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犯罪与越轨行为-复旦社会学课件
社会学概论第八章越轨犯罪和社会控制
2.
3.
4.
5.
对结构性紧张理论的主要批评
不能解释抢劫等犯罪行为。这种理论仅
仅可以解释那些成功机会非常有限的群 体中的越轨成员。它无助于解释特权阶 层成员的越轨行为。并且无助于预测当 某个特定个人面临失范时将作何反应。
2、文化传递理论
要想成为越轨者,必须有机会学习越轨。因此越轨是
从一个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习得的。
医学办法对待越轨并不总是一个有益的办法。例如无
家可归者头晕眼花,丧失方向感有时被成为精神病, 但可能不是由于疾病,而是由于缺乏足够的食物和住 房。因此从医学角度的考察可以鼓励我们去寻找严重 社会问题的个人病理学依据,而非基本的社会原因。
二、心理学视角中的越轨
某种个性特征与越轨有关。没有人是天生的越轨者,但是有些人
60年代的一个结论:虽然社会环境试图劝导人们遵从
社会规范,但教导的内容并非总是一致。社会化主体 (父母,教师,宗教领袖)有时传达出越轨而非遵从 的态度,告诉对方有些越轨是可以接受的。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有些企图对越轨行为进行纠正的
地方其实是在传授越轨行为。例如监狱,老犯人对新 犯人的教导。
3、差异交往理论(theory of differential association)
可能比其他人更容易越轨。外向性格(extrovert)和内向性格 (introvert)。外向性格的人其行为很可能逾越人们可接受的范围, 因为这些人对刺激和冒险有生理需要。他们是否成为越轨者还取 决于他们是怎样被社会化的(汉斯艾森克,英国心理学家)
另一种重要的观点:暴力和越轨都是社会习得(socially learned)
罗伯特•默顿对越轨的区分
(1)反常越轨者(aberrant deviant):是指基本上接受 社会规则的合法性但却因个人目的而违法的人,大多 数的犯罪行为归入这一类。实际上任何人都不赞成这 种反常越轨,即使越轨者在大多数场合也不赞同。 (2)不遵从越轨(nonconforming deviance):是指不遵 从越轨者认为规则是坏的,以至于有必要通过蓄意地 和集体地违犯它而向它进行道义上的挑战。这与希望 隐瞒其行为的反常越轨者不同,不遵从越轨者吸引人 们对其行为的注意,他们的目标不是个人目的而是改 变规则。比如市民运动,反对核动力的抗议,同性恋 这要求合法权利和地位的宣传活动。英雄。艺术家的 标新立异,是对广泛的存在的不受欢迎的法律的冒犯 和反叛,或者意欲突破刻板的官样程式约束的违规行 为,它们未必是坏的或者没有价值的越轨行为。
犯罪与越轨
墨 子
墨家代表小生产者阶 层的利益,成员大多数是劳 动者,其法律思想也充分体 现了劳动人民在法律上的要 求和愿望。墨家的代表人物 墨子从“兼相爱,交相利” 的原则出发,认为社会混乱, 人们犯罪皆起因于人们互不 相爱,既而进一步认为劳动 人民走向犯罪的原因是贵族 统治者“原作敛于百姓,暴 夺民衣食之财”,致使人民 处于“饥寒并至,故为奸邪”
韩非子
在法家看来,经济贫困只是犯 罪的外在条件,不是犯罪的原因,无 论富人还是穷人都有犯罪的可能,贫 穷的人犯罪是因为饥而欲饱、寒而 欲暖、劳而求逸、苦而索乐;富贵的 人因有更高的物质欲望、权力欲望、 名利欲望,贪心不已,同样也会去犯 罪。因此,犯罪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有 好荣恶辱、好利恶害的“利欲之 心”,这是人的天性。正是由于认识 到产生犯罪动机或犯罪思想的根源 在于“利欲之心”,所以法家得出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
犯罪与越轨
封莉 10治安二区 201020220080
• 犯罪与越轨的关系 • 越轨 • 犯罪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定义:
我国《刑法》第13条给犯罪下了一个实质与形式 相统一的定义,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 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 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 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 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人身权 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行 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 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老 子
道家认为,统治者的多欲以及 百姓生活的贫困是诱发犯罪的重要 原因。老子特别强调,贫困是犯罪的 经济根源,而百姓生活贫困又是与统 治者过度剥削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 告诫统治者一方面要减轻对人民的 剥削,给人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使 人民生活富足起来,养成守法的习惯。 一方面要以身作则,禁绝贪欲他指 出:“我欲不欲而民自朴”,“是以圣人 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说明统 治者以“不欲” (消除贪欲) 为 “欲”,可以消除民众的为盗之心, 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 众所周 知,老子倡导最理想的治国方法是 “无为而治”。
犯罪、越轨行为、社会秩序与社会控制
Page 446话题1说明犯罪、越轨行为、社会秩序与社会控制社会控制、越轨与犯罪社会控制和社会化是鼓励人们遵从社会或群体的主流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并防止越轨行为发生的主要方法。
因此这些过程目的是在于,避免社会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维持社会秩序处于相对稳定,人们普遍遵守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状态。
社会控制是通过一系列的积极和消极的制裁来实现的,他们是由一些社会控制领域的那些正式机构,专门设置了保证人必须要遵循的特定规范,尤其是法律系统–如警察、法院和监狱等,以及非正式的一些方式,如通过家庭、社区、同伴群体的压力,以及教育制度、宗教、工作场所和媒体等其他机构来实现社会控制。
家庭是非正式社会控制的一股重要力量。
社会控制指的是说服或迫使个人遵从社会或主流社会群体性的规范、价值观的各种方法。
越轨行为指的是某种违反规则的行为,它不符合特定社会或社会群体所制定的规范和期望。
Page 447活动:1、在每一种情况下,给出你通常期望符合以下两种情况的三个例子:(a)在你的学校或学院,(b)在你的同辈群体中,(c)在工作中。
解释在每一种情况下,如何执行这些规范,并概述了如果你不遵循他们就会受到的制裁。
2、建议和解释在每一种情况下,宗教和媒体可能进行社会控制的两种方法。
犯罪与越轨行为的社会建构犯罪的社会建构Newburn(2007年)认为犯罪基本上是一种标签,它与国家明令禁止的并具有一定法律制裁他们的某些行为有关。
虽然犯罪似乎是很容易被认定的,因为法律规定了什么是犯罪行为,但其实没有任何一种行为,它本身就是犯罪。
只有当“犯罪”的特定标签被应用于犯罪行为时,该行为才成为了犯罪行为,即使是非常相似的行为,也会由于不同法律执行机构的解释,以及行为发生的背景来区别对待处理。
例如,在某种情况下杀死某人本身不是一种犯罪行为:如果它发生在英国酒馆外面的一场刀战中,它很可能被定义为犯罪,但如果是在战争中与敌方士兵进行刀战的话,则不是犯罪行为了。
《社会化与越轨》课件
加强道德教育、完善法律制度、提供心理辅导等多种手段综合预防越轨行为。
2 重要角色的职责和作用
家庭、学校、社会各界都需承担起引导和监管的责任,共同构建预防越轨行为的系统。
3 未来展望
社会化的科技化和全球化将给越轨行为的预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结束语总结社会化的概念及其源自 要性通过社会化,个体可以获得社会 角色和行为准则,有助于适应社 会和建立社会关系。
强调社会化预防越轨行为 的意义
社会化能培养个体的道德意识和 自我控制能力,预防越轨行为的 发生。
鼓励大家积极参与社会化, 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只有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参与到 社会化中,才能共同建设和谐有 序的社会。
3
可能引发的原因
社会化过程中的社会压力、缺乏正确的行为模范和家庭环境问题等都可能导致越 轨行为的产生。
青少年的越轨行为
类型
• 违法犯罪行为 • 校园暴力和欺凌 • 早恋和性行为
原因
• 家庭问题 • 社会压力 • 学校环境
社会化因素
• 家庭教育 • 学校教育 • 社会关注和支持
社会化如何预防越轨行为
社会化的概念
定义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社会交往和文化学习,逐渐获得社会角色和行为准则的过程。
重要性
社会化帮助个体适应社会、建立社会关系、获得社会认同,并有效参与社会生活。
过程
社会化过程涵盖家庭、学校、媒体等多个社会化机构,通过内化、外化和反化等环节进行。
社会规范
定义 种类 作用
社会规范是指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念,以指导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
《社会化与越轨》PPT课件
# 社会化与越轨 PPT课件 ## 1. 社会化的概念 - 社会化的定义 - 社会化的重要性 - 社会化的过程 ## 2. 社会规范 - 社会规范的定义 - 社会规范的种类 - 社会规范的作用 ## 3. 社会化对越轨行为的影响 - 越轨行为的定义 - 社会化对越轨行为的预防作用 - 社会化对越轨行为的可能引发的原因 ## 4. 青少年的越轨行为 - 青少年越轨行为的类型 - 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原因
社会学-犯罪与越轨
克罗尔德和奥林:青年人认可社会的价值观,也认可主流的手段。当
通过巨大的努力仍达不到而且感到机会渺茫的时候,的时候,就特别 容易走极端,会认为世界不公,会做出各种反叛行为来,会加入不法
帮派
反面:洪秀全 认可主流价值规范科举- 多次应试失败-造反(受外来 文化影响)
界定越轨理论
功能主义认为越轨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时刚巧发生一宗颇为轰动之凶杀案,而被告者乃一年已五十多之低级妓 女,此时一般人都认为被告必定败诉,所以无人肯承办此案,于是引起
正义的刘志鹏的兴趣,在种种的压力下,凭着他的不屈不挠,与著名的
主控官展开一番舌战唇枪,几经艰苦,终于得到胜利,而被告得以无罪 释放。
2.5 左派现实主义
与左派理想主义的区别
《水浒传》与逼上梁山
林冲(教头,军队武术教官)如何被逼上梁山 武松(武都头,县公安局局长兼刑侦大队队长) 如何被逼上梁山 宋江(押司,县办公室主任)如何被逼上梁山 水浒传中的好汉造反和犯罪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不是其个人原因能够解释得了的。 北宋末年的朝政极端黑暗,蔡京、童贯等专权, 王安石新法实行也引起了一定的社会问题,造成 流民遍地,各地爆发武装起义的局面 花石纲(艮岳) 生辰纲
体制认定了什么是犯罪和越轨
新犯罪学的理论家们侧重于从社会结构和统治阶级的权力 维持的角度出发,来分析犯罪和越轨的问题
越轨与犯罪
• ──违背普世伦理,为所有文化和法律所禁 止,有违人伦、法律、道德和人类正常情 感。受法律制裁、道德谴责。
因生活所迫,为救自己的孩子,海因茨偷了 老板的药。 毕业了,A的助学贷款没有还,并且不打算还, 因为许多没还的学长(姐)们生活得挺好。 小C举报他人违法可依法得到政府给予的奖金, 小C表示放弃。 • ──违背法律要求,依法要接受法律的惩罚 或强制性要求。
二是增强社会组织和群体的团结。
• 通过对越轨行为的控制和惩罚可以使社会 成员相互认同。当群体发现越轨行为破坏 了公共秩序时,他们会采取一些共同的行 动来控制和制止越轨现象,社会规范的遵 奉者与越轨者之间的界线得以明确,从而 有利于增强社会的团结。
三是越轨行为可以加速社会变 迁。
• 虽然大多数越轨行为会对社会运行的某些 环节带来破坏性影响,但有些规范已经落 后于社会的发展,越轨行为的发生使人们 认识到社会规范中不合理、不完善的方面, 从而导致规则的改变,转变人们的价值观 和生活方式,使人们以积极的方式适应社 会。如果没有这些积极的越轨行为,社会 只是死水一潭。
三是导致人们丧失遵从规范的心。
• 越轨行为对社会的影响不仅仅表现为对他 人利益的损害,更严重的是对现有生活方 式的冲击,使人们相互间的信任遭到破坏。 因为社会成员相互间的良好关系建立在一 个基本假定之上:人们会根据公众所接受 的行为规范做出各种举动。一旦某一方或 双方违背了这些维护社会关系的规范,这 种人际间的信任就会遭到破坏,给双方带 来了焦虑与不安,形成了心理上的隔离与 恐惧,影响社会成员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四是越轨行为的预防和治理需要 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 越轨行为特别是一些严重的违纪违法行为 具有较大的破坏性,会使社会陷入恶性运 行状况之中。因此要维护社会正常秩序, 保证社会发展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对越轨 行为进行预防和治理。进行这项艰巨而复 杂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 这种巨额投入是无法产生直接的效益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涂尔干把犯罪和越轨视为社会事实。他认为两者都是现代社 会必不可少的成分。根据涂尔干的观点,现代人比传统社会 中的人更少受束缚。由于现代社会中个人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所以一些不遵从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存在。涂尔干认为,没有 哪个社会的人们对统治社会的规范和价值的看法完全一致。 在涂尔干看来,越轨对社会而言也是必需的。它完成了两重 重要的功能。首先,越轨具有一种适应性的功能。通过把新 的观念和挑战引入社会,越轨成为一种创新的力量。它带来 了变化。第二,越轨促进了社会中“好”行为和“坏”行为 的界线维持。一件罪案能激发起集体反应,从而加固群体团 结,阐明社会规范。例如,面对毒品交易贩子这一问题的邻 里们,在一个与毒品相关的枪杀案发生后,可能会团结起来 致力于把本地区变成无毒区。 涂尔干关于犯罪和失范的观点很有影响,有助于人们把注意 力从对个人的研究转移到对社会力量的研究上。美国社会学 家罗伯特•默顿应用了他的失范概念,构建了一个非常有影响 的越轨行为理论,在美国社会结构内找到犯罪的根源。
标签理论
标签论者把越轨行为理解为越轨行为和非越轨 行为者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而不是个人或群 体所具有的一套特征。在他们看来,要理解越 轨行为本身的性质,我们必须知道,为什么有 些人被贴上“越轨行为者”的标签。 代表法律和秩序这种力量的人,能够把传统道 德的定义施加在其他人身上,他们做了大量贴 标签工作。因而,创造了越轨行为类型的标签, 表达的是社会权力的结构。
罗伯特•默顿:抱负与压力
罗伯特•默顿修改了失范概念,用以表明当个体接受的 社会规范与社会现实相冲突时个体行为所承受的压力。 在美国社会——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其他工业社会中也 一样,人们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强调物质上的成功,认 为获取成功的手段是自律和努力工作。所以,无论生 活中的起点在何处,真正努力工作的人就能取得成功。 而事实上,这种观点并无根据,因为大多数地位低下 的人,得到的仅仅是有限的常规的进步机会,或者根 本就没有任何机会。然而,没有“成功”的人却发现, 他们被指责为显然没有能力取得物质上的成就。在这 种情况下,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试图采取各种手 段——无论是否合法——来获得成功。因此,根据默 顿的观点,越轨行为是经济不平等和机会不平等产生 的一种副产品。 通过强调越来越来大的抱负和持久不平等的反差,默 顿指出相对剥夺感(relative deprivation)是越轨行为 中的一个重要成分。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犯罪的特点
犯罪率上升 犯罪人年龄结构变化 犯罪人阶层结构变化 犯罪人人数构成变化 犯罪方式多样化 犯罪方式高科技化
越轨社会学
越轨可以定义为,对某一团体或社会中被绝大多数人 所接受的一系列特定规范的不遵从。吉登斯强调,没 有一个社会可以通过一种简单的方式区别出哪些是违 反规范的人和遵从规范的人。在某些时候,我们中的 大部分人都会违反那些被普遍接受的行为规范。 虽然越轨和犯罪在很多情况下互有重叠交叉,但它们 并不是同义词。越轨概念比犯罪概念宽泛得多,因为 后者仅指触犯了法律的不遵从行为。许多形式的越轨 不受法律制裁。 越轨行为的类型:1)违法行为。2)违警行为;是指 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安秩序的规则、规定和条 例的行为,严重的违警行为有可能转化为违法行为。3) 违规行为;是指一切不按常规办事的行为,这是最常 见的一种社会越轨。年轻人标新立异、奇装异服以及 不随俗等均属于此类行为。
越轨、犯罪与社会控制
越轨社会学 规范与制裁 解释犯罪与越轨 关于越轨与犯罪的社会学理论 中国社会转型中犯罪变化的特点 犯罪、越轨和社会秩序
我们都知道越轨行为者是什么样的人,或者我们往 往认为自己知道。越轨行为者就是那些拒绝按照我 们大多数人所遵从的规则而生活的人。他们可能是 暴力犯罪者、吸毒者或穷困潦倒者,他们不符合被 大多数人界定为可接受的正常标准。然而事实并不 完全像它们所表现出来的那样,社会学常常告诫我 们这一点,并且鼓励我们要看到现象背后的东西。 实际上,越轨行为并不是一个容易界定的概念,越 轨和犯罪之间的关系也不直接。 人类社会是由规则和规范所控制的。规则规定了 在具体的环境下,哪些行为是恰当的,哪些行为是 不恰当的。如果我们不坚持这些规则,人类的活动 就会陷于混乱。
研究犯罪和越轨行为,我们要用到两个不同但相关 的学科。犯罪学关注受刑法制裁的行为方式。犯罪 学家经常对犯罪测量的技术、犯罪率的变化趋势和 针对减少社区内犯罪的政策感兴趣。越轨社会学家 借鉴犯罪学的研究,同时也考察超出刑法范围之外 的行为。社会学家研究越轨行为是为了理解为什么 某种行为会被普遍认为是越轨,以及越轨的观念如 何被有区别地运用到社会成员身上。 因此,对越轨行为的研究既引导我们关注社会阶 层——即贫富差别——的影响,也引导我们关注社 会权力。当我们考察对社会规则或规范的越轨或遵 从时,我们必须牢记一个问题:谁的规则?因为社 会规范深受权力和阶层划分的影响。
规范与制裁
我们大部分时间都会遵从社会规范,这是因为社会化 使我们习惯于如此。所有的社会规范都与制裁相伴, 因为制裁鼓励遵从行为,防止不遵从行为。制裁是指 其他人为了保证个人或群体遵从某个特定的规范,而 对这个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所做出的任何一种反应。制 裁可以是积极的(对遵从行为提供奖励),也可以是 消级的(对不遵从行为进行惩罚)。 制裁可以是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正式制裁由特定的一 群人或一个机构执行,以确保某一套特定的规范被遵 从。在当代社会,正式制裁主要是指以法庭和监狱为 代表的那些制裁。法律是正式制裁,由政府规定为规 则或原则,它的公民必须遵守;用来对付那些不遵从 它的那些人。 非正式制裁是对不遵从行为做出较少组织、较多自发 性的反应。
互动论的理论
在互动论传统中,社会学家把犯
罪和越轨作为社会建构的现象加 以研究。互动论者们提出这样的 问题:有些行为是如何在一开始 就被定义为越轨的?为什么某些 群体被贴上越轨者的标签而其他 群体却没有?
习得的越轨:与众不同的联系
爱德文•苏泽兰德把犯罪与他所谓的与众不同的 联系(differential association)结合在一起。在 一个包含众多亚文化的社会中,一些社会环境 往往会鼓励非法活动,而另一些环境则不这样。 个体通过与那些犯罪规范传播者发生联系而成 为犯法的人。这种理论认为,犯罪活动与守法 活动一样,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并且指向相 同的需求和价值观。正像从事正统工作的人那 样,窃贼们也竭力想挣钱,只是他们选择了非 法的手段。
控制理论
破窗理论认为,秩序混乱的表象与真实犯罪之 间有直接联系。一个地区只要有一扇破窗一直 没有修理,就等于给潜在的罪犯发出了信号: 即无论是警察还是当地居民都不承担维护社区 的责任。 破窗理论是零容忍管制政策的基础,它强调减 少犯罪的关键是一直进行秩序的维持。零容忍 管制的目标是小的犯罪和破坏性的行为方式, 例如破坏公物、闲荡、为赚钱而拉客、公开酗 酒等。警方对低层次越轨的打击被认为会对减 少更为严重的犯罪形式产生积极的影响。
评价 标签理论之所以重要,因为它始于这样一种假 设:即任何行为本身都不是犯罪性的。对犯罪 的界定是由当权者通过制定法律以及警察、法 庭和相关机构对法律进行解释而完成的。 批评者指出,标签论者在强调贴标签这一主动 过程是,忽视了导致被界定为越轨行为的过程。 因为把某些活动标定为越轨行为并不完全是武 断的;在社会化、态度与机会上的差别,影响 了人们在多大程度上会从事可能被界定为越轨 的行为(例略)。其次,人们还不明白,贴标 签是否事实上具有促进越轨行为的效果。
评价 功能主义理论正确强调了在不同的社会 背景中遵从和越轨之间的联系。在我们这个广 阔的社会中,缺乏成功机会,是把从事与不从 事犯罪行为者区别开来的主要因素。但是,我 们对下面这一观点应持谨慎态度,即较贫困团 体中的人与较富足的人渴望获得相等的成功。 实际上,大多数人往往根据他们对自己现实情 况的认识来调整自己的抱负。 当然,认为抱负大小与成功机会不相匹配的情 形只发生在没有特权的人群之中,这也是错误 的。在其他群体中,也存在犯罪的压力,这一 点可以从贪污、欺诈和逃税这些所谓的白领犯 罪中看出来。
解释犯罪与越轨
生物学解释:“罪犯类型” 解释犯罪 的某些初步尝试从本质上说有生物学的 特点。研究者主要研究个人天生的品性, 认为那是犯罪和越轨的根源。 心理学解释:“失常的精神状态” 与 生物学解释类似,犯罪心理学理论也在 个人身上而不在社会中寻求对越轨的解 释。但不同的是,生物学方法主要研究 使个体易于产生犯罪倾向的身体特征, 而心理学方法则主要研究人格类型。
关于犯Biblioteka 和越轨的社会学理论
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犯罪和越轨是 由社会中的结构紧张和道德规范缺失所导致的 结果。如果社会中个人和群众的抱负与可能获 得的报酬不符,这种需求和满足之间的差距将 使一些社会成员产生越轨动机。 犯罪与失范(anomie):涂尔干 涂尔干最初提出失范这一概念,他表明在现代 社会,传统的规范和标准遭到破坏,而新的传 统和规范又没有取而代之。在社会生活的某一 特定领域中,如果没有明确的行为准则指导人 们的行动,失范就会出现。涂尔干认为,人们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觉得迷失了方向并感到焦虑; 因此失范是影响自杀倾向的社会因素之一(参 看涂尔干《自杀论》)。
霍华德•贝克尔(Howard Becker)力图表明,越轨者身份是如 何通过贴标签而不是通过越轨动机或越轨行为而产生的。根据 他的观点,“越轨行为就是被人们贴上越轨行为标签的行为。” 对贝克尔而言,越轨行为不是成为“越轨者”的决定因素。还 有与行为本身不相关的过程,对一个人是否被贴上越轨者的标 签产生着重大影响。一个人的衣着、讲话方式或出生在哪个国 家都可能成为决定其是否被贴上越轨者标签的关键因素。 埃德文•莱莫特(Edwin Lemert) 标签不仅影响他人对一个人 的看法,也影响该人的自我意识。他提出一个模型,以理解越 轨如何能与一个人的自我认同共存,或成为其自我认同的核心。 莱莫特把最初的违规行为称为初级越轨(primary deviance) 。 在大多数情况里,这些行为对个人的自我认同而言仍然是“边 缘的”,是一个越轨行为被加以规范化的过程。但在有些情况, 规范化还没发生,这个人就被贴上了犯罪和失足者的标签。他 使用二级越轨(secondary deviance)这个术语来描述某个人逐 渐接受这一标签并把自己看作是越轨行为者的情形。在这些情 况中,标签成为个人自我认同的核心,并导致越轨行为的延续 和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