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号中国史每日一练参考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青州兵

2.士家制

3.都督制

4.领兵复客制

5.送兵制

6.北府兵

7.府兵制

8.折冲府

9.募兵制

10.牙军

11.神策军

12.留后

13.保甲法

14.八字军

15.猛安谋克制

16.领户分封制

17.怯薛

18.卫所

19.锦衣卫

20.绿营

二、简答论述

1.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简述辛酉政变及其影响

3.论述天京事变原因、影响

4.洋务派所办民用企业的特点

5.比较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

6.论述1895~1919年中日两国的政治与文化关系。

7.论述革命派和改良派的大论战

青州兵:是曹操占据兖州后改编降卒中精锐者组成的军队。东汉末年,董卓专权,曹操逃出洛阳,到陈留聚兵五千人,参加讨伐董卓的联军。192年,青州黄巾军攻杀兖州刺史,曹操入据兖州,击败黄巾军,收受降众 30 余万,男女百万人口,改编其中精锐者,号称“青州兵”,从此势力大振。

士家制:士家制是三国时期魏国推行的一项军事政策。魏制,士兵及其家属另立户籍,称为“士家”,以保证有足够的兵源和防止士兵逃亡。士家集中居住在邺城一带,由军营或郡县管理,社会地位很低,士家的子孙必须世世代代当兵,娶妻也必须是士家的女子。士家制保证了曹魏的兵源,是曹操称霸北方的重要条件。

都督制:东汉末年以来,各地豪强大族纷纷建立地主武装。他们归附曹操以后,曹操仍使统领各自的部众,这样有利于笼络豪强大族,但不利于统一指挥,于是在数只队伍之上设立都督,作为某一次战役或某一防区军队的统帅。

都督是中央官,其统领的军队也成为中央军。曹丕即位后,正式建立都督制,都督是驻防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有时兼领一州或数州的刺史,由于都督权力过重,并且逐渐转化为地方官,导致后来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领兵复客制: 领兵复客制是东吴政权用来保障士家大族利益的一项制度。国家允许官僚大族所占有的佃客免除赋役,称复客。同时,大族将领可以拥有私兵部曲,父子相传,兄死弟及,代代相袭统兵,即世袭领兵。这样的制度被称为领兵复客制。由于东吴政权的培植,江南豪族力量发展迅速,逐渐形成了南方的门阀士族。

送兵制:东晋时期实行的一种维护门阀士族特权的制度。规定方镇将领离职,政府送给相当数目的兵员,称为送故。国家的兵员由此流入私门,成为私家劳动力,而又由国家提供给养。从而增强了世家大族的势力,削弱了国家实力,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

北府兵:北府兵是东晋孝武帝初年,由谢玄组建的一支军队。孝武帝继位后,谢安执政,他任命谢玄为兖州刺史,招募京口的北方流民和江淮民兵,训练一支精锐的新军。因东晋时将京口称为北府,后谢玄又任徐州刺史,治京口,故时人称这支军队为“北府兵”。北府兵的军事实力使它成为东晋各政治集团争夺的对象,其将领也是左右东晋政局的重要力量。

府兵制:府兵制是中国古代兵制之一,肇始于西魏,由宇文泰创设,是西魏、北周、隋以及唐前期的军事制度。府兵最初是职业兵,兵士皆入兵籍,不属州县地方管辖,其家属则单独编为军户。隋改革府兵制,使府兵制下的军人同时也是均田制下的农民。府兵免除租调力役,平时耕作生产,有轮番戍卫和随军出征的义务,出征时自备衣粮,兵农合一,寓兵于农。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其民族色彩近乎消失。 唐中后期,随着均田制被破坏,府兵制难以为继。

折冲府

唐代府兵基本单位名,由统军府改革而来,遍布全国各主要州,皆有名号,有折冲都尉、左右果毅都尉,领所属备宿卫,出师则总领军器、粮草、物资、传点等事。以善骑射者为越骑,余为步兵。属员废置略有变化。天宝中随着府兵制的瓦解停止上下鱼符及上番、发兵活动,天宝末虽保其官员和兵额,已有名无实。

募兵制:募兵制的实施是为了弥补府兵制难以为继而造成的兵源不足。唐玄宗时期,随着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府兵制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随着府兵制的破坏,募兵制日益盛行。①723 年,玄宗募 12 万人宿卫京师,称“长从宿卫”,后改称“彍骑”。②737年,募边镇戍兵,称“长征健儿”,又称“官健”。③影响:由招募制的雇佣兵、职业兵代替了征兵制的义务兵。 到开元年间,府兵制已基本被募兵制所取代。募兵制实施后, 逐渐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使唐朝后期军事动荡不安。

牙军

唐朝后期节度使的亲兵名称。主将所居之城因建有牙旗,故称牙城。唐代节度使的官署称为使牙,节度使专门组织一支保护牙城与使牙的军队,叫做牙军,或称衙兵。他们有时也被派到外地作战。牙军是藩镇中最精税的军队,由节度使派遣心腹将领统管,是他们对抗朝廷﹑进行割据的重要工具。由于牙军在藩镇军队中地位重要,故所得赏赐极为优厚。他们往往父子相承,世代从军,姻族相连,形成桀骜不驯的骄兵集团,有的节度使反而受到他们的控制。牙兵们稍不如意,就聚众

闹事,废立主帅,有同儿戏。唐后期不少节度使就是由牙军所废立的。

神策军

唐代后期主要的中央禁军。本是陇右节度使所属驻守临洮城西的军队,安史之乱中,这支军队千余人奉调入援,后改编为皇帝禁军,并扩充发展成为兵力号称15万的最大的中央军。神策军后被宦官控制,神策军的实际指挥官左右神策护军中尉均由宦官担任。宦官控制神策军,同时也控制了长安城及整个关中地区,从而造成宦官集团长期专权的局面,它对唐后期的政治和社会有重大影响。此军唐亡始废。

留后

唐官名。唐代中后期,节度使临死或有特殊事故时,往往以子弟或亲信将吏代行其职务,称“节度留后”。也有掌权之将领于节度使出缺时自称“观察留后”者,事后多由朝廷予以追认。唐后期藩镇往往因擅立留后而与朝廷发生争执甚至冲突,因此形成动荡割据局面。

保甲法:把农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作保丁,选取殷实之家中有“才勇”的人充当保长、大保长或都保长。 农闲时集合保丁,练习武艺。每一大保须于夜间轮派保丁值班巡查。实行保甲法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同时也是募兵制向征兵制过渡的一种尝试。

八字军

南宋初太行山抗金义军。建炎元年(1127年),宋将王彦北进战败,与士兵面刺“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字,在共城西山坚持抗金,称八字军。后王彦奉宗泽令,率部一万余人南归,八字军主力成为南宋正规军,其他各部仍在当地继续抗击金军。

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制是金代一种军民合一的基层组织制度。猛安谋克原是女真人在氏族社会末期的组织,阿骨打称帝后对其加以改进,扩充、整顿全国和归附部族的军队,推行猛安谋克制。规定每300户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民户壮丁皆是士兵。凡猛安谋克户,平时从事生产活动,战时自带器甲出征。猛安谋克制不仅节约了开支,还使军队有较强的战斗力。

领户分封制:成吉思汗为了巩固统一,加强统治,打破了原来的氏族组织,实行领户分封制。成吉思汗将全国的牧民按地区编为十﹑百、千﹑万户,各设长以统领之。其中,万户长和千户长由成吉思汗直接分封。封户平时畜牧生产,并须向领主提供赋役,若遇战争,则要在领主的率领下作战。这种领户分封制是一种军政合一的体制。

怯薛:蒙古和元朝的禁卫军。成吉思汗称汗后,下令挑选各部贵族子弟及自由民中有技能身体健全者,组成一支一万人的怯薛,即禁卫军。这支军队由他直接指挥,驻扎在他的殿帐周围,分为四班,由四个亲信的那可儿任怯薛长,每三日轮流值班。怯薛是蒙古军的精锐,也是对地方加强控制的武装力量。

卫所

“卫所制”是明代最主要的军事制度,由明太祖朱元璋创立。明代开国初期,国家财力有限,为了满足壮大武力,扩充兵员的需要,朱元璋开始设置卫所,军民分籍,实施“卫所制”。“卫所制”规定军队士兵的主要来源为“籍选”,即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