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齐华平均数教学设计说明

合集下载

《平均数》课堂实录张齐华精编版

《平均数》课堂实录张齐华精编版

“平均数”教学实录1(张齐华)时间地点:组织教学:师:好,让我来看看三一班的孩子是否进入学习状态,我找到了一位男生,他的眼神告诉我,他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啦。

真好。

我发现咱班女生的眼神比男生亮一点,这儿,整体水平差不多。

我们等音乐结束,我们就上课。

师:不会说不认识我吧。

生:认识。

师:是的,天天都在你们教室门口走来走去,今天张老师选择和三一班的孩子来上一节数学课,高兴吗。

生:高兴。

师:眼神看着就不情愿,高兴吗?生:高兴。

师:张老师和大伙沟通一下,我有个要求,因为已经第三节课,早饭已经消化的差不多啦,回答问题的声音千万不要太响亮,很响亮会伤神,没关系,我会给你们递话筒,只要你们用温柔的声音说话就行了,保证全场都能听见。

但是你的声音不能拖沓,我最忍受不了的,特别是三二班的孩子,我问,我们的孩子准备好了吗?他们回答:准——备——好——啦!生:笑。

师:大家可能发现,张老师说话的语速有些快。

张老师是个急性子,说话特别快。

张老师昨时希望三一班的孩子说话的速度稍微快一点。

师:四个字——干脆利落。

两个字——简洁。

一个字——快。

可以吗生:可以(声音小点)师:可以吗?生:可以师:其实,这可以压缩一半。

有一半的时间是可以腾出来的。

师:这就叫聪明,你说三年级六个班,除了我自已班,我上哪个班啦。

干吗非要上三一班呢,因为三一班有他独到的地方,师:其实,名声传在外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四十分钟里头,咱三一班的孩子是不是真是是个传说。

师:准备好了吗?生:准备好了。

师:上课师:同学好。

生:老师好。

师:从第一节课开始,眼神就亮的孩子。

一、建立意义师:喜欢体育运动吗?生:(齐)喜欢!师:最拿手的是什么?生:跑步师:小伙子,一看就是个跑步健将。

生:游泳师:看不出来,文弱的女生最拿手的是游泳。

生:跳绳,生:踢足球师:发现三一班每人都有自已的运动强项,不过,你们知道站在你面前的张老师的体育强项是什么?生:打篮球。

师:都看出来吧。

从哪看出来。

生:瘦,长得很高。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平均数》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平均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平均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屏幕出示)看,三(1)班的几个男女生正在进行套圈比赛呢,他们每人套了15个圈,老师用两幅统计图分别表示出了男生和女生套中的个数。

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二、自主探究,理解新知1、初步引出平均数问:你们的眼睛真亮!那根据这些信息你知道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吗?猜猜看。

师:到底事实情况怎样?我们必须想个方法来说服对方,请你们开动脑筋,有了想法后小组内相互交流。

小组讨论,教师行间巡视。

问:有结果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你认为应该比什么?师:你觉得哪一种比法更加合理?说明你的理由。

指名回答。

师:在刚才的讨论中,我们明白了参加比赛的人数不一样多,算总数不好比,也不公平,就不能用这种方法。

只有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才能一比胜负。

(出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2.移多补少法。

⑴(出示:男生统计图)问:你能看图说说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小组里讨论一下。

(预设:把张明的9个移1个给陈晓杰,1+6=7,张明还有8个,再移1个给李小钢,1+6=7,最后大家都是7个。

平均数张齐华-13页文档资料

平均数张齐华-13页文档资料

平均数教学实录(张齐华)一、建立意义师: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生:(齐)喜欢!师:如果张老师告诉大家,我最喜欢并且最拿手的体育运动是篮球,你们相信吗?生:不相信。

篮球运动员通常都很强壮,就像姚明和乔丹那样。

张老师,您也太瘦了点。

师: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啊。

不过还别说,和你们一样,我们班上的小强、小林、小刚对我的投篮技术也深表怀疑。

就在上星期,他们三人还约我进行了一场“1分钟投篮挑战赛”。

怎么样,想不想了解现场的比赛情况?生:(齐)想!师:首先出场的是小强,他1分钟投中了5个球。

可是,小强对这一成绩似乎不太满意,觉得好像没有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想再投两次。

如果你是张老师,你会同意他的要求吗?生:我不同意。

万一他后面两次投中的多了,那我不就危险啦!生:我会同意的。

做老师的应该大度一点。

师:呵呵,还真和我想到一块儿去了。

不过,小强后两次的投篮成绩很有趣。

(师出示小强的后两次投篮成绩:5个,5个。

生会心地笑了)师:还真巧,小强三次都投中了5个。

现在看来,要表示小强1分钟投中的个数,用哪个数比较合适?生:5。

师:为什么?生:他每次都投中5个,用5来表示他1分钟投中的个数最合适了。

师:说得有理!接着该小林出场了。

小林1分钟又会投中几个呢?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师出示小林第一次投中的个数:3个)师:如果你是小林,会就这样结束吗?生:不会!我也会要求再投两次的。

师:为什么?生:这也太少了,肯定是发挥失常。

师:正如你们所说的,小林果然也要求再投两次。

不过,麻烦来了。

(出示小林的后两次成绩:5个,4个)三次投篮,结果怎么样?生:(齐)不同。

师:是呀,三次成绩各不相同。

这一回,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小林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呢?生:我觉得可以用5来表示,因为他最多,二次投中了5个。

生:我不同意川、强每次都投中5个,所以用5来表示他的成绩。

但小林另外两次分别投中4个和3个,怎么能用5来表示呢?师:也就是说,如果也用5来表示,对小强来说——生:(齐)不公平!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生:可以用4来表示,因为3、4、5三个数,4正好在中间,最能代表他的成绩。

概念为本的教学——评张齐华的“平均数”一课

概念为本的教学——评张齐华的“平均数”一课

概念为本的教学——评张齐华的“平均数”一课学生如何学习平均数这一重要概念呢?传统教学侧重于对所给数据(有时甚至是没有任何统计意义的抽象数)计算其平均数,即侧重于从算法的水平理解平均数,这容易将平均数的学习演变为一种简单的技能学习,忽略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

因此,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理解平均数。

然而什么是“从统计学的角度”理解平均数?在教学中如何落实?如何将算法水平的理解与统计学水平的理解整合起来?如何将平均数作为一个概念来教?下面以张齐华老师执教的“平均数”一课为例研究教学实践中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将平均数作为一个重要概念来教,重点是要解决三个问题:为什么学习平均数?平均数这个概念一、1数据(一次投中三次都是追问:3、5、4 2妨碍学生体会平均数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的价值。

计算平均数有两种方法,每种方法的教育价值各有侧重点,其核心都是强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非仅仅计算出结果。

在张老师的课上,利用直观形象的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也可以),通过动态的“割补”来呈现“移多补少”的过程,为理解平均数所表示的均匀水平提供感性支撑。

首先两次在直观水平上通过“移多补少”求得平均数,而不是先通过计算求平均数。

这样做,强化平均数“匀乎、匀乎”的产生过程,是对平均数能刻画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的进一步直观理解,避免学生原有思维定势的影响,即淡化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强化对平均数意义而非算法的理解。

如何让学生理解平均数代表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而不是平均分后某个体所获得的结呆呢?平均数与平均分既有联系更有区别,虽然二者的计算过程相同,但不同于前面所学的“平均分”,二者计算过程相同但各自的意义不同。

从问题解决角度看,“平均分”有两层含义:一是已知总数和份数,求每份数是多少;二是已知总数和每份数,求有这样的多少份,强调的是除法运算的意义,解决的是“单位量”与“单位个数”的问题。

而平均数则反映全部数据的整体水平,目的是比较两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强化统计学意义,数据的“个数”不同于前面所说的“份数”,是根据需要所选择的“样本”的个数。

异曲同功 各显千秋——吴正宪、张齐华《平均数》教学赏析

异曲同功 各显千秋——吴正宪、张齐华《平均数》教学赏析

连 接 ,选 取 学 生 喜 欢 的 投 篮 比赛 素材 分 步 呈现 ,借 助
直 观 统 计 图 的 支 撑 ,让 学生 在 观 察 、思 考 中进 行 横 向
比较 ,对 投 篮 比赛 的数 据 进 行 整 体 分 析 ,通 过 “ 解 在 决 问 题 中 认识 平均 数— — 在 比较 中感 受 平 均 数 的 本 质 特 征 — — 在 现 实 生 活 中 感 受 平 均 数 的价 值 ” 的横 向 比较 的 呈 现 方 式 , 使 平 均 数 作 为 “ 据 代 表 ”真 实 数

显 学 生 的 主 体 地 位 ,彰 显 学 生 的 体 验 感 悟 ,展 示 学 生 的 思维 过 程 。 两 位 教 师 的 教 学 都 着 力 于 组 织 、引 导 学 生 对 生 活 中 的 现 象 进 行 分 析 ,让 学 生 在 具 体 的

异 构 之 同
问题 情 境 中获 得 丰 富 、 深 刻 的 认 知 体 验 ,在 体 验 中
经 历 平 均 数 的 形 成 过 程 , 自主建 构 平均 数 的概 念 。 吴正 宪老 师把教学 重点落 在对 平均数统计 意义 的 体 验 上 ,她 从 学 生 喜 欢 的 拍 球 游 戏 入 手 ,引 导 他 们 思 考 : “ 组 同 学 比 赛 拍 球 ,可 以 比一 个 ,可 以 两 比一 组 ,也 可 以 比总 数 ,该 怎 么 比呢 ? ”当 学 生 发 现
负后 ,吴老师 故意加入 输 的小组 ,使拍球 总数发 生 了变化。接着 ,她引 导学生讨 论 “ 人数不相 等 的情
况 下 ,怎 样 比 更 公 平 ” 这 一 问 题 , 让 学 生 体 验 、感 悟 平 均 数 产 生 的 必 要 性 。 在 这 一 环 节 中 , 学 生 根 据 甲 队 拍球 数 据 5 1 、9计 算 出 的 平 均 数 是 小 数 ,进 、 1

概念为本的教学:评张齐华的“平均数”一课

概念为本的教学:评张齐华的“平均数”一课

概念为本的教学——评张齐华的“平均数〞一课学生如何学习平均数这一重要概念呢传统教学侧重于对所给数据(有时甚至是没有任何统计意义的抽象数)计算其平均数,即侧重于从算法的水平理解平均数,这简单将平均数的学习演变为一种简单的技能学习,忽略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

因此,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理解平均数。

然而什么是“从统计学的角度〞理解平均数在教学中如何落实如何将算法水平的理解与统计学水平的理解整合起来如何将平均数作为一个概念来教下面以张齐华老师执教的“平均数〞一课为例研究教学实践中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将平均数作为一个重要概念来教,重点是要解决三个问题:为什么学习平均数平均数这个概念的本质以及性质是什么现实生活、工作等方面是怎样运用平均数的张齐华老师执教的“平均数〞一课正是从这三方面,并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完成从概念的角度理解平均数。

一、“概念为本〞教学的核心:为什么学习平均数1.凭直觉体验平均数的“代表性〞。

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是它能刻画、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平均数不同于原始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虽然碰巧可能等于某个原始数据),但又与每一个原始数据相关,代表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要对两组数据的总体水平进行比拟,就可以比拟这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因为平均数具有良好的代表性,不仅便于比拟,而且公平。

在张老师的课上,导人局部的问题——1分钟投篮挑战赛——虽然简单,但易于引发学生对平均数的“代表性〞的理解:是用一次投篮投中的个数来代表整体水平还是用几次投篮中的某一次投中个数来代表整体水平呢抑或是用几次投篮的总数来代表整体水平呢由于教师所选择的几组数据经过精心设计,同时各组数据的呈现方法伴随着教师的追问,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

这些数据并不是一组一组地同时呈现,然后让学生分别计算其平均数,而是动态呈现,并伴随教师的追问,以落实研究每一组数据的教学目标。

例如,先呈现小强第—次投中5个,然后追问:“小强对这一成绩似乎不太中意,觉得好似没有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想再投两次。

灵动的语言成就魅力课堂——张齐华《平均数》教学片断赏析

灵动的语言成就魅力课堂——张齐华《平均数》教学片断赏析

灵动的语言成就魅力课堂——张齐华《平均数》教学片断赏析平均数是一种重要的概念,也是数学应用和深化教学中常见的知识点。

教师应重视平均数的概念深化和教学策略,并采用恰当的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

张齐华的《平均数》教学片断中,教师采取综合的教学策略,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及有效的交互式指导,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学习效果,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平均数概念,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实践。

二、教学背景本课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中心是数学问题的解决,但它的概念处理不仅是关于解决问题的,更重要的是数学中的概念。

在本课中,学生要学习平均数的概念,学习关于平均数的计算,理解平均值的性质,获取平均值的特点,以及应用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片断内容分析1.师采取综合的教学策略:张齐华采用了综合教学策略,把知识整合起来,把问题解决及知识点相结合,使学生真正理解平均数概念,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其中,一是采用探究式教学办法,指导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例如,张齐华在教学片断中,把若干小问题分解,引出平均数的概念,通过练习,让学生运用自身的认知和推理能力,结合实际,逐步解决问题。

二是采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视觉上更加直观的了解平均数的概念。

张齐华在教学片断中,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图解、动画和简笔画等形式,展示图表等,使学生在视觉上更加直观的理解平均数概念。

三是采取提问式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张齐华在片断中,多次利用提问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按照问题的思路自主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加深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效的交互式指导:张齐华在教学片断中,为学生搭建良好的交流发展渠道,采用有效的交互式指导,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次发言,让思想和问题相互融会、相互关联,不断深化和开发。

张齐华在片断中,让学生互相探讨,比较想法,发现错误信息,进行点名、回答问题等,及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平均数概念,学习平均数的计算。

平均数 张齐华

平均数 张齐华
4.张老师想投四次,如果是你,你会答应吗?如果张老师前三分钟各投中5个、4个、6个பைடு நூலகம்,你觉得张老师可能会赢吗?
二、实践应用
1.平均身高。
(1)篮球队平均身高160厘米,李强会不会是155厘米?为什么
(2)结合实际情境,深化学生的认识。
2.平均水深。
(1)平均水深110厘米,身高130厘米的冬冬下水游泳会不会有危险。
2、沟通联系。
联系刚才的摆一摆、试一试、主题图以及复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沟通加法与乘法之间的联系。
3、“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每盒几枝?一共有几个2枝?1束花有几朵?一共有几个5朵?让学生独立列式。
4、解决问题。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种经常会碰到这种可以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请大家想一想,说给大家听一听。
师:哦,画图,不错的办法,大家可以试一试。
师:刚才我们做的这两题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题要算四条边的长度,用长方形周长的公式就可以算了。第二题因为一面靠墙,还加了个至少,要少算一条比较长的边,最容易算错了。(策略性师生沟通的第四步,共同概括)
师:如果再遇到这样的题目,你会怎么办?
生:……
师:老师这里有这样一道题,看看是不是已经具备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了。相信你们你一定行!(退出延伸)
二、感知“几个几”
1、观察感知。
(出示主题图)师:兔子有几只?鸡呢?你是怎么知道的?(2+2+2=6 3+3+3+3=12)这两个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操作感知。
每堆摆2根小棒,摆5堆。摆了几个2?求一共摆了多少根小棒,用加法怎样列式?
每堆摆4根小棒,摆3堆。摆了几个4?怎样列式求摆了多少根小棒?

xxx浅评张齐华《平均数》一课

xxx浅评张齐华《平均数》一课

张金平浅评张齐华《平均数》一课
——概念为本教学
传统教学平均数这一概念侧重于对所给数据(有时甚至是没有任何统计学实用价值的抽象数)计算其平均数,即侧重于从算法的水平理解平均数,甚至将平均数的学习过程视为一种简单的技能学习,忽略平均数的统计学实用价值。

而张齐华老师将平均数作为一个重要概念来教,重点解决了3个问题:为什么学习平均数(“概念为本”的教学核心)?平均数这个概念的本质以及性质是什么?现实生活、工作等方面(即统计学的实用价值)是怎样使用平均数的(“概念为本”教学的进一步深化:进一步理解平均数本质及性质)?
张齐华老师通过绝妙的设计,风趣幽默、儿童化、高度凝练的语言,睿智亲切的评价,恰到好处的引导,必要的拓展与提升结合以上3个问题,并从学生对客观实物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实现从概念的角度理解平均数来进行“概念为本”的教学。

思考与质疑:
1.计算平均数有2种方法,每种方法的教育价值各有侧重点,其核心都是强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即概括为一个目的两种方法(思路)。

但移多补少有其局限性(统计数据偏大或偏多很难实操)。

能否将“先合后分”与“移多补少”两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而避免机械死板的使用一种方法呢?
2.学生对于“平均水深”和“平均寿命”情境问题中的平均数的意义能否理解?(其实这两个情境中的平均数是很复杂的,它是以样
本的平均数代替总体的平均数,即涉及到统计学里面的样本容量和样本容量的合理选取、总体等复杂的统计学知识。

)。

张齐华平均数教学设计

张齐华平均数教学设计

张齐华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平均数的解释和计算方法。

2.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平均数计算。

教学准备:1.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的教学材料。

2.实际问题的案例和数据。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话题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如: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情况需要计算平均数?有哪些方法可以计算平均数?引导学生对平均数有初步的认识。

Step 2 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详细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包括:1.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字的总和除以数字的个数。

2.计算平均数的步骤:将一组数字相加,再除以数字的个数。

3.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可以代表一组数据的中心值,用于描述数据的集中程度。

Step 3 示例演算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算平均数的计算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Step 4 练习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

如:已知一组数据为2,4,6,8,10,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并提醒学生注意计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小数点的处理等。

Step 5 应用教师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如:班级有30名学生,他们的数学成绩如下:60,65,70,80......,90,95,请用平均数计算这个班级的数学平均分,并找出平均分以下的学生人数。

Step 6 拓展教师让学生思考其他关于平均数的问题,如:如果增加或减少一个数对平均数的影响是什么?如果增加或减少一个数据的值对平均数的影响是什么?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举例和讨论的方式进行。

Step 7 总结教师对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学习的内容。

Step 8 实践教师布置一些实践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统计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等数据,并计算相应的平均数。

概念为本的教学——评张齐华的“平均数”一课

概念为本的教学——评张齐华的“平均数”一课

看法为本的教课——评张齐华的“均匀数”一课学生如何学习均匀数这一重要看法呢?传统教课重视于对所给数据( 有时甚至是没有任何统计意义的抽象数 ) 计算其均匀数,即重视于从算法的水平理解均匀数,这简单将均匀数的学习演变为一种简单的技术学习,忽视均匀数的统计学意义。

所以,新课程标准特别重申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理解均匀数。

但是什么是“从统计学的角度”理解均匀数?在教课中如何落实 ?如何将算法水平的理解与统计学水平的理解整合起来 ?如何将均匀数作为一个看法来教 ?下边以张齐华老师执教的“均匀数”一课为例研究教课实践中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将均匀数作为一个重要看法来教,要点是要解决三个问题:为何学习均匀数 ?均匀数这个看法的实质以及性质是什么 ?现实生活、工作等方面是如何运用均匀数的 ?张齐华老师执教的“均匀数”一课正是从这三方面,并依照学生的认知特色和生活经验实现从看法的角度理解均匀数。

均匀数的统计学意义是它能刻画、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均匀数不一样于原始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 ( 固然碰巧可能等于某个原始数据) ,但又与每一个原始数据相关,代表这组数据的均匀水平。

要对两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进行比较,便可以比较这两组数据的均匀数,因为均匀数拥有优异的代表性,不单便于比较,并且公正。

在张老师的课上,导人部分的问题—— 1 分钟投篮挑战赛——固然简单,但易于引起学生对均匀数的“代表性”的理解:是用一次投篮投中的个数来代表整体水平还是用几次投篮中的某一次投中个数来代表整体水平呢 ?抑或是用几次投篮的总数来代表整体水平呢?因为教师所选择的几组数据经过精心设计,同时各组数据的表现方式陪伴着教师的追问,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均匀数的统计学意义。

这些数据其实不是一组一组地同时表现,而后让学生分别计算其平均数,而是动向表现,并陪伴教师的追问,以落实研究每一组数据的教课目标。

比方,先表现小强第一次投中 5 个,而后追问:“小强对这一成绩仿佛不太满意,感觉仿佛没有发挥出自己的真切水平,想再投两次。

《平均数》课堂实录张齐华

《平均数》课堂实录张齐华

平均数”教学实录1(张齐华)时间地点:组织教学:师:好,让我来看看三一班的孩子是否进入学习状态,我找到了一位男生,他的眼神告诉我,他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啦。

真好。

我发现咱班女生的眼神比男生亮一点,这儿,整体水平差不多。

我们等音乐结束,我们就上课。

师:不会说不认识我吧。

生:认识。

师:是的,天天都在你们教室门口走来走去,今天张老师选择和三一班的孩子来上一节数学课,高兴吗。

生:高兴。

师:眼神看着就不情愿,高兴吗?生:高兴。

师:张老师和大伙沟通一下,我有个要求,因为已经第三节课,早饭已经消化的差不多啦,回答问题的声音千万不要太响亮,很响亮会伤神,没关系,我会给你们递话筒,只要你们用温柔的声音说话就行了,保证全场都能听见。

但是你的声音不能拖沓,我最忍受不了的,特别是三二班的孩子,我问,我们的孩子准备好了吗?他们回答:准——备——好——啦!生:笑。

师:大家可能发现,张老师说话的语速有些快。

张老师是个急性子,说话特别快。

张老师昨时希望三一班的孩子说话的速度稍微快一点。

师:四个字——干脆利落。

两个字——简洁。

一个字——快。

可以吗生:可以(声音小点)师:可以吗?生:可以师:其实,这可以压缩一半。

有一半的时间是可以腾出来的。

师:这就叫聪明,你说三年级六个班,除了我自已班,我上哪个班啦。

干吗非要上三一班呢,因为三一班有他独到的地方,师:其实,名声传在外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四十分钟里头,咱三一班的孩子是不是真是是个传说。

师:准备好了吗?生:准备好了。

师:上课师:同学好。

生:老师好。

师:从第一节课开始,眼神就亮的孩子。

一、建立意义师:喜欢体育运动吗? 生:(齐)喜欢!师:最拿手的是什么?生:跑步师:小伙子,一看就是个跑步健将。

生:游泳师:看不出来,文弱的女生最拿手的是游泳。

生:跳绳,生:踢足球师:发现三一班每人都有自已的运动强项,不过,你们知道站在你面前的张老师的体育强项是什么?生:打篮球。

师:都看出来吧。

从哪看出来。

生:瘦,长得很高。

张齐华平均数教学设计

张齐华平均数教学设计

张齐华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和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白板、黑板笔、计算器、练习题材料
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
1. 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概念,例如:一个班级共有10位同学,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30cm、135cm、140cm、145cm、150cm、155cm、160cm、165cm、170cm、175cm,我们希望知道这个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2. 引发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步骤二:解决问题
1. 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个数。

2. 讲解计算平均数的步骤:
a. 首先,将一组数据进行求和。

b. 然后,将求和的结果除以数据的个数。

c. 最后,得到平均数。

3. 示范计算上述例子中同学们的平均身高。

步骤三:练习
1. 出示练习题材料,让学生独立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 检查学生的答案,解答他们可能存在的疑问。

步骤四:拓展
1. 讲解平均数的应用领域,例如统计民意调查、计算投票结果等。

2. 给学生提供更复杂的练习题,以进一步巩固他们的计算能力。

步骤五:归纳总结
1. 让学生总结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强调计算平均数时需要注意的事项,例如保留小数位数、避免误差等。

步骤六:作业布置
布置一些计算平均数的练习题作为家庭作业,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估方式:
课堂练习、课堂讨论、家庭作业。

张齐华平均数教学设计

张齐华平均数教学设计

张齐华平均数教学设计平均数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和目标确定教材在“简单的数据整理”之后编排了“平均数”这一课,可以看出平均数与统计知识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可以说,平均数是统计知识中的一个信息数,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测、探究等活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这对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复杂的统计知识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估算能力、统计概率的思想和方法已成为未来公民必备的常识。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认知能力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索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参与、体验、应探究意识,提高学生构建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3、渗透“移多补少”“估算”等数学思想动态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数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应用。

二、教法、学法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拫据这一基本理念和本课知识学生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因此我采用尝试教学法为主。

激励、演示、迁移为辅的教学方法。

学生采用观察分析、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这节课中,老师准备了实物投影片、大小一样的4个水杯等教具;学生4人一组准备大小一样的4个水杯等学具。

三、教学流程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如下:设疑激趣→实验探究→应用拓展→回顾小结下面我从这四个环节谈谈我的教学设计第一环节:设疑激趣采用淡话导入,问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学过哪些带有“数”(板书:数)这个字的数学知识,学生通过说发现数学真和“数”这个字联系紧密,于是设疑: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和“数”这个字有联系的数学知识,它是什么呢?老师想,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自己发现这个秘密。

你们有信心吗?本环节学生谈的过程,就是整理原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激活初步形成的数学思想,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做知识上、方法上、情感上的准备。

张齐华《平均数》教案

张齐华《平均数》教案

张齐华《平均数》教案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教学目标】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量体味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便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初步建立平均数的意义师: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生:(齐)喜欢!师:如果张老师告诉大家,我最喜欢并且最拿手的体育运动是篮球,你们相信吗?生:不相信。

篮球运动员通常都很强壮,就像姚明和乔丹那样。

张老师,您也太瘦了点。

师: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啊。

无非还别说,和你们一样,我们班上的小力、小林、小刚对我的投篮技术也深表怀疑。

就在上星期,他们三人还约我进行了一场“1分钟投篮挑战赛”。

怎么样,想不想了解现场的比赛情况?生:(齐)想!师:首先出场的是小力,他1分钟投中了5个球。

可是,小力对这一成绩似乎不太满意,觉得好像没有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想再投两次。

如果你是张老师,你会允许他的要求吗?生:我不允许。

万一他后面两次投中的多了,那我不就危(wei)险啦!生:我会允许的。

做老师的应该大度一点。

师:呵呵,还真和我想到一块儿去了。

无非,小力后两次的投篮成绩很有趣。

(师出示小力的后两次投篮成绩:5个,5个。

生会心地笑了)师:还真巧,小力三次都投中了5个。

现在看来,要表示小力1分钟投中的个数,用哪个数比较合适?生:5。

师:为什么?生:他每次都投中5个,用5来表示他1分钟投中的个数最合适了。

师:说得有理!接着该小林出场了。

小林1分钟又会投中几个呢?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师出示小林第一次投中的个数:3个)师:如果你是小林,会就这样结束吗?生:不会!我也会要求再投两次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齐华《平均数》教学实录(请注意他的语言表述)【教学容】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教学目标】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初步建立平均数的意义师: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生:(齐)喜欢!师:如果老师告诉大家,我最喜欢并且最拿手的体育运动是篮球,你们相信吗?生:不相信。

篮球运动员通常都很强壮,就像明和乔丹那样。

老师,您也太瘦了点。

师: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啊。

不过还别说,和你们一样,我们班上的小力、小林、小刚对我的投篮技术也深表怀疑。

就在上星期,他们三人还约我进行了一场“1分钟投篮挑战赛”。

怎么样,想不想了解现场的比赛情况?生:(齐)想!师:首先出场的是小力,他1分钟投中了5个球。

可是,小力对这一成绩似乎不太满意,觉得好像没有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想再投两次。

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同意他的要求吗?生:我不同意。

万一他后面两次投中的多了,那我不就危险啦!生:我会同意的。

做老师的应该大度一点。

师:呵呵,还真和我想到一块儿去了。

不过,小力后两次的投篮成绩很有趣。

(师出示小力的后两次投篮成绩:5个,5个。

生会心地笑了)师:还真巧,小力三次都投中了5个。

现在看来,要表示小力1分钟投中的个数,用哪个数比较合适?生:5。

师:为什么?生:他每次都投中5个,用5来表示他1分钟投中的个数最合适了。

师:说得有理!接着该小林出场了。

小林1分钟又会投中几个呢?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

(师出示小林第一次投中的个数:3个)师:如果你是小林,会就这样结束吗?生:不会!我也会要求再投两次的。

师:为什么?生:这也太少了,肯定是发挥失常。

师:正如你们所说的,小林果然也要求再投两次。

不过,麻烦来了。

(出示小林的后两次成绩:5个,4个)三次投篮,结果怎么样?生:(齐)不同。

师:是呀,三次成绩各不相同。

这一回,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小林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呢?生:我觉得可以用5来表示,因为他最多,二次投中了5个。

生:我不同意川、强每次都投中5个,所以用5来表示他的成绩。

但小林另外两次分别投中4个和3个,怎么能用5来表示呢?师:也就是说,如果也用5来表示,对小力来说——生:(齐)不公平!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呢?生:可以用4来表示,因为3、4、5三个数,4正好在中间,最能代表他的成绩。

师:不过,小林一定会想,我毕竟还有一次投中5个,比4个多1呀。

生:(齐)那他还有一次投中3个,比4个少1呀。

师:哦,一次比4多1,一次比4少1……生:那么,把5里面多的1个送给3,这样不就都是4个了吗?师: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

这一过程就叫“移多补少”。

移完后,小林每分钟看起来都投中了几个?生:(齐)4个。

师:能代表小林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吗?生:(齐)能!师:轮到小刚出场了。

(出示图)小刚也投了三次,成绩同样各不相同。

这一回,又该用几来代表他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呢?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

生:我觉得可以用4来代表他1分钟的投篮水平。

他第二次投中7个,可以移1个给第一次,再移2个给第三次,这样每一次看起来好像都投中了4个。

所以用4来代表比较合适。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生:我们先把小刚三次投中的个数相加,得到12个,再用12除以3等于4个。

所以,我们也觉得用4来表示小刚1分钟投篮的水平比较合适。

[师板书:3+7+2=12(个),12÷3=4(个)]师:像这样先把每次投中的个数合起来,然后再平均分给这三次(板书:合并、平分),能使每一次看起来一样多吗?生:能!都是4个。

师:能不能代表小刚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生:能!师:其实,无论是刚才的移多补少,还是这回的先合并再平均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生:使原来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

师:数学上,我们把通过移多补少后得到的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比如,在这里(出示图),我们就说4是3、4、5这三个数的平均数。

那么,在这里(出示图),哪个数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呢?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生:在这里,4是3、7、2这三个数的平均数。

师:不过,这里的平均数4能代表小刚第一次投中的个数吗?生:不能!师:能代表小刚第二次、第三次投中的个数吗?生:也不能!师:奇怪,这里的平均数4既不能代表小刚第一次投中的个数,也不能代表他第二次、第三次投中的个数,那它究竟代表的是哪一次的个数呢?生:这里的4代表的是小刚三次投篮的平均水平。

生:是小刚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

(师板书:一般水平)师:最后,该我出场了。

知道自己投篮水平不怎么样,所以正式比赛前,我主动提出投四次的想法。

没想到,他们竟一口答应了。

前三次投篮已经结束,怎么样,想不想看看我每一次的投篮情况?(师呈现前三次投篮成绩:4个、6个、5个)师:猜猜看,三位同学看到我前三次的投篮成绩,可能会怎么想?生:他们可能会想:完了完了,肯定输了。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生:你们看,光前三次,老师平均1分钟就投中了5个,和***并列第一。

更何况,老师还有一次没投呢。

生:我觉得不一定。

万一老师最后一次发挥失常,一个都没投中,或只投中一两个,老师也可能会输。

生:万一老师最后一次发挥超常,投中10个或更多,那岂不赢定了?师:情况究竟会怎么样呢?还是让我们赶紧看看第四次投篮的成绩吧。

(师出示图)师:凭直觉,老师最终是赢了还是输了?生:输了。

因为你最后一次只投中1个,也太少了。

师:不计算,你能大概估计一下,老师最后的平均成绩可能是几个吗?生:大约是4个。

生:我也觉得是4个。

师:英雄所见略同呀。

不过,第二次我明明投中了6个,为什么你们不估计我最后的平均成绩是6个?生:不可能,因为只有一次投中6个,又不是次次都投中6个。

生:前三次的平均成绩只有5个,而最后一次只投中1个,平均成绩只会比5个少,不可能是6个。

生:再说,6个是最多的一次,它还要移一些补给少的。

所以不可能是6个。

师:那你们为什么不估计平均成绩是1个呢?最后一次只投中1个呀!生:也不可能。

这次尽管只投中1个,但其他几次都比1个多,移一些补给它后,就不止1个了。

师:这样看来,尽管还没得出结果,但我们至少可以肯定,最后的平均成绩应该比这里最大的数——生:小一些。

生:还要比最小的数大一些。

生:应该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师:是不是这样呢?赶紧想办法算算看吧。

[生列式计算,并交流计算过程:4+6+5+1=16(个),16÷4=4(个)]师:和刚才估计的结果比较一下,怎么样?生:的确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师:现在看来,这场投篮比赛是我输了。

你们觉得问题主要出在哪儿?生:最后一次投得太少了。

生:如果最后一次多投几个,或许你就会赢了。

师:试想一下:如果老师最后一次投中5个,甚至更多一些,比如9个,比赛结果又会如何呢?同学们可以通过观察来估一估,也可以动笔算一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

(生估计或计算,随后交流结果)生:如果最后一次投中5个,那么只要把第二次多投的1个移给第一次,很容易看出,老师1分钟平均能投中5个。

师:你是通过移多补少得出结论的。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生:我是列式计算的。

4+6+5+5=20(个),20÷4=5(个)。

生:我还有补充!其实不用算也能知道是5个。

大家想呀,原来第四次只投中1个,现在投中了5个,多出4个。

平均分到每一次上,每一次正好能分到1个,结果自然就是5个了。

师:那么,最后一次如果从原来的1个变成9个,平均数又会增加多少呢?生:应该增加2。

因为9比1多8,多出的8个再平均分到四次上,每一次只增加了2个。

所以平均数应增加2个。

生:我是列式计算的,4+6+5+9=24(个),24÷4=6(个)。

结果也是6个。

二、深化理解,延伸思维师:现在,请大家观察下面的三幅图,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师出示三图,并排呈现)(生独立思考后,先组交流想法,再全班交流)生:我发现,每一幅图中,前三次成绩不变,而最后一次成绩各不相同。

师:最后的平均数——生:也不同。

师:看来,要使平均数发生变化,只需要改变其中的几个数?生:一个数。

师:瞧,前三个数始终不变,但最后一个数从1变到5再变到9,平均数——生:也跟着发生了变化。

师:难怪有人说,平均数这东西很敏感,任何一个数据的“风吹草动”,都会使平均数发生变化。

现在看来,这话有道理吗?(生:有)其实呀,善于随着每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这正是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未来的数学学习中,我们将就此作更进一步的研究。

大家还有别的发现吗?生:我发现平均数总是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

师: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吗?生:很简单。

多的要移一些补给少的,最后的平均数当然要比最大的小,比最小的大了。

师:其实,这是平均数的又一个重要特点。

利用这一特点,我们还可以大概地估计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生:我还发现,总数每增加4,平均数并不增加4,而是只增加1。

师:那么,要是这里的每一个数都增加4,平均数又会增加多少呢?还会是1吗?生:不会,应该增加4。

师:真是这样吗?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展开研究。

或许你们还会有更多的新发现!不过,关于平均数,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隐藏在这几幅图当中。

想不想了解?生:想!师:以图6为例。

仔细观察,有没有发现这里有些数超过了平均数,而有些数还不到平均数?(生点头示意)比较一下超过的部分与不到的部分,你发现了什么?生:超过的部分和不到的部分一样多,都是3个。

师:会不会只是一种巧合呢?让我们赶紧再来看看另两幅图吧?生:(观察片刻)也是这样的。

师:这儿还有几幅图,情况怎么样呢?生:超过的部分和不到的部分还是同样多。

师:奇怪,为什么每一幅图中,超出平均数的部分和不到平均数的部分都一样多呢?生:如果不一样多,超过的部分移下来后,就不可能把不到的部分正好填满。

这样就得不到平均数了。

生:就像山峰和山谷一样。

把山峰切下来,填到山谷里,正好可以填平。

如果山峰比山谷大,或者山峰比山谷小,都不可能正好填平。

师:多生动的比方呀!其实,像这样超出平均数的部分和不到平均数的部分一样多,这是平均的第三个重要特点。

把握了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巧妙地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师出示如下三纸条)师:老师大概估计了一下,觉得这三纸条的平均长度大约是10厘米。

(呈现图10)不计算,你能根据平均数的特点,大概地判断一下,老师的这一估计对吗?生:我觉得不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