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量定理教学设计分析
高二物理《动量定理》微课教学设计(最新5篇)
高二物理《动量定理》微课教学设计(最新5篇)高二物理《动量定理》微课教学设计篇一一、设计思想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引导→探究”模式进行教学。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在教师合理、有效的引导下进行高效率学习,以充分体现探究的过程和实现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
为此本人在下面的三方面进行了尝试。
1.变演示实验为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材上“鸡蛋落地不破”为课堂演示实验,本人在教学中将其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课前设计各种不同的方法举行“鸡蛋落地不破,看谁举得高”设计比赛,在课堂上演示。
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2.设计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中在讲完“动量定理”时,让学生动手做这样一个小实验,如:课本上提到的“缓冲装置的模拟”,以加深对动量定理的理解。
本人在教学过程的一开始就让同学两人一组做实验:“在课桌边上放一张纸,再在纸上放一块橡皮(或钢笔套),请同学做一个实验,把纸从橡皮(或钢笔套)下拉出,但不能把橡皮(或钢笔套)拉落下。
边做边思考,怎样做才能完成这个实验,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通过实践,充分体验纸对橡皮(或钢笔套)摩擦力的作用时间对其运动状态改变的影响。
3.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感受和体验动量定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要求。
二、课前准备课前布置思考题:一个质量为60g的鸡蛋,从3高处落到水泥地面上,要求着地后完整无损。
请你设计一种可行的方案,并能演示。
其理论依据是什么?能否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加以论证呢?三、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会用动量定理解释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动量的概念,掌握动量的计算公式。
2. 让学生了解动量定理的内容,理解动量定理的意义。
3. 培养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量的概念及计算公式2. 动量定理的内容及意义3. 动量定理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动量的概念及计算公式2. 动量定理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动量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动量定理的内容和意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动量定理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交通事故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动量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新课:讲解动量的概念、计算公式,动量定理的内容和意义。
3. 案例分析:分析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碰撞、爆炸等。
4. 讨论:让学生探讨动量定理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引导学生思考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局限性。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反馈。
六、教学活动设计1. 互动提问:在讲解动量定理之前,先向学生提问:“什么是力?力是如何作用于物体的?”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和作用。
3. 案例分析: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碰撞和爆炸案例,让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进行分析,并提出问题:“在这些情况下,动量如何守恒?”、“如何计算碰撞前后的动量?”4. 问题解决: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他们运用动量定理进行解决。
例如:“一辆车以60 km/h的速度撞上了一棵树,乘客在车内受到多大的冲击力?”5. 互动提问:在讲解动量定理的应用时,向学生提问:“动量定理在工程和科学研究中有哪些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动量定理的实际意义。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问题解决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评估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他们对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教案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动量的概念,掌握动量的计算公式。
2. 让学生掌握动量定理,了解动量定理的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量的概念及计算公式2. 动量定理的内容及公式3. 动量定理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动量的概念,动量定理的公式及应用。
2. 难点: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动量定理的内容及应用。
2. 利用物理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动量变化。
3. 通过典型例题,分析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初中物理中关于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与物体动量的关系。
2. 新课:介绍动量的概念,讲解动量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动量的性质。
3. 动量定理:讲解动量定理的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动量定理的公式及应用。
4. 动量定理的应用:分析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碰撞、爆炸等现象。
5. 巩固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动量定理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动量概念和动量定理的理解程度。
2. 练习解答:检查学生作业中动量定理应用题目的解答情况。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动量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全面,难易程度是否适中。
2. 反思教学方法:评估问题驱动法和实验教学法的效果,探讨改进方法。
3.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八、拓展学习1. 动量守恒定律:介绍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应用。
2. 动量与动能的转换:讲解动量和动能之间的关系,分析转换过程。
3. 动量定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举例说明动量定理在工程、体育等领域的应用。
九、课后作业1. 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
“动量定理”探究式教学设计
“动量定理”探究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动量定理的内容,能够推导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知道动量定理的适用条件,能用动量定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会应用动量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经历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动量定理的内容和表达式。
动量定理的应用。
2、教学难点动量定理的推导过程。
用动量定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动量定理的相关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讲授法讲解动量定理的概念、表达式和适用条件,使学生对动量定理有系统的认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与动量定理有关的现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练习法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动量定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生活中与碰撞有关的图片或视频,如运动员接球、汽车碰撞测试等,引导学生思考碰撞过程中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与力的作用之间的关系。
提出问题:在这些碰撞现象中,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2、实验探究实验一:探究动量的变化与力的作用时间的关系实验器材:气垫导轨、滑块、光电门、数字计时器、砝码、弹簧测力计等。
实验步骤:1、将气垫导轨调至水平,把滑块放在导轨上,连接好光电门和数字计时器。
2、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滑块,使滑块在导轨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记录拉力 F 和通过光电门的时间 t。
3、在滑块上增加砝码,重复上述实验,记录不同质量 m 下的拉力F 和时间 t。
4、分析实验数据,探究动量的变化Δp 与力的作用时间 t 的关系。
实验二:探究动量的变化与力的大小的关系实验器材:斜面、小车、木块、刻度尺、天平、砝码等。
教学设计10:16.2 动量和动量定理
16.2 动量和动量定理一、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的要求:理解动量和冲量的概念以及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及计算简单问题。
2、本节内容在物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本节内容是牛顿第二定律的进一步展开。
它侧重于力在时间上的积累效果,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路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类的问题。
所以动量定理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活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在高一时,学生已经掌握了牛顿第二定律,动力学分析方法,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相关内容,这些知识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此外,经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建立起一定的实验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而且还掌握了通过建立物理模型探究物理现象的方法。
这也是本节所要强调的、学习和研究动量定理的方法。
由于学生具有这样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物理思维与方法,再加上他们对未知新事物有较强的探究欲望,所以要掌握动量定理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量的概念,知道动量和动量变化均为矢量,会计算一维情况下的动量变化。
(2)理解冲量的概念,知道冲量是矢量,掌握冲量和动量变化的关系。
(3)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掌握其表达式。
(4)能运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计算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观察、总结的能力;(2)引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在过程中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自然科学规律发展的深远意义及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2)通过实践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通过动量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推理方法。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动量和冲量概念的理解。
(2)动量定理的推导和对动量定理的理解;(3)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生活现象和相关计算。
1.2动量定理+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1.2《动量定理》教学设计(1 课时)1. 教学分析:《动量定理》是《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选择性必修1 课程中“动量与动量守恒定律”主题下的内容。
课程标准要求为:理解冲量,通过理论推导,理解动量定理,能用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关于动量定理,教材先考虑物体碰撞时受到的力为恒力的情况,将牛顿第二定律作为学生新知识的“增长点”,引导学生推导其基本表达式,再通过“微元法”将动量定理的适用范围从恒力过渡到非恒力,最后介绍生活实例来帮助学生认识动量定理的实际应用。
该节教材直接引入了“动量”和“冲量”的基本概念,并没有创设具体的物理情境或物理模型去引发学生的思考,会使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不深刻,且不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教材在推导出动量定理基本表达式之后缺少验证动量定理的物理实验,不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动量定理是解决力学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尤其是处理碰撞和打击类问题。
同时,动量定理与我们的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有着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
2.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动量概念,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等,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学生对于动量、冲量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动量定理的应用方面存在一定困难,例如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因漏掉某个力而导致分析物体合外力冲量出现错误等。
高二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其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为依托,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参与利用动量定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加强学生思维由形象到抽象的过渡。
3. 学习重点:冲量概念、动量定理的含义;动量定理表达式中矢量符号的转换。
4. 学习难点:变力作用下的动量定理的推导。
5. 开放性学习环境:本节课利用小组合作式桌位排列,每组六人共计六组,教学上采用PPT 课件、视频资源、篮球、演示实验、验证动量定理实验等教学资源。
1.2动量定理 (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1.2动量定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1.1 理解冲量和动量。
通过理论推导和实验,理解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能用其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知道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适性。
教材通过物体在恒力作用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这一特例,运用演绎方法推导出动量定理。
动量定理不仅适用于恒力情况,而且适用于变力情况,正因为适用于变力情况,它才有广泛的应用。
不过,因其理论推导较难,在中学阶段不宜要求过高,教材用积分的思想(在物理必修课程中曾有所渗透)进行了定性的说明。
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便于他们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来处理问题。
在变力的情况下,动量定理公式中的作用力应理解为变力在作用时间内的平均值。
二、学情分析1.学生刚刚接触了动量的概念,此时为其提供相关的生活实例,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生渴望通过学习、应用物理知识,来解释、解决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从而收获成就感和满足感。
2.学生已经掌握了力、加速度、动量、牛顿第二定律等知识基础,具有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能够通过简单的建模来解决问题。
但面对复杂情境,学生还是有较大的困难。
3.动量定理具有矢量性,使用过程各物理量方向需要进行统一的规定,这与学生原有的习惯略有不同,给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解决问题带来困难。
三、教学目标(一)物理观念1.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经历冲量和动量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解冲量、动量和动量变化量等概念;2. 通过对动量定理的学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观。
3. 理解动量以及动量的变化,会计算一维问题中的动量变化;4. 理解冲量概念,理解动量定理及其表达式;5. 理解动量与动能,动量定理与动能定理的区别。
(二)科学思维通过对动量定理的理论推导,理解动量定理,并能用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科学推理能力;(三)科学探究通过验证动量定理等实验,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收集证据、解释交流等能力。
四、教学重与难点教学重点:动量定理的推理和运用动量定理解决问题教学难点:动量定理的矢量性五、教学资源实验器材:鸡蛋、海绵、轨道、小车、光电门和数字计时器、自制碰撞实验装置等多媒体资源:实验视频、多媒体课件六、方法与策略本节主要采用基于大单元教学下的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法,具体教学法有:问题引导、实验探究、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讲授与评价等。
《第一章 2 动量定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动量定理》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动量定理的基本概念和物理意义,能够理解动量变化与作用力及作用时间的关系,并能通过具体实例应用动量定理进行计算和分析。
通过教学,期望学生能够形成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动量及动量定理的定义与物理意义;2. 动量定理的数学表达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动量定理中力与时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将动量定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使其能够自主分析并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准备:高中物理教材、投影仪、白板及相应教学软件等;2. 知识点前置准备:回顾力学基本概念和运动定律等相关知识,为学习动量定理打下基础;3. 学生分组准备:将学生分成小组,以便于课堂讨论和合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知首先,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回顾前一天学到的知识点,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入来启发学生思考,然后开始逐渐引导到本节课的主题——动量定理。
老师可以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当我们在踢足球时,为什么踢得越用力,球就飞得越远?这其中隐藏着什么样的物理规律呢?”二、新课内容展示1. 理论讲解老师首先需要详细讲解动量定理的定义、公式及其物理意义。
在讲解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图示和实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同时,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动量定理与之前学过的力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实验演示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动量定理,老师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演示。
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小球在斜面上滚动的情况,或者用气垫导轨进行碰撞实验。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动量定理的应用。
3. 案例分析老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的物理问题,如碰撞问题、动量守恒问题等,进行详细的解析和讲解。
在分析过程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小学生认识动量定理的课堂教案设计
小学生认识动量定理的课堂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动量的概念及其守恒定律;2.掌握动量的计算方法;3.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1.动量的概念及公式2.动量的计算方法3.动量守恒定律的说明及应用三、教学重难点1.理解动量与质量、速度的关系;2.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意义;3.掌握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进行问题求解。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于动量的概念及公式进行讲解,并结合图表等进行说明。
2.演示法:通过模拟实验或实际示范,让学生看到动量转移的过程,进一步理解与掌握概念。
3.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动量的变化,更加深刻掌握动量守恒定律。
4.课堂互动法: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举一些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动量。
例如:小球投出、小车撞击等情景,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的产生及原因。
2.讲解讲解动量的概念及公式,强调动量与物体速度和质量的关系,并列出动量计算的公式,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计算练习。
3.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动量守恒定律。
实验过程:准备两个大小不同的小车,并分别装上刚性底座以保证稳定性。
将两车放在同一平面上,将较大的车开到一定速度后,与较小的车面对面碰撞。
观察碰撞前后,两车的速度变化及反弹的情况,引导学生思考此次碰撞是否满足动量守恒定律。
4.课堂互动通过提问、互动形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例如:小车碰撞时,动量的变化是否满足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在物理世界中有哪些应用?等问题。
5.练习通过简单的例题,让学生进行练习,提高学生的掌握能力。
六、总结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强调动量的概念及其守恒定律在实践中的重要性。
七、教学评价教学结束后,可以通过考试、实验操作及交流发言等方式进行学生的评价,对于学生的错误应做正确的指导,并就教师本次教学的不足应尽快改进。
2024最新-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定理》教案(精选5篇)
动量定理教案《动量定理》教案(精选5篇)动量定理是动力学的普遍定理之一。
相信大家比较陌生的呢,它是一个科学定理。
动量定理教学设计,我们来看看。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下是美丽的小编帮大伙儿找到的《动量定理》教案(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二物理《动量定理》微课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对动量定理的探究过程,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和讲解,得到动量定理解题的方法和步骤。
3.能够应用动量定理处理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交流、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动量定理的推导以及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理解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如何正确应用动量定理分析打击和碰撞这类短时间作用的力学问题。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创设实验情景)【问题一】演示:在地板上放一块海面垫,尽可能把鸡蛋举的高高的,然后放开手,让鸡蛋落到海面垫上。
首先让学生猜想可能出现的现象。
实际操作:观察到鸡蛋并没有被打破。
引入:鸡蛋从一米多高的地方落到海面垫上,鸡蛋却没有打破,为什么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问题二】(情景暗示创设问题情境)我们在上节课知道,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新的物理量来研究运动物体对外界的作用效果:p=mv.某时刻物体有一个速度,对应有一个动量。
如果说物体速度发生了变化,那么动量也会发生变化:=p`-p=mv`-mv那么我们是不是要问了:一个运动的物体,它的动量为什么会变化呢?这个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动量定理说课稿(精选6篇)
动量定理说课稿(精选6篇)动量定理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章讲述动量的概念,并结合牛顿定律推导出《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动量定理》体现了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
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的问题。
这一章可视为牛顿力学的进一步展开,为力学的重点章。
《动量定理》为本章第二节,是第一节《动量和冲量》的延续,同时又为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在本章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同时《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本节教学重点:(1)动量定理的推导和对动量定理的理解;(2)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一维情况下的定量分析。
3.教学难点:动量定理的矢量性,在实际问题中的正确应用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量定理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传感器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学习用动量定理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质疑、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索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2)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3)关心国内、国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高一学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
补充录像资料以及瓦碎蛋全的演示实验、模拟建筑工人安全带的演示实验录像:排球击球动作要快、铸铁打磨时速度要快;篮球接球手臂后缩、跳高运动员落地垫厚垫子、体操运动员落地都要屈膝,图片:“勇气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过程的一组图片,易碎品运输过程。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优秀5篇)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优秀5篇)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动量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掌握动量的定义式和单位。
2.掌握动量定理的内容、表达式及其矢量性,理解动量定理的物理实质。
3.能够运用动量定理分析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物理建模能力。
4.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动量的概念及定义式。
动量定理的内容、表达式及矢量性。
教学难点:运用动量定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动量变化与力的冲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学生预习材料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一段运动员踢足球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球的'运动状态变化,提问:“是什么改变了球的运动状态?”引出力的作用效果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关系。
复习旧知:回顾牛顿第二定律(F=ma),强调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引入新课:当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除了考虑力、加速度、时间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动量,它描述了物体运动的“量”的方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动量和动量定理。
二、讲授新知1.动量的概念定义: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称为物体的动量,用字母p表示,即p=mv。
物理意义:动量反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量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重要物理量。
单位:千克·米/秒(kg·m/s),是矢量,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举例说明:不同物体在同一速度下的动量比较,同一物体在不同速度下的动量变化。
2.动量定理内容:物体在一个过程始末的动量变化量等于它在这个过程中所受力的冲量。
表达式:Δp=F·t(其中Δp为动量变化量,F为合外力,t为时间,注意矢量性)。
讲解动量定理的推导过程(简要),强调冲量是力与时间的乘积,也是矢量。
举例说明:利用动量定理分析小车碰撞、人走路等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三、巩固练习例题解析:选取几道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物理过程,运用动量定理求解。
教学设计3:1.1-1.2 动量 动量定理
1.1-1.2 动量动量定理【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经历两个物体碰撞前后会不会有什么物理量保持不变的猜想过程。
2、理解动量和动量的变化,会正确计算做一维运动的物体的动量变化。
3、知道冲量的概念,知道冲量是矢量。
4、知道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掌握其表达式。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实验的理论探究与操作技能,特别是数据采集和分析的技能。
2、了解物理学中动量概念的建立过程。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碰撞、缓冲等生活中的现象。
4、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说明说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经历寻求碰撞中“不变量”的过程,领会实验的基本思路,感悟自然界的和谐与统一。
2、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的意识。
3、有善于发现问题的精神,并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明白只有勤奋努力才可能有丰硕的收获。
【重点难点】1、理解一维碰撞。
(重点)2、理解动量和动量的变化。
(难点)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碰撞、缓冲等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4、理解动量和动能、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的区别。
(难点)【教学准备】课件、滑轨、光电门、小车(2辆)、挡光板、天平【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引入课程】用两根长度相同的线绳,分别悬挂两个完全相同的钢球A、B,且两球并排放置。
拉起A球,然后放开,该球与静止的B球发生碰撞。
可以看到,碰撞后A球停止运动而静止,B球开始运动,最终摆到和A球被拉起时同样的高度。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二、讲授新课:1、寻找碰撞中的不变量【教师引导】从实验现象中似乎可以得出,碰撞前后两球速度之和是不变的。
那么所有的碰撞都有这样的规律吗?【演示】质量不同小球的碰撞将上面实验其中一个球换成质量较大,大小不变的小球,用手拉起小球至某一高度后放开,撞击静止的B球。
我们可以看到,碰撞后B球获得较大的速度,摆起的高度大于小球被拉起时的高度。
结论:碰撞前后两球速度之和不相等。
最新版-高中物理动量定理教案(优秀4篇)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教案(优秀4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一高三复习到五月份,基本结束了前两轮的复习。
但是学生在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时依然存在若干问题。
比较突出的问题有:弄不清楚守恒过程和不能正确的选择研究对象等。
学生屡屡出现类似问题的背后其实是忽略了守恒条件所造成。
当然学生在审题中不能正确的挖掘出隐含条件也是失分的主要原因。
如何解决这一现象呢?我做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一.回归课本,指导学生进行弹性碰撞特点的理论推导。
本环节中强调守恒条件以及对弹性碰撞特点的理解。
二.归纳试题类型,找到解题模型。
主要选择子弹模型、木板滑块模型、滑块碰撞模型、微观粒子碰撞模型、微观粒子衰变模型。
采用讲一题练一题的方法,让学生熟悉这几个模型的解题思路和题中常见的隐含的条件。
为学生解决类似题型打好基础。
三.针对多过程的运动模型,引导学生做好运动分析,逐一过程利用守恒条件分析研究对象是否动量守恒。
四.针对多物体多运动过程模型,引导学生做好受力分析,运动过程分段处理,围绕守恒条件逐一分析所选定的研究对象是否守恒。
本教学设计的优点在于由易到难,由特殊模型到一般模型,从常见问题到复杂问题。
也很好的展示了利用守恒条件为解题起点,展开解题过程的示范。
通过多次训练能够有效的解决学生挖掘不出常见隐含条件和弄不清守恒过程的问题。
动量守恒定律教学反思篇二每学期举行一次教学开放活动,已成为我校教育教学的传统贯例,很好的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教学研究长足发展。
本次观课议课活动安排在高二年级组进行,由汪梦洁老师和孙正老师上同课异构课《动量守恒定律》,物理教研组全体老师参与听课、议课。
本人把听课议课的一些不成熟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以人为本在听中教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学生,所有的教学活动实施应围绕学生展开,以人为本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
故评价一节课成败的核心标准是以学生为基准,看老师的教学是否以学生为主体,看老师在课堂上是否关心人、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满足人。
动量定理教学设计[5篇材料]
动量定理教学设计[5篇材料]第一篇:动量定理教学设计动量定理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分析“动量定理”一节是学生学习了动量、冲量、牛顿第二定律,以及运动学公式基础之上,以日常生活现象为依托,运用由特殊到一般的科学抽象法,得出动量定理的实质.它是进一步学习“动量守恒定律”的基础,所以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动量定理的导出,以及动量定理的应用.二、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分析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学习新知识前,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学习“动量定理”这一节应具备的基础知识:掌握动量,冲量基本概念,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等.高中生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教学中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为依托,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为此,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呈现出生动直观的实验现象,列举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通过多媒体展示有关现象,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教学设计说明教学任务分析与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②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用于变力.③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问题.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动量定理的探究,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认识物理模型在物理学中的应用.②通过动量定理的定量讨论,增强学生应用数学方法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的意识.②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团队意识.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能够通过物理现象,抽象为物理模型,利用旧知识得出新结论,是探究物理的基本方法,所以在本节教学中,要把动量定理的导出定为本节教学重点.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以前学习过动能定理,因为动能定理不涉及方向.受动能定理的影响,他们普遍会感到动量定理的矢量性有些困难.所以把本节课难点定为动量定理的矢量性.五、教学过程(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究动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事件1 通过图片,视频,应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一组图片.事件2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这些视图首先想到的是力对物体作用了一段距离,没有想过同时力对物体也作用了一段时间.教师回放,让学生体会铅球的抛出过程,以及物体下落的过程确实力需要作用一段时间,此时教师提问:物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时候可能有些学生想物体的速度发生了变化,物体的动能发生了变化,物体的动量发生了变化.教学设计说明事件1中,笔者选取了几个力作用力相对较长的例子,与传统的碰撞,打击类例子作用时间较长的例子不同,笔者认为,采用作用时间较长的例子更容易让学生体味出力作用时间的效果,再次,笔者选取的三个例子都是初动量与末动量方向相同的例子,初学者更容易接受,综合以上两点也更容易帮助学生从实际现象抽象为物理模型,从而为“动量定理”的导出作准备.(2)建立模型,导出公式事件3 教师播放几副视图时,让学生近一步观察比较各个实验现象.事件4 抛铅球的过程中,推冰块的过程中,物体下落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物体都要受到合外力的用,这样可以把问题抽象为F 合作用到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上,此图可以投影到屏幕上.事件5 动量定理的导出――教师引导学生,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力F合作用必定满足牛顿第二定律,(此公式亦投影到屏幕上)再次引导学生:由运动学公式导出F合=ma.教学设计说明观察日常生活现象,由物理现象建立物理模型,运用物理知识得出结论,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3)分析公式,突破难点事件6 师生共同讨论公式的物理意义,等式左边为合外力对物体的冲量,等式右边第一项是物体末状态的动量,第二项是初状态的动量,即等式右面是物体动量的改变量.师生达成共识:合外力对物体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改变.这样事件2中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即力对时间的作用效果将导致物体动量改变.事件7 突破难点,再次回放抛铅球,推冰块,下落的物体的例子,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物体合外力冲量的方向,再找出物体动量改变量的方向,比较二者发现它们的方向是相同的.此时教师再放几个别的视图,使学生观察到与已有经验矛盾的结果,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时候教师再仔细的引导学生分析足球受合外力冲量的方向以及足球动量改变量的方向,发现它们也是同方向的,所以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物体动量改变量的方向与合外力冲量的方向相同.事件8 在幻灯片上放一段生活中的场景,两只鸡蛋从相同的高度下落,一个落到海绵上,一个落到硬板上.利用做好的视频,分析鸡蛋从接触海绵到海绵压缩到最大位置,海绵的形变不断发生变化,这样大部分学生意识到鸡蛋和海绵的作用力是变力,自然得到动量定理也适用于变力,此时教师再强调动量定理使用于变力.教学设计说明从分析动量定理公式的物理意义,到强调动量定理的矢量性以及强调动量定理使用于变力是本节课重点和难点,笔者认为从事件7中说明动量定理可以解决一些变力问题,事件8中又分析了碰撞过程的作用力,即作用力是变力,这样学生就自然地想到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4)动量定理的应用事件9 观察生活中的例子,当用锤子订钉子的时候,锤子的速度很小时,钉子不能进入木版,当锤子速度很大时,钉子进入木版,试用动量定理让学生解释这是为什么?教师对学生的答案作出点评.事件10 利用做好的动画,让学生观察飞机撞鸟事件,为什么一个小小的鸟能够撞坏飞机?事件11 教师指导学生让学生分组讨论是为什么.事件12 各个小组达成共识,选出代表回答本小组讨论的结果.事件13 教师对学生最后讨论的结果给予点评,提出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事件14 让学生思考课本中的例题,教师引导学生解答.事件15 把锤子钉钉子的题目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考虑并且计算.事件16 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此题,并且启发学生得出结论.事件17 让学生讨论课本中的几幅插图,并且说明其中的道理.事件18 教师提问学生,学生解答.教师给予肯定,提出表扬.教学设计说明物理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以致用,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事件19 布置作业Ⅰ.质量为m的铁块在空中下落,从开始下落到沉入水底需时间是t1,物体从接触水面到沉入水底时间为t2,设物体进入水中的阻力恒为f,求物体沉入水底的速度.Ⅱ.科技小论文: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观察汽车和摩托车等交通工具,都有什么样的安全措施,应用你学习的知识,尤其是动量定理加以分析.实现从物理到生活,从理论到实践.教学设计说明笔者之所以设计第一个题目,因为关于动量定理的应用大多数题目都应用“外力对物体冲量的总合等于物体动量的改变”而用“合外力对物体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改变”相对较少,显然此题用“外力对物体冲量的总合等于物体动量的改变”较为简单,即用“mgt1-ft2=mvt-mv0”因为全程中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是变力,不好直接求出.六、总评物理新课程提倡科学探究,应该根据知识的特点,采取突出重点的教学方式.由于“动量定理”是规律性教学,结合本节知识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本教学设计中,着重突出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动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建立模型、导出公式、以及运用公式等几个探究要素;重视将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强调学生学习过程是教师引导下的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七、板书设计板书、板画的直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较强,在黑板上停留的时间较长,对学生视觉的刺激作用明显.教学中将整块黑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主板书写概念、规律、图、以及公式的推倒过程等.一部分为副板书,用来画草图,解答例题等.第二篇:《动量定理》教学设计(最终版)《动量定理》教学设计物理组魏然丽一、教材分析地位与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第二册(人教版)第一章第二节《动量定理》。
《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定理》教案第一篇:《动量定理》教案《动量定理》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够自行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
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
4.会用动量定理分析、计算简单的问题。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说明说理能力。
2.学会用动量定理解释现象和处理问题。
三、德育目标1.通过动量定理的推导和应用,使学生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2.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1.动量定理的推导。
2.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难点1.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
2.如何利用动量定理分析打击和碰撞类力学问题。
教学方法通过演示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通过例题分析,归纳动量定理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步骤;运用动量定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层教学法.教学用具鸡蛋四个,泡沫塑料垫一块,软垫一块,一块瓦片,一本硬封面的书,铁锤、投影仪、投影片、CAI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投影本节学习目标] 1.能够自行推导动量定理.2.理解动量定理的意义.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4.会用动量定理解决相关物理问题.一、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物体动量变化时一定受到了冲量的作用.那么冲量和物体动量的变化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定量关系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来完成这一任务.二、新课教学(一)动量定理基础知识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投影片出示] 1.什么是动量?什么是冲量? 2.什么是动量的变化量? 3.冲量与动量的变化有何关系?试证明. 4.什么是动量定理? 学生阅读课文后,得出结论;1.从上节的学习中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和质量的乘积叫动量。
即p=mv;而力和力作用时间的乘积叫冲量,即I=F·t.2.不同状态间动量的改变叫动量的变化量,它是一矢量,并且是一过程量,即:∆p=p2-p13.冲量应与动量的变化相对应.若一质量为m、初速度为v1的物体,在恒力F作用t时间后速度变为v2。
动量定理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理解动量的概念,掌握动量的计算公式。
(2)理解动量定理的含义,掌握动量定理的数学表达式。
(3)掌握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和意义。
2. 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动量定理解决简单的碰撞问题。
(2)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动量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动量定理的数学表达式。
(3)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和意义。
2. 教学难点:(1)动量定理在碰撞问题中的应用。
(2)动量守恒定律在复杂物理现象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生活中碰撞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碰撞过程中的物理量。
(2)引入动量的概念,解释动量的含义。
2. 讲授新课(1)讲解动量的概念和计算公式,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动量的物理意义。
(2)讲解动量定理的数学表达式,解释动量定理的含义。
(3)分析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和意义,举例说明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3. 课堂练习(1)布置与动量定理相关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讲解习题,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
4.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讨论动量定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发现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
(2)讨论动量守恒定律在复杂物理现象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5. 总结与反思(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动量的概念、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2)反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积极性和发言质量。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
五、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动量的概念、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相关内容。
2. 实验器材:用于演示碰撞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动量的概念和动量定理。
物理选择性必修一 第一章 第二节《动量定理教学设计》
《动量定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使用教材: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人教版)第一章(动量守恒定律)的第二节。
《动量定理》一节是学生在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和动量概念之后,结合活中的现象,用数学方法通过推导而得出来的定理。
本节内容既是上节动量的延深,又是学习下节《动量守恒定律》之前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因此可以得出本节在本章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动量定理》是解决力学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尤其是处理碰撞和打击类问题。
同时,动量定理与我们的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有着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
二、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分析在高中这个阶段,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他们不再满足感知物质世界,观察有趣的物理现象。
他们更想了解因果关系,得出解释物理现象的结论。
在承接上一节动量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动量改变的原因,水到渠成。
三、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从动量的改变,体会相互作用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加深对物质、运动、相互作用的理解。
2、科学探究从牛顿运动定律和动量概念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3、科学思维构建刹车模型,将实际复杂的物理过程抽象成便于研究的物理模型4、科学态度与责任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例如缓冲装置的设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动量定理的推导及文字表述。
难点:应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有关问题。
五、教法和学法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运用“情境引导→理论推导探究→实际应用”模式进行教学。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实验鼓励学生相互交流、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在教师合理、有效的引导下进行高效率学习来完成探究的过程。
通过此过程,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六、教学器材两枚大小相同的鸡蛋、尺寸相同的石头地板和棉布各一块、多媒体、课件、计算机。
七、教学程序设计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分五个环节:⑴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⑵建立模型推导动量定理⑶应用动量定理定量计算⑷趣味实验⑸应用动量定理定性分析(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教师: 类比动能的改变,动量的改变是有谁导致的?学生讨论:没啥思绪。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以高中物理中的动量定理为主题,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动量定理的基本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动量定理是描述物体在受力作用下速度改变的关系,是经典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动量定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逻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物理概念,如速度、加速度、力等,并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理解并运用相关的物理公式。
此外,学生在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还需在引导下进行积极探索和思考,以提高学习效果。
在本节课中,教师将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动量定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量定理的基本概念,掌握动量的计算公式;(2)掌握动量定理的应用,能够运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3)了解动量守恒定律与动量定理之间的关系,明白动量定理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4)学会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动量定理在实际中的应用,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主动思考的能力;(2)运用案例分析、图示演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提高理解力;(3)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4)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动量定理在实际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2)通过学习动量定理,使学生认识到物理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增强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3)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让他们明白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细节,遵循逻辑;(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5)教育学生尊重客观事实,遵循科学规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2010年普通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参评课例《动量和动量定理》人教版教材3-5模块第十六章第二节作者姓名:王琳工作单位:珠海市第一中学联系电话:邮箱:【课题】动量和动量定理(1课时)【教学内容分析】1.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理解动量和冲量的概念,理解动量定理及其表达式,会正确计算出做一维运动的物体的动量变化,能够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动量守恒定律》这一章讲述动量的概念,以及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及应用。
这一章是牛顿力学的进一步展开,通过动量守恒定律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是力学部分的重点章节。
第一节探究了碰撞中的不变量,为讲述动量和动量定理作铺垫,而动量守恒定律又是由动量定理推导出来的,所以动量和动量定理一节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至关重要的地位。
3.教材的编写思路:全章内容环环相扣,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本节内容是上一节“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内容的继续,通过演示实验和定量的公式推导,得出合外力的冲量与物体的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虽然动量定理是在恒力作用的情况下推导得到的,但应使学生明白,动量定理也适用于变力,动量定理公式中的F应理解为变力在作用时间内的平均值。
正是因为如此,动量定理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解决作用时间短、作用力大而且随时间变化的打击、碰撞等问题时,动量定理要比牛顿运动定律方便得多。
3.教材的特点:本章动量概念引入方式的改变以及动量定理的导出,目的是引导学生尝试用动量的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从而明确动量定理的物理实质与牛顿第二定律是相同的。
这样处理有助于对动量概念以及描述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
5.教材处理:首先从科学上的角度展示几代科学家在追寻“不变量”的努力中,逐渐形成“动量”概念的历史过程;其次在理解动量时明确动量p=mv中的v是指物体的瞬时速度,从而说明动量是状态量,是矢量;第三要明确动量变化的意义,即是两个矢量的差。
动量定理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物体(或系统),应用定理解题时需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以确定其在研究过程中各个力的冲量值,要区分初、末状态的动量值。
对于动量定理必须明确以下几点:1、理论推导要强调“合外力”、“恒力”。
推导过程的主要步骤要有板书。
对变力的问题,我们同样可以应用动量定理,这个说明是很重要的,因为应用动量定理时,大量情况下物体受的合外力是变力。
2、动量定理I=ΔP是一个矢量式,应用时一定要注意各个矢量的方向关系。
在一维的情况下,要规定一个正方向,再根据各已知量的方向确定它们的正负,代入公式运算。
3、动量定理和牛顿第二定律的关系。
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的力和运动的关系。
牛顿第二定律反映的是力与运动的瞬时关系;动量定理反映的是力的时间积累与动量变化的关系。
【教学对象分析】1.学生的兴趣:高中的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在学习这一章时,对矢量的概念和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已经比较熟练,在之前的能量守恒的学习中对“守恒”的观点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3.学生的认识特点:要真正理解冲量的效果是使物体获得动量,必须要经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教学的起始要求不能太高,要循序渐进,从生活中众多实例出发,通过分析、感受真正体验动量和动量定理的内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量和动量的变化及其矢量性,会正确计算做一维运动的物体的动量变化2)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探究动量定理;2)通过师生互动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思考,会用动量定理解释处理有关问题。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动量和动量定理的学习,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2)通过用动量定理解释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动量和动量变化及其矢量性的理解;2、动量定理的推导;2、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并能掌握一维情况下的计算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动量、冲量的方向问题,是使用动量定理的难点。
如何正确理解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如何正确应用动量定理分析打击和冲撞一类短时间作用的力学问题。
【教学策略设计】1、变演示实验为课前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鸡蛋落地不破”的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在课前设计各种不同的方法举行“鸡蛋落地不破,看谁举得高”设计比赛,在课堂上演示,让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2、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和讲解,得到动量定理解题的方法和步骤。
3、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感受和体验动量定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要求。
让学生自己开口说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让学生对实际物理现象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
【教学用具】鸡蛋、沙、细线、橡皮筋、小铁球、铁架台、垒球等 【教学流程图】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创设情境,激趣引入观察实验,形象感知建立模型,得到定理知识应用 拓展提高 投掷小球,理解动量和动量变化的概念学生分组演示他们设计的实验引出问题:鸡蛋摔不破的条件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建立的物理模型得到动量定理 给出动量定理使用的注意事项 分析分组实验 例题求解与分析 课后思考和拓展【教学过程设计】在光滑水平面向右运动,碰到一个坚硬的障碍物后被弹回,沿着同一直线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左运动,(如图所示)求:1、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是否相同?2、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变化?解:1、定碰撞前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碰撞前 Po=mVo=0.1x6(kg.m/s)=0.6kg.m/s碰撞后Pt=mVt=0.1x(-6)(kg.m/s)=-0.6kg.m/sPo不等于Pt2、△P=Pt-Po=-0.6-0.6(kg.m/s)=-1.2kg.m/s负号表示△P与Vo反向思考分析回答学生总结解题注意要点:计算同一直线上动量变化,首先要选正方向,将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文字说明△P方向。
【观察实验,形象感知】课前准备——一个质量为60g的鸡蛋,从高处落到水泥地面上后完整无损,要求高度越高越好。
请你设计可行的方案,并能演示。
其理论依据是什么?能否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加以论证呢?课前学生小组讨论并提出方案:方案一:在地上放一层厚的海棉方案二:用棉布把鸡蛋包住方案三:做一个小降落伞带着鸡蛋往下放方案四:在地上放沙(或一盆水)方案五:把鸡蛋煮熟,然后…………师:我们请提出方案的同学上讲台把实验做给同学们看一看。
师:同学们能不能讲一讲这样做的理由吗?请讨论一下。
学生上讲台站在凳上做这个实验:让鸡蛋从某一高度(3m处)自由下落在沙地上。
生:(自由讨论得出)减少地面对鸡蛋的作用力、缓冲了一下……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从而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并根据学生的前概念,调整和改进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一、动量1、定义式:p=mv(v是瞬时速度)2、单位:kg.m/s3、方向:矢量,和v同向。
4、动量变化△P =Pt - Po = mvt - mvo二、冲量1、定义式:I=F ·t2、单位:N ·s3、方向:矢量与力的方向相同三、动量定理:1、推导:一质量为m的物体初速度为V在恒力F作用下在时间t内,速度变化到Vˊ。
由于物体作匀加速运动,有a=(Vˊ-V)/t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F=ma可得F=(mVˊ-mV)/t2、公式:Ft=mVˊ-mV I = P’- P【学案设计】1.学习课题:动量和动量定理2.课前实验:一个质量为60g的鸡蛋,从高处落到水泥地面上后完整无损,要求高度越高越好。
请你和你所在的小组设计可行的方案,并能演示。
3.学习目标:知识点一动量1)定义:2)公式: ;动量是量;动量的方向。
知识点二动量定理1)冲量表达式:2)理论推导:3)内容:物体在一个过程始末的等于它在这个过程中所受的力的。
4)动量定理公式: 。
4.例题分析例题1:一个质量是0.1k g的钢球,以6m /s 的速度在光滑水平面向右运动,碰到一个坚硬的障碍物后被弹回,沿着同一直线以6m/s 的速度水平向左运动,(如图所示)求:1)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是否相同?2)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变化?例题2:一个质量为0.18kg 的垒球,以25 m/s 的水平速度飞向球棒,被球棒打击后,反向水平飞回,速度的大小为45 m/s,设球棒与垒球的作用时间为0.01 s,求球棒对垒球的平均作用力有多大?5. 达标测评1、A 、B 两个物体都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当分别受到大小相等的水平力作用,经过相等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 、B 所受的冲量相同B 、A 、B 的动量变化相同C 、A 、B 的末动量相同D 、A 、B的末动量大小相同2、质量为m 的物体以速度v0做平抛运动,经过时间t ,下落的高度为h ,速度大小为v,在这段时间内,该物体动量变化量大小为A 、mv -mv 0B 、mgt C.202v v m D、gh m 23、.关于冲量、动量、动量的变化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物体的动量等于物体所受的冲量B 、物体所受外力的冲量大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大小C 、物体所受外力的冲量方向与物体动量的变化方向相同D 、物体的动量变化方向与物体的动量方向相同4、某物体受到一个-6N ·s 的冲量作用,则A 、物体的动量一定减小B 、物体的末动量一定是负值C 、物体动量增量的方向一定与规定的正方向相反D、物体原来动量的方向一定与这个冲量的方向相反5、水平飞行的子弹m 穿过光滑水平面上原来静止的木块M ,子弹在穿过木块的过程中A 、m和M 所受的冲量相同B 、子弹与木块相互作用力做功的数值相等C 、m速率的减少等于M速度的增加D、m 动量的减少等于M 动量的增加6、一质量为2kg 的质点从静止开始沿某一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它的动量p随位移变化的关系式为x p 8 kg ·m/s,则此质点A 、加速度为8 m/s 2B 、2s 内受到的冲量为32 N·sC 、在相同的时间内,动量的增量一定相等D 、通过相同的距离,动量的增量也可能相等7、与匀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某时间内与动量变化量的方向相同的是A.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B.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方向C.这段时间内速度变化量的方向D .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方向E.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8、如图所示,用0.5kg 的铁锤钉钉子,打击时铁锤的速度为4 m/s,打击后铁锤的速度为0,设打击时间为0.01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