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华林历史文脉调研
基于文化符号导向下武汉市昙华林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浅析

基于文化符号导向下武汉市昙华林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浅析发布时间:2021-12-16T08:06:08.917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20期(中)作者:胡鸣昆李昊指导老师:张潘姚维勉[导读]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标志性符号,胡鸣昆李昊指导老师:张潘姚维勉(武汉城市学院(原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湖北武汉)摘要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标志性符号,最能体现城市深厚底蕴和特色风貌,历史文化街区的存在体现着当地的历史文明进程与地方特色,蕴藏着一个城市的记忆和未来。
本文通过对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背景,文化,区位,交通等多个方面进行多角度分析,针对现状问题提出更新设计方法和创新保护理念。
思考更好的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使得我们文化传承可以源远流长。
关键词:武汉昙华林历史街区保护更新一.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概况1街区简介昙华林,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部,北部以螃蟹岬为界毗邻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昌校区,南以花园山为界,随两山并行。
昙华林建设控制面积67.35公顷,昙华林依城墙而建,依城墙展开,一湖三山的自然景观与武昌老城相得益彰,构成了集自然,历史,人文,艺术等特征于一体的“湖-山-城-街巷-建筑的街区结构.2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背景昙华林荟萃了重要政治名人、文化界精英 300 多人;近现代史上不少重大事件曾在这里发生;有 22 处优秀历史建筑,25 处历史老建筑,像圣约瑟学堂旧址,晏道刚公馆,基督教崇祯堂,翟雅阁公馆等.(1)街区历史文化背景自明朝到今朝,已有650岁历史的昙华林,在现代高楼大厦的林立之下弥漫着浓厚的历史气息,武昌厚重的历史沿革与新时代跌宕交融。
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凝聚了宗教、历史、人文、自然等,柔和了中西之道,兼并包容,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逐渐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作为外国人最早涉足的地方,早在1861年,众多的教会,学校,医院等被带入武昌,一条普通的街区在这样的融合之下中西合璧,建筑呈现出文化杂糅的风格。
历史文化老街保护出路探寻之昙华林

一、研究综述(一)对于“历史文化老街”概念的界定自2008年启动“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以来,已有全国各地共计40条街道入围。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评选时为了更好的保护历史文化街区,那么到底何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街区,是特殊类型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场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四条中规定: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街道,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并报国务院备案。
2008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做出的定义为: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在学术上,一般称其为“历史地段”。
而我们这里所指的“历史文化老街”就是历史文化街区中的核心内容。
(二)历史文化老街保护价值及现实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中传统历史街区的外在物质形态与现代文明、发展形式的矛盾日益凸显。
历史文化老街组成了一个城市的历史环境,其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联系,保留着城市的历史特色,见证了城市的变迁,是历史文化发展的实物例证。
当今的中国正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城市的变换更是日新月异,很多的城市都在进行旧城改造,很多的旧城街区被拆除改建为高楼大厦,保留下来的历史文化老街很少,并且在现实的保护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使历史文化老街的保护面临着严峻的问题。
因此历史文化老街保护研究就必须受到重视了。
历史文化老街的保护研究的价值及现实意义重点体现在:1.历史文化老街保护研究有助于了解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变迁。
因为历史文化老街的存在本身就是历史文化发展的实物例证,对其的研究当然可以了解城市的历史,观察城市的变迁。
2.历史文化老街保护研究有助于寻求历史文化老街的合理保护模式。
对不同历史文化老街保护模式的比较研究,可以寻找各自优缺点,找到更好的老街保护模式,解决一些历史文化老街保护中遇到的问题,为老街保护提供政策的参考。
武汉昙华林历史街区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武汉昙华林历史街区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作者:袁薇胡碟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16期【摘要】文章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角度出发,对武汉昙华林进行分析,从保护现状,保护措施,保护原则这一逻辑关系进行对其的保护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历史街区;文化遗产;现状分析;保护原则;策略武汉昙华林,位于武昌区的东北角,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山北麓与螃蟹岬(又名城山)南麓之间,随二山并行呈东西走向,长约1.2公里。
昙花林街区内有凤凰山、螃蟹岬、花园山、胭脂山、蛇山等自然资源。
同时昙华林也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物价值。
一、昙华林概况(一)历史变革“昙华林”的得名起源于清代,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巷中的花园内多植昙花。
聚而成材,故名为“昙华(花)林”;一种是巷内原先住着的多是种花人.一坛一花。
蔚然成林,加之“昙”、“坛”二字相讹,故传为“昙华林”。
二者说法虽无从考证,但是可以看出昙华林花木扶疏,树影婆娑,不失为上佳的居处。
抗日战争前,昙华林包括三条街:得胜桥到马道门,叫游家巷;马道门到戈甲营,叫正卫街;而正卫街以东则叫昙华林。
1946年,游家巷、正卫街、昙华林合并,统称为“昙华林”。
1966年改名为“反帝一街”,1972年恢复为昙华林沿用至今。
(二)历史建筑武汉昙华林是属于武汉早期的26片街区之一,虽然是一条普通的老街,却沉淀了大量的历史建筑遗迹。
该区域有历史性建筑30处,共48栋,其中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一级保护建筑2处,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二级保护建筑20处。
武汉首义的火种在这里孕育,共产主义思想第一次在这里传播,南昌起义前的会谈在这里发生,抗战时期“政治部三厅”在此掀起。
近现代革命遗址在昙华林星罗棋布。
林则徐、张之洞、陈独秀、郭沫若等近代名人曾经都居住在昙华林,留下了不少清末民初的居住建筑,如邵伯昌、徐源泉、夏斗寅等公馆。
1861年在汉口开埠后,昙华林这一带成为了各国宗教传播和文化教育的集中之地,如天主教堂、文华书院、仁济医院和“育婴堂”等慈善单位。
昙华林——武昌城市文化之根(作者:老武昌人)

昙华林——武昌城市文化之根(作者:老武昌人)(本文涉及武昌老地名:昙华林、正卫街、游家巷、马道门函三宫、花园山、凤凰山、螃蟹岬、黄龙山)昙华林是在全国都很有名气的一条历史文化街区,经过政府十几年持续不断的打造建设,它的历史文化价值,自然人文价值,古街老屋价值,艺术创造价值,旅游休闲价值日益得到充分的展示与体现。
她即受到老一辈人的喜爱,又得到青年一代的青睐。
昙华林街位于武昌古城东北部。
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呈东西走向,全长l220m,宽3~5m。
1946年前,这里包括三条街:从今湖北中医学院到仁济医院叫昙华林;从仁济医院到马道门叫正卫街,从马道门到得胜桥叫游家巷。
l946年,昙华林、正卫街、游家巷三段合并,统称为昙华林。
昙华林一名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是民间传说与花有关。
旧时昙华林居民家家户户喜爱种植昙花,聚而成林,古时花、华两字可通用,便把这条街叫昙华林了。
也有的说,清时这里居民家家喜欢种花,一坛一花,自然成林,后来“坛”转化为“昙”,称为昙华林。
二是佛门说法:昙华林一名来源于“优昙婆罗花”,为梵语Udumbara的译名。
意思为灵瑞花、空起花。
佛教故事中称此花为“仙间极品之花”,三千年才开一次,每当花开时,就是金轮法王(佛)出世的时候。
佛经中也有“昙华”一词。
而“林”,即“丛林”,修行僧人居住的地方。
郭沫若在《洪坡曲·昙华林》一书中也认为昙华林一名的来历与佛教有关:“昙华林在武昌城内西北隅(编者:这里应该是东北隅,可能是笔误),在文华大学的对面。
地方很宽大,房屋很多,但建筑都很旧,涂上的红油漆都已经快泛黑了。
照名称看来,在前大约是什么佛教建筑吧?这一段古我却没有功夫考过。
” 从此文中看,1938年郭老在国民党政治部第三厅时,看到当年的螃蟹岬山麓上有一些残存佛教建筑,他认为昙华林一名与此有关。
应该说郭沫若老先生眼光是非常厉害的。
2013年,武昌区在建设“昙华林街区历史陈列馆”时,委托华师大严昌洪教授及几位专家编写陈列大纲。
武昌旧城昙华林前世今生历史调研

神秘的武昌旧城:昙华林的前世今生一、昙华林的区域围昙华林,位于老武昌的东北角,地处城墙的花园山北麓与螃蟹岬〔亦名城山〕南麓之间,随两山并行呈东西走向,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
历史上的昙华林是指与戈甲营出口相连的以东地段。
1946年,武昌地方当局将戈甲营出口以西的正卫街和游家巷并入统称为昙华林后,其街名一直沿袭至今。
现今所说的昙华林一带,具体指东起路,西至得胜桥,包括昙华林、戈甲营、太平试馆、马道门、三义村与花园山和螃蟹岬的两山在,全长约1.2公里的狭长地带。
昙华林街区各条街巷的历史地名,蕴含着丰厚的文化植被,具有官府衙门地名多、老街旧巷地名多、文化古迹地名多的特点。
二、昙华林名字的由来与周边街巷的考证“昙华林〞作为地名见诸文字记载,始于清末光绪年间(1883年)绘制的《省城外街道总图》。
而究其称谓由来,至今有三说:其一是附会而来。
传说此处多小型庭院,居者多善植昙花,因古时“花〞与“华〞通假,故而街名被人们附会而成“昙华林〞。
其二是音讹而来。
传说此处古街人家,多喜植花,花盛之时置坛于庭外,于是一年四季一坛一花,坛坛花花,蔚然成林。
“昙〞与“坛〞字音相近,由此谬讹而来。
其三是佛语衍化而来。
“昙华〞意出佛经《妙法莲华》中的如来语:“优昙钵花,时以现耳〞。
当年老佛教四大丛林(归元禅寺、宝通禅寺、正觉律寺、莲溪寺)之一的正觉律寺,就曾位于其境南麓。
关于“昙华林〞一名由印度梵文衍化而来的说法,曾客居于此的郭沫假如在其相关文稿中有所提与,遗憾的是后续并未进一步考证。
1、戈甲营:戈甲营是武昌区一个纯居民社区,社区历史悠久,民风纯朴,因明末清初时一崇姓藩王在此建王府与兵器库并存放大量兵戈战甲而得名戈甲营。
现在社区仍有很多清代、民国时期的楼阁、牌匾,有辛亥革命时的“日知会〞,天主教会圣约瑟学堂与北伐时在此建立的革命军军部等。
2、螃蟹岬:位于昙华林与路之间,山体东西长1.8公里,东抵路、沙湖路段,西至得胜桥,隔路与右紫金山相望,面积十万平米,海拔57米。
武昌旧城昙华林前世今生历史调研

神秘的武昌旧城:昙华林的前世今生一、昙华林的区域范围昙华林,位于老武昌的东北角,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山北麓与螃蟹岬(亦名城山)南麓之间,随两山并行呈东西走向,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
历史上的昙华林是指与戈甲营出口相连的以东地段。
1946年,武昌地方当局将戈甲营出口以西的正卫街和游家巷并入统称为昙华林后,其街名一直沿袭至今。
现今所说的昙华林一带,具体指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包括昙华林、戈甲营、太平试馆、马道门、三义村及花园山和螃蟹岬的两山在内,全长约1.2公里的狭长地带。
昙华林街区内各条街巷的历史地名,蕴含着丰厚的文化植被,具有官府衙门地名多、老街旧巷地名多、文化古迹地名多的特点。
二、昙华林名字的由来及周边街巷的考证“昙华林”作为地名见诸文字记载,始于清末光绪年间(1883年)绘制的《湖北省城内外街道总图》。
而究其称谓由来,至今有三说:其一是附会而来。
传说此处多小型庭院,居者多善植昙花,因古时“花”与“华”通假,故而街名被人们附会而成“昙华林”。
其二是音讹而来。
传说此处古街人家,多喜植花,花盛之时置坛于庭外,于是一年四季一坛一花,坛坛花花,蔚然成林。
“昙”与“坛”字音相近,由此谬讹而来。
其三是佛语衍化而来。
“昙华”意出佛经《妙法莲华》中的如来语:“优昙钵花,时以现耳”。
当年老武汉佛教四大丛林(归元禅寺、宝通禅寺、正觉律寺、莲溪寺)之一的正觉律寺,就曾位于其境内南麓。
关于“昙华林”一名由印度梵文衍化而来的说法,曾客居于此的郭沫若在其相关文稿中有所提及,遗憾的是后续并未进一步考证。
1、戈甲营:戈甲营是武昌区一个纯居民社区,社区历史悠久,民风纯朴,因明末清初时一崇姓藩王在此建王府及兵器库并存放大量兵戈战甲而得名戈甲营。
现在社区内仍有很多清代、民国时期的楼阁、牌匾,有辛亥革命时的“日知会”,天主教会圣约瑟学堂及北伐时在此建立的革命军军部等。
2、螃蟹岬:位于昙华林与中山路之间,山体东西长1.8公里,东抵中山路、沙湖路段,西至得胜桥,隔路与右紫金山相望,面积十万平米,海拔57米。
2018-武汉昙华林考察报告-精选word文档 (7页)

走在川流不息的街道上,抬头看看两边的老房子,古朴简洁,树木葱茂中有依偎着的情侣。走进一家纪念品店,看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油纸伞,明信片,饰品各种各样的小物品。深入店内,突然惊喜的发现有慢递,看着别人留下的信我决定做些什么。我坐下开始给三年后的自己写信,盖皆现在的自己是低落的,迷茫的,因此告诫自己,没有伞的孩子只能奔跑。希望三年后自己可以不后悔。
昙华林咖啡屋 考察报告
昙华林,位于老武昌的东北角,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山北麓与螃蟹岬(亦名城山)南麓之间,随两山并行呈东西走向。历史上的昙华林是指与戈甲营出口相连的以东地段。1946年,武昌地方当局将戈甲营出口以西的正卫街和游家巷并入统称为昙华林后,其街名一直沿袭至今。现昙华林街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全长1200米,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
古老的书架,上面
琳琅满目的摆放着小
说、名著、明信片,让
人可以在品茶的同时,
看上一两本好书,打发
闲暇时光。左下角的脚
昙华林调研报告

“昙华林”— 建筑文化:
昙华林历史建筑,保存最多最完好的是近代建筑。近代中国传统建筑、西式建 筑、中西合璧建筑,形成了昙华林的整体建筑风貌,也构成了昙华林对这个世 界特别的记忆,呈现出中西交融的特征,使中西文化的交流在建筑中得以彰显。
昙华林容器的解读
对于容器的概念,更多的不应该仅局限于功用的理解,
天主教中南神哲学院主教公署大楼 位于花园山南麓,1883年建成, 意大利天主教方济各会建造的主教公 署,为古罗马巴西利卡式平面,有5 个大祭坛,中厅内空高达20米。
还有很多历史性建筑并被划定为优秀历史文化建筑,不进行一一列 举,在这里能清晰的感受到历史遗留下的痕迹... ...
生活在昙华林Biblioteka “FLOW”对于昙华林这样的街巷空间,应该是一个生活的容器,
或者更深层次上容器容纳了历史、文化,是一个容纳 了人们生活同时容纳了人们精神层面的容器。
生活的容器
这里的街巷空间承载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徜徉其间享受购物,体验历史,感 悟生活。
享受空间
体验历史
螃蟹岬南麓的瑞典教区
购物空间
穿过昙华林中部一个中式的门楼(,有一组 北欧风情的建筑物(共四栋),它建于1890 年。是瑞典神职人员、瑞典驻武昌领事馆 (当时武昌惟一的外国领事馆)人员住宅区
“FLOW”于空间的理解
对于建筑而言,很大程度上依附于由密斯提出的“流动空间” “流动空间”在二十世纪初这应该是个很前卫的名词,毫无疑问,这在 当时属于创造性的突破。开创了完全与以往的封闭或开敞空间不同的—— —流动的、贯通的、隔而不离的空间开创了另一种概念。它对西方来说是 新玩意儿,而在古老的东方,无数知名或不知名的文人和工匠早已知道 并精通了流动空间这一概念。而著名的<<园治>>更是将其理论化了, “步易景移”,“虚实互生”,苏州园林就是最好的证明,咫尺天涯就 是他们对“流通空间”出神入化的理解与应用,“山穷水尽疑无路,柳 暗花明又一村”。
武昌旧城昙华林前世今生历史调研

神秘的武昌旧城:昙华林的前世今生一、昙华林的区域围昙华林,位于老武昌的东北角,地处城墙的花园山北麓与螃蟹岬(亦名城山)南麓之间,随两山并行呈东西走向,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
历史上的昙华林是指与戈甲营出口相连的以东地段。
1946年,武昌地方当局将戈甲营出口以西的正卫街和游家巷并入统称为昙华林后,其街名一直沿袭至今。
现今所说的昙华林一带,具体指东起路,西至得胜桥,包括昙华林、戈甲营、太平试馆、马道门、三义村及花园山和螃蟹岬的两山在,全长约1.2公里的狭长地带。
昙华林街区各条街巷的历史地名,蕴含着丰厚的文化植被,具有官府衙门地名多、老街旧巷地名多、文化古迹地名多的特点。
二、昙华林名字的由来及周边街巷的考证“昙华林”作为地名见诸文字记载,始于清末光绪年间(1883年)绘制的《省城外街道总图》。
而究其称谓由来,至今有三说:其一是附会而来。
传说此处多小型庭院,居者多善植昙花,因古时“花”与“华”通假,故而街名被人们附会而成“昙华林”。
其二是音讹而来。
传说此处古街人家,多喜植花,花盛之时置坛于庭外,于是一年四季一坛一花,坛坛花花,蔚然成林。
“昙”与“坛”字音相近,由此谬讹而来。
其三是佛语衍化而来。
“昙华”意出佛经《妙法莲华》中的如来语:“优昙钵花,时以现耳”。
当年老佛教四大丛林(归元禅寺、宝通禅寺、正觉律寺、莲溪寺)之一的正觉律寺,就曾位于其境南麓。
关于“昙华林”一名由印度梵文衍化而来的说法,曾客居于此的郭沫若在其相关文稿中有所提及,遗憾的是后续并未进一步考证。
1、戈甲营:戈甲营是武昌区一个纯居民社区,社区历史悠久,民风纯朴,因明末清初时一崇姓藩王在此建王府及兵器库并存放大量兵戈战甲而得名戈甲营。
现在社区仍有很多清代、民国时期的楼阁、牌匾,有辛亥革命时的“日知会”,天主教会圣约瑟学堂及北伐时在此建立的革命军军部等。
2、螃蟹岬:位于昙华林与路之间,山体东西长1.8公里,东抵路、沙湖路段,西至得胜桥,隔路与右紫金山相望,面积十万平米,海拔57米。
历史保护街区保护现状调研报告

历史保护街区保护现状调研报告武昌昙华林街区及历史建筑保护的探讨调研对象:江汉路近现代历史建筑群调研时间:2012年2月教学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土建学院专业班级:建筑学0902学生姓名:马思雨学生学号:0120906220222摘要:拥有1700多年历史的昙华林,坐落于武昌古城的东北部,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山北麓和螃蟹甲之间,随两山并行成东西走向。
昙花林在过去的1700年中,逐渐发展成了大武汉记忆,历史名城之根。
武古老的城墙、别致的江夏名居、歌特式的基督教堂、希腊神庙式的圣诞堂…..古韵遗风里珍藏着大武汉的城市文脉。
本文通过对昙华林的书面资料的搜集,实地的调研分析和引申到对整个历史建筑的保护的相应措施的探究。
总结出历史保护街区建筑保护的现状和现今中国对古建筑保护中还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改善和提高的地方。
并在一系列的分析中提出自己对于城市历史环境保护的意见。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重建昙华林城市文化城市环境历史价值正文:一,读书报告部分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很悠久的城市,虽然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的城市建设也如雨后出笋一般,在这样的发展状态下,新的城市规划,新的建筑与新的街道建设,更加向西方化的方向去发展。
而中国本身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大量的古代建筑遗留就成了很大的问题。
现在的中国,随着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大量的城市失去自己本身的特色而逐渐趋于相同化,人们的目光也从新建筑的建设上逐渐转移到了对古色古香历史建筑的保护和重建上。
建筑,是一座城市的符号,一个国家文化的象征。
对古建筑的保护和重建,就是对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最有利的保护。
然而,在现在的中国,对于历史文化的延续和传承方面却有着很多不利的问题,在中国,较之于日本,韩国与其他亚洲国家,中古文化的传承甚至是处在渐行渐远的地步,更多的崇洋媚外,年轻人崇尚西方文化的年轻心态,都让中国的古代建筑很难得到更好的帮助。
最近,在北京历史遗留建筑——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得到人们广泛关注之时,更多的古建筑古街区保护问题也引起了人们新一轮的关注。
昙华林

四.规划背景
昙华林是《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所确定的五片“历史文化街区” 之一,地处武昌旧城东北部。街区内聚集了数十处百年的历史建筑,具有深厚的 历史内涵与丰富的人文资源,是武汉近代文化的一个缩影。 昙华林位于蛇山生态轴与首义人文轴武汉市历史文化轴上,毗邻黄鹤楼、长 江是未来武汉市城市规划的重要节点之一。 2014年,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组织开展了昙华林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 划优化和报批工作,武昌区人民政府正积极推动昙华林核心区——瑞典教区的综 合改造,并于6月-10月举办“昙华林艺术节”,组织系列文化艺术活动,为昙华 林街区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周边交通系统分析
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周边有23个公交站点, 地铁2号线从旁经过,规 划中的地铁四号线也在 其旁,交通较为便捷。 主要的公交车有 15 路 ; 554 路 ; 566 路 ; 584 路 ; 606 路 ; 717 路 ; 729 路 ; 34 路 ; 43 路环线 ; 74 路 ; 108 路 ; 511 路 ; 543 路 ; 573 路 ; 576 路 ; 584 路 ; 586路; 777路; 811路等。 地铁站有螃蟹岬站,积 玉桥站。
本次调研以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为主体,以实地踏勘和查阅大量相关 资料文献等方式,主要对昙华林历史 文化街区内建设控制地带区域27.74 公顷用地展开现状调查,对瑞典教区、 徐源泉公馆等昙华林核心保护区6公 顷进行详细调研。了解昙华林历史文 化街区的历史建筑情况、地势关系、 道路交通、整体风貌等,从而指导接 下来的武昌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核心 保护区的概念性规划设计以及民俗博 物馆建筑设计。
4.街巷文化 昙华林街区有着四通八达的街巷, 这些街巷呈南南北走向, 与昙华林街垂 直相交, 构成了结构清晰的街巷网络。 巷道组织结构将昙华林街区内的公建、 学校、 住宅等单元有机地组织、 联系在一起, 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街巷空间。 5.建筑文化 昙华林街区内的建筑按修建时间可分为古代建筑、 近代建筑和现代新 修建筑, 其中保存最多、 最完好的还是近代建筑; 按类型主要分为教育、 宗教、 住宅、 医疗和其它建筑; 昙华林街区按宗教势力范围则可划分为美国教区、 意大利 教区、 瑞典教区和英国教区。
昙华林调研报告

昙华林调研报告昙华林调研报告(一)昙华林,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一处以竹为主要景观的观赏园林。
这里四季如春,风景秀丽,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休闲。
为了更好地了解昙华林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一、参观人数统计我们在昙华林入口处设立了一个登记站,记录进入昙华林的游客人数。
在一周的调研期间,每天的游客人数相对稳定,平均约为300人。
其中,工作日的游客数量略低于周末和节假日,大约占总游客数的60%。
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昙华林的参观人数相对稳定,但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游客满意度调查我们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询问游客对昙华林的满意程度。
根据统计,90%以上的游客对昙华林给出了较高的评价,其中有近30%的游客给予了满分评价。
这表明昙华林的景观和服务能够满足大多数游客的期望,但仍有少部分游客对一些细节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三、游客来源地分布通过调查游客的来源地,我们了解到绝大多数游客都来自附近的城市和县区,占总游客数的80%以上。
而其他省份和境外的游客占比较小,不足20%。
这也说明昙华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有待提高,需要更多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四、景点设施调查昙华林内的各个景点设施也是我们调研的重点对象。
我们对主要景点进行了实地考察,并进行了访谈。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昙华林的景点设施基本完善,配有信息牌和指路标识,方便游客浏览和导航。
但也有少数景点存在维护不到位、设施破损等问题,需要加强维护和管理。
五、昙华林的发展潜力综合以上调查结果,我们认为昙华林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首先,其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适合人们休闲度假。
其次,昙华林的景点设施现状良好,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观赏体验。
最后,相对稳定的参观人数和高度满意度也证明了昙华林的吸引力和潜力。
昙华林调研报告(二)一、宣传推广为了提高昙华林的知名度和吸引更多的游客,我们建议加大宣传推广的力度。
可以通过制作宣传册、旅游指南、景点介绍等方式,将昙华林的美丽风景和特色展示给更多的人。
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策略研究

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发展策略研究摘要:本文深度剖析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现状保护建设存在问题,通过苏州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上海愚园路片区等经典案例研究,从空间优化、品牌打造、产业建设等三个方面探索适合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路径及策略。
关键词: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昙华林是武汉著名的历史文化景点,承载了武昌区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具有极其珍贵的文物价值。
2005年武汉市对昙华林一带重新进行了保护和利用规划设计,该项设计将整个昙华林街区划分为核心保护区、风貌协调区和建设控制区三个保护层次,规划了街区道路网,同时对用地结构进行了适当调整。
在一期改造后形成了昙华林路的中西文化街区(中部:从十四中至瑞典教区)、市井文化街区(西部:从瑞典教区至得胜桥),改造后在市井文化街段形成了一个历史文化街区。
经过多年实施,规划构想逐步正在实现,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现状存在问题1.本土文化消退,产业业态单一,旅游吸引力不足从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来看,昙华林文化产业的类别比较集中单一,均属于文化传媒创意、时尚消费创意范畴。
其创意产品没有根据昙华林街区的特点和老武汉的历史人文要素进行本土化的提炼和推广;年轻群体的“泊来”文化越来越受到推崇,而本土的地域文化正在逐渐消退,导致其文化创意产业缺失文化内涵和文化个性。
2.发展方案失衡,主体功能更替,本土原住民流失在昙华林的建设发展中,逐渐呈现出内外失衡的态势,主要表现主体变化、功能更替、空间挤占。
文化创意产业带来外来人群的大量涌入,极大地影响了街区原住居民的日常交往空间。
他们在生活方式上被迫做出适应性调整的同时,也丧失了街区生活环境的归属感;街区交往空间的限制,致使社区的邻里关系和邻里交往网络遭到阻隔甚至切断,因而街区原有的地缘关系被逐渐消解,新一代原住民逐渐流失,随之流逝的还有老武昌特有的市井生活文化。
3.建设管理缺失,交通设施不足,环境品质不高昙华林路段属于典型的带形交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迅速增加的交通量和人流量,但是街区的交通和环境设施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从而导致了街区内的一系列交通、环境问题,包括停车设施缺乏、人流车流冲突、街区安全性弱化、卫生条件较差、声光污染严重等。
武汉昙华林考察报告(共20页)

武汉昙华林考察报告篇一:武汉历史街区保护的调研报告武汉历史街区保护的调研报告。
保护历史街区是人们痛定思痛的选择。
历史地段保护的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经济恢复发展,城市中开始了大规模的住宅建设,当时普遍的做法是拆掉老城区,盖起新楼房。
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改善了建筑,却破坏了历史环境。
城镇历史联系被割断,特色在消失。
人们开始意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割断历史,而文物古迹、历史地段等正是这些历史文化发展的实物例证。
所以,除了保护文物建筑之外,还应保存一些成片的历史街区,保有历史的记忆,保存城镇历史的连续性。
中国正式提出历史街区的保护是在1986年,国务院在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件中指出:“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也应予以保护,可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公布为当地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这是保护历史遗产的重要举措,从此形成了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分层次的保护体系。
20xx年开始实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一、武汉历史街区保护现状1、保护历史街区,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
武汉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武汉的优秀历史建筑融西方建筑的古典浪漫和民族建筑含蓄典雅为一身,汇金融、商业、居住、宗教、外交、工业建筑为一体,集中体现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建筑艺术和武汉市近代经济发展和社会历史的演变,是不可多得的历史和艺术瑰宝。
武汉近代历史建筑的发展始于晚清,盛于民国,衰于沦陷。
主要是两部分:1861年汉口开埠至1945年抗战胜利期间的近代历史建筑;上世纪50年代的现代风貌建筑。
1861年汉口开埠,英、俄、法、德、日五国,在租界相继建立了西洋风格的领事馆、工部局,兴办洋行、银行和工厂;传教士在汉兴办教堂、学堂、医院。
荟萃了古典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哥特式等主要建筑风格。
昙华林历史文脉调研共22页

昙华林历史文脉调研
1、纪律是管理关系的形式。——阿法 纳西耶 夫 2、改革如果不讲纪律,就难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武汉美术馆及昙华林调查报告

仅仅将老建筑的表面 进行整齐划一的粉刷,是否 ,这就代表着我们对老建筑 的保护以及对历史文化的尊 重呢?
活动的墙 七个展厅内部的所有的墙体,除最外周的围合,其余均设置了导轨 可动。使展厅的空间可封闭可开敞,根据不同展出的要求与规模可以进 行相应的调节。这无疑增强了展览空间的灵活性。
所有展厅均采用滑轨式活动展板 和展墙,使得展览陈列、布置更加灵 活,视觉上富有变化。
舒适的空间尺度,处处可休憩,处处可停留,空间交错,视线交流。
“昙华林”革命纪念地—石瑛故居:
• 这幢房子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 ,曾有董必武、陈独秀、陶铸、李 四光等名人来往。 • 石瑛故居是辛亥首义革命前辈在武 汉市内难得的一处故宅,对研究和 展示辛亥革命历史和武汉名城发展 轨迹具有极高的价值。
“昙华林”—古巷韵味
昙华林, 这个迄今已数 百年的清代古 巷,饱浸着深 厚的文化积淀, 在摩天大楼的 缝隙里,仍散 发纯正历史的 幽香,让人清 新可闻。
周边以商业区为主。美术馆紧邻的四周 都是商店。临近有武汉图书馆和湖北省 少儿图书馆等
美术馆所在的汉口一元片区总面积为3.11平方公里,东起三阳路、 西至江汉路、北起解放大道、南至沿江大道,这一区域历史上曾经是 德、英、法、俄、日等国的租界,是近代汉口最为繁荣区域,堪称历 史建筑博物馆。
汉润里鸟瞰
• 历史改造
“昙华林”— 历史文化:
• 明清时期,这里曾是湖北全省各县秀才下榻与此、苦心研读备考的地 方,是清廷负责地方军事衙门的所在地,并有以戈甲命名的营盘。 • 1861年汉口开埠后,昙华林一代逐渐形成华洋杂处、比邻而居的地域 特色。先后又意大利、英国、美国和瑞士的传教士在此传教、办学、 施医。受西方文化及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 ,中国第一座公共图书馆学科在此建立; • 一批民主战士在此组成了湖北最早的反清反封建的革命团体。吴禄贞 领导的“花园山聚会”,刘静庵领导的“日知会”,熊十力领导的“ 黄冈军学会”,梁耀汉领导的“群学社”相继在这里诞生。这些团体 催生了一大批辛亥武昌起义的仁人志士。
昙华林调查报告_0

昙华林调查报告篇一:昙华林游说是昙华林,其实是把整个老武昌蛇山北片一并说了。
昙华林是指武昌花园山以北、凤凰山以南,西至得胜桥、东至中山路的街区。
上次写了个昙华林全攻略,但还是有遗漏,也有的地方写得不太详细;昨天天气不错,又陪人走了一遭,因此就又对路线进行了优化,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五小时走遍老武昌蛇山以北地区的方案;可以说,这个方案,把武昌老城区旅游一网打尽。
本来就那么点儿东西;武昌是个有历史的地方,但千百年来社会变迁,基本上毁坏殆尽。
遗留下一些,基本上也就是些门脸儿了。
如果只是走走,整个行程两个小时可以完成;但如果加上俺的解说,或到某个店里流连,四五个小时怕还是不足够呢。
写攻略的人们,都各有所爱,因此就各有所偏。
俺写的这个东西,偏重历史遗存,如果想小资一把,要去某某店,怕是要失望的。
言归正传。
仍是自东向西开始。
(一)到小东门或螃蟹岬下车。
沿中山路进湖北美术学院正门,进去走到底,有榆园、朴园,是原华中大学(今华中师范大学前身)的两处老房子,朴园是【钱基博先生故居】,知道钱先生的人估计不多,知道他儿子的人可能多些,他儿子叫钱钟书。
(二)绕到两所老房子后面,出湖美西小门,那条路叫云架桥;传说此处有水流过,水上架小桥行走,且云雾缭绕,故名。
右走左转,绕过那个居民小区——本来有老建筑的,建个小区拆了——则到棋盘街;该街正对蛇山,传说山上有神仙奕棋,故名。
右手就是鼓架坡(看到鼓架坡69号,对面有个中国梧桐,即右转);传说朱元璋攻打武昌城,于此擂鼓,故名——以上地名,传说而已,不可尽信——则有【鼓架坡59、60、61号】,也是原华中大学教授居所。
然后沿鼓架坡北行,也就是跟着涂鸦墙走,看到鼓架坡34号左转下来,路右有【半园】,在鼓架坡27号,就是门楣上写着“向阳院好”那家,传统中国居院,被几家居民分割,且搭建很多临时建筑,旧貌不在,老屋檐已坏朽不堪。
(三)向下走,到底是涵三宫,右走,路左有【武汉中学旧址】。
(四)再向西走,到马家巷——其实拆了一半,已不存在了——往北看,会有涂鸦墙,走过去,见到天源制药就左拐,到双柏后街,也就是见路向右走,这个地方原来叫双柏庙的,有来历,不多说,直走进湖北中医药大学南门,到主干道向右走,也就是花园山中段山脊,这里是原文华大学/华中大学旧址,1950年代老华师搬走,后来给了中医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教育:
文华大学: 1871年,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在昙华林创办了一所寄宿学校,取名文华书院,1903年 文华书院创办大学部,是近代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之一,1924年改名华中大学, 1951年改为公立华中大学,1952年改制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1953年定名为华中师 范学院,1985年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在50年代初期,华师仍昙华林迁至今天的桂 子山,后来昙华林这一带成为了新成立的湖北中医学院的校区。 仁济医院和同仁医院 仁济医院: 1861年,英国公理宗伦敦会传教士杨格非在戈甲营建礼拜堂,后又办一诊所,1868 年,诊所迁往昙华林幵扩建,1883年改名为仁济医院,后来更名为湖北医院,就是 今天湖北省中医院的前身。 同仁医院: 1876年,美国圣公会在武昌府街口(今天的青龙巷)创办武昌圣公会医院,1891年 迁至昙华林,成为文华书院的校办医院,1918年迁至今天的彭刘杨路247号,改称 武昌同仁医院,建国后改名为武汉市第三医院。
有兲昙华林的历史
革命: 吴禄贞主场花园山聚会 吴禄贞是当时湖北新军全军总教习,1903年5月中旬,吴禄贞等人在武昌花园山设 立秘密机兲,以聚会的方式开展革命策划活动,时日一长,花园山成为了革命活动 的据点,军学两界人士,莫不以到花园山聚谈为时尚,到此聚会的留学生、学堂和 军营的知识青年和迚步人士达400人之多,当中的很多人成为了后来武昌首义的领 导者和参与者。 1905年,刘静庵在武昌花园山曾家巷中华圣公会组织了日知会,成为了后来著名的 革命团体。
宗教: 古代的昙华林开始文化殖民,逐步形成了以花园山为主的意大利教区,以戈甲营为主的英国教区, 以螃蟹岬为主的瑞具教区和以昙华林正街为主的美国教区。众多的教会(主要是天主 教和基督教), 传至昙华林,留下了其有明显“中西交融”特征的宗教建筑,是当时中国社会迚程 的历史见证。
2013年5月5日
第一部分:兲于昙华林及兵周边地区的历史脉络
昙华林的形成及由来: 昙华林,位于老武昌的东北角,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山北麓与螃蟹岬(亦名城山) 南麓之间,随两山幵行呈东西走向。历史上的昙华林是指与戈甲营出口相连的以 东地段。1946年,武昌地方当局将戈甲营出口以西的正卫街和游家巷幵入统称为 昙华林后,兵街名一直沿袭至今。现昙华林街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全长 1200米,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
宗教文化:
古代的昙华林就是因为佛教、道教的关盛而得名,到了近代的1861年,外国宗教渗 入昙华林, 开始文化殖民,逐步形成了以花园山为主的意大利教区,以戈甲营为主的英国教区, 以螃蟹岬为主的瑞具教区和以昙华林正街为主的美国教区。众多的教会(主要是天主 教和基督教), 传至昙华林,留下了其有明显“中西交融”特征的宗教建筑,是当时中国社会迚程 的历史见证。
教育文化:
汉口开埠以来,以张之洞为首的湖北执政者在昙华林关办新式中、小学堂达10所之 多。 外国教会学校也在此择地而建,包括西式医院在内达8所之多。中国学堂和西方教会 学校隑街相望, 兵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中西合璧的学校建筑,形成了以教育为特色的街区文化。
建筑文化: 昙华林历史建筑,保存最多最完好的是近代建筑。近代中国传统建筑、西式建筑、 中西合璧建筑,形成了昙华林的整体建筑风貌,呈现出中西交融的特征,使中西 文化交流在建筑上得到充分体现。 街巷文化: 大部分名人敀居、公馆依山而建,民居错落,互为参差,分布于 昙华林正街、戈甲营、花园山北麓和螃蟹岬南麓的建筑密集地带,见证了各阶层 当时的人居环境和生活 环境,反映了历史街巷的结构形态和基本骨架,形成了昙华林颇其特色的古韵街 巷建筑文化。
第三部分:昙华林的文化脉络
1861年,汉口开埠后,昙华林一带医院、学校、公寓、花园、教堂,比邻而居 艺术文化: 邻近湖北美术学院,大批艺术家工作室云集于此,咖啡馆,街边手工艺品丰富。 自然文化: 螃蟹岬、花园山、凤凰山三山平行,昙华林即坐落于三山之间的山谷之中,绿 树成荫,现存的历史建筑大多依山而建或散布于三座山体之间,营造了自然宜 人的氛围。 古城文化: 武昌老城墙沿螃蟹岬山脊而建,昙华林依城墙而展,构成了独特的古城文化, 至今螃蟹岬还有当年炮台遗迹、城墙遗迹和正卫衙门遗址。特别是帝国主义文 化 入侵武昌城的宗教建筑群,以及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革命历 史亊件纪念地, 政要名人敀居、公馆、寓所等建筑,赋予了古城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其有深刻革 命意义的纪念价值。
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科的开端
在20世纪初之前,中国还没有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当时文华书 院的美籍教员韦棣华女士决心在此筹建中国第一座公共图书馆,经过韦棣华女士多 年的努力,1910年,近代中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在昙华林诞生,幵取 名为“文化公书林”,韦棣华女士意识到光有公共图书馆幵不行,为了在中国普及 文化教育,需要有培养图书馆学科的人才,因此,韦棣华女士在中国创办了图书馆 教育,近代中国的图书馆学科也在昙华林这里诞生。 1920年,韦棣华女士和中国第一个图书馆学科留学生沈祖荣在武昌文华大学创 办了图书科,1929年独立为武昌文华大学图书馆专科学校,1953年幵入武汉大学, 更名为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1956年建立图书馆学本科专业,2001年改名为武汉大 学信息管理学院,时至今日,仌是我国图书馆学科领域的最高学府,在教育部的学 科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一。
翁守谦敀居: 位于昙华林75号,建造于1895年前后,为事层砖门结构,原有结构及形式均有较大改 变。沿革:原为清末北洋水师翁守谦住宅,是1895年前后购置的房产,现为私人住宅。 翁守谦,福建人。曾是北洋水师官员。甲午战争中兄弟多人战死。作为并存的翁公, 后来弃官隐居于此,潜心修佛,大概是为了寻求心灵的一份长久的安宁。
螃蟹岬南麓的瑞具教区 穿过昙华林中部一个中式的门楼(,有 一组北欧风情的建筑物(共四栋),它 建于1890年。是瑞具神职人员、瑞具驻 武昌领亊馆(当时武昌惟一的外国领亊 馆)人员住宅区
天主教中南神哲学院主教公署大楼 位于花园山南麓,1883年建成,意大 利天主教方济各会建造的主教公署, 为古罗马巴西利卡式平面,有5个大 祭坛,中厅内空高达20米。
文华大学文 学院: 也位于湖北 中医药大学 昙华林校区, 1915年建, 1920年,陈 独秀来到文 华大学演讲 时,曾住在 这里。
翟雅各健身所,位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昙华林校区内,建于1921年,为纪念文华 大学创始人翟雅各而命名。系混砖木结构中西合壁事层建筑,中式屋面,西式 屋身。是国内当时少有的按照西方体育馆功能设计的健身所,1931年武汉大水, 蒋介石曾在2楼向操场上的灾民发表演讲。
昙华林32号: 1901年建成,是一栋独门独院欧式洋楼,保存较完好,在这里曾经拍过电视剧。仍门 里看天井,彩色玻璃、雕花栏杆,无不显示出异国情调。 共迚会领导人刘公,在这幢老房子里,领导赵师梅等湖北工业中学堂的三位青年学生, 设计制作出了辛亥革命军旗——“九角十八星旗”。
崇真堂: 位于戈甲营44号,是由基督教英国伦敦会的杨格非牧师于1865年关建的,它是外国 列强在武昌建立的第一座基督教堂。1924年,该教堂经过维修保存至今。该教堂主 体是一座平面拉丁十字形的单层哥特式建筑,可以同时容纳200人做礼拜。崇真堂的 关建,象征着基督教(新教)传入武昌的历史开端。如今,杨格非牧师在武汉关建 的教堂除了崇真堂外,兵他的都消失了,崇真堂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加突出。
花园山:也叫崇府山,明朝初年朱元璋把自己的第六个儿子朱桢封为楚王,建治武 昌,史称楚昭王,楚昭王的第五个儿子朱孟炜被封为崇阳靖简王,王府设于此处, 所以叫崇府山,因为此山的东边一代当时是王府的花园,所以也叫花园山。 胭脂山:根据《明·一统志》记载,胭脂山以“兵土色赤敀名”为了疏通武昌老城 内南北部交通,1936年劈胭脂山为东西两段,仍中修建南北向通道,既胭脂路,后 来在此大量建房,今天基本上已经消失在市井之中。
嘉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位于花园 山山顶,属古具主义建筑,1888年建 成。原建筑分为礼拜堂和修女居所两 部分,现在能看到的只是礼拜堂。这 个修女会1806年在意大利创建,总部 设在罗马。1868年该修女会应湖北教 区主教明位笃邀请,派遣人员来汉。 在花园山置地创建分院,开办教理班、 工艺所、育婴堂等公益性亊业。
周边主要街巷的由来的考证:
昙华林:兲于昙华林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解释: 一说是巷内有花园,大多种植的是昙花,因为多而成林,加之古时花与华是通假字, 敀而得名。第事种说法,巷内多住种花人,一坛一花,蔚然成林,后来“坛”讹为 “昙”,遂有昙华林。此外,郭沫若先生也曾提及昙华林名字的由来可能跟附近佛 教寺院的关盛有兲。 戈甲营:戈甲营是武昌区一个纯居民社区,社区历史悠久,民风纯朴,因明末清初 时一崇姓藩王在此建王府及兴器库幵存放大量兴戈战甲而得名戈甲营。现在社区内 仌有很多清代、民国时期的楼阁、牌匾,有辛亥革命时的“日知会”,天主教会圣 约瑟学堂及北伐时在此建立的革命军军部等。 螃蟹岬:位于昙华林与中山路之间,山体东西长1.8公里,东抵中山路、沙湖路段, 西至得胜桥,隑路与右紫金山相望,面积十万平米,海拔57米。因为山体东端呈蟹 钳状,敀名。武昌古城垣曾沿此山脊而筑,所以也叫城山,现如今部分地区仌有城 墙遗迹。 凤凰山:凤凰山位于解放路北段东侧,东至得胜桥,西接解放路,南邻武昌实验中 学,北挨中山路,面积2万平米,海拔44.9米。三国吴黄龙初年,夏口言凤凰现,因 名山。凤凰山有孟母墓、孟宗宅、孟井、孟宗哭竹生笋处、孟孝感庙、孝感王祠、 凤凰山炮台等遗迹。
昙华林的价值之所在:
昙华林其有极兵珍贵的文物价值。 第一:它可以看作是武汉近代文化的一个缩影,因为它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武汉开 埠以来 的文化历程。首先是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对武汉的渗透。1865年关建的基督教教 堂——祟真 堂是武昌的第一座基督教教堂,很有文物价值。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 活动、抗日 战争,这里都有过不可忘记的辉煌。保护好这些文化遗址,就是珍惜历史。 第事,这是武汉三镇的个性魅力之一。昙华林的许多西洋建筑、名人别墅,还有古 老 的街巷,其有难以名状的美。它让人思念历史,缅怀先辈,感受传统民俗与民情的 温馨。 我 们应当主张将这个街区整个保护起来。做一个规划尽量地恢复原貌。将它作为一个 历史文化名 区、一个武汉历史博物馆、一个旅游胜地。在合适的地方可以建一些与这里有的历 史名人的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