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圈层相互作用与地理环境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圈层相互作用与地理环境

一、水体运动

●考纲考情分析

考纲“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节是高考命题重点之一,命题形式多以选择题为主,综合题也有出现。近5年新课标考卷中本节分值10分左右。2015新课标Ⅰ选择题1-3题,以雨水花园示意图切入,考查水循环主要环节及其影响。2015新课标Ⅱ选择题9-10题,以圣罗伦斯河区域地图、蒙特利尔气候统计图为材料,考查河流水文特征。试题信息较易获取,总体难度不大。2015年新课标考题中没有直接考查洋流,2014年、13年都在选择题中直接考查洋流。本节复习中,应注意(1)结合区域图、示意图和表格资料,考查陆地水体相互补给关系、河流水文特征、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2)结合图文材料,考查洋流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查点1 水循环

1.从水循环各环节与其他地球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理解水循环的意义,结合图文信息解释水循环与流水作用的关系、对地区小气候的调节作用。

2.关注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如植树种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城市化等;分析城市洪水、水资源短缺等现实问题的成因。

3.会描述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

4.水文要素与其他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

5.流域的开发与治理。

●考点分析

1.知识关联

区域图、气候图、河流流量过程图→河流水文特征(流量、汛期、补给类型、含沙量、结冰期等)、水系特征描述→影响因素分析(地形、气候、植被、人类活动等)。→流域的开发与治理。

2.易错点

(1) 城市化建设对水循环的影响: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

(2)利用等值线图(等潜水位线图)判断河流与地下水补给关系时要注意两者的海拔高低和

水位高低,水流流向为垂直于等潜水位线,高水位流向低水位。

(3) 注意利用河流与等高线的关系判断湖泊的性质——咸水湖或淡水湖:河水注入,湖水不流出,一般为内陆湖(非排水湖)。

(4) 以冰雪融水补给包括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和冰川融水补给。该类河流一般流量小,流量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

(5) 河流上游和下游的水文特征差异:外流河上游流量小,下游流量大。内流河上游流量大,下游流量小。河流含沙量上游较下游大。

3.方法技巧

(1)根据河流特征判断地形的方法

①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地势的高低,河水从高处向低处流。

②根据水系特征可判断地形类型

向心状水系,地形为盆地;辐射状水系,地形为山峰;若河流平行排列如下图所示,则地形特征为山河相间分布。

③根据河床宽度判断地形

若河流河床较宽,则说明该河流经平原地区,一般流经平原地区的河流河道比较弯曲。(2)河流水文特征类答题模板

角度一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描述,其答题思路为:

角度二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成因分析,其答题思路为:

角度三两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差异比较,其答题思路为:

答题术语

思考方向术语

水文特征

流量流量大(小);流量季节变化大(小)

水位水位高(低)

汛期汛期长(短),早(晚);汛期出现在夏季(或其他季节) 含沙量含沙量大(小)

结冰期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有无凌汛

流速

(水力)

流速大(小),水力资源丰富(匮乏)

水系特征

长度多大江大河;河流短小等

流域面积流域面积大(小)

支流支流多(少)

弯曲度河道弯曲(平直)

水系

形状

扇形水系、向心状水系、放射状水系、树枝状水系

●考查点2 洋流

1.结合洋流分布模式图,考查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最常考北印度洋海区)。

2.结合典型地区的海洋污染、航运等热点问题,考查洋流对气候、渔场、航运以及海洋污染的影响。

●考点分析

易错点:

(1) 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影响,冬季盛行东北风,索马里沿岸形成索马里暖流;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形成索马里寒流。

(2) 上升补偿流有利于渔场形成,上升流海区分布在陆地近海盛行离岸流的区域,如秘鲁渔场、加利福尼亚渔场、索马里(夏)渔场等。洋流并非是渔场形成的唯一因素。

(3) 寒流流经、寒暖流交汇使海面温度较低,易形成海雾,影响航海。

二、地质作用

●考纲考情分析

考纲“地壳物质循环;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本节是高考常考内容,新课标卷命题即有选择题,又有综合题。2015新课标Ⅰ选择题第10题以黄河三角洲统计图切入,考查流水作用。2015新课标Ⅱ综合题36题第一问以区域地图考查地势特征。选择题考查难度中等,综合题问题属常规,较易作答。在复习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地质构造图、地貌图、景观图为载体,考查内、外力作用,地质构造的动态变化及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注意地貌形成原因、地形特征的语言规范描述。

●考查点1 内外力作用与地貌

1.板块构造理论的意义(地貌、火山地震分布)

2.地质构造及应用

3.解释典型地貌的形成原因(内、外力作用)

●考点分析

易错点

(1)六大板块中,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块的交界处,安第斯山是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形成的。高大山脉形成于板块消亡边界,海岭形成于板块生长边界,海沟形成于板块消亡边界。

(2)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形成的,黄土高原表面的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3)火山和地震并非百害而无一利:火山灰和火山喷发物往往能形成肥沃的土壤。

(4) 地形、地势、地貌、地质构造区别:地质构造类型有褶皱、断层,地形指的是平原、盆地、丘陵、高原、山地等类型。

(5)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根本方法是岩层新老关系,而不是外观的弯曲形态。

(6)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的区别:相对来说,风化作用是静态的破坏作用,主要破坏因素有地面温度变化、水、大气和生物因素等;侵蚀作用是动态的破坏作用,主要破坏因素有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

方法技巧

地貌成因类题目答题模板:

地质剖面图、地貌景观图、区域图、等高线图→地貌类型→形成原因(内力、外力)。

1.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关键词:板块交界处、板块挤压(碰撞)、板块张裂、地壳隆起(抬升)、断裂下陷、背斜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