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与康复》论文

合集下载

中医药与健康论文

中医药与健康论文

中医药与养生【摘要】发展中医摄生保健及征询运用古代医学和祖国传统中医相结合的医疗实践,重视整体与部分、心理与生理的同一和平衡,保持治病与防病、治疗与康复并重的准则,对每一位病患进行全面、科学、专业的健康和疾病评估,制订完全的个性化预防、治疗、保健、痊愈计划, 药品在维护我们的身体健康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的身体一旦受到疾病的侵扰,譬如感冒、腹泻、发烧等,小到身体不适,大到身体重大疾患,都必须使用药品予以调节或治疗,才能恢复健康。

因此,健康离不开药品,我们的生活离更不开药品,药品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

【关键词】中医药代谢平衡饮食燥热食品养生保健高血糖皮肤【正文】“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

养生的内涵是延长生命的时限和提高生活的质量。

中医养生文化以达“和”为精魂,即茫茫宇宙,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斗则俱损,和则两利。

故人类与自然应“和”,人类本身应“和”,每个人的身心也应“和”。

为达此“和”态,中医养生文化从理念上提出顺应自然、协调阴阳、未病先防、形神共养、动静互涵、调和脏腑、畅达经络等;在策略上拥有饮食养生、房事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等;在具体方法上拥有饮食、针灸、按摩、推拿、足浴、音乐等。

中医养生文化的核心理念即“灌其根,培其本,善其后”,防亚健康于未然。

“灌其根”——做好产前养生中医学认为,先天禀赋和体质因素与亚健康的发生密切相关。

体质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体的健康状况。

一项全国调查发现,气虚体质与亚健康的关系最为密切,特别是由于推动人体生长发育的元气不足而导致亚健康状态的更为多见。

21世纪中国医学发展的战略重点前移,其内容包括:从单纯重视生命后期到重视生命全过程,尤其重视生命前期,以至个体发生之前,尽可能将遗传性疾病控制在受孕之前。

中医养生学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开始重视性与生育的卫生。

首先,避免近亲结婚。

《曲礼》中指出:“男女同姓,其生不藩”;其次,反对早婚早育。

提出“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再次,重视胎教。

论中医康复学优势与局限性论文

论中医康复学优势与局限性论文

论中医康复学的优势与局限性【摘要】本文从中医康复学的发展历程及与中医养生概念的区分着手,探讨中医康复学的正确认识及概念,并对中医康复学的优势和局限性进行分析,以期找到中医康复学的正确位置,使中医康复学的理念及疗效得到正确运用,同时由于中医康复学是在以经验为基础的医学之上发展而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对其有正确的认识。

【关键词】中医康复学;优势;局限性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65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51-02中医康复学是在社会物质、精神快速发展,医学科学长足进步的环境中,以及临床医学向健康医学、康复医学转化的形势下,逐渐发展而来的,如何正确认识康复学,以及正确运用其康复理念和方法,关乎中医康复学的价值体现和学术兴衰,以及中医学的发展和未来,为此本文对中医康复学的概念、由来及优势和局限性进行分析。

1 中医康复学的发展中医康复理念早在中国古代就得以运用,从《黄帝内经》中“康复”概念的初具雏形,到后来《宋朝事实类苑》、《万病回春》中“康复”一词的直接运用,无不体现中医理论和方法在病患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其涉及的治疗范围也很广泛,如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老年科等诸多杂病,在具体疾病上,不只常见慢性疾病,诸如便秘、腹泻、食欲不佳、盗汗、嗜睡、遗精等病症也为中医康复治疗的疾病范畴。

纵观中医康复学的历史发展,其康复内容大多零星记载在历代医药典籍中,并没有进行系统的归纳,直到本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现代康复医学理论、经验和技术的大量引进,我国中医才开始系统挖掘、整理中国传统中医康复学,由此中医康复学理念形成,并逐渐成为一门新兴综合性学科。

2 与中医养生学的区别在康复实践中,由于中医养生学在养生目的及服务对象方面与中医康复学没有严格的区分,所以中医康复学常常与中医养生学混为一谈。

但其实中医康复与中医养生是两个概念、性质完全不同的学科,在康复医学中,预防是一方面,将疾病的发生及致残率降至最低也是重要的内容。

中医药养生与保健论文

中医药养生与保健论文

中医药养生与保健【摘要】中医药养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推崇,其天人相应的观点很好地契合了现代养生观点,深入人心。

本文从中医养生学说、中医药食疗与保健以及按摩养生与保健三个方面对中医养生的观点进行了阐述,并总结了一些中医药养生的方法,以期对寻求中医药养生的人们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医药养生;保健随着人们对养生保健认识的不断深入,中医药养生保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推崇。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学论著《黄帝内经》就有很多关于养生保健的观点和认识。

认识并实践这些养生观点对于延缓衰老,益寿延年卓有成效。

本文主要从中医养生学说依据,中医药食疗与保健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医学在养生方面的认识和见解,以期为寻求中医药养生保健的人们提供参考和依据。

1 中医养生学说《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关于养生有以下的描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天年,度百岁乃去”。

从这段话里面我们可以看出,上古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取法与阴阳的变化机理,顺应四季的变化规律,饮食有节制,不暴饮暴食,起居有规律,不随意变动,劳作有节制,所以能够保持身体和精神的健康,活到百岁才去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关于养生有以下的描述:“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季,金木水火土五行,通过四季的变化更替和五行的转化,万物得以生长更替;人有肝心脾肺肾五脏产生五气,五气的运行产生人的欢喜、愤怒、悲伤、忧愁和恐惧五种情绪的变化。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医的养生观点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天人相应,人的身体受到四季更替和五行变化的影响,如果生活可以顺应四季和自然界的变化,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就可以长寿。

2 中医药食疗与保健《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五脏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1000字中医养生之道论文该怎么写

1000字中医养生之道论文该怎么写

1000字中医养生之道论文该怎么写中医养生主要是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疗活动,那1000字中医养生论文该怎么写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1000字中医养生论文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1000字中医养生论文范文篇一:《中医养生浅说》一、养生之要,首当养心中医认为,心者,五脏六腑之主。

心主神明。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然出之于脑,实赖心脏所主宰。

心者,君火也,人身之活动生机,气机运行的推动力无不凭借心火的温煦推动。

我此处所讲的心,主要指一个人的思维、心态、乃至于智慧。

一个能够自觉保有长久健康的人必然是一个不乏智慧的人,这不光指他掌握保健养生的知识,更在于其为人处世,其品格、涵养、胸怀,都必然同时具备了有助于身心健康的素质。

内经上说,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正气存内,邪安从来?而一个人,若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其实是一个世界观的问题,对于人生的得失荣辱都能够正确看待,拿得起更放得下。

能够认识到生命的真实要义,分得清生命中的轻重缓急,并具备良好的情绪掌控的能力,或者说,思想深处闪烁着理性的光辉。

能使得心如寒潭鹤影,事来心随现,事去心随空,不会让心理活动超越自身可以承受的限度,甚至于发展成为挥之不去妨碍心理健康的阴影。

中医说,怒则气逆,伤肝,喜则气缓,伤心,思则气结,伤脾,悲则气消,伤肺,惊恐则气下,伤肾。

总之,情志的变化超过正常的度,都可以转化为危害健康的致病因子。

而要获得能够宠辱不惊,临危不乱的定力,谈何容易。

医生经常在临床工作中告诫病人条畅情志、心态平和等等,往往会被病人一笑置之。

因为在很多人的认识里边,叫做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些人,其实从来没有真正意识到可以通过提升个人的涵养,完善自己的人格最终可以改善自己的性情,从而对自己的健康有所贡献。

养心,不光是预防心理疾病,现代心身医学的研究成果已经明确告诉我们,几乎所有的躯体上慢性疾病的发生都和我们的心理失衡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浅谈中医养生康复的内涵

浅谈中医养生康复的内涵

浅谈中医养生康复的内涵身体健康是人们在自身生命发展过程中普遍追求的目标,并且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人们自身觉悟的不断提高,相应催生了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医药体系的中医养生康复学科。

这门学科专门论述了如何去进行生命的保养,是企图帮助患病者康复并持续性保持健康状态的具有实用性的一门学科。

中医养生康复学具有较为系统的理论,并且遵循着独特的康复方法,成为众多追求健康状态人们的追捧对象。

本文对于中医养生康复的现实意义进行了阐述,希望人们可以对于古代医家就养生康复方面的认知进行深入了解。

基于了解之上,希望人们对于养生能够抱有更加客观正确的态度,积极将养生贯穿于疾病防治的全过程,发挥出中医养生康复的优势。

1中医养生康复的现实意义中医学相较于西医学在养生康复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样的优势也在几千年传统中医发展过程中被不断凸显。

中医养生康复学的悠久历史是与人类医疗实践活动并驾齐驱的,自从人类开始了医疗活动,则在医治患者的同时,开始积累养生康复知识。

与此同时,医学专家们不断对于养生康复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总结出养生康复对于人们延年益寿、疾病康复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并遵循着其理论对于患者们进行病情康复指导,这是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进入到20世纪之后,医学发展速度飞升,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人们要求自身的身体不但能够保持在健康的状态,还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生存质量。

按照如今的发展趋势来看,专家们预计21世纪人人都将拥有自我保健意识,形成了以自我保健为主的新世界。

传统的养生康复医学还是我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并持续影响着当今社会,在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调动并树立了中国人民重视养生的观念,并通过日常生活的实践,总结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

2古代医学对于养生康复的认识中医学对于医事具有分阶段性的认知,认为其具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则是患者患病之前的预防工作,即所谓的“治未病”,在人们还没有患上疾病的时候,先对于疾病采取预防工作。

中医康复学与中医养生

中医康复学与中医养生

中医康复学与中医养生中医康复学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它与西医康复学不同,主要依靠中医的理论来进行康复治疗,包括针灸、中药治疗、推拿按摩、气功锻炼等方法。

中医康复学主要是通过运用中医的特有理论和技术,对患者的身体进行调节和治疗,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命质量。

相比于传统的康复治疗,中医康复学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养生是中医学的另一个分支领域,它的目的是维护和增强人体的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延缓衰老的过程。

中医养生强调对人体整体的调养,不断改善人体的内环境,以达到“防病先养”、“养生防病”的作用。

中医养生主要依靠中医的理论来进行养生调理,包括按摩、食疗、气功、五行调理等方法。

中医养生具有简单易学、经济实用、安全无副作用等特点。

中医康复学和中医养生的发展,与现代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密不可分。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而中医康复学和中医养生作为保健养生的重要方法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推广。

同时,中医康复学和中医养生的理论与实践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现代中医康复学除了运用传统的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方法外,还加强了现代生物医学知识的应用。

比如,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有效地治疗颈椎病、腰椎病等疾病。

在中医养生方面,传统的“五行调理”理论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总的来说,中医康复学和中医养生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供参考的养生方法和康复治疗方案,通过科学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实现疾病预防和健康增进。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中医康复学和中医养生这两个强有力的工具,为我们的生活和健康保驾护航。

浅谈中药养生保健论文范文

浅谈中药养生保健论文范文

浅谈中药养生保健论文范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

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中药养生论文篇一:《浅谈中药养生》摘要:综观古今,中药养生疗法,源远流长,即是中药学宝库中的一块灿烂艳丽的瑰宝,又是养生学宝库中的一颗光耀夺目的明珠。

文章详细的谈到了中药养生的概念以及意义和作用,更重点谈及了中药与食疗、中药与药酒、中药与膏方等。

总结了养生的重要性。

关键字:中药与食疗;膏方;药酒;中药与养生1中药养生的意义和作用提高人类的寿限起到积极的作用小而言之,有利于身心健康,益寿延年;利于陶冶情操,修养身心。

大而言之,有利于群体健康,社会和谐。

并且,它的意义还因人而异:对于健康人群,让他们防范于未然;对于亚健康者,让他们防微杜渐;对于患病之人,让他们祛病康复;对于不治之症者,让他们带病延年。

中药养生无疑会对促进我们民族的健康、延缓衰老[1]。

2中药药性的简介中药的药性,是指中药所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

实际上中药还有平性,也就是说中药的性质可以分为寒、凉、平、温、热五种特性。

中药的性质主要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的治疗效应概括而来,根据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2,3]。

中药不同药性的作用:(1)寒凉性质的中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养阴或补阴等作用,主要用于热证或机能亢进的疾病。

(2)温性的中药,具有散寒、温里、化湿、行气、补阳等作用,主要用于寒症或机能减退的症候。

(3)平性中药,药性平和,多为滋补药,用于体质衰弱,用寒凉或温热性质中药所不能适应者[2]。

3养生,从脚做起泡脚的时候添加药剂能起到辅助作用:盐泡:温水中加入两大匙盐巴,盐有消炎杀菌、通便、泻火的效果。

爬山累了,脚肿脚胀加盐泡脚很好。

姜泡:温水中加入几块打扁的老姜生姜,姜有散寒、除湿、活血的作用,治疗感冒效果好。

酒泡:温水中加入一瓶米酒,或用其他酒类,可促进血液循环。

对中医养生康复的认识(800字)

对中医养生康复的认识(800字)

对中医养生康复的认识《中医养生康复学》平时作业成都中医药大学体育学院肖卓阳我认为,中医养生与中医康复是分不开。

中医养生康复,就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养生学与康复学基本理论、治疗方法及其应用,以达到为人养生、为人保健、为人康复治疗的一门学科。

简单点说,就是以中医理论及方法养生保健、康复治疗。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短短几十年,我国已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且其进程不断加快,同时物质条件丰富后,各种新类型疾病的滋生,使得医学不再仅仅局限于生理治疗,更有预防、保健、愈后康复、心理安抚等多种作用,而中医无疑在这一点上走在了前沿。

《吕氏春秋·节丧》里写:“知生也者,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

”就是说养生是人们根据人类生命发展规律,在我们的一生中,协调多种能够保养身体、防御疾病、延缓衰老的手段或方法,以达到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一种保健活动。

自古以来,中医养生之道就极为丰富,如老师所讲过的静神、动形、食养等等,《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也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由此可见,中医不仅在养生一途上方法丰富,而且其原则十分系统,早在古时便提出了如形神共养、协调阴阳、益气调息、动静适宜、饮食规律等等原则,值得每一个爱护自己、爱护家人的人学习。

中医康复学在适用对象上虽然更侧重病患的治疗与恢复,但其意义不仅是疾病的治愈和恢复,也有精神情志的康复,正气的康复之作用,因此我想其目的也是和养生殊途同归的,都是为了维护和恢复人的身体健康。

根据《中医康复学》所说:“中医康复有中医心理、中药、针灸、推拿、传统体育、气功、饮食、自然、传统物理、娱乐等多种方法,对病残、伤残诸症和老年、慢性病症等病理特点进行辨证康复。

”可见,中医康复学与养生学在方法和手段上有许多地方是相似或相同的。

曾有人说过,中医养生与康复的方法与实施都是以“和谱适度”为原则,使体内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五脏坚固,守其中正,保其冲和。

中医养生康复

中医养生康复

浅谈中医养生康复《吕氏春秋·节丧》有言:“知生者也,不以害生,养生之谓也。

”养生,又称摄生。

据河上公注《老子·五十》曰:“摄,养也”,乃保养、护养生命以长寿的意思。

概而言之,养生就是根据人类生命发展的规律,在整个生命过程,综合协调多种能够保养身体、防御疾病、延缓衰老的手段或方法,已达到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目的的一种自觉地保健活动。

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以及养生方法的一门实用性学科。

自古以来,养生之道丰富,诸如: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及药饵等。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并且养生原则十分系统,如: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各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

由于养生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健康人体,目的在于延年益寿,故将其归属于现代“第一医学”的范畴。

《尔康》谓“康,安也,复,返也”,故康复的含义可理解为恢复健康或平安。

如清朝王孟英《王孟英医案》载狂症患者“患烦躁不眠”,经治则“渐次康复”。

从康复医学角度讲,康复是指对于伤病、残疾者综合地、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尽最大可能以减轻病残的影响,最大限度地恢复其身心功能及生活与工作能力,使其重返社会。

中医康复学是一门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综合地运用调摄情志、娱乐、传统体育、沐浴、饮食、针灸推拿、药物等各种方法,对病残、伤残、老年病、慢性病等功能障碍患者进行辩证康复的综合应用学科。

康复的最终目的是要消除或减轻患者生理功能上的缺陷,以期最大限度的恢复其自理与劳动能力,使之重返社会。

可见,康复学的研究对象以病残、伤残及慢性病后期为主,故相当于现代“第三医学”的范畴。

综上所诉,养生学与康复学的学科范畴、适用对象虽不同,但殊途同归,目的一致,都是为了维护和恢复健康。

饮食疗法在中医养生及康复中的作用

饮食疗法在中医养生及康复中的作用

饮食疗法在中医养生及康复中的作用中医养生与康复遵照传统中医的理论指导,对于人类生命的生长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实现了对其的阐述,希望能够基于此进一步保障人体健康,对于未发生的疾病进行预防,促进已患疾病的快速康复,并减缓人们的衰老速度。

饮食疗法不仅在中医养生及康复方面倍加重视,西医在为患者提供治疗时,也尤其强调饮食与治疗护理相结合的周全护理方案。

健康群体只要在充分考虑地域、时令及个人身体等因素的基础上,坚持健康饮食原则,注意平衡膳食结构,即可逐渐通过长期的饮食调节增强身体体质,并对于自身一些易感疾病起到预防效果。

对于一些有特殊需要的群体,譬如幼儿、老年人、哺乳期妇女,更应该通过饮食疗法补充他们在各阶段的不同需求。

自身患有疾病的人群,需要遵循辩证施以饮食疗法的原则,注意观察患者的疾病表现和病理,视饮食疗法为各种疾病治疗过程中的辅助疗法。

1论述饮食疗法的渊源我们国家应用饮食疗法的历史已经相当久远,从上古时期起,饮食疗法与医药同时萌发并逐渐发展,待到商周时期,饮食疗法已经初具雏型。

甚至当时的统治阶级还专门为了更好的发扬饮食疗法而设立了食官以及食医,主要负责皇室的饮食卫生和营养问题。

而饮食疗法的理论基础被确定奠定主要依靠于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随着后几个朝代的逐渐充实,饮食疗法到了唐代已经可以说是集其大成。

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方》当中收录了关于食物治疗方面的食材多达162种,是现存最早的食疗专篇。

其弟子孟诜又在《食疗草本》当中对于存在医疗作用的食品种类进行了扩充,升至241种,属于我国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

但若说饮食疗法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还主要依靠于宋、金、元三个时期。

虽然“金元四大家”对于药物使用的理论基础都有不同的认定,但他们都共同认为科学的饮食可以有效防治疾病,是其基础条件。

元朝时期的太医忽思慧利用汉文编撰了著作《饮膳正要》,首次将食物的重要作用从防治疾病转向营养补充方面,这即是我国的第一本营养学专著。

中医行业的中医养生与康复技术

中医行业的中医养生与康复技术

中医行业的中医养生与康复技术中医养生与康复技术是中医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调理身体、促进健康,使人们在面对疾病和病痛时能够更好地康复。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与康复技术的相关知识和应用。

一、中医养生技术1. 脉诊与养生脉诊是中医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摸诊人体脉搏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中医养生中,科学地运用脉诊技术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理。

脉诊养生不仅可以帮助人们保持身体健康,还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2. 饮食养生中医养生强调合理的饮食结构对于健康的影响。

中医理论认为,不同的食物属性和烹饪方法对人体有不同的影响,可以通过合理的调配来达到身体的养护目的。

比如,若遇到体内湿气重的情况,中医师会推荐饮食上避免食用湿气重的食物,如油腻、辛辣等,以保持身体的平衡。

3. 中医经络养生中医经络养生是通过刺激和调理人体经络系统,促进血液和气血流通的技术。

中医经络养生方法多种多样,如推拿、针灸、艾灸等,这些方法都可以帮助人们舒缓疲劳、促进血液循环,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并有效预防和治疗一些常见的疾病。

二、中医康复技术1. 中医康复概述中医康复是通过中医理论和方法,辅助现代医学康复理论和技术,对各类疾病和健康问题进行康复治疗的一种综合性医疗模式。

中医康复技术包括针灸、推拿、理疗、中草药疗法等,这些技术可以促进病人的恢复和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2. 针灸康复技术针灸是中医康复中常用的技术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的经络和穴位来调整身体功能,促进病人的恢复。

针灸可以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上起到调节作用,对于一些神经疾病、骨骼肌肉系统的疾病以及内分泌失调等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3. 推拿康复技术推拿是一种通过推、拿、揉、按等手法对患者进行治疗的中医康复技术。

推拿可以帮助病人放松身心,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气血的流通,对于一些骨骼、肌肉、神经和内脏方面的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4. 中草药康复技术中草药疗法是中医康复中常用的一种技术。

中医养生与康复学

中医养生与康复学

中医养生与康复学
中医养生与康复学是中医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的是通过调整人体的内在环境,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加速康复的目的。

这一学科以中医的基本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康复医学的知识与技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康复体系。

中医养生学注重通过调整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方面来保持身体健康。

在饮食方面,中医强调“食疗同源”,即食物既是营养的来源,也是药物的一种。

通过合理搭配食物,可以达到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的效果。

在起居方面,中医提倡顺应自然,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以适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

运动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手段,适当的运动可以调和气血,增强体质。

康复学则是中医养生学的延伸,它主要针对疾病后的康复过程。

中医康复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人体阴阳失衡、气血不和的结果,因此康复的过程就是调整阴阳、调和气血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医康复学采用了多种方法,如针灸、推拿、中药等,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的目的。

这些方法在促进患者康复、减轻后遗症、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

总之,中医养生与康复学是一门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康复医学知识与技术,旨在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加速康复的学科。

它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等原则,注重调整人体的内在环境,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气血和调的状态。

这一学科的发展对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促进康复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运动养生与身体康复

中医运动养生与身体康复

中医运动养生与身体康复运动是维护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而中医运动养生更是一种独特的方法。

中医认为,运动与养生应该根据个体的体质特点和病情来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以达到身体康复的目的。

本文将从中医运动养生的理论基础、实践方法以及与身体康复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通过对中医运动养生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如何利用运动来保持身体健康,并在康复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中医运动养生的理论基础中医运动养生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平衡”和“气血调和”两个方面。

1.阴阳平衡中医将人体的功能调节分为阴阳两个方面,阴阳平衡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基础。

运动可以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促进身体的健康。

例如,阳气偏盛的人可以通过适当的有氧运动来消耗多余的阳气,达到平衡的效果。

2.气血调和中医认为,气血的畅通与否决定了人体的健康程度。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气血运行,促进气血的调和。

例如,中医推崇的太极拳就是一种能够通过盘旋流动的动作来促进气血循环的运动方式。

二、中医运动养生的实践方法中医运动养生的实践方法多种多样,适合不同人群的需求。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运动养生方法:1.太极拳太极拳是一种以柔和的动作和舒展的姿势为特点的运动方式。

它注重身体的内外调和,通过缓慢的动作和深呼吸来促进气血的循环。

太极拳的练习可以帮助身体放松,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2.气功养生气功是一种通过调节呼吸和运动来调和气血的方法。

常见的气功包括八段锦、五禽戏等。

通过练习气功,可以调整体内的能量平衡,增强身体的免疫力,预防和治疗一些慢性病。

3.适度有氧运动适度有氧运动包括慢跑、散步、游泳等。

这些运动方式能够有效增加心肺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人体的抵抗力。

中医认为,适度有氧运动可以消耗多余的阳气,适用于阳气偏盛的人群。

4.按摩推拿按摩推拿是中医运动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按摩和推拿,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缓解疲劳和肌肉酸痛。

按摩推拿还可以调整体内的经络,促进身体的健康。

三、中医运动养生与身体康复的关系中医运动养生与身体康复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中医藏象学说在传统养生康复中的应用论文(共2篇)

中医藏象学说在传统养生康复中的应用论文(共2篇)

中医藏象学说在传统养生康复中的应用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中医通过藏象学说理论对人体的认识藏象学说是中医生理病理的重要学说,是形成中医学理论的根本,为当今中医学的基础。

中西医结合研究者们称藏象学说是中医的“核心理论”,因为中医通过藏象理论认识人体最重要、最基本的生命现象,并进行生理、病理的系统归类。

1藏象的涵义传统中医理论体系中藏象的涵义藏象学说作为中医重要基本概念,《内经》在建立中医理论体系时早有系统论述,《素问?六节藏象论》就有专章命题讨论。

心、肝、脾、肺、肾五脏,含有实体器官和信息功能系统的双重涵义。

藏,指内藏之脏,它居于体内,外不可见;藏,还有脏器的意义。

象,是现象、形象,流露于外,可见的表现,可预测的征兆。

张景岳称藏象是“藏居于内,形见于外”(《类经》)。

直言之,藏象就是通过外在可见形象研究内在不可见事物的一种方法。

这种研究方法与现代“黑箱理论”有相似之处。

“象”可以认为是生命与疾病的“信息”。

肝、心、脾、肺、肾是古人以实质器官命名的一种功能单位,也可理解为五个信息系统。

虽有粗略解剖的脏器的涵义,但其功能信息的意义远远超过实体之外,与现代医学的脏器有根本的区别”。

《内经》以五脏(肝、心、脾、肺、肾)命名藏象系统,这五脏主要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同时,对具有传导变化水谷功能的脏器归属于“腑”一类,即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脏与腑两两表里配合,即为肝与胆、心与小肠、脾与胃、肺与大肠、肾与膀胱五个功能系统,这就是人们常称的藏象学说。

藏象概念要强调的是它有实体脏器与功能系统双重涵义,倘否定任何一方,言象无脏器,言脏腑不言“象”(功能)则均有偏颇。

“脏腑”,指人体内在视之可见、触之有形的实体脏器,它是古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运用解剖方法实际观测而来的。

中医养生与西医康复医学的应用对比

中医养生与西医康复医学的应用对比

中医养生与西医康复医学的应用对比中医养生与西医康复医学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它们在应用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对这两种医学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了解。

一、理论差异中医养生注重平衡和谐,强调人体的整体性。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养生过程中要维护身心的和谐,防止疾病的发生。

中医养生注重调节阴阳平衡和气血流动,通过中药、针灸、按摩等手段来调理身体,增强健康。

西医康复医学则更加注重解决具体的疾病和损伤问题。

西医康复医学侧重于对病患进行科学的评估与诊断,然后提供相应的康复治疗方法。

西医康复医学致力于恢复、改善和重建患者的功能,通过物理疗法、药物治疗、手术等方式来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

二、方法差异中医养生的方法多种多样,如饮食调养、运动养生、草药疗法等。

在饮食调养方面,中医注重五味平衡和药食同源的理念,根据个体差异和季节变化,进行食物的搭配和烹饪方式的选择。

在运动养生方面,中医强调适度的运动对身体的益处,如太极、气功等。

西医康复医学则采用更多的科学技术手段来进行康复治疗,如物理疗法、语言矫治、肌肉训练等。

康复医学通过系统的评估和诊断找出具体问题,并针对个体情况制定康复计划,通过专业医疗团队的合作进行治疗。

三、治疗范围差异中医养生更注重预防和健康的维护,通过调理身体,促进机体自愈能力的提高。

中医养生可以应用在各个年龄段,包括健康人群的养生保健,以及疾病康复期的辅助治疗等。

西医康复医学则更侧重于疾病和损伤的治疗,通过康复技术、康复设备等手段,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和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治疗主要适用于各类疾病后的康复过程,如中风康复、骨折康复等。

四、文化背景差异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深植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之中,注重和谐、平衡的生活方式,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和中国人的生活观念。

西医康复医学则主要源于西方现代医学体系,强调科学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更加注重客观的科学研究和实证。

浅谈中医养生康复学的概念及其特点

浅谈中医养生康复学的概念及其特点
科范畴 :并在 此基 础上探 讨该 学科 的主要特 点 ,说 明其优 势所在 ,力 图让更 多 的人 了解 它 、应用它 , 以造 福 于人类 。 关 键词 :中医养 生康 复学 ;概念 ;特 点
d i 03 6 / i n 17 —7 92 1 . . 1 o :1 . 9 .s .6 22 7 .0 01 0 9 js 65 文 章编号0 6 22 7 2 1 )一 60 6 —2
11 养生与 中医养生学 养 生一词最早见于 《 . 庄子 ・ 内 篇・ 养生主》 ,载 “ 文惠君日:“ 善哉 !吾闻庖丁之言 ,得 养生焉 ” ,故 “ 。 庖丁解牛 ”实为讲解养 生之道 。养生一
词,原是广义的。《 吕氏春秋 ・ 节丧》“ 知生者也 ,不 以害 生,养生之谓也 ” 老子 ・ 。《 五十》“ ,养也 ” 摄 。养生 ,又

中医养生学、康 复学研究对象 、适应范围虽不同, 但在 中医学的历史上 ,两者 的学术渊源、理论基础 、方 法技能是共通互用的 , 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和促进健康 。 其 将 中医养生与康 复统 一在一 门学科 内,这是中医学的一 大特色 。中医养生康 复学既有 自然科学属性 ,又有社会 科学属性 ,是 自然科 学和社会科学 的交叉产物 ,也体现 了中医学防治结合、治养 结合 的观念 。 2 中医养生康复学 的特点 中医养生康 复学是从几千年实践经验 中总结出来 的 科学 ,其 内容包括预 防医学 、临床医学、心理医学 、行 为科学、保健医学、天文气象学 、地理医学、社会 医学 等学科知识,是以健康长寿 为 目的的综合学术体系。除 自身的中医药理论外 ,与 中国的传统文化密切 相关 ,而 这也是中医养生康复学的优势所在 , 其主要特点表现有 : 21 独特的理论体系与治疗方法 中医养 生康复学是从 . 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科学 , 历经数千年,以其博大精深 的理论和丰 富多采 的方法 闻名于世。 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 的组成部分 ,它贯穿了中医学的独特理论 ,如整体观念、 阴阳五行、脏象、气血津液、辨证论治、治未病等;同时 使用 了众多独具特色的治疗方法 ,如针灸、推拿、气功、 导弓等 , l 充分调动人体 1然平衡能力;配以食疗 、药疗培 3 补元气, 调理脏腑, 提高人体抗病愈疾的能力; 多法并举 , 既能愈疾,又能养生,对常人保健和 已病康复 , 都有 良好 的作用,具有独特 的东方色彩和 民族风格。

中医养生与保健论文

中医养生与保健论文

中医养生与保健论文摘要:中医养生和保健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以及养生原则和养生保健方法,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

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医养生的方法,亚健康与养生,推拿按摩保健理论基础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中医养生,按摩保健,亚健康一、引言中医养生方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与历代医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反复探索、求证,逐步认识与实践后形成的,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

如《灵枢本神论》中指出:“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

和喜怒而安居处。

节阴阳而调刚柔。

”这是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活力。

二是当脏腑间偶有失和,及时予以调整以纠正其偏差。

这两方面内容,作为养生指导原则之一,贯彻在各种养生方法之中。

如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精神养生中强调调情志舒畅,避免五志过极伤害五脏;饮食养生中强调五味调和,不可过偏等。

二、中医养生的方法1. 四时养生春三月,此为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为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

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毋泄皮肤,使气极夺。

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2. 精神养生中医主张形神俱养,首重养神。

养神之道贵在一个“静”字。

使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保持在淡泊宁静的状态,做到摒除杂念,内无所蓄,外无所逐。

《中医养生康复学》教学方法初探

《中医养生康复学》教学方法初探
活中的,医学 中的,中医的、西医的知识交织重叠在一 起,且信 息量大 ,为本课程的讲授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 如何在有 限的时间里系统地传授较多的养 生康复知识 , 更利 于学生掌握和记忆 , 成为我们教师 的一项重要任 务。 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 ,对其教学方法做如下探讨。
3 结合学生知识结构 问题式教学 突出重点 本课程一般开在大三阶段,基础课 大都学完 ,临床 课也学 了一部分 。在授课过程 中,在讲到病证 时,对学 过的知识 ,采用 问题方式 , 行提 问,如讲到糖尿病时 , 进
的充分注意和重视 ,重点突 出,便于记忆。 4 在讲授内容上 注重传统 与时代特点的交融 在讲 到中医康 复时,不仅讲其理论 、对象及特 点, 还需要对现代康复 医学 的内容有选择的讲授,如康 复评 定、康复治疗技术 ,这些 内容反映 出时代的特 点。在讲 授 内容上 ,注重传统与时代特点 的交融 。对传 统康复方 法和现代康 复方法进行 比较 ,在 比较 中掌握各 自康复 的 特 点和优势 ,在 临床 中 自觉地加 以运用 ,提 高综合康复 效果 。如讲到心理治疗技术时,用 以情 胜情法 、疏导疗 法等传统心理疗法和暗示疗法,行为疗 法,生物反馈疗 法等现代心理疗法 ,以达到中医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方 法 的共 同掌握 。当今社会 ,心理学知识单独掌握 中医心 理或现代心理学都是不够的。在 学习中要求学 生掌握各 自心理疗法 的特 点,适应 证,实际运用 时可收到事半功 倍之效 。在讲到康复评定时,既要注意 中医传统 的四诊 评定 ,还应重视现代康 复学评定技术 的运用 ,做到定性 和定量的结合 ,把辨证和辨 障碍情况结合起来 ,可 以更 全面 了解病情和 障碍 中医辨证施治和障碍的现代功能 锻炼相结合 ,获得更好的综合康 复效果 。 5 注重 知识 的连贯系统 适 当举例 本课程主要讲 四种状态 ,健康 、亚健康、疾病 、功 能障碍。研 究在这不 同状态下如何用一定的方法保 持健 康 ,逆转亚健康状态 ,康复疾病和功能障碍 。授课 时要 注重 前后 内容 的连贯系统 。如在讲老年病、慢性病等疾 病 时,把有联系 的病 串起来讲 ,举例说明。如肥胖 、高 血脂 、 高血压、高血糖和中风病之 间有一定的 内在联系 。 肥胖症继续发展 ,会导致高血压、高血脂 、高血糖 ,这 些病若长时 问得不到控制会导致脑血 管意外 ,出现肢体 运动功能的障碍,影响患者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从而 可 以看 出早期预 防的重要性 , 实抓好康复的三级预防 , 切 级预防是关键 。并且花钱 少、痛苦 小、效果好 ,充分 ・ 体现 了中医 “ 治未病 ”的思想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暨南大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中医养生康复思想与亚健康
学院:医学院
学系:中医系
专业:中医专业
课程名称:中医养生与康复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2年5 月12 日
中医养生康复思想与亚健康
【摘要】
当今社会,由于人们精神压力大和不良生活习惯等原因,造成全球约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本文透过中医养生与康复思想,分析自身体质、身心健康状态和生活习惯等,并加以纠正和调整,使自身得以健康长寿。

【关键词】
中医养生康复思想亚健康成因分析措施
目录
●绪论
●利用中医思想分析亚健康成因
●以中医养生与康复思想分析自身体质●调节自身体质与调整生活习惯的措施●结论
绪论
钟南山说,健康就是幸福,有了健康不等于有了一切,但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

而在当今这个看重金钱和名誉的社会中,健康逐渐被人们所忽视。

特别作为年轻人的我们,为了所谓的名利,不惜以自身的健康作为代价,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过着“以命换钱”的生活。

结果人到中年身体开始每况愈下,开始出现各种疾病,每日服药打针,过着“以钱换命”的日子,最终还是不能得以长寿。

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因为那时为时已晚矣。

当今有七成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游离状态,又称为“慢性疲劳综合症”。

如果保健及时得当有望回到健康状态,相反则必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以人自身的与人与自然的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讲究天人合一,通过调节各脏腑气血平衡,充养人自身精气神,来得以健康长寿。

这种思想与理论对于亚健康状态的调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大量临床试验也证明,中医对亚健康状态人群的康复确有很好的疗效。

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高效地工作与学习,才能绘制自己灿烂的人生。

这就需要我们平时进行科学的调节和自我保护,这样健康才会永远跟随着你。

亚健康的成因
一、情志内伤。

根据相关调查,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患者年龄多在18至45
岁之间,其中城市白领,尤其女性占多数。

这些年龄段的人因为面临高考升学、商务应酬、企业经营、人际交往、职位竞争等社会活动,长期处于紧张的环境压力中,易产生强烈的焦虑,恐惧等情绪。

中医讲情志正常情况下不治病,但突然、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出了人体调节能力,造成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导致疾病。

情志内伤会影响脏腑气机,引发多种病证。

二、饮食失宜。

现在人们由于学习工作紧张或保持身材等原因,经常不吃
某次正餐。

就笔者而言,起床较晚,害怕迟到,经常不吃早餐。

不吃正餐一方面造成气血亏虚,另一方面也可损伤胃气。

此外,现在食物多高脂肪高热量,而人们大多喜欢肥甘厚味,造成饮食过饱。

久之可脾胃久伤(《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或营养过剩,发展为消渴、肥胖、心脉痹阻等。

当今社会,食品安全问题十分严重,易造成饮食不洁,长期食用不洁食物,造成有毒物质在人体内聚集,使人患病。

三、劳逸失度。

现在人们工作学习量大,易造成劳神、劳力过度。

个人而
言,有时为了考试,通宵看书复习。

易伤气血,造成失眠,心悸,头晕等。

每逢周末,总会睡懒觉,造成过逸,造成气机不畅,阳气不振,从而食少,胸闷,腹胀等。

四、生活环境。

中医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有洁净充足的水源,新鲜的
空气,充沛的阳光,良好的植被、秀丽的景观等适宜人类生活的环境,才会助于人类的健康。

但现在城市环境污染严重,严重影响人们健康。

以中医养生与康复思想分析自身体质
在中医中,每个亚健康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体质,每个亚健康人体质不同,其养生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想要调整自身体质,必须要弄清自身是什么体质,然后才能以此加以调养。

中医把亚健康体质概括为九种:阳虚质,阴虚质,气虚质,血虚质,痰湿质,痰热质,瘀血质,气郁质。

特禀质。

下文介绍四中最常见的亚健康体质。

1.阳虚质。

阳虚质的人北方比较多见,女性比男性多见。

其主要表现为:体
质虚弱,面色晄白,毛发易落,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喜热饮,自汗,精神不振,睡眠偏多,小便清长,大便溏薄。

导致这种体质的原因可能是病程日久,久居寒凉之地,气虚进一步发展,年事高,或过食寒凉之品等导致脏腑机能减退,机体失去阳气温煦,寒从中生。

2.阴虚质。

在干燥多风的西部地区较多见,也多见于学生或年轻人。

其主要
表现为:形体消瘦,五心(手足心和心口)烦热,面色潮红,有烘热感,目干涩,皮肤偏干,口渴喜冷,舌红少苔,大便干燥等。

导致这种体质的主要原因是熬夜劳累,热病后期,杂病日久,情志过级,房事不节,过服温燥之品等导致阴液暗耗,阴不制阳。

3.气虚质。

在西部高原地带和东北方较多见,也多见于没有工作的人,学生
和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

其主要表现为:面色晄白,目光少神,少气懒言,性格内向,胆小,精神疲惫,肢体易疲乏,易自汗,易感冒,或头晕目眩,健忘。

导致这种体质的人多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年老体弱等元气匮乏;久病,重病,劳累等耗伤元气,而致元气匮乏或耗伤。

4.血虚质。

女性多见于男性,老年亦多见。

其主要表现为:头晕眼花,心慌
失眠,神疲乏力,手足麻木,两目干涩,皮肤干燥,面色淡白,指甲淡白变软等。

造成血虚的原因:外伤失血过多、月经过多,或其他慢性失血皆可造成血虚证、暴饮暴食,饥饱不调,嗜食偏食,营养不良等原因,均可导致脾胃损伤,不能化生水谷精微,气血来源不足,而导致血虚;劳作过度、大病等耗伤精气,或大汗呕吐耗伤阳气阴液,劳力过度耗伤气血,久之气虚血亏。

调节自身体质和生活习惯的措施
通过以上的方法分析自身,分析发现,笔者自身属于阴虚体质和湿热体质的人。

因为笔者自身有如下表现:1.五心烦热,夜间尤甚;2.目干涩,经常要用点眼液;
3.小便短黄;
4.舌红少津(阴虚表现)。

1脸生痤疮,脸部伴有油光;2.口粘,口苦口干,没有胃口3.身重困重,不想锻炼,每次一跑步都感到无力(湿热表现)。

这些表现主要由我的生活习惯和我所处的环境引起的。

作为一个大学生,平时晚上很晚睡觉(因为同宿舍的同学都晚睡,自己也就这样习惯了,平时都12点多睡觉),晚上夜不寐,身不能潜阳,耗伤阴液,各脏腑无法修养,造成阴虚,抵抗力下降(卫气不能潜入体内得以修正)。

由于晚上不睡觉,早上起得很晚,结果不吃早餐,晚上耗伤的气血津液无法得以补充,加重阴虚。

本人平时喜欢吃些肥甘厚味,如油炸的鸡腿、烤鸡翅、红烧肉等,易造成体内痰湿停积。

本人性情急躁情绪易失控,遇事不冷静,易引起阴虚。

平时自己不怎么锻炼,自身气机无法调达经络,疏通气血,造成湿热内停。

再加上岭南地区,天气湿热,自身易生湿热。

以上我了解到自身是一个阴虚有湿热体质的人。

我根据自己所学中医养生与康复理论知识,结合自身生活状况,对自己今后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一些调整。

具体调整如下:
1.起居方面。

中午保持一定的午睡时间,避免熬夜,尽量在11点之前上
床睡觉。

按照四时变化,对自己睡眠进行调整,譬如,春季夜卧早起,
夏季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

2.饮食方面。

多吃甘凉清淡的食物,如,鸭肉、龟、绿豆、黄瓜、包心菜
等。

少吃辛温燥烈肥腻的食物,如羊肉,肥猪肉,油炸类食品,狗肉,
韭菜等。

一日三餐,必不可缺。

平时可以喝些菊花茶,自己炖苦杏仁炖
雪梨(苦杏仁10克,雪梨一个,冰糖30克。

)来进行食疗。

3.运动方面。

平时加强锻炼,把自己玩游戏的时间来用来锻炼。

以此疏通
经络,条畅自身气机,推动气血运行,将自身的痰湿等排出体外,并加
强自身抵抗力。

4.情志方面。

平时宜克制情绪,遇事要冷静,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

可以
一练书法、下棋来怡情悦性,用旅游来寄情山水、陶冶情操。

平时多听
些舒缓的音乐,防止恼怒。

结论
通过以上的论述,自身可以利用中医思想对自己进行全面的分析,能够利用中医养生与康复思想对自身的不良生活习惯进行调整,并可以通过一些中医康复手段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改善。

可以认识到自身健康的重要性和亚健康的潜在危险。

自身不健,何以治病救人?作为未来的医生,更应该注意自己身体,只有自身身体健康,才能给病人治病。

保持健康并不难做到,只要平时加以注意,利用中医养生思想多加以调养,健康会永远在身边。

参考文献
1.《中医养生》[Z].百度百科[5] [6]
2.陈立国纪立金主编《中医基础理论》暨南大学出版社
3.张献珍《当代人出现亚健康的主要原因》《大众文艺(理论)》
4.孙立《新编中医诊断学精要》暨南大学出版社
5.《黄帝内经素问》中华中医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