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共政策决策失败的原因
浅析公共政策执行失效的原因及对策
第1 卷第2 0 0 7 期2 1 ̄
专魇 珊 褒
浅析公 共政 策执行 失效 的原 因及对策
魏钢毅 李晓群 郝 放
中 国矿 业大 学文 法 学院 江 苏徐 州 2 1 0 200
摘 要 : 共 政 策 执行 在 行 政 过 程 中 处 于十 分 重 要 的 地 位 , 直接 影 响 着 政 策 目标 的 实现 。公 共政 策在 执 行 过 程 中 , 公 它 由 于各 种 原 因往 往 出现 各种 失 效 的情 况 。 能 达 到预 期 效果 。本 文从 失 效 的 具 体 表 现 推 出 导 致其 失 效 的 原 因 , 未 并提 出相 应 的解 决 对 策 . 此 来 促 进 公 共 政 策 的 有 效执 行 。 借
4 政策抵制。 ) 公共政策执行者对 现有 的政 策不认 同、 不接 受 , 而产生抵制情绪 , 从 使公共政策不能够执行 到位 , 达到预期 的效果。一般来讲 , 群众对 政策 的认 同既有 自身利益驱动的原
种做法违背 了 “ 政策面前人人机会 均等 、公平竞争 ”的原则 ,
这样 的政 策将会给 国家 、社会和人 民带来多方面 的损失 。四 是政策是 否多变 。众所 周知 ,政策 的制定 是需要一定 的时间 的,面对许多情况 ,很可能会 出现今 天制定一个政策, 时隔不 久, 情况 发生 了变化 , 又匆忙 出台一个 新政策 , 成政策 多变, 造
策执行者不得不采取“ 优选法 ” ——即顶头上司的优先 , 其他领
西, 导致一个 完整的政策在执行 中没有完全贯彻 落实 , 使政 策
内容残缺不全 , 从而使 政策 的整体功能得不到发挥 。
导 的靠 后 ; 经济监督 、 杠杠部 门的优先 , 其他部 门乃至党政 机
浅析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的存在的困难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共政策评估的存在的困难及对策摘要:公共政策评估有助于完善政策体制、改进政策质量、进而提升政策绩效, 但我国的政策评估一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文章通过对我国当前公共政策评估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公共政策评估在我国的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公共政策政策评估困难对策一、公共政策与公共政策评估公共政策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富裕。
但对于公共政策的涵义中外学者见仁见智。
我认为,公共政策是指特定的主体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公共政策评估是指一定主体,依照一定的标准,运用特定的方法,对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及其实际产生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的的综合评估。
二、我国公共政策评估中存在的困难政策评估有助于完善政策体制、改进政策质量,进而提升政策绩效。
但是政策评估工作还面临着许多实际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
主要体现为下面五个方面:(一)缺乏健全的评估体系在我国,缺乏完整的评估体系表现在:第一,缺乏正式的评估组织。
当前中国政策过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行政的双轨结构功能系统,即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委与各级人民政府。
在最高层次设有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在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设有政策研究室。
在中央一级政策过程比较规范,这些机构基本上能实现其职能。
而地方上,公共政策的研究机构参差不齐,这些机构在政策过程中,能否发挥作用及其发挥作用的大小完全取决于领导者的个人素质。
第二,缺乏专业的评估人员。
我国评估工作不被人们所重视,少有的政策评估活动也缺乏广泛的社会参与,对政策评估的研究和实践相当稀少。
第三,缺乏健全的评估信息系统。
缺乏廉价有效地政策反馈渠道,有关政策执行效果的信息也不为政策决策者和研究者所了解,造成信息阻塞。
第四,缺乏稳定的评估资金保障。
政策评估工作繁重,需要耗费巨大的人、财、物,没有充足的资金保障,政策评估工作就无法顺利开展。
浅析公共政策缺陷的经济学
浅析公共政策缺陷的经济学一、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含义公共政策的概念首先强调其是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机构, 在一定时间内为某些特定目标的实现, 通过政策所产生的效应及成本比较, 对社会行为进行约束而进行的选择性制度安排。
因此, 从定义来分析, 所制定的公共政策效果验证应当以成本社会承担水平为准。
二、公共政策缺陷经济学分析的原因(一) 从公共政策理论上分析:必须任何公共政策的实施都涉及公共利益的调整和分配, 必须面对利益的选择问题, 利益之间的权衡是经济学的基本原则。
公共政策的机制通常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
因此, 每一个公共政策, 政府都必须从经济维度分析, 权衡各方面的利益。
(二) 从公共政策实践上分析:可行公共产品理论和经济学中的公共选择理论已经被引入到政治领域, 用于规范政府公共政策行为。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 政治家也应该追求利润最大化, 但不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 而是选票数量的最大化。
合理的政府政策行为的选择取决于选民投票决定什么公共物品生产, 有多少公共物品生产, 以及如何生产公共物品。
以上选择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政治博弈过程, 因此, 政治活动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由于经济学的分析在政治领域上得到成功运用, 所以, 由此及彼, 也可以用它来分析公共政策中的其他政策, 比如:教育政策, 科技政策、卫生政策等。
(三) 从公共政策研究方法上分析:适合经过长时间的发展, 经济学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分析方法, 事实上, 经济分析和政策分析往往紧密联系在一起, 很难将两者分开, 研究方法的经济学是也适用于公共政策分析。
(四) 从公共政策发展上分析:需要实际上, 经济学家参与公共政策的程度和范围, 与所有其他社会科学家相比, 程度更深, 范围更广。
许多经济学家成为我们的政府顾问。
为了使所有团体都能尽量接受现行政策, 促进社会整体稳定, 政府在制订和推行公共政策时, 应考虑政策对不同群体的不同影响。
建立合理科学的政策体系, 权衡总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公共政策存在的问题
公共政策存在的问题政策过程,包括政策制定过程和政策执行过程两个逻辑阶段。
所谓“政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指公共政策在制定或执行过程中,偏离“公共”原则的问题。
一、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 信息失真,导致决策失误。
在现实决策活动中,信息失真的问题是一个“司空见惯”或者说是“见怪不怪”的问题。
真实、准确的信息是形成“政策问题”的基本要素,也是制定正确的公共政策的基本前提条件。
如果信息失真,那么根据这个“失真”的信息而制定出来的公共政策,肯定会偏离“公共”原则。
以政坛上始终刹不住的“数字出官”的歪风来说,某些干部靠弄虚作假的“数字”编造出来的所谓“政绩”蒙骗上级,虽然可以得逞于一时,本人得到了提拔,“官”也做大了,但是纸总是包不住火的,迟早会败露。
这种用人政策严重违背了“公共”原则,受损害的是公共利益。
信息失真导致决策失误的现象很多,迄今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2. 违反程序,用“拍脑瓜”方式决策。
在通常情况下,一项合理的公共政策制定程序,大体上要经过政策问题的形成、政策诉求、政策分析、政策选择、政策决定、政策宣示六个环节。
然而,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有些公共政策的制定却没有经过这样的程序,而是领导人一时心血来潮,“拍脑瓜”决定的。
这在投资决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例如,有些地方的领导人好大喜功,不顾自身条件和客观规律,头脑发热,随意决定上“大项目”,盲目建“开发区”、建“大市场”。
各地大量的“首长工程”导致大片土地闲置、资源浪费、债台高筑;更因政出多门,缺乏稳定性和工程监理不力,腐败现象屡禁不止,造成一批劣质的“豆腐渣工程”,使公共利益受到极大的损害。
非但如此,银行信贷政策也深受政治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由于缺乏刚性的制约机制,致使银行产生了大量的坏账;与此相反,那些没有深层政治关系,但经营管理业绩好的中小型企业却举贷无门,难以迅速扩大生产规模。
这些都是由于违反决策程序,靠“拍脑瓜”或“黑箱作业”制定公共政策造成的严重后果。
请分析政策失败的一般原因
请分析政策失败的一般原因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具体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政府规划等。
公共政策的整个过程包括问题认定、政策规划、政策合法化、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终结等一系列动态环节。
公共政策失败的主要因素在于问题认定、政策规划、政策合法化、政策执行等环节。
(一)政策认定存在不足政策认定不仅是公共政策的首要环节,而且对整个公共政策的执行起着全局性作用。
公共政策失败其首要原因在于公共政策认定的目的缺乏“公众性”,忽略公众利益。
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在于维护公共利益,必须符合“利益普惠原则”,其出发点在于为全体公民谋取利益,而不是为少数人或特殊利益集团谋取利益。
因此,公共政策所要解决的是大多数人面临的问题,具有“公共性”,必须坚持公共利益的价值取向。
从公共政策的本质来看,公共政策作为服务和增进公共利益的政府产品,是对社会利益的权威分配,因而其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体现,这一本质决定了公共政策必须具有“公共性”,反映大多数人的利益。
公共政策的失败,往往与政策制定者偏袒某一少数集团利益而导致公共政策无法反映大众利益甚至损害大众利益,因而得不到大众的积极拥护,造成公政策失败。
如“听证会”变成“涨价会”就是最好的例证。
(二)公共政策规划不足政策规划是就是为解决某个政策问题而对政策方案进行设计、比较、选优,并进而制定出政策的活动。
公共政策规划过程中,应该进行充分的调研研究,搜集各方面的信息反馈,客观分析各方利益诉求,科学研判实施条件等。
如各方代表参加听证会,征集各方面的意见。
当前,政府一般作为政策制定的主体,其政策任务就是要协调各种利益要求,实现利益平衡。
一方面有义务综合考虑社会不同群众之间的利益要求,力图实现不同利益之间的妥协,另一方面有义务兼顾一部分弱势群众的合法利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浅析逆境中公共政策执行失范
有效的信息的同时,也在设法不断地从社 会摄取必要的、有利于政策执行的大量信 息。
3.2 完善政策执行的监督制度——行 政责任追究机制
任何公共政策的执行最终都要依靠各 级执行机关和执行人员来进行。由于逆境的 持续性、复杂性,政策执行主体“政策寻 租”机会增大。要避免阻碍政策实施或违背 政策行事的情况发生,就必须强化政策执行 监督意识与健全行政责任追究机制。
[1](以)叶海卡·德罗尔.逆境中的政策制定[M].上海 远东出版社,1996. [2]孙光.政策科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100.
作者简介:周满霞(1984—),女,安徽安
庆人,东南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庄建设规划、计划生育、国土和环境保护 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管理职能。
第三,强化服务、协调、指导和监督 职能。
然而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村民委员会 却难以做到真正地自治、很好地维护农民的 各种权益。一些乡镇,一定程度上还剥夺了 村委会农民民主自治的法定民主权力。再 次,在某些干群关系较紧张的地方,随着经 济社会市场化发展,群众民主诉求强烈。一 些通过基层民主选举形成的村委会,在为反 映和维行政行为发生 抵触,造成所谓的“过度自治化”现象。高 度的行政控制和对立性的自治两种状态并 存,由此导致的政府与群众矛盾激化并严重 对峙的现象时有发生。
我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下,乡镇政府应主要履行以下职能:
第一,为所辖区域内居民和村民提供 基本公共产品。乡镇政府除了加强机关自 身事务的行政管理之外,更重要的是还要 和其它上级政府一道负责为所辖区域内的 农村和社区提供基本而又有保障的公共产 品,提供私人因无利可图而不愿提供的一 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包括道路、电 网、饮水、小型水利灌溉、医院、文化设 施、新闻广播等准公共产品。
《公共政策分析》课程论文
浅析公共政策执行的偏差问题20XX级经济管理专业学号姓名政策执行是指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治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协调与控制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这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公共政策执行是指公共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把政策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也就是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一、公共政策执行的特点(一)影响的广泛性政策涉及众多的因素,对社会生活产生着极其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然而,政策的这些影响和作用在政策方案阶段还只是“纸上谈兵”,只有在政策执行的具体过程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首先,实施政策需要建立庞大的行政执行机构,组织和动员众多的执行人员,筹集政策执行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其次,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开始感受到政策的作用和影响;再次,一项新政策的实施,会对正在实施或已经实施的上下前后左右各方面的政策带来一系列的影响,政策体系的整体结构由于出现一些新因素而产生系统性的变动;最后,政策制定过程中一些没有认识到的、隐藏着的问题,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可能会纷纷显示出来,带来一些始料未及的变化。
总之,正是由于政策的执行,才使政策产生了广泛的实际影响。
(二)过程的动态性政策执行不是在一瞬间完成的,而是由一系列的时间和活动构成的过程,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变化、调整的过程。
一方面,政策方案的制定无论怎样科学和正确,无论如何具体和细致,也不可能与纷繁复杂的客观实际完全一致;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执行活动的进展,环境条件的变化,政策执行必然会遇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只有根据这些新情况灵活地、适时地、正确地应付和处理问题才能使政策方案顺利实施,目标顺利实现。
因此根据具体情况和变化了的条件,不断地改变、修正和调整原定的执行策略、计划和程序是政策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而且,这种调整和变动将贯穿于政策执行过程的始终。
这种因政策执行不断调整形成的变化,既是政策执行活动的正常现象,也是政策执行顺利发展的表现。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困境,这些困境可能会阻碍公民有效参与政策决策,从而影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并提出对策。
一、信息不对称在我国的公共政策过程中,政府通常拥有更多的信息资源,而公民的信息获取渠道相对有限。
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公民难以对政策进行充分的理解和评估,进而影响其参与的质量和效果。
对策是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建立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沟通机制。
政府应当通过各种渠道主动向公众公开政策相关的信息,包括政策的制定过程、决策依据、实施情况等,同时鼓励和支持公民通过互联网、媒体等渠道获得政策信息,并提供公民对政策的意见和建议。
二、政策参与渠道有限目前我国的公民参与公共政策主要通过意见征求、听证会等方式进行,但这些渠道的开放程度和效果有限,公民的参与感较低。
对策是拓展政策参与渠道,建立多元化的参与机制。
政府可借鉴国外的经验,采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技术手段来吸纳公众意见,同时可以设立专门的民意调查机构或机构来汇总和分析公民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更好地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三、参与机会不均等在我国,一些群体由于身份、地域、经济条件等原因,参与公共政策的机会和条件并不均等,这加大了一些群体的政治边缘化风险。
对策是通过建立更加包容的参与机制,促进不同群体的均等参与。
政府应当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鼓励他们参与公共政策的讨论和决策,例如可以设置专门的补贴和扶持措施。
社会组织和媒体也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宣传和组织,帮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
四、参与意见缺乏权威性当前我国公民的参与意见往往缺乏权威性,政府往往只是形式上征求公众意见而已,并不会认真对待和采纳公民的意见建议。
这种情况使得公民在参与政策过程中感到沮丧,减弱了其积极性。
对策是加强公众意见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政府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意见征集机制,确保公众意见能够得到公正公开的处理和反馈,创造一个公开透明的意见征集和采纳机制。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
浅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及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公共政策参与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公共政策的制定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进程,而公民的参与则是保障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的重要手段。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困境也逐渐凸显出来。
本文将从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现状出发,深入分析其中存在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推动我国的公共政策参与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现状在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渠道主要包括民主选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公民意见征集等。
政府也意识到公民参与的重要性,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和民主决策。
在实际操作中,公民的参与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
公民参与的主体狭窄。
在我国,公共政策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而普通公民的参与程度相对较低。
这导致了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缺乏全面的社会参与,容易产生片面性和局限性。
公民参与的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的公民参与主要通过公开听证、网上意见征集等渠道,但是这些方式往往无法真正达到公众的广泛参与。
尤其是在决策层面,公众意见更难以真正被采纳和反映在政策制定中。
公民参与的质量不高。
由于公众的参与意愿较低,很多时候只有一些利益相关者才会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导致了公众的普遍意见和想法无法得到有效表达和反映。
这也容易造成政策的失衡和偏颇。
二、困境的原因分析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困境主要源自以下几个方面。
是政府制度和文化的障碍。
在我国长期的行政体制下,政府对权力的拥有和决策的独立性相对较高,而公民的参与权和表达空间相对有限。
这导致了公民参与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不足,形成了一种被动的政治文化。
是公民参与制度和机制的不健全。
尽管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鼓励公民参与,但是具体的参与渠道和机制还不够完善。
很多时候,公民的意见很难被真正接纳和尊重,导致了公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是公民参与水平的不平衡。
我国的城乡差距和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公民参与的程度和质量出现了一定的差异。
公共政策失灵原因
公共政策失灵原因浅析摘要: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规定性就要求大家以哲学的思维方式来把握时代、把握时代问题。
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中,由于公共政策的失灵,使得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表现出了不同的问题,但究其原因就在于权力的异化导致了公共政策的失灵。
关键词:公共政策;社会利益;问题;研究中图分类号:x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5-0122-02一、权力异化是根本原因经济人理论认为,谋求自身利益是人类与身俱来的本能和意愿,而经济人实质就是指把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当作个人做事最基本出发点的人,他不惜牺牲任何别的东西,追求的是自身效用的最大化。
经济人内涵在经过几个阶段的发展后得到成熟,在经济人适用范围上作出重大突破的是上世纪 70年代崛起的公共选择学派。
传统经济学总是将政治过程与经济过程割裂开来,在分析私人活动与公共活动时使用着两套截然不同的假定:在私人经济领域里,驱使个人行为的动机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公共领域里,政府却是超越一切私利之上、专求社会福利的超然组织,政治家和政府官员都是大公无私的圣人,是以促进公共利益为唯一目的的“公共人”。
[1]基于对政治和经济领域内人性的不同假设,当经济市场由于人的自利性导致失灵的时候,那么就需要大公无私的政府来介入,以矫正市场的缺陷。
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干预就是这种假设的产物。
凯恩斯主张政府通过公共政策对市场全面干预,结果却引发了上世纪70 年代西方国家的滞胀现象。
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反思:政府是否真是专求社会福利的超然组织?政治家与政府官员是否真是一心为公的圣人?正是在这种反思过程中,公共选择学派应运而生。
公共选择学派把“经济人”假设应用于政治领域,认为个人在政治活动和集体选择过程中,同样追求的是利益和效用的最大化。
布坎南指出:没有理由相信,同一个人,在私人领域或经济活动中,追求个人利益及其最大化,而到了公共领域,或政治活动中则追求公共利益及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公共政策执行难的原因及对策浅析
浅析我国目前公共政策执行难的原因及对策摘要:公共政策执行难是当前各级政府面临的普遍问题。
笔者翻阅有关资料,就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关键字:公共政策、执行难、原因、对策“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1公共政策作为政府的一项行为准则,无疑具有强制实行的特征,因此,它的出台和实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无疑是具有不可辩驳的性质。
然而,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现实的情况却又告诉我们,公共政策在实际的实行过程中很多却往往收不到其应有的效果,有的甚至出现与之相悖的抵制现象,于是,公共政策执行难的问题便摆在眼前。
问题的出现都有其原因,公共政策的执行难问题也同样存在一定的原因。
相同地,每个问题的存在,也必然有其解决的办法。
下面笔者就这个问题作如下分析和讨论。
一、公共政策执行难的原因公共政策执行难在另一种程度上又可称为政策失效。
政策失效是指决策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遇到抵触,不能完全按照决策的设计执行下去,决策执行结果不同程度地偏离了政策目标。
就政策失效的概念来讲,公共政策执行难的直接后果就是决策不能按照目标的方向进行。
不能按照预期地目标执行,政策就会处于闲置状态,处于闲置地政策,仍然放到社会管理当中,就很容易沦为个人或者小部分集体者的利益攫取的门径。
像这种沦落了的公共政策,不但不会起到应有的积极效应,而且还很有可能引发社会危机。
西方新自由评论的公共选择学派指出了“公共政策由于政府自身利益存在而引起的公共政策失效,加剧了市场的失灵,带来了更大的资源浪费,甚至引发了社会灾难,这就是非市场缺陷及政府失败的一个基本表现。
”2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可以知道,公共政策的失效往往具有以下几方面地原因:1、决策者本身的问题。
公共政策本身应该以公共利益为依据,但是现实中公共利益的标准难以确定。
这就给决策方带来了很大麻烦。
而由于决策者本身的价值观念和取向的限制,决定了其制定出来的政策的局限性。
浅析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与对策
浅析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与对策引言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些政策无法得到有效执行,导致政策目标无法实现或产生负面影响。
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非常复杂,涉及政府、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
因此,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对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进行浅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影响因素分析1. 政策制定层面的因素在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制定阶段的因素对后续执行的成效有着重要影响。
以下是一些影响因素:•政策目标的不明确或不一致。
如果政策目标没有明确定义,或者存在不一致的目标,将导致执行过程中的混乱和困惑。
•缺乏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
政策制定过程中,如果没有考虑到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将增加执行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制度不健全。
政策执行缺乏有效的法律制度和管理体系,将导致执行困难和效果不佳。
2. 行政执行层面的因素政府部门在实施公共政策时是关键的执行者。
以下是一些影响因素:•行政机构的能力和资源。
如果政府部门缺乏足够的能力和资源来执行政策,将影响政策的执行效果。
•制度腐败和行政官僚主义。
制度腐败和行政官僚主义会阻碍政策的顺利执行,增加执行的成本和延误。
•决策的透明度和参与度。
缺乏决策的透明度和广泛的参与度,会导致政策缺乏合法性和执行的困难。
3. 社会层面的因素社会因素对于公共政策的执行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以下是一些影响因素:•社会认可和支持度。
如果公众对政府的政策缺乏认可和支持,将对政策的执行产生负面影响。
•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利益相关者对政策的执行产生影响,如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受到损害,将阻碍政策的执行。
•社会信任和合作度。
社会的信任和合作度对政策的执行至关重要,缺乏信任和合作将影响政策的落地和执行效果。
对策建议为了提高公共政策的执行效果,我们需要针对以上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1. 政策制定层面的对策•明确和统一政策目标。
政策制定者应该明确和统一政策目标,以避免执行过程中的混乱和困惑。
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偏差原因分析
谓政策执行,就是指“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为,将政策观念形态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动态过程。
”从定义中不难看出,政策执行是将政策方案付诸实施,从而实现公共政策目标最直接、最重要、最经常的行动,从根本上决定了公共政策问题能否解决、方案能否实现以及解决和实现的程度和范围。
因此,政策执行在政策过程中处于十分关键的地位。
政策执行是个极其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际的政策实施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使得政策执行出现偏差,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一、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偏差现象:1、政策敷衍。
公共政策执行者在执行中只做表面应付,并未采取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在组织、人员、资金等方面没有真正到位。
只制订象征性的执行措施,或执行起来虎头蛇尾、前紧后松、敷衍塞责,使严肃的政令在形形色色的花架子下变成一纸空文。
2、政策附加。
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被加进原来政策所没有的内容,使政策的调控对象、范围、目标、力度超出了原来的要求,从而使原政策不能到位,导致政策扩大化。
3、政策损缺。
“断章取义”。
公共政策执行部门对上级或中央的政策选择性执行,断章取义,各取所需,使一个完整的政策在执行中没有完全贯彻落实,使政策内容残缺不全,从而政策的整体功能得不到发挥。
4、政策歪曲。
公共政策执行者在传达和执行中对政策精神实质或部分内容有意曲解,利用政策的某些抽象性,借口本地区或部门的特殊性做出不同的解释。
5、政策抵制。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这实际上是钻政策的空子。
公共政策执行者有意不执行或变相不执行上级或中央政策,这是执行者主观上、行动上反对政策的一种表现,损害公共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偏差分析公共政策执行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实践,因而政策实施中的失控原因也较复杂。
在假定政策规定正确的条件下,公共政策执行失控的主要原因在于:在利益关系上政策调控对象对利益分配的不满和抵制,在体制上主要是政策运行机制的不健全,在客观情势上主要是执行者素质缺。
公共政策议程失灵问题分析
公共政策议程“失灵”问题分析内容摘要: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公共政策议程,它是连接问题建构和政策决策的关键环节。
然而,公共政策议程在构建中存在“失灵”现象,一些本来应该进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被排斥在了政策议程之外,还有一些已经进入政策议程的问题又从显著的位置上掉了下来,结果就使公共政策偏离了公共领域。
本文从这一现象入手,浅析其原因及对策。
关键词:公共政策政策议程失灵对策公共政策议程设定是政策制定的源头,也是整个公共政策系统的初始阶段,其合理性和合法性问题既关系到政策过程的运行,更关系到政策目标的实现。
布林·毫格伍德(Brain W .Hogwood)、刘易斯·戈林(Lewis A.Gunn)认为要使公共问题变成政策议程,公共问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它已到了危机边缘并且再也不能视而不见了(2)具有引发或加剧另一重大问题的特质(3)具有情感成分或出于人类利益角度而引起媒体的关注(4)具有广泛影响(5)容易引起对社会权力及合法性的质疑(6)顺应历史潮流。
[1]现实中,很多的公共问题已经满足了这些条件,但由于种种原因而被排斥在政策议程之外,它是导致公共问题不能进入政策议程的根源,从而使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在一个多方力量博弈和复杂混乱、矛盾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偏离。
一、公共政策议程“失灵”的表现公共政策议程“失灵”问题是政府面对公共问题不同态度的作用结果。
根据美国学者琼斯的研究,面对公共问题,政府除了积极鼓励和促使其发生外,还会采取任其发生、放任自流的态度,更会阻止政策问题的界定和表达,以防政策问题进入政府议事日程,从而使公共政策脱离公共领域而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现实中人们比较关注和有影响的就是“隐蔽议程”,根据行为主体的作为和不作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界定。
一方面是政策议程被人为有意扭曲。
拉雷·N·格斯顿(Larry N·Geston)在《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和原理》一书中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总结:(1)在公共政策制定中权力流失在政府之外或政府周围(2)为了减少资源或者政治威望的重新配置,私人利益要左右或阻碍重大政策(3)当局设法忽视一个问题,或者有人成功地阻碍了当局提出一个问题,议程受到了社会和政府主要领导人的控制(4)表现为那些与公共政策过程有关的人的密谋与操纵(5)制度的封闭性为扭曲议程提供了体制基础。
浅析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
浅析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摘要:政策执行是政策运行过程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而我国作为一个政治经济转型中的大国,在政策执行方面的问题却很突出,一项设计良好的公共政策付诸实施以后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在不同的地方问题的表现形式也不同。
因此,就政策执行的相关理论,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探讨我国政策执行的偏差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政策执行执行偏差对策一、公共政策执行的涵义由于国界不同,研究领域不同以及学者专家认知程度的不同,对于政策执行概念的阐述不一,比如国外的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认为:可以将执行看作目标的确立与适应于取得这些目标的行动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过程,而国内的陈振明将它阐释为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
综合所述:公共政策执行是充分运用人力、物力、财力等政策资源,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将已合法化的政策附诸实践的现实过程,它是政策理想变为现实的动态实施阶段,并有执行的灵活性、有序性、时限性、协调性、动态性及对象的适用性等特征。
二、我国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我国的公共政策理论研究起步较晚,改革开放以前,完全依靠领导人的个人经验和意愿进行政策制定,缺乏公众参与和监督,因此,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往往出现执行中断和变更。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政策科学的发展步入正轨,公共政策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逐渐合理化和科学化,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公共政策表面化执行执行主体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停留在表面宣传上,保留原政策中对自身有利的部分内容,或者仅保留了原政策的表面现象,使原政策难以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很多地方执行主体在执行政策时不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政策条文生搬硬套,不能将公共政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的结合起来,造成原本不适应现实状况的政策机械地执行,或者当新问题出现时没有适用的应对政策,大大降低了政策效率。
论公共政策决策失误的原因及对策
论公共政策决策失误的原因及对策朱后钝【摘要】面对日趋复杂的社会局面,如何避免决策失误、努力实现公共决策科学化显得至关重要.公共政策决策的制定是公共政策周期的起点,具体考察政策决策失误的原因并在其基础上探讨防止政策失误的对策,对完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期刊名称】《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06)002【总页数】3页(P19-21)【关键词】公共政策;决策;失误;政府【作者】朱后钝【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江苏徐州221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34公共决策失误,就是指在公共决策活动中,由于主、客观方面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导致决策活动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或出现明显的弊大于利后果的一种行为。
公共决策失误,降低了公共决策应有的合法性、权威性和效能,使决策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损害了公众利益,影响了社会稳定,同时还会损害执政党和政府的形象与权威性。
公共决策是国家行政机关为履行公共管理职能,依据政策和法律,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进行决策的活动过程,是公共行政管理的首要环节。
公共决策的正确与否,影响着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的发展前途和命运。
由于我国公共政策分析起步较发达国家稍晚,再加上我国特殊的国情,高难度的公共政策问题不断出现,我国的公共政策出现一些新的发展特征,公共政策问题的复杂化、政策主体的多元化、政策范围的扩大化等都给公共决策带来了更高的难度和挑战。
公共决策与其他决策相比具有广泛性、战略性、复杂性、执行性等特点,其操作难度和影响程度都远大于其他决策。
这些特点决定了公共决策的影响范围广,影响时间长,影响效果大。
因此,一旦决策失误必然影响巨大,破坏能力也极强;特别是重大决策的失误,其后果更是无法估量,远不能简单地用金钱来衡量。
目前,提高公共决策的水平,是摆在我国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1]。
剖析公共决策失误的根源,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对于预防和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公共决策水平、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公共政策执行难的原因及对策浅析
公共政策执行难的原因及对策浅析公共政策的执行难是指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是制定者和执行者之间的合作不顺畅,或者是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预期之外的挑战。
公共政策的执行难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政策制定的过程可能存在一些缺陷。
一些政策制定者在制订政策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执行方面的问题,导致政策难以在实际中执行。
此外,政策制定者可能也没有充分了解相关的社会和经济现实,使得他们的政策很难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其次,执行机构可能存在能力不足或不配合的问题。
一些执行机构可能缺乏足够的资源和能力来有效执行政策,或者缺乏对政策的充分了解和认同。
此外,一些执行机构可能存在内部利益冲突,导致他们在执行政策时不积极配合或拖延执行。
此外,一些执行难的原因还包括社会和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
政府实施政策的环境可能会发生变化,如政治形势、经济状况和社会需求的改变等,这将会对政策的执行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受到困扰,导致执行难。
解决公共政策执行难的对策如下:首先,政策制定者应该在制定政策时充分考虑执行的可行性。
政策制定者应该广泛征求相关各方的意见,包括执行机构、相关利益相关者和专家等,以确保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此外,政策制定者应该通过分析实际情况和数据,确保政策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其次,政府应该加强执行机构的能力和配合。
政府应该向执行机构提供足够的资源和支持,以确保他们有足够的能力来执行政策。
此外,政府应该加强对执行机构的监督和评估,确保他们按照政策要求履行职责。
此外,政府应该积极应对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
政府应该及时调整政策,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此外,政府应该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合作,以增强政策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
最后,政府应该加强公众的参与和监督。
政府应该倾听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以确保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此外,政府应该加强对政策执行过程的监督和评估,及时纠正执行中的问题和困难。
浅析公共政策决策失败的原因【范本模板】
浅析公共政策决策失败的原因摘要:在公共政策决策过程中,有许多政策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未能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这种现象被称为公共政策的决策失败。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公共政策决策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论述,并提出了基本的应对措施.关键词:公共政策决策失败原因应对措施公共政策决策是指政策行动主体围绕一定的价值和目标取向,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竞争、协商、合作,确定政策行动最终方案的过程。
政策决策是为了解决公共政策问题,调节利益关系,确定主导性意志和利益,形成公共行为准则或规范的一系列政治行为的总和.而在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与实践中,有许多政策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未能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有些政策甚至产生背道而驰的效果,这种现象被称为公共政策的决策失败。
由于公共政策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因此公共政策决策失败必然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沉重的代价.公共政策决策失败的原因多种多样,这里着重讨论以下四个方面.一、现有体制的不健全是公共政策决策失败的内在原因对于公共政策而言,其决策成功与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现有体制包括国家的决策体制,管理评估体制和监督体制是否健全。
首先来看一下我国的决策体制。
可以说,我国现有的决策体制基本上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自身难免有很多缺陷和不足,在我国不断探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上,这种决策体制会暴露出各种问题,包括决策主体权力集中,不能够很好的体现决策民主化,决策内容过于主观,不能够很好的实现决策科学性,以及决策过程不透明,不能保证决策的合法化.在现有的决策体制下,公共政策的制定所必须遵循的三个维度是很难被实现的。
这三个维度包括:民主性维度,即政策制定要广泛的吸收公众和利益团体的参与,并经过充分的民主协商;科学性维度,即政策的制定要吸收专家、学者的专业咨询,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和加工;合法性维度,即政策的制定必须合乎法定的程序,并且要通过合法的途径公布。
由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尚不到位,权力仍然过分集中于少数人手里,一些权利很难下放,被过分的集中于某些地方政党机关中,这不仅损害了我国民主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必然导致官僚主义及家长制的形成。
公共政策失败的决策主体性分析
共人”l基于对政治和经济领域 内人 性 的不 同假设 , 。 2 J 当经济
市场 由于人的 自利性导致失灵 的时候 , 么就需要 大公无私 那
为他 们除了维护广 大人 民群众 的利 益 外 , 没有 自己 的私 利。 然而 , 的 自 人 利性不 会 因为特 定环 境 而完全 消 失 , 特别 是 随 着我国市 场经济的改 革 , 社会 日益分 化 , 人利益 在社 会 中 个 得到了应 有的肯定 , 利益 集 团也 开始 产生 , 如果我 们 不理性 地看 待他 们在公共政 策 中的 自利行 为 , 么 , 那 公共 政策 失败 现象只会增加 , 国家和社会将会为此 付出巨大代价 。
济 人的人性认定 经过“ 古典经 济 人” “ 古典 经济人 ” 新 、新 和“ 经济人” 三个发展 阶段 , 内涵 日益成 熟 。经 济人 理论 主要 其
包 含以下几 个方 面 的内涵 : 是人 的 自利 性 , 一 即每 个人 都要 为 自己打算 , 总是在 追求 自己认 为有 价值 的东 西 ; 二是利 益
维普资讯
第 6卷 第 4 期
20 06年 l 2月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 会科学版 】 社
J un l fG a go gUnvri f eh ooy Sca S i csE io ) o ra u nd n i s yo cn l (oil ce e dt n o e t T g n i
为解决某种社会 问题或是实现特定时 期的社会 目标而产 生 ,
公共利益是 其核 心价值。实践 中, 多公共政 策没能实 现政 许
策目标, 或是偏离公共利益的价值, 这就是公共政策失败。
公共政策失败 的原 因是多方面 的, 而作为“ 性经 济人” 理 的公 共 决策 者在决策 中寻求 自身利益最大化是最 主要 原因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公共政策决策失败的原因摘要:在公共政策决策过程中,有许多政策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未能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这种现象被称为公共政策的决策失败。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公共政策决策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论述,并提出了基本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公共政策决策失败原因应对措施公共政策决策是指政策行动主体围绕一定的价值和目标取向,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竞争、协商、合作,确定政策行动最终方案的过程。
政策决策是为了解决公共政策问题,调节利益关系,确定主导性意志和利益,形成公共行为准则或规范的一系列政治行为的总和。
而在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与实践中,有许多政策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未能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有些政策甚至产生背道而驰的效果,这种现象被称为公共政策的决策失败。
由于公共政策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因此公共政策决策失败必然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沉重的代价。
公共政策决策失败的原因多种多样,这里着重讨论以下四个方面。
一、现有体制的不健全是公共政策决策失败的内在原因对于公共政策而言,其决策成功与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现有体制包括国家的决策体制,管理评估体制和监督体制是否健全。
首先来看一下我国的决策体制。
可以说,我国现有的决策体制基本上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自身难免有很多缺陷和不足,在我国不断探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上,这种决策体制会暴露出各种问题,包括决策主体权力集中,不能够很好的体现决策民主化,决策内容过于主观,不能够很好的实现决策科学性,以及决策过程不透明,不能保证决策的合法化。
在现有的决策体制下,公共政策的制定所必须遵循的三个维度是很难被实现的。
这三个维度包括:民主性维度,即政策制定要广泛的吸收公众和利益团体的参与,并经过充分的民主协商;科学性维度,即政策的制定要吸收专家、学者的专业咨询,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和加工;合法性维度,即政策的制定必须合乎法定的程序,并且要通过合法的途径公布。
由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尚不到位,权力仍然过分集中于少数人手里,一些权利很难下放,被过分的集中于某些地方政党机关中,这不仅损害了我国民主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必然导致官僚主义及家长制的形成。
对于一些领导的命令惟命是从,对于一些干部的决策俯首点颔,一个决策总是没有反对意见的全票通过,这种决策缺少民主和科学,更不可能严格的遵照法律程序,因此是很容易造成公共政策的决策失败的。
其次我国的管理评估体制也有着严重的缺陷和不足,这主要体现在我国干部人事管理中某些不科学、不合理的管理机制上。
在对政绩考核当中,很多决策者的不科学的政绩观以及现有的政绩考核标准诱导产生了很多失败的公共政策决策。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很多干部为了凸显政绩单纯的追求GDP增长,一味的大兴土木,大搞特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决策中忽略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样的决策不仅会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而且会严重损害政府的形象,使政府很难在群众中树起威信,其所做的公共政策决策也必然以失败告终。
另外由于不科学的政绩观,很多时候党政机关愿意以政绩选干部,用管理学中的彼得原理解释,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在一个依据政绩选拔干部的管理机制下,一个人会不断凭借政绩晋升,直至晋升到一个他力所不及的位置,从一个角度可以推测每一个人都是在他力所不及的位置上进行决策,这也恰恰揭示了决策失败的原因。
除了片面追求政绩的决策观念外,在选拔人才中一些不可避免的潜规则和腐败现象也严重的压制了大量人才,反而使一些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的人留在决策者的位置上,这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更给相关部门进行决策时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再次,我国的监督机制不健全,对权力缺少有效的制约和控制。
尽管我国在公共部门监督方面在不断地进步,试图构建有效完备的内外监督体制,但从现实运行状况开看,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无论是国家法律监督或是社会大众监督,在公共政策决策中都很难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而当决策失败时,由于之前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责任下放不清,长此以往决策失败的责任成本被降低,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决策失败现象的频频发生。
因此,只有不断完善我国各级监督机制,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才能使公共权力的运行不偏离轨道,保证公共政策决策的成功率。
二、不确定的外部环境因素是公共政策决策失败的外在原因在公共政策决策之前,必然会受到外界大环境的影响和支配。
环境因素多种多样,由于公共政策面向社会,这决定了其决策过程中会受到不可忽视的人文因素的影响,包括了政治、文化、社会、宗教等各个方面,而一个误导性的外部环境必然会为公共政策的决策带来不利的影响。
以兴建黄河三门峡工程为例,除了体制不健全所造的决策失败外,外部环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了也加剧了三门峡工程的败笔。
由于建国初期技术不过硬又缺少兴修水利工程的经验,在政治上我国又与苏联建立了特殊的互助关系,这导致在修建三门峡工程之前过分依赖和相信苏联专家的意见和看法。
而事实上,苏联境内很少有泥沙量如此之大的河流,苏联专家缺少泥沙河流治理的经验,他们的总体思路不过是蓄水拦沙,认为高坝大库拦截泥沙过后下泄的清水可以一劳永逸的将黄河改造成地下河,事实说明这个方法并不奏效。
由于当时盲目相信苏联专家的经验,过分依赖苏联的外部力量,导致了三门峡工程这一决策失败。
现如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信息产业欣欣向荣,在公共政策的决策过程中,我们除了要充分考虑决策过程中的人文因素外,也不能忽视对信息资源的收集和有效利用。
公共政策的特性决定了其对信息的高要求,畅通无阻的信息渠道,有效信息的筛选甄别,信息价值的提炼总结,都会为一个成功的决策奠定基石。
而信息反映滞后,有效信息的丢失和沟通障碍往往会造成公共政策决策的失败三、决策者自身条件限制是造成公共政策决策失败的主观原因。
公共政策决策最终要靠人来制定,而决策者的自身条件对公共政策的决策影响意义深远。
从决策者的素质方面看,具有良好的技术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对一个决策者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在面对专业问题的决策时,决策者就要发挥自身的技术素质,坚实的基础知识和广阔的视野为决策者制定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强健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是决策者正确决策的保障,而目前我国公共决策主体普遍存在年龄偏大的问题,其身体状况也令人堪忧。
在面对当今社会的发展的同时,决策者也面临着来自各界的巨大压力,这就要求决策者要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在困难前面能够独当一面,在面对恶劣的环境时也能冷静客观的做出正确的选择。
因此决策者的个人素质对公共政策决策能否成功至关重要。
从决策者的价值观和思维习惯来看,决策者的价值观偏误,极易导致其决策失误。
一些决策者唯上是从,急功近利,私欲膨胀,这都是常见的错误的价值观念,而这些错误的价值观念必然会导致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选择背离群众利益的道路。
还有一些决策者官僚气息浓厚,缺少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导致一些党政机关存在严重的铺张浪费现象,新建办公大楼、公款吃喝、借公务之名游山玩水,这都使得公共政策的决策严重背离人民最根本的利益。
对于另外一些决策者来说,缺少长远的眼光也是导致其公共政策决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政策缺乏充分的论证,或被眼前利益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的弊端会逐渐显露。
因此对于决策者来说,将眼光放长远,从大局出发进行公共政策决策是至关重要的。
四、政策实践中的失效是造成公共政策决策失败的直接原因。
在公共政策的商讨与制定中,有许多政策在决策时是正确的、符合客观规律的,但是由于在具体的贯彻执行中失效而未能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这也会造成公共政策的决策失败。
公共政策在具体的执行中需要丰富的资源进行支持,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目标,而现实中的资源是有限的。
一些政策虽好,但是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特别是对于一些地方政府来说,没有雄厚的资金做支撑,一些政策不过是华而不实的条文,很难落实到实处,做到真正的惠及百姓。
除了资源对政策执行的限制外,公共政策的执行者还要在政策执行中寻找政策的时效性与其稳定性之间的平衡点。
事物都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的,只有把握住执行政策的最佳时机,政策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只有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对政策进行优化改良,政策才能有效地促进时代发展,不被时代淘汰。
而政策的稳定性是指政策在有效期限内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政策的稳定性是政策得以有效执行的前提条件,如果朝令夕改,不仅会对执行主体造成混乱,也会是其目标群众感到无所是从,并逐渐对政策失去信任,而这样的决策执行结果必然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能否在政策的时效性与平衡性之间取得一个令人满意的平衡点,直接决定着到一个公共政策决策的成功与否。
在分析了公共政策决策失败的原因之后,我们要找出症结,对症下药,尽最大可能减少公共政策的决策失败。
公共决策失败的治理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积极配合协作,依据前文分析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不断完善公共政策的决策。
一、改革决策管理体制,实现政府决策的民主化。
科学定位政府职能,依法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权限。
继续深化改革人事制度,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建立健全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问责制。
二、强化公共决策信息系统,提高决策信息的完备程度。
建立一个面向社会的开放的公共决策信息系统,同时加强与专门化的信息机构的沟通交流,保证公共政策决策制定过程中的科学化和有效信息的利用。
三、不断提高决策者的素质。
在选拔领导干部时要实事求是,避免姻亲关系和裙带关系。
对待已有的领导干部要进行相关培训学习,不断加强个人素质和专业技能。
领导干部本身也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纠正错误的不合时宜的价值观。
四、正确分析外在的环境因素,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在选择前坚定立场,杜绝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整体着眼,在政策决策时努力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
五、在贯彻公共政策过程中,协调和决策执行有关的部门单位及社会力量,加强政策的可执行性,为政策执行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使政策能够真正贯彻落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1] 三门峡工程决策失败之教训张伟沈四《决策与信息》2009年7期[2] 致命思维导致决策失败林艾明《市场周刊新物流》2004年10期[3]决策失败与执行失败——中国企业家与国外CEO的失败比较宋铁军《决策与信息》2001年6期[4]公共政策决策的系统分析方法研究王琦《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4期[5] 我国部分公共政策失败的原因及其对策探讨肖潇《大众商务:下半月》2009年4期[6] 油价上调是经典的公共政策失败案例马光远[7] 公共图书馆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服务探究张昭《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年1期[8] 政府决策失误:代价、原因与对策薄贵利《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10期[9] 如何降低政府决策失误的成本沈峰《中州建设》2004年3期[10]政府决策失误的社会福利代价曾祥炎危兆宾《长春大学学报》2008年9期[11] 特派办应关注地方政府决策失误现象王道通《审计文摘》007年8期[12] 论政府失败及其治理王必达田淑红《兰州商学院学报》1998年3期2010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