而是真正落地的实践,并且随着市场、技术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
做任何事,都要因时因地而改变,不能教条,关键是客户需求。
本着这一理念,全球各大电信厂商在自大、反应迟钝等种种积弊中重重倒下,华为逐渐壮大。
以奋斗者为本。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哪里?《不眠的硅谷》似乎给任正非某种启示,只有奋斗才有机会成功。
这一点从华为初创开始就认识清晰。
所以,垫子文化、狼文化无不体现着华为人的拼搏。
以客户为中心,只有奋斗才能成功。
如何能使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能够跨越民族、地域、文化、性格等各种差异,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愿景是联结他们的纽带。
华为“灰度”哲学
华为“灰度”哲学灰度是任正非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因此,任正非发展出一套系统的管理哲学、管理体系和管理方法论,这就是任正非的“灰度管理理论”。
以华为为平台,任正非将其付诸华为的经营管理实践。
而华为的经营发展实践,也验证了任正非的灰度管理理论。
■文/余胜海*任正非是“灰色管理理论”的开创者和实践者。
他独特的经营管理思想已经被华为30多年来的经营管理实践所证明。
外界看任正非,是雾里看花,盲人摸象,给任正非贴上了多个矛盾的人格标签:狼性、独裁、霸道、人性大师、智者、堂吉诃德、成吉思汗等。
真实的任正非被这些标签格式化了。
任正非崇尚灰度,但其人格并不是灰度的,例如率真、直爽、简单、诚实等鲜明的非灰度性格。
另外,以我22年对任正非的追踪采访和近距离观察,发现在他身上有各种复杂甚至矛盾的要素:既脾气暴躁,又静水潜流;既铁骨铮铮,又柔情似水;既疾恶如仇,又宽容妥协;既用兵狠,又爱兵切;既霹雳手段,又菩萨心肠;既胆识过人,又心存敬畏;既固守原则,又豁达变通;既实用主义,又理想主义;既浪漫主义,又求真务实;既有理工男的做派,又有文艺青年的气质⋯⋯总之,任正非是一个棱角分明的人,一个非常真实的人。
有哲人曾说,在淡化了黑与白意义的日子里,自由的颜色是灰的。
任正非就是生活在真实的灰度的自由世界里。
俗话说,人如其名。
“任正非”也正如其名:既正,又非。
非就是正,正就是非;非中有正,正中有非。
所谓的灰度管理,就是突破了将一切事物都一分为二看待的简单思维。
在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在看待一个方案、看待一个员工时,不能简单地说这个方案可行还是不可行,这个员工优秀还是不优秀。
一些人或一些事在没有绝对正确或错误的情况下,管理者要找出介于两种结论之间的办法,也就是将管理延伸到一个能够伸缩的缓冲地带,也就是灰色地带。
在任正非看来,妥协是管理上的一个重要方式,管理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并不是非错即对、非黑即白那么简单的。
管理中最重要的是中间的灰色,灰色管理是在黑与白的管理之间寻求平衡。
从任正非的灰度哲学,看华为用人识人的5项素质
从任正⾮的灰度哲学,看华为⽤⼈识⼈的5项素质华为⽤30多年的时间从名不见经传的⼩公司,蜕变成为世界500强,靠的不仅是技术⾰新和战略布局,还依赖于它先进的管理⽅式。
因此许多管理者都想学习华为的管理⽅法,虽然市场上关于华为的管理书籍层出不穷,但是⼏乎没有⼀本书能够系统地总结出,应该如何向华为学习,具体要怎么做。
今天⼩巴要跟⼤家分享的书是《华为灰度管理法》,作者冉涛是华为前⼈才招聘总负责⼈、资深⼈⼒资源管理专家。
在这本书中,冉涛归纳出了华为识别⼈才的五项素质:主动性、概念思维、影响⼒、成就导向和坚韧性。
同时他⼜根据多年的⼯作经历,总结出了⼀套应⽤五项素质的⽅法,⾮常值得⼤家学习。
01第⼀项素质:主动性当⼀个⼈在⼯作中投⼊⼤量的精⼒,并且主动创造出新的机遇时,就是他有主动性的表现。
华为的第⼀条⽤⼈标准,就是需要员⼯会主动思考,并且马上⾏动。
在⼯作中,如果普通员⼯为了让领导发现他的主动性,可以这么和领导说:“领导,我发现了⼀个新项⽬,并做了⼤量的调研,发现项⽬做成的概率很⼤,你看咱们是不是要着⼿去做呢?”如果想要达到领导级别的主动性,则需要提前防范问题的发⽣,也就是未⾬绸缪。
⽐如,早年任正⾮认为微波产品没有⽤武之地,授意把它从产品线⾥砍掉。
但是之前做过产品线总裁的彭志平根据对市场的判断,认为微波是⼀件好产品,就从他的⼈⼒预算⾥挤出了⼏⼗个⼈员,让他们继续研发微波产品。
当华为进军⾮洲市场时,发现这⾥的环境不允许埋光纤,⽽建⽴基站的造价过⾼,还是⽤微波产品成本最低。
任正⾮懊悔地拍⼤腿说“哎呀,这个微波砍错了”时,彭志平说:“⽼板,没问题,我们的微波产品已经研发好了。
”02第⼆项素质:概念思维⼀个⼈能否通过现象看到本质,或者能否根据有限的信息,做出相对全⾯的判断,这考验的是他的概念思维能⼒。
概念思维的初级阶段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进⾏类⽐判断。
⽐如,你会打⽻⽑球,那么在打⽻⽑球的基础上,你可以判断⾃⼰⽐较擅长球类运动。
学习华为灰度领导力——搞定自己的内心
学习华为灰度领导力——搞定自己的内心2007年12月,任正非在香港与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莱特进行了一次会谈,在这次会谈中,任正非第一次将“开放、妥协、灰度”三个词并列在一起阐述,他认为这是华为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快速发展的秘密武器。
2009年1月,任总在华为全球市场工作会议上正式做了《开放、妥协与灰度》的讲话。
(讲话原文附在文后)。
在学习原文之前,我们先来尝试做些学习解读。
具体一点讲灰度是“不绝对”是“应时而变”1、开放、妥协与灰度,核心词是“灰度”。
2、灰度是“不要非黑即白”,是“不绝对”;3、为什么要不绝对,因为灰度反映的就是我们现实的世界;现实世界就是这样:一个特点是“混沌复杂,不容易一下看清楚”;另一个特点是“会随着时空的改变而改变”;4、不绝对,意味着要在每个当下“应时而变”,大白话叫“该干啥干啥”;5、开放,是为了去搞清楚那个“应时而变”的“时”。
开放是对“包括你自己在内的整个世界”开放。
你不开放,怎么去搞清楚?6、妥协是一种和人相处的智慧。
一种情况是:别人有别人的“对”,你有你的“对”,没有绝对的道理;所以要妥协;还有一种情况是:没有对错,只有立场和利益;你要考虑对方的立场利益,才可能合作或者驱动对方的行动;所以你要妥协;7、要“灰度”,要“不绝对”,“该干啥干啥”,原则道理大家都明白,难的是:“到底该干啥?”;到底该干啥?我们要学习淬炼的核心无非就是要有能力去搞清楚这个;这个答案只能你自己找。
期望别人给你答案的是懒汉,也不可能得到最有效的答案。
当然你有可能可以从别人那里得到启发;8、开放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能力;很多时候,人或者组织不开放,不是不想,而是不能;这个能力,对于领导者个人,要自己去通过学习淬炼而具备;对于组织团队,要通过理念和制度去推动大家具备;9、妥协也是一种能力。
有的人没有“妥协”的能力,是因为会把妥协定义成“失败”,在很多人看来:也许妥协的利益损失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失败”让人不能接受。
华为管理的道与术
任正非:华为管理的“道”与“术”华为成功核心的一点是:核心价值观的成功。
有的创业者的疑问是,创业之初最重要的是生存下去,产品要好,商业模式要有效,怎么能把这个看似挺虚的价值观,落实到管理的方方面面,同时看到效果?01华为之“道”是常识,是共识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对企业来讲,一定要回归到常识。
华为的成功一方面是“道”的成功。
“道”就是我们讲的核心价值观,文化、使命。
但很多企业其实在“道”上是有问题的,企业空想的那几个字不一定就是对的。
比如华为说以客户为中心,我们反思一下,我们到底在以客户为中心吗?还是你的下属、你的干部、你的员工在以你为中心。
我们到底以客户为中心,还是以领导为中心、以上司为中心、以股东为中心?我们承载了很多社会责任,为这个负责、为那个负责,最后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负责。
首先,公司的“道”不一定就能在所有员工中达成共识。
许多公司是以奋斗者为本吗?不是,很多企业是以官为本。
公司制度里,官越大,工资越高、奖金越多、股份越多,各种补贴、福利保险,其实都向官倾斜。
说是“以奋斗者为本”,大家都有共识,但是现实上没有达成共识。
持续艰苦奋斗,也是同样的道理。
其实华为的道很简单,就这么三句话。
这三句话不一定是华为独创的,而是回归了商业常识。
02严谨的制度是华为之“道”的支撑其次,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怎么使这个“道”落地?我们很多企业有文化,但是,就像《共产党宣言》的那句话:共产主义的幽灵飘在欧洲的上空。
我们的企业文化也像一个幽灵飘在企业的上空,我们往往是说一套,做一套。
什么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就是要能落地,落地是关键。
通过什么落地?通过制度。
因此,制度是核心。
企业光有“道”,没有制度的支撑,价值观永远就只是一个口号。
我们现在企业的伟大口号一点都不落后,比美国先进多了。
但是没有制度支撑,最后往往变成一句空话。
自我批判作为华为的价值观之一,不是依靠单一的形式实现的,而是有多种形式。
比如说华为的宣誓,每次12个人宣誓完以后,每个人还要就自己分管的领域进行宣誓,而且一年一次。
管理的灰度,华为的生命之树
推荐语:当心“灰度”被庸俗化理解田涛推荐-批注(任正非私人顾问、《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作者)2012年元旦之后的一个晚上,我与任正非茶叙时提出:灰度理论其实才是华为全部管理哲学的核心基点。
任正非表示赞同,其实他也明确讲过:管理的灰色,是我们的生命之树。
何谓“灰度”?华为依靠制度创新(“工者有其股”等)、文化创新(非中非西)、技术创新(全球专利申请排名前几位)等获得了高速成长,但“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一词在华为的历史文献中是被提到得最少的。
任正非讲:“创新就是在消灭自己,不创新就会被别人消灭”,“快三步是先烈,快两步是英雄”,总前提是“建设性大于破坏性”,而又必须包容“破坏性创新”。
这即是灰度的系统性:高则仰之,下则扬之。
华为的“狼性文化”屡被学界某些人士诟病,亦被商界中人泛化曲解,其实大多与任正非的“狼性”定义南辕北辙。
任的“狼性”概念有三义:一是敏锐的嗅觉。
读过《狼图腾》便会知晓,狼在极端恶劣生存环境下,进化出了某种“先知般”的感知能力和设计意识。
二是不屈不挠的进攻精神。
西方文化中的清教徒主义精神,中国文化倡导的艰苦奋斗精神,其内核无不是进攻精神,即一个组织的英雄气。
三则为“狼狈精神”。
一部华为史就是不断培植英雄又不断打掉英雄的历史。
一切基于功利原则和实用主义,这就是灰度哲学的又一特性。
华为在国际竞争中奉行“永不结盟”战略,同时也广泛开展“合纵连横”。
过去多少年美国思科公司总在总在打压华为,这两家会是永恒的对手么?难说。
也许几年后十年后他们会完全走到一起。
理想主义是旗帜,实用主义为纲领,拿来主义为原则,这是任正非管理哲学与华为文化的源与流,但还得加上一句:渐进性与实验主义。
有宏大的梦想,这是让斗牛士和牛们血脉贲张的那面红色的旗子,但无论谁要取胜,都需要设计感、进攻性、狼狈性,同时还要冒险实验,一寸一寸地逼近目标,企图一招几招几个回合达成完胜的想法都是危险的。
这需要组织领袖和整个团队极大的忍耐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6.华为的灰度哲学:对人讲灰度,对事讲流程一个领导人重要的素质是方向、节奏。
他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
坚定不移的正确方向来自灰度、妥协与宽容。
一个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产生的,是从灰色中脱颖而出,方向是随时间与空间而变的,它常常又会变得不清晰。
并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
合理地掌握合适的灰度,是使各种影响发展的要素,在一段时间和谐,这种和谐的过程叫妥协,这种和谐的结果叫灰度。
妥协一词似乎人人都懂,用不着深究,其实不然。
妥协的内涵和底蕴比它的字面含义丰富得多,而懂得它与实践更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任正非的灰度哲学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以灰度看待人性;以灰度看待未来;以灰度看待企业中的关系;以灰度培养与选拔干部;以灰度把握经营管理节奏;以灰度洞察商业环境。
当年写《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这本书,总结华为成功核心的一点是:核心价值观的成功。
有的创业者的疑问是,创业之初最重要的是生存下去,产品要好,商业模式要有效,怎么能把这个看似挺虚的价值观,落实到管理的方方面面,同时看到效果?华为之“道”是常识,是共识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对企业来讲,一定要回归到常识。
华为的成功一方面是“道”的成功。
“道”就是我们讲的核心价值观,文化、使命。
但很多企业其实在“道”上是有问题的,企业空想的那几个字不一定就是对的。
比如华为说以客户为中心,我们反思一下,我们到底在以客户为中心吗?还是你的下属、你的干部、你的员工在以你为中心。
我们到底以客户为中心,还是以领导为中心、以上司为中心、以股东为中心?我们承载了很多社会责任,为这个负责、为那个负责,最后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负责。
首先,公司的“道”不一定就能在所有员工中达成共识。
第一,从华为的核心价值观、从“道”上讲,是以客户为中心。
这句话是否能够形成所有员工的共识,能否让它像血液流在我们的血管里,是另一个问题。
第二,华为强调以奋斗者为本。
许多公司是以奋斗者为本吗?不是,很多企业是以官为本。
公司制度里,官越大,工资越高、奖金越多、股份越多,各种补贴、福利保险,其实都向官倾斜。
说是“以奋斗者为本”,大家都有共识,但是现实上没有达成共识。
第三,持续艰苦奋斗,也是同样的道理。
其实华为的道很简单,就这么三句话。
这三句话不一定是华为独创的,而是回归了商业常识。
严谨的制度是华为之“道”的支撑其次,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怎么使这个“道”落地?我们很多企业有文化,但是,就像《共产党宣言》的那句话:共产主义的幽灵飘在欧洲的上空。
我们的企业文化也像一个幽灵飘在企业的上空,我们往往是说一套,做一套。
什么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就是要能落地,落地是关键。
通过什么落地?通过制度。
因此,制度是核心。
企业光有“道”,没有制度的支撑,价值观永远就只是一个口号。
我们现在企业的伟大口号一点都不落后,比美国先进多了。
但是没有制度支撑,最后往往变成一句空话。
自我批判作为华为的价值观之一,不是依靠单一的形式实现的,而是有多种形式。
比如说华为的宣誓,每次12个人宣誓完以后,每个人还要就自己分管的领域进行宣誓,而且一年一次。
华为的宣誓已经有十年以上了,而且各级干部层层都要在自己的部门里边宣誓,高层们个个都要宣誓。
这是制度建设,不是微博上、网上说的作秀。
华为制定了宣誓的制度和规范,不是哪天想起来,我们宣一次誓,举一次手就完了。
并且是层层宣誓的,每一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下属、所在部门宣誓。
华为从最高一直到最低第五层,每个主管都要向自己的员工宣誓。
我觉得这不是一个理念问题,也不是一个形式,而是一个制度。
华为专门设立有自我批判委员会,是负责整个公司自我批判的一个临时机构,指导公司各级、各个部门、各个层次进行自我批判。
华为的《管理优化报》,就是华为自我批判的一个阵地。
这个报纸刚创刊的时候叫《大简报》,就是用来通报批评的。
从第八期开始,就变成了《管理优化报》,实际上就是华为自我批判的一个平台。
《优化报》有两个作用,一是自我批判,二是知识共享。
还有心声社区,上面都是华为员工反映的管理问题。
心声社区第二季的字数,比《下一个倒下的是不是华为》这本书还要厚。
这也是一个制度建设。
还有一个是长期征集来自客户和外界的声音。
我们叫做“吸纳正能量”,吸纳客户对华为的批评,也包括社会各界的批评。
所谓批评和自我批评,不管是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哲学,还是作为一个理念,都需要制度的支撑和落地。
第三,制度还算比较简单,很好学,在各方面相似的情况下,把华为的制度挪过来就行。
最难的是需要一种真情。
好多企业也在学华为,学着表面,然后学两天忘了。
这么多年来,华为一直坚持着自我批判,我觉得这个“坚持”是核心问题,是最难的。
华为的坚持有一股较真儿的劲在里面,很多企业是不较真儿的。
只是用运动的方式来解决自我批判问题,今年弄一个自我批评年,批一年,明年再玩别的,没有可持续的效果。
华为之“道”基于商业本质,“术”与“道”相通现在有不少企业在学华为,大家往往会问,华为哪些地方可以学,是它的“道”比较好学,还是它的“术”比较好学?我和田涛老师曾经接受《深圳特区报》采访,记者起的题目是:“不可复制的任正非,可复制的华为。
”我认为很恰当。
任正非不可复制,作为一个人,要复制另外一个人,我觉得很难。
但华为是可复制的。
第一点,核心问题,华为的“道”是可学的。
华为的“道”是普世性的,是基于商业本质的。
基于商业本质的东西在任何组织中,都可以使用,甚至公共组织也可以学。
我在人大公共管理学院,觉得公共管理学院也可以学,我们院长看了这本书以后,会上对我们学院的工作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
我当时听了就热情澎湃,在我们这种官本位的高校体制中,能够提出这个来,让我特别兴奋。
所以说,在普世的企业管理哲学或者核心价值观方面,学习华为没有任何障碍,但是需要悟得更深一层。
第二点,至于在“术”的这一层,比如说华为的制度建设、流程建设、人力资源体系,我觉得有一个学习的前提。
这个前提就是对“道”的理解,要打通“道”,才能学习“术”;否则,就会遇到“道”的障碍。
比如说华为的股权分享制,我们知道华为是全世界最大的员工持股公司,73000多员工持有华为的股份。
实行员工持股,或者我们讲利润分享计划,这是“术”的层面。
这个“术”是否可学,首先要解决道路问题。
很多老板看得很死,说我凭什么把股份给他?这个“道”悟不出来,就把华为员工持股的方法强行引进到公司,根本不可能。
很多问题是因为“术”的学习,遇到了“道”的障碍;“道”打通了,可能“术”就比较顺了。
落地为“术”:激发组织活力、保持上下一心1.分红只是手段,保持创业激情才是目的华为的分红大概开始于1999年,以前是没有分红的。
分红之前,员工的绩效差异主要从工资、奖金来体现。
过去20年前的所谓股权,收到的其实就是白条子。
也就是说,第一批拿着白条子的那些人,对这个白条子未来能不能变成实实在在的银子,我相信大多数人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并不抱多大的期待。
但是,大家还是充满干劲。
所以,激发一个组织里、尤其是公司最核心团队的宗教般的一种热情、一种激情,是一个企业一定要追求的东西。
2.高层很少有“空降部队”华为EMT最核心的管理者,很少有“空降部队”。
先从华为的员工来源来看,华为坚持从学校招聘。
当然也招有工作经验的员工进入华为,也有一些是找猎头公司猎到的,但是华为员工的主体是应届生。
为什么?我分析,第一,学校的便宜;第二,学校的比较纯洁,污染不那么重。
但是应届校招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需要大量培训。
很多企业都喜欢挖人,在从人力资源管理上来看,第一,代价高;第二,用人风险大。
所以华为的EMT中,“空降兵”成为高管的案例极少。
副总裁级别的,我知道只有一个。
核心高管都是华为的子弟兵,是从上甘岭上下来,一步一步上来的,里边没有一个人是“坐直升飞机”,哗一下提到高层的。
但是这不等于说华为20多年来,人就没有变化。
华为20多年来真真正正大浪淘沙过来的,就是剩下的中高层这些人。
他们多数是从大学里一出来就到华为,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很多人离开。
最终走到最高阶梯的这么多人里面,大多数都是20年来就选择了一个职业、一个工作单位。
从学校直接进来的,对第一份工作很珍惜。
我1995年进入华为,当时是公司高层的,现在只剩三个人。
因此,现在的高管团队,也是一步一步打磨出来的。
3.用文化和制度双重手段遏制山头华为对于山头主义是严防严打的。
怎么处理山头主义,价值观统一很重要。
其次,华为在具体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上:第一,所有的干部,包括任正非都是两年的任期。
如果终身制,那肯定滋生山头主义。
我们说邓小平伟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解决干部任期制规范化,我觉得这是伟大性的历史贡献。
第二,华为干部能上能下。
在你要形成山头的时候,把你拿下来。
能上能下成为华为干部管理制度的常态,谁上去、谁下来,现在太坦然了。
当然这是由市场部辞职开始引发的,现在已经形成一种制度。
第三,华为的组织体系是矩阵化的。
现在很多企业的组织都是功能型的,这是我的地盘,从我这过,必须留下买路钱;最后老死不相往来,部门之间有深深的鸿沟。
华为实际上是通过组织变革形成流程化。
第四,削弱干部手中掌握的资源,把资源交给制度,交给流程。
华为市场所有的员工都是非本地化的,本地化就容易形成小山头。
基本上在各层代表处,到目前,我知道最长的是干了四年,基本上两年就要跳。
要削山头,就要靠制度建设,而不是依赖于人。
依赖于人,就得宽容他,得向他妥协,惯他一身毛病,还不敢拿他。
最后,建设一个体系,培养后备队。
搞山头的要立马拿下去,但是很多企业不敢拿,因为后边没有人补上来。
所以,华为形成了一个干部后备队,拿走这个、换那个,照样能干得好。
这样才能打掉山头。
既需要文化,也需要制度的一个PK。
灰度哲学:对人讲灰度,对事讲流程任正非的灰度哲学经常被企业界和学术界提起,并被拿来与西方管理学作比较。
不管是从国内还是国外,关于“灰度”的研究,好像没有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但这个词一直被大家沿用。
任正非的“灰度”既不是中庸,也不是中间,也不是一种所谓的阴阳界限。
我引用《华为基本法》的一句话:“我们尊重人才,但我们绝不迁就有功但落后的员工。
”我觉得这就体现了一个灰度的意味。
很多企业在强调“我们尊重人才”,走到了一个极端,只论业绩,不看综合素质或潜力;很多企业强调“不能懒惰”,到了极端就是一种压榨,在珠三角、长三角经常有恶老板的血汗工厂,把工资压得特别低。
《华为基本法》里,到处充满了这种灰度哲学。
这个灰度不是开放式的,它是闭合的,是有边界的。
在边界里面,我们要开放多元,但是前提是有一个限定。
总结来说,任总的灰度主要是对人,不是对事。
我们书里也写了那句话,就是“对人讲灰度,对事讲流程”。
比如在决策的时候,是民主决策;但是在执行和管理上,就是权威。
这里面就充满了灰度。
从文化上来讲,中国人喜欢中庸,其实中国人是最不中庸的一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