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是中国独特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和实践经验源远流长,已经在人类健康保健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内科作为中医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涵盖了人体内部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诊疗指南,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医的疾病治疗方法。
1. 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由于受到外界寒冷和风寒的侵袭所引起,主要症状包括打喷嚏、流鼻涕和咳嗽等。
中医治疗感冒的主要原则是调整气血平衡,恢复正常的身体机能。
常用的中药包括麻黄、石膏和桂枝等,这些中药能够祛风寒、解表散邪,帮助身体恢复正常。
2. 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特征是血压持续升高。
中医认为高血压是由于气血不畅、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
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方法包括针刺、中药调理和饮食控制等。
常用的中药包括丹参、山楂和龙胆草等,这些中药能够活血化瘀、降血压,减轻高血压患者的症状。
3. 心神不宁心神不宁是一种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焦虑、失眠和抑郁等。
中医认为心神不宁是由于心脏气血不足,或者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
中医治疗心神不宁的方法包括针灸、推拿和草药调理等。
常用的中药包括柴胡、川芎和茯苓等,这些中药能够调和气血、平抑情绪,帮助心神恢复平衡。
4. 风湿病风湿病是一种慢性关节疾病,主要特征是关节疼痛和肿胀。
中医认为风湿病是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中医治疗风湿病的方法包括针灸、艾灸和中药调理等。
常用的中药包括当归、川乌和乳香等,这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可以缓解风湿病患者的症状。
总之,中医内科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对于一些常见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中医内科强调调整身体的整体平衡,通过针灸、推拿和中药调理等方法,有效缓解了许多慢性疾病的症状和痛苦。
然而,中医治疗仍然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患者应该及时就诊,以便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总结起来,中医内科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许多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内科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内科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法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承了"以人为本、以整体为重"的理念,注重对疾病的整体认识和治疗。
在内科常见病的治疗中,中医药疗法独具优势,可以发挥独特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一些内科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感冒的中医治疗方法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在中医药中被归为“风寒”、“风热”等类型。
中医治疗感冒主要采用中药汤剂,如麻黄汤、银翘散等;同时也可以采用针灸疗法,在特定的穴位进行刺激,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二、胃炎的中医治疗方法胃炎是指胃黏膜发生炎症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胃部不适、消化不良等症状。
中医药治疗胃炎以调整胃的“脾胃”功能为主,常用的药物包括六君子汤、四君子汤等。
此外,中医还会指导患者调整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如少食多餐、避免辛辣刺激等。
三、高血压的中医治疗方法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医认为高血压主要与肝火上升、气虚血瘀等因素有关。
因此,中医治疗高血压主要从调节肝火、补益气血入手。
常用的方剂包括龙胆泻肝汤、养心安神汤等。
另外,中医也会推荐适当的运动和调整饮食,以控制血压。
四、糖尿病的中医治疗方法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浓度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中医认为糖尿病主要与肾虚、脾虚等因素有关。
中医治疗糖尿病主要以调理脾肾为主,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等。
此外,中医还会尽量避免寒凉食物的摄入,并建议患者适当运动,控制体重。
五、心脏病的中医治疗方法心脏病是一类心脏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中医认为心脏病主要与心火旺盛、气滞血瘀等有关。
中医治疗心脏病主要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主,常见的中药方剂有大青龙汤、通心络胶囊等。
此外,中医还会建议患者适当调整心理状态,保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心脏康复。
六、肝炎的中医治疗方法肝炎是一类以肝细胞损伤、炎症反应为特征的疾病,中医认为肝炎主要与肝郁、湿热等因素有关。
中医治疗肝炎主要以清热解毒、疏肝理气为主,常用的中药方剂有调胆汤、柴胡疏肝汤等。
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
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内科常见病包括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胃痛、腹泻)、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中风)、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如尿路感染、肾结石)、肝胆胰疾病(如肝炎、胆结石)、风湿免疫系统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等。
中医诊疗方案主要包括辨证施治和中药治疗。
辨证施治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核心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脉象等身体特征,判断患者的体质、病因、病机,进而确定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配制中药方剂,调理患者的气血、阴阳、脏腑等,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内科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和中药治疗方案:1.感冒:属于外感病,常见证型有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
针对不同的证型,可以选用荆防败毒散、银翘散、三黄片等中药进行治疗。
2.腹泻:常见证型有寒湿腹泻、湿热腹泻等。
治疗方法主要是祛寒、燥湿、清热、化湿。
常用药物包括草果、鸦胆子、竹茹等。
3.高血压:常见证型有肝阳上亢、痰湿阻络、气滞血瘀等。
治疗方法包括降肝阳、祛痰湿、活血化瘀等。
常用药物有天麻、丹参、益母草等。
4.中风:中医认为中风多由气虚、痰瘀、湿热等因素引起。
治疗方法包括扶正固脱、化痰祛瘀、清热解毒等。
常用药物有人参、三七、川楝子等。
5.糖尿病:常见证型有气阴两亏、痰瘀阻络、湿热蕴结等。
治疗方法包括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清热利湿等。
常用药物有黄芪、玄参、黄柏等。
这仅仅是一些常见内科疾病的中医诊疗方案的基本介绍,实际治疗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另外,中医治疗常强调养生方面的调理,包括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养心养肺等,以提高人体的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常见病证辨证论治
中医常见病证辨证论治中医常见病证辨证论治在中医中,常见的病症有很多种,需要进行辨证论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病症及其治疗方法。
风寒束表辛温解表,风热犯表辛凉解表,感冒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气虚感冒益气解表,阴虚感冒滋阴解表。
这些病症都是表现为感冒的症状,需要根据不同的体质和病情进行不同的治疗。
其中包括风寒、风热、暑湿等不同的表现,需要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荆防败毒散,银翘散,新加香薷饮,参苏饮,加减葳蕤汤,三拗汤合止嗽散。
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风寒袭肺和咳嗽等症状。
其中包括荆防败毒散、银翘散、新加香薷饮等多种药物,需要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外感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风燥伤肺疏风散寒,润燥止咳杏苏散。
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和风燥伤肺等症状。
其中包括桑菊饮、桑杏汤、杏苏散等多种药物,需要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肝火犯肺清肝泻肺,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痰湿和痰热等症状。
其中包括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清金化痰汤、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等多种药物,需要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肺阴亏虚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平喘定喘汤。
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肺阴亏虚和哮喘等症状。
其中包括沙参麦冬汤、射干麻黄汤、定喘汤等多种药物,需要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汤加石膏汤,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寒包热哮和风痰哮等症状。
其中包括小青龙汤加石膏汤、三子养亲汤、固本汤等多种药物,需要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肺阴亏损滋阴润肺,虚火灼肺滋阴降火,气虚耗伤益气养阴,阴阳虚损滋阴补阳。
常见病中医辨证治疗课堂PPT
32
舌脉:舌红,苔黄腻或黄燥;脉弦滑大。 治法:通腑泄热化痰。 方药:星蒌承气汤 :瓜蒌15g 胆南星8g 生大黄10g 芒硝10g 山 栀10g 黄芩10g 竹沥10g 天竺黄10g
29
八、中风后遗症
2024/6/28
30
1.半身不遂
主症:半身不遂,患肢瘫软不用,或肢体麻木,口舌喎斜,少气懒言 纳差,自汗,面色萎黄,或患肢强痉而屈伸不利,或见患肢浮肿。
2
2.风热感冒
主症:发热,微恶寒,汗出不畅,头痛,鼻塞流黄涕,口干而渴, 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黄黏稠。
舌脉: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清肺透邪。 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0g 连翘10g 淡竹叶8g 荆芥10g 桔梗10g 牛蒡子10g 芦根12g 淡豆豉10g 薄荷5g 甘草5g
3
二、咳 嗽
5
2、风热犯肺
主症: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音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稠 黄,咳时汗出,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
舌脉: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加味:桑叶10g 菊花10g 连翘10g 薄荷5g 桔便10g 杏仁10g 芦根15g 甘草5g 鱼腥草15g
舌脉: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或弦数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泻火熄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g 钩藤15g 生石明15g 川牛膝15g 黄芩10g 山栀子10g 杜仲15g 桑寄生15g 茯神15g 夜交藤15g 女贞子15g 何首乌15g 生地黄15g
常见病的中医药诊治
常见病的中医药诊治本文以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引言中医药是我国传统的医疗体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中医药诊疗中,对于常见病的诊治有着独特的方法和理论。
本文将介绍常见病如感冒、消化不良等在中医药中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一、感冒的中医药诊治感冒是人们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之一,通常表现为发热、咳嗽、打喷嚏等病症。
在中医药领域,感冒主要归属于外感风寒或外感风热。
•风寒感冒:风寒感冒多见于寒冷的季节,表现为恶寒、寒战、鼻塞、流清鼻涕等病症。
治疗可选用温散风寒的中药,如麻黄、桂枝等,配适宜当的穴位刺激。
•风热感冒:风热感冒多见于炎热季节,表现为发热、咳嗽、喉咙痛等病症,痰色较黄。
治疗可选用清热解毒的中药,如银翘、连翘等,同时也可以采取适当的穴位刺激。
二、消化不良的中医药诊治消化不良是指食物无法被充分消化、吸收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症,常见的有胃胀、腹胀、恶心等。
在中医药中,消化不良主要从脾胃功能失调的角度进行诊治。
•脾虚型消化不良:脾虚型消化不良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泻、大便稀溏等病症。
治疗可选用健脾益气的中药,如黄芪、党参等,同时也可选用适当的穴位刺激。
•胃寒型消化不良:胃寒型消化不良主要表现为胃脘冷痛、恶心、呕吐等病症。
治疗可选用温中散寒的中药,如干姜、熟附子等,配适宜当的穴位刺激。
三、头痛的中医药诊治头痛是人们常见的病症之一,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
在中医药中,头痛主要根据其病因进行诊断与治疗。
•肝火上扰型头痛:肝火上扰型头痛主要表现为头目胀痛、失眠、情绪烦躁等病症。
治疗可选用清肝泻火的中药,如龙胆草、柴胡等,同时也可以采取适当的穴位刺激。
•气滞血瘀型头痛:气滞血瘀型头痛主要表现为头痛固定、舌质紫暗等病症。
治疗可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川芎、当归等,配适宜当的穴位刺激。
结论中医药在常见病的诊治中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对于感冒、消化不良和头痛等常见病,中医药提供了丰富的中药和穴位治疗选择。
然而,在进行中医药治疗前,还需要患者进行全面的中医体质辨识,以确定最正确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常见病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常见病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中医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对于一些常见疾病具有显著的优势。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疾病的中医诊疗方案,并详细阐述其内容和举例。
一、感冒感冒是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中医认为感冒多由外邪入侵引起,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感冒的核心。
在诊疗方案中,中医主要通过发汗解表、宣肺化痰、理气活血等方法来治疗感冒。
1. 发汗解表:中医认为感冒初期往往伴有发热恶寒等表现,此时可采用温开水泡脚或药物发汗的方法来解表。
例如,可以选用藿香正气散来解表发汗。
2. 宣肺化痰:感冒常伴有咳嗽、痰多等症状,中医认为这是由于肺失宣降导致痰液内停而引起的。
可选用桔梗、半夏等药物来宣肺化痰。
3. 理气活血:感冒病程较长或久治不愈时,可以采用理气活血的方法来改善病情。
中医常用的药物如柴胡、赤芍等可以舒肝理气、活血祛瘀。
例如,一位患者出现发热、头痛、恶寒等症状,经中医诊断为感冒,治疗方案为:藿香正气散加减,每日三次,每次一包,连续服用三天。
治疗后,患者的发热、头痛等症状明显减轻,身体恢复正常。
二、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中医认为高血压主要是由于肝阳上亢、肝火上炎、气机失调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高血压主要通过清肝泻火、理气行血等方法来恢复气血平衡。
1. 清肝泻火:中医认为肝火上炎是导致高血压的主要因素之一。
可使用黄连解毒汤等药物来清肝泻火。
黄连解毒汤由黄连、黄芩、蜂蜜等药物组成,可以降低血压。
2. 理气行血:高血压常伴有头晕、眼花、烦躁等症状,中医认为是气机不畅引起的。
可采用逍遥散或丹参等药物来理气行血,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压。
例如,一位患者的血压长期维持在160/100mmHg左右,经中医诊断为高血压,治疗方案为:黄连解毒汤加减,每日三次,每次一剂,连续服用一个疗程。
治疗后,患者的血压逐渐恢复正常,稳定在120/80mmHg左右。
三、失眠失眠是指难以入睡或睡眠质量差,影响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
中医认为失眠多由心火上炎、心脾不和等因素引起,治疗方案主要包括安神定志、益气养阴等方法。
常见病中医治疗ppt课件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
常见证型 风寒感冒 风热感冒 气虚感冒 暑湿感冒
主要症状 鼻塞、时流清涕、痰清稀色白
发热、咽喉疼痛、痰黄黏稠 年老或体虚、恶风寒或发热、倦怠无力 发热恶风、头身困重、胸脘痞闷,见于夏季
4
二、单方验方 1、姜葱糖水 生姜10-30克,将其捣烂,加适量红糖、葱白2段,水煎煮,趁热服,服后
7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
常见证型 风寒咳嗽 风热咳嗽 燥热咳嗽 痰湿阻肺
主要症状 咳嗽新起,痰稀色白 咳嗽新起,痰稠色黄 咳无痰,或痰黏稠难出 久咳痰多色白,或兼见食少脘满,大便时溏
8
二、单方验方 1、黄芩汤
黄芩30克,水煎服,每日2—4次。治疗风热咳嗽。 2、桑叶煎
嫩桑叶30—60克,水煎服,每日2~4次。治疗燥热咳嗽。 3、百合款冬花饮
18
泄泻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腹泻,可见于多种消化系疾病。临床以排便 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等为主要表现。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湿 邪内盛或肝郁乘脾,肾阳虚衰,导致清浊不分,并走大肠所致。本病 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
19
一、常见中医证型及主要症状表现
2
感冒
相当于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临 床上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 等为主要表现。
中医学认为感冒的发生主要由于体虚,抗病能力减弱, 当气候变化时。人体内外功能不能适应,风邪或时行疫毒 乘虚由皮毛、口鼻而入,引起一系列肺卫症状。此病全年 都可以发生,尤其以冬春季节较为多见。
12
二、单方验方 1、钩藤汤
钩藤30g,水煎,早晚分服,30日为一疗程。可清热平肝,熄风定眩。治疗肝 阳上亢型眩晕,本品不宜久煎。 2、黄芪饮
中医儿科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
中医儿科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
1. 引言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儿科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中医儿科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方法。
2. 儿童感冒
儿童感冒是儿科常见病之一,中医药治疗方面主要采用中药调理和针灸疗法。
中药调理可以使用一些具有散寒、解表、祛风邪的中药,如羌活、薄荷等。
针灸疗法则可以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来促进病人体内的阳气运行,增强抵抗力。
3. 儿童腹泻
儿童腹泻是儿科中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药治疗主要采用中药调理、贴敷和按摩疗法。
中药调理可以使用一些具有健脾、止泻、消炎作用的中药,如生姜、白术等。
贴敷疗法可以使用适宜的药物贴敷在腹部区域,促进患儿肠道功能的恢复。
按摩疗法则可以通过按摩腹部、腰部等穴位来促进肠道蠕动,缓解腹泻症状。
4. 儿童哮喘
儿童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药治疗主要采用中药调理、穴位按摩和艾灸疗法。
中药调理可以使用一些具有清热、润燥、止咳平喘作用的中药,如川贝、杏仁等。
穴位按摩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呼吸系统功能,缓解哮喘发作。
艾灸疗法则可以通过将艾条点燃并熏热患者特定的穴位,以起到温通经络、行气止咳的作用。
5. 结论
中医药在儿科常见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然而,在使用中医药治疗时,应确保患儿的安全性和用药指导,避免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同时,中医药治疗应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以上是对中医儿科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方法的简要介绍,希望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辩证论治
25
寒凝心脉证
猝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卧,
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
重,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脉沉紧或沉细
辛温散寒
宣通心阳
【方剂】枳实薤白桂枝汤(枳实四枚(12g) 厚朴四两(12g) 薤白半升(9g) 桂枝一两(3g) 瓜蒌一枚,捣 (12g))合当归四逆汤(当归三两(12g),桂枝(去皮)三两(9g),芍药三两(9g),细辛三两(3g),甘草(炙)二两,(6g),通草二两(6g),大枣(擘)二十五枚(8枚))
【中成药
19
阴虚火旺证
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
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
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
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
滋阴清火
养心安神
【方剂】天王补心丹(生地黄,五味子,当归,天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人参,玄参,丹参,白茯苓,远志,桔梗,朱砂)
3
时行感冒
突然发热,高热不退,甚则寒战,周身酸痛,无汗,咳嗽,口干,咽喉疼痛,伴明显全身症状,呈现流行性发作。舌红,苔黄,脉浮数
清热解毒
凉血泻火
【方剂】清瘟败毒饮(生石膏大剂(180-240g),中剂(60-120g),小剂(24-36g),小生地大剂(18-30g),中剂(9-15g),小剂(6-12g),乌犀角大剂(180-240g),中剂(90-150g),小剂(60-120g),真川连大剂(12-18g),中剂(6-12g),小剂(3-4.5g),生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竹叶、甘草、丹皮、黄连。)
【中成药】荆防颗粒、感冒清热颗粒、感冒软胶囊、九味羌活丸、葛根汤颗粒
分析中医药治疗常见疾病的经典方剂
分析中医药治疗常见疾病的经典方剂一、中医药治疗常见疾病的经典方剂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在治疗常见疾病方面,中医药通过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活血化瘀、健脾益气等多种途径来达到治愈目的。
其中,经典方剂是根据中医理论总结出来的具有显著临床效果的方剂。
本文将针对几个常见疾病,分析其中医药治疗常用于这些疾病的经典方剂。
二、感冒感冒是人们常见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由不同类型的病毒所引起。
中医药认为感冒主要由外邪入侵体内所致,通常表现为头晕头胀、鼻塞流涕、发热喉咙肿等症状。
在中医药治理感冒时,最常用到的经典方剂之一是《银黄汤》。
《银黄汤》由连米花、金银花、知母、桔梗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解表散寒的功效,在感冒初期使用可起到较好的效果。
三、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一类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腹胀、恶心、呕吐以及食欲不振。
中医药在治疗消化不良方面,常用《保和丸》作为经典方剂来调理脾胃功能。
《保和丸》由枳实、神曲、蜜丸等组成,能够健脾止泻、健胃和中,对于一些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四、失眠失眠是指无法入睡或持续性夜间醒来影响睡眠质量。
中医药认为失眠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并与心火亢盛或肝阴不足有关。
在中医药治疗失眠时,常使用经典方剂《安宫牛黄丸》。
该方剂由麝香、没草子等组成,能够镇定安神、安定情绪,并具有明显的降火、安眠功效。
五、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常表现为血压升高伴有头痛、头晕、血管痉挛等症状。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方面,常使用经典方剂《大青龙湯》。
《大青龙湯》由桑白皮、木香等组成,具有清肝泄火、解毒降压的功效。
该方剂能够舒张血管、减少心脏负荷,对于高血压的调理有一定的帮助。
六、经期失调经期失调是指女性月经周期不规律或者出现异常情况。
中医药治疗这类问题时,常使用经典方剂《调经止带丸》来调理。
《调经止带丸》由茯苓、当归等组成,具有活血化淤、益气养阴的作用。
中医内科常见疾病与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常见疾病与治疗方法中医内科是中医药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涉及了人体内脏器官的疾病与治疗。
在中医内科领域中,有一些常见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需要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内科疾病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医内科学。
1. 心脏病:心脏病是一种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等。
中医治疗心脏病主要通过草药治疗和针灸疗法。
例如,丹参、山楂和郁金等草药被广泛用于改善心脏功能和血液循环。
针灸疗法则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心脏功能。
2. 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时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心脏病等并发症。
中医内科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和调整饮食习惯。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降低血压,中药如黄芪、天麻和山楂则可以帮助稳定血压。
此外,合理的饮食习惯如低盐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很重要。
3. 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紊乱疾病,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和调整饮食习惯。
中药如五味子、苦瓜和黄芪被广泛应用于调节胰岛素分泌和血糖水平。
针灸可以刺激胰岛素敏感性。
此外,合理的饮食习惯如低糖饮食和适量运动对于控制糖尿病也很重要。
4. 肺病:中医内科肺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中医治疗肺病常用的方法是中药治疗和推拿按摩。
中药如杏仁、百合和连翘等被广泛应用于改善肺部功能和缓解咳嗽、气喘等症状。
推拿按摩则可以通过刺激肺经、活血化痰来改善呼吸系统状况。
5.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和胆结石等常见且困扰人们的问题。
中医内科治疗这些疾病主要采用中药治疗和穴位按摩。
中药如陈皮、山楂和白扁豆被广泛用于改善胃部炎症和消化问题。
穴位按摩则可以刺激胃脾经、调节胃肠功能。
以上只是中医内科常见疾病与治疗方法的一部分,实际上还有许多其它疾病需要相应的治疗。
中医内科在疾病的治疗中注重辨证施治,不同病症采用不同的草药组合或针灸技术。
中医儿科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
中医儿科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中医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医学体系,其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等。
对于儿科常见病,中医药治疗在疾病预防和康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中医儿科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及其功效。
一、感冒感冒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中医治疗感冒一般采用中药汤剂,例如麻黄汤和银翘散等。
麻黄汤是一种发汗解表的中草药,能够有效缓解发热、咳嗽等症状。
银翘散则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体温偏高、咳嗽、喉咙红肿等症状。
二、腹泻腹泻在儿童中常见且多发。
中医药治疗腹泻主要采用中药合剂,如黄连解毒片和板蓝根等。
黄连解毒片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止泻的作用,适用于清热解毒,止泻的情况。
板蓝根则可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对于腹泻伴有发热、大便黏液血丝等症状具有较好的疗效。
三、咳嗽儿童咳嗽分为湿咳和干咳,中医药治疗儿童咳嗽主要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药物。
湿咳主要以祛湿化痰为主,采用川贝母和百部等中药。
川贝母具有润肺止咳、化痰散结的功效,适用于咳嗽有痰、痰黄稠等症状。
百部能够利水化痰,适用于咳嗽痰多、口渴喝水多的情况。
干咳主要以清肺止咳为主,采用玉竹和葶苈子等草药。
玉竹具有润肺止咳、养阴生津的作用,适用于咳嗽干燥、咽干口渴等症状。
葶苈子能够清热润肺,对于干咳少痰、咽痛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四、消化不良消化不良在儿童中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痛、腹泻等症状。
中医药治疗消化不良主要采用健脾和胃的中药。
比如六君子汤是一种健脾和胃的草药配方,适用于食欲不振、腹胀腹痛等消化不良的症状。
除了以上介绍的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外,中医药还可以用于预防儿童常见病的发生。
例如,在冬季季节,中医药可用于增强儿童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预防感冒和呼吸道感染。
草药如黄芪、人参等被广泛用于这方面。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儿科常见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它不仅可以缓解症状,恢复健康,还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病情复发。
然而,中医药治疗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每个病例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临床中医药对常见病的治疗
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 ,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为全 球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06
结论
研究总结
中医药治疗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 论治,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制定 个性化治疗方案。
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和研究,中医 药在常见病治疗领域积累了丰富 的经验和成果,为临床医生提供 了更多治疗选择。
01
临床中医药对常见病治疗具有独 特优势,总有效率和治愈率较高 ,且不良反应较少。
风热感冒
运用辛凉解表的中药,如金银花、连翘等, 以清热解毒,减轻病情。
暑湿感冒
在夏季多发,可使用祛暑化湿的中药,如藿 香、佩兰等,以解暑祛湿,改善症状。
咳嗽
01
02
03
风寒咳嗽
采用宣肺散寒、化痰止咳 的中药,如杏仁、紫苏子 等,以温肺散寒,止咳化 痰。
风热咳嗽
运用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的中药,如桑白皮、黄芩 等,以清肺热,化痰止咳 。
常见病可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 类,如按系统可分为呼吸系统、消化 系统、循环系统等常见病;按病情可 分为急性病和慢性病等。
常见病的发病原因及机制
常见病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生物因素、环境因素、生 活方式等。
常见病的发病机制复杂,可能涉及多个器官和系统的相互作 用,导致机体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标本兼治
既要针对病症表现进行治疗,又 要注重调整机体内部环境,消除 病根。
01
02
辨证施治
根据个体差异及病情变化,针对 不同证候采用相应治法。
03
04
阴阳平衡
通过药物调整阴阳平衡,达到治 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药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采用中药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通过 内服或外用方式治疗疾病。
中医内科学如何运用中药治疗内科常见疾病
中医内科学如何运用中药治疗内科常见疾病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运用中药来治疗各种内科常见疾病,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脉象和舌象等进行辨证论治,从而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当人体内部的平衡被打破时,就会出现疾病。
内科常见疾病如感冒、咳嗽、胃脘痛、便秘、失眠等,虽然症状各异,但都可以通过中药调理来恢复人体的平衡,达到治疗的目的。
以感冒为例,中医将其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不同类型。
对于风寒感冒,常见症状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等。
治疗时通常会选用具有辛温解表作用的中药,如麻黄、桂枝、紫苏叶等。
麻黄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桂枝则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紫苏叶能解表散寒、行气和胃。
这些中药相互配合,可以驱散风寒之邪,缓解感冒症状。
风热感冒则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有汗、咽喉肿痛、咳嗽等。
治疗时多选用辛凉解表的中药,如金银花、连翘、薄荷等。
金银花和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薄荷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它们共同作用,能清除风热之邪,使身体恢复健康。
咳嗽也是内科常见疾病之一。
中医认为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和内伤之分。
外感咳嗽多因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侵袭肺系所致;内伤咳嗽则多由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引起。
对于外感咳嗽中的风寒咳嗽,常用中药有杏仁、桔梗、紫菀等。
杏仁能止咳平喘;桔梗宣肺祛痰;紫菀润肺下气、化痰止咳。
而对于肺热咳嗽,可能会用到黄芩、鱼腥草、桑白皮等中药。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通过合理搭配这些中药,可以有效地缓解咳嗽症状。
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常见的病因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
对于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治疗常用的中药有白术、干姜、附子等。
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附子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
内科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中医药是我国独有的宝贵资源,在内科常见病的诊疗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中医诊疗方案注重以人为本,综合治疗,达到调理人体阴阳平衡的目的。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感冒感冒是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中医诊疗方案注重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在感冒初期,中医推荐使用葱姜,生姜煮酒,“葱姜酒”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可以缓解感冒引起的寒热症状。
同时,中医强调合理饮食,多喝温热的汤水,如生姜红糖水,石榴皮水等,有助于疏风散寒,缓解症状。
另外,中医还推荐使用中药进行治疗,如葛根、连翘、板蓝根等,这些药物有解表散寒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感冒症状。
二、胃炎胃炎是胃黏膜发生炎症的疾病,中医诊疗方案注重调整人体的脾胃功能,达到舒缓症状的目的。
中医强调饮食调理,建议患者少吃辛辣食物,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面条、粥等。
中医还推荐使用中药进行治疗,如黄连、半夏、白术等,这些药物有清热解毒、健脾胃的作用,可以缓解胃炎的症状。
此外,中医还强调心理调节,推荐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烦躁和情绪波动,以促进胃的康复。
三、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疾病,常常伴随多种并发症,中医诊疗方案强调整体调理,减少发作次数和损害。
中医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推荐降低盐分的摄入量,减少对血管的刺激,同时注重血液流通畅通。
中医推荐使用中药治疗,如天花粉、蒲公英、丹参等,这些药物有活血化瘀、降血压的作用,可以帮助控制高血压的进展。
此外,中医还主张运动,推荐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四、糖尿病糖尿病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引起的代谢性疾病,中医诊疗方案强调脾胃调理,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中医推荐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养成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
中医还推荐使用中药治疗,如苦瓜、金钱草、黑豆等,这些药物有清热燥湿、降血糖的作用,可以帮助控制糖尿病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医在内科常见病的诊疗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25个常见病中医诊断与治疗操作
25个常见病中医诊断与治疗操作中医对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操作有很多,下面介绍其中的25个常见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
1.感冒: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观察病人的舌苔、脉象等,诊断出感冒属于风寒、风热、风湿等不同类型,然后采用相应的中药治疗。
2.咳嗽:中医会根据咳嗽的类型(干咳、痰多、痰黄等)结合脉象、舌诊等判断咳嗽的病因,然后使用中药治疗。
3.哮喘:中医诊断哮喘主要通过观察病人的呼吸状况,发现痰鸣音、喘息等特征,然后采用中药调理呼吸系统。
4.胃炎:中医通过询问病人的食欲、胃脘是否胀痛等症状,观察舌苔、脉象等,判断出胃炎的病因,然后使用中药进行治疗。
5.肠胃积食:中医会观察病人的饮食习惯、大便状况等,通过问诊和望诊等方法判断出积食的原因,然后使用中药治疗。
6.脚气:中医会通过观察腿部的水肿程度、皮肤红斑等,通过问诊等方法判断脚气的病因,然后使用中药治疗。
7.血压高:中医通过测量病人的血压值,观察其舌像、脉搏等,判断出高血压的类型(阳盛阴虚等),然后使用中药进行调理。
8.高血脂:中医通过检测病人的血脂水平,观察其舌苔、脉象等,判断出高血脂的原因(脾胃湿热、肝肾阴虚等),然后采用中药治疗。
9.糖尿病:中医通过检测病人的血糖水平,观察舌苔、脉象等,判断出糖尿病的类型(阴虚、痰瘀等),然后采用中药进行治疗。
10.冠心病:中医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胸闷、气短等),观察舌诊、脉象等,判断出冠心病的病因(气郁、血瘀等),然后使用中药调理。
11.消化不良:中医通过询问病人的食欲、大便等,观察舌苔、脉搏等,判断出消化不良的原因(脾胃虚寒、湿热等),然后使用中药治疗。
12.肺炎: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咳嗽、呼吸等症状,检查舌苔、脉象等,判断出肺炎的类型(风寒、湿热等),然后采用中药治疗。
13.中风: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肢体活动、言语、舌苔、脉象等,判断出中风的类型(脑风、寒凝等),然后使用中药进行调理。
14.心脏病:中医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心悸、胸闷等),检查舌苔、脉搏等,判断出心脏病的类型(心阳虚、心火旺等),然后使用中药调理。
中医常见病症及治疗方法
中医常见病症及治疗方法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讲究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强调治疗病症的根本原因,追求身心平衡和整体健康。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医病症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1.感冒:感冒是由于外邪入侵体内,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病症。
在中医理论中,感冒多为风寒、风热、风湿等邪气入侵体内所致。
治疗感冒时,可以采用草药汤剂,如麻黄汤、银翘汤等,以发汗解表,驱邪气出体外。
此外,还可以通过针灸疗法刺激穴位,促进气血运行,增强免疫力。
2.咳嗽: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感冒、支气管炎、肺部感染等。
中医认为咳嗽是由于肺气受到外邪侵犯,或者肺部湿热导致的。
治疗咳嗽时,可以采用草药制剂如川贝炖梨汤、百部止咳糖浆等,以清热祛湿、润肺止咳。
此外,针灸疗法也可以有效缓解咳嗽,促进痰液排出。
3.失眠:失眠是指难以入睡或睡眠质量不佳,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健康。
中医认为失眠多为心脾不宁、肝阳上亢等所致。
治疗失眠时,可以采用草药制剂如黄连安眠片、安神补脑液等,以调和气血、平复心神。
此外,中医还常用针灸疗法,在睡前刺激相应的穴位,以促进肌肉松弛和神经系统的平衡。
4.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会导致心脏、血管等器官的损害。
中医认为高血压是由于肝火上升、气滞血瘀等引起的。
治疗高血压时,可以采用草药配方如降压安神胶囊、复方通心络胶囊等,以降低血压、调和气血。
此外,针灸疗法也可以调节神经系统、改善血液循环。
5.肩颈痛:肩颈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由肌肉劳损、颈椎病、寒湿侵袭等引起。
中医认为肩颈痛多为气血不畅所致。
治疗肩颈痛时,可以采用草药外敷如十滴水、逍遥丸等,以活血化瘀、舒筋活络。
此外,中医还常用推拿按摩和拔罐疗法,在相应的穴位上刺激,以缓解肩颈紧张和疼痛。
总结起来,中医在治疗常见病症时,注重调整人体的整体平衡,追求疾病的根本原因,而不仅仅是对症下药。
同时,中医草药、针灸等疗法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并取得了显著疗效。
中医草药治疗常见疾病
中医草药治疗常见疾病中医草药在中国历史悠久且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传统疗法,它以中草药为主要药物,通过草药的煎煮、冲泡或饮片等方式,进入人体后调理身体,以治疗各种常见疾病。
中医草药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治疗经验和典籍,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草药治疗常见疾病的方法和效果。
一、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疾病,症状包括鼻塞、流鼻涕、发热等。
中医草药治疗感冒主要有麻黄汤、板蓝根等。
麻黄汤具有发汗解表、散寒宣肺的功效,对于初期感冒引起的发热、鼻塞等症状有很好的效果。
板蓝根则具有清热利湿、解毒的作用,对于感冒引起的咽喉肿痛、咳嗽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二、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问题,症状包括胃胀、恶心、食欲不振等。
中医草药治疗消化不良主要有陈皮、厚朴等。
陈皮具有理气健胃、行气止痛的功效,可以缓解胃胀、恶心等不适感。
厚朴则具有消食导滞、理气平喘的作用,对于食欲不振、胸闷腹痛等症状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三、失眠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等。
中医草药治疗失眠主要有黄连解郁汤、酸枣仁汤等。
黄连解郁汤具有清热解毒、安神定志的作用,对于由于情志不畅引起的失眠有一定的疗效。
酸枣仁汤则具有养阴安神、安抚心神的功效,对于由于心脾不调引起的失眠有改善作用。
四、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如果不控制好,会给人体带来严重的影响。
中医草药治疗高血压主要有天麻钩藤汤、天门冬饮等。
天麻钩藤汤具有平肝息风、疏肝利胆的功效,对于由于肝火偏旺引起的高血压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天门冬饮具有清热降压的作用,对于由于阴虚火旺引起的高血压有改善作用。
总结:中医草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式,对于常见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
然而,中医草药治疗疾病需要选择合适的草药和剂量,以及正确的煎煮和服用方法。
此外,个体差异也会影响中草药的疗效。
因此,在使用中医草药治疗时,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并准确描述自己的病情和身体状况,以便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常见病的中医药治疗第一节稻农皮炎一、浸渍糜烂型皮炎二、尾蚴皮炎【治疗】一、治疗原则以外治疗法为主,一股不需内服药物。
二、外治方法1、五倍子液:五倍子250g 明矾120g 白酒1000ml。
浸泡上述药物1-2天后外搽,3-4次/日。
2、石榴外洗液:石榴皮120g 五倍子、地榆各60g 明矾250g。
煎水后泡洗,2-3次/日。
3、复方茶叶液:茶叶30g 明矾60g。
煎水外洗敷。
本方用于渗液较多者。
4、花椒10g 食盐适量。
煎水外洗,2-3次/日。
主要用于尾蚴皮炎。
5、散剂外敷:炉甘石、冰片、青黛各10g。
共研细末,局部外扑。
本方用于渗液较多者。
三、内治方法如继发感染,发生急性皮下淋巴管炎、甲沟炎、丹毒等时,加用清热解毒、利水渗湿治疗,可选用五味消毒饮、当归拈痛汤加减治疗。
【注意事项】1、加强个人防护:如穿水田袜,戴手套;或用上述外治药物在下田前后浸泡手足,让其自行干燥。
上述外治方法各药,不得内服。
第二节手足癣【治疗】一、治疗原则以外治为主,一般不需内治。
二、外治方法1、皮损以水疱为主,选用皂矾、枯矾、地骨皮、儿茶、黄精、侧柏叶各20克、薄荷10克,水煎冷确后外洗;2、皮损以丘疱疹、鳞屑为主,选用土槿皮酊(土槿皮10克、75%酒精100毫升,浸泡一周)外搽;3、皮肤枯厚、皲裂为主,选用柳酸软膏、大枫子油外涂。
三、内治疗法若出现淋巴管炎及丹毒等继发感染,可采用五味消毒饮加减;如出现湿疹样变,可采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注意事项】1、注意卫生,不穿公共拖鞋,不用公共浴盆、浴巾等。
脚部多汗者,鞋袜要勤洗勤晒,保持干燥。
2、彻底治愈自身癣病,家庭中患有癣病者应同时治疗。
第三节流行性腮腺炎(痄腮)三、中医辨证主症:耳下腮部肿胀疼痛,张口困难,咀嚼不便。
1.热毒袭表:伴有恶寒发热、咽红等全身轻度不适。
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2.火毒蕴结:伴壮热、头痛、烦躁、咽喉肿痛、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3.热毒攻心:伴高热,头痛,烦躁不安,神疲嗜睡,颈项僵强,呕吐,甚则神昏不语,四肢抽搐,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4.毒邪下注:腮部肿胀,发热,烦躁,口苦咽干,男性睾丸肿痛,女性少腹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四、中医治疗1、针灸治疗①体针疗法治法:泻火解毒、消肿止痛,针用泻法。
针灸处方:以手足少阳、阳明经腧穴为主。
翳风,颊车,合谷,外关,内庭,足临泣。
穴位加减:热毒袭表加中渚、关冲清热解表、疏风散毒;火毒蕴结加大椎、曲池泻火解毒、软坚散结;热毒攻心加百会、水沟醒神开窍、熄风镇痉;毒邪下注加太冲、大敦、归来疏泄厥阴之气、化痛止痛。
针刺操作:各腧穴均按常规针刺;大椎、关冲、百会等穴可点刺出血。
②其他疗法灯火灸法:取角孙穴。
将穴区周围的头发剪去,用灯心草蘸麻油点燃后,对准穴位迅速点灸皮肤,一点即起,听到响声即可。
若未出现响声,应复点灸1次。
局部敷药:取青黛散10克、冰片5克,温水调匀,敷于患部。
或用新鲜仙人掌去刺,切薄片或捣烂敷于患部。
皮肤针法:取合谷、耳门、颊车、翳风、外关、胸1-4夹脊。
先叩刺耳门经过颊车至翳风,然后叩刺合谷、外关、胸1-4 夹脊,使皮肤潮红或微微出血。
耳针疗法:取腮腺、面颊、皮质下、相应区域压痛点。
毫针强刺激;也可埋针、药丸按压。
穴位注射:用板蓝根注射液2ml,每次选1~2穴,每穴注入~1ml。
2、中药治疗热毒袭表:治宜疏风清热,散结消肿,方用银翘散加减。
火毒蕴结:治宜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
热毒攻心:治宜清热解毒,醒神开窍,方用普济消毒饮加紫雪丹。
毒邪下注:治宜清热解毒,疏肝利湿,方用普济消毒饮合龙胆泻肝汤加减。
五、注意事项1、针灸治疗腮腺炎效果明显。
有并发症者应及时对症治疗。
2、本病传染性很强,患病儿童应注意隔离。
3、发病期间宜卧床休息,清洁口腔,清淡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第四节面神经炎四、治疗方法1、针灸治疗①常规针刺疗法:治法:祛风通络、疏调筋经。
针灸处方:以面颊局部和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阳白、下关、迎香、翳风、合谷、曲池,颊车透地仓,阳白透鱼腰、四白透迎香,随证加减:风寒证加风池、外关;风热证加风池、曲池;抬眉困难加攒竹;体虚者加足三里、三阴交;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
针刺操作: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
面部穴位多取透穴刺法,初期面部穴位不宜过重,多轻刺浅刺;恢复期可加灸法。
②其他针灸疗法:皮肤针法:取患侧阳白、攒竹、鱼腰、丝竹空、四白、地仓、颊车、牵正,用轻叩法,以局部微红为度。
后期可使轻微出血,再用小火罐吸拔5~10分钟,至局部皮肤微紫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适用于各型各期。
温针灸法:适用于风寒型及气血不足型。
取颧髎、下关、曲池、三里、外关等穴,加艾灸行温针灸。
或悬灸面部。
注意防烫伤。
拔罐疗法:适用于风寒型和气血不足型。
用小号火罐行面部闪罐。
不要刺激太强,以温热舒适、不留罐印为度。
注意防烫伤。
穴位注射:取患侧阳白、四白、颊车、地仓,太阳、牵正、下关、翳风及双侧曲池、足三里,选维生素B12或兰他敏注射液,面穴-穴,体穴1~2ml/穴。
每次取3~4穴注射,隔日一次。
适用于各型各期。
敷贴疗法:取患则太阳、颊车、地仓、颧髎、牵正、下关、阳白等穴,将马钱子锉成粉末约1~2分,撒于胶布上,然后贴于穴位处,5~7日换药1次;或用蓖麻仁捣烂加麝香少许,取绿豆粒大一团,贴敷穴位上,每隔3~5日更换1次;或用白附子研细末,加冰片少许做面饼,贴敷穴位。
每日1次。
适用于早期或恢复期。
电针疗法:颊车与地仓、阳白与四白各为一组,各接电极一头,以断续波刺激10~20min,通电15分钟,通电量以面部肌肉轻微跳动为度。
电针宜于后期使用,急性期多不宜使用。
适用于恢复期及发病时间较长者。
③针灸推广技术—“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技术急性期是否针刺在学术界有较大争议,西医学认为早期不宜针刺,若针刺会加重局部水肿。
但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早期针灸介入对于促进病情好转,预防慢性致残很有帮助,所以一旦发病可立即应用“经筋刺法”进行治疗。
该法适应于各期周围性面瘫神经麻痹。
无特殊禁忌症。
治法:疏调经筋针灸取穴:主穴:阳白四透、地仓与颊车之间阳明经筋排刺、颧髎、太阳透地仓。
配穴:闭目露睛加四白两透、睛明;口歪甚者加下关;面瘫初起加风池、翳风、对侧合谷。
针刺体位:基本要求是穴位充分暴露,肌肉充分放松,体位舒适安稳,且能持久保持。
本针刺法取穴方便,坐卧位均可。
建议初次针刺者选用卧位,以防精神紧张、晕针等。
针刺操作:以上诸穴均每日针刺一次,留针20分钟。
主穴:阳白四透:采用一穴四针,针尖与表皮成15°角,分别针向上星、头维、攒竹、丝竹空,进针1寸,施捻转泻法。
地仓与颊车之间阳明经筋排刺:指两穴之间按照阳明经筋循行,采取多针浅刺(以进入皮内为度)、排刺,每隔寸1针,施捻转泻法。
颧髎:直刺寸,施捻转泻法。
太阳透地仓:太阳向下穿颧弓透向地仓,进针寸,施捻转泻法。
配穴:四白两透:采用一穴两针,针尖与表皮成15°角,分别针向目内眦、目外眦,进针1寸,施捻转泻法,睛明:直刺寸,不施手法。
下关:直刺1寸,施平补平泻手法。
风池:进针1寸,施捻转泻法;翳风、合谷均直刺1寸,施捻转泻法。
关键技术:针刺方向与深度:太阳针刺宜透向地仓,进针寸。
透刺:阳白四透:分别针向上星、头维、攒竹、丝竹空;四白两透:采用一穴两针,针尖与表皮成15°角,分别针向目内眦、目外眦;太阳向下穿颧弓透向地仓。
排刺:以患侧面部经筋为主,多针浅刺、排刺,针刺深度为2~3分,以进入皮内为度。
注意要点:针刺手法应轻柔,以防皮下出血。
透穴切不可穿透皮肤,以免增加疼痛感和感染机会及使病人产生恐惧感而畏针不能接受治疗。
起针时应注意缓慢起针,并按压2-3分钟。
2、中药治疗风寒型: 治宜祛风牵正、温经散寒通络,方用牵正散加减。
风热型: 治宜疏风牵正、清热通络,方用桑菊牵正散加减。
体虚型: 治宜祛风牵正、益气活血通络,方用牵正散和补阳还五汤加减。
五、注意事项1、饮食:忌生冷、辛辣、腥发之品。
2、调护:面部避免吹风受寒,用温水漱口、洗脸,必要时可带口罩、眼罩防护。
因眼睑闭合不全,灰尘容易侵入,每日点眼药水2~3次,夜间可涂眼药膏,以保护暴露之角膜,防止暴露性角膜炎。
第五节支气管哮喘【治疗】二、天灸治疗技术天灸治疗法通过药物敷贴穴位,使药物由表及里,循经内达脏腑,以调节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体现内病外治之功。
天灸疗法对于本病有较好的预防复发作用。
适应症:1、符合“支气管哮喘”西医诊断及中医“哮证”缓解期和发作期属“寒哮症”诊断标准。
2、急性发作期属轻、中度者,非急性发作期属间歇性及轻、中度者。
治疗方法:1、药物制备:白芥子40%、细辛40%、甘遂10%、延胡10%共研细末,用时以老姜汁调和成1×1×1立方厘米的药饼,用5平方厘米的胶布贴于穴位上。
2、取穴:(1)肺俞、胃俞、志室、膻中(2)脾俞、风门、膏肓、天突(3)肾俞、定喘、心俞、中脘背部穴位均取双侧。
1次1组,3组交替使用。
3、方法及疗程:将药物贴于穴位上,每次贴药1小时,10天贴1次,治疗3个月,共9次。
不良事件及处理方法:可能引起并发症,出现局部皮肤严重红肿、大水泡、溃烂、疼痛,皮肤过敏,低热。
贴药后局部皮肤红肿,可外涂皮宝霜、皮康霜等减缓刺激;皮肤局部水泡或溃烂者应避免抓挠,保护创面或涂搽烫伤软膏、万花油、红霉素软膏等。
皮肤过敏可外涂抗过敏药膏,如症状严重前来医院处理。
三、辨证论治哮喘治疗,应分发作期和缓解期。
发作时治标,攻邪为主,分寒、热而施;缓解期治本,扶正为主,别肺、脾、肾而治。
1、发作期(1)热哮证:呼吸急促,喉中哮鸣,胸高气粗,张口抬肩,痰黄稠胶黏,胸闷烦躁,或发热面赤,口干便秘。
治宜清热化痰,降气平喘。
常用定喘汤加减。
(2)冷哮证:呼吸急促,喉中哮鸣,胸膈满闷如窒,痰白稀或黏,或伴恶寒发热。
苔白,脉浮紧。
治宜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常用射干麻黄汤或冷哮丸加减。
2、缓解期(1)肺气亏虚证:气短声低,咳痰清稀色白,面色淡白,平素自汗,怕风,易感冒。
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虚大。
治宜补肺固卫。
常用玉屏风散加减。
(2)脾气亏虚证:倦怠乏力,食少便溏,面色萎黄,平素痰多。
舌淡胖,苔白,脉弱。
治宜健脾化痰。
常用六君子汤加减。
(3)肾虚证:平素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腰膝酸软。
肾阳虚者则恶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
肾阴虚者则颧红,烦热,汗出黏手,舌红苔少,脉细数。
阳虚者温肾纳气,常用金匮肾气丸。
阴虚者滋肾纳气,常用七味都气丸加减。
【注意事项】1、缓解期应增强体质,参加必要的体育锻炼,提高预防本病的卫生知识,稳定情绪,避免受凉等,预防复发。
2、采用天灸治疗法时,应戒生冷、烟酒、辛辣、海鲜等,贴药当天避免冷水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