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渗透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摘要】近年来,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已成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语言学界越来越认识到语言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而且更应包括文化知识的传播。因此,是否把跨文化教育纳入英语教学内容,是区别传统英语教学和现代英语教学的主要标志之一。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背景;渗透
1、文化的概念
1.1广义
要想了解和掌握两种文化之差异,必须先从文化谈起。何谓“文化”?文化是个涵义极广的概念,对其定义可谓五花八门,众说纷纭。文化的定义是1871年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格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我国〈〈辞海〉〉对文化是这样定义的:“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1.2教学中的英语国家的文化
由于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不同学科对它的概念和范畴的研究常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侧重性.就英语教学而言,它涉及到目的语所在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化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
2、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2.1中西方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障碍
为什么西方的笑话,在中国笑不起来?为什么在中国广为传颂的美德“谦虚”,在西方则被认为是无能的表现呢?在东方,更强调集体表现和集体主义精神,在西方,则强调个人表现,他们认为,不愿显露自己才华的人,是不可思议的和奇怪的。以上问题的症结,归根到底是文化差异问题。因此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显得尤为重要。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势必会产生歧义,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人们常说的汉语式的英语是指仿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方法产生的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式或表达法,其中就包括由于没有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而出现的貌似正确实
则错误的表达。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我们就不能做到确切理解和正确表达思想。
2.2文化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
美国外语教学家布伦姆伯克说过:“只采取其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应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这个意义出发,将外语教学看作是跨文化教育的一环更加恰当一些。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快速地走向世界,社会上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在这方面,我们的教育却明显滞后。一方面普遍的应试教育带来了相当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传统的外语教育观还深深地束缚着我们的手脚。中国的学生,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有的还进入博士生阶
段,总共学习了十多年的英语,大部分的时间花在查字典、记单词、分析句子结构上。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有了词汇和语法知识就可以阅读,就可以应付考试,但是,在跨文化交际时往往会出现问题。
3、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3.1接触和了解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史地文学及当代社会概况
认识和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如现行教材的对话、课文、练习中应注重文化背景的知识的渗透。如在english on the air一课中,可以给学生介绍英国广播公司、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一些情况及播出的波段和时段,以便学生获得更多的相关知识。又如讲解abraham lincoln 一文时,可通过文章的学习向学生介绍美国南北战争的由来,再引导学生讨论一下美国种族问题的根源及黑人运动的斗争史,让学生深刻了解有关美国种族歧视的知识,同时引出一个伟大的人物——林肯及他的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让学生感受伟大人物人格魅力的同时了解美国的历史和文化。
例如一段关于english的听力材料里,学生对american english,queen’s english,british english 这些词语区别感到比较模糊,此时教师应趁机给学生介绍英美语言文化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众所周知,英式英语就是英国人所说的话,而英国南部所讲的语言则是英国的标准语言(queen’s english),电台广播使用的就是queen’s english ,实际上这类似于我们的“普通
话”,而美式英语就是美国人说的英语。故了解一些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对听力理解大有裨益。
文化知识浩如烟海,仅靠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去应付实际的跨文化交际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应动员学生大量阅读英语书籍和报纸杂志,扩大学生的英语阅读量,使学生全面了解英美国家风俗习惯、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组织学生欣赏英语电影名片,观看录像片和教学片等,这些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扩大了学生知识面,开阔视野,也促进了语言学习,提高了学生运用英语能力。
3.2特殊文化内涵的英语词汇的运用。
事实上,我们认为最平淡的词汇教学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各种文化信息,例如英语的星期五是“friday”,英美人很多都信仰基督教,而耶稣受难的日子正是星期五。因此就有了“friday face”,意指“愁眉苦脸”;“black friday”,意指“灾难的一天”。而星期日“sunday”,会使人想到耶稣复活、做礼拜、过节,常常有神圣、欢乐等含义。这样,人们就把最漂亮的衣服说成是“sunday”或“sunday best”。没有这样文化背景的汉语词语“星期五”或“星期日”则没有以上之意。又如在中国人眼中猪笨,而英美人则认为猪聪明。在西方,动物世界的王冠戴在狮子头上,而中国人则认为虎为“百兽之王”,英美本土没有老虎,人们对老虎的认识来源于书本,故他们只知道老虎会吃人,因此将其比作“暴徒、凶残的人”。这样在中英文化交流中,应注意“狮虎”角色转变,有关lion的
习语译成中文时都将其换为“虎”,如a lion in the way (拦路虎), an ass in a lion’s skin(狐假虎威),come in like a lion and go out like a lamb(虎头蛇尾)。这样的词汇比比皆是,信手拈来都可以引出一些典故。教师应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进行有意识的跨文化教育。
3.3掌握一些干扰语言交际的文化因素。
在英语教学中,可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如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语归纳为四个词:i warm , where meal . i代表 income;第二个词中w代表weight ,a 代表age ,r代表 religion ,m 代表marriage。由此引出“七不问”,不问对方收入,不问体重,不问年龄,不问宗教信仰,不问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不问“吃了吗”。因为这些“关心”式的问题对中国人来说并没什么不妥,但对于英美人士来说是属个人隐私范畴,他们很重视privacy,忌讳别人过问个人之事。因此,根据他们的习惯,这样的问题不宜过问,否则就是失礼。如问候英美人一般用“good morning / afternoon / evening (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how do you do?(您好!)”“nice to meet you.(见到你很高兴)”“how are you doing?(你最近好吗?)。在关系亲密者之间可用“hello”或“hi”;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英美人寒暄最频繁的话题是天气的状况或预测。如“it’s fine isn’t it?”或“it’s raining hard, isn’t it?”“your dress is so n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