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系统能力测试(MSA)课件.ppt
合集下载
MSA分析PPT课件
![MSA分析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3bc4eb5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59.png)
电磁干扰防范
03
针对可能存在的电磁干扰源,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如使用屏
蔽材料、合理布线等,确保测量设备的正常运行。
20
持续改进和优化测量系统
数据分析与评估
定期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估,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和改进 空间。
技术创新与应用
关注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动态,积极尝试将新技术应用于测量 系统中,提高测量效率和准确性。
2024/1/24
24
其他行业中MSA应用案例
01
航空航天
在航空航天领域,产品的精度和可靠性至关重要,MSA可用于对飞机
零部件、发动机等关键部件的测量和分析,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02
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的精度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MSA可
用于对医疗器械的测量和分析,确保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将使得MSA分 析更加便捷和高效,能够实现海量数据的 存储、处理和分析。
未来MSA将与其他质量工具更加紧密地集 成在一起,如六西格玛管理、精益生产等 ,共同推动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
2024/1/24
28
THANKS
2024/1/24
29
在半导体制造过程中,MSA可用于对晶圆、芯片 等关键部件的测量和分析,确保产品的精度和性 能。
PCB检测
PCB是电子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MSA可用于对 PCB的线路、元件等关键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 确保PCB的质量和可靠性。
过程控制
3
在电子制造过程中,MSA可用于监控生产过程的 稳定性和一致性,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提 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MSA分析PPT课件
$number {01}
MSA测量系统分析ppt课件
![MSA测量系统分析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6a8d15a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8e.png)
GWM-PPT V2012.2
现有管理:只关注了量具检定、校准,未对具体的测量方法、环境 等进行系统规范和管理,仅能保证量具合格,并不能保证测量出来 的结果是合格、有效的,造成误判和不合格品流出;
量 制环
人
方
具 件境
员
法
例如,在测量前测量人员对量具 表面进行擦拭,实际应该对测量 面进行擦拭
正确方向:关注于整个测量系统,从人、机、料、法、环等各 方面对实际测量进行验证和规范,保证测量系统的可靠性。
GWM-PPT V2012.2
测量系统分析可以: • 评估新的测量仪器 • 将两种不同的测量方法进行比较 • 对可能存在问题的测量方法进行评估 • 确定并解决测量系统误差问题
MSA分析时机: • 新生产之产品PV(零件)有不同时 • 新仪器,EV(设备)有不同时 • 新操作人员,AV(人员)有不同时 • 校准周期(文件规定)。
商 品 技 术 部
7
在生产现场,每个检验员都会认为自己测量的结果都是准确的,而他们
的测量结果就是判定产品合格与否的依据,难道他们的测量不存在误差吗?
如组下对5表种制,件为分在别测一量次3次测,量求取比平赛均中值并,进抽行记取录各,部由2门名评检委验对员测量,过使程、用测卡量尺结果对进某行打一分零。部
MSA是控制图必 需的准备工作。
PPAP
APQP
MSA
SPC
FMEA
MSA为“过程设 计与开发”、 “产品/过程确认” 阶段的输出之一。
MSA对现行的探 测控制方法的探 测度产生影响。
GWM-PPT V2012.2
下 料 中 心
涂 装 车 间
GWM-PPT V2012.2
冲压车间
设 备 动 力 部
现有管理:只关注了量具检定、校准,未对具体的测量方法、环境 等进行系统规范和管理,仅能保证量具合格,并不能保证测量出来 的结果是合格、有效的,造成误判和不合格品流出;
量 制环
人
方
具 件境
员
法
例如,在测量前测量人员对量具 表面进行擦拭,实际应该对测量 面进行擦拭
正确方向:关注于整个测量系统,从人、机、料、法、环等各 方面对实际测量进行验证和规范,保证测量系统的可靠性。
GWM-PPT V2012.2
测量系统分析可以: • 评估新的测量仪器 • 将两种不同的测量方法进行比较 • 对可能存在问题的测量方法进行评估 • 确定并解决测量系统误差问题
MSA分析时机: • 新生产之产品PV(零件)有不同时 • 新仪器,EV(设备)有不同时 • 新操作人员,AV(人员)有不同时 • 校准周期(文件规定)。
商 品 技 术 部
7
在生产现场,每个检验员都会认为自己测量的结果都是准确的,而他们
的测量结果就是判定产品合格与否的依据,难道他们的测量不存在误差吗?
如组下对5表种制,件为分在别测一量次3次测,量求取比平赛均中值并,进抽行记取录各,部由2门名评检委验对员测量,过使程、用测卡量尺结果对进某行打一分零。部
MSA是控制图必 需的准备工作。
PPAP
APQP
MSA
SPC
FMEA
MSA为“过程设 计与开发”、 “产品/过程确认” 阶段的输出之一。
MSA对现行的探 测控制方法的探 测度产生影响。
GWM-PPT V2012.2
下 料 中 心
涂 装 车 间
GWM-PPT V2012.2
冲压车间
设 备 动 力 部
测量系统分析(MSA)通用课件
![测量系统分析(MSA)通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10db1c6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03.png)
稳定性
稳定性是衡量测量系统在长时间内保持一致性的参数。
稳定性分析通常涉及在一段时间内多次测量同一标准值,以检查测量系统的变化。 这种方法有助于确定测量系统是否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并评估其可靠性。
重复性和再现性
重复性和再现性是衡量测量系统在不 同操作者或不同条件下的一致性的参 数。
VS
重复性是指在相同条件下,同一操作 者多次测量的一致性。再现性则涉及 不同操作者或不同条件下测量的结果 是否一致。这些分析有助于评估测量 系统的可重复性和可再现性,并确定 其可靠性。
偏倚通常由校准曲线、线性回归分析或其它统计方法确定。 校准曲线是通过比较已知标准值和测量系统所得值来建立的。 线性回归分析则用于评估测量系统的准确性,并确定是否存 在系统误差。
线性
线性是衡量测量系统在预期范围内的 一致性和准确性的参数。
线性分析通过比较不同水平的已知标 准值与测量 系统所得值来进行。这种 方法有助于识别测量系统在高、中、 低值的一致性,并确定是否存在非线 性误差。
范围
确定分析所涉及的测量设备和操作人 员范围,以及需要分析的测量过程和 产品特性。
确定测量系统类型
测量设备
根据分析目的和范围,选择适当的测量设备,并了解其技术规格和性能参数。
操作人员
确定负责测量的人员,了解其资质、经验和培训情况。
制定分析计划
方法
选择适当的测量系统分析方满足要求。
案例二: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案例
总结词
本案例介绍了如何进行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以评估 测量系统的精密度和可靠性。
详细描述
本案例通过实际数据展示了如何进行重复性和再现性 分析。首先,对同一实际样品进行多次测量,计算测 量结果的重复性。接着,对不同时间、不同操作者、 不同仪器条件下进行测量,计算再现性。最后,根据 分析结果判断测量系统是否满足要求。
msa培训ppt课件
![msa培训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e5b99f2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b0.png)
准确的测量可以确保产品 符合客户的要求和期望, 提升客户满意度。
MSA培训目标与内容
• 培训目标:使学员掌握测量系统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能够独立完成测量系统的评估和改进。
MSA培训目标与内容
培训内容 MSA基本概念和原理
测量系统误差来源及分类
MSA培训目标与内容
测量系统稳定性、重 复性和再现性分析
置信区间。
03
稳定性分析方法及应用
稳定性定义及判断标准
稳定性定义
指系统或它的特性和本质的一系 列形式在时间上趋于一致,具有 一致的轨迹,且保持其恒定的趋 势。
判断标准
包括统计控制状态下的稳定性和 工程能力基础上的长期稳定性。
稳定性数据收集与处理
数据收集
收集各种原始数据、资料,整理归纳 、分析、记录,以取得各项数据,从 而保障稳定的优质产品。
A类评定
通过统计分析方法对测量数据 进行处理,得到测量结果的标
准不确定度。
B类评定
根据测量仪器的技术规格、使 用经验或其他可靠信息,对测 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将A类评定和B类评定得到的标 准不确定度进行合成,得到测 量结果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扩展不确定度
根据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包含 因子,得到测量结果的扩展不 确定度,用于表示测量结果的
判断标准
通过散点图、相关系数和假设检验等 方法来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线 性关系。
线性数据收集与处理
数据收集
明确研究目的和对象,选择合适的数据收集方法和工具,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数据处理
对数据进行清洗、整理、转换和标准化等处理,以便于后续的线性分析。
线性图表展示与解读
线性图表类型
MSA培训目标与内容
• 培训目标:使学员掌握测量系统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能够独立完成测量系统的评估和改进。
MSA培训目标与内容
培训内容 MSA基本概念和原理
测量系统误差来源及分类
MSA培训目标与内容
测量系统稳定性、重 复性和再现性分析
置信区间。
03
稳定性分析方法及应用
稳定性定义及判断标准
稳定性定义
指系统或它的特性和本质的一系 列形式在时间上趋于一致,具有 一致的轨迹,且保持其恒定的趋 势。
判断标准
包括统计控制状态下的稳定性和 工程能力基础上的长期稳定性。
稳定性数据收集与处理
数据收集
收集各种原始数据、资料,整理归纳 、分析、记录,以取得各项数据,从 而保障稳定的优质产品。
A类评定
通过统计分析方法对测量数据 进行处理,得到测量结果的标
准不确定度。
B类评定
根据测量仪器的技术规格、使 用经验或其他可靠信息,对测 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
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将A类评定和B类评定得到的标 准不确定度进行合成,得到测 量结果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扩展不确定度
根据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包含 因子,得到测量结果的扩展不 确定度,用于表示测量结果的
判断标准
通过散点图、相关系数和假设检验等 方法来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线 性关系。
线性数据收集与处理
数据收集
明确研究目的和对象,选择合适的数据收集方法和工具,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数据处理
对数据进行清洗、整理、转换和标准化等处理,以便于后续的线性分析。
线性图表展示与解读
线性图表类型
MSA测量系统分析课件(PPT 59张)
![MSA测量系统分析课件(PPT 59张)](https://img.taocdn.com/s3/m/e1503aa4e53a580216fcfe76.png)
17.02.2019
24
MSA
重復性分析---示例
從生產過程中選取5件樣品。選擇兩名經常進行該測量的評價人參與研究。 每一位評價人對每個零件測量三次,測量結果記錄在數據表格上(見表1) 。
零件 試驗 1 2 3 評價人1 1 2 3 4 5 評價人2 1 2 3 4 5
217 220 216 216 216 218
217 214 216 216 212 219 216 212 220
216 216 216 219 216 215 220 220 216
216 220 212 220 212 220
X 平均值: 216.3 218.0 216.3 212.7 218.3 216.3 極差: 1.0 4.0 1.0 2.0 4.0
的值確定的。一般地,斜率越低,量具線性越好;相的斜率越大,量具
線性越差。
如果測量系統為非線性,查找這些可能原因:
1)在工作範圍上限和下限內儀器沒有正確校準; 2)最小或最大標準值的誤差; 3)磨損的儀器; 4)儀器固有的設計特性。
17.02.2019
23
MSA
重復性分析(Repeatability)再現性
重復性(再現性)
測量過程的重復性意味著測量系統自身的變異是一致的。儀器自
身以及零件在儀器中位置變化導致的測量變差是重復性誤差的兩個一 般原因。由于子組重復測量的極差代表了這兩種變差,極差圖將顯示 測量過程的一致性。如果極差圖失控,通常測量過程的一致性有問題 。應調查識別為失控的點的不一致性原因加以糾正。唯一的例外是前 面討論過的當測量系統分辨率不足時出現的情況。 如果極差圖受控,則儀器變差及測量過程在研究期間是一致的。
n
b=Σ
测量系统分析MSA课件PPT111页
![测量系统分析MSA课件PPT111页](https://img.taocdn.com/s3/m/c109194b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c5.png)
第16页,共111页。
数据
一组条件下观察结果的集合,既可以是连续的(一个量值和测量单位)又可以是离散的(属性数据或计数数据如成功/失败、好/坏、过/不通过等统计数据)。
第17页,共111页。
标准
用于比较的可接受的基准;用于接受的准则;已知数值,在表明的不确定度界限内,作为真值被接受;基准值。
第18页,共111页。
课程内容(基础篇)
MSA的重要性测量系统分析的对象测量系统误差来源测量基础术语 测量系统统计特性理想的测量系统测量系统应有的特性测量系统变异性的影响测量系统策划
第2页,共111页。
课程内容(方法篇)
测量系统研究准备计量型分析稳定性分析偏倚分析─控制图法偏倚分析—独立样本法线性分析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计数型分析风险分析法小样法
测量基础术语
第15页,共111页。
关于测量
测量:赋值给具体事物以表示它们之间关于特定特性的关系。赋值过程即为测量过程,而赋予的值定义测量值。量具: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经常用来特指用在车间的装置,包括用来测量合格/不合格的装置。测量系统: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测量系统误差
用于量具偏倚、重复性、再现性、稳定性和线性产生的合成变差。
第24页,共111页。
零件变差
与测量系统分析有关,对一个稳定过程零件变差(PV)代表预期的不同零件和不同时间的变差。
第25页,共111页。
概率
以已收集数据的特定分布为基础,描述特定事件发生机会的一种估计(用比例或分数)。概率估计值范围从0(不可能事件)到1(必然事件)。
第28页,共111页。
灵敏度
导致一个测量装置产生可探测(可辨别)输出信号的最小输入信号。一个仪器应至少和其分辨力单位同样敏感。敏感性是通过固有量具的设计与质量、服务期内维护和操作条件确定的。
经典MSA测量系统分析培训课件pptx
![经典MSA测量系统分析培训课件pptx](https://img.taocdn.com/s3/m/22739155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33.png)
和准确性。
可操作性
判定标准应具有明确的量化指标和 评估方法,便于实际操作和应用。
全面性
判定标准应涵盖测量系统的各个方 面,包括重复性、再现性、稳定性 等,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全面性。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一 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设备?
01
问题二 如何处理测量数据中的异常值?
03
问题三 如何评估测量系统的不确定度?
分析评估
运用MSA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 行分析,评估测量系统的稳定 性和准确性。
团队组建
成立由质量、生产、技术等部 门组成的MSA实施团队。
数据收集
收集生产线上的测量数据,包 括产品特性值、设备读数等。
改进措施
根据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的 改进措施,如设备校准、操作 规范等。
效果评估及持续改进方向
效果评估:通过对比改进前后的产品质量 数据、客户投诉率等指标,评估MSA实施 效果。
详细讲解了测量系统误差的来 源和分类,包括重复性误差、 再现性误差、偏倚误差等,使 学员能够识别和评估各种误差 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MSA方法及应用
MSA实施流程与注意事 项
重点介绍了常用的MSA方法, 如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GR&R) 研究、偏倚研究、线性研究等, 并结合实例演示了如何在实际 工作中应用这些方法。
经典MSA测量系统分析培训课件 pptx
contents
目录
• 测量系统分析概述 • 测量系统误差来源与分类 • 经典MSA方法介绍 • MSA实施流程与步骤 • MSA结果解读与判定标准 • MSA在企业中应用案例分享 • 总结与展望
01 测量系统分析概述
测量系统定义及作用
测量系统定义
测量系统是指用于量化产品或过程 特性的一系列操作、程序、设备、 人员、环境和假设的集合。
可操作性
判定标准应具有明确的量化指标和 评估方法,便于实际操作和应用。
全面性
判定标准应涵盖测量系统的各个方 面,包括重复性、再现性、稳定性 等,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全面性。
常见问题解答
问题一 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设备?
01
问题二 如何处理测量数据中的异常值?
03
问题三 如何评估测量系统的不确定度?
分析评估
运用MSA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 行分析,评估测量系统的稳定 性和准确性。
团队组建
成立由质量、生产、技术等部 门组成的MSA实施团队。
数据收集
收集生产线上的测量数据,包 括产品特性值、设备读数等。
改进措施
根据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的 改进措施,如设备校准、操作 规范等。
效果评估及持续改进方向
效果评估:通过对比改进前后的产品质量 数据、客户投诉率等指标,评估MSA实施 效果。
详细讲解了测量系统误差的来 源和分类,包括重复性误差、 再现性误差、偏倚误差等,使 学员能够识别和评估各种误差 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MSA方法及应用
MSA实施流程与注意事 项
重点介绍了常用的MSA方法, 如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GR&R) 研究、偏倚研究、线性研究等, 并结合实例演示了如何在实际 工作中应用这些方法。
经典MSA测量系统分析培训课件 pptx
contents
目录
• 测量系统分析概述 • 测量系统误差来源与分类 • 经典MSA方法介绍 • MSA实施流程与步骤 • MSA结果解读与判定标准 • MSA在企业中应用案例分享 • 总结与展望
01 测量系统分析概述
测量系统定义及作用
测量系统定义
测量系统是指用于量化产品或过程 特性的一系列操作、程序、设备、 人员、环境和假设的集合。
《MSA测量系统分析》PPT课件
![《MSA测量系统分析》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0ffca2e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4d.png)
R& R = 4.36
%R& R = 43.6%
22
测量系统分析
计量型 - 大样法 (极差法)
►第9步 ● 对结果进行解释: ○量具 %R&R 结果大于30%,因此验收不 合格。 ○操作员变差为零,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认为由操作员造成的误差可忽略。 ○要达到可接受的%量具R&R,必须把重点 放在设备上。
2
2
75
76
74
2
75.0
75.1
75.1
17
测量系统分析
计量型 - 大样法 (极差法)
► 第4步
● 计算均值的平均值,然后确定最大差值并确定平均极差的平 均值,如:
操作员 A
操作员 B
操作员 C
样品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极差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极差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极差
1
75
75
极差
0.05 0.10 0.00 0.00 0.05
12
测量系统分析
计量型 - 小样法 (极差法)
► 第4步
● 确定平均极差并计算量具双性的%,如
A 平v e r 均a g e极R a差n g e ( R ) = R i / 5 = 0 .2 0 / 5 = 0 .0 4
T计h e 算f o r量m u具l a t双o c性a l c (u l a tRe &t h eR%)百R &分R 比i s ; 的公式为: % R & R = 1 0 0 [ R & R / T o容l e r差a n c e ] w其h e中r e R & R = 4 .3 3 ( R ) = 4 .3 3 ( 0 .0 4 ) = 0 .1 7 3 2 a s s u m i n g t h a t t假h e 设t o l e容r a n差c e = 0 .5 u 单n i t s位 % R & R = 100[0.1732 / 0.5] = 34.6%
MSA测量系统分析(ppt 85页)
![MSA测量系统分析(ppt 85页)](https://img.taocdn.com/s3/m/e037d49858fb770bf68a5530.png)
8
量测系统之测试方法应有书面化程序
范例 选择量测项目之规格及执行测试的环境。 规定数据收集、记录及分析之方式。 定义重要条件及原则之作业方式。
追溯之标准
选择/制定检定方法
当选择或制定检定方法时,一般考虑之因素如 下:
(1) 是否使用可追溯国家标准之标准?其适用 标准是何级水准?标准通常为评估量测系统 精确度之基本。
LSL
真值 USL
觀測值
-4 -3 -2 -1 0 1 2 3 4
量測系統的變異愈高, 觀測值相對於真值的 分散程度也愈大
對不適合的量測單位 我們應採取什麼行動 ?
若量測儀器允許, 應儘可能量測或讀取小數點 以下數位的值
有時量測單位太大或簡易,使量測者為避免 (他 們相信的)讀取噪音(noise),而在量測時縮短 的某部分的水平
测量系统分析
(Measurement Systems Analysis)
卓一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主題探討
量測系統分析概說 量測系統變異的類型 如何進行量測系統分析 資料的類型 MSA的解析與對策 圖形與數字的判讀
量測系統分析概說
製程中所獲取的任何數據及量測資料都是『真值』 嗎? 如果你相信……
那麼它們的品質(精確性)有多好? 你的依據 為何? 客戶也認同嗎? 如果你不相信…… 勢必後續的分析,這些資料都不適用,那麼 你又該怎麼辦?
σ2總變異(TV) = σ2部品變異(PV) + σ2量測變異(GRR) σ2量測變異(GRR) = σ2再生性(AV) + σ2再現性(EV)
LSL
USL
0
120
我們的量測系統是否變異太大,而無法發現目 前流程的變異水準?
量測系統變異的類型
量测系统之测试方法应有书面化程序
范例 选择量测项目之规格及执行测试的环境。 规定数据收集、记录及分析之方式。 定义重要条件及原则之作业方式。
追溯之标准
选择/制定检定方法
当选择或制定检定方法时,一般考虑之因素如 下:
(1) 是否使用可追溯国家标准之标准?其适用 标准是何级水准?标准通常为评估量测系统 精确度之基本。
LSL
真值 USL
觀測值
-4 -3 -2 -1 0 1 2 3 4
量測系統的變異愈高, 觀測值相對於真值的 分散程度也愈大
對不適合的量測單位 我們應採取什麼行動 ?
若量測儀器允許, 應儘可能量測或讀取小數點 以下數位的值
有時量測單位太大或簡易,使量測者為避免 (他 們相信的)讀取噪音(noise),而在量測時縮短 的某部分的水平
测量系统分析
(Measurement Systems Analysis)
卓一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主題探討
量測系統分析概說 量測系統變異的類型 如何進行量測系統分析 資料的類型 MSA的解析與對策 圖形與數字的判讀
量測系統分析概說
製程中所獲取的任何數據及量測資料都是『真值』 嗎? 如果你相信……
那麼它們的品質(精確性)有多好? 你的依據 為何? 客戶也認同嗎? 如果你不相信…… 勢必後續的分析,這些資料都不適用,那麼 你又該怎麼辦?
σ2總變異(TV) = σ2部品變異(PV) + σ2量測變異(GRR) σ2量測變異(GRR) = σ2再生性(AV) + σ2再現性(EV)
LSL
USL
0
120
我們的量測系統是否變異太大,而無法發現目 前流程的變異水準?
量測系統變異的類型
测量系统分析(MSA)PPT(共83页)
![测量系统分析(MSA)PPT(共83页)](https://img.taocdn.com/s3/m/d499720a10661ed9ad51f3f1.png)
變差
變差
所得結果
輸入
輸入/輸出
輸出
製程變差
製程
測量過程
+
測量變差
有多大? 有什麽影響 ?
若我們要知道制程輸出是否達到要求及在控制之內, 所用的測 量系統必須具備足夠能力去量度制程的變差, 原因是測量過程本身 亦存在一定的變差, 所以我們必須對所選用的測量系統/儀器先作一 些統計分析,才可決定這測量系統/儀器是否適用.
盐雾试验、电镀/油漆涂层厚度、硬度、尺寸测量、图像 处理、化学分析、压力、耐久性、冲击、转矩、焊接强 度、电性能等。 • 潜在测量范围:可能测量尺寸和预期范围。 • 有效方分辨率:使用时特殊应用的测量对物理变化(探 测过程或产品变差的能力)敏感情况可接受吗?
测量系统开发检查表建议的要素
• 灵敏度:最小的输入信号形成测量设备可探测的(可辨 别的)输出信号对应用这种测量装置可接受吗?灵敏度 由固有的量具设计和质量(OEM)及使用中的维护和操 作条件确定。
产生测量变差的原因
稳定性
工件+(零件)
变形 清洁度
仪器+(量具)
制 制造工差 造
制造变差
设 计
测
量
重复性
系
标 准
统
照明
态度
变
温度
环境
振动
经验
能力
异
性
人员
测量系统实施的时机
在产品试作时建立测量系统分析计划, 在产品量试时,对用于产品的每个测量系统进行分析。
1、新生产之产品PV(零件变差)有不同时 2、新仪器,EV(设备变差)有不同时 3、新操作人员,AV(评价人变差)有不同时 4、易损耗之仪器必须注意其分析频率
《MSA测量系统分析》课件
![《MSA测量系统分析》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7413027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36.png)
准确度
测量结果与标准值之间的接近程度。
MSA的分类
利用重复性和稳健度分析的方法
通过测量数据的重复性和稳健度来分析测量系统的 效能。
利用线性度和精确度分析的方法
通过测量数据的线性度的流程
1
MSA的六个步骤
1. 确定测量特性 2. 选择合适的测量系统 3. 进行测量系统验证 4. 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5. 识别及改进系统变异 6. 持续监控测量系统
《MSA测量系统分析》PPT课件
# MSA测量系统分析PPT课件 ## 简介 - 什么是MSA - MSA的作用 - MSA的意义
MSA的指标
重复性
测量结果在相同条件下的变 动能力。
精确度
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接 近程度。
线性度
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特性之间 的直线关系度量。
稳健度
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及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
2
MSA实施的难点
准确定义测量特性、选择适当的统计方法及评估标准、数据分析和结果应用。
3
MSA实施的注意事项
明确测量目的、分析主要误差源、选择合适的工具及方法、确保结果可靠性。
MSA的应用
汽车制造业中的应用
确保汽车零部件和组装的质 量符合标准,提高产品质量。
制药业中的应用
监控药品及原料的质量,保 证产品的安全有效性。
其他行业中的应用
改进生产流程,减少测量系 统带来的误差,提高产品质 量及生产效率。
结论
1 MSA的价值和重要性
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优化生产流程,降低成本。
2 MSA的发展趋势
趋向自动化和数字化的测量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优化测量过程。
3 MSA的未来展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
测量能力测试概述
总体工作流程简图
Y 多个标准件
新的/更改的测量系统
分辨率足够吗? Y
试测量合格吗? Y
线性度评价吗?
高分辨率测量系统 N
改进 N
N 一个标准件
线性度(和/或)
N
方法1合格吗?
Y
Y
有使用者影响吗?
N
方法-2
方法-3
方法-2合格吗? Y
N
Y
方法-3合格吗?
Y N
测量设备接受
投入使用 检验测量稳定性
精选
测量系统能力测试
方法 - 2
精选
方法-2
1. 工作流程图
文档资料
数据采集:2位检验员 按序测量10件被测件二 次并按序记录
计算重复精度、比较 精度和总偏差
- 零件号、名称 - 特性值、公差 - 检具、检具编号 - 分辨率 - 标准件、实际尺寸 - 其它等
新的测量系统
使用的测量系统
%R&R≤20%
没有能力的 测量系统处置
方法-1
2. 评定
确定 Cgk 值(考虑系统和偶然性):
0.1 T Bi Cgk 3 Sg
确定 Cg 值,仅考虑偶然性(重复精度)。
Cg
0.2 T 6 Sg
当双向公差时,Cgk 和 Cg 之间的差别表示改进的可能性, 例如:精确调整测量设备。
要求:Cg ,Cgk ≥ 1.33 ( n ≥ 20 )
精选
测量能力测试概述
重复性:测量某一零件的某个特性时,一位测量人员用同一 量具多次测量的变差。 再现性:不同测量人员,采用同一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 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测量设备的分辨率:在进行测量能力测试前首先要检查测量 设备的分辨率是否满足:分辨率≤特性值公差的 5 % 。 试测量:在供货商处进行,避免测量设备移交后无法测量。 方法-1:在供货商那里进行预验收,也允许在用户那里。 方法-2:在用户实地进行总验收,也允许在供货商那里,但 必须具备零件和检验员。 方法-3:方法-2的特例,自动的或机械化测量设备。 线性度测试:可以在供货商处,也可在用户处进行。
2.38 2.37 2.36 2.35 2.35 2.35 2.34 2.34 2.34 2.34 2.34 2.34 2.34
6
2.67 2.6
2.58 2.57 2.56 2.56 2.55 2.55 2.55 2.55 2.55 2.55 2.55 2.54 2.54
7
2.83 2.77 2.75 2.74 2.73 2.73 2.72 2.72 2.72 2.72 2.72 2.72 2.71 2.71 2.71
精选
测量系统能力测试
方法 - 1
精选
方法-1
1. 工作流程图
文档资料 标准件在 n 次测量和记录
- 零件号、名称 - 特性值、公差 - 检具、检具编号 - 分辨率 - 标准件、实际尺寸 - 其它等
计算均值和标准差
计算能力指数 Cg 和 Cgk
依据公 差
Cg 和 Cgk≥1.33
N
Y
精选
方法 - 2
3
1.91 1.81 1.77 1.75 1.74 1.73 1.73 1.72 1.72 1.72 1.71 1.71 1.71 1.71 1.71
4
2.24 2.15 2.12 2.11
2.1 2.09 2.08 2.08 2.08 2.08 2.08 2.07 2.07 2.07 2.07
5
2.48 2.4
测量系统能力测试
2006 年 6 月
精选
测量能力测试概述
测量系统定义
操作者 被测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标准件 可调标准件
测量设备 检具
测量支架
测量结果
精选
环境 测量方法
测量能力测试概述
测量:赋予(或数)给具体物以表示它们之间特定特性的关 系,这个过程定义为测量过程,赋予的值定义为测量值。 测量系统: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包括仪器或量具 、标准、操作、方法、夹具、软件、人员、环境和假设的集 合。 测量系统的变差:任何测量值都由真实值和误差。 基准值(公称值、标准值):一个被认同作为比较和参考的 值。 偏倚: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之差。 线性:不同工作范围内偏倚的差值。 稳定性:在不同时间,用同一量具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 所获得测量平均值的差。
精选
测量稳定性合格吗?
N 有否改进可能? 参见”没有能力”
章节
线性度测试
精选
计算每个标准件的测量偏差
Bii (xg)i (xm)i
Bi必须满足:
式中: %Bi Bi •100%
T
( T — 公差 )
附注:每个特性值所需的标准件 m ≥ 3,而且均匀分布
在所评定的范围内;
每标准件测量次数 n=10(标准情况)。
精选
方法-3
1. 工作流程图
文档资料
数据采集: 25测量件每件测量2次
按序排列
计算重复精度、比较 精度和总偏差
- 零件号、名称 - 特性值、公差 - 检具、检具编号 - 分辨率 - 标准件、实际尺寸 - 其它等
新的测量系统
使用的测量系统
%R&R≤20% Y
N
N
没有能力测量系统 处置
%R&R≤30% Y
8
2.96 2.91 2.89 2.88 2.87 2.87 2.87 2.87 2.86 2.86 2.86 2.85 2.85 2.85 2.85
9
3.08 3.02 3.01
3 2.99 2.99 2.99 2.98 2.98 2.98 2.98 2.98 2.98 2.98 2.98
精选
测量系统有能力
方法-3
2. 评定
步骤-6 计算测量系统的重复精度 ( EV ):
R & R EV K1• R
R 偏差幅度均值
%R & R %EV EV •100% T
要求: 对于新测量设备 对于现有的测量设备
%R&R< 20% %R&R< 30%
精选
测试次数 k*n:检验员数 (k)*零件数 (n)
Y
N
N
没有能力测量系 统处置
%R&R≤30%
Y
精选
测量系统有能力
方法-2
2. 评定
计算重复和比较精度 R&R:
R & R EV 2 AV 2
%R & R R & R •100% RF
要求: 对于新测量设备 对于现有的测量设备
%R&R< 20% %R&R< 30%
精选
测量系统能力测试
方法 - 3
K因子的d2*值查表
d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取样范围:K1因子的重复次数(r)或K2因子的检验员数(k)
2
1.41 1.28 1.23 1.21 1.19 1.18 1.17 1.17 1.16 1.16 1.16 1.15 1.15 1.15 1.15
测量能力测试概述
总体工作流程简图
Y 多个标准件
新的/更改的测量系统
分辨率足够吗? Y
试测量合格吗? Y
线性度评价吗?
高分辨率测量系统 N
改进 N
N 一个标准件
线性度(和/或)
N
方法1合格吗?
Y
Y
有使用者影响吗?
N
方法-2
方法-3
方法-2合格吗? Y
N
Y
方法-3合格吗?
Y N
测量设备接受
投入使用 检验测量稳定性
精选
测量系统能力测试
方法 - 2
精选
方法-2
1. 工作流程图
文档资料
数据采集:2位检验员 按序测量10件被测件二 次并按序记录
计算重复精度、比较 精度和总偏差
- 零件号、名称 - 特性值、公差 - 检具、检具编号 - 分辨率 - 标准件、实际尺寸 - 其它等
新的测量系统
使用的测量系统
%R&R≤20%
没有能力的 测量系统处置
方法-1
2. 评定
确定 Cgk 值(考虑系统和偶然性):
0.1 T Bi Cgk 3 Sg
确定 Cg 值,仅考虑偶然性(重复精度)。
Cg
0.2 T 6 Sg
当双向公差时,Cgk 和 Cg 之间的差别表示改进的可能性, 例如:精确调整测量设备。
要求:Cg ,Cgk ≥ 1.33 ( n ≥ 20 )
精选
测量能力测试概述
重复性:测量某一零件的某个特性时,一位测量人员用同一 量具多次测量的变差。 再现性:不同测量人员,采用同一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 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测量设备的分辨率:在进行测量能力测试前首先要检查测量 设备的分辨率是否满足:分辨率≤特性值公差的 5 % 。 试测量:在供货商处进行,避免测量设备移交后无法测量。 方法-1:在供货商那里进行预验收,也允许在用户那里。 方法-2:在用户实地进行总验收,也允许在供货商那里,但 必须具备零件和检验员。 方法-3:方法-2的特例,自动的或机械化测量设备。 线性度测试:可以在供货商处,也可在用户处进行。
2.38 2.37 2.36 2.35 2.35 2.35 2.34 2.34 2.34 2.34 2.34 2.34 2.34
6
2.67 2.6
2.58 2.57 2.56 2.56 2.55 2.55 2.55 2.55 2.55 2.55 2.55 2.54 2.54
7
2.83 2.77 2.75 2.74 2.73 2.73 2.72 2.72 2.72 2.72 2.72 2.72 2.71 2.71 2.71
精选
测量系统能力测试
方法 - 1
精选
方法-1
1. 工作流程图
文档资料 标准件在 n 次测量和记录
- 零件号、名称 - 特性值、公差 - 检具、检具编号 - 分辨率 - 标准件、实际尺寸 - 其它等
计算均值和标准差
计算能力指数 Cg 和 Cgk
依据公 差
Cg 和 Cgk≥1.33
N
Y
精选
方法 - 2
3
1.91 1.81 1.77 1.75 1.74 1.73 1.73 1.72 1.72 1.72 1.71 1.71 1.71 1.71 1.71
4
2.24 2.15 2.12 2.11
2.1 2.09 2.08 2.08 2.08 2.08 2.08 2.07 2.07 2.07 2.07
5
2.48 2.4
测量系统能力测试
2006 年 6 月
精选
测量能力测试概述
测量系统定义
操作者 被测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标准件 可调标准件
测量设备 检具
测量支架
测量结果
精选
环境 测量方法
测量能力测试概述
测量:赋予(或数)给具体物以表示它们之间特定特性的关 系,这个过程定义为测量过程,赋予的值定义为测量值。 测量系统: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包括仪器或量具 、标准、操作、方法、夹具、软件、人员、环境和假设的集 合。 测量系统的变差:任何测量值都由真实值和误差。 基准值(公称值、标准值):一个被认同作为比较和参考的 值。 偏倚: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之差。 线性:不同工作范围内偏倚的差值。 稳定性:在不同时间,用同一量具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 所获得测量平均值的差。
精选
测量稳定性合格吗?
N 有否改进可能? 参见”没有能力”
章节
线性度测试
精选
计算每个标准件的测量偏差
Bii (xg)i (xm)i
Bi必须满足:
式中: %Bi Bi •100%
T
( T — 公差 )
附注:每个特性值所需的标准件 m ≥ 3,而且均匀分布
在所评定的范围内;
每标准件测量次数 n=10(标准情况)。
精选
方法-3
1. 工作流程图
文档资料
数据采集: 25测量件每件测量2次
按序排列
计算重复精度、比较 精度和总偏差
- 零件号、名称 - 特性值、公差 - 检具、检具编号 - 分辨率 - 标准件、实际尺寸 - 其它等
新的测量系统
使用的测量系统
%R&R≤20% Y
N
N
没有能力测量系统 处置
%R&R≤30% Y
8
2.96 2.91 2.89 2.88 2.87 2.87 2.87 2.87 2.86 2.86 2.86 2.85 2.85 2.85 2.85
9
3.08 3.02 3.01
3 2.99 2.99 2.99 2.98 2.98 2.98 2.98 2.98 2.98 2.98 2.98
精选
测量系统有能力
方法-3
2. 评定
步骤-6 计算测量系统的重复精度 ( EV ):
R & R EV K1• R
R 偏差幅度均值
%R & R %EV EV •100% T
要求: 对于新测量设备 对于现有的测量设备
%R&R< 20% %R&R< 30%
精选
测试次数 k*n:检验员数 (k)*零件数 (n)
Y
N
N
没有能力测量系 统处置
%R&R≤30%
Y
精选
测量系统有能力
方法-2
2. 评定
计算重复和比较精度 R&R:
R & R EV 2 AV 2
%R & R R & R •100% RF
要求: 对于新测量设备 对于现有的测量设备
%R&R< 20% %R&R< 30%
精选
测量系统能力测试
方法 - 3
K因子的d2*值查表
d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取样范围:K1因子的重复次数(r)或K2因子的检验员数(k)
2
1.41 1.28 1.23 1.21 1.19 1.18 1.17 1.17 1.16 1.16 1.16 1.15 1.15 1.15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