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2 新生儿医院感染与护理行为危险因素分析(1)

合集下载

分析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针对性护理措施

分析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针对性护理措施

分析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针对性护理措施摘要:在我国医疗机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新生儿病房的工作质量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要想有效预防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需要在不同角度出发,对其中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整合,制定更加针对性的护理方案,从而不断降低内源性感染等情况的发生。

关键词:新生儿;院内感染;危险因素;护理措施现阶段,大部分医院已经加强了对新生儿病房的建立力度,整体的治疗效果已经得到了显著提高。

然而,由于新生儿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功能比较低下,其身体正常的菌群还没有完全建立,所以他们非常容易发生医院感染。

基于此,各医院要分析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完善护理方案,保障新生儿的身体健康。

一、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一)易感因素首先是胎龄。

如果新生儿的胎龄不足,他们自身免疫系统发育得也就不够完全,这增加了侵入性操作的概率。

其次是异常分娩。

孕妇在分娩的过程中,其胎儿如果吸入了污染的羊水,或者是在产道有致病菌,这个时候就可能会导致感染的发生。

严重情况下还会出现难产和胎膜早破等情况。

(二)侵入性操作可以说侵入性治疗等操作的不断增多,是导致新生儿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

在对新生儿院内感染的病原体进行分析时,发现其病原主要是真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并且这些致病菌中的大多数是条件致病菌,其只在消毒灭菌不合理,或者菌群紊乱等情况下致病[1]。

(三)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虽然抗菌药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新生儿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但是,如果不对其进行科学应用,非常容易导致菌群紊乱,发生感染,或者是二重感染。

因此,需要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在了解其应用指征的情况下,科学选择抗菌药物,主要是为了避免盲目用药对患者身体健康的影响。

(四)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不完善在具体的新生儿院内感染中,虽然大部分医务人员已经认识到了此工作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导致他们的操作行为不够规范。

再加上,部分医护人员的责任心不强,无菌观念比较淡薄,在具体的工作中并没有严格遵守各项无菌操作,整体的消毒隔离执行力度不够。

研究新生儿护理的危险因素及护理管理措施

研究新生儿护理的危险因素及护理管理措施

研究新生儿护理的危险因素及护理管理措施新生儿是家庭中的宝贝,需要特别的关爱和护理。

由于新生儿的身体机能尚未完全发育,所以对新生儿的护理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在新生儿护理中,存在着一些危险因素,需要家长和护士们特别注意,合理进行护理管理,以确保新生儿健康成长。

本文将讨论一些关于新生儿护理中的危险因素及相对应的护理管理措施。

一、危险因素1. 感染由于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对外界病菌的抵抗能力较弱,因此容易感染。

特别是在医院等人员密集的环境中,新生儿更容易受到感染的威胁。

2. 营养不良新生儿对营养的需求非常大,而且过度或不足的营养摄入都会对新生儿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营养不良可能导致新生儿发育迟缓、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3. 器械相关危害在新生儿医院内使用的一些医疗器械可能会对新生儿造成不良影响,比如针头划伤、输液引起感染等。

4. 睡眠不足新生儿需要大量的睡眠来促进大脑发育,缺乏睡眠可能会导致大脑功能不健全,对新生儿的发育造成危害。

5. 环境污染新生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环境中的污染物对新生儿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二、护理管理措施1. 清洁卫生保持新生儿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是预防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

在新生儿房间内,要定期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

对被褥、衣物等物品进行定期清洗消毒,并保持手部的清洁卫生。

2. 合理喂养合理喂养是保证新生儿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母乳喂养是最好的方式,而且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成分,能够提高新生儿的免疫力。

要注意避免喂养时过量或不足,均衡合理的营养摄入对新生儿的健康至关重要。

3. 安全使用器械使用器械时要严格遵循规范,确保器械的清洁和消毒,减小对新生儿的伤害和感染风险。

4. 合理作息新生儿需要足够的睡眠来保证大脑发育和身体健康。

家长和护士们要合理安排新生儿的作息时间,尽量减少噪音和干扰,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

对新生儿周围环境进行控制,减少空气中的污染物、细菌等对新生儿的危害,特别是在感染流行季节,要加强对新生儿的环境管理。

新生儿医院感染与护理行为危险因素分析

新生儿医院感染与护理行为危险因素分析

新生儿医院感染与护理行为危险因素分析作者:黄雁虹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08年第04期[摘要] 目的:分析新生儿医院感染与护理行为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引起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因素。

结果:传统的护理工作程序是造成病室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护士操作的规范性、医务工作者自身的健康、各种侵入性操作、消毒隔离等问题都是造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论: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与护理工作关系密切,增强感染控制的意识,严格感染管理,可使感染率控制到最低限度。

[关键词] 新生儿;医院感染;护理行为[中图分类号]R722.1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2(a)-136-02Analysis of the newborn's hospital infection and the nursing behavior dangerous factorsHUANG Yan-hong( Liwan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College,Guangzhou 510170,China)[Abstract] Objective:Analysing the dangerous factors of the newborn's hospital infection with the nursing behavior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Methods: Ret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to analyse the factor of the newborn’s hospital infection. Results:The traditional nursingprocedure is the main reason of air pollution in the disease room;Standardization of nursing manipulation、self health of medical workers,various invasive operation,disinfection and isolation etc. They were the dangerous factors of the newborn's hospital infection.Conclusion:The occurrence rate of the newborn's hospital infection and nursing work are closely interrelated, strengthening consciousness in control of infection,infection management strictly,can make the infection rate to the lowest limit.[Key word] Newborn;Hospital infection;Nursing behavior医院感染的发生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命安全,它的发生有内因和外因,但医务工作者的行为和医院的环境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护理人员与病人接触的机会较多。

新生儿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

新生儿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

新生儿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生儿死亡率得到了较大的降低,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危险因素会加重新生儿的病情,其中院内感染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新生儿因为免疫系统尚未完善,又经过了妈妈生产和导致免疫力下降的各种因素,特别容易被外界的致病菌侵袭,引发院内感染。

因此,在新生儿的护理过程中,防止院内感染是至关重要的。

一、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1. 医院环境因素医院处于高强度的医疗工作状态,由于人员的大量进出和医疗用品的频繁更换等原因,会存在一定的病原微生物扩散风险。

在新生儿科,在患儿的病情特别危重的时候,孩子就会被放置在婴儿保温箱、呼吸机等医疗设备里进行治疗,因此设备不干净、缺乏日常清洁和消毒的环境会使致病微生物聚集,增加新生儿受到感染的机会。

2. 父母及其他亲友因素在就医过程中,新生儿往往需要和妈妈、爸爸、阿姨等人打交道。

这些人中只要有一人患病或病情不明朗,就有可能带进来病原微生物,通过接触或空气传播,使新生儿感染。

因此,家属或者照顾者要认真执行洗手和消毒等措施,保持医院内室内与外界隔离,避免带入任何外来感染。

3. 新生儿自身因素由于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而且由于早产或出生体重较低、疾病等因素,导致免疫力差,因此新生儿本身就更容易受感染。

特别是在配合喂奶时,如果没有正确地进行洗手和喂奶前的表面消毒,很容易将致病微生物传给新生儿。

二、预防院内感染的措施1. 做好护理员的消毒防护消毒是预防院内感染最重要的措施。

护理人员要在每次接触患儿前及时消毒双手,并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口罩、防护衣等防护措施,避免致病微生物传播。

2. 加强医院环境消毒在新生儿科,所有的设备、器械和用品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清洗和高温消毒。

医院的医疗设备和室内环境必须定期彻底清洁和消毒,保持室内的洁净和干燥。

3. 降低院外人员进入新生儿科的频次为降低院外人员进入新生儿科的频次,医院可以设定探视时间,限制患儿的探视人数,并对进入新生儿科的人员进行身份查验,以确保进入科室的人员为合法和已消毒过的人员。

新生儿医院感染与护理行为危险因素分析

新生儿医院感染与护理行为危险因素分析

新生儿医院感染与护理行为危险因素分析目的:分析新生儿医院感染与护理行为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引起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因素。

结果:传统的护理工作程序是造成病室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护士操作的规范性、医务工作者自身的健康、各种侵入性操作、消毒隔离等问题都是造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论: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与护理工作关系密切,增强感染控制的意识,严格感染管理,可使感染率控制到最低限度。

[Abstract] Objective:Analysing the dangerous fact ors of the newborn’s hospital infection with the nursing behavior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Methods:Ret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to analyse the factor of the newborn’s hospital infection. Results:The traditional nursingprocedure is the main reason of air pollution in the disease room;Standardization of nursing manipulation、self health of medical workers,various invasive operation,disinfection and isolation etc. They were the dangerous factors of the newborn’s hospital infection.Conclusion:The occurrence rate of the newborn’s hospital infection and nursing work are closely interrelated,strengthening consciousness in control of infection,infection management strictly,can make the infection rate to the lowest limit.[Key word] Newborn;Hospital infection;Nursing behavior醫院感染的发生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命安全,它的发生有内因和外因,但医务工作者的行为和医院的环境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护理人员与病人接触的机会较多。

新生儿医院感染与护理行为危险因素分析

新生儿医院感染与护理行为危险因素分析

( i a H s i l f a gh uMe i l olg ,G a gh u 5 0 , hn ) Lw n opt n z o dc l e u n z o 0 C ia a o Gu aC e 11 7
[ sr c】 jcie Anls gtedn eosfcoso en w onS opt net nwt h us gb hvosa d Ab ta t Obe t : ayi a gru tr f h e b r s i ifci i ten ri e a i n v n h a t h l a o h n r
p e e t e me s r s M e h d :Re r s e t e i v si a i n wa o d c e o a a y e t e f c o f h e o ’ o p tl rv ni a ue . v to s to p ci n e t to s c n u t d t n l s h a t r o e n wb r S h s i v g t n a
Anayss o he n wb n' s t nf c i n a he nur i g be v o n- l i f t e or s ho piali e to nd t sn ha i r da
g r sf c o s e ou a t r
HUANG n h n Ya - o g
ifcin. s ls: eta i o a u sn po e u e i h i e s n o i olto n ted s ae ro : tn a dz — net o Re u t Th rdt n n rig rc d r st eman ra o farp l in i h ie s o m S a d r ia i l u to fn rig ma i lt n、e e l fme ia r esv  ̄o siv sv p r t nd sne to n s lt n ec Th y in o u sn npuai s r h at o dc lwok r,a u n a ie o eai ,ii cin a d ioai t. e o f h o f o we et ed n e o sfcos o e n wb r op t n e t n Co cu in: h c uT I e rt fte n wb r ' h s i r h a g r u a tr ft e o nSh s ia i fci . n lso T eo c lel aeo e o s o pt h l o c h n l a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与管理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与管理

生素的使用率达100%。由于广谱抗生素的大量 使用,且疗程长、剂量大,从而极易造成正常菌 群紊乱、耐药菌株增长、细菌变异、二重感染的 发生,导致院内感染率发生的增加。 (三)医源性交叉感染 • 1、侵入性操作增加 • 如呼吸机和胃肠外营养应用、气管插管反复吸痰 改变了呼吸环境、增加了感染机会,各种留置通 路的建立也增加了皮肤、黏膜损伤,容易造成软组 织的感染。 • 2、医务人员操作不规范 • 医务人员的手在传播病原体上起有重要作用,不重 视洗手清洁消毒会使感染率增大。此外,对喂奶
• (3)管理新生儿病区的物品:新生儿被服、
小毛巾消毒后才可使用,并每天更换;新生儿的 听诊器等诊疗用具、 喂奶用具和沐浴用具均一人 一用—消毒。 新生儿使用的恒温箱、蓝光箱、复 苏器具、呼吸机管、新生儿红外线抢救台等要定 期用电子消毒杀菌器消毒或紫外线照射消毒 1 小 时,也可用 1∶200的含氯溶液擦洗消毒。新生儿 出院后所用过的物品及床单全部更换消毒。 3、加强护理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注重脐部、眼睛、口腔和呼 吸道的护理。① 口腔: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洁口腔 2次。② 皮肤:病情允许情况下每日淋浴1次,并 采用爽身粉扑皮肤皱折处,预防感染。③ 脐部: 脐带未脱落前,每天浴后脐部残端用:3%双氧 水擦洗-2%碘酒消毒-75%酒精脱碘,并注意 保持脐部的干燥。④ 眼睛:保持清洁, 如有分泌
• (3) T 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少: 机体产生单核 • • • •
细胞产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 、 白介素-8(IL-8)等细胞因子的能力低下。 (4)网状内皮系统功能低下:淋巴结发育不全, 缺乏吞噬细胞的过滤作用,不能将感染局限在局 部的淋巴结内;巨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低。 由于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免疫功能均低下,新生 儿很易发生感染,且感染后不易局限, 易发生败 血症而全身扩散。且早产儿尤甚。 (二) 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 新生儿病房尤其是NICU内的新生儿均为高危重 症儿,常需使用抗生素,有研究报道新生儿病房抗

新生儿医院感染与护理行为危险因素分析

新生儿医院感染与护理行为危险因素分析

新生儿医院感染与护理行为危险因素分析新生儿是一群免疫系统不够成熟的婴儿,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容易感染各种病原体。

而新生儿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内接受医疗护理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感染病原体的传播和侵袭,是新生儿医院护理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本文将从感染和护理行为两方面,对新生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感染危险因素:1. 接触传播新生儿由于免疫系统不够成熟,身体抵抗能力较弱,很容易感染各种病原体。

新生儿医院护理中有很多可能导致病原体扩散的因素,如医护人员的手指、器械、衣服、床单等物品上携带的病原体,可以通过接触传播到新生儿。

2. 空气传播新生儿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导致其对空气传播的病原体尤为敏感。

如新生儿病房中,如果空气中存在感染性的微生物,新生儿容易通过呼吸系统感染。

3. 消化道感染新生儿消化系统功能不成熟,导致其对食物中的病原体很敏感,容易发生消化道感染。

4. 静脉注射由于新生儿的静脉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容易导致静脉注射引起的静脉炎,从而使得细菌感染的风险增加。

护理行为危险因素:1. 手卫生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是新生儿医院感染防控最重要的环节。

如果医护人员不注意洗手或者使用消毒剂,很容易通过手部传播病原体。

护理人员应该做到在进入新生儿病房前洗手,每隔一小时或者每次接触新生儿后洗手。

2. 床单、衣服清洁新生儿医院护理过程中,床单、衣服等物品是病原体繁殖和传播的重要场所。

护理人员应该保证这些物品定期更换和清洁,以减少传播病原体的风险。

3. 注射器和输液器清洗新生儿经常需要通过注射器和输液器进行药物输液。

但如果这些器具没有定期清洗和消毒,很容易感染各种病原体。

4. 客观环境卫生状况新生儿医院卫生状况是护理过程中必须要关注的一个方面。

如空气污染度、环境卫生状况等都会对新生儿感染造成不良影响,应该通过定期消毒和清洁等手段保证卫生状况良好。

总结:针对以上的感染和护理行为危险因素,医护人员需要在新生儿医院护理过程中,强化病原体的感染防控措施,做好手卫生、床单、衣服清洁、器具消毒、客观环境卫生等几方面处理,从而减少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风险,保障新生儿健康成长。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摘要】新生儿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是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特别是早产儿、低体重儿、病情危重的患儿更易感染,为了减少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我们应该作好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及护理对策。

【关键词】新生儿院内感染护理对策1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有以下几方面1.1来源于医护人员的感染医务人员的手是造成院内感染的直接途径,因此,医务人员对于消毒隔离制度的执行以及对感染控制的认识直接关系到院内感染控制的效果。

1.2来源于患儿自身的感染患儿抵抗力低,易于感染,早产儿、低体重儿更易感染; 侵袭性操作(插管) 的患儿感染率高,如气管插管、吸痰、上胃管易损伤呼吸道、消化道黏膜而增加感染机会。

1.3来源于环境的感染病室医疗仪器及固定装置,暖箱、呼吸机、心电监护仪、治疗车、婴儿磅秤、操作台等污染是造成交叉感染的途径之一。

另外,病室通风换气不良,易造成空气污浊,空气污染也是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因素之一。

1.4来源于家属的感染家属患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直接接触新生儿而导致的感染。

1.5来源于患儿与患儿之间的感染给患儿诊疗及护理时,由于医务人员违反操作规程,导致患儿与患儿之间发生的交叉感染。

2 所采取的预防及护理对策有以下几方面2.1加强手的消毒院内感染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是医务人员的手传播,在接触患儿前后充分洗手或快速手消毒是减少和控制院内感染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手段。

所以,新生儿室的医务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应勤洗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可以达到尽量避免或减少院内感染2.2加强各类人员的管理(1)加强人员管理:特别是实习生、轮转生、化验室检验人员、B超室人员、照片室人员,保洁人员,本科室的医护人员,进入新生儿室前穿清洁的工作服、戴口罩、帽子、换鞋、严格洗手。

接触患儿前后应消毒手,工作服有明显的污染的、时应及时更换,诊疗和护理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2)感染性疾病或不明原因疾病的患儿应单间隔离,无条件时同类疾病可同室隔离,床间距在1米以上,护理人员相对固定,诊疗及护理用品专人专用,(体温计、听诊器、血压计、尿不湿、衣被、奶瓶、卫生纸等)。

新生儿医院感染与护理行为危险因素分析

新生儿医院感染与护理行为危险因素分析

新生儿医院感染与护理行为危险因素分析首先,医院环境是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医院环境肮脏、空气污染等因素都会增加新生儿感染的风险。

医院应该保持洁净、通风良好的环境,增加新生儿的抵抗力,减少感染的机会。

其次,感染预防措施也是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医务人员和家属在接触新生儿时没有正确使用洗手液、戴手套、口罩等防护装备,繁忙的医疗工作和护理过程中可能会疏忽感染预防措施,从而增加新生儿感染的机会。

另外,不良的护理行为也是导致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一些家属在访问新生儿时可能没有注意身体卫生,可能携带细菌或病毒进入婴儿病房,从而增加新生儿感染的风险。

医护人员在进行护理过程中,如果没有正确执行无菌操作,没有严格掌握消毒和隔离措施等,也会增加新生儿感染的机会。

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医院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

首先,医院应以病房环境的整洁为重点,定期清洁、消毒空气和物品,确保病房空气清新,物品无污染。

其次,医务人员和家属在接触新生儿之前,应使用洗手液彻底洗手,并戴上手套、口罩等防护装备。

同时,医务人员应接受感染控制培训,掌握正确的消毒和隔离措施,确保无菌操作。

此外,医务人员和家属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携带细菌或病毒者,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带入医院。

在护理行为方面,医务人员应加强对新生儿的护理培训,确保正确执行无菌操作,减少医源性感染。

同时,定期检查护士站和病房的清洁情况,及时更换床单、床套等物品,保持病房干净整洁。

综上所述,新生儿医院感染与护理行为、医院环境和感染预防措施密切相关。

医院应加强对医护人员和家属的感染控制培训,提高他们的意识,同时管理护理行为,加强环境清洁和物品消毒,减少新生儿感染的危险因素,确保新生儿的安全和健康。

研究新生儿护理的危险因素及护理管理措施

研究新生儿护理的危险因素及护理管理措施

研究新生儿护理的危险因素及护理管理措施新生儿是生命的脆弱阶段,需要特别关注和护理。

本文将探讨新生儿护理中的危险因素及护理管理措施。

一、危险因素:1. 窒息:新生儿的呼吸中枢不够发达,容易出现窒息的情况。

窒息的危险因素包括窒息线索、口鼻分泌物阻塞、胎儿吞咽羊水等。

2. 感染: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尚不完善,容易感染细菌、病毒等微生物。

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母亲感染、不洁无菌操作、助产过程中的感染传播等。

3. 低血糖:新生儿的糖原储备有限,容易出现低血糖的情况。

低血糖的危险因素包括产时分娩史、早产、低出生体重等。

4. 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胆红素代谢不够成熟,容易出现高胆红素血症的情况。

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包括早产、母亲血型不合等。

二、护理管理措施:1. 窒息的护理管理:(1)保持通气道的畅通:清除口鼻分泌物,避免窒息线索的出现。

(2)建立呼吸道开放性:保持头部的颈椎部位处于自然直立状态,避免颈部的压迫,确保气道的通畅。

(3)增强氧合:采用氧气面罩、氧气帽等方法提供额外氧气供应,保证新生儿的充分氧合。

2. 感染的护理管理:(1)母亲护理管理:产后及时清洁私处、更换卫生巾等,避免感染的传播。

(2)新生儿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污染和感染。

(3)科学的喂养护理:母乳喂养是最佳的抵抗感染的方式,应及时给予乳汁,增强婴儿的抵抗力。

3. 低血糖的护理管理:(1)即刻喂养:在新生儿出生后尽快进行喂养,提供足够的葡萄糖来提高血糖水平。

(2)静脉输液:如果新生儿血糖持续下降,可考虑进行静脉输液,提供葡萄糖的补充。

4. 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管理:(1)早期喂养:促进胆红素的排泄和代谢,有助于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的风险。

(2)光疗:将新生儿暴露在特定波长的光线下,通过光疗来降低胆红素水平。

总结:新生儿护理中的危险因素包括窒息、感染、低血糖和高胆红素血症等。

为了保护和照顾新生儿的健康,护理人员应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管理措施,例如保持通气道的畅通、增强氧合、提供充足的营养和光疗等。

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风险有哪些?要如何做好管理呢?

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风险有哪些?要如何做好管理呢?

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风险有哪些?要如何做好管理呢?新生儿属于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自从我国政府全面开放“二孩”政策之后,新生儿数量逐年增多,医院对于新生儿感染的防控压力也越来越大,尤其现在已经开放“三孩”政策,这对于医院的防控压力又是一个新的考验。

而对于新生儿医院又有哪些感染风险,需要怎么做好感染风险的管理呢?本文来带你了解。

一、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1.新生儿自身因素1 体质量:出生体质量与感染发生率成负相关,体质量小于2500g时感染率会明显增加。

2 胎龄:胎龄与感染发生率也呈负相关,在胎龄小于32周时感染率明显增加。

3 免疫系统不够成熟:如果母亲在孕期患有糖尿病、羊膜绒毛膜炎等疾病时,就可能会导致胎儿发育迟缓,更易感染;如果婴儿属于早产儿,则发育会不成熟,免疫力低下,也容易感染。

4 皮肤屏障差:指新生儿患有脓疱疹、脐炎等皮肤疾病时。

5 病情危重:患病且危重的新生儿的很多脏器功能发育不成熟或存在功能障碍,以及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婴儿也容易发生感染。

2.诊疗措施因素1 侵袭性操作过多:比如辅助通气、气管插管、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心静脉置管、外周静脉置管、血流感染留置胃管等,新生儿体制脆弱,侵袭性操作很容易引起感染。

2 胃肠外营养:长期胃肠外营养导致胃肠道运动和屏障功能减弱。

3 住院时间长:在医疗环境中如果暴露的时间过长,耐药菌感染的风险就会增加。

4 特殊药物多:营养液配置和使用中会增加药液污染风险和血流感染风险;糖皮质激素会抑制免疫功能;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也会增加二重感染的风险。

5 诊疗器械清洗消毒不规范3.建筑布局和客观环境因素1 床间距较小,每一张床占地面积不足,空间狭小等,增加交叉感染的风险。

2 通风系统、净化系统维护不到位,受污染的空气进入室内。

3 物体表面清洁不够:如保洁人员的数量不足、保洁的文化水平偏低、将保洁工作外包等。

4 单间少,导致已感染的患儿隔离不到位,连带其他新生儿。

1.工作人员因素1 医护比不足2 护患比不足3 手卫生管理制度的依从性较低4 对于感染的防控意识有待提高二、针对新生儿医院感染风险应该如何管理?针对手卫生污染:1.健全手部卫生设施手部卫生是卫生管理很重要的一步,将手卫生设施进行完善,能够对这个问题有很大改善,比如配备足够的非手触式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手消毒剂采用一次性包装、每床均配备速干手消毒剂、干手用品使用一次性干手纸巾等。

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

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

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摘要】分析新生儿医院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总结对医院感染新生儿的防范对策,达到减少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

【关键词】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防范对策;新生儿医院感染是目前住院新生儿常见的疾病之一。

新生儿具有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善的生理、病理特点,且新生儿监护室患儿多合并较严重的原发病,致使其免疫功能更为低下,易受病原微生物感染[1]。

早产儿感染难以避免,由于各器官发育不成熟、住院时间长、广谱抗生素的应用、有创性医疗操作、消毒隔离制度不严格等多种原因更易引起医院感染,其医院感染率更高。

有调查表明,在我国医院感染暴发事件中,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暴发占了整个医院感染暴发事件60%[2],尤其是近年来发生数起重大医院感染事件导致患儿死亡,给家庭带来巨大痛苦和精神损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在社会上引起恶劣影响,对医院也造成巨大打击。

现就相关方面进行探讨,以便找出医院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减少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

1 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定义医院感染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患者或医护人员在医院内获得感染并产生临床症状,临床上将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称为医院获得性感染。

由于新生儿是组特殊人群,出生前和分娩时可能感染母亲体内的微生物,因此根据新生儿感染出现症状的时间,将新生儿分为早发性感染和迟发性感染。

早发性感染指生后3天内的感染,感染源多来自母体。

迟发性感染指3天以后住院患儿的感染,感染源多来自医院内[3]。

2 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2.1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低体重儿由于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并伴有严重原发病,免疫功能极低下,皮肤不能提供有效屏障,这类群体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之一。

2.2 医护人员手卫生重视程序不够,手卫生依从性差2.2.1 手卫生概念不深我科对新生儿医务人员进行了调查,观察人员现场暗访,观察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

结果表明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差,医院感染知识缺乏,洗手指征不清楚。

新生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管理护理课件

新生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管理护理课件

03
新生儿医院感染管理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制定新生儿医院感染防控管理制度
01
明确各级管理人员职责,建立完善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
定期开展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02
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防控能力。
建立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
03
及时发现并处理医院感染病例,有效控制感染传播。
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皮肤屏障功能不全
新生儿的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健全,容易受到外界病菌的侵袭。
呼吸道纤毛运动能力差
新生儿呼吸道纤毛运动能力较弱,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
环境因素
1 2
医院内病原体传播
医院内病原体密度高,新生儿接触病原体机会增 加。
病房空气质量差
病房内空气流通不畅或存在污染源,增加新生儿 感染风险。
3
医护人员手卫生不规范
染。
特殊护理措施
01
02
03
04
呼吸道护理
保持新生儿呼吸道通畅,及时 清理鼻腔和口腔分泌物。
保暖护理
维持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湿度, 确保新生儿体温稳定。
喂养护理
根据医生指导进行喂养,注意 观察宝宝是否吃饱,以及是否
有溢奶和吐奶等情况。
预防接种护理
按照免疫计划进行预防接种, 提高新生儿免疫力。
心理护理与家长教育
床诊断提供有力支持。
免疫学检测技术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原理,检测 病原体特异性抗体,有助于早期
诊断。
微生物培养技术
通过采集感染部位样本进行微生 物培养,可明确病原菌种类,指
导临床用药。
新型抗菌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
新型抗生素
针对常见新生儿医院感染病原菌,研发新型抗生素,提高抗菌效 果,降低耐药性。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成丽娟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成丽娟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成丽娟摘要】:目的:通过研究我院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实例,探析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根据这些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接诊的2000例儿童患者的临床与治疗资料,分析这些资料。

结果:通过研究和分析数据可知,制定新生儿护理的规章制度、多次消毒、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均可有效地防止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发生。

结论:明确相应的护理制度,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都可以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几率,保证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新生儿、感染、危险因素、护理、医护人员儿科护理一直以来就是护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新生儿由于年龄小、各项身体器官发育不完善、抵抗力弱的特点,也就成为了感染各类疾病的重点人群[1]。

而就近些年的各项调查数据表明,新生儿的感染率有一直飙升的趋势,因此,笔者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地抽取了我院近两年来收治的儿童患者的临床和诊治资料,细致地分析了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合目前各大医院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对新生儿院内护理的对策和整体思路,具体情况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为了确保最终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说服力,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儿童患者2000例,其中在治疗过程中发生院内感染的有220例,这220例儿童患者的性别比例是:男性儿童患者136例,女性儿童患者84例,男女性别比为1.6:1,这些新生儿中,顺产的有130例,剖腹产有90例。

这些新生儿出生后各项生命体征均正常,而且这些新生儿没有遗传病、先天性疾病。

1.2、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通过手工翻阅每位儿童的病例和有关的临床资料,将这些数据进行初步地整理和统计,明确每位新生儿的各个时期的身体状态,以及后来所感染疾病的类型和后续治疗情况[2]。

1.3、统计学处理对于初步得到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分析,组与组之间的比较采用概率统计中的x?分布和t分布,规定当p值小于0.05时即认定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新生儿医院感染于护理行为危险因素分析

新生儿医院感染于护理行为危险因素分析

新生儿医院感染于护理行为危险因素分析发表时间:2015-09-28T10:38:59.653Z 来源:《心理医生》2015年1月第2期供稿作者:左裕玲[导读] 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刚出生的孩童身体的各个器官还没有发育完善,而且新生儿监护中心的患儿多含有严重的原发疾病。

左裕玲(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425000)【摘要】目的:讨论新生儿医院的感染于护理行为因素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找出解决方法。

方法:将我院2013年10月到2014年10在我院入住的217例新生儿进行调查,分析男性早产儿、低体重儿、窒息、气管插管等新生儿进行危险因素分析,总结所有新生儿感染部位的构成比例,了解微生物的培养种类。

结果:217例中出现医院感染的有15例占总数的6.9%,主要是呼吸道感染,皮肤组织、消化道组织感染的依次是12.7%和9.5%。

结论:对新生儿造成感染的危险主要因素分别有气管插管、重症监护、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窒息等。

【关键词】新生儿;感染;危险因素【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2-0023-02刚出生的孩童身体的各个器官还没有发育完善,而且新生儿监护中心的患儿多含有严重的原发疾病,更加减弱了新生儿的免疫能力,比较容易受到微生物的感染[1]。

但是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在新生儿治疗方面的技术有了一定的技术。

本文对院2013年10月到2014年10在我院入住的217例新生儿进行全面研究分析,找出医院感染潜在的危险因素。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217例新生儿中,男125例,女92例,其中早产儿30例,低体重儿80例,患有肺透明膜病的43例,吸入综合征30例,窒息10例,肺炎10例,预防应用抗生素11例,其他17例。

1.2 方法把所有新生儿情况的病例纳入病历表,统计感染者的部位、感染的病菌种类,分析早产儿、低体重儿、母体造成的羊水污染引起窒息,或者是重症监护、气管插管、住院时间及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影响,分析感染原因,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

丁丁 新生儿医院感染与护理行为危险因素分析

丁丁 新生儿医院感染与护理行为危险因素分析

新生儿医院感染与护理行为危险因素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医院感染与护理行为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引起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因素。

结果:传统的护理工作程序是造成病室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护士操作的规范性、医务工作者自身的健康、各种侵入性操作、消毒隔离等问题都是造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新生儿;医院感染;护理行为早产儿、低体重儿、窒息、吸入性肺炎是新生儿病室收治的新生儿危重疾病需要在特定区域进行监护和治疗。

由于新生儿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能力不足和各系统发育不成熟,其免疫功能低下,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弱,容易受病原体侵袭,易发生院内感染。

常见所致新生儿感染的部位是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等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霉菌等。

会危害新生儿康复,甚至导致新生儿死亡[1]。

因此加强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控制的管理和护理,有效的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更好的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一、新生儿病室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1.1空气污染新生儿病室是近年来逐渐被医院重视和分支出来的科室,存在许多建筑布局及功能不合理的问题。

尤其是基层医院,新生儿室房间过小、过于密集。

新生儿床单元占地面积不足3㎡,陪护探视人员多,病室人流量大,使病毒及细菌在空气中悬浮使室内空气受到污染监测,空气菌落在733cfu/m3,并有霉菌生长。

1.2医疗用品污染用于患儿的器械 :听诊器、体温表、小儿喉镜、新生儿气管插管、氧气湿化瓶等,会因操作不严密受污染,以致发生医院感染,经监测听诊器、小儿喉镜、氧气湿化瓶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清洁消毒和更换,细菌培养结果均显示为菌落超标。

使用时间24小时。

1.3婴儿暖箱污染早产儿、低体重儿、低体温新生儿、置于暖箱内。

由于培养箱内较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加大了置暖箱中的新生儿感染的危险性。

对连续使用的暖箱操作窗及圆窗塑料套物体表面细菌培养,菌落超标,有霉菌生长并于水槽、水杯的入口处监测出绿脓杆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医院感染与护理行为危险因素分析[摘要]目的:新生儿医院感染分析及护理风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方法:回顾性调查了导致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因素。

结果:传统护理程序是病房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护士的规范行为,医务人员的健康状况,各种侵入性操作,消毒隔离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论:院内感染发生率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提高了感染控制意识和严格控制感染率,可将感染率控制在最低水平。

[关键词]新生儿;医院感染;护理行为目录1引言 (1)2资料与方法 (1)2.1一般资料 (1)2.2诊断标准 (1)2.3方法 (1)2.4统计学处理 (1)3结果 (1)3.1医院感染率 (1)3.2医院感染好发部位及构成比 (2)4讨论 (2)4.1新生儿自身感染 (2)4.2环境因素 (3)4.3医疗用品污染 (3)4.4婴儿暖箱污染 (3)4.4非医疗用品的污染 (3)4.5医务人员因素 (4)5护理对策 (4)5.1加强对新生儿的护理 (4)5.2环境管理 (5)5.3加强消毒隔离措施 (5)5.4加强护理人员的感染知识的学习 (5)参考文献 (7)1引言医院感染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和安全。

它发生在内部和外部的原因。

但医务人员的行为和医院环境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

护理人员有很多机会接触病人。

由于独特的生理因素,如免疫能力下降,器官发育不全,皮肤屏障系统脆弱,新生儿感染成为高危人群。

新生儿的感染住院,并不仅给孩子到来了病痛,也给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更重要的是,这增加了儿童死亡率。

因此,探讨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提供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降低新生儿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结果报告如下。

2资料与方法2.1一般资料通过抽取2015年10月一2016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新生儿380例,其中,男201例,女179例。

其中住院7d以内的新生儿189例,住院时问超过7d 的新生儿191例。

2.2诊断标准依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1年3月颁布)进行诊断。

2.3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生儿感染情况,并对两组医院感染率进行比较。

2.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z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3.1医院感染率共调查380例住院新生儿,发生感染的有269例,其中医院感染11例,医院感染率为4.09%(11/269),男7例,女4例。

3.2医院感染好发部位及构成比医院感染最常发生于呼吸道,其次为皮肤软组织、胃肠道,见表1。

表111例医院感染新生儿好发部位分布情况部位例数(例)构成比(%)呼吸道 4 36.4皮肤软组织 2 18.2胃肠道 2 18.2眼部 1 9.1血液 1 9.1泌尿道 1 9.14讨论4.1新生儿自身感染4.1.1新生儿免疫力低新生儿,特别是低质量的早产儿和免疫力低下的者,是易感人群中的医院获得性感染。

新生儿免疫力低,胃酸分泌减少,杀菌率低,白细胞吞噬功能低下,血清中抗体成分下降,对杀菌和灭火活性的作用病毒很差。

特别是侵入性操作(如气管插管)的患儿呼吸道虱功能下降,而呼吸道,胃肠虱容易受损,感染的危险性高于非侵入性操作的儿童。

4.1.2新生儿沐浴室的交叉感染在产妇病房里,每个妇幼都是相对独立的,彼此之间基本上没有直接接触。

新生儿洗浴室是新生儿产房病房的洗浴间,也是同一房间中唯一的母婴配送中心,洗浴程序和沐浴用品等非严格执行的消毒隔离制度,是一种交叉感染新生儿皮肤感染的一个主要原因。

4.1.3过多侵入性操作在治疗病人时,导致侵入性操作增加。

有些是侵入性的。

气管内通气的患者,是抢救病人的重要手段,但是当病人插管时,可引起病人的气管损伤。

导致胃肠道中的病原菌移动到患者的口咽部,然后发生感染。

4.2环境因素4.2.1住房环境(1)病房环境由于医院条件有限,病房病床,人员密集,给清洁,消毒带来了一定困难;(2)病房通风不畅,容易造成空气污染;(3)医疗器械,物品,设备,医疗器械和设备不能做日常清洁消毒;(4)医疗废物管理不规范,儿童粪便,呕吐等未及时清理,医疗废物管理不规范。

4.2.2空气污染新生儿病房近年来逐渐受到医院的重视和分支部门的出台,还有很多建筑布局和功能上的不合理问题。

特别是基层医院,新生房间太小,太密集。

新生儿床位单位占地面积不足3平方米,陪同访问的人多,病人流量大,空气菌落733cfu/m3,并有霉菌生长。

4.3医疗用品污染对于儿童用的设备有:听诊器,体温计,喉镜,新生儿气管插管,氧气加湿瓶等,由于手术不严密污染,造成院内感染,听诊器的监护,小儿喉镜,氧气湿瓶等都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清洗消毒和置换,细菌培养结果显示菌落超标。

使用时间24小时。

4.4婴儿暖箱污染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婴儿,体温过低,放在温暖的箱子里。

因为孵化器是更适合的温度和湿度有助于细菌生长和繁殖,温暖的盒子会增加新生儿感染的风险。

连续使用温箱操作窗口和塑料窗口的圆形塑料物体表面的细菌,菌落过多,霉菌生长并在水槽,杯口进入铜绿假单胞菌检测。

4.4非医疗用品的污染新生儿用品如奶瓶,奶嘴,婴儿床垫,毛巾和浴缸的使用也是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重要手段,在婴儿床垫表面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

结果,婴儿脓肿皮肤感染发生。

瓶,毛巾消毒柜消毒保鲜。

已经监测细菌过度生长现象。

4.5医务人员因素(1)在日常工作中,医务人员往往只注重穿着工作服,戴着工作帽和口罩,而忽视手工传播的问题,容易被交叉感染。

(2)流行性上呼吸道感染,肠炎等传染病患儿医院感染存在潜在威胁。

5护理对策目前新生儿医院传染病引起医院和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和有效管理。

其对新生儿医院感染培训的认识。

及时有效的医疗用品和非医疗用品的清洁消毒,监护和护理措施,婴幼儿保暖箱的消毒,灭菌隔离,对预防新生儿医院感染有重要意义。

5.1加强对新生儿的护理新生儿身体体温变化很大。

由于新生儿体温控制中心的开发不完善,体表面积趋于发热,新生儿肾功能下降。

出生后,宝宝立即擦干皮肤,包裹在干燥,温暖的包装中。

室温保持在24-28°C,相对湿度保持在55%-65%。

同时,衣服必须柔软,舒适,不能过紧。

那么你不会包裹你的热症候群。

如果室温尚未达到,并且在孵化器的最佳位置,温和的环境温度使新生儿保持在理想的体温,则考虑使用温水袋。

隔离小孩,保持正常呼吸,并保持呼吸道畅通。

使用保暖箱时要注意调整速度,不要使箱内的温度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和下降。

出生后新生儿吸吮,吞咽反射可以直接哺乳,但应避免引起疲劳。

容易疲劳,可用橡皮奶嘴软胶囊,乳头开口应适当,太容易引起咳嗽,太小费力,哺乳及奶水温度注意,姿势要正确,在开始帮助家人时,指导,母乳喂养时的主要态度是,宝宝勃起后会勃起,拍打背部,吞咽空气,防止奶水溢出,然后取右侧卧位。

新生儿睡觉最多不超过3小时应该唤醒护士。

当你的母亲正在哺乳时,要保持耐心,细心和关怀。

如喂食出现虚弱,青紫,溢乳或呕吐,应改为滴管或管饲。

母乳喂养观察新生儿的注意力,看,呼吸,哭闹,注意观察吸吮力,有节奏,吞咽动作,时间长短,有无间歇,嘴唇周围是否有气喘,鼻扇等。

由于新生儿的快速生长发育,所以要根据自己的吞咽能力逐渐增加消化量。

根据不同投喂量的出生体重不同,每次投喂的重量应该越小,间隔越短,但投喂次数太多,因为投喂次数过多会导致奶源溢出。

5.2环境管理①合理布置病房:对新生儿病房应严格分类,新生儿感染同一病原体可住同一病房,与不同病原体分开居住,并注意隔离措施。

并确保床和床之间的距离;②新生儿隔离病房微生物监测结果:详细评估每个项目,设备和环境监测指标,如有过度监测指标现象应上报部门领导和部门感染,给予相关问题分析,找出过度的原因,总结经验,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给予有效的治疗,使微生物菌落数在正常范围内。

分析新生儿感染可降低感染风险,提高无菌技术的概念,可能导致各种因素的感染,引起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建立消毒和净化系统,大家都严格执行,建立详细的消毒登记。

随机抽取感染部门,每月新生儿病房无菌储藏室的空气,医护人员的手,表面,消毒液和其他细菌培养物必须符合结果。

5.3加强消毒隔离措施根据病房通风的季节性时机,利用负离子净化空气消毒。

床边隔离,条件转换为单一隔离处理。

新生儿病房地面和空气必须严格严格消毒措施,常规消毒空气一天两次,使用紫外线消毒器消毒室内消毒30min,严格限制通行。

护士要相对固定,对日常的清洁用具要特别专人,严格消毒。

5.4加强护理人员的感染知识的学习感染部门的院内专家定期为护理人员提供医院感染相关知识,使护理人员能够增强感染的基础理论知识,增强他们的无菌技术。

了解院内感染的危害性和重要性,可真实反映院内感染的严重情况。

加强员工自身的专业修养行为,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提高工作的警惕性,严格执行部门的规章制度和有关传染病的内容。

对于新生儿病房限制严格执行感染制度的工作人员数量,应严格执行管理制度。

手部消毒严格按照手部消毒过程进行,手部消毒必须在接触新生儿前后进行。

参加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服务。

结论如果想消除或消除医院感染,这是一个不切实际的问题,作为医护人员能做到的就是加强预防和控制园内感染。

在平时的医护工作中,要认真按照医院规章流程办事。

要注意预防感染。

尽最大可能减少院内的感染,减少对患者的危害。

对医院和病人以及对社会都是有好处而没有坏处的。

参考文献[1]陈爱锋,刘春来,严文康.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4):15.[2]肖丽华,麦艳冰.新生儿监护室医院感染高危因素监测[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5):59-60.[3]叶茂林.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调查分析及管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2):1752-1753.[4]沈美云,顾萍,袁咏梅.新生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干预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3):[5]田茂强,任洋,姚毅.儿科门诊留观室医院感染隐患及干预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9):1794-1795.[6]周敏,丁爱国.新生儿医院感染研究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8):799-800.[7]张晓丽,孙吉花,王秀菊.原发疾病与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3,30(9):[8]胡海珍.基层医院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2):[9]王莹,温玉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护理管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6,3(11):93.[10]李鸿雁,郭彦言.ICU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8):1563-15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