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与控制
《2024年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范文
![《2024年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3beb90c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5e.png)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在保障资本市场健康运行、维护投资者利益、促进企业规范运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审计风险不仅可能影响会计师事务所的声誉,还可能对相关方造成重大损失。
因此,防范与控制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已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
二、审计风险概述审计风险是指在审计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导致审计结果与客观事实存在偏差,从而给相关方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这些风险主要包括:财务报表的错误或舞弊、审计对象的经营风险、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道德风险等。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1. 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水平:加强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其专业能力和道德素质。
同时,建立完善的考核和激励机制,鼓励审计人员积极学习和提高自身能力。
2.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会计师事务所应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审计流程、质量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确保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3. 强化风险意识:加强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审计风险的重要性和危害性,从而在审计过程中保持高度警惕。
4. 实施风险导向审计:以风险为导向,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进行全面、细致的审查,及时发现和纠正潜在的错误和舞弊。
四、审计风险的控制方法1. 严格遵循审计准则:审计人员应严格遵循审计准则和规范,确保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 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和财务报表进行全面、系统的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风险点。
3. 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与被审计单位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其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风险管理情况,有助于发现潜在的风险点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4. 实施持续监控和跟踪:对已发现的风险点进行持续监控和跟踪,确保其得到有效控制和解决。
五、案例分析以某会计师事务所为例,该所在进行审计工作时,采取了上述防范与控制措施。
内部审计风险及防控措施
![内部审计风险及防控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aa8129ad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fe.png)
内部审计风险及防控措施内部审计是企业治理中重要的一环,其主要目的是评估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
然而,在进行内部审计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本文将详细探讨内部审计的风险因素,并提出对应的防控措施,以帮助企业提升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果。
一、内部审计的风险因素1. 人员风险: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如果缺乏相关技能或者存在员工不诚信等问题,可能导致审计结果的失真或偏差。
2. 数据风险:审计过程中所依赖的数据,如财务报表、业务数据等,如果数据不准确、不完整或被篡改,会直接影响审计结论的准确性。
3. 邮件风险:内部审计涉及涉及到大量的文件、邮件等信息的获取和分析,这些信息如果被恶意窃取、篡改或泄露,将会对审计工作产生重大影响。
4. 业务风险:企业各个业务环节的复杂性和变动性可能导致内部审计难以全面把握,从而使风险无法得到合理评估和应对。
二、内部审计风险的防控措施为了有效应对内部审计的风险,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1. 人员培训: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确保他们能够胜任审计工作,并能够对企业的各个业务环节有全面了解。
2. 内部控制:建立并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业务流程的规范性和可追溯性,减少因人为原因导致的风险。
3. 数据保护:加强对数据的保护措施,包括加密、备份、权限管理等,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4. 审计工具:采用专业的审计工具来辅助审计工作,提高效率和准确性,同时也减少因人为因素导致的偏差。
5. 审计流程:制定严密的审计流程和标准,确保审计工作的一致性和可持续性,同时减少潜在风险的发生。
总结:内部审计风险是企业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但通过合理有效的防控措施,企业可以降低风险并提升内部审计的效果。
在人员培训、内部控制、数据保护、审计工具和审计流程等方面都需要进行全面考虑和落实。
只有通过不断的改进和优化,企业才能够在内部审计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升治理和控制水平,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
《2024年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范文
![《2024年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3c34274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1e.png)
《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在保障资本市场健康运行、维护投资者利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审计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本文将探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防范与控制措施。
二、审计风险概述审计风险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因各种原因导致审计结果失真或产生误差,从而给事务所、客户以及投资者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于客户风险、事务所自身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
客户风险主要包括客户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等方面的问题;事务所自身风险主要来自于审计人员素质、审计程序执行等方面;外部环境风险则包括经济环境、法律法规变化等。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1.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加强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
同时,事务所应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考核,确保其具备从事审计工作的资格和能力。
2. 完善审计程序:建立健全的审计程序和规范,确保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在执行审计程序时,应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确保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3. 加强客户风险管理:在接受客户委托前,事务所应对客户进行充分了解,评估客户的财务报表真实性和合法性。
对于高风险客户,应采取更加严格的审计程序和措施。
4. 引入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例如,采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对财务报表进行自动分析和比对,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四、审计风险的控制1. 强化内部控制:事务所应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审计流程、质量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
通过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执行,降低因人为因素导致的审计风险。
2. 实施独立复核:设立独立的复核部门或人员,对已完成的审计工作进行复核和审查。
通过独立复核,及时发现和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和遗漏。
3. 定期检查与评估:事务所应定期对审计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了解审计工作的执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审计与风险控制管理制度
![审计与风险控制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8e70203d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b4.png)
审计与风险控制管理制度一、引言审计与风险控制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保障企业的运营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审计是通过对企业财务数据和业务流程的检查和评估,来确保企业的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合规性和可靠性的过程。
而风险控制则是通过对企业内部和外部风险的识别、评估和管理,预防和减少风险对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
为了确保审计与风险控制的有效进行,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审计与风险控制管理制度的目标、内容和执行流程,以及该制度的重要性和应用建议。
二、目标审计与风险控制管理制度的目标是确保企业的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合规性和可靠性,预防和降低企业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风险,并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和信誉。
具体目标包括1. 确保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遵守会计原则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2. 发现和纠正财务报告中的错误和漏洞,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
3. 识别和评估企业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4. 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5. 保护企业的声誉和利益。
三、内容1. 审计程序和要求明确审计的流程和步骤,确定审计的对象、范围和频次,规定审计的要求和标准。
2. 财务报告制度规定财务报告的编制方法和要求,明确财务报告的披露内容和格式。
3. 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包括审计内部控制的评价和改进。
4. 风险管理制度识别和评估企业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和措施。
5. 审计委员会或审计部门的职责和权力明确审计委员会或审计部门的组成、职责和权力,并规定其与管理层的合作关系。
6. 信息系统审计制度确保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防止信息泄露和滥用。
四、执行流程1. 计划阶段制定审计和风险管理计划,明确目标、范围、时间和资源的安排。
2. 执行阶段按照计划进行审计和风险管理活动,对财务数据和业务流程进行检查和评估,识别和评估风险。
3. 报告阶段编制审计报告和风险评估报告,向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或审计部门汇报审计结果和风险控制建议。
浅析会计事务所审计风险与质量控制
![浅析会计事务所审计风险与质量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27a115aa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2a.png)
浅析会计事务所审计风险与质量控制
会计事务所审计风险与质量控制是保障审计工作高效进行和审计报告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审计风险是指在审计过程中可能导致审计意见发生偏差的各种因素,包括内外部环境因素、客户风险特征、管理层诚信度等。
而质量控制则是通过规范的程序和方法来保障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就会计事务所审计风险与质量控制进行浅析,以探讨其在审计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应对方法。
一、审计风险分析
会计事务所审计风险主要包括客户风险、法律风险和内部控制风险等方面。
客户风险是指由客户的特定经营性质、财务状况和诚信度等因素所造成的审计风险。
客户所处的行业是否稳定,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行为,是否存在重大诉讼风险等,都会对审计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
法律风险是指客户在经营活动中是否存在法律诉讼、未来合规风险等方面。
审计机构需要对客户的法律风险进行全面分析,以保障审计报告的可靠性。
内部控制风险是指客户的内部控制环境是否健全、是否存在重大缺陷等方面。
审计机构需要对客户的内部控制环境进行全面评估,以减少审计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
二、质量控制措施
为有效降低审计风险,会计事务所需要建立健全的质量控制措施。
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制定审计手册、审计程序等,实现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应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包括识别和评估各类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应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对审计工作进行全面监督和检查,确保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控制措施
![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控制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71427aad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f6.png)
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控制措施
一、审计风险的原因
1、信息不一致:审计过程中,主要依赖企业提供的信息,如果当前
企业的信息与实际情况不一致,或者审计信息未能及时更新,这样就会导
致审计结果不准确。
2、审计人员技能和经验的不足:审计工作需要有很强的技能和经验,如果审计人员技能和经验不足,也会影响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3、财务报表设计和审计标准的变化:审计人员的工作要符合有关财
务报表的设计和审计标准,如果有关财务报表的设计和审计标准发生变化,审计人员的工作结果也会受到影响。
4、审计方法的不合适:审计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使用适当的审计方法,如果审计方法不适当,审计结果就会受到影响。
5、审计环境的变化:审计环境也是审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如
果企业的审计环境发生变化,审计结果也会受到影响。
二、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
1、正确的审计工作和记录:审计工作人员应当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和业务技能,对审计过程中的每一步骤都要做好记录,以确保审计的准确性。
2、经验丰富的审计团队: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应当组建一支经验丰
富的审计团队,以确保审计结果的准确性。
审计风险的规避与控制
![审计风险的规避与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54728013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52.png)
审计风险的规避与控制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对于保障企业的财务健康、合规运营以及投资者的利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审计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些风险可能会影响审计的质量和效果,甚至给审计师、企业和相关利益方带来严重的损失。
因此,如何有效地规避和控制审计风险,成为了审计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
审计风险,简单来说,就是审计师对存在重大错报的财务报表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它由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组成。
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而检查风险则是指审计师通过实施审计程序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
那么,审计风险是如何产生的呢?首先,企业的经营环境日益复杂,业务活动多样化,财务信息的生成和处理过程也变得更加繁琐,这增加了财务报表出现错报的可能性。
其次,审计师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也会影响审计风险。
如果审计师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经验或未能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态度,就可能无法发现财务报表中的错报。
此外,审计方法和技术的局限性、审计时间和资源的限制、审计证据的可靠性不足以及审计过程中的沟通不畅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审计风险的增加。
为了有效地规避和控制审计风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审计前的准备工作。
在接受审计委托之前,审计师应当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包括其行业特点、经营状况、内部控制制度等。
通过初步的风险评估,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和可能存在的风险点,为后续的审计工作制定合理的计划和策略。
二是提高审计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审计师应当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熟悉最新的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自己的审计技能和判断能力。
同时,要始终保持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态度,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杜绝因利益诱惑而丧失职业操守。
三是优化审计方法和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审计师应当积极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审计效率和准确性。
审计工作中的风险识别与控制方法
![审计工作中的风险识别与控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9672c94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7d.png)
审计工作中的风险识别与控制方法在审计工作中,风险识别和控制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准确识别和有效控制风险,审计人员能够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社会。
本文将介绍审计工作中的风险识别与控制方法。
一、风险识别方法1. 审查文件和记录: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审查企业的文件和记录来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等信息,以识别潜在的风险。
例如,审计人员可以审查企业的财务报表、合同、凭证等文件,以了解企业的收入、支出、债务、风险承担能力等情况。
2. 进行访谈:审计人员可以与企业的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员工等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的看法,以及他们对潜在风险的认识。
通过访谈,审计人员可以获取更详细、具体的信息,从而更准确地识别风险。
3. 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数据、业务数据等进行分析,审计人员可以找出异常情况或潜在的风险。
例如,审计人员可以对企业的财务指标、经营指标进行比较分析、趋势分析等,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风险情况。
二、风险控制方法1. 制定审计计划:在进行审计工作之前,审计人员应该制定详细的审计计划,明确审计的目标、范围和方法,并合理安排人力、物力等资源,以确保审计的全面性和高效性。
审计计划应该充分考虑风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2. 强化内部控制: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减少潜在风险的发生。
审计人员可以提出改进建议,帮助企业改善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
3. 进行实地调查:在风险控制过程中,审计人员可以进行实地调查,了解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以验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通过实地调查,审计人员可以直接观察和了解企业的生产、销售、库存等情况,以识别和控制风险。
4. 进行核查与复核:审计人员应该对审计过程中涉及的关键信息、关键数据进行核查和复核,确保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审计人员应该对重要的财务数据、合同和凭证等进行逐一核对,对关键事项进行复核,以发现和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和风险。
审计风险与内部控制讲义
![审计风险与内部控制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2b4c3a04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f5.png)
审计风险与内部控制讲义一、审计风险的定义与特点审计风险是指在进行审计活动时,由于客观、主观和客观主观两方面原因导致审计程序未能发现存在的重大误差或存在的重大误差未能被及时发现、核实、判别和报告的风险。
审计风险具有以下特点:1. 客观性:审计风险是由外部环境、客观条件等因素引起的,它与审计人员的主观意愿无关。
2. 动态性:随着审计对象和环境的变化,审计风险也会发生变化。
3. 相对性:审计风险是相对于特定审计项目的风险,不同的审计项目存在不同的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类型审计风险可以分为三个基本类型:控制风险、检验风险和报告风险。
1. 控制风险:指系统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或缺陷,可能导致重大错误未被及时发现。
2. 检验风险:指审计程序或方法存在的不足,导致审计人员无法发现已存在的重大错误。
3. 报告风险:指审计报告中可能存在的不准确陈述或遗漏,影响报告的可靠性。
三、内部控制的定义与作用内部控制是指企业组织为实现业务目标,保护资产,提供准确、可靠、及时的财务报告,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通过内部控制体系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控制和监督的一系列制度或措施。
内部控制的作用主要包括:1. 保护企业资产:通过建立合理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机制,防范和减少各类风险对企业资产的损失。
2. 提供准确、可靠、及时的财务报告:通过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审计管理制度,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3. 促进企业高效运作:通过规范业务流程、明确职责权限、优化工作流程等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风险。
四、内部控制的要素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的五个要素。
1. 控制环境:包括组织的风险意识、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企业文化等。
2. 风险评估:对潜在业务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处理,确保风险在可控范围内。
3. 控制活动:包括制定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对业务活动的监督和控制。
4. 信息与沟通: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以及内部部门之间、内外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沟通。
审计师工作中的风险与控制
![审计师工作中的风险与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2d06c96d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36.png)
审计师工作中的风险与控制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审计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通过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活动以及内部控制的评估,为利益相关者提供独立和可靠的信息,帮助企业实现合规性、透明度和可持续发展。
然而,审计师的工作并非一帆风顺,他们也面临着各种风险。
本文将重点讨论审计师工作中的风险与控制措施。
一、审计师工作中的风险1. 内外部环境风险审计师在工作中会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影响。
例如,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法律法规的变化、业务风险的增加等都可能对审计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企业的经营策略、内部人员的道德风险和行为失范等也可能给审计师带来困扰和挑战。
2. 信息质量风险审计师在进行审计工作时依赖于企业提供的财务信息和内部控制文件。
如果这些信息不准确、不完整或存在欺诈行为,将会给审计师带来信息质量风险。
审计师需要通过专业判断和技能,对数据进行验证和核实,以减少这种风险。
3. 具体行业风险不同行业存在各自的风险特点,审计师在接受特定行业客户的审计工作时,需要对该行业的特定风险有所了解。
例如,金融行业可能面临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制造业可能面临供应链风险、技术风险等。
审计师需要有相关行业知识,以更好地识别并评估这些风险。
二、审计师工作中的控制措施1. 事前控制审计师在接受审计任务之前,应通过充分的事前准备来降低工作风险。
这包括了解审计对象的背景信息、了解其经营策略和风险特征、识别重要会计政策和核算方法等。
通过充分准备,审计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客户,为审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 审计程序控制审计工作需要按照特定的程序进行,以确保审计目标的实现。
审计师应制定合理的审计程序,并根据客户的特点和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调整。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师通过采集、分析和评估证据,来获取对客户财务信息和内部控制的合理保证。
3. 沟通与确认审计师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与客户进行密切的沟通,并及时确认重要信息。
这有助于共同理解审计目标与程序,提高审计的效率与准确性。
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4a396ab7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47.png)
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一、引言审计是一种制度性的独立活动,旨在评估组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财务报表的准确性。
然而,在进行审计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错误、欺诈和偏见等不确定因素,可能对审计结论和报告的准确性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保证审计的客观性和可靠性,组织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
本文将就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措施进行探讨。
二、审计风险的类型审计风险可以分为三大类型:1.错误风险:指因为数据记录、处理或计算错误导致的财务报表错误。
例如,会计人员在记录销售额时,误将某个数字填写错误,导致财务报表出现明显错误。
2.欺诈风险:指企业中故意误导审计人员的行为,旨在掩盖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
欺诈行为可能包括财务报表的操纵、虚构交易等。
3.偏见风险:指审计人员可能存在的主观偏见,例如与客户过于亲近、对客户业务模型不熟悉等,导致审计结论的失真。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为了降低审计风险,组织可以采取以下防范与控制措施:1.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帮助组织预防错误和欺诈行为。
组织应该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并定期评估和改进其有效性。
2.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和监督:审计人员应该接受充分的培训,了解审计过程和相关法律法规。
组织应该建立监督机制,对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
3.实施审计信息系统:利用现代化的审计信息系统可以提高审计的效率和准确性。
审计信息系统可以帮助自动化审计程序,减少人为错误和偏见的可能性。
4.加强内部审计:组织可以建立一个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负责监督和评估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和财务报表的准确性。
内部审计可以对组织的所有部门和业务进行全面的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5.定期进行独立审计:除了内部审计,组织还应该定期聘请独立的审计机构进行审计。
独立审计可以增加审计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对组织的财务报表和内部控制进行全面评估。
四、结论在日常运营中,组织需要认识到审计风险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防范和控制这些风险。
审计工作风险控制
![审计工作风险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671c223d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18.png)
审计工作风险控制审计是一个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独立、客观的评估和审查的过程。
在进行审计工作时,风险控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审计工作风险控制是指对审计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以确保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探讨审计工作风险控制的几个关键方面。
1. 风险评估与规划在进行审计工作之前,审计师首先需要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
这包括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估以及对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的识别和分析。
通过充分了解企业的业务和风险特征,审计师可以制定出相应的审计计划和控制方案,以确保审计工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2. 内部控制的审计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一项基本工作,对于审计工作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审计师在进行审计工作时,需要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查和评估,以确保其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并能够有效控制风险。
审计师应当关注内部控制的完整性、有效性和可行性,通过评估内部控制的情况来减小审计风险。
3. 证据的获取与分析审计师在进行审计工作时,需要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对这些证据进行分析和评估。
审计证据包括企业的财务报表、会计凭证、银行对账单等。
审计师需要通过分析这些证据,判断企业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有效获取和分析审计证据,是保证审计工作结果客观且具有说服力的关键。
4. 独立性与专业道德审计师应当保持独立性和专业道德,这是保证审计工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基础。
审计师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应当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受他人的干扰和影响,以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可靠性。
此外,审计师还应当遵守相关的专业道德准则,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
5. 工作底稿的记录和保存审计师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应当做好相应的工作底稿记录和保存工作。
工作底稿是审计师开展审计工作的依据,对于审计过程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非常重要。
审计师应当清晰、准确地记录审计过程中的关键信息和判断依据,并妥善保存相关的底稿和文件。
总结:审计工作风险控制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管理和控制。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防范与控制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防范与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b37ddb15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2d.png)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防范与控制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企业财务信息的审计机构,其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在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审计风险是无法避免的。
会计师事务所需要加强风险防范与控制,以保证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从审计风险的概念、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特点及其防范与控制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审计风险的概念审计风险是指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可能会出现对财务报表进行错误的判断或是遗漏的风险。
审计风险通常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检查风险、控制风险和偏差风险。
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可能会由于错误的检查方法或是失误而导致一些审计事项未能被检查到;控制风险是指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是操作不规范的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可能会无法获取到足够的审计证据;偏差风险是指当企业管理层通过操纵财务报表或是采取虚假交易等手段来欺骗审计人员时,审计风险也会相应增加。
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特点1. 复杂性: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和业务范围的增加,企业的财务报表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其中涉及到的会计科目、业务交易等也变得繁杂。
这就使得审计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审计风险也相应增加。
2. 主观性:审计工作是由人来完成的,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可能会对审计结果产生影响。
审计人员可能会因为主观因素而忽略某些潜在的风险,或是对某些风险进行过度的关注。
3. 诚信性:在审计过程中,企业管理层可能会存在不诚信的行为,通过虚假交易或是其他手段来误导审计人员,使得审计结果不准确。
1. 建立科学的审计风险评估体系会计师事务所需要建立科学的审计风险评估体系,对审计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
通过对企业的行业、管理层、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可以有效地识别潜在的审计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 加强内部控制审核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应当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审核。
只有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的情况下,审计人员才能够充分获取到审计证据,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会计工作中审计风险及控制要点
![会计工作中审计风险及控制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8d72a67a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69.png)
会计工作中审计风险及控制要点在会计工作中,审计风险是指进行审计时可能发生错误、欺诈行为或其他异常情况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的存在对于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减少审计风险,审计人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措施。
审计人员应该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
这包括了解被审计实体的商业环境、业务特点和内部控制情况等信息。
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审计人员可以确定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审计程序和控制要点。
审计人员应该加强对内部控制的审计。
内部控制是指组织机构为实现业务目标而建立的具体的控制措施和制度。
审计人员应该评估被审计实体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审计程序。
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应该关注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合理,内部控制的执行是否严格,以及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缺陷和风险。
审计人员应该加强对被审计实体的会计记录和财务报表的审查。
审计人员需要仔细审查被审计实体的会计记录和财务报表,验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
审计人员应该关注会计记录和财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会计准则和规定,是否明确反映了被审计实体的财务状况和业绩。
审计人员还应该关注会计记录和财务报表中可能存在的错误、遗漏和欺诈行为等问题。
第四,审计人员应该加强对与被审计实体有关的方面的调查和核实。
在进行审计时,审计人员应该与被审计实体的相关方进行沟通,了解其与被审计实体的关系和交易情况。
审计人员还应该调查与被审计实体有关的关联方和其他外部方面的情况,验证其对被审计实体的影响和可能存在的风险。
审计人员应该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监督和复核。
审计人员需要对审计工作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和复核,确保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审计人员应该建立相应的复核机制,对审计程序和结论进行独立复核,及时发现和纠正审计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错误。
审计人员还应该积极参与行业组织和相关监管机构的交流和培训,提高自身审计风险控制的水平和能力。
在会计工作中,审计风险控制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和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审计工作中的业务风险与内部控制改进建议
![审计工作中的业务风险与内部控制改进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fdd4f99e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0b.png)
审计工作中的业务风险与内部控制改进建议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审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业务风险和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可能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报告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审计工作中的业务风险,并提出改进建议,以加强内部控制。
一、审计工作中的业务风险业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可能对其业绩和财务状况产生负面影响。
审计工作中的业务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外部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如法律法规变化、市场竞争加剧等会对企业经营活动产生影响。
例如,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可能导致企业面临罚款或诉讼风险,市场竞争加剧可能导致产品价格下降等。
2. 内部控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可能导致企业在业务运作过程中出现差错、失误或欺诈行为。
例如,缺乏严格的财务审计流程可能导致账目错误,内部员工的盗窃行为可能对企业的财务状况造成损害。
3. 技术风险: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面临的技术风险也不容忽视。
例如,网络安全问题可能导致企业的商业机密泄露或者财务系统遭到黑客攻击。
二、内部控制改进建议为了减轻业务风险并提高内部控制的效力,以下是审计工作中的内部控制改进建议:1.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企业应该制定和执行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程序,确保各项业务活动的规范运作。
这包括确立审批程序、财务报告流程、资金管理制度等方面的规定,并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
2.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应该注重选择和培养优秀的员工,并为其提供必要的培训与继续教育机会。
同时,建立健全的员工考核和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内部控制的质量和效能。
3. 引入科技支持:企业可以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加强内部控制。
例如,建立合理的信息系统,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采用视频监控和访问控制系统,加强对企业重要区域的保护。
4. 建立风险管理体系: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机制,定期评估和监测业务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
审计风险点及防控措施
![审计风险点及防控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a8f9840e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81.png)
审计风险点及防控措施
一、审计风险点
1、财务报告假设及控制环境问题:企业在准备财务报表时,会根据自
身的实际情况判断所采取的会计政策和估计值是否合理、可信以及是
否有效,而这又要求审计人员需要对其假设的可行性、企业的控制环
境做出充分的研究和审核。
2、审计证据采集不足:要验证一条会计信息的真伪,审计人员需要对
该会计信息的有效证据收集充分,但有时从企业当中收集相关信息时,资料会极易被串改,尤其是在管理不善的情况下,审计证据收集可能
存在缺乏或不充分的情况,影响审计的准确性。
二、审计风险控制措施
1、增强审计计划及设计:企业在审计前需安排充分的准备工作,较为
充分的收集审计材料,并使用统一的模板和标准全面评估审计活动,
以便及时发现审计风险。
2、加强审计管理:审计工作需经过合理的组织,加强审计内部复核及
审计团队间的协作。
同时,制定审计报告模板,杜绝抄袭,实现统一
审计标准和对审计内容的高效控制。
3、制定审计规范:针对审计风险,做告舆规范和把握审计标准,建立
完备的流程控制系统,定期 c l e c k依规的审计所提供的服务。
审计中的风险控制与改进建议
![审计中的风险控制与改进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ebbd2b69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fd.png)
审计中的风险控制与改进建议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审计在保障企业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审计工作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本文将重点探讨审计中的风险控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确保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和高质量。
一、风险控制审计中的风险是指可能导致审计结论偏离实际情况的各种因素。
这些风险包括但不限于财务报表的误报、管理层的欺诈行为、内部控制不健全等。
审计师需要在进行审计工作时,识别、评估并应对这些风险,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
1. 识别风险审计师应该通过对企业的经营环境、内部控制、会计政策等的理解,识别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
此外,审计师还应该考虑业务特点、行业风险等因素,全面把握审计对象的风险情况。
2. 评估风险在识别风险的基础上,审计师需要对各项风险进行合理评估。
评估风险的关键是确定风险的概率和可能的影响程度,以便合理制定相应的年度审计计划,并确定审计测试的范围和深度。
3. 应对风险为了降低审计风险,审计师应采用适当的应对措施。
这包括增加审计证据的获得、加强对内部控制的检验和测试、进行适度的工作底稿复核等。
此外,审计师还应及时与公司管理层进行沟通,准确把握企业的风险情况,并建议公司改进内部控制机制。
二、改进建议1. 提高审计师的专业素养审计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应对复杂和多变的审计风险。
同时,应鼓励审计师积极参加培训和考试,保持专业知识的更新和提升。
2. 推动信息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审计过程中的数据分析、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检验等工作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
因此,应鼓励审计事务所和企业实施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审计效率和准确性。
3. 加强对内部控制的测试和评价内部控制是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
为了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审计师应加强对内部控制的测试和评价。
对于存在问题或弱点的内部控制措施,应及时提出改进建议,并督促企业改进。
审计工作中的风险控制与内控评估
![审计工作中的风险控制与内控评估](https://img.taocdn.com/s3/m/a0b91d4f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ef.png)
审计工作中的风险控制与内控评估审计工作是一个关键的财务领域职责,旨在确保企业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然而,在进行审计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风险和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风险,审计人员必须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并进行内控评估以确保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
本文将就审计工作中的风险控制与内控评估展开论述。
一、审计工作中的风险控制在进行审计工作之前,审计人员首先应该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审计风险和相应的控制措施。
1.业务风险业务风险是指由于企业经营上的决策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导致的潜在风险。
审计人员在识别业务风险时,应关注以下方面:- 了解企业的业务模式和战略规划,以评估业务风险的潜在影响;- 分析企业的市场竞争环境,确定可能出现的市场风险;- 评估企业的供应链和生产流程,以识别与供应商、合作伙伴和物流有关的潜在风险。
2.内部控制风险内部控制风险是指由于内部控制缺陷或不足而导致的潜在风险。
为了减轻内部控制风险,审计人员应采取以下措施:- 评估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是否存在潜在的弱点和漏洞;- 检查企业的会计制度和报告准则是否符合相关法规和规定;- 观察企业员工的工作行为,以判断员工是否按照制度进行操作。
3.信息技术风险在现代化的审计过程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工具。
然而,信息技术也带来了一些潜在的风险。
为了应对信息技术风险,审计人员应注意以下方面:- 评估企业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完整性,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检查企业的数据存储和备份机制,以防止数据丢失和恢复;- 确保企业的网络安全,防止黑客攻击和数据泄露。
二、内控评估内控评估是评估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和健全性。
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估:1.风险识别与评估审计人员应该识别并评估潜在的风险,包括内部和外部风险。
通过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审计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可能面临的潜在风险,并为应对这些风险提供建议。
审计工作中的风险识别与控制
![审计工作中的风险识别与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565e1de6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b1.png)
审计工作中的风险识别与控制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风险是无法完全避免的。
为了保障企业的发展和利益的最大化,审计工作中的风险识别与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审计工作能够客观、全面地评估企业在经营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并提出有效的措施和建议,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一、风险的定义与分类风险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导致损失或未能实现预期收益的未来事件。
风险可以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内部风险是企业内部产生的,如管理层不当、内部控制不完善等。
外部风险则是来自企业外部环境的,如市场竞争、法律法规等。
审计工作要全面识别不同类型的风险,准确评估其可能的影响和概率,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二、风险识别的方法1. 数据分析法:通过对企业各项数据的分析,寻找异常现象和潜在风险。
比如对公司财务报表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异常的资金流向和重大的会计处理问题等。
2. 流程分析法:对企业的经营流程进行分析,找出可能存在的风险点。
通过流程图等工具,清晰地呈现流程,帮助审计人员辨认流程中可能存在的弱点和漏洞。
3. 专家咨询法:进行专项咨询,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通过专业的技术和经验,对企业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
三、风险识别的重要性1. 预防和减少损失:风险识别可以帮助企业发现并规避潜在的风险,预防和减少可能的损失。
通过在审计过程中对企业各个环节的全面检查,可以提前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降低风险。
2. 提升企业价值:审计工作中的风险识别与控制能够促进企业良好的运营,提升企业价值和竞争力。
通过规避风险和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可以增加企业的信誉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 加强监管与合规:审计工作作为一种独立、客观的评估方式,可以监督和推动企业的合规化运营。
风险识别与控制可以帮助企业建立合规的制度和流程,确保企业依法经营和合规运营。
四、风险控制的策略1.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明确岗位职责和权限,建立审计和监督机制。
审计风险与控制
![审计风险与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05d1d29a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5f.png)
审计风险与控制一、引言审计是一项重要的财务活动,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金融风险的增加,审计风险与控制尤为关键。
本文将探讨审计风险的概念、类型以及相应的控制措施。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内容,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降低审计风险对企业造成的损失。
二、审计风险的概念审计风险是指在执行审计过程中可能导致审计目标无法实现的威胁或机会。
审计风险通常来自于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导致信息的失真、欺诈行为、管理层过失等。
它是每个审计工作都必须面对的挑战。
三、审计风险的类型1. 信息失真风险信息失真风险是指企业财务报表中的信息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或存在其他欺诈行为的风险。
这可能导致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基于错误的信息做出错误的决策,对企业造成损失。
2. 内部控制风险内部控制风险是指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缺陷或不完善,导致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受到威胁。
这可能包括不当的会计政策、不适当的风险管理、腐败行为等,给企业带来潜在的审计风险。
3. 外部环境风险外部环境风险是指宏观经济、法律法规、市场竞争等因素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
例如,经济衰退可能导致企业销售额下降,从而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产生影响。
此外,新的法律法规的变化也可能给企业带来潜在的审计风险。
四、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1. 加强内部控制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制定适当的会计政策和程序、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以及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通过内部控制的加强,可以降低信息失真和内部控制风险。
2. 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审计人员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环节,他们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行业经验。
企业可以通过提供培训、招聘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等方式,提高审计人员的能力和水平。
3. 采用先进的审计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审计工具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
企业应积极采用先进的审计技术,如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降低审计风险。
4. 加强对外部环境的监测和应对企业应密切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应对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影响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计风险与控制一、当前审计面临的形势1、市场经济下会计信息非常重要,而会计信息却失真①世界银行官员对部分亚洲银行的调查报告表明,亚洲发生金融危机的一半责任在于会计,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是:二是外汇债务0-64%符合规定;三是认购权、期货、债务重组金融延伸等工具的使用,使得报表不实。
例如某公司欠银行债务1.6亿,在建工程3000万,以无力还债为由,将在建工程3000万元的资产抵银行1.6亿元的债务,形成1.3亿元的收益,使得财务报表反映有较高的盈利水平,但是,随后又以1.6亿元的银行贷款将抵给银行的在建工程购买回来;四是分公司与总公司的报表合并仅有7%的合格。
例如,有的公司没有利润就与有盈利的公司“联姻”,以兼并的形式将总公司与分公司的资产加资产,利润加利润,形成资产增加,并有盈利,一旦报表报出,以“感情不合”为由分家;五是或有负债或重大事项不能如实反映,导致投资风险和决策失误。
例如,某上市公司99年6月3日与某广播电视局签协议合作投资4500万元建有线电视网,本应2日内公告披露,直至7月20日才公告,期间股票涨幅达100%,而实际情况是投资额超过其净资产的10%.该公司被批评后,其股票急剧下搓。
②会计信息失真对公众造成严重误导和损失③审计质量太低,虽然世界五大审计事务所信誉较高,但在亚洲的分部聘用当地的人员较多,使用当地的规则较多,其审计结果与世界通行规则有一定差距。
有个事务所一年出具3000多份报告,10来个人,每天每人10报告;有的会计事务所向中注协报告,事务所5、6个人,一年提交168份验资报告,收益很好;有个事务所被起诉,经检查审计底稿只有一行字:“验资证据已收齐,出具验资报告,完毕”。
象这些事务所如何保证审计质量?所以,目前全国有三分之一的事务所在打官司,有的事务所受10多宗起诉,起诉赔偿金额1400万元。
有的为此倾家荡产,某事务所,第一次官司银行资金被划走,第二次电脑等设备被拍卖,第三次家具被抵债。
首都某会计事务所所长,接到赔款通知书后当场气断身亡,真是“辛辛苦苦十几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④会计行业监督不力。
随着企业的改革,国家对企业的直接监督少了,会计事务所的间接监督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原有的《会计法》虽然对会计的职责以及法律责任作了明确,但由于会计所处地位的局限,会计监督的职权难以实现。
所以,会计行业从内到外,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鉴于上述情况,最近中央领导批示,要加强对会计信息的打假。
并分析了会计信息造假的原因是一把手说了算,缺乏制约机制。
委托人需要假信息,仅仅抓会计事务所还不行,应该发挥董事会的作用。
同时,还要进行会计制度的改革。
2、新的《会计法》强调会计质量和责任即将出台新的《会计法》对会计事项和会计责任作出了具体规定,首先将会计信息的主要责任规定为单位负责人,严禁行政领导授意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做假账以及违法办理会计事项。
同时规定,因违法会计法的行为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会计人员,不得重新取得会计资格证书,因违法违纪被吊销会计资格证书的人员,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会计法还对会计事项规定的更加具体,例如,不得私设帐簿,帐本不能漏页,未经审核不能记帐,账、款、物相互核对等,从法律的角度对会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舞弊现象普遍存在4、舞弊理论研究舞弊是特有的,目前对舞弊的研究形成了理论,并形成不同流派。
什么是舞弊?如何查舞弊?首先,舞弊产生于内部控制不严,即有舞弊的条件。
例如,目前相当一部分小型企事业单位的银行对帐单不是由会计勾对,而是由出纳勾对,这就失去了有效的控制;又如,有的收据不及时、不定期核销,收款员收款后不及时上交,有的被挪用,有的被贪污,湖滨厅收款员携款潜逃的事件就是沉痛的教训;其次,有意识行为,是有意作弊,而不是工作失误;其三,利用职务之便,有合理的借口;第四是从中获取利益。
5、减少舞弊靠控制舞弊带有普遍性,只能预防和减少舞弊,难以彻底杜绝,关键是如何杜绝灾难性舞弊。
减少舞弊的有效措施是健全内部约束机制。
一是对于高级管理层靠以身作则,否则影响下属人员,例如某图书供应社的经理将有关收入不入帐,自行保管,出纳将有关收入9万多元占为己有,被查出后认为是只抓“小萝卜头”。
二是在业务过程中两个人经办比一个人经办产生舞弊的可能性小,所以不相容职务必须分离,例如授权与执行要分离,一个企业如果什么事都由总经理说了算,就很难有利润。
三是管钱、管物的人员要定期轮岗或休假,国外企业的财务人员一年必须休假,实际上是利用休假的机会检查是否存在舞弊。
我国内蒙古某的保安人员,在看管金库期间,利用同伴离开一会儿的机会,偷偷将一箱100元的人民币搬回家,从此之后的几年里,每年365天他天天值班,成为忠于职守的“楷模”,当他听说领导决定提拔他为处长时,猖狂逃走,被抓回后枪毙。
6、查处舞弊靠审计内部审计不仅在审计法中予以规定,新的会计法对内部审计的地位也给予明确,对会计质量要定期进行内部审计。
那么,审计如果发现不了存在的问题也负有责任。
审计的发展是由起初的差错纠弊发展到目前着重抓效益审计,对舞弊的审计在国际上有争议,但大多数认为,如果不对舞弊行为进行审计,审计就没有生命力。
美国的审计准则规定,审计应关注舞弊,这说明审查舞弊是审计的责任之一,内部审计尤其如此。
而且,内部审计具有熟悉内部管理情况,容易获取信息,便于上通下达,所以,内部审计对查处舞弊最为有效。
高等学校内部审计的作用:建议权,对审计出来的问题如实报告和反映,内部审计只要建议权、反映权,不用强调处理权,同时应注意改进管理的建议。
7、惩处不力则纵容舞弊由于舞弊现象具有普遍性,而查处舞弊则难度性很大,所以,对查出的舞弊事件必须严惩,只能杀一儆百,不能宽容,否则就是对舞弊现象的纵容。
例如,某人第一年在某公司贪污200元被辞退;第二年到另一公司后贪污1000元,又被辞退;第三年到一公司贪污一万元,也是被辞退;第四年到一公司贪污三万元,还是简单地被辞退;第五年到一公司后贪污13万元,之后又堂而皇之地当上了经理。
这种讽刺性事件不能不引以为戒。
二、审计风险与控制1、审计风险美国会计事务所受到起诉多,所以很少用“真实”,你写真实之后如果公司倒闭,审计就被起诉。
即使被审计单位出具保证,“声明对提高资料的真实性负责”,也不能解脱审计的责任。
例如,美国一基金与石油公司联营,勘探石油,石油公司开始效益较好,找到了石油之后自身不开采,将资源卖出去。
世界最大的五大事务所之一负责审计,发现该公司将勘探的资源用已卖出部分的价格计算,计入资产,而卖出资源的价格很高,一小块地可能价值一万元,但是卖价10万元(托人买卖地,给回扣),该会计事务所,让买卖双方都写出保证:“在交易中没有不正当行为”,并对因该资源的升值快,因自身无法评估这项业务而保留意见。
后来该公司倒闭后起诉事务所明知交易中有欺诈行为而不报告,该事务所称对两个公司都审计,必须对客户保密,法院认为,对此应辞去一方,事务所为此赔偿8700万美元。
该事务所在对另一公司审计时,发现该公司用代发工资的款炒股票,占用资金多,风险大,事务所告诉客户不要把资金转过来,被审计单位起诉安达信事务所违反保密协定,应承担炒股损失7000多万美元。
虽然审计查询了众多的往来帐,无法保证应收款能否收回;虽然对存货进行了实地盘存,但对其价值的真实性无法保证,同时应注意审计底稿和审计工作方案的保密。
例如美国一公司欺骗会计事务所10年,其方法是在中午吃饭时将审计人员领到很远的地方,然后派人偷看审计计划、审计底稿,下午准备审计所需要的资料都将要审计的问题给回避了。
盘存实物吃午饭时要加封条,防止被审单位弄虚作假。
审计粮食系统时在检查粮库过程中,粮库亏空是在审计人员玩耍时无意中发现粮库内部是空的,由此牵连出一系列的案件。
所以,审计风险无处不在,应在各个方面加以防范。
2、经济风险影响审计风险1981年上海第一家会计事务所成立,当时不敢叫审计,叫会计顾问处,90年代之后事务所发展很快,朱镕基任副总理之后,李光耀建议中国应有30万注册会计师。
之后各部位、厅局作为福利性质大办事务所,还有为下岗职工申办会计事务所。
在发展过程中一是对审计风险认识不足,二是原来的审计使用者是政府部门、工商、财政部门,社会公众使用的很少。
1996年之后变化的突然,三分之一的事务所受起诉。
出现这些情况,一是经济环境影响,原来是短缺经济,开办公司风险不大,审计风险也不大,审计风险起源于经济风险,短缺经济掩盖了审计风险,90年代不是短缺经济,经济风险出现,验资之后资产没有到位,出现资不抵债,审计风险随之而来。
会计法、证券发出台后,对责任作出明确规定。
最高法院出台几个文件也都是在经济风险出现后而出台的。
3、三大案件对审计的影响北京长城公司是科技人员沈太富注册资金30万元创办,该人曾获得过科技奖,财会人员出主意,说应该集资大量资金才能赚大钱,于是搞科技开发合同,每人可投资五千元以上,每月给2%回报,年 24%,投资人可以随时撤销合同。
一经宣传,两个月集资10亿元,有人为了集资托银行购买科技合同,引起银行的关注,之后有些投资者要收回集资。
长城公司马上找中诚会计师事务,说到香港经营,需出具资信证明,给空白支票让事务所填审计费用,该所收10万元,派三名注册会计师验资(收随身听,中午吃烤鸭),到晚上七点钟做好底稿,每人收100元加班费,长城公司要100份报告发给各个省。
沈太富还召开新闻发布会,人行干扰民营企业,并声称要起诉人民银行。
经国家干预,追查长城公司的非法集资活动,中诚事务所被解散,几名注册会计师被注销资格,所长也被追究责任。
4、审计承担连带责任司法部门办案,官司打赢了执行不了,没有钱,能拉进连带责任的一块拉进来,深口袋理论,会计事务所虽不是直接责任,但往往是连带责任,有的是第 17被连带者,被告者的事务所被连带,青岛会计事务所年收入4000多万元,所审计单位只要被连带,事务所也随之受牵连,无过错责任也要赔偿,只认结果不认过程,不管你如何审,最终资不抵债审计就要承担责任。
1996年最高法院56号文件,随后又发三个,会计师事务所对出具不真实报告之处承担责任,最高法院对四川法院复函,随后登报,我国将资本不实误认为是资本是否保全。
社会公众对审计期望值过高,把审计作为万能,而审计实际做不到,过去的宣传还把审计作为经济警察,而国外宣传是审计只能提高可信度,而不是保险公司,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