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四心概念与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形“四心”概念及性质

(学生填表时,教师巡视,看到有的学生不会填“四心”位置,启发他

们多画几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试试,让学生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师:三角形的重心有什么性质?

生甲:分中线为1:2。

生乙:分中线为3:1。

师:应当把重心看成中线的内分点,即顶点到重心与重心到对边中点的距离之比是2:1。三角形的垂心性质,课本上没有明确提出过,不必填上。但如果题中有两条以上的高线,就应想到“四点共圆”。如图1, H是垂心,有几组四点共圆?(学生回答略。)

师:外心与内心各有什么性质?(学生回答略。)

[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对比中认识点到点的距离与点直线距离的区别,从而更好地理解概念,加深印象。]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让学生上黑板作垂心,然后归纳总结。)

师:锐角三角形的垂心必在形内,钝角三角形的垂心必在形外,直角三角形的垂心就是直角顶点。

[ 通过实际画图,强化垂心可能在形外的情况,练一遍胜过背几遍。] 师:至于外心,请同学们课后

用同样的方法画几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来

验证结论的正确性。

上面,我们归纳了“四心”中每个“心”与三角形的相对位置关系。下面,我们再考虑“四心”在同一三角形中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先考虑在等腰三角形中“四心”的位置关系。

生: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师:在哪一条直线上?生:在底边上的中线或底边上的高或顶角的平分线上。师:对!三

线合一,“四心”在三角形的对称轴上。师:等边三角形的“四心”位置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都重合成一个点了。

师:这“四心”共点,这个点叫什么名称?

生:“中心”,师:等边三角形叫做正三角形。正三角形的重心、内心、垂心、外心重合成一个点,就是正三角形的“中心”。“中心”是正多边形所特有的,不是正多边形就没有中心。因此三角形中只有等边三角形才有中心,其他三角形都没有中心。

[ 把课本中学过的几个“心”都串起来了,揭示出其内在的联系,让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知识。]二、练习

师:我们先做下面的练习: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5、12、13,那

么垂心到外心的距离是多少?

生:6.5

师:怎么得到的?

生:如图2,因为已知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外心是斜边的中点,垂心是直角顶点,所以,此两“心”距离是斜边中点到顶点的距离,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等于斜边一半的性质,便可得出已知三角形的垂心到外心的距离为。

师:为什么已知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呢?

生甲:根据勾股定理得出。

师:对不对?

(生甲一时回答不出。)

生乙:不对,应是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师:对!回答推理根据时,要弄清是勾股定理还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教师让学生叙述勾股定理还是勾股定理的,分析其区别与联系。)

师:重心到垂心的距离是多少?

生:。

师:为什么乘以?

生:根据重心性质。

师:性质是2:1 ,而现在是2:3 ,其中有什么关系?请大家观察图3 进行思考。

[ 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中、下程度的学生进一步理解线段比的变化,明白解题的道理。]

师:垂心到最大边的距离是多少?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距离应是图

2 中哪条线段的长度?

生甲:是斜边上的高。

师:怎样计算斜边上的高呢?

生甲:可以用相似形计算师:有没有更简便的办法?

生乙:利用面积计算。

••• S △,

师:利用面积解题是一种常用的办法,同学们应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灵活地加以运用。

重心到最长边的距离是多少?

生:如图4,重心到最长边的距离是指GH的长,通过两线平行,对应线段成比例的性质,可计算出GH 的长为即,结果是。

师:对!这里同样也到了重心的性质。

[ 反复运用重心性质,有利于学生记忆和灵活应用。]

师:外心到最短边的距离是多少?

生:如图5,外心到最短的距离为。

(反应快的学生脱口而出是6,教师追问其理由,并顺便复习有关定理。)师:内心到重心的距离是多少?

学生交头接耳,纷纷讨论解题的方法,教师简要地指出解题的关键。)

师:问题的关键是求出内切圆半径r,然后,等腰直角三角形DIC中,求出内心到垂心的距离CI,那么怎样来求出r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生:根据我们以前在课堂练习中所做的题目,知道。

师:对!这是直角三角形的重要性质之一,希望同学们牢记结论并学会运用。

对于这道练习题的结论,我已换了不少问法,也就是从一个问题演变出其他一些问题,这种“一题多变”与我们以前介绍过的“一题多解”方法一样都是些好的学习方法。同学们做好题目后,可以思考一下,是否有其他解法——这就是“一题多解”;还可以思考一下,能否把已知条件或求解结论“变”一下——这就是“一题多变”。请大家模仿我刚才的做法试着变变看。当然,有的题目改变以后,可能超过你们现有的知识范围,解不出来,这不要紧,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或者问老师来加以解决。另外,刚才我是通过改变题目的结论来实现一题多变的,还可以改变题目的条件。譬如,刚才的知识水平,编不等边三角形的题目比较难做,直角三角形的我已编过,你们可以编等腰三角形的试试看,并说出解题的基本思想。

[ 要使学生学好数学,不仅要求学生能一题多解,还要学生能“一题多变”,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概念,活学学活。教学中通过对命题结论的更改,引出新命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发性;通过对命题条件的更改,引出新命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探索性;通过特殊到一般及一般到特殊的联想,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跳跃性。所以说,“一题多变”是培养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

生丙:三角形三边长为6、6、5,求:

(1)三角形外心到重心的距离;

(2)三角形外心到最短边的距离。

这道题的关键是求外接圆半径R,用三角形面积公式S△很方便,也可以用正弦定理。

生丁:三角形三边长为10、10、。求:

(1)三角形外心到重心的距离?

(2)三角形内心到最长边的距离?

这道题实际上是两个三边长为的直角三角形拼成的等腰三角形。第(2)

小题是求此等腰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如图7,可用面积公式&=rs求,即;还可以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设内切圆半径为r,列出方程来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