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圈层相互作用与地理环境讲
高中地理课件-三圈环流
2、气压带成因: 热力作用:赤道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动力作用:副热带高气压带 福极地高气压带
3、性质: 干热气流:低纬信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 暖湿气流:中纬西风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 干冷气流:极地东风带和极地高低压带
4、对天气(气候)影响: 上升阴雨 下沉晴 低压阴雨 高压晴 西风阴雨 信东晴
XXXX届高考地理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复习课件 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 │ 考纲要求
考纲要求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是由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 要素,通过密切的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的。各个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 置互不相同,在气候、植被、土壤、地形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但地理环境各要 素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这又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总体 上看,全球范围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本单元考试内容主要包括: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2)内蒙古包头所在地区所属的自然带为(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温带草原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第12讲 │ 要点探究
[解析] 从包头到阿克苏,体现的是东西方向上的分异,距离海洋越来越远, 降水逐渐减少,其沿线景观变化体现的是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包头位于内 蒙古高原上,为温带草原景观。
[答案] D
第12讲 │ 要点探究
► 探究点五 几种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地带性或非地带性的判断方法 依据该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应该是什么自 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 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 2.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主要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一般来说,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 的是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南北方向延伸、 东西方向更替的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 陆自然带的变化;从山麓向山顶更替的是垂直地域分异,如喜马拉雅山等一些高 山地区自然带的分异。
例1 图12-2所示为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理三圈环流和移动课件
三圈环流模型和移动原理在气象学研究中的应用
介绍三圈环流模型和移动原理在气象学研究中的应 用背景和意义。
列举几个具体的应用案例,如天气预报、气候变化 研究等,并详细阐述其中三圈环流模型和移动原理
的具体应用过程和方法。
介绍三圈环流模型和移动原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如地球物理学、生态学等,开拓学生的视野和
大气移动的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力
大气移动主要受到气压差、地球自转偏向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压差是导致 大气移动的主要驱动力,高气压地区的大气会流向低气压地区。地球自转偏向力 使得气流向东偏转,地转偏向力则使得气流向北偏转。
大气移动的基本形式
大气移动的基本形式包括气旋和反气旋。气旋是指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旋 转气流,反气旋是指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旋转气流。
通过动态演示让学生理解三圈环流模型的基本特征和 移动规律。
总结三圈环流模型在气候预测中的重要性。
大气环流和气候预测的教学实践
介绍大气环流的基本特征和气候预测的基本概念。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气候预测的实践应用。
介绍气候预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气 候预测的实践操作。
对预测结果进行评估和总结,加深学生对气候预测的 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
三圈环流的成因和 基本规律;
学生互动讨论和巩 固练习。
移动课件的演示和 讲解;
教学目的
让学生掌握地理三圈环流的基 本概念和规律;
理解大气环流对气候和天气的 影响;
提高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 分析能力。
02
三圈环流模型和移动的物理 过程
三圈环流模型
定义
三圈环流模型是一个简化的地球大气环流模型,它将地球大气圈划分为三个垂直层次,即 低纬度、中纬度和高纬度层次,每个层次内的气流在地球自转和重力等物理作用下形成环 流。
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课件鲁教版
水 文 条 利于地表水、地下水形成与富集,漓
件
江南北纵贯,水的流动性强,侵蚀作
用强烈
生物圈
亚热带气候利于生物生长和有机质的 生物条
积累,土壤和流水中的有机酸含量较 件
高,水的溶蚀力强
[拓展延伸] 喀斯特地貌的开发利用 (1)利:开发利用价值高,利于当地经济发展。 ①云贵高原地区的喀斯特洼地、盆地和平原,当地称 为“坝子”,坝子土层比较深厚,可作为农业基地。 ②喀斯特泉水和地下暗河是储量丰富、水质优良的地 下水源,喀斯特矿水和温泉具有医疗作用。
1.地面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哪一过程有关( )
A.①
B.①②
C.②
D.部分①,部分②
2.有利于①②反应进行的条件是( )
①岩石的可溶性强
②岩石的透水性强
③水的流动性好
④岩石的空隙、裂隙大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第 1 题,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是化学溶 蚀作用形成的,化学方程式①反映了这一过程。第 2 题,反应①②表示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影 响其反应进行的条件包括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流 动性等因素。
类型
形态
成因
地面喀斯 溶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蚀洼地→溶蚀谷地
特地貌 落水洞
溶蚀
地下喀斯
溶洞、地下河
淀积
特地貌
石钟乳、石笋、石柱
[对点演练] 喀斯特作用中的溶蚀和淀积作用的化学过程是:
①CaCO3+CO2+H2O===Ca(HCO3)2 ②Ca(HCO3) 2=== CaCO3↓+CO2↑+H2O 据此回答 1~2 题。
3.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
4.喀斯特地貌的分类 (1)地面喀斯特地貌:包括 峰林 、峰 丛、 孤峰 、溶蚀洼地和 落水洞 等。 (2)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洞 、地下 河、 石钟乳 、石笋和石柱等。
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了解喀斯特地貌景观的类型、特点及其分布特征。
掌握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理,理解圈层相互作用对其形成的影响。
[学生用书P83])1.认识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地貌:是指石灰岩地区的地貌、水文现象和景观。
(2)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化学过程如下:①溶蚀作用:CaCO 3+H 2O +CO 2===Ca(HCO 3)2②淀积作用:Ca(HCO 3)2===CaCO 3↓+CO 2↑+H 2O(3)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①岩石⎩⎪⎨⎪⎧可溶性:最主要的可溶性岩石是碳酸盐类岩石透水性:岩石空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越高,透水 性越好②水⎩⎪⎨⎪⎧溶蚀力:取决于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 酸的数量,以及水的流动性强弱流动性:取决于大气降水、地面坡度以及岩石裂隙 的类型与连通性(4)喀斯特地貌的分类①地面喀斯特地貌:包括峰林、峰丛、孤峰、溶蚀洼地、落水洞等。
②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2.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桂林“山水”是桂林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的产物,也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如下图:一、判断题1.岩石的透水性是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
( )2.岩石的透水性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
( )3.峰林、石柱、落水洞、孤峰等均属于地面喀斯特。
( )4.大量石灰岩的形成是桂林山水喀斯特地貌发育的主要条件。
( ) 5.强烈的流水堆积作用,提高了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程度。
( )答案:1.× 2.√ 3.×4.√ 5.×二、选择题读图,回答6~7题。
6.图示地区最典型的地貌是( )A.移动沙丘B.喀斯特地貌C.冲积平原D.盆地7.图示地区能源资源丰富的原因是( )A.矿物丰富B.高原地形C.地势落差大,水量丰富D.纬度较低答案:6.B 7.C岩石及地貌的形成均与地质作用有关。
必修一3.3圈层相互作用案例例子分析(吴静)
①阅读课本,注意理解相 关导学问题。 ②小组内交流,讨论,提 出新的疑问。讨论过程中
培养自主学习、分析归 纳的能力。
3
高中地理精品教案(样稿)
概念 和形 成条 件
用的方程式,归纳其作用的基 本原理;尝试归纳喀斯特地貌 的形成条件,将所给材料中词 组代表的序号填入图 2 中;读 课本“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示 意图”,A、B、C 分别对应喀 斯特地貌发育的早、中、晚三 个阶段,说一说三个阶段喀斯 特地貌的演变过程,将图例 1~8 代表的地貌形态正确填入 表 2 中的空档中。 ③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 对回答者的观点作出正确评 判。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如何
造化出我国西南地区如此
神奇的山山水水的?
投影学习目标,要求说出关 ①朗读学习目标;
键词。
②迅速说出关键词
设计意图
欣赏美丽的桂林山水的 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和探 究欲望。
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有 意注意。
[内容解析]我国西南地区分布着大量的石灰岩,属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在水和
二氧化碳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化学溶蚀、淀积作用,从而形成峰林、溶洞、地下
图3
课本图 3-3-2“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示意”中,A 图表示大面积的可溶性岩 石,地表裂隙沟谷发育且具有一定的坡度,具有喀斯特作用的条件。B 图表示在 喀斯特作用下,岩石出现垂直裂隙、落水洞、地下溶洞,地表侵蚀严重,出现了 “坝子”。C 图表示地表和地下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完全,形成的典型的喀斯特景 观。将图例 1~8 代表的地貌形态填入表 2 中的空档中,从上行始依次为:1、3; 2;5;6、7、8。
2
高中地理精品教案(样稿)
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建议每个小组以 4-6 人为宜,每个 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每个小组确定 1 名小组长,1 名记录员,1 名发言人,1 名纪检员。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 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 2 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 况。
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课件
[知识结构]
课堂小结
[晨背索引] 1.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类型。 2.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3.桂林山水的成因。
[易错清零] 1.关于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叙述错误的是( ) A.温度越高,水中CO2含量越少,溶蚀作用越弱,所以热带地区喀斯特地貌发 育不如温带地区强 B.岩石空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越好,喀斯特地貌越典型 C.水中含有CO2、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越多,喀斯特作用越强烈 D.地表水和地下水越丰富,喀斯特作用越强烈
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 酸、无机酸数量越多,水 的溶蚀力越强;反之则越 弱
水的流动性越强,水的溶 蚀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方法技巧]
图解桂林“山水”的形成
读下面人民币版面图案,回答1~3题。
1.此人民币票样,展示的是我国何处景观( )
A.九寨沟风光 B.桂林山水
C.长白山天池 D.黄山
2.该地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
[学霸纠错] 本题出错的原因主要是对喀斯特作用本质掌握出现错误。喀斯特 作用跟水、岩石、温度、生物等都有关系。 解析:热带地区虽然水中CO2的含量少,但是由于热带雨量充沛,水循环快, 气温高,植物分泌出的有机酸多,这些都加速了喀斯特作用的过程,因而热带 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很好。 答案:A
[基础巩固] 古往今来,“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向往。读图, 回答2~4题。
探究 喀斯特地貌成因及形态
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写到阳朔时说:“县之四 周,攒作碧莲玉笋世界矣。”清代诗人刘名誉诗云:“桂林山水世争夸,阳朔 奇峰又一家。我坐扁舟随意看,果然千朵碧莲花。”
通过合作探究,得出有关问题的结论。 探究1:文中“碧莲玉笋”“奇峰”“碧莲花”指的是桂林阳朔的什么地貌?这 种地貌景观的成因是什么? 提示:喀斯特地貌。该地貌景观的形成与流水的侵蚀作用和溶蚀作用有关。 探究2:云贵高原地区为什么地下水丰富而地表水缺乏? 提示:云贵高原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但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多 溶洞,地表水渗漏严重,而且多暗河。 探究3:喀斯特作用能否进行和强度大小的影响因素分别是什么? 提示:喀斯特作用能否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力,而喀斯特 作用的强度大小则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的影响。
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3.3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学习目标] 1.了解喀斯特地貌景观的类型、特点及其分布特征。
2.掌握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3.理解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
一、认识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地貌:是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
2.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其化学过程如下:3.(1)岩石⎩⎪⎨⎪⎧ 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最主要的可溶性岩石是碳酸盐类岩石透水性:岩石空隙和裂隙发育程度越高,透水性越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2)水⎩⎪⎨⎪⎧ 溶蚀力:取决于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以及水的流动性的强弱流动性:取决于大气降水、地面坡度以及岩石裂隙的类型与连通性4.喀斯特地貌的分类(1)地面喀斯特地貌:包括峰林、峰丛、孤峰,以及溶蚀洼地和落水洞等。
(2)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1.岩石条件:石灰岩广布,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好。
2.气候条件:气候温暖、降水充沛,尤以4~7月降水较多。
3.地形条件:东部、西部、北部地势较高,中部、南部地势较低,漓江谷地自北向南纵贯全境。
4.水文条件: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容易富集,流水侵蚀作用强。
5.生物条件:生物生长旺盛,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高。
思考 我国北方喀斯特地貌发育为什么不如南方典型?答案 我国北方地区由于气温低,降水少,流水的溶蚀与淀积作用弱,所以喀斯特地貌发育不充分。
探究点一认识喀斯特地貌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数字代表的地貌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⑦________,⑧________。
答案①峰林②溶蚀洼地③孤峰④落水洞⑤地下河⑥石钟乳⑦石笋⑧石柱2.下列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多选)( )A.①② B.③④ C.⑤⑥ D.⑦⑧答案AB3.一般情况下,温度每升高10 ℃,化学反应速率通常增加到原来的2~4倍。
【小初高学习】高中地理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__剖析桂林“山
第三节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 水”的成因一、认识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 是指石灰岩地区的地貌、水文现象和景观。
2.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CO 2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
化学过程如下:(1)溶蚀作用:CaCO 3+CO 2+H 2O =Ca(HCO 3)2。
(2)淀积作用:Ca(HCO 3)2=CaCO 3↓+CO 2↑+H 2O 。
3.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1)岩石⎩⎪⎨⎪⎧ 可溶性:最主要的可溶性岩石是碳酸盐类 岩石透水性:岩石空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越高, 透水性越好(2)水⎩⎪⎨⎪⎧ 溶蚀力:取决于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和 无机酸的数量,以及水的流动性强弱流动性:取决于大气降水、地面坡度以及岩石 裂隙的类型与连通性4.喀斯特地貌的分类(1)地面喀斯特地貌:包括峰林、峰丛、孤峰、溶蚀洼地、落水洞等。
(2)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1.岩石条件 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都很好。
2.气候条件位于我国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降水充沛。
3.水文条件地势有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与富集,漓江南北纵贯,水的流动性好。
4.生物条件旺盛的生命活动和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的含量较高。
知识点一| 认识喀斯特地貌———————情景导入先思考———————材料某洞穴剖面景观示意图。
(1)图示地貌在我国四大高原中有广泛分布的是什么高原?形成该地貌的作用有哪些?提示:云贵高原。
溶蚀、淀积作用。
(2)我国西北地区能否形成这种典型的地貌,为什么?提示:不能。
该地貌为喀斯特地貌,其形成条件之一就是水分充足,而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
———————核心要点掌握好———————一、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喀斯特作用的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能力,岩石的可溶性越大,水的溶蚀能力越大,喀斯特作用越强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圈层相互作用与地理环境一、水体运动●考纲考情分析考纲“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节是高考命题重点之一,命题形式多以选择题为主,综合题也有出现。
近5年新课标考卷中本节分值10分左右。
2015新课标Ⅰ选择题1-3题,以雨水花园示意图切入,考查水循环主要环节及其影响。
2015新课标Ⅱ选择题9-10题,以圣罗伦斯河区域地图、蒙特利尔气候统计图为材料,考查河流水文特征。
试题信息较易获取,总体难度不大。
2015年新课标考题中没有直接考查洋流,2014年、13年都在选择题中直接考查洋流。
本节复习中,应注意(1)结合区域图、示意图和表格资料,考查陆地水体相互补给关系、河流水文特征、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2)结合图文材料,考查洋流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查点1 水循环1.从水循环各环节与其他地球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理解水循环的意义,结合图文信息解释水循环与流水作用的关系、对地区小气候的调节作用。
2.关注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如植树种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城市化等;分析城市洪水、水资源短缺等现实问题的成因。
3.会描述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
4.水文要素与其他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
5.流域的开发与治理。
●考点分析1.知识关联区域图、气候图、河流流量过程图→河流水文特征(流量、汛期、补给类型、含沙量、结冰期等)、水系特征描述→影响因素分析(地形、气候、植被、人类活动等)。
→流域的开发与治理。
2.易错点(1) 城市化建设对水循环的影响: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
(2)利用等值线图(等潜水位线图)判断河流与地下水补给关系时要注意两者的海拔高低和水位高低,水流流向为垂直于等潜水位线,高水位流向低水位。
(3) 注意利用河流与等高线的关系判断湖泊的性质——咸水湖或淡水湖:河水注入,湖水不流出,一般为内陆湖(非排水湖)。
(4) 以冰雪融水补给包括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和冰川融水补给。
该类河流一般流量小,流量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
(5) 河流上游和下游的水文特征差异:外流河上游流量小,下游流量大。
内流河上游流量大,下游流量小。
河流含沙量上游较下游大。
3.方法技巧(1)根据河流特征判断地形的方法①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地势的高低,河水从高处向低处流。
②根据水系特征可判断地形类型向心状水系,地形为盆地;辐射状水系,地形为山峰;若河流平行排列如下图所示,则地形特征为山河相间分布。
③根据河床宽度判断地形若河流河床较宽,则说明该河流经平原地区,一般流经平原地区的河流河道比较弯曲。
(2)河流水文特征类答题模板角度一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描述,其答题思路为:角度二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成因分析,其答题思路为:角度三两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差异比较,其答题思路为:答题术语思考方向术语水文特征流量流量大(小);流量季节变化大(小)水位水位高(低)汛期汛期长(短),早(晚);汛期出现在夏季(或其他季节) 含沙量含沙量大(小)结冰期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有无凌汛流速(水力)流速大(小),水力资源丰富(匮乏)水系特征长度多大江大河;河流短小等流域面积流域面积大(小)支流支流多(少)弯曲度河道弯曲(平直)水系形状扇形水系、向心状水系、放射状水系、树枝状水系●考查点2 洋流1.结合洋流分布模式图,考查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最常考北印度洋海区)。
2.结合典型地区的海洋污染、航运等热点问题,考查洋流对气候、渔场、航运以及海洋污染的影响。
●考点分析易错点:(1) 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影响,冬季盛行东北风,索马里沿岸形成索马里暖流;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形成索马里寒流。
(2) 上升补偿流有利于渔场形成,上升流海区分布在陆地近海盛行离岸流的区域,如秘鲁渔场、加利福尼亚渔场、索马里(夏)渔场等。
洋流并非是渔场形成的唯一因素。
(3) 寒流流经、寒暖流交汇使海面温度较低,易形成海雾,影响航海。
二、地质作用●考纲考情分析考纲“地壳物质循环;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节是高考常考内容,新课标卷命题即有选择题,又有综合题。
2015新课标Ⅰ选择题第10题以黄河三角洲统计图切入,考查流水作用。
2015新课标Ⅱ综合题36题第一问以区域地图考查地势特征。
选择题考查难度中等,综合题问题属常规,较易作答。
在复习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地质构造图、地貌图、景观图为载体,考查内、外力作用,地质构造的动态变化及其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注意地貌形成原因、地形特征的语言规范描述。
●考查点1 内外力作用与地貌1.板块构造理论的意义(地貌、火山地震分布)2.地质构造及应用3.解释典型地貌的形成原因(内、外力作用)●考点分析易错点(1)六大板块中,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块的交界处,安第斯山是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形成的。
高大山脉形成于板块消亡边界,海岭形成于板块生长边界,海沟形成于板块消亡边界。
(2)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形成的,黄土高原表面的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3)火山和地震并非百害而无一利:火山灰和火山喷发物往往能形成肥沃的土壤。
(4) 地形、地势、地貌、地质构造区别:地质构造类型有褶皱、断层,地形指的是平原、盆地、丘陵、高原、山地等类型。
(5)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根本方法是岩层新老关系,而不是外观的弯曲形态。
(6)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的区别:相对来说,风化作用是静态的破坏作用,主要破坏因素有地面温度变化、水、大气和生物因素等;侵蚀作用是动态的破坏作用,主要破坏因素有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
方法技巧地貌成因类题目答题模板:地质剖面图、地貌景观图、区域图、等高线图→地貌类型→形成原因(内力、外力)。
1.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关键词:板块交界处、板块挤压(碰撞)、板块张裂、地壳隆起(抬升)、断裂下陷、背斜山、向斜谷、岩浆喷出冷却凝固2.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要点风力、流水、海浪、冰川、侵蚀、堆积。
模板●考查点2 地形特征描述熟练掌握等高线图判读方法,掌握描述等值线特征的思路。
●考点分析回答地形、地势特征类题目时,可套用以下的几个模板:(1)地形类型及分布方面要点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模板地形以平原(高原、丘陵、山地、盆地)为主,主要分布在×××。
(2)地势特征方面要点高低、起伏、倾斜模板地势××高××低;地势由××向××倾斜;地势平坦(崎岖)等。
特别对于比较复杂的区域要分区回答,如东部地区南高北低,西部地区北高南低等。
(3)海岸线特征方面要点海岸线曲折、平直等。
(4)特殊地形区方面要点喀斯特地貌,风力地貌,流水地貌,火山地貌等。
模板喀斯特(风力、流水、火山等)地貌发育。
●考查点3 地形与自然地理环境1.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通过影响气温、降水两个基本气候要素来影响气候。
对气候的影响是高考考查最受青睐的内容,也是地理的核心知识之一。
2.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主要影响了河流的流向和水文特征。
多在综合题中以一个小问题的方式呈现。
3.地形对生物的影响。
主要是通过改变土壤、水分、气温等条件,间接地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
4.地形对自然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随着海拔的不同产生垂直地带性,二是对周边地区产生非地带性影响。
●考点分析知识关联(1)地形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①地势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___,大气保温作用___→温差____②地势高→远离热源地面→气温低(0.6℃/100米)③坡向:阳坡→气温较高山地迎风坡→地形雨,随海拔升高,降水量先_____后_______;山地背风坡→气流下沉,气温较______,焚风,形成雨影区④谷地、盆地→阻挡与外界的热量交换→高温或低温中心⑤局部山地→山谷风→_________形成逆温→多雾、易大气污染⑥峡谷山口→狭管效应,风力加大⑦高大山脉→垂直差异→山地气候⑧东西走向的山脉→阻挡冷暖气流→北寒南暖加剧;南北走向(与海岸线一致)→阻挡湿润气流→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干旱(2)地形对河流的影响①地势→河流流向②水系特征: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常成为河流的分水岭;山谷中常有河流发育。
③水文特征:等高线密集的河谷中水流速度快,水能丰富;在陡崖处形成瀑布;河流流量除与降水量有关外,还与流域面积有关;河流流出山口处常形成冲积扇。
(3)地形→自然带分布:相对高度大的山地→垂直地带性;对周边地区→非地带性。
(4)地形→灾害:山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平原→洪涝灾害。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纲考情分析考纲“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本节内容较少,但与其他自然地理知识关系密切。
高考考查一般为选择题。
2015新课标卷中没有出现直接考查内容。
在复习过程中关键要学会利用整体性原理,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关系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和环境问题。
●考查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某种或某个地区的地理现象→运用整体性原理解释2.以区域地理图表为载体,结合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区域生态问题,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地理环境变化的过程●考查点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自然带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和分布规律2.自然地理环境的三个基本分异规律,几种常见非地带性现象的分布、成因。
●考点分析2.易错点(1)自然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分布在大陆东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_______________分布在大陆西部,属于地中海气候。
(2)在判断山地的阴坡和阳坡、迎风坡和背风坡时,由于影响雪线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不同的地区其主导因素不同,因此一般不能直接以雪线为标准。
而同一自然带(非雪线)在阳坡的分布高度永远高于阴坡(对同一山体而言),因而往往根据该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出来阴坡或阳坡,再结合其他条件判断迎风坡或背风坡。
(3)注意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数量的因素是相对高度而不是海拔。
(4)一般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的变化,因此有时基带为草原、荒漠的高山,由于海拔的升高,降水增多,可能会出现森林带,如天山北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