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体育锻炼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文献综述
关于体育锻炼的文献综述
关于体育锻炼的文献综述
以下是一份关于体育锻炼的文献综述,总结了一些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交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1. 身体健康:多项研究表明,定期进行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显著降低患上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风险。
此外,通过体育锻炼还可以改善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和抵抗力等。
2. 心理健康:体育锻炼还有助于缓解压力、焦虑和抑郁等精神问题,并能提升人的自信心和积极情绪。
一些研究发现,参加团队运动或者社交性运动,例如集体健身或者球类运动,更有利于促进人际交往、增强归属感和减轻孤独感。
3. 社交生活:不同类型的体育锻炼对于社交生活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例如,团队运动可以鼓励社会互动和增强社会支持,而独立性运动则更适合希望享受孤独或者自我反省的人群。
此外,体育锻炼也可以增强个人的领导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交生活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享受体育锻炼的各种益处。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积极的影响。
具体来说,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然后探讨了体育锻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影响机制。
通过对相关研究进展和实证研究案例的分析,验证了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正向关系。
结论部分总结了体育锻炼在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方面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为大学生提高幸福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主观幸福感、影响机制、相关研究、实证研究案例、关系分析、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体育锻炼逐渐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尤其是对大学生群体来说,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帮助他们保持身体健康,更是一种释放压力、调节情绪的重要方式。
随着大学生们面临的学业压力不断增加,他们往往会忽视体育锻炼,导致身体素质下降、精神状态不佳等问题的出现。
研究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群体的健康状况和心理状态,更能够为其提供科学、有效的健康管理建议。
通过探讨大学生体育锻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可能存在的影响机制,可以为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推广和普及提供理论支持,为提升大学生的整体幸福感和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健康管理和幸福感提升提供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以及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和评估,进一步探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从而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提升主观幸福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建议。
通过本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揭示体育锻炼对主观幸福感的积极作用,探讨可能存在的影响机制,总结相关研究进展,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三、结论
第三,从社交角度看,大学生们通过体育锻炼可以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增加与他人的互动,加强自我价值感,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
总之,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改善个人的生活状态,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从而可以带给人们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因素有很多,以下是几个比较重要的因素: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大学生也逐渐意识到了运动的重要性,并开始更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不仅对身体有好处,对心理健康也有积极作用。目前,研究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体育锻炼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具体表现如何,值得进一步探究。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究。第一,从身体健康角度看,大学生经常参与体育活动,可以增强身体素质,提高抗病能力,预防健康问题的发生,从而减少负面情绪和焦虑感,让人拥有更好的身体状态,从而可以带来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第二,从心理健康角度看,大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可以排解压力,放松身心,增强个人自信心和自我满足感,让人在锻炼完成后会感觉到轻松舒适,从而可以增加快乐感和主观幸福感。
1、时间因素:大学生在上学期间,时间非常紧张,在学业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很难分出时间来进行体育锻炼。然而,在暑假期间,大学生的时间比较充裕,可以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从而在锻炼的同时获得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体育锻炼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Vol _ 29No . 9 Se p. 201 3
体 育锻炼 的主观幸福感 的研究综述
刘 强
( 赤峰 学 院 摘 体 育 学院 , 内蒙 古 赤峰 0 2 4 0 0 0 )
பைடு நூலகம்
要 :什 么是幸 福 , 这是 千 百年 来人们 一 直在 讨论 的 话题 . 千 百年 来人 类也从 未放 弃对 于幸福 的 追
幸福感 , 亦 或 是 幸 福感 . 关 于主 观 幸 福 感 的研 究 兴 起 的时 问世 界 上 大多 数 学 者认 为 是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之 后 ,由于 受积 极 心 理学 和 生 活 质量 研 究 的 推
什 么是幸 福 , 这 是 千百年 来 人们一 直 在讨 论 的
话题. 《 现代汉语词典 》将幸福解释为以下两种 含
生 发展 为心理 疾病 、 自杀等 现象 .
2 体育锻 炼 与主观 幸福 感 的概念 分析
归结为两大派别 , 的两 中不 同 的 主 张 , 分别是 “ 快 乐” 论 和完 善论 . 第 一 种观 点 将幸 福 等 同于快 乐 , 认 为 幸 福 就是 快 乐 , 二者 没 有 区别 . 如 英 国 的 洛克 曾 经 说过 : “ 极 度 的幸福 就 是 我们 所 能 分享 的最 大快 乐. ”很 明显 洛克 将极 度 的 幸福 与最 大 快乐 等 同起
义, 分别是 “ a 、 使 人 心情 舒 畅 的境 遇 和 生 活 . b 、 ( 生
活、 境遇 ) 称心 如意 . ”
世 界 著 名学 者 以及 哲 人 都 曾经 阐述 过 自己关
于 幸福 的看 法 . 西 方 学者 对 幸福 的 内涵 的理 解 可 以
动 ,西 方 学者 开始 探 索有 关人 类 幸福 感 的研 究 . 近 年 来 大学 生 这 一特 殊 群 体 的幸 福 感情 况 也 备 受关 注. 随着 高 考扩 招 政 策 的推 出 , 以及 社 会 对 于 人 才 需 求 的相 对饱 和 , 使大 学生 不得不 面 对就 业 、 学习、 人际关系 、 自身情 绪 、 恋 爱 等方 方 面 面 的压 力 和 心 理 问题 . 而很 多 大学 生对 于 这些 心理 问题 没能 给 予 及 时 的解 决 和疏导 , 致使 部分 出现心 理 问题 的大 学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摘要】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通过对现有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发现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积极影响。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增强自我满足感和幸福感。
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大学生社交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提升幸福感。
体育锻炼也有助于增强自我成就感和自我认知,提升自信心和自尊心,进而改善主观幸福感。
体育锻炼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是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有效途径。
在大学生忙碌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可以带来身心健康和幸福感的双重收获。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社交关系、自我成就感、自我认知、正相关、提高、有效途径1. 引言1.1 研究背景目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普遍锻炼不足的问题,部分学生沉迷于学习和工作,忽略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导致身体素质下降,心理压力增加,幸福感降低。
研究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探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对于提高大学生幸福感,促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大学生提供科学的锻炼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幸福感,迎接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通过系统性地分析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实践性建议。
具体目的包括以下几点:通过探讨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社交关系、自我成就感和自我认知等方面的影响,深入分析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具体作用机制,为幸福感提升提供理论支撑。
通过定量调查和数据分析,验证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不同体育锻炼频率、方式和持续时间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程度,为制定个性化的体育锻炼计划提供依据。
通过结合相关研究成果,提出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有效途径和策略,为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推广和实践提供借鉴,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者:杨川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47期摘; 要:大学期间,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性素养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希望能够在这个阶段成为全新的自我,尽最大的努力全面发展与提升自我,希望能够在通过自身的努力过上高层次、高质量的生活,以此来提升自我的幸福指数。
本文以主观幸福感的内涵为主要出发点,重点分析了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并总结了当前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体育锻炼;当代大学生;影响一、主观幸福感的内涵幸福感一直以来都是人们追求与向往的。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感。
关于幸福感,有些人提出了生活满意度、心理幸福感与主观幸福感等概念。
基于不同的哲学基础,现代人们对幸福感的研究与探索也一致偏向于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
而所谓的主观幸福感则是对过去、现在与未來生活的满意程度,是指对自身设定的标准与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的评估。
一般分为认知与情感两个方面的内容。
对于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实质上指的是对生活质量的认知性评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活满意度。
主要包含了对自身整体生活的满意程度以及日常生活、工作与学习中的各领域的生活满意程度;而情感成分则是指人为的情绪情感层面的,也就是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情绪体验,日常生活中将其分为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
主观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参数,是个体对生活的综合判断,主要涵盖了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以及低水平的消极情感三个方面的衡量标准。
由此可见,人们的幸福感是自身主观意识上对个人整体生活质量的综合评价,主要取决于自身的主观感觉。
二、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通过问卷调查的相关数据与研究总结了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为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个层面;而相关的学者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基本现状与主观幸福感进行研究与探讨时,则将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观幸福感分为躯体健康维度、心理健康维度与社会功能维度三个层面;另外,还有一部分业内人士在揭示主观幸福感与身体健康锻炼的分析中,将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分为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学习满意感、生活满意感以及身体满意感五个层面[1]。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可以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大学生一般处于年轻而健康的阶段,而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他们的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降低患病风险。
身体健康是人们获得幸福感的基础,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够更好地享受生活,追逐自己的梦想。
体育锻炼还可以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就业压力等诸多压力,而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些压力。
运动可以分散注意力,转移压力,增强个体的抗压能力,改善焦虑和抑郁症状,提高睡眠质量,增加身体内产生的内啡肽等幸福感物质的释放。
体育锻炼还可以促进大脑内多巴胺和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的分泌,改善情绪状态,增强自信心和自尊感。
体育锻炼还可以增加大学生的社交机会,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从而增加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大学生可以结识到更多的朋友,扩展社交圈子。
与他人一起参与体育运动可以增加沟通和合作的机会,培养交往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体育锻炼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增强对生活的满意程度。
要注意的是,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不是线性的。
体育锻炼本身并不一定能够带来主观幸福感,是否能够提高主观幸福感还取决于个体的认知、评价和态度。
有些人可能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或者缺乏动力,对其主观幸福感的提高作用可能不明显。
大学生需要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健康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方式,坚持锻炼,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随着大学生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学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体育锻炼作为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对于大学生来说更是不可或缺的。
主观幸福感作为个体对于生活和自身情感状态的主观体验,也是大学生关注和追求的重要主题。
那么,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关系呢?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分析1. 大学生体育锻炼存在的问题大学生时常因为学习压力和社交活动等原因,忽视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导致体质下降、免疫力减弱等问题。
根据有关数据统计,大学生中长期缺乏体育锻炼的比例逐年上升,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很多人认为体育锻炼是为了追求完美的体态和外表,而忽略了体育锻炼对于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导致了对于体育锻炼的消极态度。
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分析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受多元、复杂,既受到物质条件、生活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内心世界、意识形态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未来规划等问题时,主观幸福感存在一定的波动和不确定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受到了诸多影响,既有积极向上的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消极因素。
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成为大学生关注的焦点之一。
1. 体育锻炼对主观幸福感的积极影响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着积极的影响。
一方面,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增强免疫力,提高抗压能力,从而对于学习和生活带来积极影响;体育锻炼也能够带来快乐、放松和满足感,使大学生在面对学习和生活压力时能够更加乐观积极地面对。
主观幸福感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同样有一定的影响。
一个人的主观幸福感一方面决定了他对于体育锻炼的态度和行为,愉悦的心情会促使人更积极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主观幸福感的提升也需要通过体育锻炼来实现,持续的健康锻炼可以释放身体的快乐激素,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首先,大学生体育锻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面,存在一定的争议。
一些研究发现,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其主观幸福感。
例如,王锋、高浩琳等学者就发现,大学生在高负荷课程和学术压力下,通过参与体育锻炼,能够缓解焦虑与紧张情绪,提高其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其主观幸福感。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大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能够增强自信心,提高自尊心,进而得到更多的自我认可,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
然而,另一些研究却发现,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对主观幸福感的提升仅仅是短暂的,而且还受到了很多限制与条件的影响。
例如,姚建国、张静如等学者通过一项文献综述发现,即使大学生参与了体育锻炼,也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会感觉到更幸福或者更快乐。
相反,如果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存在消极的态度或者参加的不够积极主动,甚至可能加剧其负面情绪,降低其主观幸福感。
因此,综合来看,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存在一定的关系,但这种关系不一定是单向的,而是受到多层次的影响。
当然,要想真正探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应该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细化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点:1.体育锻炼的类型和方式:不同类型和方式的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存在差异。
例如,有些大学生喜欢参加比较激烈的体育运动如篮球、足球等,而有些大学生则更喜欢刺激性较小的运动方式,如瑜伽、散步等。
因此,要想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需要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喜好进行体育锻炼。
2.体育锻炼的时间和频率:体育锻炼的时间和频率会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如果长期坚持适量的锻炼,对于提高主观幸福感是有帮助的。
因此,大学生需要科学规划自己的体育锻炼时间和频率,避免过度或者不足的情况。
3.心理状态和习惯: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习惯也会对体育锻炼产生影响。
如果大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感到压力较大,或者缺乏运动习惯等因素,都可能会降低其主观幸福感。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近年来,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
大学生是我国人口中最朝气蓬勃、精力充沛和意志力强的人群之一,他们是国家未来的重要建设者和发展的希望。
而体育锻炼不仅对大学生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以提高心理素质和主观幸福感。
分析大学生体育锻炼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体健康具有积极影响。
大学生处于学习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环境中,容易出现压力过大和情绪波动等问题。
而体育锻炼是缓解压力和释放情绪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可以帮助大学生通过运动消耗体内的负面情绪,增加身体的耐力和抵抗力,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体育锻炼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强心肺功能,提高大脑的活跃度和记忆力。
这些积极的身体变化可以让大学生感受到身心愉悦和乐观的心态,从而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具有积极影响。
大学生处于学习和生活的一个特殊阶段,他们需要处理好与同学、室友、老师等人的关系,与他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这对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要求较高。
而体育锻炼可以提供一个与人交流和互动的机会,通过参加集体运动活动,大学生可以结识新朋友、加强老友之间的感情,通过比赛和合作锻炼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研究发现,体育锻炼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增强大学生的归属感和群体凝聚力,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这些积极的社交变化可以让大学生感受到朋友的温暖和团队的支持,从而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发展,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社交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大学生应该重视体育锻炼,适量参与各项体育活动,以提高自身的幸福感和综合素质。
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关注和支持,提供更多的运动场所和运动设施,为大学生创造更好的锻炼条件,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发展。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摘要】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和分析,探讨了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研究发现,体育锻炼可以显著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让他们更加积极乐观。
过度锻炼可能导致疲劳和焦虑,产生负面影响。
体育锻炼频率和锻炼类型也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适当的锻炼可以提升幸福感。
内在机制方面,锻炼释放的内啡肽等物质可能是幸福感提升的原因之一。
大学生应适度进行体育锻炼,以提升主观幸福感。
此研究有助于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锻炼建议,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幸福感的提升。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锻炼、主观幸福感、关系分析、积极影响、负面影响、频率、内在机制、研究、启示、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增强和体育设施的不断完善,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虽然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水平有所提高,但其主观幸福感并不一定随之提升。
有必要深入探讨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提升大学生幸福感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建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通过深入分析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积极和负面影响,以及体育锻炼频率、不同类型的体育锻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等方面,揭示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内在机制。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提供更深入的认识,为大学生的健康生活和幸福感提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还可为相关学科领域提供借鉴和参考,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和启示。
1.3 文献综述在文献综述部分,我们将对现有研究进行综合分析,以探讨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过去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具有积极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参与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具有更高的幸福感和积极情绪,与不参与体育锻炼的同龄人相比,他们更有自信,更具有社会支持感,更少感受到焦虑和抑郁。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还可以对身体健康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增加主观幸福感。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越来越不规律,长时间的坐姿生活使得大部分大学生存在着缺乏运动的问题。
如果长期处于缺乏运动的状态,容易导致肌肉无力、代谢紊乱、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而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减少患病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有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患感冒、胃肠道疾病等疾病的几率要比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同龄人低。
身体健康的改善也会为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带来正面影响。
体育锻炼还可以增加大学生的社交机会,提高社交能力,从而增加主观幸福感。
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大学生有机会结识更多的朋友,扩大社交圈,建立更多的人际关系。
而在运动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放下心中的包袱,更加倾听和理解他人,从而增进友谊。
合作、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等都是体育锻炼中培养出来的能力,在社交中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体育锻炼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交机会,增加社交活动的频率,提高社交能力,最终增加主观幸福感。
需要指出的是,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虽然适量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但是过度的运动却可能产生负面效果。
长期过度的运动可能导致身体疲劳、情绪消沉、生活质量下降。
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大学生需要把握好运动的时机和强度,以及注意身体的状态,避免过度运动对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确实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压力、改善心理状态,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增加社交机会,提高主观幸福感。
大学生应该重视体育锻炼,将其作为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和社会也应该加大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引导和支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体育锻炼的机会和资源。
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能够让更多的大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对于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影响,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从而过上健康快乐的大学生活。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体育锻炼已经成为了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为了深入了解这一问题,本文将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大学生体育锻炼能够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增强免疫力,减少患病的可能。
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帮助大学生们缓解压力,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对于大学生来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运动时释放的内啡肽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可以帮助大脑产生愉悦的感觉,提高心情愉悦感,这对提高主观幸福感是有积极作用的。
大学生体育锻炼是一种积极的社交活动。
参与体育锻炼可以让大学生结交更多的朋友,扩大社交圈子,丰富社交生活,提高人际关系质量。
在体育锻炼中,大学生们可以互相鼓励,共同进步,增进友谊,从而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这对提高主观幸福感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大学生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自我认知和自信心。
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充实自己。
在不断的挑战和突破中,大学生们可以发现自己的潜力,并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这对提高主观幸福感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也有一些大学生认为,大学生体育锻炼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太多,与此同时还要应付课业、社团活动等,导致压力过大,影响了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对此,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合理安排时间,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去进行剧烈的体育锻炼,而是要鼓励大学生们在课余时间选择一些适宜的、轻松的体育运动,如慢跑、太极拳、瑜伽等,培养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是存在着一定关系的。
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提高身体健康水平,还可以缓解压力,增进友谊,提高自我认知和自信心,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
我们应该鼓励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培养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适时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主观幸福感。
学校和社会也应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体育锻炼机会和条件,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体育氛围。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社会关系以及个人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从身体健康方面来看,大学生作为青春期的
学生,身体发育和免疫能力都处于一种发展中的阶段,如果不能及时进行体育锻炼,则容
易导致身体素质下降、心理失衡等现象的出现,这些都会给大学生带来很多不良影响。
从社会关系方面来看,大学生正处于一个学习、生活和社交的复杂交织中,如果不能
认真对待体育锻炼,则可能会缺乏充足的精力和信心去面对课堂上的学业和人际关系的处理。
而体育锻炼可以帮助大学生增强自信心、减轻压力、增加社交机会,进而促进其身心
健康和社会交往的发展。
从个人价值观方面来看,大学生比较注重自身的认识和价值观念的塑造,如果能够意
识到自身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并从自身出发来进行自我锻炼,那么对于其认识和价值观念的
塑造将大有裨益。
而在这个过程中,体育锻炼可以帮助大学生锻炼意志力,增强毅力和生
命力,从而帮助其更好地塑造个人价值观。
因此,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如果大学生能够从自身的
健康和幸福出发来认真对待体育锻炼,并逐渐形成一种习惯性的方式,那么对于身体和精
神健康及其自身价值观的建立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分析一、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大学生正处于青春饱满的年华,但由于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很多大学生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
校园内的体育锻炼设施虽然齐全,但很多学生因为忙于应付课业和考试等学业压力,而忽视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大学生普遍沉迷于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长时间的沉迷使得他们缺乏运动,导致了身体素质的下降和健康问题的出现。
1.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运动能够释放大脑中的多巴胺和内啡肽等快乐神经递质,使人产生愉悦感和幸福感。
体育锻炼能够减轻大学生的压力和焦虑情绪,通过锻炼身体来调节情绪,缓解紧张和压力,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
体育锻炼还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意志力和自信心,促进情绪的稳定和心态的积极。
通过体育锻炼,大学生可以更好地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健康,提高主观幸福感。
2. 运动与身心健康的关联体育锻炼不仅有益于心理健康,还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大学生的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耐力、灵活性和协调能力,提高身体机能。
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增强主观幸福感。
3. 运动与社交的机会体育锻炼还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社交的机会,增进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和互动。
在体育活动中,大学生可以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享受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交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这些积极的社交关系会增强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使他们在集体中感受到快乐和满足。
针对大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现状,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促进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提高其主观幸福感。
1. 加强体育宣传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宣传校园体育锻炼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可以定期举办健身讲座、体育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和参与的热情。
2. 完善体育设施学校可以增加体育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提高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便利性。
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l ] e D, ,id . E ecs Pyh lg M Hn nK nt s 2J W Ln aFC. x ri scoo l J ma ie c o e y i
P b s es 9 2 u h h r, 9 1
b n f e u t g fo i v l e n n a e o i t es p og a fo t e e e t r s l n r m n o v me ti n a r b c f n s r r m r m h i s i i
p ̄ ef eo prcpnsn n wldeben r ns ]o rao S o s e pc vs f at iata d o eg alif matJ Junl f p r i i k o [ t
之后西方心理学界 出现 了大量 的有关体 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情感维度 的 研 究 ,但 大 多 数 都 是 针 对 消 极 情 感 。 随 着 社 会 的 不 断 进 步 和 向前 发 展, 到了 2 0世纪 7 0年代 , 出现 了大量的主观幸福感 的实证研究 。 C r r1 7 1 at ( 97)] e z 对有规律地参与身体锻炼的人是否 比不参加锻炼 的 人更加幸福的问题进行研究 , 结果 发现 , 身体锻炼与幸福感之间存在正 相关 , 相关系数为 02 。lyS&R S t .7 I e a o Sj 3 在调查身体锻炼对 心理健康 的影 响 中, 发现 主观幸福感受运 动的影响 , 其在中 、 收入 的家庭更为 明 尤 低 显 。甚至有调查结果似乎支持 身体 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 间存在一种 因 果关系I lw tr 4 d a 等人 寸 ] 。G e 这一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 , 他们将被试分 为 提高心血管功能的训练组和降低心血管 条件 反射 的控制组 , 结果发现 , 两组被试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 , 高心 血管功能组优于控制组 。 提 L x Mc uel牛 3名受染艾滋病病毒的人群 , o和 A l)研苷3 r 随机分成有氧练习组 (1人 )力量练习组( 2人 )控制组 (0人 ) 1 、 1 、 1 进行 实验 , 结果 表明 , 有氧 练习组和力量 练习组 的被试 的积极情感 、 消极情 感 、 生活满意感和身体 自我效能有了显著的提高 。 国学者以体育舞蹈 、 我 太极拳 和门球作为刺 激变量 , 13名老年人进行 l 的实验研 究 , 对 8 7周 研究结果表明 , 参与体 育活动与不参加体育活 动的老年人 的幸福感有显著的差异 ,参加体育 活动的老年人 的幸福感 明显高 于不参加体 育活动的老年人 , 而且 , 在幸 福的 四个维度上 , 即正性情感 、 负性情感和正性 体验和负性体 验 , 也出 现了相同的结果 。同时 , 这些结果不仅存 在项 目的差异 , 而且也存在性 别的差异 上述这些研究结果支持了身 体锻炼可 以影响 主观幸福感的 。 观点。 与此相反 , 也有研究认为有规律性 的体育活 动与 主观幸福感之间 不存在任何关 系 。 体 育锻炼对人主观幸福感情感维度 的研 究开展的较早 ,开展的力 度最大 , 收获也是颇丰 , 结论也较为一致 。 目前 国内外已经有大量的研 究证明体育锻炼 的干预是可 以提升被试者 的主观幸福感情感维度的水
体育锻炼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1前言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 ell-being )《英汉词典》将其解释为健康、幸福、我国学者将其称为主观幸福感,亦或是幸福感.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兴起的时间世界上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受积极心理学和生活质量研究的推动,西方学者开始探索有关人类幸福感的研究.近年来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幸福感情况也备受关注.随着高考扩招政策的推出,以及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相对饱和,使大学生不得不面对就业、学习、人际关系、自身情绪、恋爱等方方面面的压力和心理问题.而很多大学生对于这些心理问题没能给予及时的解决和疏导,致使部分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发展为心理疾病、自杀等现象.2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分析2.1体育锻炼周西宽认为体育锻炼“是指人们根据需要自我选择,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和支配余暇时间为目的的体育活动.”[1]“锻炼”即通常所说的有目的的体育运动或体育活动.《现代汉语词典》将锻炼解释为以下三种含义,分别为:“a 、指锻造或冶炼b 、通过体育运动使身体强壮,培养勇敢、机警和维护集体利益等品德c 、通过生产劳动、政治斗争和工作实践,使政治觉悟、工作能力提高.”[2]体育锻炼一词中的“锻炼”应理解为第二种解释,即通过体育运动使身体强壮,培养勇敢、机警和维护集体利益等品德.2.2主观幸福感什么是幸福,这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讨论的话题.《现代汉语词典》将幸福解释为以下两种含义,分别是“a 、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b 、(生活、境遇)称心如意.”[3]世界著名学者以及哲人都曾经阐述过自己关于幸福的看法.西方学者对幸福的内涵的理解可以归结为两大派别,的两中不同的主张,分别是“快乐”论和完善论.第一种观点将幸福等同于快乐,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二者没有区别.如英国的洛克曾经说过:“极度的幸福就是我们所能分享的最大快乐.”很明显洛克将极度的幸福与最大快乐等同起来;很多生活在当代社会的普通民众,当谈及幸福时,很多人也会把幸福说成是快乐是高兴.第二种观点是“完善论”,这一观点认为只有自身得到认可,或是得以完善和发展才是最幸福的.如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就曾经说过:“幸福就像香水,不是泼在别人身上,而是洒在自己身上”.道格拉斯·雯杰斯曾说过:“真正的幸福包含了一个人能力与天资的完全运用”.原美国总统罗斯福也曾经说过:“幸福不在于拥有金钱,而在于获得成就时的喜悦以及产生创造力的激情”.中国古代对于什么是幸福,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各个学派的观点也存在很多差异.如在中国古代对于幸福是什么的认识,儒、道、佛三大教派的认识就存在很大差异.儒家认为对内要修身养性,对外要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能够有德行的“仁”者才是幸福的其在儒家经典著作《尚书》中将幸福Vol.29No .9S ep.2013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 o urnal o 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 cience Editio n )第29卷第9期(下)2013年9月体育锻炼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刘强(赤峰学院体育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摘要:什么是幸福,这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讨论的话题.千百年来人类也从未放弃对于幸福的追求,对于普通的民众来说幸福可能是高兴和快乐、可能是家庭的和睦幸福,可能是丰收的喜悦,也可能是子女健康的成长.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综述的研究方法,对当前我国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分析.关键词:体育锻炼;幸福;主观幸福感中图分类号:G8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 (2013)09-0118-03118--. All Rights Reserved.总结为“五福”分别是长寿、富足、健康平安、美德、善终正寝,但首推美德.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回归自然,过着隐居、遁世、自娱自乐的生活才是幸福.佛家则认为人生来就是受罪的,没有幸福可言,将幸福寄托于来世,寄托于超越世俗的极乐世界,只有抛出杂念,一心向善,修心行念佛才会感受到快乐.对于普通的民众来说幸福可能是高兴和快乐、可能是家庭的和睦幸福,可能是丰收的喜悦,也可能是子女健康的成长.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阅历的不同,其对于幸福的理解也不同.那么对于本研究中大学生体育锻炼者的主观幸福感研究中的幸福,本文将其理解为对生活的整体评估和愉悦的情绪体验.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 ell-being)《英汉词典》将其解释为健康、幸福、我国学者将其称为主观幸福感,亦或是幸福感.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兴起的时间世界上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受积极心理学和生活质量研究的推动,西方学者开始探索有关人类幸福感的研究.本文将主观幸福感理解为:个体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的整体评估和愉悦的情绪体验.3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分析通过对中国期刊网中文核心期刊以“主观幸福感”为主题词进行查找发现,从1979—2011年之间,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共有1436篇文献,关于“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共有22篇,其中普通期刊文献15篇;硕士学位论文6篇;重要会议内容为1篇.3.1国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主观幸福感一经提出便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使主观幸福感在国外发展迅速.早期的主观幸福感研究主要集中于确定带来满意生活的外部条件.到1980年,就有550多项研究对主观幸福感有关的各种人口统计方面的因素进行探讨.但研究逐渐发现,外部因素对主观幸福感只有中等程度的影响.人口统计项目,如健康、收入、教育和婚姻状况只能解释S WB中较小的变异.[4]梳理主观幸福感的发展规律与轨迹,我们大概可以将国外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划分成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为描述阶段,在这一阶段国外学者主要着眼于测量不同群体的主观幸福感状况,描述不同群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第二阶段为解释阶段,在这一阶段外国学者侧重于研究:人格理论、适应理论、目标理论、社会比较理论等几种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模型.当前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研究大概可以分化为两大研究方向,一个方向探讨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客观因素,着眼于研究性别、年龄、婚姻、收入、教育程度等人口统计学变量、情境及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另一个取向主要是研究人格特征,如外倾与神经质、乐观、自尊等研究影响幸福的主观因素.3.2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3.2.1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刘剑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对策》一文中具体指出:“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于自己是否幸福的主观感受,它是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价.”[5]谢晓娟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具体指出:“主观幸福感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反映主体的社会功能和适应状态.主观幸福感一般包括三个方面:(1)生活满意度;(2)积极情感;(3)消极情绪”[6].甘秀英,杨安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一文中指出:“指评估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指标,反映个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7]3.2.2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分析丁园园在其2005年安徽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学位论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中指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总体情况为生活满意度的平均值为4.76±1.18;总体情感指数为4.89±0.94;幸福感指数为10.12±2.02由于其采用7分制量表进行的测定,说明大学生的主观性感较低.[8]蔵振力在其2009年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毕业论文《大学生体育锻炼对身体自我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一文中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等指出:锻炼的强度不同大学生所获得的主观幸福感也是不同的,其中中等锻炼量所获得的主观幸福感最为明显,而大锻炼量和小锻炼量对于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明显.[9]3.2.3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张伯琼等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119--. All Rights Reserved.培养对策》一文中具体指出,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方面是主观原因,主要包含人格特征、自尊、归因倾向三个方面;另一方面是客观因素,主要包含学生的社会关系、经济状况、社会支持等几个方面.并具体指出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措施主要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进行健康的社会实践;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等.[10]谢晓娟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具体指出: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方面是主观因素,主要包含大学生自身的人格特征、自尊等两大方面.另一方面为客观因素,主要包含对于大学生自身的社会支持、经济状况、生活事件、文化因素等内容.并具体指出了培养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一些策略,分别是加强对自我人格的塑造,树立积极的学习和生活目标;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对幸与不幸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哲学、文学、历史应成为重要内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体育锻炼;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建立心理档案等.[11]刘剑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对策》一文中具体指出: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主要有人格、自尊、归因倾向、性别因素、年级、社会支持、生活事件等.并具体指出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对策为:认知方面主要是家庭的培养、学校的培养;情感方面主要是良好的情感品质和高尚情操的培养、了解与自身情感的培养以及高度焦虑的预防等.[5]李银萍,庞庆军在《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社会学分析》一文中具体指出:经济状况较差的学生、大一的学生相对于其他学生主观幸福感较低,并指出年级、性别、专业、家庭住址、独生子女、家庭组成、经济状况、学业成绩等因素对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一定影响.4结论与建议4.1结论千百年来人类从未放弃对于幸福的追求,而体育锻炼是获得幸福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国内外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够增强大学生自身的体质,良好的身体素质会让大学生更加愉悦,更加自信,让大学生消除对于自己不健康的怀疑;体育锻炼还能够让人抵制不良情绪,迁移心理压力,让大学生有愉快的心理体验,促使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使自身的幸福感增强.4.2建议4.2.1高校要利用各种形式积极开展和组织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宣传和引导工作,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普及体育锻炼的基本常识,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提倡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科学合理安排锻炼内容.4.2.2高校要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活动的组织和领导工作,多组织一些大学生兴趣浓厚,关注度高的体育赛事,并使之系统化、规范化.4.2.3高校要加强体育场地的管理和建设方面的工作.应按照学生数量和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配置一定的体育锻炼的场地和设施,娱乐综合设施,为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创造较好的环境.———————————————————参考文献:〔1〕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150.〔2〕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272.〔3〕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3.1292.〔4〕杨秀君,孔克勤.主观幸福感与人格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1):121.〔5〕刘剑.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对策[J].青少年发展与教育,2008(3):40-42.〔6〕谢晓娟.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J].上海:上海商学院学报,2008(8):99-101.〔7〕甘秀英,杨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J].滨州: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9(5): 18-22.〔8〕丁园园.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2005(3).〔9〕蔵振力.大学生体育锻炼对身体自我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2009(4).〔10〕张伯琼,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培养对策[J].湘潭: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79-181.〔11〕谢晓娟.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J].上海:上海商学院学报,2008(8):99-101.120--. All Rights Reserved.。
身体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1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情感维度 的研 究
1 . 1 不 同 人群 体 育锻 炼 与 主 观 幸 福 感 的关 系 2 0 世纪7 0 年 代 以来 , 国 内外 对 体 育 锻 炼 与 主 观 幸 福 感 关 系 有 了一 定 的 研 究 ,不 同 性别 、 不 同年 龄 、 不 同职 业 、 不 同收 入 人 群 等 领 域 都 有 研 究 , 只 是研 究 的 比例 不 一样 。 从总的文献来看,研究最多的人群 属于老年 人群 ,研 宄表 明体 育 锻 炼 对 老 年 人 的 主 观 幸 福 感 和孤 独感 有 显 著地 改 善 作 用 ;经 常 参 加 体 育锻 炼 者 ,其 主观 幸 福 感 较 高 。也有 些 针 对 特 殊 人 群 的研 究 ,如 ,研 究 发 现 参 加体 育锻 炼 的 成年女性其生活满意度要明显优于不参加体育锻 炼的成 年女性 ; 体育锻炼后精神病患者的抑郁状况 有了非常明显 地改善 ; 进行有氧练习的学生情绪状态改善明显比没有进 行锻炼的学生大;中、低 收入 的家庭 中,主观幸福感 受运 动的影响更 明显 。 以上可以看 出不同个性特 点、 不 同性别、 不 同年 龄 、 不 同收 入 的 人 群 体 育锻 炼对 他 们 产 生 的主 观 幸 福 感 效 益 强 度 是 不 同的 , 但 是 体 育锻 炼 能提 高主 观 幸 福 感 这一结论是一致 的。 1 . 2 体育锻炼 组织形式、项 目与主观幸福感 的关系 参 加 不 同组 织 形 式 和 项 目的 体 育 锻 炼 所 产 生 的锻 炼 心 理 效 益 也 明显 不 同 。徐 海 波 ( 2 0 0 5 )研 究 发 现 就6 0 — 7 O 岁的老年人而言 , 一 次 体 育 舞 蹈 和 太 极 拳 的 练 习 所带 来 的 短期心理效益要优于一节书法课所带来的短期心理效益。 B o s s c h e r 发 现 严 重 抑 郁 症 患 者 进 行 打 篮 球 、打羽 毛球 、舞 蹈 等 混 合 型 锻 炼 方 式 后 其 身 体 症 状 和 抑 郁感 觉 明 显减 轻 了不少 ,并且本身 自我效能也有所增强 ,身体状 态有 明显 好转 ,而进行散步 、慢跑后生理和心理上无任何变化。 1 . 3 体 育 锻炼 的 时 长 、频 次 、 强度 与 主 观 幸 福 感 的关 系 目前 ,在体 育锻炼时长 、频次、强度与主观 幸福 感的关系 这 一 问题 尚存 在 争 议 ,不 过体 育锻 炼对 主观 幸福 感 有 积 极 地 效 益 是 毋 庸 置 疑 的 。有 研 究 表 明 一 次 体 育锻 炼 可 以提 高 精力感和快乐程度 ,改善焦虑、急躁、愤怒等不 良情 绪; 长期有规律的进行体育锻炼 比不锻炼者拥有 更高的生 活
参与体育锻炼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2020.10真情 教育探索143参与体育锻炼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杨 川重庆交通职业学院摘要:社会新时代背景下,主观幸福感主要体现了人们对生活满意度和个体情绪状态的一种综合评价,反映了个人对自身生存质量的关注度。
大学时期的学生作为学习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学生思想观念与性格特征逐渐趋于成熟的重要阶段,对当代大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现阶段,随着信息及技术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作为学校与社会连接的重要时段,对学生的培养已经不单单只存在于单一的塑造学习型人才,而是应该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以及多方面的培养与提升,为社会供应更多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在多元化的现代校园生活中,学生应该如何分配自己的自由业余时间,增强自身的生活满足感,提升自身的主观幸福水平尤为重要。
本文针对现阶段高校大学生的参与体育锻炼后主观幸福感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查与研究,通过加强体育类项目的多元化与丰富性,增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主参与性,以此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体育锻炼;主观幸福感;高校大学生;调查研究网络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为社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
学生为了更好的提升自我学习能力与综合素养,承担着巨大的学习压力与精神压力。
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缓解与消除学生的精神压力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
另外,在大学生活中,由于大多数的学生摆脱了高中的升学压力,多出了大量的业余生活时间,很多学生陷入了消极、沉迷的游戏与虚荣攀比不良现象中,使得当代大学生的学校生活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大大降低,并在各地高校连续出现了犯罪、自杀等社会负面报道。
现阶段,我国对于主观幸福感的调查与研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但仅仅局限于特殊的人群,比如老年人、残疾人以及贫困人群等,对于当代高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与调查文献少之又少。
作为有效缓解与释放压力的体育锻炼项目,近些年来在高校教学环节中备受关注,对于提升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以及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体育锻炼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文献综述【摘要】目前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水平处于中等以上,但是仍有大约10%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
现有研究发现大众锻炼有助于调试情绪、缓解焦虑和提高自尊及生活满意度,大学体育教育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压力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本文主要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大众锻炼心理和大学体育教育心理机制等方面,分析大众锻炼、大学体育教育与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希望为通过体育锻炼缓解大学生压力,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体育教育心理;大众锻炼心理;体育锻炼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往往与人格、自尊、归因倾向和自我价值感等内部因素有关,同时也与社会关系、经济状况等外部因素有关。
当今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深造压力和就业压力,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生活压力,都严重降低了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有研究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急需寻找合适的方法为大学生减压和进行心理调适,而目前运动是日常减压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提升。
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主要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整体评价,是衡量个体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
同时,也是一个多维的构想,可以把分为认知和情感方面以及特质与状态方面,在形式上定义为具有较多的积极情感,较少的消极情感和更高的生活满意度,重视自己的主观评价。
有研究指出,我国大学生整体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以上。
在情感体验中,大学生的积极情感较多,消极情感较少,积极情感高于消极情感。
但是仍有一定数量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这部分人的比例在10%左右。
影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主要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其中内部因素也是大学生群体的主观因素包括:具有稳定的人格特质,尤其是神经质和外向性特质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相关;自尊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正相关,在众多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指标中,自尊是预测生活满意度的最佳指标之一,随着大学生对自我的关注加强,自尊就成为影响其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也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尊显著相关;另外归因方式对主观幸福感也有一定影响,研究表明,大学生不同的归因倾向对其主观幸福感存在一定影响,且归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又有一定的作用范围;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也与主观幸福感相关,也有研究表明,对于大学生来说,内部价值与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
外部因素同样也影响着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社会关系的良好与否,经济状况和生活事件都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体验产生了较明显的影响。
二、大众锻炼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大众锻炼心理学领域,是由smith在1996年提出,他认为锻炼
的心理效益不低于其身体效益。
从大众锻炼心理学进入人们视野到现在已有十几年的时间,有大量的研究者围绕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展开了各种各样的探索,许多研究表明:身体活动或体质健康与否与焦虑、抑郁、应激反应等心理因素呈负相关关系,然而与积极心境、自尊和认知功能等心理因素呈正相关关系,而这些心理因素都影响着个体主观幸福感指数。
大众锻炼心理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研究大众锻炼和心理健康的关系:身体锻炼与心境状态,众多研究表明,短期的身体锻炼有利于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的缓解以及抑郁水平的降低,而长期的身体锻炼对男性抗焦虑有显著效果,短期身体活动的情绪效益包括心境状态的改善、焦虑水平的下降以及应激和紧张的减少。
长期身体锻炼除具有短期身体活动的效益之外,还有以下特点:与人的健康幸福感有关;对焦虑、抑郁具有治疗作用;所产生的情绪效益较短期身体活动维持时间更长;同时身体锻炼也有利于生活满意度的提高,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作为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主要指标也是具有高相关性的;身体活动(尤其是长期身体锻炼)还能使人产生诸如“最佳表现”、“流畅”、和“高峰体验”等良好的情绪体验。
同时,身体锻炼与人格的完善、认知功能的提高甚至减缓病毒在体内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当个体制定了合理的运动计划,有利于改变身心状态,促进心理健康。
综上所述,日常大众锻炼对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应该有良好作用。
三、体育教育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在体育教育心理研究领域,除了研究体育学习的心理动力、体育教师的心理特点、体育教学的心理建设功能、体育教学模式的心理效应之外。
还涉及了有关学生体育学习的心理动力方向的研究,主要涉及体育学习态度、动机、兴趣、非智力因素等课题,研究表明自我、成就目标动机和归因训练成为近年来学生体育学习心理和行为动力调节研究的热点课题。
也有研究从学校体育的特点与功能分析出发,提出了学校体育对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学校体育能有效促进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德性修养,养成良好的品德;净化学生的情感,治疗心理疾病;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协作精神;缓解学生精神压力,消除心理紧张,从而缓解学生压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
四、身体锻炼和主观幸福感
如前所述,身体锻炼对生活满意度的提高有影响,而主观幸福感又是现在比较流行的生活满意度的指标,所以身体锻炼和主观幸福感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aphrodite的横向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身体锻炼确实对个体的幸福感的提升有积极作用。
有学者专门研究锻炼对其生理及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同样验证了锻炼对生活质量的促进作用。
还有研究发现,利用闲暇进行慢跑的身体锻炼者的生活满意度高于不参与锻炼的人,而且锻炼量与锻炼者的生活满意感呈正相关。
有研究认为,利用锻炼促进主观幸福感时应该考虑以下因素:
锻炼的兴趣、方式、频率、强度和时间,而锻炼兴趣还会影响其它因素。
关于锻炼方式的分类并不一致,但有氧运动比无氧运动能更好地促进锻炼者的主观幸福感,这在很多研究中都得到了验证。
目前我国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个体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和社会环境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两个方面:个体因素,包括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环境因素,包括社会支持和生活事件。
而身体锻炼可以算在环境因素内。
综上所述,身体锻炼(包括大众锻炼和体育教育)作为环境因素(外部因素)可以改善主观幸福感,同时身体锻炼也可以改善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内部因素,例如大学生的自尊水平,自我效能感等,同时在集体体育活动中,也可以促进大学生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从而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体验产生积极影响,所以通过身体锻炼来帮助大学生日常减压和维持心理健康,是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有效可行的方案。
参考文献:
[1]宋海燕.我国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与趋势[j].社会心理科学,2006(2)
[2]徐媛.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策略[j].法制与社会,2007(7)
[3]张雯,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
[4]严标宾,郑雪,邱林.中国大陆、香港和美国大学生主观
幸福感比较[j].心理学探新,2003(2)
[5]landers d m,arent s m.physical activity and mental health[a].r n singer,h a hausenblas, c m janelle,et al. handbook of sport psychology(2nd ed)[c].new york:john wiley,sons,2001
[6]bhui k,fletcher mon mood and anxiety states: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physical activity[j].journal 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2000,35(1)
[7]姚家新,张力为,李京诚,梁承谋,刘淑慧,毛志雄,任未多,姒刚彦,张忠秋.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1)
[8]彭健民,黎杰.高校体育教学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综述)[j].湖北体育科技,2004,(1)
[9]兰自力,骆映.学校体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作用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3,(1)
[10]aphrodite s,kenneth r f,james mck.physical activity and dimension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older adults[j].journal of ag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2002,10
[11]raglin j. s.anxiolytic effects of physical activity[m].washington d c:taylor,francis,1997
作者简介:
邓洁,女,汉族,单位: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社会工作系救助社工教研室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