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案:古诗《滁州西涧》教案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4f15c4f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39.png)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杜牧的诗歌作品《滁州西涧》;2.学习并掌握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技巧;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表达;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5.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意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杜牧的诗歌作品《滁州西涧》的内涵和艺术特点;2.学习并掌握诗歌的写作技巧;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表达。
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2.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教学准备:1.课件、录音机;2.诗人杜牧的简要介绍;3.《滁州西涧》的诗歌全文。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 (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景物图片,引起学生对自然美感的兴趣和注意。
Step 2: 了解诗人杜牧 (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唐代诗人杜牧的生平和创作特点,以及他对自然景物的执着描述。
Step 3: 学习诗歌《滁州西涧》 (15分钟)教师播放诗歌《滁州西涧》的音频录音,让学生跟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韵和情感。
Step 4: 分析诗歌 (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点,包括:-描写滁州西涧的自然景物;-表达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情感和感受;-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等。
Step 5: 创作诗歌 (3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自然的感受和观察,结合《滁州西涧》的写作特点,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Step 6: 分享和点评 (15分钟)学生将自己创作的诗歌进行分享,并由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Step 7: 总结与展望 (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选择其他杜牧的诗歌作品进行阅读和鉴赏,了解杜牧的诗歌创作风格和特点。
2.学生可以组织一个诗歌朗诵比赛,展示自己创作的诗歌和对经典诗歌的理解和演绎能力。
《滁州西涧》教案:唐诗经典的诵读与欣赏,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滁州西涧》教案:唐诗经典的诵读与欣赏,培养学生审美情趣](https://img.taocdn.com/s3/m/021a2194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08.png)
《滁州西涧》教案:唐诗经典的诵读与欣赏,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歌发展的历史及文化背景。
2、了解诗歌中的音韵美、意象美、情感美等方面的内容,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学习唐诗的朗诵和欣赏,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感受文学的价值,加强人文关怀,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唐代诗歌发展历史及文化背景介绍。
2、《滁州西涧》文本解读和认知,重点分析音韵美、意象美、情感美。
3、诗文音诵练习分种类练习。
4、诗文欣赏与评析环节。
5、情感分享环节。
三、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探讨,结合课外知识补充。
2、学生自主分享、互相交流、共同评析。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导入环节(10分钟)1、导师介绍唐代诗歌发展历史及文化背景。
2、与学生交流唐诗给我们带来的历史、文化及审美的影响,并带大家回忆唐诗常见的题材类型。
第二步:诗文配音欣赏 (20分钟)1、老师播放《滁州西涧》朗诵音频,让学生积极感受音乐美。
2、学生听音后,总结整首诗歌与配音的融合之处,答案并化成横幅。
第三步:教师点评、学生交流(20分钟)1、老师点评学生的观察心得和答案。
2、鼓励学生集合所学知识及音诵练习,根据段落重要难点进行相应练习。
第四步:课内作业(15分钟)1、老师安排课堂作业,要求学生进行配音表演的录制。
2、学生在家里模仿月老洗头的发音方式进行音诵练习,并录音发给老师。
第五步:课后作业(25分钟)1、学生进行诗文欣赏和自我评估环节。
2、学生互相分享、发表自己对这首诗的情感感受,分享自己的审美体验。
第六步:复习与反思(10分钟)1、教师巩固重要难点,作业检查并分享成功达成的经历。
2、学生回顾课堂收获,并反思自己在音诵和欣赏方面的不足之处。
五、总结:通过本次课程,我们可以了解到唐代文学的发展背景及影响,学会如何欣赏唐代诗歌,体会唐代诗歌的音韵美、意象美、情感美并加以习得。
同时,诗歌欣赏也可以培养出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并提高其审美情趣。
创新教案《滁州西涧》
![创新教案《滁州西涧》](https://img.taocdn.com/s3/m/2bb7049e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e7.png)
创新教案《滁州西涧》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滁州西涧》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能够把握《滁州西涧》的整体情感。
3.能够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对《滁州西涧》的感受。
4.发掘和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价值。
二、教学重点1.告诉学生如何理解《滁州西涧》中的词语和句子。
2.让学生通过讨论、阅读、写作等方式来把握《滁州西涧》的整体情感。
3.强调学生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对《滁州西涧》的感受。
4.让学生认识和尊重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价值。
三、教学难点1.如何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滁州西涧》中的词语和句子。
2.如何让学生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对《滁州西涧》的感受。
3.如何引导学生认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价值。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讲故事、展示图片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滁州西涧》的世界。
第二步:整体理解1.教师分段朗读《滁州西涧》,让学生听取内容,理解大意。
2.教师带领全班阅读《滁州西涧》,并引导学生思考:–文中词汇的含义,如“涧”、“烟笼寒水月笼沙”等。
–文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如“山回路转不见君”、“人生若只如初见”等。
3.教师用互动教学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和尊重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价值。
第三步:情感表达1.教师要求学生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对《滁州西涧》的感受。
2.学生在小组内或个人内进行写作,就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进行表达。
3.教师可以在课后随机挑选学生的作品进行诵读和分享。
五、教学评价1.教师可以组织一次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迎接挑战和展示自己。
2.学生参与讨论、展示作品、互动问答等形式,展示自己的完成情况。
3.教师可以通过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以上是本文的教案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滁州西涧教案
![滁州西涧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419bc2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d3.png)
滁州西涧教案教案标题:滁州西涧教案教案概述:滁州西涧教案旨在为滁州市西涧地区的教育工作者制定一份详细的教学计划。
本教案将根据各教育阶段的要求,提供专业的教案建议和指导,帮助教师有效地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
教案结构建议:一、教学目标和背景知识1. 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描述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目标。
2. 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延伸阅读资料,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准备:列出所需教学工具、教材、多媒体设备等。
2. 教学环境准备:确保教室布置符合教学需要,例如投影仪、白板等设备正常运行。
三、教学过程1. 教学步骤划分:将整节课划分为不同的教学步骤,明确每个步骤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
2. 教学方法选择: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例如讲解、示范、小组合作学习等。
3. 教学活动设计:设计引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如游戏、实验、讨论等。
4. 课堂管理与评估:提供课堂管理策略,确保良好的教学秩序,并给出评估学生学习情况的方法和标准。
四、课后延伸1. 复习指导:给出复习内容和方法,并推荐辅助教材或在线资源。
2. 家庭作业:布置符合教学目标的家庭作业,并提供解答方案或互动平台以便学生提问和互助。
3. 个性化辅导: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提供个性化的辅导指导,促进学习的巩固和进一步发展。
五、教学反思1. 教学反思与总结: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六、师生互动和教案调整1.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鼓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积极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2. 教案调整: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案内容和教学策略。
以上是为滁州西涧地区的教育工作者提供的教案建议和指导,希望能够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请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以确保教案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创新教案《滁州西涧》
![创新教案《滁州西涧》](https://img.taocdn.com/s3/m/bafc482b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7d.png)
创新教案《滁州西涧》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认识关于《滁州西涧》的历史背景;2.通过文本阅读,掌握文本的基本内容与结构,并能初步分析文本的主题和艺术技巧;3.能够利用各种资料和工具,深入理解文本,发掘细节,全面理解文本内涵和意义;4.能够发挥创造性思维,巧妙运用各种文学修辞手法,写出有关《滁州西涧》的文学作品。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文本的基本内容与结构,文学语言和艺术技巧;2.教学难点:发挥创造性思维,写出有关《滁州西涧》的文学作品。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教学内容(1)背景介绍唐朝是中华古代文明的高峰期,文学艺术成就非常显著。
唐诗唐曲唐文,井井有条,文学格调和诗歌情调都常常处于一个优美典雅的境界。
《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韩愈的一首名篇,讲述了韩愈在滁州游览西涧时的经历。
在《今古文选》中,《滁州西涧》被收入在唐代散文之中,被誉为唐代散文的代表之一,与王勃的《滕王阁序》、柳宗元的《与梓州司马贺说》并列“唐宋八大家”。
(2)文本导读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巷陌阑干数鳞鳞。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韩愈曾游滁州西涧,为游人所忘,于是在令人感到目不暇接的大好山河中,却爱慕或幽或怪、虚无飘渺的幽草、黄鹂,有着枕上无尘之境的崇高意境。
(3)现场拍摄、影音呈现及网络资源结合文本阅读,可以利用现场拍摄、影音呈现及网络资源来深入了解《滁州西涧》的背景和历史文化遗产。
2.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师生互动、生动有趣的布置,引起学生的兴趣,了解他们对唐代文学及《滁州西涧》的认知程度。
导入过程中可以使用以下问题:•你们觉得唐代文学有哪些特点?•知道《滁州西涧》是什么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们曾经发现过周围的自然景观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2)文本分析及讨论在这个环节中,可以使用教学方法多样化,包括上课讲解、朗读诗篇、讨论文本,激发潜在的创造力。
滁州西涧 优秀教案
![滁州西涧 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2075b33186bceb18e8bb4e.png)
滁州西涧【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 理解古诗内容,写出本诗大意。
3. 品味语言,体味意境,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学情分析】《滁州西涧》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代表作之一。
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自然流露。
【教学重点】1. 有感情地诵读、默写古诗。
2. 理解古诗内容,写出本诗大意。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味意境,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山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滁州西涧》就是山水诗中的名篇,也是韦应物七言诗中少有的佳作。
诗作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之景,也寄托了诗人的情感,阐发了人生哲理。
二、作者简介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
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他的诗歌较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具有较浓厚的生活气息。
风格潇洒自然,淳厚朴实,清远简净中时见秾丽,淘洗锤炼而又生机活泼,在有唐一代诗人中,卓然自成名家。
白居易说他的五言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苏东坡有一首诗甚至说:“乐天(白居易)长短三千首,却逊韦郎五字诗。
”因此,韦应物在文学史上具有相当的地位。
三、写作背景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
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
步入晚年的诗人厌倦了官场的生活,而追求一种自然简单的生活。
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
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
四、品读诗歌1. 师范读诗歌2.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五、诗歌赏析1独怜幽草涧边生1. 独:独自。
滁州西涧教案(5篇)
![滁州西涧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08b3963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85.png)
滁州西涧教案(5篇)篇1:《滁州西涧》教案教学目标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背诵诗歌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语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
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二、欣赏请学生朗读,再齐读。
三、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
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
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
(鸟鸣、潮急、舟横)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
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
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
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
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
那么这里的“急” 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
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四、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内容,概括出来就是——春涧寻幽五、进入诗歌的意境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赏析和FLASH中的图景来想象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呢?请发言。
《滁州西涧》教案
![《滁州西涧》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94a259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d4.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滁州西涧》;(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3)了解诗人韦应物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文的主题和表现手法;(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自然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内容的掌握;(2)诗文意境的理解;(3)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歌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韦应物及《滁州西涧》的写作背景;(2)引导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意境;(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和难懂句子;(2)分析诗文的韵律、意境和表现手法;(3)引导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书写诗文中的关键字词;(2)选取诗文中的句子进行仿写练习。
5. 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诗文中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自然观。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滁州西涧》;2. 深入了解诗人韦应物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文内容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诗文意境的理解能力;3. 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内容1. 诗文背景:继续介绍韦应物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强调《滁州西涧》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
2. 诗文解析:深入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
3. 文化拓展:介绍中国古代文人对滁州西涧的吟咏,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
滁州西涧教案
![滁州西涧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1dc4559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45.png)
五、结构
悠闲自得 恬淡的情怀
六、主旨 这首诗描写了滁州西涧晚潮
时的雨中之景,营造了一个恬淡 幽静的意境,抒写了诗人恬淡闲 适的情怀。
黄鹂隐藏于茂密的树阴中,只闻其 声,不见其形 (动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流 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这两句诗一写静,一写动,一个从 视觉的角度描绘了清丽的色彩,一 个从听觉角度摹了清脆的鸟鸣,两 句诗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流露了 诗人恬淡的情怀。
赏析: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 阴深处啼鸣。这里幽草,深树,透出境界的幽冷, 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们那青翠欲滴的身 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风标,与作者 好静的性格相契,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 这里,“独怜”二字,感情色彩至为浓郁,是诗 人别有会心的感受。它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 境。首句,写静;次句,则写动。莺啼婉啭,在 树丛深处间关滑动。莺啼似乎打破了刚才的沉寂 和悠闲,其实在诗人静谧的心田荡起更深一层涟 漪。次句前头着一“上”字,不仅仅是写客观景 物的时空转移,重要的是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 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2
一、积累
1、作者
韦应物(737-约792),唐朝中期诗 人,长安人,曾做过滁州、江州、苏 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 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 称。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 以王孟韦柳并称。 (盛唐王维、孟浩然、中唐韦应物、 柳宗元的合称。)
《滁州西涧》 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5e358b7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ba.png)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滁州西涧》这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独怜”“幽草”“深树”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和传达的意境。
2、难点(1)领悟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恬淡心境和忧伤情怀。
(2)理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一名句的深层内涵。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讲授法:讲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诗句的含义和诗人的创作背景。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合作交流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歌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滁州西涧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描述所看到的景色。
(2)提问学生:看到这样的景色,会让你联想到什么样的情感?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诗人韦应物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2)讲述《滁州西涧》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境。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
(3)指名学生朗读,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理解诗意(1)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重点解释“独怜”“幽草”“深树”“春潮”“野渡”等词语。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5、赏析诗歌(1)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前两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所营造的氛围,体会诗人对幽草的喜爱和对黄鹂的忽视,感受其中的宁静与清幽。
(2)分析后两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中“急”和“横”两个字的妙处,体会诗人所描绘的动态画面和其中蕴含的无奈与忧伤。
6、体会情感(1)组织学生讨论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单纯的喜爱自然景色,还是另有深意?(2)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身世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人在诗中流露出的孤独、忧伤和对自由的向往。
《滁州西涧》教案
![《滁州西涧》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4cad27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f7.png)
《滁州西涧》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唐代文学与诗歌发展的历史背景,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其代表作《滁州西涧》;•理解诗歌的结构与意义,分析《滁州西涧》中运用的诗歌手法;•能够感受诗歌的美,在欣赏《滁州西涧》的过程中,领略唐代文学的魅力。
二、教学内容•唐代文学概述;•李白与诗歌发展的历史背景;•李白《滁州西涧》原文及翻译;•诗歌结构分析;•诗歌意义探讨。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用图片展示唐代文学代表人物、时代特征等,引起学生兴趣。
2.讲授(40分钟)2.1 唐代文学概述•概述唐代文学的时代背景、特点,包括对诗歌、散文、曲艺等方面的讲解。
2.2 李白与诗歌发展的历史背景•讲述李白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重点介绍《滁州西涧》的写作背景和意义。
2.3 李白《滁州西涧》原文及翻译•讲解《滁州西涧》的原文,帮助学生掌握古文阅读技巧;•分析中文翻译,解释其中的意思。
2.4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滁州西涧》的诗歌结构(体裁、韵律、押韵);•分析诗歌语言表达、意象等方面。
2.5 诗歌意义探讨•针对《滁州西涧》的主题、意义展开深入探讨;•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审美价值。
3.展示(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对《滁州西涧》的感悟和理解。
4.巩固(15分钟)•练习:要求学生以自己的语言再写一篇《滁州西涧》的阐释;•提问:老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以加深对《滁州西涧》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思维评价•了解《滁州西涧》的历史景观,了解唐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掌握诗歌的结构和意义,能够分析《滁州西涧》中的诗歌手法;•感悟《滁州西涧》的美,提升个人审美观。
2.情感评价•关注文学、艺术的情感获得;•学生在阅读《滁州西涧》时,感受到了其中的文化内涵,增强了文化自信心。
3.行为评价•学生认真听讲、思路清晰;•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能够做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学生能够清晰表达自己对于《滁州西涧》的感悟与理解。
五、教学方式•大班课、小组讨论、个人写作、展示等。
滁州西涧的教案范文
![滁州西涧的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3755ddb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50.png)
滁州西涧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滁州西涧》。
(2)理解诗中的典故、意象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人韦应物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欣赏古代诗词,提升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2)理解诗人在困境中求索的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把握,《滁州西涧》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2. 诗人韦应物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2. 诗人情感的把握,如何从诗文中体会诗人的心境。
3. 将诗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滁州西涧风景区。
(2)简介诗人韦应物:唐朝诗人,官至江州刺史,擅长写山水田园诗。
(3)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韦应物的诗词?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滁州西涧》,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典故、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解析诗文:(1)解析典故:韦应物曾任江州刺史,诗中描绘的景色正是他在江州任职期间所见的滁州西涧。
(2)解析意象:春潮带雨、野渡、无人舟自横等。
(3)解析表达技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中的景色,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感受,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
6. 课堂小结:(1)总结诗文内容,《滁州西涧》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技巧。
(2)强调诗人在困境中求索的精神,启发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五、课后作业1. 背诵《滁州西涧》。
韦应物《滁州西涧》教案
![韦应物《滁州西涧》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c703c91a8956bec0875e358.png)
韦应物《滁州西涧》教案韦应物《滁州西涧》教案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也就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
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3、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4、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2、背诵诗歌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
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着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二、师范读《滁州西涧》请学生朗读,再齐读。
三、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
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1、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
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2、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
(鸟鸣、潮急、舟横)急、3、分别对各个文眼进行分析。
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
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
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
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
滁州西涧
![滁州西涧](https://img.taocdn.com/s3/m/55cefcaebcd126fff7050bc8.png)
《滁州西涧》教案韦应物教学目标1、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背诵诗歌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具准备教学过程一导语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
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二、欣赏请学生朗读,再齐读。
三、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
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
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
(鸟鸣、潮急、舟横)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
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
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
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
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
那么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
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四、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内容,概括出来就是——春涧寻幽五、进入诗歌的意境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赏析和FLASH中的图景来想象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呢?请发言。
《滁州西涧》教案
![《滁州西涧》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64a470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19.png)
《滁州西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滁州西涧》。
(2)理解诗中的生词和句子,了解诗的背景及作者韦应物的生平。
(3)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怀。
(2)领略古代诗人的才华,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生词和句子的理解。
2. 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生词、作者简介等。
2. 学生预习诗文,了解诗的背景及作者韦应物。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韦应物及《滁州西涧》的背景。
(2)引导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生词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学生分享学习生词和句子的体会,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诗中的景象。
(2)分享自己的感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背诵和理解。
6.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滁州西涧》。
注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对诗文的理解能力。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诗中的自然景色,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诗的意境。
3. 对比教学:选取其他类似诗作,让学生比较分析,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滁州西涧教案
![滁州西涧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234c673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4c.png)
滁州西涧教案滁州西涧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认识不同的天气现象。
2. 通过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天气的敏感性。
3.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1. 老师播放一段关于滁州西涧的视频,引起学生对地理环境的注意。
2. 老师简单介绍一下滁州西涧的气候、地形等特点,培养学生对当地天气的兴趣。
二、呈现1. 老师组织学生在班级内进行小组讨论: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过哪些不同的天气现象?有什么特点?2. 学生进行小组汇报,展示自己观察到的天气现象,并进行简单分析。
三、探究1. 老师组织学生参与天气观察实验,利用温度计、湿度计等天气仪器测量当天的天气数据。
2. 学生记录观察到的天气现象,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四、扩展1. 老师组织学生参观学校周边的植物园,并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和受天气变化的影响。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到的植物生长情况和天气变化的关系。
五、归纳1.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大家一起回顾探究过程,总结不同的天气现象和天气变化的原因。
2. 学生进行简单的小结,依次向全班汇报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六、拓展1.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保护环境,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进行小结。
七、作业1.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讨论结果,写一篇关于保护环境的小短文,并提出自己的行动计划。
2.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行动计划,并互相给予鼓励和建议。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自然界的天气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在小组讨论和实践中,学生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学共同探讨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学生增强了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同时,通过写一篇小短文和交流行动计划,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2023年《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2023年《滁州西涧》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cd6380c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9c.png)
2023年《滁州西涧》教学设计2023年《滁州西涧》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景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难点: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境。
学习时数:1课时。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风景图: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配上黄鹂鸣叫的音乐背景。
师:同学们,这幅美景被我们的一位诗人看到,用十四个字收藏在诗句里,大家同我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诗名滁州西涧)二、赏析古诗,品读古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师介绍诗人韦应物。
2、明白古诗的时空背静。
(二)明诗意,感情读。
1、整体感知,自由读诗。
2、学习古诗前两行。
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将读者引入一个碧草从生、涧水奔流、鸟鸣深材的清幽境界。
师指导学生理解关键词“独怜”,再指名说前两行诗句的意思。
小结:寥寥十四个字,诗人便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这些分散的景物聚拢笔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谐、色彩鲜明的图画,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3、学习古诗后两行:请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试着将诗意说出来。
师小结: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击着两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落在水面上;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去了,只间一叶小舟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涌动,横浮在那里。
千百年来,这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4、感情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悟诗情,师总结。
诗人描绘的景物,动静自然,历历在目,无怪其具有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让我们把滁州西涧的美景长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吧!三、课后拓展:将古诗的意境用笔描绘出来!2023年《滁州西涧》教学设计2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滁州西涧幼儿园中班教案
![滁州西涧幼儿园中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dcc283e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d4.png)
滁州西涧幼儿园中班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景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难点: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心境。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风景图: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配上黄鹂鸣叫的音乐背景。
师:同学们,这幅美景被我们的一位诗人看到,用十四个字收藏在诗句里,大家同我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诗名滁州西涧)二、赏析古诗,品读古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师介绍诗人韦应物。
2、明白古诗的时空背静。
(二)明诗意,感情读。
1、整体感知,自由读诗。
2、学习古诗前两行。
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将读者引入一个碧草从生、润水奔流、鸟鸣深材的清幽境界。
师指导学生理解关键词“独怜”,再指名说前两行诗句的意思。
师小结:寥寥十四个字,诗人便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酶,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润水,这些分散的景物聚拢笔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谐、色彩鲜明的图画,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3、学习古诗后两行:请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试着将诗意说出来。
师小结: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润的潮水拍击着两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落在水面上;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去了,只间一叶小舟在渡口边,随着润水的涌动,横浮在那里。
千百年来,这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4、感情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悟诗情,师总结。
诗人描绘的景物,动静自然,历历在目,无怪其具有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让我们把滁州西润的美景长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吧!三、课后拓展:将古诗的意境用笔描绘出来!。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8b7744d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c1.png)
《滁州西涧》教学设计《滁州西涧》教学设计《滁州西涧》这首诗描写了山涧幽静景象的山水的美丽景象。
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孩子们熟读,并能背诵。
整理了《滁州西涧》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3、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4、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2、背诵诗歌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
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二、师范读《滁州西涧》请学生朗读,再齐读。
三、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
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1、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
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2、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
(鸟鸣、潮急、舟横)急、3、分别对各个文眼进行分析。
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
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
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
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滁州西涧》教案
周村凤鸣小学附属幼儿园曲元设计意图:学习古诗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比较枯燥,讲起来难度也比较大。
以他们现有的年龄很难去领略诗中的意韵,因此怎样调动起孩子们的积极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课中加入一些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游戏,使孩子们参与其中,达到玩中学、学中玩,学习和游戏相结合的目的,进一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也由此加深孩子们的记忆!
目标:1、了解古诗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
2、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以及诗人的心情。
准备:1、手绘图画(与诗中景色相契合)。
2、古诗原文: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过程:1、出示图画,请孩子们仔细观察,提问:孩子们仔细看一看,画中都有什么呢?
2、由孩子的回答引出故事,“孩子们,知道吗?在这幅美丽的图画中还藏着一个小故事呢!”
3、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在唐朝,有一个很有名的诗人,他的名字叫韦应物。
有一年他来到一个叫滁州的地方做官,因为滁州这里的景色非常美,所以韦应物就经常出去游玩。
这一天,他来到一个叫西涧的地方,顿时就被西涧美丽的景色给迷住了!
虽然当时正下着雨,潮水涨得很急,而且在野外的渡口一个人也没有,但是诗人仍然很喜欢这里的景色。
诗人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一棵小小的野草,还能听到树木深处黄鹂鸟“啾、啾”叫的声音……别人没有发现的美,都被诗人看到了眼里,放在了心里,还为这美丽景色写下了一首非常著名的诗,诗的名字叫做《滁州西涧》。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4、出示与四句古诗所描写的景色相对应的图画,边朗读边解释诗句的意思:
○1独怜幽草涧边生:我非常喜欢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的安静而又有趣;
○2上有黄鹂深树鸣:在茂密的树木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的动听;
○3春潮带雨晚来急:因为傍晚的时候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
○4野渡无人舟自横:在天要黑的时候,渡口那儿已经没有人要过河,只有小船独自在河面上自在地漂浮着。
5、互动游戏:分别请上来三组小朋友,每组四个人,每个人手拿一张图画。
老师朗诵一句古诗,请认为自己手中拿的是与老师朗诵的古诗相对应图画的小朋友举起图画来,看看谁的反应又快又准确。
6、请小朋友们跟老师一起朗诵古诗,加深印象。
7、结束:“今天老师跟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了一首非常美的古诗,这是诗人在看到了美丽的景色后,有感而发写下的。
那小朋友们有没有注意到我们的幼儿园其实也是非常美丽的。
一会儿啊,我就带小朋友们去欣赏一下我们的幼儿园,用我们的大眼睛看看有哪些美丽的景色,看看谁的眼睛最亮,谁的嘴巴最会讲!”
引申:1、参观幼儿园,认识各种植物。
2、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所看到的景色。
反思:这堂课如果单从加深记忆角度来讲,作用还是挺明显的。
但想让孩子能够初步领略诗中的意韵,难度还是有点大,毕竟这个年龄的孩子还是对能够“玩”的课程比较感兴趣。
所以,再有类似的课程时,适当的加入一些视频,或者请孩子们讲一讲,他们在出去游玩的时候所感受到的美,再联系起诗句,或许效果会更加明显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