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二次函数的应用》教案
二次函数的应用--初三数学《二次函数》新课标全章教案
一、由课前复习导入本节课
同桌互查课前复习(10min)
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30min)
课前预习(学案1)
1、某商店经营T恤衫,已知成批购进时单价是2.5元.根据市场调查,销售量与销售单价满足如下关系:在某一时间内,单价是13.5元时,销售量是500件,而单价每降低1元,就可以多售出200件.请你帮助分析:销售单价是多少时,可以获利最多?
(4)由函数图象可以看出,当牛奶售价为多少时,平均每天的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
5.有一种螃蟹,从海上捕获后不放养最多只能存活两天.如果放养在塘内,可以延长存活时间.但每天也有一定数量的蟹死去,假设放养期内蟹的个体重量基本保持不变.现有一经销商,按市场价收购了这种活蟹1000kg放养在塘内,此时市场价为30元/kg,据测算,此后1kg活蟹的市场价每天可上升1元.但是,放养一天需各种费用支出400元,且平均每天还有10kg蟹死去,假定死蟹均于当天全部售出,售价都是20元/kg.
当时,函数有最大值
(A)当x=2时,函数有最大值
(B)当x=2时,函数有最小值
(C)当x=-2时,函数有最大值
(D)当x=-2时,函数有最小值
2、某商店销售一种产品,销售量x(千克)与所获利润y(元)满足的关系式y=-x2+120x-1200.当卖出这种产品_____千克,可获得最大利润______元.
二次函数的应用
年级
九年级
授课教师
王霞
学校
38中学
学科
数学
章节
第二章第八节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设计
1、体会二次函数是一类最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
2、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掌握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并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求出实际问题的最大值、最小值.
《二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二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解决二次函数应用问题的基本方法,了解二次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与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应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难点:运用二次函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二次函数的基本知识回顾2.二次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四、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1.由教师布置一个小组讨论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能举出哪些例子可以用到二次函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多个方面,并将问题记录在小组讨论总结表上。
2.整理讨论总结表,让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将总结结果向全班进行汇报和讨论。
教师逐一帮助学生分析总结的例子是否能用二次函数进行模型建立和求解。
3.在学生了解和感兴趣的基础上,教师从中选取一个例子进行详细讲解,以便让学生深入理解二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如:发射炮弹问题。
4.给学生展示一个炮弹发射的视频,并引导学生分析视频中炮弹的抛射轨迹。
通过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炮弹的抛射轨迹可以用二次函数来描述。
5.示范讲解炮弹抛射问题的建模与求解过程:首先,引入二次函数的标准形式,并解释各个参数的意义;其次,根据问题的条件,列出二次函数的方程;最后,根据解方程的方法,求得抛射物的落地点和飞行时间。
6.将示例问题交给学生进行练习,鼓励学生思考并解答问题。
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帮助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针对其他生活例子,鼓励学生展开独立思考,提出二次函数的思考问题,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8.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重点强调二次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1.思考二次函数的其他应用,并写一篇小短文进行总结。
2.练习本单元其他相关题目。
中学数学二次函数的应用教案
中学数学二次函数的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及其性质;2. 掌握二次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包括抛物线的运动轨迹和最值问题;3. 能够运用二次函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二次函数的性质、抛物线的运动轨迹;2. 难点:运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中学数学》教材;2. 平面坐标系的展示工具;3. 课件及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 通过展示一张图片或视频,呈现一个抛物线的实例,引发学生们对抛物线的兴趣与思考。
步骤二:概念讲解1. 引导学生回顾二次函数的定义,与线性函数进行对比,概括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 = ax^2 + bx + c$;2. 分析二次函数的图像特点,强调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顶点坐标的意义。
步骤三:性质解析1. 讲解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包括对称轴、顶点、最值等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通过具体例题演示,让学生掌握如何计算二次函数的对称轴、顶点和最值。
步骤四:案例分析1. 通过真实生活中的案例,如抛物线的喷泉、运动物体的轨迹等,展示二次函数的应用;2. 引导学生发现并分析这些案例中的数学模型,启发学生运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步骤五:实际问题解决1.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并运用二次函数解决;2. 鼓励学生进行合作讨论,互相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步骤六:总结1. 提醒学生再次回顾二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 强调二次函数的应用场景,并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教学扩展1.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自己使用计算机或绘图工具绘制二次函数的图像;2. 扩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索二次函数与其他函数之间的关系,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
六、课堂作业1. 练习册相关习题完成;2. 鼓励学生运用二次函数解决自己遇到的实际问题。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和问题,将抽象的二次函数概念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
鲁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6《二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鲁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6《二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二次函数的应用》是鲁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6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二次函数的应用,让学生了解二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二次函数在几何中的应用,二是二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二次函数的基本知识,对于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二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二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二次函数在几何中的应用,掌握二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二次函数在几何中的应用,二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二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了解二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同时,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二次函数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相关的实例,制作好PPT。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内容,准备好笔记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让学生了解二次函数在几何中的应用。
例如,抛物线的定义及性质,让学生初步感受二次函数的应用。
2.呈现(15分钟)呈现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用二次函数来解决。
例如,一个农场想要建一个最大的矩形鸡舍,鸡舍的一边靠墙,另外两边的长度分别为6米和4米,问如何建鸡舍才能使鸡舍的面积最大?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尝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问题,并求解。
《二次函数》教案8篇(二次函数应用教案设计)
《二次函数》教案8篇(二次函数应用教案设计)下面是整理的《二次函数》教案8篇(二次函数应用教案设计),欢迎参阅。
《二次函数》教案1教学目标掌握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解的情况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之间关系的探索。
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一次函数y=x+2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问题1.任意一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几个交点?问题2.猜想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可能会有几个交点?可以借助什么来研究?二、探索活动活动一观察在直角坐标系中任意取三点A、B、C,测出它们的纵坐标,分别记作a、b、c,以a、b、c为系数绘制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观察它与x轴交点数量的情况;任意改变a、b、c值后,观察交点数量变化情况。
活动二观察与探索如图1,观察二次函数y=x2-x-6的图象,回答问题:(1)图象与x轴的交点的坐标为A(,),B(,)(2)当x=时,函数值y=0。
(3)求方程x2-x-6=0的解。
(4)方程x2-x-6=0的解和交点坐标有何关系?活动三猜想和归纳(1)你能说出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x轴交点个数的其它情况吗?猜想交点个数和方程ax2+bx+c=0的根的个数有何关系。
(2)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的个数由什么来判断?这样我们可以把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x轴交点、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实数根和根的判别式三者联系起来。
三、例题分析例1.不画图象,判断下列函数与x轴交点情况。
(1)y=x2-10x+25(2)y=3x2-4x+2(3)y=-2x2+3x-1例2.已知二次函数y=mx2+x-1(1)当m为何值时,图象与x轴有两个交点(2)当m为何值时,图象与x轴有一个交点?(3)当m为何值时,图象与x轴无交点?四、拓展练习1.如图2,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x轴交于A、B。
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的应用(一)》优秀教案
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的应用(一)》优秀教案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和性质。
学生已经经历了由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对解决这类问题有了一定处理经验。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够分析和表示不同背景下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并能够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小)值.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和表示不同背景下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2.通过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探究长方形和窗户透光最大面积问题的过程,获得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并进一步感受数学模型思想和数学的应用价值.2.能够对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进行反思,形成个人解决问题的风格.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习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教学重点1.经历探究长方形和窗户透光最大面积问题的过程,进一步获得利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并进一步感受数学模型思想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2.能够分析和表示不同背景下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并能够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学难点能够分析和表示不同背景下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并能运用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解决最大面积的问题.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探究一:如图,在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内部作一个矩形ABCD,其中AB和AD分别在两直角边上,AN=40m,AM=30m,(1)如果设矩形的一边AB=xm,那么AD边的长度如何表示?(2)设矩形的面积ym2,当x取何值时,y的最大?最大值是多少?《二次函数的应用(一)》教学设计设计目的: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将其作为例题,不论是对问题本身的分析,还是具体的解法过程,都将作出细致、规范的讲解和示范。
具体的过程如下:分析:(1)要求AD边的长度,即求BC边的长度,而BC是△EBC 中的一边,因此可以用三角形相似求出BC.由△EBC∽△EAF,得《二次函数的应用(一)》教学设计即《二次函数的应用(一)》教学设计.所以AD=BC=《二次函数的应用(一)》教学设计(40-x).(2)要求面积y的最大值,即求函数y=AB·AD=x·《二次函数的应用(一)》教学设计(40-x)的最大值,就转化为数学问题了.y=-《二次函数的应用(一)》教学设计(x-20)2+300.当x=20时,y最大=300.即当x取20m时,y的值最大,最大值是300m2.探究二:如果把矩形改为如下图所示的位置,其顶点A和顶点D分别在两直角边上,BC在斜边上.其他条件不变,那么矩形的最大面积是多少?《二次函数的应用(一)》教学设计设计目的:通过两种情况的分析,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关键是教会学生方法,也是这类问题的难点所在,即怎样设未知数,怎样转化为我们熟悉的数学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变式三进行探究,进而总结此类题型,得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二、例题讲解某建筑物的窗户如下图所示,它的上半部是半圆,下半部是矩形,制造窗框的材料总长(图中所有黑线的长度和)为15m.当x 等于多少时,窗户通过的光线最多(结果精确到0.01m)?此时,窗户的面积是多少?(结果精确到0.01m2)《二次函数的应用(一)》教学设计分析:x为半圆的半径,也是矩形的较长边,因此x与半圆面积和矩形面积都有关系.要求透过窗户的光线最多,也就是求矩形和半圆的面积之和最大。
九年级数学下册《二次函数的应用》优秀教学案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抛物线运动吗?比如抛硬币、投篮等。这些现象与数学中的哪个知识点有关?”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抛物线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接着,我会展示一些与二次函数相关的图片和实例,如拱桥、卫星轨道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像的共同特点。在此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二次函数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小组合作是本章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将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合理分组,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共同进步。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确分工、相互协作,共同探讨二次函数的性质、图像以及应用问题。通过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重视学生的反思与评价,让学生在反思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在每节课结束后,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二次函数的性质、图像和应用方法,查找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同时,开展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我还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以下为讨论的主题和步骤:
1.各小组结合教材和实例,探讨二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
2.各小组分享自己在讨论过程中的发现和心得,相互交流、学习。
3.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相互提问、解答,共同提高。
4.学会使用数学软件或图形计算器绘制二次函数图像,以便更好地理解二次函数的几何性质。
初中数学《二次函数的应用》教案
初中数学?二次函数的应用?教案2.3二次函数的应用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学习 ,稳固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性质 ,理解顶点与最值的关系 ,会用顶点的性质求解最值问题。
能力训练要求1、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 ,并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求出实际问题的最大〔小〕值开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会用建模的思想去解决其它和函数有关应用问题。
2、通过观察图象 ,理解顶点的特殊性 ,会把实际问题中的最值转化为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 ,通过动手动脑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体会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培养数形结合思想 ,函数思想。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在进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开展学生的探究意识 ,逐步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
2、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 ,体会体会数学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价值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方法设计由于本节课是应用问题 ,重在通过学习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故而本节课以“启发探究式〞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 ,解决问题以学生动手动脑探究为主 ,必要时加以小组合作讨论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到达“不但使学生学会 ,而且使学生会学〞的目的。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 ,展示学生的学习效果 ,适当地辅以电脑多媒体技术。
教学过程导学提纲设计思路:最值问题又是生活中利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最常见、最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问题之一 ,它生活背景丰富 ,学生比拟感兴趣 ,对九年级学生来说 ,在学习了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以后 ,对函数的思想已有初步认识 ,对分析问题的方法已会初步模仿 ,能识别图象的增减性和最值 ,但在变量超过两个的实际问题中 ,还不能熟练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而面积问题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故而在这儿作此调整 ,为求解最大利润等问题奠定根底。
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构建数学模型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也符合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呈螺旋式上升的规律。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 1.4.2 二次函数的应用 教学设计
《1.4.2二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发展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2)能力目标会综合运用二次函数和其他数学知识解决如有关距离、利润等的函数最值问题. (3)知识目标继续经历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最值问题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利用二次函数的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地分析,即用数学的方式表示问题以及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将现实问题的数学化,情景比较复杂. 四、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采用多媒体问题引领 五、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引入,回顾旧知问题1:利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设计意图】借助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回忆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问题2:求函数的最值问题,应注意什么? 图中所示的二次函数图象的解析式为:13822++=x x y⑴若-3≤ x ≤3,该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分别为( )、( ). ⑵又若0≤ x ≤3,该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分别为( )、( ). 预设:归纳出二次函数取最值时应考虑自变量的范围.【设计意图】通过辨析两个例子,归纳出二次函数取最值时应考虑自变量的范围. 问题2:如何求下列函数的最小值?y x x 2=2+4+5预设:体会问题的本质是求二次函数的最小值. 【设计意图】本问题是二次函数的优化模型的深入研究和发展,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二次函数是探索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重要工具.例1如图,B船位于A船正东26km处,现在A、B两船同时出发,A船以12 km/h的速度朝正北方向行驶,B船以5km/h的速度朝正西方向行驶,何时两船相距最近?最近距离是多少?预设:【设计意图】由实际问题先提炼几何图形,并类比问题3采用化归方法求二次函数最小值.例2 某超市销售一种饮料,每瓶进价为9元,经市场调查表明,当售价在10元到14元之间(含10元,14元)浮动时,每瓶售价每增加0.5元,日销售量减少40瓶;当售价为每瓶12元时,日均销售量为400瓶,问销售价格定为每瓶多少元时,所得日均毛利润(每瓶毛利润=每瓶售价-每瓶进价)最大?最大日均毛利润为多少元?预设:等量关系单件利润=售价-进价;总利润=单件利润×销售数量列表分析如下:单价单利数量降价前123400降价后X x-91360-80xy=(x-9)(1360-80x)=-80x²+2080x-12240-ba2=13,在x10≤≤14的范围内.所以当x=13时,maxy=1280元.【设计意图】感受列表格的优势,并经历二次函数求最值应先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练1某大棚内种植西红柿,其单位面积的产量与这个单位面积种植的株树构成一种函数关系,每平方米种植4株时,平均单株产量为2kg ,以同样的栽培条件,每平方米种植的株树每增加1株,单株产量减少 kg ,问:每平方米种植多少株时,能获得最大的产量?最大产量为多少?预设:列表分析如下:x x x y x x x 2-4⎛⎫⎛⎫=2-=3-=-+3 ⎪ ⎪444⎝⎭⎝⎭ ()x 21=--6+94(x >0,且x 为正整数) ∴ 当x =6时,获得最大产量,最大产量为9kg .练2 上午8点,某台风中心在A 城正南方向的200km 处,以25km /h 的速度向A 城移动,此时有一辆卡车从A 城以100km /h 的速度向正西方向行驶,问何时这辆卡车与台风中心的距离最近?当距离最近时台风中心与这辆卡车分别位于何处? 题目分析:设经过的时间为t (h ) ,卡车与台风中心的 距离CB 为s (km ) .则AC =100t ,AB =200-25t.s ==(t >0)∴当t 8=17时,s 有最小值,即在8:28,台风中心与卡车分别离A 城约188km 和47km . 小结新课,梳理新知。
九年级数学上册《二次函数的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通过动画展示二次函数图像的平移、伸缩等变换,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图像的性质。
3.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掌握二次函数的知识。
-从简单的二次函数图像识别,到求解实际问题中的二次函数,逐步提高问题的难度。
4.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共同解决难题。
5.学会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方法培养数学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二次函数的图像,培养学生直观想象和逻辑推理能力。
5.反思与总结:
-请同学们在作业本上写下本节课的学习心得,包括对二次函数的理解、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以及解题方法的总结。
-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应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持续反思,不断提高。
4.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互相尊重、团结协作的品质,增强集体荣誉感。
5.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了线性方程、不等式等知识,对于函数的概念也有初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学习将面临以下挑战:
-完成课后作业中的基础题,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二次函数图像特征的理解。
2.提高作业:
-选做课本第chapter页的提高题,涉及二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最值问题、面积计算等,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一道综合性的应用题,要求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结合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二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
二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二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9篇教学设计需要注重教学环节的衔接,确保教学环节之间的内在逻辑性和衔接性。
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多样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各种教学资源,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二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希望你喜欢。
二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h(h是实数)交点的横坐标、(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2、通过观察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3、通过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培养大家的合作交流意识、(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2、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重点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2、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h(h是实数)交点的横坐标、教学难点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的过程、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讨论探索法、教具准备投影片二张第一张:(记作§2、8、1A)第二张:(记作§2、8、1B)教学过程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kx+b=0(k≠0)和一次函数y=kx+b(k≠0)后,讨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当一次函数中的函数值y=0时,一次函数y=kx+b就转化成了一元一次方程kx+b=0,且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一次方程kx+b=0的解、二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2、进一步发展估算能力、(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的过程,获得用图象法求方程近似根的体验、2、利用图象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这种求解方程的思路,体验数形结合思想、(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估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进一步掌握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关系,提高估算能力、教学重点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2、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教学难点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教学方法学生合作交流学习法、教具准备投影片三张第一张:(记作§2、8、2A)第二张:(记作§2、8、2B)第三张:(记作§2、8、2C)教学过程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x 轴的交点坐标和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关系,懂得了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y=0时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于是,我们在不解方程的情况下,只要知道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可、但是在图象上我们很难准确地求出方程的解,所以要进行估算、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估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二次函数的应用教学设计(篇3)一.学习目标1.经历对实际问题情境分析确定二次函数表达式的过程,体会二次函数意义。
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的应用》函数实际运用教案
九年级数学《二次函数的应用》函数实际运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二次函数的基本概念和特性;2. 掌握二次函数的应用,尤其是函数的图像和实际问题的联系;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九年级数学教材第X章;2. 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引入活动1. 导入话题:请学生们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简要询问二次函数的定义和基本形式。
2. 引入主题:将本节课的主题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二次函数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二、知识讲解1. 讲解二次函数的图像:通过展示PPT上的图像,引导学生观察二次函数图像的特点,并介绍顶点、对称轴、开口方向等概念。
2. 讲解二次函数的实际应用:从实际生活中选择几个典型的例子,如抛物线的运动轨迹、塔的高度与时间的关系等,解释二次函数在这些问题中的应用。
三、案例分析1. 案例一:小明从楼顶向上抛一颗球,球的运动轨迹可以用二次函数表示。
给定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和距离地面的最大高度,请让学生通过公式推导和计算,确定球的运动轨迹方程。
2. 案例二:某商场为了促销,准备通过调整售价和销量之间的关系来提高利润。
请学生根据售价和销量的数据,建立二次函数模型,并通过求解最值问题,确定最佳销售策略。
四、讨论与总结1. 学生交流:请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实际问题,讨论并找出相关的二次函数应用案例。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介绍,并给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2. 整体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方法,强调二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五、拓展练习1. 练习一:请学生们完成教材上与二次函数应用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练习二:设计一道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二次函数问题,并要求学生用二次函数的方法解答。
六、作业布置1. 布置笔记作业:请学生们对本节课的要点进行整理,写一份学习笔记,明确二次函数应用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布置实践作业:要求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并记录二次函数应用的实例,包括图像、方程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4《二次函数的应用》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4《二次函数的应用》教案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4节《二次函数的应用》主要介绍了二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包括二次函数图像的识别和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后,对二次函数知识的进一步拓展,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基本知识和图像,对二次函数有一定的理解。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对将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感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二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学会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3.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二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二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和问题;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二次函数的应用,例如:一个农场计划种植两种作物,种植面积为固定的10亩。
如果种植苹果树,每亩收益为2000元;如果种植梨树,每亩收益为3000元。
请问如何分配种植苹果树和梨树的面积,才能使总收益最大?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二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教材中有一个关于抛物线形跳板的问题,通过二次函数来求解跳板的长度。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的案例,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教材中有一个关于二次函数图像的问题,让学生根据图像信息,求解相关参数。
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九年级数学下册《二次函数的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3.拓展作业:
(1)针对优秀生,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如研究二次函数图像的变换规律、探讨二次方程与二次不等式之间的关系等。
(2)鼓励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了解二次函数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拓宽知识视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将形成以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热情,增强自信心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2.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他们在交流、互助中学会尊重他人,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2.运用问题驱动法,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和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结合图像和解析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二次函数的几何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直观感知能力。
4.通过分类讨论、逐步推进的解题策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条理性。
5.组织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鼓励学生分享解题心得,提高表达和沟通能力。
九年级数学下册《二次函数的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本章节《二次函数的应用》的教学中,学生将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二次函数的定义及其图像特点,能够识别并写出一般形式的二次函数表达式。
2.学会运用二次函数的顶点式、交点式等不同形式进行问题求解,掌握求解二次方程的方法。
3.能够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最值问题、范围问题等,并能够解释其几何意义。
4.掌握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之间的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综合应用。
二次函数的应用教学教案
二次函数的应用教学教案第一章: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1.1 了解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 = ax^2 + bx + c1.2 学习二次函数的图像:开口方向、顶点、对称轴、判别式1.3 掌握二次函数的增减性和奇偶性1.4 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解二次方程第二章:二次函数的图像变换2.1 了解图像的平移:上移、下移、左移、右移2.2 学习图像的伸缩:扩大、缩小2.3 掌握图像的旋转:顺时针旋转、逆时针旋转2.4 应用图像变换解决实际问题第三章:二次函数与几何图形3.1 了解二次函数与圆的关系3.2 学习二次函数与抛物线的关系3.3 掌握二次函数与三角形的关系3.4 应用二次函数与几何图形解决实际问题第四章:二次函数的顶点公式4.1 学习顶点公式:顶点坐标、对称轴、开口方向4.2 掌握顶点公式的应用:求最值、求对称轴、判断开口方向4.3 应用顶点公式解决实际问题4.4 了解顶点公式的拓展:配方法第五章:二次函数与方程的解法5.1 学习二次方程的解法:因式分解、公式法、配方法5.2 掌握二次方程的应用:求解实际问题中的未知数5.3 了解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判别式的计算与解释5.4 应用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第六章:二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6.1 学习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模型6.2 掌握实际问题中二次函数的解析和解法6.3 了解二次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抛物线运动、光学成像等6.4 应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第七章:二次函数图像的描绘7.1 学习使用描点法描绘二次函数图像7.2 掌握坐标轴的绘制和标注7.3 了解二次函数图像的绘制技巧7.4 应用描绘的二次函数图像解决实际问题第八章:二次函数图像的解析8.1 学习二次函数图像的切线和渐近线8.2 掌握二次函数图像的凹凸性和拐点8.3 了解二次函数图像的面积和积分8.4 应用二次函数图像的解析解决实际问题第九章:二次函数与线性函数的组合9.1 学习二次函数和线性函数的组合形式9.2 掌握组合函数的图像和性质9.3 了解组合函数的应用实例9.4 应用组合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第十章:二次函数的综合应用10.1 学习二次函数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例10.2 掌握二次函数的综合解题策略10.3 了解二次函数在高级数学中的应用10.4 应用二次函数的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重点和难点解析六、二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模型:学生需要学会识别实际问题中的变量和常数,并将它们转化为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
2024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4.2《二次函数的应用》教案
2024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4.2《二次函数的应用》教案一. 教材分析《二次函数的应用》是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章《二次函数》的第4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二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二次函数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基本知识,对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有了初步了解。
但学生在应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会因为不能很好地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而感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模型,并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二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解决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二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模型,并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案例分析。
2.准备教学课件和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二次函数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例如,假设某商场举行打折活动,商品的原价为100元,打折力度为x(0≤x≤1),求打折后的价格。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模型。
例如,某工厂生产一批产品,生产成本为c元,生产数量为x(x≥0),求总成本。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实际问题,尝试将其转化为二次函数模型,并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帮助。
4.巩固(10分钟)选取几组学生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和心得。
二次函数应用教案初中模板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二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二次函数的应用2.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1. 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模型2. 如何运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抛物线运动、汽车行驶轨迹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二次函数的关系。
2. 引出课题:二次函数应用。
二、新课讲授1. 二次函数的定义及性质- 介绍二次函数的定义:y=ax^2+bx+c(a≠0)- 介绍二次函数的性质: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对称轴等2. 二次函数的应用- 举例说明二次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抛物线运动、汽车行驶轨迹等- 讲解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模型- 分析二次函数模型的特点,如开口方向、顶点坐标等- 讲解如何运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三、课堂练习1. 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二次函数解决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3. 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总结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二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 强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性五、课后作业1. 完成本节课的课堂练习题2. 查阅资料,了解二次函数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了二次函数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2.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师在巡视指导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 课后作业的设计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次函数的应用教案
二次函数的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和特征,掌握二次函数的图像特点和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归纳,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归纳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二次函数的概念、特征和图像。
2.教学难点:二次函数的应用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识通过引入一个实际问题,提出一个数学应用的问题,并引出二次函数的概念和特征。
示例问题:一个人站在地面上,向上抛一个物体,假设抛物线的顶点高度是10米,抛物线与地面相交的两个点的高度分别是2米和18米,求抛物线的方程。
Step 2 探究二次函数1. 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问题的图像特点和数学公式的关系,推导出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ax^2+bx+c。
2.利用计算器或数学软件,让学生绘制出抛物线的图像,观察二次函数的特点。
Step 3 二次函数的性质1.探究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通过改变二次函数的参数a的值,观察二次函数的图像变化。
2.探究二次函数的最值,引出二次函数的顶点公式。
Step 4 应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给出一些具体的应用问题,让学生应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问题。
示例问题:1.一辆汽车以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方式行驶,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可以用二次函数表示,已知汽车在2秒时的位移是5米,在5秒时的位移是12米,求汽车的速度函数和位移函数。
2.一个学生站在距离地面20米的楼顶上,抛出一个物体,求物体离地面的最大距离和物体落地的时间。
Step 5 总结归纳通过讨论和总结归纳,让学生对二次函数的特点和性质有更清晰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实际问题和二次函数的图像,引导学生发现二次函数的特点和规律。
2.实验法:通过计算器或数学软件绘制二次函数的图像,进行实验观察。
3.归纳法:通过讨论和总结,归纳出二次函数的性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次函数应用的教案
二次函数应用的教案教案标题:二次函数应用的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二次函数的基本概念和特性;2. 掌握二次函数的图像、顶点、轴对称性等相关知识;3. 学会运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案步骤:1. 引入二次函数的概念(10分钟)a.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二次函数有什么了解?b. 解释二次函数的定义和一般形式:y = ax^2 + bx + c,其中a、b、c为常数。
2. 讲解二次函数的图像和特性(15分钟)a. 展示二次函数的图像,并解释图像的特点。
b. 解释二次函数的顶点、轴对称性等概念,并通过图像进行说明。
3. 演示二次函数的应用(20分钟)a.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如抛物线运动、最值问题等,让学生尝试用二次函数解决。
b.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用二次函数解答。
4. 学生练习与巩固(15分钟)a. 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让他们在课堂上独立完成。
b. 随堂检查学生的练习,解答学生疑问。
5. 拓展应用与实践(10分钟)a.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更多二次函数的应用场景,并分享给全班。
b. 提供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6. 总结与反思(10分钟)a. 小结二次函数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b.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提出疑问或反思。
教案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2. 练习题表现:评估学生在练习题上的完成情况和准确性。
3. 拓展问题回答:评估学生对于拓展问题的回答和思考能力。
教案扩展:1. 可以引入二次函数的标准形式,让学生了解不同形式之间的转换关系。
2. 可以进一步讲解二次函数的根与因式分解的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二次函数的解法。
3.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二次函数应用的实践活动,如设计抛物线运动的实验等。
教案注意事项:1. 在讲解二次函数的图像时,使用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2. 在演示二次函数应用时,尽量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问题,增加学习的实用性。
九年级数学下册《二次函数的一般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在课堂的最后,我会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首先,让学生回顾二次函数的定义、一般形式、顶点式及其性质。然后,让学生谈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如何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并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最后,我会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强调,并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课堂练习
在这一环节,我会设计几道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包括以下类型:
1.求解二次函数的顶点、对称轴、开口方向等基本性质;
2.利用顶点式求解实际问题的最值;
3.结合二次方程、不等式知识,解决综合性问题。
我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并及时给予反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及其性质,二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模型,运用数形结合方法解决最值问题,以及顶点式的灵活运用。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设计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二次函数的模型;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二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实际应用方面尚存在一定的困难。此时,他们正处于思维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的阶段,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和顶点式的掌握程度,以及能否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完成课本第56页的练习题第1、2、3题。这些题目主要考察对二次函数基本性质的理解和运用,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解题,加深对二次函数图像和性质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二次函数的应用》教案
2.3二次函数的应用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学习,巩固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性质,理解顶点与最值的关系,会用顶点的性质求解最值问题。
能力训练要求
1、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并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求出实际问题的最大(小)值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用建模的思想去解决其它和函数有关应用问题。
2、通过观察图象,理解顶点的特殊性,会把实际问题中的最值转化为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通过动手动脑,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培养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在进行探索的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逐步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
2、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体会数学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方法设计
由于本节课是应用问题,重在通过学习总结解决问题的方
法,故而本节课以“启发探究式”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解决问题以学生动手动脑探究为主,必要时加以小组合作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不但使学生学会,而且使学生会学”的目的。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展示学生的学习效果,适当地辅以电脑多媒体技术。
教学过程
导学提纲
设计思路:最值问题又是生活中利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最常见、最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问题之一,它生活背景丰富,学生比较感兴趣,对九年级学生来说,在学习了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以后,对函数的思想已有初步认识,对分析问题的方法已会初步模仿,能识别图象的增减性和最值,但在变量超过两个的实际问题中,还不能熟练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而面积问题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故而在这儿作此调整,为求解最大利润等问题奠定基础。
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符合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呈螺旋式上升的规律。
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掌握求面积最大这一类题,学会用建模的思想去解决其它和函数有关应用问题,此部分内容既是学习一次函数及其应用后的巩固与延伸,又为高中乃至以后学习更多函数打下坚实的理论和思想方法基础。
(一)前情回顾:
1.复习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顶点坐标、对称轴和最值
2.(1)求函数y=x2+ 2x-3的最值。
(2)求函数y=x2+2x-3的最值。
(0 3)
3、抛物线在什么位置取最值?
(二)适当点拨,自主探究
1.在创设情境中发现问题
:请你画一个周长为40厘米的矩形,算算它的面积是多少?再和同学比比,发现了什么?谁的面积最大?
2、在解决问题中找出方法
:某工厂为了存放材料,需要围一个周长40米的矩形场地,问矩形的长和宽各取多少米,才能使存放场地的面积最大?(问题设计思路:把前面矩形的周长40厘米改为40米,变成一个实际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其应用价值我们要学有用的数学知识。
学生在前面探究问题时,已经发现了面积不唯一,并急于找出最大的,而且要有理论依据,这样首先要建立函数模型,合作探究中在选取变量时学生可能会有困难,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哪两个变量,就把其中的一个主要变量设为x,另一个设为y,其它变量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找等量关系,建立函数模型,实际问题还要考虑定义域,画图象观察最值点,这样一步步突破难点,从而让
学生在不断探究中悟出利用函数知识解决问题的一套思路和方法,而不是为了做题而做题,为以后的学习奠定思想方法基础。
)
3、在巩固与应用中提高技能
例1:小明的家门前有一块空地,空地外有一面长10米的围墙,为了美化生活环境,小明的爸爸准备靠墙修建一个矩形花圃,他买回了32米长的不锈钢管准备作为花圃的围栏(如图所示),花圃的宽AD究竟应为多少米才能使花圃的面积最大?
(设计思路:例1的设计也是寻找了学生熟悉的家门口的生活背景,从知识的角度来看,求矩形面积也较容易,我在此设计了一个条件墙长10米来限制定义域,目的在于告诉学生一个道理,数学不能脱离生活实际,估计大部分学生在求解时还会在顶点处找最值,导致错解,此时教师再提醒学生通过画函数的图象辅助观察、理解最值的实际意义,体会顶点与端点的不同作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做到数与形的完美结合,通过此题的有意训练,学生必然会对定义域的意义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又为今后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解:设垂直于墙的边AD=x米,则AB=(32-2x)米,设矩形面积为y米2,得到:
Y=x(32-2x)= -2x2+32x
[错解]由顶点公式得:
x=8米时,y最大=128米2
而实际上定义域为11x ﹤16,由图象或增减性可知x=11米时,y最大=110米2
(设计思路:例1的设计也是寻找了学生熟悉的家门口的生活背景,从知识的角度来看,求矩形面积也较容易,我在此设计了一个条件墙长10米来限制定义域,目的在于告诉学生一个道理,数学不能脱离生活实际,估计大部分学生在求解时还会在顶点处找最值,导致错解,此时教师再提醒学生通过画函数的图象辅助观察、理解最值的实际意义,体会顶点与端点的不同作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做到数与形的完美结合,通过此题的有意训练,学生必然会对定义域的意义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又为今后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总结交流:
(1)同学们经历刚才的探究过程,想想解决此类问题的思路是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解题循环图:
(2)在探究发现这些判定方法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样的数学方法?
(四)掌握应用:图中窗户边框的上半部分是由四个全等扇形组成的半圆,下部分是矩形。
如果制作一个窗户边框的
材料总长为15米,那么如何设计这个窗户边框的尺寸,使透光面积最大(结果精确到0.01m2)?(设计思路:先出示如图图形,然后引伸到课本中的图形,让学生有一个思考递进的空间。
)
(五)我来试一试:
如图在Rt△ABC中,点P在斜边AB上移动,PMBC,PNAC,M,N分别为垂足,已知AC=1,AB=2,求:
(1)何时矩形PMCN的面积最大,把最大面积是多少?(2)当AM平分CAB时,矩形PMCN的面积.
(六)智力闯关:
如图,用长20cm的篱笆,一面靠墙围成一个长方形的园子,怎样围才能使园子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作业:课本随堂练习、习题1,2,3
板书设计
二次函数的应用面积最大问题
课后反思
二次函数的应用本身是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后,检验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综合考查。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
数的表达式,体会其意义,能根据图象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充分运用导学提纲,教师提前通过一系列问题串的设置,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在课堂上通过对一系列
问题串的解决与交流,让学生通过掌握求面积最大这一类题,学会用建模的思想去解决其它和函数有关应用问题。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
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教材中设计先探索最大利润问题,对九年级学生来说,在学习了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图象与性质以后,对函数的思想已有初步认识,对分析问题的方法已会初步模仿,能识别图象的增减性和最值,但在变量超过两个的实际问题中,还不能熟练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而面积问题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故而在这儿作此调整,为求解最大利润等问题奠定基础。
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符合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呈螺旋式上升的规律。
所以在例题的处理中适当的降低了梯度,让学生思维有一个拓展的空间,也有收获快乐和成就感。
在训练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使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都得到训练和提高。
同时
也注重对解题方法与解题模式的归纳与总结,并适当地渗透转化、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就整节课看,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特别是学困生,在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中改变以往的配角地位,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今后继续发扬从学生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把问题梯度降低,设计让学生在能力范围内掌握新知识,有了足够的热身运动之后再去拓展延伸。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