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故都的秋》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合集下载

故都的秋一等奖教案

故都的秋一等奖教案

故都的秋一等奖教案故都的秋一等奖教案一、文章类型本文是一篇散文,主要探讨了故都的秋的独特魅力。

通过对故都秋景的描述,作者表达了对故都的深切怀念和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二、关键词1、故都的秋2、秋天3、落叶4、文化底蕴5、历史背景6、文学背景7、景色描写8、情感表达三、教案1、导入通过让学生欣赏一些故都秋景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并激发他们对本文的兴趣。

2、文章阅读让学生阅读全文,注意体会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情感表达。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景色描写,理解作者通过文学手段呈现出的秋天景色。

3、讲解生词和难点讲解文章中的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4、深入分析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关注故都秋天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

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都秋天的独特魅力。

5、写作技巧讲解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如如何通过文学语言描绘景色、如何表达情感等,让学生学习并借鉴作者的写作方法。

6、课堂互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秋天的感觉和经历,以及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探讨故都秋天的意义和价值。

7、作业让学生模仿作者的写作风格,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秋天的文章,要求表达出对家乡秋天的真实感受和情感。

四、总结本文通过对故都秋天的探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秋天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通过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学生能够更好地描绘秋天景色,表达自己的情感。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和写作技巧,同时激发他们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故都的向往。

故都的秋说课稿_设计故都的秋说课稿_设计《故都的秋》说课稿设计一、课文悟读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就是通过对故都秋景细腻描摹,抒发了作者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自然隐喻式的内心感受。

在许多篇章中都或明或暗地寄寓着作者自己的身世、心境与主观感悟。

从审美境界去看,这确实又是一种主观感情的抒发,表现出独特的“这一个”,即作者的独特个性。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

1 《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郁达夫其人其事,以及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分析作者笔下充满画面感的北平秋景,体会作者随性而细腻的笔法。

3、感受季节轮换、物候变迁作为连接一个地方与人们对这个地方的情感的纽带的作用。

【教学重点】分析充满画面感的北平秋景,体会作者随性而细腻的笔法。

【教学难点】感受季节轮换、物候变迁的纽带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1、简介郁达夫。

通过提问学生、阅读注释,郁达夫给世人留下的印象是“从事抗日活动"、“革命烈士”。

然而他与我们惯常印象中的“革命烈士"不同,他有着文人的雅致与细腻。

在更多的时候,他是以一位成功的文学家的身份而被我们记忆的。

早年他和另一位大文学家郭沫若一同创立了文学社团“创造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他的创作充满了诗意和抒情性。

他的创作成就主要在小说上,然而他的小说并不强调情节的紧凑、构思的巧妙,而是以强烈的诗意和抒情来笼罩整个故事,从而表达他内心对于生活的真实感受。

代表作《春风沉醉的晚上》。

他的散文更是凝聚了浓烈的情感,在诗情画意的描写中让人感受到生活中的美。

他的散文读来看似非常随性,不拘章法,就像是跟亲朋好友聊天一样,真诚的倾诉让人内心有所触动。

这种真率自然的手法,不仅在传统散文中少见,在当时的文学创作中也很少见,对当代的散文创作是有影响的。

这种集真正的文学家与革命家身份于一体的人,是一个非常丰富的人,值得我们去仔细关注。

2、“秋"。

惯常的“秋”的印象:“悲秋"。

郁达夫笔下的“秋”却有着另外一番味道。

就如同刚才说他的这个人一样。

请学生出声阅读课文。

感受作者对“秋"的感觉。

找出作者集中描写“秋景”的段落,尝试概述这些景致。

二、课文分析1、标题:《故都的秋》。

“故都"二字,带出了北京的历史感。

对曾经深深热爱的城市的怀念、眷恋之情,而且还带上了一点文人的诗意。

故都的秋获奖教案

故都的秋获奖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故都的秋》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9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文章的结构,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3)了解作者老舍以及《故都的秋》的背景资料。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散文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珍惜故乡的美好时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

难点: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老舍以及《故都的秋》的背景资料。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课后注释,疏通文字障碍。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学生齐读课文,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深入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

(2)学生通过实例分析,体会作者的表达效果。

3.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爱国情怀。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 分析作者的表达技巧,写一篇短文。

3. 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方面,给予适当评价。

2. 课后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给予具体指导和鼓励性评价。

故都的秋一等奖教案

故都的秋一等奖教案

教案《故都的秋》一等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故都的秋》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描绘手法,学会鉴赏散文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故都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内容1.文章背景:《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先生于1934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描绘了北京秋天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深深眷恋。

2.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描绘。

3.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北京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

2.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描绘。

4.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故都秋天的感受,激发学生对故都文化的热爱。

5.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批判性思考,如文章的写作手法是否恰当,作者的情感是否真实等。

6.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1.写一篇关于故都秋天的作文,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2.搜集关于故都秋天的诗词,进行鉴赏。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分析,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激发了学生对故都文化的热爱。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避免表面化的理解。

同时,应加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所提高,批判性思维得到培养。

但在作业布置方面,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实现,但仍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以提高教学效果。

分析讨论环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1.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1)比喻:让学生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分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理解比喻在描绘秋天景色中的作用。

故都的秋一等奖教案

故都的秋一等奖教案

故都的秋一等奖教案故都的秋一等奖教案一: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一篇典型的抒情散文,作者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自己内心的“主观色彩”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浑然一体,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作为散文鉴赏的起始课,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教学目标:1、赏析本文秋景,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及严谨呼应的结构。

3、研究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4、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阐发故都的秋的特性。

2、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和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学生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读以下诗词名句,找出共同点与分歧点。

(出示名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月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枚《山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沁园春长沙》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那边?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2、谈话:以上诗句有的悲秋,有的颂秋,“自古文人多悲秋”,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一起去感受、品味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

(显示课题)2、欣赏视频朗读,感知课文内容1、欣赏视频朗诵。

(1-11自然段)2、思考:(多媒体显示)(1)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清、静、悲凉提示:这是北国之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完整)《故都的秋》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完整)《故都的秋》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品味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学习文本抓景物特征写景的手法2.过程与方法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感受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三、教学方法整体感知——朗读品味-—鉴赏评价——实践创新四、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五、设计思路作者眼中,“悲凉”是美好的,哪怕是秋天带来的死亡都是美好的,作者感受到的秋的衰败、秋的死亡,其实就是一种人生的感悟,一种对生命的认识,因此在作者看来,这是一种人生享受。

反映出作者的高雅的人生境界。

本课设计紧扣“清、静、悲凉”,结合自己的感受品味写景文字的特点。

六、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感受到的是壮丽;杜甫登高,远望“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的景象,感受到的是悲凉.柳永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感受到的是凄苦.由此可见,一切景语皆情语。

那么,达夫对于“故都”的秋又寄予了怎样的情怀呢?我们一起来评赏、探究一下郁达夫写于七十年前的一篇散文——《故都的秋》。

(二)、整体感知作家作品简介:郁达夫和郁达夫优美、颓废、伤感和灰冷的文风。

(幻灯片显示资料,老师给予介绍。

)(三)、解题从标题看作者的情感倾向和文章的风格:“故都”二字意味着北平不再是垂拱天下的政治中心,亦非京都繁华之地,但还是拥有数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的旧都。

“故都”与“秋"所组合的标题,既让人肃然感受到故都的苍凉和凄清,也会很自然地读出作者心中对这座历史名城的珍爱、赞叹及深情的眷恋和向往.(出示幻灯片)(四)、鉴赏1。

故都的秋的总体印象?清--静-—悲凉2。

给文中出现的5幅画分别起一个名字?小院清秋——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斜阳—-清秋佳果3。

作者用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但作者觉得这样仍然意犹未尽.因此在第13段,再次提到了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并运用形象的比喻,以排比的句式进行鲜明的对比来体现两者的不同。

故都的秋教案一等奖12篇

故都的秋教案一等奖12篇

故都的秋教案一等奖12篇一、教学设计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

生成性的语文课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有一群孩子在课堂麦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戏、狂奔、乱跑,新的活动不断生成。

教师就是站在那麦田悬崖边的守望者,守望着这片麦田,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不让学生迷失于课堂生成。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致和开发性学习的欲望为起点,课堂上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将他们带到思维的边缘,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二、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篇。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

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融化在一起,表现出故都之秋的特色和作者的独特感受的作品。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用阅读能力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将分为两课时来学习。

第一课时从内容和背景方面研读文章,感悟探究作者情感;第二课时从语言和艺术手法方面,体察作者情感。

这是第一课时的设计方案。

三、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既要让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色,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2)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故都的秋》公开课获奖教案

《故都的秋》公开课获奖教案
《故都的秋》公开课 获奖教案
REPORTING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内容与步骤 • 学生活动与互动环节 • 课程总结与反思
目录
PART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REPORTING
《故都的秋》背景及作者简介
《故都的秋》是现代著名散文家郁达夫的一篇经典散文,作于 1934年。文章通过描绘故都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表达 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改进措施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散文鉴赏 的专题训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 主阅读相关文本,拓宽视野,加深对 散文的理解和认识。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多表达
观察
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点滴 美好。
思考
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深入思考,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 人生哲理。
PART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REPORTING
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
01
02
03
总分总结构
文章开头总起,中间分述 秋天的不同景象,结尾总 结全文,表达对故都秋天 的怀念之情。
情景交融
通过对秋天景象的细腻描 绘,将自然景物与作者的 主观情感融为一体,达到 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语言凝练
运用简洁、生动的语言, 准确传达出秋天的神韵, 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在课堂上安排时间,鼓励学生展 示自己的作品。
作品可以是文字、绘画、摄影、 手工制作等,展现学生对秋天的 独特感受。
通过课堂展示,培养学生的创造 力和表达能力,提高自信心。
PART 06
课程总结与反思
REPORTING

【配套K12】故都的秋获奖教案

【配套K12】故都的秋获奖教案

故都的秋获奖教案《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散文,也是郁达夫的代表作,那么故都的秋获奖教案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故都的秋获奖教案一、教学内容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一单元的第2篇课文。

这个单元学习写景状物的散文,主要目的是引领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领略大自然,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这篇文章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体现了他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全文紧扣“清、静、悲凉”,描绘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秋果奇景”这五幅画面,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散文,示范作用仍不可忽视,因此,继续重视指导学生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难点放在运用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表现手法上,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作家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的思考。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我的教学对象是民办普通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大好。

但他们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初中学过朱自清的《春》,刚刚又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学时,我就要求每位学生必须人手一册课外杂志。

诸如《读者》、《散文》、《青年博览》、《小小说选刊》等等,让它们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资源,达到共享。

经过调查,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故都的秋教案全国一等奖

故都的秋教案全国一等奖

《故都的秋》教案全国一等奖
一、教学内容:《故都的秋》
二、教学目标:
1.阅读《故都的秋》这篇诗,读者能理解其中抽象的意象。

2.读者理解诗中出现的表象和意义。

3.读者体会诗中流露出来的思想内涵。

4.读者能发展出自己的想象力,演绎出自己的写作作品。

三、教学准备:
1. 准备一份《故都的秋》诗词歌赋的文字提示材料;
2. 准备多种形式的图形提示,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含义;
3. 准备各种形式的练习,包括短文填空、改写句子等,方便读者学习诗歌内容并培养他们创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
1. 准备练习:重点讲解《故都的秋》诗歌,引导读者理解诗歌中出现的抽象图像,表象意义,以及思想内涵。

2. 分组练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将诗歌抽象的意象比喻成合适的形象,运用到读者的生活中,从而更好地理解此诗歌的含义。

3. 习作:让学生自由发挥,延伸出其他相关诗歌内容,并写出一篇相关文章,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培养他们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
1. 按照指定的练习认真完成;
2. 独立思考,积极发表意见;
3. 根据此诗歌写一篇作文;
4. 根据此诗歌组织一个演讲。

故都的秋一等奖教案

故都的秋一等奖教案

故都的秋一等奖教案教案标题:故都的秋一等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故都概念,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释故都的意义;2. 通过学习秋天的特点和景色,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3. 通过秋天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故都概念介绍;2. 秋天的特点和景色的学习;3. 秋天与环保的关系探讨。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故都概念,并提问:“你知道中国的故都有哪些?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2.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并简要介绍故都的概念和意义。

二、学习秋天的特点和景色(15分钟)1. 展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的特点和景色,例如:树叶变黄、天空湛蓝等。

2. 学生观察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秋天的特点和景色,并引导学生用适当的形容词来描述秋天的美丽。

三、秋天与环保的关系探讨(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问:“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为什么我们要保护自然环境?”2.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讨论秋天与环保的关系,例如:秋天是大自然的收获季节,我们应该保护自然环境,让秋天更加美丽。

3. 教师提供相关的环保知识和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

四、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强调秋天的美丽和环保的重要性。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环境,写一篇关于秋天的作文,并提出自己的环保建议。

2. 解答学生对作业的疑问。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回答问题和讨论的积极性。

2. 批改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对秋天和环保的理解程度。

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公园或自然保护区,让学生亲身感受秋天的美丽和环保的重要性。

《故都的秋》公开课获奖教案完整定稿

《故都的秋》公开课获奖教案完整定稿

《故都的秋》公开课获奖教案完整定稿故都的秋公开课获奖教案一、教案主题:《故都的秋》公开课二、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故都的历史和文化;2. 学习秋天的相关知识和诗歌;3.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三、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介绍中国故都的概念和历史;2. 激发学生对故都的兴趣,引导他们思考和讨论。

Step 2: 学习秋天的知识(10分钟)1. 呈现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秋天的特点和景色;2. 简单介绍秋天的知识,如天气、风景、植物等。

Step 3: 学习秋天的诗歌(15分钟)1. 呈现秋天的古诗《登鹳雀楼》,引导学生朗读和解析诗意;2. 教授《登鹳雀楼》的相关生词和词语解释;3. 学生跟读和模仿朗读《登鹳雀楼》。

Step 4: 模仿写作(20分钟)1. 学生根据所学秋天的知识和诗歌,自由发挥写一篇秋天的描写文章;2. 学生互相交流,并提出修改意见。

Step 5: 听力训练(15分钟)1. 播放一段关于中国故都的古典音乐,让学生闭目倾听;2. 学生听完后,回答一些关于音乐的问题,并描述感受。

Step 6: 总结和展示(10分钟)1. 学生回答一些问题,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 选择一些学生主动展示他们写的秋天描写文章。

四、教学手段:1. 图片和视频展示;2. 听力训练;3. 问答互动。

五、教学资源:1. 中国故都的图片和视频;2. 中国古典音乐的音频。

六、评估和反馈:1. 课堂问答;2. 学生秋天描写文章的成果。

七、扩展:1. 鼓励学生自己收集相关秋天的图片和诗歌,展示给全班;2. 阅读更多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了解更多故都的历史和文化。

故都的秋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获奖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故都的秋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获奖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获奖教案一、教案背景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一个变换万象的季节。

在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时节里,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秋天的魅力,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探索的欲望呢?本教案将以北京为背景,通过多种活动与材料,让学生深入了解故都的秋天,感受北京的秋日风情,提高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北京秋天的特点和景色,如紫禁城、长城、颐和园等;- 学会运用形容词和名词等词语描述北京秋天的美景;- 掌握描述秋天的常用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多媒体和实地调研等方法,积累素材并整理成课堂展示内容;- 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参与到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

3. 情感与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表达;- 增加学生对自然和文化的热爱;- 提倡积极乐观、团结合作的态度。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北京秋天的景色视频,引发学生对秋天的美好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教学重点介绍北京作为故都,拥有独特的秋天美景,如何使用形容词和名词等词语来描绘北京的秋天。

3. 教学过程- 学生观看图片和图表,描述北京秋天的景色;- 学生利用多媒体和实地调研等方式,收集与北京秋天相关的图片、诗歌、音乐等素材;- 学生以小组形式整理素材,制作成小报、海报等形式展示;- 学生自由发挥,设计并实施一堂与秋天相关的小活动,如摄影比赛、寻找美丽的经典句等;-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互相评价和鼓励。

四、教学评价与改进通过学生的小组展示和课堂活动的结果,评价学生的表达和观察能力。

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身的反思,对教学过程进行改进,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五、教学延伸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更多的课外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秋游,参观博物馆或美术馆等,以丰富学生对秋天的直观感受,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艺术、观察和表达能力。

(完整版)《故都的秋》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完整版)《故都的秋》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难点问题解决方法探讨
理解作者情感
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但这种感悟比较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感受作者的情感。
把握文章风格
文章的风格比较独特,既有诗意的描绘,又有哲理的阐述。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这种风格。可以通过对比分析 其他类似风格的作品,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本文的风格。
《故都的秋》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在教学过 程中,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一主题。
分析文章结构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写北国之秋,再分写北平秋色,最后总结全文。通过分析文 章结构,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脉络。
赏析精彩语句
文章中有许多生动传神的语句,如“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 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通过赏析这些语句,可以帮助学生领略作者的 语言魅力。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关注学生个体差 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采用 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例如,对于 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采用辅助阅 读材料或个别辅导等方式帮助他们提 高理解能力;对于文学素养较高的学 生则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 究和思考。
THANKS
感谢观看
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但仍以传统讲 授为主,未能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资 源等,导致课堂氛围略显沉闷,学生兴趣未能得到充分调 动。
学生个体差异关注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在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方面存在欠缺,导致在理解文本和参与课堂讨论时存在困 难。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关注这部分学生的需求 ,导致他们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故都的秋》

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故都的秋》

学生表现评价方式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听讲、思考、发言、交流等方面, 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
作业完成情况
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作业量、作业难度、作业质量等方 面,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果。
测验或考试成绩
通过测验或考试的方式,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03
开展实践活动
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如观察秋天的景色、拍摄秋天的
照片、撰写秋天的日记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故都
07
的秋》总结与展望
本次课程总结回顾
教学目标实现
本次课程围绕《故都的秋》这一主题,通过讲解、讨论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成功引 导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实现了教学目标。
情感升华
引导学生思考秋天对人们情感的 影响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
趣和人文素养。
作业布置
布置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作业,如 读后感、续写等,巩固学生的学
习成果并拓展其思维深度。
04
学生学情分析与应对策略
学生学情分析
1 2
知识储备 学生已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和阅读技巧,但对 《故都的秋》的背景、作者及文章深意了解不足。
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故都的秋》
目录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教学内容与方法 • 教学过程设计 • 学生学情分析与应对策略 • 教学评价与反思 •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 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故都的秋》
总结与展望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故都的秋》背景介绍
01 作者介绍
郁达夫,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阅读理解

《故都的秋》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故都的秋》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教学方法方面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
教学过程方面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流畅、自然,是否能够引导学 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是否有需要调整或改进 的地方。
06
教师素养提升途径
加深对《故都的秋》理解、研究论文等,全面深入地理解 作品的主题、情感、艺术手法等。
归纳小结
知识点总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包括 文章结构、语言特色、情感主题
等,帮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
学习方法指导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引导学 生将所学方法应用到日后的学习
中,提高学习效率。
拓展延伸
推荐学生阅读郁达夫的其他作品 ,鼓励学生深入了解郁达夫及其 作品风格,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04
学生学情分析
极性。
05
教学评价与反馈
教学评价标准制定
教学目标达成度
01
是否明确、具体、可操作,学生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与方法
02
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过程与效果
03
是否流畅、自然,是否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达
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学生表现评价方式
情感主题探讨
深入分析文章中的情感主题,挖掘 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引导 学生体会游子的思乡之情。
练习环节
阅读理解
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 ,检验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仿写训练
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故 乡的情感和记忆,增进学生对故乡文 化的理解和认同。
让学生模仿文章中的写作手法,进行 仿写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故都的秋一等奖优秀教案模板(精选)(2024)

故都的秋一等奖优秀教案模板(精选)(2024)

学生更好地改进和提高。
鼓励与激励
03
在反馈中注重鼓励和激励,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绩,增强学生
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19
05
教学反思与改进
Chapter
2024/1/30
20
总结教学经验
2024/1/30
突出文化特色
本次教学以故都的秋为背景,深入挖掘了传统文化内涵, 通过让学生感受秋天的气息、了解秋天的文化,成功引导 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 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观察自 然、抒发情感等。
布置课后作业,如阅读相关文 学作品、收集秋天的诗句等,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学习。
15
04
教学评价与反馈
Chapter
2024/1/30
16
设计评价策略
01
02
03
确定评价目标
明确学生应达到的知识、 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 目标。
2024/1/30
12
讲授新课:深入解读,赏析美文
01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注意语音、语调 和停顿。
02
分析课文结构和写 作特点,帮助学生 理解作者的情感和 写作意图。
03
逐段讲解课文内容 ,重点赏析文中的 景物描写和情感表 达。
04
拓展相关知识,如 文学史上的秋天意 象、作者的其他作 品等。
2024/1/30
践所学的写作技巧。
写作讲评与指导
对学生的仿写作品进行讲评,指 出优点和不足,给出改进建议,
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
2024/1/30
9
实践活动设计
1 2
实地考察
组织学生到具有秋天特色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 如公园、山野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秋天的美景, 激发写作灵感。

故都的秋教案获奖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获奖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获奖教案故都的秋教案获奖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秋天的故都(可选北京、南京等)为主题,带领学生了解秋天的特点和文化,并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该教案适用于小学三年级,涵盖了语言、科学、社会、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

教案目标:1. 了解秋天的特点,如天气、植物、动物等。

2. 了解故都的文化和历史。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4. 培养学生对秋天和故都的热爱和兴趣。

教学重点:1. 秋天的特点和文化。

2. 故都的文化和历史。

教学资源:1. 图片和视频素材:展示秋天的景色、植物、动物,以及故都的名胜古迹。

2. 书籍和资料:关于秋天、故都的文化和历史的相关书籍和资料。

教学活动:1. 观察与描述:学生观察秋天的景色、植物、动物等,用形容词描述并画出来。

2. 朗读与演讲:学生朗读关于秋天和故都的短文,并进行小组演讲。

3. 研究与展示:学生分组研究故都的名胜古迹,制作海报或展板进行展示。

4. 创作与表演:学生根据秋天和故都的文化创作故事或小品,并进行表演。

5. 参观与体验:组织学生参观故都的相关景点,如故宫、颐和园等,亲身体验秋天和故都的魅力。

教学评估:1. 学生观察与描述的记录和画作。

2. 学生朗读和演讲的表现评价。

3. 学生研究和展示的海报或展板评价。

4. 学生创作和表演的评价。

5. 学生参观和体验的反馈评价。

教学延伸:1. 邀请当地文化专家或历史学家进行讲座,深入了解故都的文化和历史。

2. 组织学生参与秋天的艺术活动,如绘画、摄影比赛等。

3. 组织学生写作比赛,以秋天和故都为主题进行创作。

4. 鼓励学生进行秋天和故都的研究报告,提高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

教案总结: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秋天的特点和故都的文化,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对秋天和故都的热爱和兴趣。

教案中的多种教学活动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使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故都的秋》全程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全程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全程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教学设计《故都的秋》全程教案《故都的秋》教案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

二、能力目标:让学生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与重点: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教学过程及步骤:一、以事例导入,点明学习重点。

今天,我们要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下面我们先来分析一个事例,假如你今天心情很好,一出门就遇见阔别多年的老朋友,那么,当你现在坐在公园的长凳上听着耳边的鸟鸣时,你就会觉得鸟的叫声非常的悦耳。

换一种心境,假如你今天比较倒霉,在马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时你听到鸟的叫声就会觉得心烦。

对相同的景,不同心情的人对景的感受就会不一样,那么写出来的景当然就会不同了,这就叫做“景随情异”(板书)。

可见,情与景的关系非常密切,弄清情与景的关系,也是我们今天学习《故都的秋》的一个重点。

二、通过比较阅读,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下面我们先来看几首同样也是以秋为描写内容的诗歌:材料一:孟郊《秋怀》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材料二:刘禹锡《秋词》(一)(二)自古逢秋悲寂寥,山明水净夜来霜,我言秋日胜春朝。

数树深红出浅黄。

晴空一鹤排云上,试上高楼清入骨,便引诗情到碧霄。

岂如春色嗾人狂。

1、分析孟郊《秋怀》一问:这是一首写秋天的诗,那么诗中都写到了哪些秋天的景呢?明确:诗中写到了月、露、风和梧桐。

二问:这些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明确:月——冰,露——冷,风——寒(峭),梧桐——枯,梧桐甚至是“声响如哀弹”,意思是秋天梧桐脱落,风吹枯叶,瑟瑟作响,听去好像谁在弹奏悲哀的曲调。

三问: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明确:悲凉。

2、分析刘禹锡《秋词》(两首)一问:在这两首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秋天的感受?明确:如“胜春朝”、“引诗情”、“山明水净”、“清如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舞阳一高语文组史延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品味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学习文本抓景物特征写景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
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三、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朗读品味——鉴赏评价——实践创新四、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五、设计思路
作者眼中,“悲凉”是美好的,哪怕是秋天带来的死亡都是美好的,作者感受到的秋的衰败、秋的死亡,其实就是一种人生的感悟,一种对生命的认识,因此在作者看来,这是一种人生享受。

反映出作者的高雅的人生境界。

本课设计紧扣“清、静、悲凉”,结合自己的感受品味写景文字的特点。

六、教学过程、导语设计
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
类霜天竞自”,感受到的是壮丽;杜甫登高,远望“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的景象,感受到的是悲凉。

柳永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感受到的是凄苦。

此可见,一切景语皆情语。

那么,达夫对于“故都”的秋又寄予了怎样的情怀呢?我们一起来评赏、探究一下郁达夫写于七十年前的一篇散文——《故都的秋》。

1
、整体感知
作家作品简介:郁达夫和郁达夫优美、颓废、伤感和灰冷的文风。

、解题
从标题看作者的情感倾向和文章的风格:
“故都”二字意味着北平不再是垂拱天下的政治中心,亦非京都繁华之地,但还是拥有数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的旧都。

“故都”与“秋”所组合的标题,既让人肃然感受到故都的苍凉和凄清,也会很自然地读出作者心中对这座历史名城的珍爱、赞叹及深情的眷恋和向往。

、鉴赏
1.故都的秋的总体印象?
清——静——悲凉
2.给文中出现的5幅画分别起一个名字?
小院清秋——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斜阳——清秋佳果 3. 作者用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但作者觉得这样仍然意犹未尽。

因此在第13段,再次提到了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并运用形象的比喻,以排比的句式进行鲜明的对比来体现两者的不同。

南国的秋本体北国的秋
甘甜可口黄酒白干清香后劲足如回味不永秋之内蕴食之有味稀饭馍馍有味耐饥喻不浓易饿如秋之隽永体味美细腻鲈鱼大蟹可大快朵颐玲珑如意跋涉千万里剔刺而食黄犬骆驼得秋之爽气逗玩邀宠有秋之辽阔2
4.的结构:
总——分——总
5.选出你最有感触的一幅画,结合自己的体味进行鉴赏。

第一幅图
天:给人明净高爽无半点纤尘之感,突出清;
破屋、破壁:破败萧条;牵牛花:冷色调;秋草:枯萎凄凉;突出悲凉;听、面、对写出了清闲,同时也给人一种清净。

在“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在那秋晨的光影里,
作者竟可以泡一碗浓茶,细数叶缝间漏下来的光缕的数目,或静观破壁腰上的牵牛花的蓝朵。

这里流露出作者的一份惬意,一份沉醉,这是一种文化人悠静恬适的审美心理。

于“皇城人海”之中,于“一椽破屋”独居,明显具有一种隐士之风,而这隐逸之中难免又有些“孤单”之感,作者能够自己细细品味这“孤单”,静对秋光、秋花,显然更是一种孤芳自赏,而“赏”到这“十分的秋意”,也不过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伤交织的情怀。

第二幅图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这是多么清静啊,脚踏在落蕊之上,悲凉味自然出来了。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会铺得满地”这是从视觉写,“声音也没有”这是从听觉写,“气味也没有”这是从嗅觉写的,“极微细极柔软”这是从触觉写的。

别人写秋写“秋风扫落叶”“无边落木萧萧下”,多么壮阔的景象,而郁达夫笔下则是静得连人的耳朵、鼻子都无从把握,只能通过“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才感觉到落蕊的存在,如果不是感觉极其精致敏锐的作家,怎么能写出“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样精致的句子呢?
看到落蕊怎么会觉得落寞?
心理原因,当作者感受到那份闲适与悠闲时,自然会生
出孤独寂寞之感。

3
客观原因,我们想像到扫街的在树影下清闲得挥动着扫帚,听着灰土与落蕊发出的沙沙的轻微的声音,这是在清晨,行人很少,更显出那种空旷的静,让人透着肌骨的凉,悲凉气就不知不觉从心底冒了出来。

第三幅图
北平处处可见秋蝉,时时可听残声,每刻都引发人的思绪,叩击人的心扉。

萧瑟的气氛笼罩着故都,让人顿生“悲凉”之感。

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

第四幅图
在一层秋雨过后,两个都市闲人从故都的秋景中走出来,眉目已被忽略,但却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从他们那“咬着烟管”的举止里,那“缓慢悠闲”的声调中,我们不难品出一个“闲”字来,那是一份闲适,一份潇洒。

天灰沉沉的,秋风起伴随着秋风天也下起了息列索落的秋雨,风去云也去,街道依旧寂静。

形象的语言写出了北国秋雨的特点:奇、有味、像样。

天阴风来雨下,雨过云卷天晴,正所谓来去匆匆。

文中唯一的对话部分与作者悲凉感情有关系吗?不如这样,我们就品第一句,我把原句改一下,“啊,天终于凉了!”大家把改句和原句读读。

有什么区别吗?
注:改后的句子感情好像很期盼秋凉,而原句好像有一种惆怅惋惜之情。

第五幅图
突破难点:前四幅秋景图体现了“清”、“静”、“悲凉”的特点容易理解,而“秋日胜果”代表着丰收,代表着喜悦,从中又是怎样透出“悲凉”的气息?明确:a. 淡绿微黄的颜色是典型的秋的衰败的颜色。

b. “秋日胜果图”中折射出作者“悲凉”的心境。

[给学生读一段资料]
“院子里有一架葡萄,两棵枣树,去年采取葡萄枣子的时候,龙儿站在树下,兜起大褂,仰着看树上的我,我摘取一颗,丢入了他的褂兜里,他的哄笑声,要
4
继续到三五分钟。

今天的这两棵枣树,结满了青青的枣子,风起的半夜里,老有极熟的枣子辞枝自落。

女人和我,在这样的时刻,最怕听的就是滴答的坠枣之声
现在去北京远了,去龙儿更远了,自家只一个人,只是孤零零一个人。

在这里继续此生中大约是完不了的漂泊。


——郁达夫《一个人在途上》
、练习
把课文中的情景仿写成一首小令或者现代诗。

清晨,端一杯浓茶白鸽绕着青天飞来了又飞去了槐叶下一丝一
丝的日光将落寞洒向牵牛的蓝朵稀疏的尖草
把影子拉得悠长悠长昨夜的西风摇落了一地的槐蕊细细软软的沉寂我的心
、总结:
心中之秋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

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秋蝉衰弱的残声似乎
在告白着什么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咬一支烟管桥头树底
去感受人生的苍凉吧那满树的枣子淡绿微黄红了又落了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