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中医“治未病”科建设方案
![中医“治未病”科建设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ae90b8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97.png)
$number {01}
目 录
• 中医“治未病”理念概述 • 中医“治未病”科建设需求分析 • 中医“治未病”科建设方案 • 中医“治未病”科运营与管理 • 中医“治未病”科建设风险与应
对措施 • 中医“治未病”科建设成功案例
分享
01
中医“治未病”理念概述
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定义
程。
健全规章制度
制定并完善各项规章制 度,包括诊疗规范、护 理规范、药品管理规范
等。
强化质量控制
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 系,确保医疗服务质量
和安全。
科室绩效评估与激励机制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
根据科室特点和发展目标,制定 绩效评估指标和标准。
实施绩效工资制度
根据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工作质 量、患者满意度等因素确定绩效
医生需求分析
中医“治未病”科建设需要具备 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医生团队支撑
。
医生需要掌握中医理论体系和诊 疗技能,能够根据患者个体差异
制定治疗方案。
医生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能够 综合运用中医、西医、心理学等
多学科知识,提高诊疗效果。
03
中医“治未病”科建设方案
科室布局与设施配置
科室布局
合理规划中医“治未病”科的空 间布局,确保诊疗区域、治疗区 域和辅助区域等功能区的划分清 晰,便于患者就诊和治疗。
工资。
设立奖励机制
对表现优秀的医护人员进行表彰 和奖励,激发工作积极性。
加强培训与职业发展
为医护人员提供专业培训和职业 发展机会,提高综合素质和竞争
力。
05
中医“治未病”科建设风险 与应对措施
政策风险与应对措施
政策风险
治未病实施方案
![治未病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5471224028915f814dc24a.png)
XXX中医院“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工作实施方案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中的特色优势,推动我院“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工作,在全院形成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依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踊跃进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国中医药发〔2009〕20号)和《“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2008-2010)》的有关要求,经医院研究,决定开展“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项目建设工作。
现将有关事项安排如下:一、我院已经开展的中医“治未病”工作情形:中医院自XXXX年成立以来,在老一辈中医人的率领下,踊跃探索中医预防保健经验,前后探索用穴位注药、穴位注水、穴位注液、穴位注气、穴位注血等方式防治慢性肠炎、慢性腹泻、胃痉挛、便秘、消化不良、呕吐、腹水、浮肿、慢性支气管炎、哮喘、中风、面神经炎等,在预防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疗效靠得住,本地群众认可,周边地域及病人慕名而来,取得较好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组织机构:见(附医院的正式文件资料)。
三、服务平台我院中医“治未病”工作,依托脾胃病科(中医消化专科)和针灸康复科开展。
XX县中医院消化专科,自2006年批准为省级农村消化专科重点建设单位,消化科于2008年2月被命名为XX市县级重点专科,科室现设病床35张,通过量次项目建设,专门是国家通过2011年中医院能力建设,设施(衡宇、中医设备、床位)到位并投入利用,硬件设施明显增强;持续5年引进中医人材,通过脱产学习,参加学术会议,医院名老中医师带徒等形式,人员结构大体合理,专科技术日趋成熟,专科效益显现,进一步扩大了消化科在全市的影响力,并依照年度计划完成昔时建设任务。
治未病科人材梯队结构状况:学科带头人---XXX简介XXX同志,男,现年XX岁,主任医师,中共党员,一九七七年毕业于XX中医学院,XX县医学会常务理事,XX 市中医学会理事,XX省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专业委员、XX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
2024年治未病实施方案
![2024年治未病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18e928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9b.png)
2024年治未病实施方案一、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人们对疾病的预防和健康的维护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医学注重治病,而治未病则强调在没有明显疾病的情况下,通过全面的健康管理和预防措施,降低患病风险。
因此,制定2024年治未病实施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目标1. 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和认识水平,增强自身的健康保健意识;2. 推动社区、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等各个层面的健康教育和宣传工作;3. 加强全民健康监测体系建设,提高健康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能力;4. 推广综合健康管理模式,引导人们主动参与健康管理;5. 促进中医药服务和传统医学的传承与发展。
三、实施方案1. 加强健康宣传和教育在学校、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等场所开展健康知识宣传和教育活动,通过宣传展板、讲座、健康日活动等形式,提高人们对健康知识和健康管理的认识。
2. 完善全民健康档案建立全民健康档案系统,将个人的健康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归档,为健康管理和预防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3. 建立健康监测体系建立全面、系统的健康监测体系,包括定期的健康问卷调查、生物指标监测、环境卫生监测等,通过分析健康数据,了解人群的健康状况和潜在风险。
4. 推广综合健康管理模式建立以个体为中心、包括健康评估、生活干预、健康咨询和康复等多种服务形式的综合健康管理模式,引导人们主动参与健康管理,实施个性化健康干预。
5. 加强传统医学服务鼓励传统医学机构和医生参与健康管理和预防工作,推广中医药服务和传统医学的传承与发展,在健康管理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
六、资源调配1. 政府投入加大对健康宣传、健康教育和健康监测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推动健康管理和预防工作的发展。
2. 社会资源鼓励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健康宣传、教育和管理工作,共同推动治未病理念的普及和实施。
七、评估与监督建立健康管理和预防工作的评估与监督机制,定期评估实施方案的效果和成效,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措施,确保治未病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设计
![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d59742b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dd.png)
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设计一、引言近年来,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治未病理念也成为健康管理的重要内容。
中医养生理论提倡以预防为主,注重先发制人,防患于未然。
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民众,提升中医院的影响力和服务质量,我们提出了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的建设方案。
二、目标1.提供全面的治未病知识:通过平台,为用户提供全面、详细的治未病知识,包括中医养生、饮食调理、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提高用户对健康的认知水平。
2.提供个性化的养生方案:根据用户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养生方案,将中医理论与个人实际相结合,使用户能够有针对性地调理自己的身体。
4.打造养生社区:在平台上建立养生社区,用户可以分享自己的养生经验和心得,交流养生知识,促进用户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三、平台功能设计1.治未病知识库:将中医养生、饮食调理、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整理成库,包括文章、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用户可以通过关键词或浏览分类来获取相关知识。
2.养生方案生成器:用户填写个人信息,如年龄、性别、体质等,平台根据中医理论生成个性化的养生方案,并提供针灸、艾灸、按摩等小技巧的视频指导,帮助用户实施方案。
4.养生社区:建立用户注册系统,用户可以通过注册成为平台会员,发布养生心得、分享养生经验,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和讨论,平台会根据用户的活跃度、贡献度等给予相应的积分和奖励。
5.数据分析与报告:平台对用户的健康数据进行分析,如血压、血糖、体重等,生成用户健康报告,并提供个性化的养生建议和推荐,帮助用户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
四、平台建设与推广1.技术支持:与专业的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开发平台的网站和移动应用,确保平台的流畅运行和用户友好的界面设计。
2.内容策划与撰写:组建专业的内容团队,负责平台中相关知识的整理、策划和撰写,确保平台提供的内容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
4.推广与运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平台的推广,如线上线下宣传、社交媒体推广等,吸引用户注册和使用平台,同时加强对平台的运营和维护,不断提高用户体验。
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实施方案
![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8c3693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7b.png)
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实施方案
中医“治未病”实施方案
一、实施目标
1.加强健康管理,提高预防和疾病早期诊断水平,引导患者更多更及
时地进行健康管理;
2.推广有效的中医健康预防技术和养生保健方法,以防患风险;
3.有效应用中医的草药护理,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避免疾病发生;
4.加强中医治未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患者的预防意识,促进健康
文化的社会传播;
5.从预防医学角度出发,综合运用西医、中医理论和技术,实现“治
未病”的理念。
二、实施方法
1.建立全方位的档案,科学把握患者的健康状况:包括查体、血液检查、体重指数等,针对不同疾病的症状进行有效的预防措施;
2.推行“每月一次门诊,每季一次体检”:科学管理患者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疾病,及早干预;
3.开展“家庭医学”:全面分析家庭健康状况、环境状况及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管理档案,提高家庭健康水平;
4.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每季开展一次宣传活动,督促患者进行适度的
体育锻炼;为患者讲解健康知识,如营养健康、心理健康等;
5.开展护理专家团队活动:每月定期开展护理专家团队活动。
深圳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深圳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738011580216fc710afd1b.png)
深圳市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为贯彻《中医药法》,落实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国发〔2016〕15号)和广东省中医药局《关于印发广东省推进中医治未病工作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粤中医〔2016〕29号)要求,对《深圳市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深卫计中医〔2014〕35号)进行了修订完善,形成本实施方案。
一、体系组成及功能任务深圳市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由中医“治未病”组织管理体系、技术指导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组成。
具体组成和职责如下:(一)组织管理体系及职能。
市中医“治未病”组织管理体系由市区卫生计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组成,其组成及职责分工是:1.市卫生计生委(中医处)是全市中医“治未病”主管部门。
负责全市中医“治未病”管理工作,传达贯彻国家和省中医“治未病”工作政策法规,组织制定实施全市中医“治未病”工作规范制度,组织开展全市中医“治未病”督导评估等工作,并按要求向上级中医药主管部门等报告。
2.各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中医科)为各区中医“治未病”主管部门。
负责辖区中医“治未病”管理工作,传达贯彻上级中医“治未病”工作政策法规制度,组织开展辖区中医“治未病”督导评估等工作,并按要求向上级中医药主管部门等报告。
(二)技术指导体系及职能。
市中医“治未病”技术指导体系由市区中医“治未病”指导中心组成。
市中医“治未病”指导中心依托并挂靠市中医院设立,区中医“治未病”指导中心依托并挂靠区中医院设立(尚无区中医院的由区卫生计生行政管理部门指定辖区内中医药力量较强的综合医院等医疗机构或委托市中医“治未病”指导中心承担),行使“治未病”技术指导职责。
市区中医“治未病”技术指导中心职责如下:1.贯彻落实并指导中医“治未病”服务机构实施中医“治未病”政策法规和工作规范制度。
2.协助市区卫生计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开展辖区中医“治未病”督导评估等工作,及时总结分析中医“治未病”工作情况,指导解决存在问题,及时向主管部门提供相关信息和工作建议,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中医“治未病”政策提供依据。
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a197a78e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96.png)
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我们将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一、需求分析1.1 目前中医院治未病服务的现状中医院作为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主要提供机构,在传统疾病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疾病的预防和健康管理,即使没有明显的疾病症状,也希望获得相关医疗服务。
中医院如何满足这一需求,提供治未病服务,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目标用户需求分析中医院的治未病服务对象主要包括两类人群:一类是已经患有某种慢性病或亚健康状态的患者,希望通过中医药理疗达到病情控制或康复的目的;另一类是健康人群,希望通过中医养生保健、预防疾病。
1.3 本平台的投入产出分析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的建设需要耗费一定的资金和人力。
然而,通过此平台提供的预防保健服务,有望在长远发展中降低医疗成本,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满足用户需求,形成良性循环,从长远来看,对中医院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平台功能设计2.1 基本功能(1)在线预约:患者可通过平台随时预约中医药专家进行线上或线下诊治;(2)远程咨询:患者可通过视频、电话等途径进行远程咨询,并获得中医药专家的指导;(3)健康管理:平台将根据用户的健康数据及日常生活习惯,提供定制化健康管理方案;(4)康复指导:针对患病者,平台将提供详细的康复方案和指导。
(5)在线学习:用户可通过平台学习中医药知识和健康养生技巧。
2.2 拓展功能(1)慢病管理:对慢性病患者进行专门管理,对其病情进行远程监测与跟踪;(2)预防保健:提供定期健康咨询、体检结果解读、健康食谱推荐等服务;(3)在线问诊:用户可在平台上向中医药专家提出健康问题,获得专业建议;(4)药品购买:用户可直接在平台上购买中医药药品,并获得配送服务。
三、平台技术支持3.1 数据安全平台数据采用加密处理,并建立完善的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确保用户个人隐私信息的安全。
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40410b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f2.png)
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加强,人们对医疗卫生的需求日益增长,尤其是对于预防治疗方面的需求。
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作为一种新兴的服务模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社会价值。
本文将阐述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一、平台背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医理论逐渐认可,尤其是在保健养生方面。
中医药渐渐成为了民间疗法,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中医治疗预防疾病的优势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同时,近些年来,国家也对中医药事业进行了大力支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发展中医药产业,如风险补偿机制等。
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应运而生。
二、平台目标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的主要目标是为用户提供一流的预防保健服务,让人们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三、平台建设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的建设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技术支持:技术支持是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的基础。
平台应该建设一个覆盖全国的专业大数据管理平台,为大众提供健康调查和健康评估的功能。
平台还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的医学知识库,提供医学参考资料。
同时,为用户提供在线咨询和预约服务,并提供方便易用的用户界面。
(二)专业人才培养:平台建设需要医疗专业人才支持,平台建设主要聘请中医医生担任平台医疗服务的主要责任人。
为了培养更多的医疗专业人才,平台还应该组织中医健康专业培训,提升中医健康服务人才的素质,确保平台的专业性和服务质量。
(三)整合优质医疗资源: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为了提高用户的健康体验,还需要整合社会资源。
在平台建设前期,需要与多家中医医院、健康指导机构、药店和保险公司合作,并建立起强大社区网络和合伙医院网络,通过这些网络协调医源和用户,为用户提供一些健康管理方面的服务。
(四)全面推广:平台的成立必须得到社会的支持和推广,平台建设后要进行全面宣传和推广,增加公众认知。
可以借助各大媒体和互联网平台进行推广,增加知名度。
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9dbfd4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e2.png)
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意识也逐渐增强,对于疾病的预防和保健越来越重视。
与此同时,中医药健康产业也迅速发展,为保障公众的健康提供了更多可选的服务。
为进一步提升中医药领域的服务质量和提高公众健康水平,建设一套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显得尤为必要。
一、建设目标1.打造一流的互联网中医药平台,提高公众参与度。
2.推广中医药健康知识,促进人们养生健康。
3.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4.提高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实现有效资源整合,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务。
5.提高公众对中医药的认知和接受度,为推动中医药技术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平台建设1.平台架构设计(1)功能模块设计a.公共模块:登录、注册、忘记密码、意见反馈等。
b.养生模块:针对不同群体的健康建议、食疗养生、运动健身等。
c.问诊模块:提供在线问诊、预约挂号等服务。
d.诊疗模块:提供智能辅助诊断系统、中医药临床指南、药品信息等。
e.社区模块:打造中医药健康社区,提供专业知识交流、经验分享等。
f.数据管理模块:实现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利用。
(2)技术架构a.后端技术选型:基于Java技术,采用Spring Boot、Mybatis等框架。
b.前端技术选型:采用Vue.js、Element UI、Echart等开源组件。
c.数据库:采用MySQL数据库,确保数据持久化存储。
d.服务器部署:部署在云服务器上,采用IaaS模式。
2.平台建设步骤(1)需求分析:明确平台建设的目标和功能模块,并对需求进行优先级排序。
(2)技术选型:根据需求分析,选定技术架构和相应的开源组件。
(3)平台设计:根据需求和技术选型,进行平台架构和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
(4)开发实现:根据平台设计,进行软件的开发和实现。
(5)测试和上线:对于平台的模块功能进行全面测试,并进行上线部署。
三、平台运营1.推广与营销: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包括新媒体、微博、公众号等。
2024年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2024年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fc27bad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da.png)
2024年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一、前言中医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其中包括了治疗疾病的方法,还有更重要的一项,那就是治未病。
治未病是指通过各种手段预防疾病的发生,强调以健康为中心,提高人体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能力。
为了推进中医治未病服务的发展,我们计划在2024年建设一套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
二、平台目标1. 增强公众对中医治未病的认知和意识。
2. 提供全面有效的中医治未病服务。
3. 构建中医院治未病服务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三、平台功能1. 健康教育通过平台提供健康教育内容、培训课程等,增强公众对中医治未病的理解和认知。
包括中医保健知识、理疗、运动保健等方面的内容。
2. 风险评估通过公众自愿填写相关问卷,进行风险评估,了解潜在疾病风险,以及预防、干预的措施。
根据评估结果,推荐合适的中医治未病服务。
3. 体检预约提供在线体检预约服务,方便公众预约体检,以了解自身健康状况。
4. 中医问诊提供在线中医问诊服务,让公众随时随地咨询中医师,获取中医治未病方面的指导和建议。
5. 中医养生指导根据公众的身体状况和病症,提供针对性的中医养生指导和方案,包括中草药的使用、饮食调养等。
6. 治未病食谱提供各种中医治未病食谱,根据公众的个人情况推荐适合他们的食谱,帮助公众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7. 互动交流提供在线社区,让公众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增加互动。
8. 健康档案为公众提供健康档案服务,记录个人的健康信息,包括体检记录、中医问诊记录等,方便管理个人健康。
四、平台建设1. 技术平台搭建建设一套安全稳定的网络平台,包括网站和移动端应用。
运用先进的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平台的功能。
2. 数据采集与整合与各大医院、社区健康中心等合作,获取公众的健康数据,并将其整合到平台中,以便提供更加准确的治未病服务。
3. 专家团队建设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家团队,包括中医医生、公共卫生专家等,为公众提供专业的中医治未病服务。
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964bf2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ff.png)
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一、背景分析未病之病,防治之策。
现代人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复杂,生活方式也逐渐趋向不规律、不健康,加上心理压力大,导致身体健康逐渐受到威胁。
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是人们现代生活的追求。
因此,中医保健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健康选择。
二、建设目标1.构建一整套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便捷实用;2.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好的中医护理服务,提高医疗质量;3.降低人们接受中医治疗的门槛,更好的普及中医保健知识;4.全民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为全民的健康保障。
三、建设步骤1.设计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包括网站、APP、微信公众号等多个平台;2.招聘具备中医背景的医生,并建立与系统的信息沟通平台;3.系统设置智能机器人,提供中医问诊与路线指导等服务,并设置完善的知识库;4.开展中医预约活动,接收市民预约请求,并严格把控医生的问诊质量;5.开展全民健康宣传教育推广活动,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建议,并举办中医康复体验活动等;四、解决方案1.建立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包括网站、app、微信公众号等多个平台,方便市民选择,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方式向客户提供更好、更全面的中医保健治疗服务;2.招聘专业中医师,提供线上普及中医健康知识及线下问诊、诊断、治疗以及康复服务,保护和传承中医文化;3.系统设置智能机器人,为客户提供诊断时的指导,并根据客户健康状况向其推荐保健方案;4.对接医院实体诊所,引导客户进行进一步的治疗;5.举办中医康复体验活动,为市民提供系统的中医康复体验、康复训练及自我保健指导。
五、收益分析1.为市民提供全方位更好的中医保健及诊疗解决方案;2.推动中医文化保护及传承工作;3.提高医院的知名度、产品可信度,增加潜在患者收益;4.制定全民健康计划,将中医保健服务及知识推向全民,推动全社会健康水平提升。
六、存在问题及建议1.中医保健服务和市民的接受程度有差异,此平台建设起来对于提升市民对中医的认可度是一个重要的机会,因此建议多做宣传;2.会存在信息积累不够丰富,推广难度大等问题,因此经验累积、合作中医机构的搭建等也需要同步进行;3.平台信息安全及私人信息保护等问题也要引起重视。
2023年治未病实施方案
![2023年治未病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6f8d1f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bb.png)
2023年治未病实施方案一、背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人们的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因此,治未病(以未病治病)成为了当前健康领域的一个重要理念。
二、目标本方案旨在通过推动和实施治未病理念,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和人群健康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
三、方案内容(一)倡导健康生活方式1. 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向公众普及科学的健康生活方式,例如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并提供相关指导和支持。
2. 加强体育锻炼和运动推广,通过免费健身活动、健康大讲堂等形式,鼓励人们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并建立一套完善的体育设施。
3. 鼓励公民自行种植蔬菜和水果,提高人们对健康食品的认识和选择。
(二)落实定期健康检查制度1. 建立健康档案制度,将个体的健康状况、疾病史等信息进行整理和记录,并定期进行健康评估和检查。
2. 推广智能健康监测设备,鼓励人们使用智能手环、智能体重秤等设备,定期对关键健康指标进行监测和记录。
3. 建立家庭医生制度,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咨询和管理服务,并协助居民进行定期健康检查。
(三)加强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1. 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鼓励中医药医生参与治未病工作,提供中医药预防和康复服务。
2. 推动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的发展,充分发挥中西医的优势,提供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3. 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推动中医药治未病理念和方法的深入研究和应用。
(四)开展健康扶贫工作1. 支持贫困地区建立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项目,提高贫困人口的健康水平和健康素养。
2. 加大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力度,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的医疗服务水平和医疗保障能力。
3. 组织健康扶贫志愿者,开展健康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的健康意识。
四、实施保障(一)加大财政投入1. 增加健康领域的财政预算,用于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健康教育、健康促进项目等。
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
![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844c38d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df.png)
县中医医院2020年中医治未病服务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为深入开展“治未病”工作, 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面向社会开展经常性的中医药预防疾病与养生保健服务活动, 是中医药特色卫生服务机构一项重要任务, 为满足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实际需求, 我院决定筹建“治未病中心”, 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如下:工作计划:1.由治未病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具体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的制定。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医院现有的“有人才、有平台、有人气、有效果”等优质资源, 重点在于加强运用中医药理论, 尤其是中医治未病和养生保健理论指导居民预防调摄、养生保健, 增强居民防病治病意识, 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调护、愈后防复的目的。
2.加强中医队伍建设, 做好相关人员专业培训, 制定适宜的相关中医健康教育内容, 完善服务流程, 把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教育贯穿到健康服务工作中去。
3.加大“治未病”科的宣传力度, 通过院内宣传栏及发放宣传资料普及大众对治未病的认识, 提高人们对中医预防的认识。
内容实用化、大众化、特色化、丰富化, 形式多样化。
4.开办院外义诊咨询活动, 深入社区、开设中医知识系列讲座, 普及中医治未病知识, 传播中医文化。
5、根据治未病科人员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确定不同的研究方向, 积极开展有特色的服务项目: 拔罐、刮痧、灸法、中医减肥、推拿等干预治疗、同时根据不同中医体质人群制定不同的养生方案。
6.加大对中西医体检宣传, 增加体检人数。
7、提高科室人员的业务水平, 加强科室内部学习, 同时通过外出考察等方式增加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
8、加强学科内涵建设, 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计划本年度初步形成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框架, 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 基本满足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得、多层次多样化的预防保健需求。
实施方案:一、目标1.建立、完善体检中心。
中医“治未病”干预(保健)操作方案
![中医“治未病”干预(保健)操作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0af9ea910ef12d2af9e798.png)
广东省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络建设工作指导手册分册2中医“治未病”干预(保健)操作方案广东省中医药局广东省中医“治未病”指导中心2015年7月目 录1.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干预(保健)操作方案 (3)1.1老年人中医干预(保健)操作方案 (3)1.2 0-6岁儿童中医干预(保健)操作方案 (3)1.3糖尿病患者中医干预(保健)操作方案 (3)1.4高血压患者中医干预(保健)操作方案 (4)1.5孕产妇中医干预(保健)操作方案 (4)2.九种体质人群中医“治未病”服务干预(保健)操作方案 (5)2.1平和质 (5)2.2 气虚质 (5)2.3气郁质 (6)2.4痰湿质 (7)2.5 阳虚质 (8)2.6 阴虚质 (8)2.7 湿热质 (9)2.8 瘀血质 (10)2.9特禀质 (11)3.常见病前状态人群中医“治未病”服务干预(保健)操作方案 (12)3.1 疲劳人群的中医健康管理 (12)3.2 睡眠不良人群的中医健康管理 (14)3.3 易感冒人群的中医健康管理 (15)3.4 腰腿不适人群的中医健康管理 (16)3.5 血脂偏高状态人群的中医健康管理 (17)1.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干预(保健)操作方案1.1老年人中医干预(保健)操作方案老年人健康干预措施通过宣教,由医师传授指导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自我实施,具体操作详见宣教处方(分册3)。
1.2 0-6岁儿童中医干预(保健)操作方案0-6岁儿童健康干预措施通过宣教,由医师传授指导儿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实施,具体操作详见宣教处方(分册3)。
1.3糖尿病患者中医干预(保健)操作方案糖尿病患者的中医健康干预方案包含患者自我实施和医师实施两部分措施。
其中自我实施部分通过宣教,由医师传授指导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自我实施,具体操作详见宣教处方(分册3);医师实施部分,有条件的机构可选择实施,包括针刺、耳穴压豆两项疗法,采用对病干预,具体操作详如下。
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建设项目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8a0696f111f18583d05ad1.png)
黄陵县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建设项目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治未病”理念和实践,是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宏伟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增强全民健康意识、提高健康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弘扬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提高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的重要动力。
为深入开展“治未病”工作,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我院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施意见》要求,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二、加强组织领导(一)成立“治未病”中心工作领导班子“治未病”中心主任:吴浩云成员:吴浩云张超拓惠莲张敏耿刘哲黎娜主要职责:1、建立质量管理工作机构,落实工作人员,做到有人管,有人抓质量管理工作。
2、制定“治未病”科发展方针、目标、任务,营造“治未病”理念及内涵文化。
3、制定质量管理工作职责,明确工作目标任务,严格考核。
(二)成立由名老中医和有关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组开展和指导相关工作专家咨询组:组长:寇俊平成员:雷俊生王世利三、基本原则1、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从中医整体观、辨证观出发,认识人的健康状态及其和谐发展,研究规律,创新技术。
2、坚持以个体人的健康状态为核心。
以身心健康及其与环境和谐一致为目标,注重对生命全过程的健康监测,研究预防和保健技术方法。
3、坚持以实践为核心。
科研来源于需求,成果服务于实践,提高“治未病”服务的技术水平。
四、实施计划措施(一)科室设置初步构建“治未病”工作平台,设立“治未病”中心(改造医院三楼两间病房)。
按照《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开展服务,提供平台的规范化建设,设立组织结构和功能定位相对独立、业务工作与医疗服务科室有机联系的“治未病”科室,建立体质辨识和风险评估、健康咨询与指导、健康干预、辅助区域等四区独立的工作场所。
购置健康状态信息采集、管理设备(建立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服务载体;购置计算机及相应的应用软件)、健康状态辨识及风险评估设备、健康干预等中医诊疗设备,全面开展“治未病”服务,为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的服务提供体系建设发挥示范作用。
广东省医疗机构中医治未病服务分级管理方案(试行)【模板】
![广东省医疗机构中医治未病服务分级管理方案(试行)【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6f5f004d6bec0975f465e2f3.png)
附件1广东省医疗机构中医治未病服务分级管理方案(试行)为贯彻落实《广东省推进中医治未病工作三年行动计划》(粤中医[2016]29号),规范发展各级医疗机构的中医治未病服务,提高发展和服务水平,推进构建治未病服务网络,促进全省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健康、持续发展,更好地为服务大众健康服务,制定本方案。
一、分级管理工作目标引导各级医疗机构规范建设中医治未病科,不断提升中医治未病服务质量和水平,增强研发能力和区域辐射影响力,发挥公立医疗机构的资源优势,支持发展社会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二、分级管理对象医疗机构的治未病科,或治未病中心、健康管理中心(治未病)、中医预防保健科,以下统称治未病科。
三、分级管理的内容按照《广东省推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粤中医〔2014〕15号)、《广东省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络建设工作指导手册》(粤中医办函〔2015〕200号)、《广东省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指南(2015年版,试行)》(粤中医办函〔2015〕199号)等文件关于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络的建设要求,以及对中医治未病服务的分类分层要求,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国中医药医政发〔2014〕3号)、《基层医疗机构“治未病”服务工作指南(试用稿)》(国中医药办医政发〔2013〕44号)等文件对治未病科的建设管理规定,制定了医疗机构治未病服务分级管理指标。
指标体系分为6级,由基本级和1A至55星A级构成。
指标内容主要涵盖治未病科的条件建设、文化建设、人员队伍建设、服务能力、学科建设、区域辐射、科研能力共六五方面。
指标体系详见附件。
四、分级管理的方式省中医药局负责治未病服务分级管理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指导工作。
分级管理的具体评价工作委托省级中医治未病学术组织承担。
按程序通过评价,治未病服务达到相应等级全部指标要求才能评为对应级别。
五、组织实施评级申报:各级医疗机构应根据分级管理的要求,对本单位的治未病科建设和服务开展自评工作,并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现场评估。
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a3ab2f783e0912a2162ad0.png)
中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中医“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方案一、基本情况xxx中医院始建于1953年。
经过 60多年的努力我院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的“二级甲等”综合性中医院,同时也是xx区中医龙头单位。
医院本部迁建已经过规委会,马上进入立项、环评、初设和概算。
于今年年底正式开工建设。
我院于成立了中医“治未病”科,面积50平方米,有体质辨识软件一件,有中医药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人员3人,开展了逐步的、有针对性、探索性的“治未病”工作。
设备有中医体质辨识系统。
开展的项目有:针对老年、慢性病、及颈肩腰腿痛的药物和非药物干预治疗,对慢支炎肺气肿、过敏性鼻炎、哮喘、慢性胃痛、虚人感冒等开展了三伏贴。
为全区中医科进行指导,治未病能力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的总体目标将“治未病科”列入我院重点建设学科,力争在前打造成为市级中医重点专科,在2020年前打造成为全国中医重点专科,形成本区域内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技术中心、研究中心和指导中心,带动全区中医治未病工作发展。
三、“治未病”服务能力建设的组织机构(一)成立綦江区中医院“治未病”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江(綦江区中医院院长)副组长:杨正弦(綦江区中医院副院长)苟洪娟(綦江区中医院副院长)代虹(綦江区中医院副书记)王成虎(綦江区中医院副院长)杨昆鹏(綦江区中医院院长助理)成员:董大俊(医务科科长)封孝和(治未病科主任)、王开莉(体检科主任)、帅永开(护理部主任)、李治(总务设备科科长)、祝光林(药剂科副科长)、明鑫(财务科科长)、许静(宣传科科长)工作职责:负责组织与协调中医治未病工作。
(二)成立綦江区中医院“治未病”专家委员会主任:杨昆鹏(副高级中医师)副主任:封孝和(副高级中医师)委员:刘启文(正高级中医师)、张宗勤(副高级中医师)、周清云(副高级中医师)、蒲朝刚(副高级中医师)、梅钟民(副高级中医师)、刘必成(副高级中医师)、代志敏(副高级中医师)、王明祥(副高级中医师)、王强(副高级中医师)、彭世敏(副高级中医师)、李芳群(副高级中医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市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中医药法》,落实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国发〔2016〕15号)和广东省中医药局《关于印发广东省推进中医治未病工作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粤中医〔2016〕29号)要求,对《深圳市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深卫计中医〔2014〕35号)进行了修订完善,形成本实施方案。
一、体系组成及功能任务
深圳市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由中医“治未病”组织管理体系、技术指导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组成。
具体组成和职责如下:
(一)组织管理体系及职能。
市中医“治未病”组织管理体系由市区卫生计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组成,其组成及职责分工是:1.市卫生计生委(中医处)是全市中医“治未病”主管部门。
负责全市中医“治未病”管理工作,传达贯彻国家和省中医“治未病”工作政策法规,组织制定实施全市中医“治未病”工作规范制度,组织开展全市中医“治未病”督导评估等工作,并按要求向上级中医药主管部门等报告。
2.各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中医科)为各区中医“治未病”主管部门。
负责辖区中医“治未病”管理工作,传达贯彻上级中医“治未病”工作政策法规制度,组织开展辖区中医“治未病”督导评估等工作,并按要求向上级中医药主管部门等报告。
(二)技术指导体系及职能。
市中医“治未病”技术指导体系由市区中医“治未病”指导中心组成。
市中医“治未病”指导中心依托并挂靠市中医院设立,区中医“治未病”指导中心依托并挂靠区中医院设立(尚无区中医院的由区卫生计生行政管理部门指定辖区内中医药力量较强的综合医院等医疗机构或委托市中医“治未病”指导中心承担),行使“治未病”技术指导职责。
市区中医“治未病”技术指导中心职责如下:
1.贯彻落实并指导中医“治未病”服务机构实施中医“治未病”政策法规和工作规范制度。
2.协助市区卫生计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开展辖区中医“治未病”督导评估等工作,及时总结分析中医“治未病”工作情况,指导解决存在问题,及时向主管部门提供相关信息和工作建议,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制定中医“治未病”政策提供依据。
3.协助市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制定完善我市中医“治未病”相关技术标准、服务规范和工作制度,对中医“治未病”技术服务机构开展监测和评价。
4.指导所辖中医“治未病”技术服务机构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探索拓展中医“治未病”服务项目、服务方法等。
5.编写、制作中医健康教育等中医“治未病”技术服务资料,组织开展中医健康教育等中医“治未病”宣传活动。
6.指导中医“治未病”技术服务机构加强“治未病”信息化建设,完善相关信息统计报告制度。
7.组织开展相关培训工作,加强中医“治未病”技术服务机构骨干培养,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推广中医适宜技术。
(三)技术服务体系及职能。
全市中医“治未病”服务机构体系由市区中医类医院中医“治未病”中心,综合医院(含妇保院、专科医院等)、社康中心、中医馆、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保健办、健康体检中心等医疗机构中医药相关科室,以及其他体检、保健养生机构等中医药服务机构组成。
中医“治未病”服务机构主要职责:
1.贯彻执行上级制定的中医“治未病”政策法规制度,结合实际制定完善本单位的中医“治未病”工作规范。
2.按照中医“治未病”技术规范开展中医“治未病”技术服务工作。
3.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督导检查评估和市区中医“治未病”技术指导中心工作指导。
4.完善信息化建设中医“治未病”内容,做好中医“治未病”服务相关的统计、监测等工作,并按要求向上级中医药主管部门等报告。
5.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大力传播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促进市民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做好未病先防工作。
二、工作目标
2017-2018年,基本建立市区中医“治未病”组织管理体系、技术指导中心体系,以及市区中医院中医“治未病”技术服务体系。
启动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络信息平台建设。
2018-2019年,建立完善全市中医“治未病”技术服务体系,形成以市中医院为龙头,各区中医院为骨干,其他中医“治未病”服务机构为网底的深圳市中医“治未病”技术服务体系。
不断规范中医“治未病”组织管理体系、技术指导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各项工作。
建立中医“治未病”服务评价体系。
2020年,形成管理规范、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中医特色“治未病”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中医“治未病”服务需求。
建成全市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络信息平台。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建立完善中医“治未病”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并明确工作职责。
调整后的深圳市中医“治未病”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名单及职责见附件。
请各区根据机构和人员变动及时调整完善本区中医“治未病”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并发挥应有作用。
(二)完善组织架构。
请各区进一步完善中医“治未病”组织管理体系、技术指导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明确工作职责任务,完善工作机制和制度,确保中医“治未病”有效开展。
(三)加强机构建设。
市、区中医医院作为全市中医“治未病”龙头和骨干,应将中医“治未病”中心作为医院兼具管理和临床功能的一级科室,与本单位的体检部门有机融合,按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等有关要求加强中医“治未病”中心建设,按照有关规范要求设置体质辨识、健康指导、健康干预、健康宣教等区域,开展健康状态信息采集与辨析评估、健康调养指导、中医特色健康干预服务、健康宣传教育等工作,确保中医“治未病”中心健康发展。
其他中医“治未病”技术服务机构应按有关要求加强机构建设,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应参照《基层医疗机构“治未病”服务工作指南(试用稿)》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并创新拓展中医药服务。
我委将适时组织制定深圳市中医“治未病”工作规范和评价标准,规范全市中医“治未病”工作。
(四)提升服务能力。
市区中医医院等医疗机构应大力支持挂靠的中医“治未病”技术指导中心的工作,并为其开展工作提供必要保障,推动我市中医“治未病”工作发展。
中医“治未病”技术指导中心的负责人应由中医临床经验丰富、热爱中医、善于传授中医知识与技术、团结协作能力强、具有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资格、副高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承担。
加强对从事中医“治未病”服务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
加快我市“治未病”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建设,以便为制定适合我市治未病服务项目的相关标
准提供依据。
支持中医治未病相关科研项目的开展,全面提高中医“治未病”服务能力水平。
(五)落实经费保障。
一是各区卫生计生行政管理部门要将中医“治未病”指导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二是各区各单位应给予中医“治未病”技术服务部门倾斜政策,为中医“治未病”工作提供经费支持和保障,真正落实“中西医并重,预防为主”方针,从注重疾病治疗转向同时注重维护健康、发展“治未病”服务。
(六)加强督导检查。
市卫生计生委每年对我市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建设进行督导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全市通报。
各区(新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每年对辖区内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建设进行督导自查,并将自查结果上报市卫生计生委。
深圳市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建设督导评估细则另行制定。
附件:深圳市中医“治未病”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名单
附件
深圳市中医“治未病”工作领导小组
和技术小组名单
一、领导小组
组长:常巨平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
副组长:刘冬云市卫生计生委中医处处长
成员:张青献福田区卫生计生局副局长
黄辉鹏罗湖区卫生计生局副局长
陈思韩南山区卫生计生局副局长
张京京盐田区卫生计生局副局长
陈锦隆宝安区卫生计生局副局长
曾永光龙岗区卫生计生局副局长
严锡晖龙华区卫生计生局副局长
武肇玲坪山区卫生计生局副局长
谢宇航光明新区卫生计生局副局长
陈远雄大鹏新区公共事业局副调研员
领导小组设办公室在市卫生计生委中医处。
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落实领导小组议定事项;组织研究提出“治未病”工作的政策措施建议;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办公室主任:刘冬云市卫生计生委中医处处长
办公室副主任:赵曾艳市卫生计生委中医处副处长
成员:
张文市卫生计生委中医处主任科员
周柏宇市卫生计生委中医处干事
吴炫桢福田区卫生计生局医政中医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