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总结复习资料版本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总结复习资料版本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精编版本廖老师整理第一单元一、根底知识。

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适当的空气。

2、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 光、温度、水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3、种子发芽实验中 , 要用放大镜观察绿豆种子 , 测量它们的大小 ,再把它们画下来 , 并用适当的词汇描述它们。

4、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 , 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改变。

说明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5、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6、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7、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8、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9、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 , 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0、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

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局部受到了破坏, 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2、沙尘暴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13、猎隼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二、解释概念。

1、食物链: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 叫做食物链。

2、生产者:食物链中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

3、消费者:食物链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1 / 304、食物网: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物吃掉 , 同一种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 , 生物之种复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构, 叫做食物网。

5、生系:像池塘里的些生物和非生物, 互相作用、互相依存 , 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我可以把它看成一个生系。

一片森林、一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系。

6、生物群落: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的整体, 叫做生物群落。

三、例。

1、植物适境的例子。

答:①香蕉生活在降水丰富的地区 , 所以叶子非常大。

②松生在降水相多的温地区 , 所以叶子成形。

③仙人掌生在干旱的沙漠地区, 所以叶子退化成了叶刺。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如果一部分遭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失去平衡,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食物链通常从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这种关系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2.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3.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里。

4.小草瓢虫蚜虫是生产的是:小草5.种子发芽实验必须要的三个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足够的氧气,种子萌发可以不需要阳光,但是种子生长必须要阳光。

农民伯伯种菜搭建大棚,这是为了控制植物生长所需的温度6.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柑橘不宜在北方栽种,这里起制约作用的主要是温度。

香蕉是阔叶生长在雨林。

仙人掌是刺叶生长在沙漠,松树是针叶生长在山地。

7.制作生态瓶时,放入的生物要保持生物数量和其生活环境平衡。

增加植物,可以为生态瓶提供更多的氧气8.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变化时他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生物和环境是相互影响的。

9.做绿豆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时,对比组与实验组至少用2粒种子,最好是20粒种子。

问答题:1.草原上生活着原狐,猫头鹰,蛇,兔子,田鼠,鸟,青蛙,蜘蛛,蚱蜢,草,庄稼等生物写出三条不同的食物链草蚱蜢鸟田鼠猫头鹰庄稼田鼠猫头鹰原狐庄稼田鼠蛇猫头鹰原狐2.草原上生活着鼠野兔鹰几种动物,他们能组成几条食物链草鼠鹰草野兔鹰第二章光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光传播的速度是每秒约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约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达到地球约8分钟,太阳光在没有碰到任何物体前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皮影戏和手影都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收缩。

2.把红色、黑色、白色三个相同的纸筒放在阳光下,温度上升最快的是:黑色,冬天人们喜欢穿浅色的衣服,夏天人们喜欢穿深色的衣服,这说明阳光带着热量,物体的颜色对于吸收阳光起着一定的作用。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人教版)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人教版)

第一单元认识我们自己单元知识点1.人体的呼吸器官由鼻腔、喉、气管、支气管、肺组成。

2.人体胸腔舒张时气体进入肺部,胸腔收缩时气体排出体外。

3.人体需要氧气,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了,氧气减少了。

4.二氧化碳气体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5.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就是一个人的肺活量。

6.心脏和血管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

7.脉搏是血管有节奏搏动。

8.脉搏与心脏的跳动有关,脉搏的次数与心脏跳动的次数一样。

9.心脏收缩时血液从动脉注射全身;心脏舒张时血液从静脉流回心脏。

10.心脏是人体的动力器官,它的有力跳动使得血液在我们全身循环。

11.人的大脑看上去像一团核桃仁状的豆腐脑,很柔软。

12.人的大脑皮层存在着不同的功能区,如听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等13.颅骨对大脑具有作用。

14.肺、气管、心脏、血管、脑等都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们之间和谐统一,共同完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各项任务。

15.生活中影响我们健康的因素有很多。

例如:睡眠不足问题、吸烟问题、噪声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等。

第三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单元知识点1.古希腊人从进出港船只现象,提出了大地不是平的,而是一个大圆球的猜想。

2.公元前350年前后,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球上地形是一个圆形的事实,做出了“地球是个球体”的推测3.麦哲轮用环球航行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这一伟大猜想的。

4.2003年10月15日,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神州”五号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了14圈。

5.地球表面起伏的形态,就是地貌。

常见的地貌有沙漠、海洋、湿地、山地、平原、高原等。

6.地球的内部结构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组成,它的构造就像一个煮熟了的鸡蛋。

7.地球仪是地球表面的模型。

建立模型是科研的重要方法。

8.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约占71%、陆地约占29%。

9.在地球仪表面,沿东西方向环境地球一周的线叫纬线。

10.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经线。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梳理完整版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梳理完整版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梳理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如果一部分遭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失去平衡,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食物链通常从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这种关系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2.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3.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里。

4.小草瓢虫蚜虫是生产的是:小草5.种子发芽实验必须要的三个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足够的氧气,种子萌发可以不需要阳光,但是种子生长必须要阳光。

农民伯伯种菜搭建大棚,这是为了控制植物生长所需的温度6.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柑橘不宜在北方栽种,这里起制约作用的主要是温度。

香蕉是阔叶生长在雨林。

仙人掌是刺叶生长在沙漠,松树是针叶生长在山地。

7.制作生态瓶时,放入的生物要保持生物数量和其生活环境平衡。

增加植物,可以为生态瓶提供更多的氧气8.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变化时他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生物和环境是相互影响的。

9.做绿豆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时,对比组与实验组至少用2粒种子,最好是20粒种子。

问答题:1.草原上生活着原狐,猫头鹰,蛇,兔子,田鼠,鸟,青蛙,蜘蛛,蚱蜢,草,庄稼等生物写出三条不同的食物链草蚱蜢鸟田鼠猫头鹰庄稼田鼠猫头鹰原狐庄稼田鼠蛇猫头鹰原狐2.草原上生活着鼠野兔鹰几种动物,他们能组成几条食物链草鼠鹰草野兔鹰第二章光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光传播的速度是每秒约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约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达到地球约8分钟,太阳光在没有碰到任何物体前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知识点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知识点

五年级复习知识点1、壶是怎样传热的1.金属丝传热实验步骤:①把金属丝固定在铁架台上;②把涂有蜡(凡士林膏)的火柴粘在金属丝上;③用酒精灯给金属丝加热现象:距离火源最近的火柴最先掉落,然后中间的掉落,距离火源最远的最后掉落。

结论:热在金属中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

2.将蜡均匀涂抹在铁皮上,加热看到的现象:中心加热:蜡从中心向四周融化一端加热:蜡从一端向四周融化。

3. 热在金属中是怎样传递的?(什么是热传导?)答:在给金属加热时,热沿着金属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向温度较低的部分,这种热传递的方式叫做热传导。

4. 容易传导热的物体,是热的良导体。

(比如:铁片、铁棒、铁丝、铜丝等金属物)不容易传导热的物体,是热的不良导体。

(比如:木片、玻璃片、塑料片、瓷片、木棒、塑料棒等)5.锅、壶等用金属制成,原因:金属的导热性能强。

6. 锅铲勺子柄大多用橡胶、塑料、木材、陶瓷制成,原因是:橡胶、塑料、木材、陶瓷是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性能差,不会烫手。

7. 冬天用手摸金属制品比摸木制品感觉更凉,原因是:金属制品导热性能强,容易散热,当手触摸金属制品时,手上的热很容易被传递出去,所以感觉更凉。

2. 水是怎样热起来的1.水的传热实验:材料:烧杯、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黑芝麻(木屑)步骤:①将半杯装有黑芝麻(木屑)的水放在石棉网上②点燃酒精灯,观察现象现象:烧杯中的水上下不停地循环流动。

结论:水是通过热对流的方式来传递热的。

2. 将两个分别装有热水和冷水的小塑料袋同时放入室温水中,现象:热水上升,冷水下降。

3. 将两杯不同温度的水混合在一起,现象:②热水在上,冷水在下:没有明显变化②冷水在上,热水在下:热水上升冷水下降,最后两杯水混合在一起。

4.水是怎样传热的?(什么是热对流?)答:当水的温度上下分布不均匀时,下面较热的水和上面较冷的水之间会发生循环流动,使水的温度逐渐均匀。

这种热传递的方式叫作热对流。

6. 空气如果受热不均,下面较热部分和上面较冷部分也会产生相对流动。

人教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上复习资料

人教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上复习资料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复习资料第一单元1.家庭中经常要烧开水,水烧开后需要保温。

2.物体由于温度差别,会发生热的传递。

在给金属加热时,热沿着金属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

这种传热的方式叫热传导。

3.容易传导热的物体,是热的良导体;不容易传导热的物体,是热的不良导体。

金属材料基本上都是热的良导体;非金属材料很多是热的不良导体。

4.当水的温度上下分布不均匀时,下面较热的水和上面较冷的水之间会发生循环流动,使水的温度逐渐均匀,这种热传递的方式叫做热对流。

5.空气如果受热不均,下面较热的部分和上面较冷的部分也会产生相对流动。

水和空气通过热传导传递的热很少,热对流是主要的传热方式。

6.发出热量的物体是热源。

7.热源可以不依靠任何物体直接向周围“发射”热,这种热传递的方式叫作热辐射。

而热传导、热对流是需要通过固体、液体或气体进行传递的。

8.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9.烧水时,火在壶底加热,过了一会,整个壶身就热了。

壶身是怎样传热的?答:壶身主要是由金属制成的,要研究壶身是怎样传热的,就是研究金属是怎样传热。

火在壶底加热时,热沿着金属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向温度较低的部分,从而达到壶身的传热。

10.烧水时,壶将热传递给了水,壶中的水会全部变热。

11.生活中还有哪些热辐射现象?答:1、当你在火炉边上时,会有灼热感;2、冬天打开电暖气或地暖时,周围温度上升。

12.太阳能可以通过热辐射的方式向外界传递,虽然太阳离我们非常远,但是我们仍能感受到太阳发出的热,我们利用太阳能,可以做许多事情人们利用太阳能将盐田中海水里的水分蒸发,留下粗盐将太阳能聚集起来,可以获得火种,太阳能发电站为共享单车智能锁提供电能小型太阳能电源。

13.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保温?答:1.窗户上安装双层玻璃。

2.许多房屋的墙壁有保温层。

3.冬天,人们传棉袄和羽绒服。

14.生活中有哪些散热的方法?答:1.加快空气的流动。

2.使用热的良导体。

五年级科学上册期末总复习资料(人教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期末总复习资料(人教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期末总复习资料(人教版)第一章:我们的身体1.1 身体结构- 人体由头、躯干、四肢组成- 头部的主要器官有眼、耳、鼻和口- 脊柱的作用是支撑身体,保护脊髓- 骨骼的作用是保护内部器官,使身体保持形态- 肌肉的作用是使身体产生运动,保持体型1.2 身体的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是人的五种感觉- 探究眼的结构和视觉- 探究耳的结构和听觉- 探究鼻的结构和嗅觉- 探究舌头的结构和味觉第二章:生物与非生物2.1 生物和非生物- 生物和非生物有哪些区别- 植物和动物的不同之处- 动物的运动方式- 植物的按需生长特点2.2 生物的繁殖- 植物繁殖的方式:有性繁殖、无性繁殖- 动物繁殖的方式:卵生、胎生、产卵第三章:力3.1 力的引入- 什么是力- 力在生活中的应用3.2 浮力与密度- 什么是浮力- 浮力的应用- 什么是密度-密度的计算公式3.3 摩擦力- 什么是摩擦力- 摩擦力的应用第四章:食物4.1 饮食结构- 营养物质的作用- 食物的分类- 食物的消化吸收4.2 植物的制作食物- 光合作用的过程- 从植物到食物4.3 动物的摄取食物- 动物的消化器官- 消化器官的功能第五章:天文和地理5.1 地球的旋转和公转- 地球的自转、公转- 四季的变化5.2 空气、水和天气- 空气存在的意义- 水存在的意义- 大气对地球的保护和影响5.3 地球的分层- 地球的组成- 地球的分层结构第六章:科学实验6.1 科学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实验中的安全问题- 实验后的处理和探究6.2 探究水的成分- 实验步骤- 实验结果及分析- 实验启示。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科学》五上复习资料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种子发芽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分别是(温度)、(水)、(光)。

2、各种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条件),不同的植物生长的(环境不同),(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是植物生长必备的条件。

3、仙人掌生活在(沙漠里),香蕉生长在我国(南方)。

各种动物都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蚯蚓喜欢在(黑暗)的环境中,蝴蝶多在(白天)活动,蛾多在(夜间)活动,白熊生活在寒冷的(北冰洋),骆驼可以生活在干旱的(沙漠)。

动物在(形态)、(构造)和(习性)上都有它们各自适应环境的本领。

4、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食物链通常是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由多条食物链组成的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如果一种生物的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6、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7、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8、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

(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56)年。

简答:1、种子在发芽过程中都发生了那些变化?答:种子在发芽过程中一般先要出现种子膨大,接着种子破裂之后长出根,最后慢慢长出叶。

2、植物的生长必须具备什么条件?答:有充足的光照,有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复习整理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复习整理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如果一部分遭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失去平衡,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食物链通常从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这种关系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2.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3.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里。

4.小草瓢虫蚜虫是生产的是:小草5.种子发芽实验必须要的三个条件是: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足够的氧气,种子萌发可以不需要阳光,但是种子生长必须要阳光。

农民伯伯种菜搭建大棚,这是为了控制植物生长所需的温度6.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柑橘不宜在北方栽种,这里起制约作用的主要是温度。

香蕉是阔叶生长在雨林。

仙人掌是刺叶生长在沙漠,松树是针叶生长在山地。

7.制作生态瓶时,放入的生物要保持生物数量和其生活环境平衡。

增加植物,可以为生态瓶提供更多的氧气8.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变化时他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生物和环境是相互影响的。

9.做绿豆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时,对比组与实验组至少用2粒种子,最好是20粒种子。

问答题:1.草原上生活着原狐,猫头鹰,蛇,兔子,田鼠,鸟,青蛙,蜘蛛,蚱蜢,草,庄稼等生物写出三条不同的食物链草蚱蜢鸟田鼠猫头鹰庄稼田鼠猫头鹰原狐庄稼田鼠蛇猫头鹰原狐2.草原上生活着鼠野兔鹰几种动物,他们能组成几条食物链草鼠鹰草野兔鹰第二章光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光传播的速度是每秒约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约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达到地球约8分钟,太阳光在没有碰到任何物体前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皮影戏和手影都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收缩。

2.把红色、黑色、白色三个相同的纸筒放在阳光下,温度上升最快的是:黑色,冬天人们喜欢穿浅色的衣服,夏天人们喜欢穿深色的衣服,这说明阳光带着热量,物体的颜色对于吸收阳光起着一定的作用。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梳理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生物群落是自然界中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的平衡和谐整体。

当其中的一部分受到破坏时,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形成了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通常从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消费者是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

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

例如,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中,小草瓢虫和蚜虫生产的是小草。

种子发芽实验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足够的氧气。

种子萌发可以不需要阳光,但是种子生长必须要阳光。

农民伯伯种菜搭建大棚,这是为了控制植物生长所需的温度。

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柑橘不宜在北方栽种,这里起制约作用的主要是温度。

制作生态瓶时,放入的生物要保持生物数量和其生活环境平衡。

增加植物可以为生态瓶提供更多的氧气。

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变化时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在做绿豆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时,对比组与实验组至少用2粒种子,最好是20粒种子。

问答题:1.草原上生活着原狐、猫头鹰、蛇、兔子、田鼠、鸟、青蛙、蜘蛛、蚱蜢、草、庄稼等生物。

以下是三条不同的食物链:草→蚱蜢→鸟→田鼠→猫头鹰庄稼→田鼠→猫头鹰→原狐庄稼→田鼠→蛇→猫头鹰→原狐2.草原上生活着鼠、野兔、鹰等几种动物,它们可以组成以下几条食物链:草→鼠→鹰草→野兔→鹰草→鼠→野兔→鹰第二章光光源是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

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为每秒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约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太阳光在没有碰到任何物体前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皮影戏和手影都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收缩。

在将红色、黑色、白色三个相同的纸筒放在阳光下的实验中,温度上升最快的是黑色。

冬天人们喜欢穿浅色的衣服,夏天人们喜欢穿深色的衣服,这说明阳光带着热量,物体的颜色对于吸收阳光起着一定的作用。

太阳能热水器涂成黑色是为了增加吸热的效果。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汇总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汇总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汇总1、当我们用手提某种物体时,都会感受到物体对手有一个向下的力, 这个力就是重力。

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2、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3、橡皮筋在外力的作用下形状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叫做弹力。

生活中,利用弹力的例子有衣裤松紧带、弓箭、拉力器、弹簧等。

4、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方向与小车行驶的方向是相反的。

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距离越长。

5、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做反冲力。

生活中,利用反冲力的例子有喷气式飞机、火箭、烟花爆竹、鞭炮等。

6、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施加动力;要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必须对物体施加更大的动力;要使运动的物体停止运动,必须对物体停止施加动力。

7、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人们在生活中习惯用克、千克来表示重力和其他力的大小。

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1牛≈100克力8、测量力大小的仪器是弹簧测力计,在生活中常被叫做弹簧秤。

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拉力越大,伸得越长”的原理制成的。

9、物体在运动时,会受到接触面给它的一个阻碍运动的力,这个力叫做摩擦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物体的重量、接触面的大小、运动的方式:滚动还是滑动等因素有关。

10、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运动时的摩擦力小;滚动摩擦力要小,滑动摩擦力要大。

11、静止的小车受到一定大小的拉力就能运动起来,小车失去动力就会慢慢停下来。

拉力越大,小车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速度越慢。

12、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

汽车、自行车刹车都是采用阻止车轮转动的方法使其停下来。

13、运动物体失去动力后自己会停止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docx

人教版五年级全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沉和浮一'填空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不同的物体在水中(沉浮)不同,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3、(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它可以用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改变沉浮.4、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5、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6、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7、(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8、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9、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力(等于)重力,物体就浮在水面上.10、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它物质时,如盐' 糖' 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来.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11、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12、一块木头重5N,小明用了3N的力把木头压入了水中,这时木头受到的浮力是8N.13、橡皮' 小石块' 木块' 泡沫' 回形针等物体,在水中沉的物体有橡皮' 小石块' 回形针,在水中浮的物体有木块' 泡沫.14、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5、一个物体重50g,用弹簧秤测出它受到的浮力是60g,这个物体会上浮.一个物体重100g,用弹簧秤测出它受到的浮力是80g,这个物体会下沉.16、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17、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18、测量比较液体密度的仪器叫比重计.19、科学探究要经历观察' 发现' 推测' 验证的过程.20、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二' 连线淹不死人的湖改变物体的体积钢铁造的轮船改变物体的重量潜水艇改变液体的密度二' 实验题把两个重量相等的马铃薯分别放入甲乙两个水槽中,在甲水槽中马铃薯下沉,在乙水槽中马铃薯上浮,这可能是什么原因?答:两个水槽中的水不一样,一个是清水,一个是浓盐水.你有什么办法让甲水槽中的马铃薯浮起来?答:加食盐.你有什么办法让乙水槽中的马铃薯沉下去?答: 加清水三' 简答四' 1'如何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浮力的大小?答: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第二单元热一'填空1、我们可以通过运动、多穿衣服'晒太阳、吃热的食物等方法来保暖.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2、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3、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4、许多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锐)和(锄)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5、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6、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7、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 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8、(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慢),散热(慢),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热的良导体,导热(快),散热(快).9、同体积的冷水比热水重.10'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11'水在4°c以下是热缩冷胀的.12、钢条' 木块' 空气中,传热性能最好的是钢条,传热性能最差的是空气.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13、有的物体需要散热,这时要尽可能加快热传递,有的物体需要保温,这时要尽可能减慢热传递.二' 选择1、下列哪种现象是液体的冷胀原理造成的.(A)A、水管冻裂B、沸水外溢C、河水结冰2、下列哪种现象利用了气体的热胀冷缩冷胀原理.(B)A、热气球升空B、瘪了的乒乓球烫鼓起来C、气温计液柱上升3、下列物质中,(C)的热胀冷缩本领最弱.A、空气B、水C、铜球4、选出最容易传热的物体(B) . A、玻璃B、铝合金C、瓷5、太阳的热主要是通过(A)的方式传到地球上的.A、辐射B、对流C、传导6、坐在炉子或取暖气旁边,脸立刻感到热,说明热主要是以(A)的方式传播的.A、辐射B、对流C、传导7、下列物体中,热的良导体是(CEF),热的不良导体是(ABD) . A、玻璃B、橡胶C、铜片D、石块E、铝勺F、钙丝8、保温材料能起到保温作用是因为(B) . A、这些材料能生热B、这些材料是热的不良导体C、这些材料是热的良导体9、冬天,我国北方地区房子里的暖气应安装在房间的(C) . A、上方B、中间C、下方10\铜'铁'铝三种金属中传热速度最快的是(A) . A、铜B、铁C、铝三' 判断1、热传导一般是在固体中发生的一种传热方式.(J)2、钢条加热时会伸长变(X)3、所有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X)四' 实验题(一)按实验步骤分析把一个径比铜球直径稍大的带柄环固定好,使铜球放在铜圈上时,铜球能顺利穿过铜圈.移出铜球, 用酒精灯给铜球加热.再将铜球放在铜环上,铜球不能穿过铜环.把铜球浸入冷水中后,再将其放在铜环上,铜球能穿过铜环.这个实验说明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二)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是下沉的,有什么办法让它浮起来吗?方法1:把橡皮泥做成船形.方法2:在水中加盐.五' 简答1、衣服会给我们带来热量吗?如果不会,为什么我们穿衣服会感觉到暖和呢?答:衣服不会给我们带来热量.人们感觉到热是因为热量是人体自己产生的,衣服只是有保温的作用,使温度不会散失,所以我们感觉:到穿衣服会暖和.2、两根电线杆之间的电线,为什么夏季绷得比较松,冬季比较紧?答:电线杆之间的电线,夏季由于热胀变长较松,冬季由于冷缩变短较紧.电线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3、怎样把拧得太紧的瓶盖拧开?答:可以用热水冲瓶盖,因为瓶盖受热,体积变大,就变松了. 4、物体热胀冷缩是怎样引起的?答: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 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人教版五年级全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归纳(-)第三单元时间一'填空1\ (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钟表以(时)' (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1 秒钟),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1分钟).2、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3、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我们古时把一天(一昼夜)分成(十二)个时辰,每一个时辰为现在(两小时),古埃及根据一年(36)个星座在天空的横穿情况将一天划分为(24)个小时,白天(12)个,晚上(12)个.4、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日>)和(圭表)就是根据这种原理制成的(计时器).5、通过一定的装置,流水能够用来(计时),因为(滴漏)能够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为使水金中计时更加准确,我们可以控制滴漏速度.古代的水钟有(受水型)水御和(泄水型)水御.影响水钟计时准确的因素和(盛水容器的形状是否规则)' (滴水的速度是否均匀)有关.虽然像(日唇)'6、(水钟)以及(燃油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时钟, 已经可以让我们知道大概的时间,但是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7、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8、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与(摆锤重量)和(摆幅)无关.9伽利略第一个发现了摆的等时性,惠更斯造出了摆金中.10、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11、摆绳的长度不等于摆线的长度,(摆长)是指从(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12、(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14、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14、古代的人常用光影来计时.15、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物体影子的长短变化是上午:由长变短;下午:由短变长,方向变化是由西向东移动.16、水金中计时的原理是:容器的水面随水的流出而下降,从而测出过去了多少时间.二' 下面是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按步骤将下面的各个环节排序.1、检验成果2、寻找原因3、制定计划4、改进成果5、实施方案6、思考方案6T3T5T1T2T4三' 判断1、我们可以控制摆长,使摆动次数达到需要的次数. (")2、摆金中一分钟摆动30次.(")2、摆长为20厘米的摆比摆长为30厘米的摆,摆动得快.(")4、滴漏实验中,前10毫升水和最后10毫升水滴的速度一样.(V )四、选择1、现代社会计时工具有很多,但计时精确度最高的计时工具是(A) . A、电子钟B、石英金中C、机械金中2、有一个摆金中每天都要走慢几秒钟,要调整它应该(C) . A、每天拨动指针B、增大摆长C、减小摆长五、简答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答: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一'填空1、(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2、(“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3、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4、(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5、(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6、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7、(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8、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经线每隔(15 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9、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10、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11、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一这种现象就是(恒星的周年视差),它证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一年).11' (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 (地轴的倾斜)有关.的直射和斜射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气温)的不同,南北两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12、(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13、(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围.14、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是(倾斜)的.15、(恒星周年视差)是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16、地球在自传的同时还绕着太阳转动,称为地球的公转.18、最先证明地球在自传的天文学家是傅科.19、最初观察到恒星周年视差的科学家是贝塞尔.20、太阳的东升西落' 地球的昼夜交替,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古人观测到不同季节影子有长短变化,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地球的公转.二' 填表题1、地球自转的特点是否围绕地轴自转地地轴是否倾斜地地轴倾斜方向是否变化是是不变2、地球及其运动的特点地球的形状自转的证据自转方向自转周期球形傅科摆自西向东一天3、根据地球的运动完成下表.地球的运动地地球的运动主要有两种形式自转公转对地球两种运动形式的描述:(方向' 方式' 方向' 周期' 特点)绕地轴转动方方向:自西向东周期:24小时一周地地轴倾斜绕绕太阳转动方方向:自西向东周周期:一年地轴倾斜方向不变' 角度大小不变判断地球运动的依据傅傅科摆天体东升西落卫卫星观测恒恒星周年视差星星座季节交替卫卫星观测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昼昼夜四四季' 极昼极夜三' 简答题1、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和学说主要有哪些?答:地心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观点:①地球是球体;②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③所有的日月星辰都绕着地球旋转.日心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观点:①地球是球形的;②地球是运动的,每24小时自转一周;③太阳是不动的,地球围着太阳转.2、四季是怎样形成的?答:地球在公转过程中,由于地轴的倾斜,导致有规律地直射或斜射某一地区,因此气温也有规律地变化,形成四季.3、为什么纽约是白天时,是伎晚?答:因为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一半是白天,背对太阳的一面就是黑夜.和纽约刚好各在一个半球上,而且正好相对,纽约正对太阳时,刚好背对太阳,所以同一时刻,纽约是白天,是夜晚.4、对于北极星“不动”,该怎样解释?答:地球是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在转动,称作地轴.北极星就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这就是北极星“不动”的秘密.4、为什么地球仪都要做成倾斜的样子?答:地球是围绕着一个假想的轴在转动,称作地轴.北极星就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这就是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因此,地球仪也都做成倾斜的样子.。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复习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复习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复习第一单元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第二单元1.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4. 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5. 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6. 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8. 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9. 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12.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13.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14.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1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16.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17.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第三单元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4、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1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都回侵蚀土地.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第四单元1、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2、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离越远;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少;行驶速度越慢;行驶距离越近.3、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4、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5、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6、要使精致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7、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1牛约等于100克的力.8、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中数值.9、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10、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11、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越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重;运动时摩擦力越大;物体轻;摩擦力越小.12、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滑动摩擦力要远远大于滚动摩擦力.13、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总是有摩擦力伴随着.14、自行车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轮胎、脚蹬的表面、刹车橡皮、手柄做成花纹;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轴、中轴、后轴、脚蹬的轴、大小齿轮与链条.15、赛车的设计特点:(1)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2)要设计力量很大的发动机;(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可以使行驶稳定;(4)设计流线型车身;使阻力减到最低.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态系统.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1.草→兔→鹰2.草→兔→蛇→鹰3.草→蝗虫→鹰4.草→蝗虫→蛇→鹰5.草→鸟→蛇6.草→鸟—→蛇→鹰第二单元1.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4.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5.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6.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8.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9.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1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13.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14.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1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16.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17.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18.物体和太阳光垂直时升温快.第三单元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4.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1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来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17.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第四单元1.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或压力.2.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3.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离越远;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少;行驶速度越慢;行驶距离越近.4.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5.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6.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喷气式飞机、火箭、气垫船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7.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8.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1牛约等于100克的力.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9.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10.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11.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12.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摩擦力小.13.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14.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15.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总是有摩擦力伴随着.16.自行车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轮胎、脚蹬的表面、刹车橡皮、手柄(设计花纹或增加压力);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轴、中轴、后轴、脚蹬的轴、大小齿轮与链条(安装滚珠或加润滑油).17.赛车的设计特点:(1)要设计力量很大的发动机;(动力要大)(2)设计流线型车身;使阻力减到最低;(空气阻力要小)(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可以使行驶稳定;(不会翻车).(4)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轮胎不打滑)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期末测试题年级:姓名:得分:一、填空.1.种子发芽的条件是、、 .2.蚯蚓喜欢、的环境.3.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如:、、 .4.光沿传播的.5.地震、火山是地球运动引起的.6.地球内部可分为:、、三部分.7.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叫 .二、判断题.1.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2.1牛排100克力.()3.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4.滚动的物体摩擦力大.()5.土壤中含有水、空气等.()三、回答题.1.什么叫食物链?2.光的传播速度每秒多少千米?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题班级姓名一、填空1、摩擦力的大小可以用________来测量.2、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_________作力的单位;简称________;用字母________表示.3、地球表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4、风化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_________.5、土壤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质的混合物.6、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会影响土壤被雨水侵蚀的程度.7、产生影子需要有三个基本条件:(1)要有________;(2)要有________;(3)要有__________.8、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___________.9、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____________ .10、对于每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一切都是它的环境.环境因素很多;就其性质来说;可以分成非生物因素和 .非生物因素包括_______ 、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包括同这种生物有关系的其他生物.11、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_________ .12、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__________;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_______.13、食物链通常从_________开始;到______________终止.14、地球内部可以分成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三部分.二、选择1、常温下两组相同的种子;一组种子受到光照;加适量的水;另一组种子用纸盒遮住;不受到阳光照射;也加适量的水.这个实验设计().A、是科学的B、是不科学的C、我不知道2、蚯蚓喜欢生活在()的环境.A、黑暗干燥B、阴暗潮湿C、明亮潮湿3、上午8点和下午2点A同一物体的影子().A、长度和方向都不同B、长度和方向都相同C、长度不同而方向相同4、地球上的能量绝大部分来源于().A、太阳B、煤C、石油D、电5、上午某一时刻测量得到一个2米长的竹竿的影子是0.5米;那么6米高的树木的影子应是()米.A、2米B、1.5米C、3米6、用垫圈拉动小车;垫圈越多;小车运动的越().A、快;B、慢.7、用橡皮筋作动力;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越().A、远;B、近.8、用气球驱动小车;气球吹的越大;小车行驶的越().A、远;B、近.9、路面越光滑;小车行驶的越().A、快;B、慢.10、下列物体中;是光源的有();不是光源的有().A、太阳;B、月亮;C、没有点燃的蜡烛;D、点燃了的火柴;E、亮着的电灯三、判断1、飞机在空中飞行时;不存在摩擦力.()2、摩擦力对我们都是有害的;所以我们要尽量减小摩擦力.()3、1牛≈100克的力.()4、动物会有一些独特的习性;跟适应生存环境有关.()5、菊花的地上部分冬季枯死;用种子来延续生命.()6、物体在阳光下的温度与吸收太阳热量的多少没有关系.()7、汽车反光镜是凸透镜;能聚集光线. ()8、阳光的传播路线是不能改变的.()9、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原因.()10、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有的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有的却是一个比较迅猛的过程.()11、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12、流水、风力、海浪、冰川等都会对地表产生侵蚀和沉积作用;并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13、人类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这种改变有时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影响.()14、我国地形是西高东低的.()15、地球表面是崎岖不平的.()四、连线重力海绵被压扁后产生的力弹力物体从滑梯上往下滑时与滑梯接触产生的力反冲力使物体从滑梯上往下滑的力摩擦力放鞭炮时让鞭炮向上冲的力五、实验设计: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土地上有无植物覆盖对侵蚀的影响.我们小组的研究计划1、研究题目:土地上有无植物覆盖对侵蚀的影响2、我们的推测:3、实验方法:4、器材:5、实验组和对照组要控制不同的条件:6、实验组和对照组要保持相同不变的条件:教科版五年级科学试题第一单元1、植物、动物对()有基本的需要.2、(植物)和(动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环境进行选择.不同的()对环境有着自己特有的需要.3、所有的生物都会引起他们所生存的()的变化.4、()、()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5、生物与生物之间是()、()、().6、在一定范围内的生物必须();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7、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和().8、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起()的变化.9、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10、种子发芽需要()、()、()、()等条件.11、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12、香蕉适应()的环境;松树适应()环境;仙人掌适应()环境.13、蚯蚓喜欢()、()的环境.14、像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当环境不适合它们生存时;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同时;动物在()、()和()上都有它们各自适应环境的本领.15、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16、()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17、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18、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19、食物链常从()开始;到()终止.20、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21、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它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22、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他们看成一个();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群落.2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第二单元1、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和().2、像电灯这样可以()的物体叫做光源.3、在光的照射下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大小和光源的()、()、()有关.4、影子的形状和()的形状有关.5、一天中;阳光下的物体的影子会随着太阳的位置的()和()的改变而改变.6、光是()传播的.挡光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造成的.7、光的反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等都是人们对反射原理的运用.8、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和().9、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会聚光线的特性;可以得到()和().这在实际生活中已得到广泛运用.10、物体吸热的本领与()、()以及()有关.11、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12、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13、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的方向相反.14、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15、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17、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18、光()温度就高;光()温度就低.19、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系;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20、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21、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的优点.22、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有关.23、太阳能热水器基本结构由()、()、()、()和()组成.工作原理是利用()吸收太阳光;将光能转化成热能;并通过()将热水储存.24、太阳能集热器去太阳能热水器接收太阳能量并转换为热能的()和().。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资料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资料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资料知识点一:物质的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物质是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

- 固体的特点是形状不易改变,质量不变,可以通过加热或加压来改变其状态。

- 液体的特点是形状不固定,质量不变,可以流动。

- 气体的特点是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可以自由扩散。

知识点二:物质的变化包括溶解、蒸发和凝结- 溶解是指固体溶解于液体或液体溶解于液体的过程,产生溶液。

- 蒸发是指液体变为气体的过程,一般需要加热才能发生。

- 凝结是指气体或液体变为固体的过程,一般需要散热才能发生。

知识点三: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空气是地球周围的气体层,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 氮气占空气的大部分,约占78%。

- 氧气占空气的一小部分,约占21%。

- 空气的质量和重量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 空气有压强,压强随着海拔的提高而减小。

知识点四:水的性质和用途- 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也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 水的性质包括无色、无味、无臭、可溶解物质和能溶解许多物质等。

- 水的用途包括饮用、洗涤、种植、发电等。

知识点五:水的循环过程- 水的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在地表、大气和地下不断转换和流动的过程。

- 水的循环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水四个主要过程。

- 蒸发是水从水体变成水蒸气的过程。

- 降水是水蒸气在大气中冷却凝结成水滴或冰晶体,落到地面的过程。

- 地表径流是指雨水流到地表上的河流、湖泊和海洋的过程。

- 地下水是指渗入土壤和岩石中的水分,形成地下水库。

知识点六:环境保护和节约用水- 环境保护是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行为。

- 节约用水是指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避免浪费。

- 我们应该珍惜水资源,减少用水量,保护环境。

以上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的知识点复习资料。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资料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资料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资料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总复习资料一第一单元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1、草→兔→鹰2、草→兔→蛇→鹰3、草→蝗虫→鹰4、草→蝗虫→蛇→鹰5、草→鸟→蛇6、草→鸟—→蛇→鹰第二单元1.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 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

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1、光是我们能够看到周围一切的原因。

2、能够发光并正在发光的物体被称为光源,例如太阳、蜡烛、灯泡、萤火虫和发光鱼等。

3、不能自己发光但能反射其他物体的光的物体不是光源,例如月亮、汽车后视镜和鲜花等。

4、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5、夜空中的星星大多是恒星,能自己发光,但有些是行星,不能自己发光,只能反射太阳光。

6、太阳和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很强,不能直接用肉眼看,会对眼睛造成伤害。

7、没有处在发光状态的物体不是光源,例如没有通电的电灯和没有点燃的蜡烛。

8、我们看到物体的方式是通过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

9、夜视仪可以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在“黑暗”环境中看到物体。

10、我们能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而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11、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手电筒和激光笔的光束可以说明这一点。

12、通过实验可以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要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

13、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14、光能穿过透明物体如玻璃,能看清玻璃前方物体的细节;半透明物体如纸,不能看清前方物体的细节;不透明物体如书,不能穿过光,不能看到前方物体。

15、光照射烟雾会产生散射现象,使得光线变得模糊。

1.在水槽中点燃线香,让烟气充满水槽,用激光笔照射可以看到直线光束,证明光沿直线传播。

2.烟气阻挡了部分光并将一些光反射到人眼中,所以我们看到了直线光束。

烟气越多,反射的光就越多,光束就越清晰。

3.不能用激光笔照射眼睛。

4.光能穿过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但不能穿过不透明物体。

5.日食:月球挡住了太阳光,形成日食。

6.月食:地球挡住了太阳光,形成月食。

7.光由空气垂直射入水中,传播路线不变。

8.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路线发生变化,这是光的折射现象。

9.铅笔在水中折断,是因为光发生了折射现象。

人教版科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人教版科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人教版科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人教版《科学》五上册复资料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2、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3、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4、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如(空气)、(水)、(空间)和(食物)等。

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6、(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7、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食物链通常是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8、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如果一种生物的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9、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10、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1、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2、食物链上的各种生物(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环扣一环。

如果某一环节发生(故障),链条就失去整体性,生态系统就会(发生紊乱)。

13、世界上第一个天然保护区——(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1872年3月1日)作为第一座国家公园由XXX建立。

14、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五上复习资料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种子发芽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分别是(温度)、(水分)、(空气)。

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2、各种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不同的植物生长的(环境不同),(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是植物生长必备的条件。

3、仙人掌生活在(沙漠里),香蕉生长在我国(南方)。

各种动物都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蚯蚓喜欢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中,蝴蝶多在(白天)活动,蛾多在(夜间)活动,白熊生活在寒冷的(北冰洋),骆驼可以生活在干旱的(沙漠)。

动物在(形态)、(构造)和(习性)上都有它们各自适应环境的本领。

4、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食物链通常是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由多条食物链组成的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如果一种生物的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6、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7、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8、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

(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56)年。

种子在发芽过程中都发生了那些变化?答:种子在发芽过程中一般先要出现种子膨大,接着种子破裂之后长出根,最后慢慢长出叶。

2、植物的生长必须具备什么条件?答:有充足的光照,有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

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答:我们应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放牧适量的牛羊,不捕杀野生动物和乱挖珍贵植物,努力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谈谈动植物的关系。

答:动植物的生长都离不开阳光、温度和水这三个基本条件,它们有密切的关系,植物是食物链的第一层次,动物中的食肉动物是食物链的终止。

4.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1、草→兔→鹰2、草→兔→蛇→鹰3、草→蝗虫→鹰4、草→蝗虫→蛇→鹰5、草→鸟→蛇6、草→鸟—→蛇→鹰第二单元:光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并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日光灯、太阳、手电、蜡烛、萤火虫)等都是光源。

2、从不同的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挡光物和屏幕)。

一天中影子最长的时间是(早晨和傍晚),最短的时候是(中午)。

古代的人们曾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来计时。

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

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3、光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光传播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4、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

反射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在生活中人们对光的反射的运用的例子有(汽车反光镜)、(医生用的额镜)、(潜望镜)等。

5、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人们发现(凸透镜)和(凹面镜)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6、物体的吸热本领与(物体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以及(阳光的照射角度)有关。

不同颜色的纸,吸热的本领(不同);(深)色物体吸热快。

.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物体和太阳光垂直时升温快。

7、深色的物体(吸热)的本领强,(反光)能力弱,浅色的物体(吸热)的本领弱,(反光)能力强。

8、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

太阳能热水器(方便、快捷、卫生、省力、省能源)。

9.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

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0. 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11.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

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答:因为光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安上灯罩后,灯罩把向上传播的光反射到下面,提高了光的利用率。

为什么教室的墙壁多粉刷成白色?答:因为白色的物体比黑色的物体反光能力强,所以教室的墙壁多粉刷成白色,这样易于反光,使教室更加明亮,学生看书不伤眼睛。

说说光的强弱与温度有什么关系?答:光越强,温度越高,光越弱,温度越低。

在寒冷的冬季和炎热的夏季里我们一般选择什么颜色衣服,为什么?答:在寒冷的冬季我们选深颜色的衣服,在夏季选择浅颜色的衣服,这样冬季不冷夏季也不会热,因为深色吸收热量多。

我们设计的太阳能热水器怎样升温和保温?答:①把瓶子支起来,背面用锡纸反光;②对着光的一面用透明塑料布盖住;③盒子可以改变角度;④盒子及里面涂成黑色。

各种物体的反光情况有什么不同?答:表面平的物体能把照射的光集中反射到一个方向,因此看起来表面是亮晃晃的,表面不平的物体也能反光,但反射光是分散的,向着各个方向,看起来表面并不是亮晃晃的。

请你根据光的传播路线,解释影子产生的现象。

答:直线传播的光被遮光物挡住,从而在物体的背面形成影子,光照射角度不同,影子的形状就不同。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极其变化1、地球的从内到外可以分成(地核)、(地幔)、(地壳)三部分,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有时出表现为极其缓慢的变化。

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

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2、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是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3、土壤是(小石子)、(沙)、(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其中,(腐殖质)和(盐分)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

(腐殖质)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能使土壤变得肥沃,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

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

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

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4、地球表面有(高原)、(高山)、(盆地)、(平原)、(河流)等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5、峰峦高耸,地势崎岖的是(高山),海拔不高,山顶浑圆的是(山丘),低平而宽广的是(平原),周围有山地、高原环绕,中间地势较低的是(盆地)。

6、在地形图上绿色往往表示的是(平原),蓝色表示的是(海洋或湖泊)。

7、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是(沙砾),其次是(沙),接着是(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

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

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8、影响侵蚀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植物的覆盖程度)、(降雨量的大小)等。

保护森林退耕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10、雨水和径流会把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

为了保护家园,人们想办法尽可能地(减少侵蚀)。

11、在河流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过程中,上游河床往往布满了(大石头),中游河床堆积了很多的(鹅卵石),下游河床堆满(细沙)。

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

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

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在河流的中上游流水作用以(侵蚀)为主,将高山切割成峡谷。

在下游以(沉积)为主,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的地形往往是(平原)。

河流的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来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12、自然的力量能引起土地侵蚀和沉积是除了流水以外,还有(风)、(冰川)、(海浪)重力等。

13、把土壤放入水中,发现水中有气泡,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搅拌后,让它慢慢沉淀,发现泥土中颗粒大的沉降速度越(快)。

把沉积物的上层抹在手上,感觉很细腻,那是(黏土)。

答: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这些泥土又会沉积下来。

河床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卵石是怎样形成的?答:河道上游的高山的岩石,在长期风化作用下,产生很多裂缝,甚至崩塌,滚落到河道中,在河水中岩石受到河水的冲刷,互相摩擦、碰撞,慢慢地就形成卵石。

雨水是怎样侵蚀地面的?答:雨点降落时的力量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哪些因素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答:流水、冰川、风、波浪、重力、火山、地震等自然力量。

为什么植物在土壤上能生长,而在沙漠上不能生长?答:植物之所以能在土壤上生长,是因为土壤能及时供给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空气和营养。

而沙漠主要由沙粒构成的,虽然空气充足,但存不住水,既干燥又缺营养,因此植物在沙漠上不能生长。

第四单元:运动和力1、当我们用手提某种物体时,都会感受到物体对手有一个(向下)的力, 这个力就是(重力)。

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2、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3、橡皮筋在外力的作用下形状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叫做(弹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