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工程地质学教案
(完整版)土木工程地质授课教案.doc
土木工程地质授课教案绪论一、土木工程地质的定义研究与土木工程建筑有关的工程地质条件的一门学科。
二、为什么要学习土木工程地质由土木工程建筑对地质条件的要求和产生的地质问题决定的。
三、怎样学好土木工程地质认真听讲作好笔记及时复习、总结理解背诵重点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分类四:学分和考试课堂教学 3 个学分平时成绩20%期末成绩 80%峨眉山野外实习 1 个学分第一章矿物和岩石第一节主要造岩矿物一、定义: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天然均质体,叫矿物。
二、物理性质:(一)晶体形态:非晶体矿物 (组成矿物的质点为无序排列 ):火山玻璃、胶体蛋白晶体矿物 (组成矿物的质点为有序排列 ):单体:针状、柱状片状、板状立方体、菱面体、菱形十二面体集合体:纤维状、鳞片状、粒状、块状、土状、钟乳状(二)光学性质:自色:矿物吸收某一波长的光波后,其余光波的混合色。
⋯⋯⋯⋯1、颜色:它色:矿物中混入色素离子的颜色。
假色:矿物表面氧化反应后的颜色。
2、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3、光泽:矿物表面反射光的能力:单体光泽:晶面光泽:玻璃光泽、珍珠光泽断口光泽:油脂光泽集合体光泽:丝绢光泽、土状光泽透明4、透明度:矿物透射光的程度:半透明不透明(三)力学性质1、硬度:抵抗外力刻划的能力(在晶面上)摩氏硬度: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123456789102、解理:外力敲击下,沿结晶薄弱面平行裂开的性能。
解理组数:1 组2 组3 组解理交角:角闪石:124o, 56 o辉石: 87o, 93 o解理程度:极完全解理:解理面完全光滑完全解理:解理面大部分平整光滑中等解理:解理面平整光滑较小,断口发育无解理:解理面肉眼难见平整光滑处3、断口:外力敲击下,沿任意方向的裂开:贝壳状锯齿状参差状平坦状弹性挠性滑感(四)其它特殊性质:可塑性磁性化学反应:方解石:遇HCL剧烈起泡白云石:遇镁试剂变兰三、常见矿物的简易鉴定1、浅色矿物:石英正长石斜长石方解石白云石白云母石膏滑石硬度大硬度中等硬度小半透明肉红色灰白色菱面体弯曲菱面体薄片状丝绢光泽有滑感断口油脂光泽两组解理遇HCL起泡遇镁试剂变兰珍珠光泽无解理白色弹性2、暗色矿物:橄榄石颗粒状半透明橄榄绿色辉石硬度大短柱状解理交角近 90o多为黑色角闪石长柱状解理交角黑绿色黑云母绿泥石硬度小薄片状薄片状124 o 弹性挠性黑色墨绿色珍珠光泽第二节岩浆岩岩石:造岩矿物的天然集合体。
工程地质学基础电子教案
第一章绪论一、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分科1、定义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它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地质科学,属应用地质学的范畴。
2、研究内容地球上现有的一切工程建筑物都建造于地壳表层一定的地质环境中。
地质环境包括地壳表层和深部的地质条件以一定的作用,影响建筑物的安全、经济和正常使用;而建筑物的兴建又反馈作用于地质环境,使自然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最终又影响到建筑物本身。
二者就处于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矛盾之中。
工程地质学就是研究地质环境与工程建筑物之间的关系,促使二者之间的矛盾转化、解决。
3、研究任务工程地质学为工程建设服务:是通过工程地质勘察来实现的,通过勘察和分析研究,阐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指出并解决历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为建筑物的设计、施工以至使用提供所需的地质资料。
它的主要任务是:①阐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并指出对建筑物有利的和不利的因素;②论证建筑物所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作出确切的结论;③选择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场址,并根据场址的地质条件合理配置各个建筑物;④研究工程建筑物兴建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其发展演化趋势,并提出对地质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建议;⑤根据建筑场址的具体地质条件,提出有关建筑物类型、规模、结构和施工方法的合理建议,以及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所应注意的地质要求;⑥为拟定改善和防治不良地质作用的措施方案提供地质依据。
可见,工程地质工作是工程建设的基础工作。
工程地质工程师务必要与工程设计与施工工程师密切协作,以完成上述各项任务。
4、两个重要概念实践表明:工程地质条件的阐明,是工程地质工作的基础;而工程地质问题的论证和解决,则是工程地质工作的核心。
因而,在这里明确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的含义是很有必要的。
工程地质条件(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指的是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
工程地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
工程地质教学设计方案范文一、课程背景及目标1. 课程背景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针对工程建设中的地质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
工程地质学的基本任务是预测和评价工程地质环境中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保障工程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工程地质学在工程建设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知识和技术对于工程的设计、建设和运行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通过工程地质学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工程地质环境中的地质问题,掌握基本的工程地质理论和知识,提高学生在工程建设中的地质环境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2. 课程目标(1)了解工程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预测方法。
(2)掌握地质调查、勘探和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3)了解工程地质环境中的地质问题,掌握地质工程评价和设计的基本原则。
(4)培养学生对工程地质问题的识别、分析和解决能力。
(5)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1. 课程内容(1)地质学基础知识:包括地球的内部结构与动力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貌地质学等。
(2)地质灾害与预测: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预测。
(3)地质调查与勘探:包括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地层钻探等勘探方法和技术。
(4)岩土工程地质:包括地基工程、岩土工程、岩土性质和工程地质勘察等内容。
(5)工程地质评价与设计:包括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工程地质环境评价、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
2. 教学方法(1)理论课:采用讲授、互动讨论等方式,讲解地质学基础知识和工程地质理论。
(2)实验课:开展地质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岩土力学等实验,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工程案例,让学生理解工程地质环境中的地质问题与解决方法。
(4)课外实习:组织学生参加实地地质调查和勘探工作,培养学生实际工程地质实践能力。
三、教学资源与条件1. 教学资源(1)图书资料:搜集一些工程地质学相关的书籍和资料,供学生参考和借阅。
工程地质学基础电子教案
工程地质学基础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工程地质学的基础概念理解工程地质学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1.2 地质学基本概念地球的组成与结构地壳与地幔的区别地质年代与地质层的形成1.3 地质作用与地质过程内力地质作用:地震、火山、岩浆活动等外力地质作用:风化、侵蚀、沉积、固结等第二章:地质构造2.1 岩石与岩体岩石的分类与特征岩体的结构与构造2.2 断层与褶皱断层的类型与特征褶皱的形成与分类2.3 地质图与地质剖面图地质图的阅读与解读地质剖面图的绘制与分析第三章:地下水3.1 地下水的概念与特征地下水的存在形式与运动规律地下水的主要来源与分布3.2 地下水的影响因素地质结构对地下水的影响气候与水文条件对地下水的影响3.3 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地下水位的变化与工程安全地下水对工程材料的影响第四章:地质勘察与测试方法4.1 地质勘察方法地面地质勘察:地形、地貌、地层等地下地质勘察:钻探、井探、洞探等4.2 地质测试方法岩石力学试验:抗压、抗拉、抗剪等土工试验:压缩试验、剪切试验等4.3 地质监测与预警监测地下水位、地壳运动等预警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第五章:工程地质问题分析与评价5.1 工程地质问题的类型与特点地质构造问题:断层、褶皱等地下水问题:地下水位变化、涌水量等岩土稳定性问题:边坡稳定、基础承载力等5.2 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方法地质分析法:地质勘探、地质剖面等数值分析法:数值模拟、稳定性分析等5.3 工程地质问题的评价与处理评价工程地质条件与风险提出相应的工程地质处理措施第六章:岩土工程特性与稳定性分析6.1 岩土体的工程特性岩体的结构面与强度特性土体的粒径分布与物理性质6.2 边坡稳定性分析边坡稳定影响因素边坡稳定分析方法与计算6.3 基础承载力分析基础类型与承载力影响因素基础承载力计算与评价第七章:工程地质风险与管理7.1 工程地质风险识别风险源识别与评估工程地质风险类型与影响7.2 工程地质风险评估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方法风险控制与减轻措施7.3 工程地质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流程与制度工程地质风险监测与预警第八章: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工程问题8.1 岩溶地质条件下的工程问题岩溶的形成与特点岩溶地区工程问题及处理方法8.2 软土地区的工程问题软土的工程特性与问题软土地基处理技术8.3 岩爆与高地应力条件下的工程问题岩爆的形成与处理高地应力条件下的岩石力学问题第九章:工程地质在设计中的应用9.1 工程地质在岩土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基础设计中的工程地质考虑边坡设计中的工程地质因素9.2 工程地质在结构工程设计中的应用结构设计中的地质条件分析地质灾害防治与结构设计的融合9.3 工程地质在环境工程设计中的应用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分析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地质技术第十章:未来发展趋势与创新技术10.1 工程地质学发展趋势跨学科研究与综合应用工程地质信息技术的发展10.2 创新技术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遥感技术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工程地质中的应用10.3 未来工程地质学挑战与机遇应对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工程地质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 地质学基本概念与地质作用2. 地质构造与地质图解读3. 地下水的特性与影响因素4. 地质勘察与测试方法5. 工程地质问题分析与评价难点环节:1. 岩土工程特性与稳定性分析2. 工程地质风险识别与评估3. 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工程问题处理4. 工程地质在设计中的应用5. 未来发展趋势与创新技术详细补充和说明:1. 地质学基本概念与地质作用:理解地球的组成、结构以及地质作用过程,包括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这对于理解后续的地质构造、地下水等内容至关重要。
工程地质学基础电子教案
工程地质学基础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1.2 工程地质学的重要性1.3 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1.4 学习目标与内容安排第二章:地质基础概念2.1 地质学基本概念2.2 地层与岩性2.3 岩体的结构与构造2.4 地质构造第三章:水文地质学3.1 地下水的性质与流动3.2 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3.3 地下水的勘探与测量3.4 地下水控制与利用第四章:岩土工程特性4.1 岩土的物理性质4.2 岩土的力学性质4.3 岩土的工程特性4.4 岩土的分类与鉴别第五章:地质勘察方法5.1 地面地质勘察5.2 地下地质勘察5.3 地球物理勘探5.4 勘探数据的应用与分析第六章:土工试验与分析6.1 土工试验的意义与目的6.2 土工试验的方法与步骤6.3 土样品的采集与处理6.4 土体力学性质的试验与分析第七章:岩体的稳定性分析7.1 岩体稳定性的影响因素7.2 岩体稳定性分析的方法7.3 岩体稳定性评价与预测7.4 岩体稳定性控制技术与措施第八章:地质灾害及其防治8.1 地质灾害的类型与特点8.2 地质灾害的评价方法8.3 地质灾害的防治技术8.4 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第九章:地下工程地质问题9.1 地下工程概述9.2 地下工程地质问题分类9.3 地下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方法9.4 地下工程地质问题的防治策略第十章:工程地质软件与应用10.1 工程地质软件概述10.2 地质数据管理与分析软件10.3 地质建模与模拟软件10.4 工程地质软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第十一章:地质环境与工程环境保护11.1 地质环境与工程关系11.2 工程环境保护的原则与目标11.3 工程环境保护的方法与技术11.4 工程环境保护的案例分析第十二章:地质风险评估与管理12.1 地质风险的概念与分类12.2 地质风险评估的方法与步骤12.3 地质风险管理策略12.4 地质风险应对措施第十三章:边坡工程地质问题13.1 边坡稳定的影响因素13.2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13.3 边坡工程的设计与施工13.4 边坡工程的监测与维护第十四章:地下水控制与利用14.1 地下水控制的目标与方法14.2 地下水控制技术的应用14.3 地下水利用与水资源管理14.4 地下水控制与利用的案例分析第十五章:工程地质案例分析与实践15.1 工程地质案例分析的方法与步骤15.2 典型工程地质案例解析15.3 工程地质实践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15.4 工程地质学在现代工程中的应用前景重点和难点解析本“工程地质学基础电子教案”涵盖了工程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地质基础、水文地质学、岩土工程特性、地质勘察方法、土工试验与分析、岩体的稳定性分析、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地下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软件应用以及地质环境与工程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
工程地质教案01
流纹状构造
流纹状构造
气孔状构造
杏仁状构造
火山泥球状构造
(三) 矿物成分:浅色矿物石英、正长石、斜长石、白
• • • • • • • • • 云母占92%,深色矿物黑云母、角闪石、辉石和橄榄石 附:矿物的共生组合关系(美国:鲍文) 1300º 暗色矿物 浅色矿物 岩类 橄榄石 超基性岩 ↓ 辉石 基性斜长石 基性岩 角闪石 中性斜长石 中性岩 黑云母 酸性斜长石 正长石 白云母 酸性岩 570º 石 英
• 三、课程内容
• 1、岩土及其工程性质 • 2、水的地质作用 • 3、各种地质构造及地质图 • 4、风化作用及特殊土 • 5、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
四、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 1、选线方面 • 2、对设计、施工方案、施工质量的影响 • 3、养护和营运方面的影响
五、学习要求
• • • • 1、能阅读一般地质资料 2、野外辨认常见岩石,了解主要工程地质性质 3、辨认基本的地质构造及简单的不良地质现象 4、一般了解工程地质资料的取得方法,工作内容 及勘测、试验手段。
中厚层水平岩层
巨厚层水平岩层
薄层水平岩层
中厚层倾斜岩层
直立岩层
纹层水平岩层
(2)层理:指岩层中颗粒大小、形状、颜色、成
(三)成岩作用 1.压固脱水作用 孔隙↓增大密实度↑甚至产生压 溶现象。 2.胶结作用 松散颗粒被孔隙中化学沉淀物质或其 它物质胶结在一起。 胶结物成分:SiO2、 Fe2O3、 FeO、 CaCO3、 CaSO4、 C、粘土 胶结类型: 基底式 孔隙式 接触式 。
3.重结晶作用
胶体:
•
在压力下脱水,胶体质点重新排列成晶体。
• 他色:是矿物混入了某些杂质所引起的,与 矿物的本身性质无关。他色不固定,对鉴定 矿物没有很大意义。 • 假色:是由于矿物内部的裂隙或表面的氧化 薄膜对光的折射、散射所引起的。如方解石 解理面上常出现的虹彩;斑铜矿表面常出现 斑驳的蓝色和紫色。
(完整word版)工程地质学教案
(完整word版)工程地质学教案理论课程教案课程名称工程地质学章节名称单元(章节)主要内容1.1工程地质课程简介1.2工程地质、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的关系1.3工程地质的学科范畴1.4地球的圈层构造第1章绪论学时2重点地球的圈层构造;地壳、地幔、地核的元素构成。
难点地球圈层构造的由来。
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地球的圈层构造;地壳、地幔、地核的元素构成。
教学组织方式采用多媒体进行课堂讲授课堂练课外作业备注说明1章节名称第2章岩石的成因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性2.1主要造岩矿物2.2岩石2.3地质年代及其特征学时8单元(章节)主要内容1、矿物的物理性质:颜色、硬度、光泽、解理(断口),常见的造岩矿物。
2、岩浆岩按产状、SiO2含量分类,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常见的岩浆岩。
环境、碳系统循环、地貌重塑的关系。
4、沉积岩的物质组成、分类、结构与构造,层理构造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常见的沉积岩。
5、变质作用的影响身分,变质岩特征、结构与构造以及常见的变质岩。
6、地质年代的概念,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特征及工程意义。
解理与端口的概念;风化作用与全球情况、碳系统轮回、地貌重塑的难点关系;层理构造的研究意义;变质岩的结构和构造;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的工程意义。
1、矿物的物理性质:颜色、硬度、光泽、解理(断口),常见的造岩矿物。
2、岩浆岩按产状、SiO2含量分类,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
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4、堆积岩的物质组成、分类、结构与构造,常见的堆积岩。
5、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变质岩特征、结构与构造以及常见的变质岩。
6、地质年月的概念,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特征及工程意义。
讲授构造方式采用多媒体进行课堂讲授课堂练课外作业查阅矿物及岩石的相关资料。
备注本章是本课程的基础和重点。
2章节名称第3章地质构造及其对工程的影响3.1水平构造和单斜构造学时4单元(章节)主要内容3.2褶皱构造3.3断裂构造3.4不整合3.5岩石与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1、水平构造和单斜构造的外观特征及产生原因;岩层产状的表示方法。
(2024年)《工程地质学》全册配套完整教学课件pptx
岩石和土体物理力学性质
密度与重度
表示岩石和土体的质量分布特 征,影响工程荷载计算。
2024/3/26
孔隙率与孔隙比
反映岩石和土体的密实程度, 影响工程稳定性和渗透性。
含水量与饱和度
表示岩石和土体中水的含量及 状态,影响工程强度和稳定性 。
压缩性与抗剪强度
反映岩石和土体在受力作用下 的变形和破坏特性,是工程设
工程地质学定义
研究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关 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
研究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各种地质问题 ,如地基稳定性、边坡稳定性、地下 洞室稳定性等。
4
工程地质学发展历史及现状
发展历史
工程地质学起源于19世纪末,随着 工程建设规模的扩大和地质环境问题 的日益突出,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
现状
目前,工程地质学已经成为土木工程 、水利工程、交通工程等工程建设领 域的重要基础学科,为保障工程建设 的安全和经济性发挥着重要作用。
工程地质勘探
包括工程地球物理勘探、钻探和坑探工程等内容
2024/3/26
实验室或现场试验
获得工程地质设计和施工参数,定量评价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 题的手段
长期观测
用专门的观测仪器对建筑区不良的地质因素进行长时期的重复测量的 工作
25
工程地质评价原则和方法探讨
区域稳定性评价
场地内岩土体的稳定性,区域环境稳 定性,区域地壳稳定性
生物措施
对于规模较大、危害严重的不良地质现象,可以采取 搬迁避让的措施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避让措施
通过植树造林、种草等生物措施来保持水土,改善生 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 。
2024/3/26
工程地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工程地质教学设计方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地质工程的基本概念,了解地质勘察、地质灾害防治、岩土工程等相关知识。
同时,了解地质调查、地质勘探、地质地质灾害防治等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实践。
1.2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地质解释、工程地質報告撰写、工程勘察设计、地质灾害监测应对等能力,能够在工程中独立开展地质勘察、地质工程评价、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
1.3 教育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工程地质的基本素养,包括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实践能力,具备工程地质从业能力和素质。
二、教学内容2.1 基本理论知识地质工程的基本概念, 岩土工程基本原理, 地质勘察与地质灾害防治, 地质灾害的类型和特点。
2.2 实践技能地质调查与实验技术, 地质工程勘探的方法, 地质工程报告文件的撰写格式, 地质灾害监测与应对技术等。
2.3 应用案例分析地质勘察案例分析, 地质灾害应对案例分析, 工程地质评价案例分析等。
三、教学方法3.1 理论教学采用理论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地质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加深对地质工程的认识。
3.2 实践操作开展地质工程勘察实习、地质灾害实验、地质勘探实习、地质灾害应对演练等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3 课外拓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鼓励学生参加地质工程实践活动、地质灾害防治实践活动、地质工程竞赛等,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四、教学手段4.1 多媒体教学利用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技术手段,辅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4.2 实验设施利用实验室设备和场地设施,进行地质工程勘察、地质灾害实验等实践活动。
4.3 教材资料选用权威的地质工程教材和相关资料为教材,供学生学习和参考。
四、教学评价4.1 学生表现评价采用课堂问答、考试、实验报告、实习报告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
工程地质 教案
工程地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工程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2.掌握工程地质的基础知识和理论;3.能够应用工程地质知识,分析和评价工程地质条件;4.培养学生的工程地质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工程地质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2. 地球构造与地壳运动;3. 岩石、土壤和水的工程性质;4. 工程地质调查方法与技术;5. 工程地质灾害及其防治;6. 工程地质设计、监测与评价。
三、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工程地质知识,提供基础知识和理论;2. 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3.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工程地质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4.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工程地质案例,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实际工程地质情况。
四、教学过程:1. 前导知识引入:通过问题或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工程地质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2. 知识点讲解:教师讲解工程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3. 知识点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地球构造与地壳运动的影响;4. 实验操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研究岩石、土壤和水的工程性质;5. 案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工程地质案例,评价工程地质条件;6. 实地考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实际工程地质情况;7.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布置相关作业。
五、教学评价:1. 随堂测验:通过随堂测验检查学生对工程地质知识的掌握程度;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写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3. 案例分析报告:要求学生写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考试/考查:进行期中或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工程地质知识的掌握程度。
工程地质学基础(完整版)word版本
工程地质学基础(完整版)绪论蒲博文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它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属于应用地质学的范畴。
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❶阐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并指出对建筑物有利和不利的因素。
❷论证建筑物所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做出确切的结论。
❸选择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场址,并根据场址的地质条件合理配置各个建筑物。
❹研究工程建筑物兴建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其发展演化趋势,并提出对地质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建议。
❺根据建筑场址的具体地质条件,提出有关建筑物类型、规模、结构和施工方法的合理建议以及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所应注意的地质要求。
❻为拟定防治和改善不良和地质作用的措施方案提供地质依据。
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自然历史分析法、数学力学分析法、模型模拟试验法、工程地质类比法。
工程地质条件:是指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
地质因素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结构、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和天然建筑材料等方面,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工程地质问题:是指工程地质条件与建筑物之间所存在矛盾。
第四章活断层与地震活断层:一般是是指近期曾有过活动或正在活动或将来有可能重新活动的层。
活断层的基本特征:❶活断层的继承性与反复性。
❷活断层是深大断裂复活运动的产物。
❸活断层的活动方式。
(一种是以地震方式产生间歇性的突然滑动称之为地震断层或者粘滑性断层。
一种是沿断层面两侧岩层连续缓慢的滑动称之为蠕变断层或者蠕滑型断层)活断层的鉴别:❶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特征①地质特征:最新沉积物的地层错开,是鉴别活断层最可靠的依据。
②地貌特征:活断层往往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地貌单元的分界线,并加强各地貌单元的差异性。
活断层往往构成同一地貌单元或地貌系统的分解和异常。
走滑型的活断层可使穿过它的河流、沟谷方向发生明显的变化。
在活动断裂带上,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工程动力地质现象常呈线性密集分布。
工程地质分析原理(教案电子版)
绪论一、工程地质的基本任务人类工程活动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对象:工程地质条件工程活动的地质环境工程地质学的基本任务: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工程地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便正确评价、合理利用、有效改造和完善保护地质环境。
二、工程地质分析的基本方法研究对象:工程地质问题:即: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制约的主要形式。
例:区域稳定问题岩土体稳定问题围岩稳定问题地基稳定问题边坡稳定问题变形程度时间效应研究内容:工程地质问题产生的地质条件、形成机制、发展演化趋势研究方法:地质分析、地质模拟分析、试验分析、力学分析第一章地壳岩体结构的工程地质分析1.1 基本概念岩体:指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那一部分地质体。
它处于一定的地质环境中,被各种结构面所分割。
注意:与岩石、岩块的区别。
结构面:岩体中具有一定方向、力学强度相对(上下岩层)相对较低而延伸(或具一定厚度)的地质界面。
结构体:由结构面分割、围成的岩石块体(相对完整)。
岩体结构:由岩体中含有的不同结构面和结构体在空间的排列分布和组合状态所决定。
(8类)。
为什么要研究岩体结构。
a. 结构面是岩体中力学强度相对较薄弱的部位,导致岩体的不连续性、不均一性和各面异性。
b. 岩体结构特征对岩体的变形、破坏方式和强度特征起重要的控制作用。
c. 在地表的岩体,其结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外营力对岩体的改造程程。
风化、地下水等。
1.2 岩体结构的主要类型与特征1.2.1 结构面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从成因角度:原生结构面构造结构面表生结构面:层向错动、泥化夹层、表生夹泥1.2.2 岩体结构类型一、岩体分类a. 分类目的和原则目的:对工程地质条件优劣不同的岩体进行分类,便于深入评价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和特征,以达到合理利用和有效治理的目的。
b. 原则①差异性原则:不同类别的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有明显的差异。
②适用性原则:分类体系便于(工程)应用。
③分类指标便于测定原则二、岩体结构类型划分以中科院地质所方案为代表,重点考虑岩体的改造,并应用地质力学观点对岩体结构类型进行详细划分。
工程地质教案范文
工程地质教案范文【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工程地质的基本概念、内容和研究方法;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工程地质调查和评价的能力;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工程地质的基本概念;2.工程地质调查的内容和方法;3.工程地质评价的要点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1.工程地质调查和评价的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2.工程地质评价的结果分析和综合处理。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认识工程地质的重要性及其相关的领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提出学习的问题。
2.知识讲解(10分钟)详细介绍工程地质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包括工程地质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等。
并对常见工程地质灾害进行简单的介绍。
3.讨论和案例分析(2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学生们就工程地质的调查和评价方法展开讨论,分析其中的难点和注意事项。
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掌握知识。
4.实践操作(3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工程地质调查和评价的实际操作,具体包括现场勘察、采样和实验分析等环节。
同时,指导学生将所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5.结果分析和讨论(20分钟)学生根据实践操作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评价。
并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各组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
6.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出学习要点和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复习和反思。
五、教学资源教学投影仪、实物模型、案例资料、采样工具等。
六、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案例分析,了解学生对工程地质调查和评价方法的理解程度;2.通过实际操作和结果分析,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教案二】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工程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内容和研究方法;2.能力目标:掌握工程地质调查和评价的基本技能;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工程地质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1.工程地质调查的内容和方法;2.工程地质评价的要点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裂隙分类;断层的定义、要素、分类、野外识别及工程意义。
4、不整合的概念、类型。
5、岩石与岩体关系,结构面的分类及特征。
教学组织方式
采用多媒体进行课堂讲授
课堂练习
课外作业
岩层产状的表示方法。阅读工程地质图。
备注
本章是本课程的基础和重点。
(章节)
主要内容
6.1风化作用
6.2河流地质作用
6.3滑坡与崩塌
6.4泥石流
6.5岩溶与土洞
6.6地震及其效应
6.7不良地质现象对地基稳定性、地下工程选址、道路选线、海港建设等工程建设活动的影响
重点
1、河流流速与河流侵蚀,河流演化及河流阶地。
2、滑坡定义、要素、分类,滑坡孕育过程及力学机理,滑坡防治措施;崩塌发生条件及影响因素,崩塌治理措施;泥石流的概念、形成条件及机理、防治措施。
2、土的三项比例指标:密度、孔隙率、孔隙比;标准贯入度;粘性土的物理特征:缩限、塑限、液限;土的压缩性。
3、土的工程分类原则及类型。
4、特殊土的主要工程性质:软土、湿陷性黄土、红粘土、膨胀土、填土。
教学组织方式
采用多媒体进行课堂讲授
课堂练习
课外作业
计算土的物理参数和力学参数。
备注
章节名称
第5章地下水
2、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和含水空隙性质分类。
3地下水对建筑工程的影响:地下水下降与软土地基沉降(流砂及潜蚀),地下水的浮托作用,承压水对基坑的作用,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
教学组织方式
采用多媒体进行课堂讲授
课堂练习
课外作业
论述地下水与建筑工程的关系。
备注
章节名称
第6章不良地质现象的工程地质问题
学时
4
单元
第7章工程地质原位测试
学时
2
单元
(章节)
主要内容
7.1静力荷载试验(CPT);7.2静力触探试验(DPT);
7.3圆锥动力触探(DPT);7.4标准贯入试验(SPT)
7.5十字板剪切试验(VST);7.6扁铲侧胀试验
7.7旁压试验;7.8波速试验
7.9现场大型直剪试验;7.10块体基础振动试验
重点
1、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的定义及其优缺点对比。
教学组织方式
采用多媒体进行课堂讲授
课堂练习
课外作业
备注
说明
章节名称
第2章岩石的成因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性
学时
8
单元
(章节)
主要内容
2.1主要造岩矿物
2.2岩石
2.3地质年代及其特征
重点
1、矿物的物理性质:颜色、硬度、光泽、解理(断口),常见的造岩矿物。
2、岩浆岩按产状、 含量分类,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常见的岩浆岩。
3、岩溶形态类型及形成条件;土洞形成条件及类型,岩溶与土洞的工程地质问题。
4、震源、震中、震级、地震烈度的基本概念,地震波及其分类,地震产生的原因,地球地震带的分布以及地震效应。
5、不良地质现象对地基稳定性、地下工程选址、道路选线、海港建设等工程建设活动的影响。
难点
河流演化与阶地的形成过程,滑坡发生的力学机理,岩溶与土洞的工程地质问题,地震效应,不良地质现象对地基稳定性、地下工程选址、道路选线、海港建设等工程建设活动的影响。
采用多媒体进行课堂讲授
课堂练习
课外作业
阅读地质柱状图、剖面图。
备注
本章是本课程的基础和重点。
4、圆锥动力触探技术标准、适用范围、目的以及数据处理。
5、标准贯入试验的技术要求、目的、适用范围、成果应用。
6、大剪仪法和水平推挤法适用条件、试验操作及成果应用。
教学组织方式
采用多媒体进行课堂讲授
课堂练习
课外作业
备注
本章是本课程的基础和重点。
章节名称
第8章工程地质勘察学时2单元(章节)主要内容
8.1建筑工程地质勘察的内容和方法
8.2建筑工程地质勘察的报告书和图件
8.3道路工程地质勘察
8.4桥梁工程地质勘察
8.5隧道工程地质勘察
8.6港口工程地质勘察
重点
1、工程地质勘察阶段以及每阶段勘察内容;工程地质测绘。
2、工程地质勘探方法:坑、槽探,钻探、地球物理勘探;。
3、勘察点平面布置图、柱状图、地质剖面图、土工试验图表的含义及其绘图原理。
难点
解理与端口的概念;风化作用与全球环境、碳系统循环、地貌重塑的关系;层理构造的研究意义;变质岩的结构和构造;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的工程意义。
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
1、矿物的物理性质:颜色、硬度、光泽、解理(断口),常见的造岩矿物。
2、岩浆岩按产状、 含量分类,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
3、风化作用的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章节名称
第4章土的工程性质与分类
学时
6
单元
(章节)
主要内容
4.1土的组成与结构、构造
4.2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其指标
4.3土的工程分类
4.4土的成因类型特征
4.5特殊土的主要工程性质
重点
1、土的粒度成分及其工程特性,土的粒度分析、矿物成分,土中水和气体及其颗粒间相互作用,土的结构和构造。
2、土的三项比例指标:密度、孔隙率、孔隙比;无粘性土的密实度:天然密度、标准贯入度;粘性土的物理特征:缩限、塑限、液限;土的力学性质:压缩性及抗剪强度。
3、风化作用的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风化作用与全球环境、碳系统循环、地貌重塑的关系。
4、沉积岩的物质组成、分类、结构与构造,层理构造的概念及研究意义,常见的沉积岩。
5、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变质岩特征、结构与构造以及常见的变质岩。
6、地质年代的概念,残积土、坡积土、洪积土、冲积土特征及工程意义。
4、道路工程、桥梁工程、港口工程、隧道工程地质问题、勘察内容。
难点
钻探钻进方法,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原理,工程地质柱状图、剖面图的含义及绘制原理。
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
1、工程地质勘探方法:坑、槽探,钻探、地球物理勘探;。
2、勘察点平面布置图、柱状图、地质剖面图、土工试验图表的含义及其绘图原理。
教学组织方式
4、不整合的概念、类型及工程地质评价。
5、岩石与岩体关系,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结构面的分类及特征;岩体工程地质性质影响因素、评价以及工程意义。
难点
岩层产状的表示方法;背斜和向斜的特征,褶皱构造识别方法及工程意义;断层分类及野外识别;不整合的类型;结构面与岩体的工程地质特性。
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
1、岩层产状的表示方法。
理论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工程地质学
章节名称
第1章绪论
学时
2
单元
(章节)
主要内容
1.1工程地质课程简介
1.2工程地质、地质工程、岩土工程的关系
1.3工程地质的学科范畴
1.4地球的圈层构造
重点
地球的圈层构造;地壳、地幔、地核的元素构成。
难点
地球圈层构造的由来。
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
地球的圈层构造;地壳、地幔、地核的元素构成。
学时
4
单元
(章节)
主要内容
3.1水平构造和单斜构造
3.2褶皱构造
3.3断裂构造
3.4不整合
3.5岩石与岩体的工程地质性质
重点
1、水平构造和单斜构造的外观特征及产生原因;岩层产状的表示方法。
2、褶皱构造产生机理,褶曲的基本要素,褶皱构造类型;褶皱构造野外、图上识别方法,褶皱构造的工程意义。
3、断裂构造的概念,裂隙分类及工程意义;断层的定义、要素、分类、野外识别及工程意义。
3、土的工程分类原则及类型。
4、特殊土的主要工程性质:软土、湿陷性黄土、红粘土、膨胀土、填土。
难点
土的粒度分析—颗粒级配;土中水与颗粒间相互作用;土的有效重度、饱和度、缩限、液限和塑限;土的压缩系数、压缩模量。
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
1、土的粒度成分及其工程特性,土的粒度分析、矿物成分,土中水和气体,土的结构和构造。
难点
静力荷载试验的试验控制及成果处理。VST、扁铲侧胀试验、旁压试验的适用范围及成果应用。大剪仪法和水平推挤法适用条件、试验操作及成果应用。
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
1、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的定义及其优缺点对比。
2、静力荷载试验的基本原理及目的、试验过程、数据处理。
3、静力触探试验的灌入机理、试验目的和使用条件以及成果应用。
学时
4
单元
(章节)
主要内容
5.1地下水概述
5.2地下水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5.3地下水的性质
5.4地下水对建筑工程的影响
重点
1、地下水的赋存形式:气态水、结合水、毛细水、重力水、固态水、结晶水及结构水;岩土的水理性质:容水度、持水度、给水度、透水性等。
2、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和含水空隙性质分类,地下水的补给、流通、排泄途径及机理。
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
河流阶地,滑坡定义、要素、分类,滑坡孕育过程及力学机理,滑坡防治措施;崩塌治理措施;泥石流的概念、形成条件及机理、防治措施。
震源、震中、震级、地震烈度的基本概念,地震波及其分类。
教学组织方式
采用多媒体进行课堂讲授
课堂练习
课外作业
查阅历史发生的强震。
备注
本章是本课程的基础和重点。
章节名称
2、静力荷载试验的基本原理及目的、试验过程、数据处理。
3、静力触探试验的灌入机理、试验目的和使用条件以及成果应用。
4、圆锥动力触探技术标准、适用范围、目的以及数据处理。
5、标准贯入试验的技术要求、目的、适用范围、成果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