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目标导学式”主题教研案例

合集下载

历史教研活动主题设计(3篇)

历史教研活动主题设计(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学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智慧。

然而,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往往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问题。

为了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特此设计本次历史教研活动,以“穿越时空的对话:历史与现实交融的探索”为主题,旨在通过历史与现实交融的探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提升历史素养。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的历史教学水平,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 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历史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三、活动内容1. 主题讲座邀请历史教育专家或资深历史教师进行主题讲座,分享历史教学经验,探讨如何将历史与现实交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

2. 课堂观摩与研讨组织教师观摩优秀历史课堂,分析课堂中的亮点和不足,共同探讨如何将历史与现实交融,提升教学效果。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教学案例,分析案例中如何将历史与现实交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并探讨如何在自己的教学中借鉴和运用。

4. 专题研讨围绕“历史与现实交融”这一主题,组织教师进行专题研讨,分享各自的教学经验和心得,共同探讨如何将历史与现实交融,提升教学效果。

5.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历史知识竞赛、历史剧表演、历史人物访谈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历史的魅力,提升历史素养。

6. 课题研究鼓励教师开展关于“历史与现实交融”的课题研究,探讨如何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提升历史教学效果。

四、活动安排1. 活动时间:为期一周的教研活动,每天安排2-3个环节。

2. 活动地点:学校会议室、历史教室、多功能厅等。

3. 参与人员:全校历史教师、部分其他学科教师、学生代表。

4. 活动流程:(1)主题讲座: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时间为2小时。

(2)课堂观摩与研讨:观摩优秀历史课堂,研讨时间为2小时。

历史学课教研活动主题(3篇)

历史学课教研活动主题(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承文化、启迪智慧、塑造人格的重要使命。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成为历史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为了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推动历史学科的发展,本次教研活动以“传承历史智慧,启迪未来视野——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策略探讨”为主题,旨在通过研讨交流,共同探讨历史教学的有效途径,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活动目标1. 深入理解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明确历史教学的方向和目标。

2. 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策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活动内容1. 开幕式及主题报告(1)主持人介绍活动背景和目标。

(2)邀请知名历史教育专家进行主题报告,深入解读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2. 分组研讨(1)分组讨论:针对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将其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2)交流分享:各小组派代表进行交流分享,分享研讨成果,互相借鉴学习。

3. 课堂教学观摩(1)观摩优秀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学习他们在核心素养教学方面的成功经验。

(2)课后进行点评,分析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4. 专题讲座(1)邀请历史学科专家进行专题讲座,针对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2)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核心素养在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5. 教学设计展示与点评(1)教师展示自己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等。

(2)专家和同行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6. 总结与反思(1)主持人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强调核心素养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2)教师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四、活动时间及地点1. 时间:为期两天,具体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历史教研活动案例(3篇)

历史教研活动案例(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历史学科的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科素养,我校历史教研组于2021年9月开展了一系列历史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课题研究等形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活动目标1. 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3.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 深化课题研究,促进历史学科的发展。

三、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1)活动时间:2021年9月15日(2)活动地点:历史教研组办公室(3)活动内容:针对即将到来的学期,教研组全体教师共同备课,共同研讨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资源等。

(4)活动成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计划,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方法。

2. 教学观摩(1)活动时间:2021年9月30日(2)活动地点:多媒体教室(3)活动内容:由教研组长主持,邀请一位优秀教师进行公开课展示,全体教师参与观摩和评课。

(4)活动成果:通过观摩和评课,教师们对课堂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学到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3. 课题研究(1)活动时间:2021年10月15日(2)活动地点:历史教研组办公室(3)活动内容:针对当前历史学科的热点问题,教师们分组进行课题研究,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4)活动成果:形成了多个有针对性的研究课题,为历史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4. 教学研讨(1)活动时间:2021年11月15日(2)活动地点:历史教研组办公室(3)活动内容:针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们进行研讨,共同寻找解决方法。

(4)活动成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策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活动总结通过本次历史教研活动,教师们在教学水平、专业素养和课题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改善。

教研典型案例初中历史(3篇)

教研典型案例初中历史(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校历史教研组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以《中国古代史》课程为例,进行了一系列教学实践探索。

以下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

二、案例描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勇于担当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例如,在学习《秦朝的统一》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1)秦朝统一六国的原因是什么?(2)秦朝的统一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3)秦朝的统治方式有哪些特点?3. 课堂讨论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共同总结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

4.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三)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2. 教学不足(1)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讨论环节较为被动。

(2)教师对历史事件的解读不够深入,未能充分挖掘历史事件的内涵。

3. 改进措施(1)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深入研究历史事件,提高教学深度。

(3)结合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

三、案例启示1.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加强教学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高中历史教研活动案例

高中历史教研活动案例

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历史教研组决定开展一系列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研讨交流等形式,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确保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2. 通过集体备课,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教学资源共享的良好氛围。

4.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三、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1)备课内容:本次集体备课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外历史纲要》第一单元“夏商西周: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为主题。

(2)备课流程:① 主备人介绍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② 参与教师针对教学目标、重难点进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③ 主备人根据讨论结果,完善教学设计;④ 参与教师对完善后的教学设计进行试讲,并提出改进建议;⑤ 主备人根据试讲情况,再次修改教学设计。

2. 教学观摩(1)观摩内容:由主备人进行公开课展示,课题为《夏商西周: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观摩流程:① 主备人进行公开课展示;② 参与教师认真听课,做好笔记;③ 公开课后,参与教师进行评课,提出优点和不足;④ 主备人针对评课意见,进行教学反思。

3. 研讨交流(1)研讨主题: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2)研讨流程:① 参与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经验;② 教研组长针对分享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③ 参与教师就研讨主题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④ 教研组长对讨论结果进行梳理,形成共识。

四、活动总结本次高中历史教研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目标。

以下是活动总结:1. 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今后的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

2. 集体备课环节,教师们积极参与,共同完善教学设计,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历史专题教学实践案例(3篇)

历史专题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学科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

为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本案例以“从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为主题,通过专题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的沧桑巨变,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鸦片战争、甲午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掌握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历史人物评价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甲午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

2. 教学难点: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影响,以及评价历史人物。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一幅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地图,引导学生思考:这幅地图反映了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幅地图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领土被侵占的严重局面。

(二)新课讲授1. 鸦片战争: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引导学生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2. 甲午战争:介绍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结果,引导学生思考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 辛亥革命: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革命过程、成果,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 五四运动:介绍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运动过程、成果,引导学生思考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5. 新中国成立:介绍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地位。

6. 改革开放:介绍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政策、成果,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开放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三)小组合作探究1.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总结出该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影响。

历史教研活动记录案例

历史教研活动记录案例

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学科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为了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历史教研组于2022年10月20日开展了以“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学的有效策略”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观摩、教学研讨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历史教学能力,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

二、活动目的1. 通过集体备课,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把握。

2. 通过课堂观摩,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3. 通过教学研讨,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促进教师共同成长。

三、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本次集体备课的主题为“中国古代史”,备课内容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

备课过程中,教师们积极参与,共同探讨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融入教学实践。

2. 课堂观摩观摩课由我校历史教研组优秀教师张老师主讲,课题为“唐朝的繁荣”。

张老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等多种形式,将抽象的历史知识具体化、生动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互动良好,课堂气氛活跃。

3. 教学研讨观摩课后,教研组成员围绕以下问题进行研讨:(1)张老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2)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融入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4)如何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四、活动总结1. 集体备课环节,教师们对新课程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力保障。

2. 课堂观摩环节,教师们学习了张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借鉴。

3. 教学研讨环节,教师们共同探讨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策略。

4. 本次教研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

五、活动反思1. 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紧跟时代步伐,将新课程理念融入教学实践。

2.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初中历史教研主题案例(3篇)

初中历史教研主题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成为历史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案例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主题,通过开展一系列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案例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

2.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4.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案例实施(一)课前准备1. 教师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

2. 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明确教学目标、教学步骤和评价方式。

3. 教师将学生分组,每组6-8人,确定各组成员的分工。

(二)课堂教学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2. 探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小组合作探究各小组分别选取一个历史时期,探究该时期的政治制度,包括君主制、分封制、郡县制等。

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查阅资料、整理信息、分析问题。

(2)小组展示交流各小组将探究成果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各时期政治制度的利弊,探讨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强调政治制度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三)课后拓展1.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探究报告。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围绕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利弊展开讨论。

四、案例评价1. 学生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历史素养。

2. 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3. 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4. 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得到激发,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观。

五、案例反思本案例通过探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提高了历史素养和探究能力。

历史课堂教育教学案例(2篇)

历史课堂教育教学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历史课堂教育教学逐渐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和素养提升。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实效,本案例以“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为主题,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设计,旨在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历史,感受文化的多样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丝绸之路的起点、途经国家和终点,掌握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城市和贸易商品。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融,体会多元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多媒体展示:播放丝绸之路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丝绸之路的概念。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丝绸之路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二)新课讲授1. 丝绸之路的起点与终点:引导学生根据地图找出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了解其地理走向。

2. 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城市:介绍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城市,如长安、洛阳、敦煌、波斯、罗马等,让学生了解这些城市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和作用。

3. 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商品:介绍丝绸之路上的主要贸易商品,如丝绸、瓷器、茶叶、香料、珠宝等,让学生了解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

4. 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引导学生分析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如佛教的传入、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等,让学生感受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魅力。

(三)课堂活动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丝绸之路上的城市,讨论该城市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并制作成PPT进行展示。

2.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商人、僧侣、使者等角色,模拟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

(四)总结与反思1. 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2. 反思:让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初中历史导学课教案

初中历史导学课教案

初中历史导学课教案
主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封建制度、儒家思
想的影响以及中央集权制度等内容。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引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引起学生对本节课内
容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你知道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样子的吗?
二、展示知识点(15分钟)
1. 讲解封建制度:介绍封建制度的定义、特点以及在古代中国的具体体现。

2. 探讨儒家思想的影响:讲解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对政治制度的影响。

3. 理解中央集权制度:介绍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背景、特点以及对国家统一和稳定的意义。

三、梳理知识要点(10分钟)
1. 回顾封建制度、儒家思想的影响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让学生对这些知识点有一个整
体的认识。

2. 提出问题:你认为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是如何影响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
四、小组讨论(15分钟)
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所学内容展开讨论,并总结各小组的看法。

2. 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五、课堂总结(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对社会的影响。

2. 提出问题:你认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相似之处或不同之处?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写一篇关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小结。

2. 提醒学生按时提交作业,并为下节课做好预习。

以上为初中历史导学课教案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历史教研主题及相应的活动目标举例

历史教研主题及相应的活动目标举例

历史教研主题及相应的活动目标举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一、主题:古代文明的传承与影响活动目标举例:1.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明的兴趣与探索欲望,让他们深入了解古代文明的社会制度、文化传承及其对后世的影响;2. 通过模拟古代社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古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增强他们对古代文明的体验与感受;3. 开展关于古代文明的讨论与研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二、主题:历史人物的价值观念与个人影响活动目标举例:1. 让学生通过研究历史人物的生平与事迹,了解他们的价值观念,并探讨这些价值观念对社会的影响;2. 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的领导力、勇气和魅力等方面进行研究,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3. 鼓励学生通过历史人物的例子,关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观念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主题:历史事件的影响与启示活动目标举例:1. 通过深入研究历史事件,让学生领会历史事件对当下社会的影响,进而思考其深层次的启示;2. 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事件的模拟演练,让他们亲身感受历史事件的复杂性与影响;3.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促进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思考与理解。

四、主题:历史文化与全球化活动目标举例:1.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2. 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影响与作用,探讨历史文化对当下世界的影响;3. 通过实地考察、参观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历史文化带来的冲击与融合,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流能力。

五、主题:历史观念与现代社会活动目标举例:1. 通过对历史观念的研究,培养学生对历史演变规律的认识和理解;2. 引导学生关注历史观念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与现实意义,促进他们对历史观念的思考与创新;3. 培养学生对历史观念与现代社会的关系进行多角度思考,提高他们的历史智慧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这些历史教研主题及相应的活动目标举例,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培养他们丰富的历史知识与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历史校本教研活动案例(推荐5篇)

历史校本教研活动案例(推荐5篇)

历史校本教研活动案例(推荐5篇)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历史校本教研活动案例(推荐5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历史校本教研活动案例(推荐5篇)》。

第一篇:历史学科校本研修方案历史学科校本研修方案一、指导思想:高中课程改革层层深入,四川课改也势在必行。

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准和教学业务水平,更新观念,提升能力,完善自我,提高素质,适应现代课堂,走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特制定个人研修及专业成长规划,具体内容如下:二、研修目标:1、集体培训和个人研修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岗敬业,乐于奉献,铸就良好的师德师风。

2、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手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

3、教学和研究相结合,掌握教育科研的理论和方法,掌握新的教育技术和手段,提升驾驭课程的能力,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争取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学者型的教育者;推动本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4、推动改善学校教育教学环境,解决在新课程改革中面对的各种实际具体问题和困难,总结和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给我校课改工作起示范带头作用。

5、建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交流、勇于探索的学习型组织。

三、研修任务1、阅读并熟悉新课改以后的课程标准和各种版本教材;订阅《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等校阅刊物;阅读五本以上历史专著;2、研究多媒体手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3、探索有效的集体备课形式;4、组织好学校的各项历史教学研究活动;5、进行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争取三年内培养五位青年历史教师。

四、研修形式:1、创新常规教学工作规范教学行为,做好教学常规指导工作。

在教师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学科教师再集体备一部分课程,并做好课讲评工作。

2、潜心课题研究工作实施课题带动策略,提升素质。

和实验教师一起,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探索,解决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使教研回归教学,使新思想、新做法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

初中历史教研案例(3篇)

初中历史教研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初中历史课程的改革,历史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价值,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我校历史教研组开展了以“探究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价值”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二、案例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繁荣和衰落过程,掌握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

2.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案例实施1.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重要节点。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丝绸之路的基本知识,收集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故事、文化习俗等。

2.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丝绸之路地图,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在历史上有什么作用?(2)新课讲授1)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教师讲解丝绸之路的起源,从张骞出使西域开始,逐步发展成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

2)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教师介绍丝绸之路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的传播,阿拉伯数字、火药、指南针等科技发明的外传。

3)丝绸之路的繁荣与衰落教师分析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如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频繁等;同时,介绍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如战乱、贸易路线的改变等。

(3)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引导学生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4)课堂小结教师总结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价值,强调丝绸之路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推动世界文明发展方面的作用。

3. 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课后,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总结自己在学习丝绸之路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2)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初中历史“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分析

初中历史“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分析

初中历史“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分析作者:曹小霞来源:《学周刊》2021年第08期摘要:初中历史教学受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做出了一定的调整,但是仍存在不足,难以优化课堂教学目标。

因此,全面深化历史课程改革,优化教学模式尤为紧迫。

经过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发现,历史课中实施“目标导学”模式,可改善课堂结构,以目标为导向,组织有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活动,使师生在交流探究中完成教学任务,以确保课堂目标的全面落实,促进学生历史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核心素养的发展。

本文在对“目标导学”教学模式概括论述的基础上,针对初中历史课运用这种教学模式的积极作用进行分析,并提供应用此方法的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目标导学;教学实践;实施策略新课程标准对学科教学有新要求,初中历史教学改革要以其为指导,逐渐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学生自学能力低,综合素质难以获取预期的发展,历史课整体效益差,无法满足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

初中历史课创新过程中实行“目标导学”课堂模式具有积极作用,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具体操作中建构多维交互性的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按照导学设计一步步完成探究讨论。

这样的历史课始终围绕着学生推进,师生在通力配合下实现教学目标,使教学期望值与实际保持一致,同时协助学生提高历史自学能力,发展历史思维,促成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一、“目标导学”教学模式概述“目标导学”教学模式是在结合布鲁理论研究,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特点、规律基础上建构而来,是一种提前预设目标,并以其作为本节课导向,然后组织交互型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目标驱动以及有效的导学下发挥主体性,积极性强,愿意参与互助学习,主动投入探究的一种教学模式。

借助于多元化教学活动,发展思维,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能收获新知识,还能渐渐摸索和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自学能力会有较大提升。

教师全程参与教学活动,与学生互动,做好引导,启迪智慧,同时开展个别指导,师生有效交互,让所有学生都能在课堂消化所学内容,做到扎实掌握,及时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初中历史主题式教研(3篇)

初中历史主题式教研(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历史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知识的探究性和实践性。

主题式教研作为一种新型教研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本教研活动旨在通过主题式教研,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初中历史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2. 培养教师运用主题式教学策略进行历史教学的能力。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4. 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活动主题以“中华文明史”为主题,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特别是中国古代史的教学策略。

四、活动时间2022年9月20日(星期二)下午2:00-5:00五、活动地点学校会议室六、活动流程1. 开场致辞(10分钟)由教研组长主持,介绍活动背景、目标和流程。

2. 主题讲座(30分钟)邀请资深历史教师或教研员进行主题讲座,讲解中华文明史的教学要点和策略。

3. 小组讨论(60分钟)将教师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有哪些?(2)如何运用主题式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如何将中华文明史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4. 小组汇报(30分钟)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和心得体会。

5. 总结与反思(20分钟)由教研组长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并对教师提出改进建议。

七、活动准备1. 提前收集相关教学案例和教学资源。

2. 准备主题讲座的PPT。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讨论记录表。

4. 准备汇报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八、活动预期成果1. 形成一套适合初中历史教学的中华文明史主题式教学方案。

2. 提高教师运用主题式教学策略进行历史教学的能力。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4. 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八年级历史教研活动案例

八年级历史教研活动案例

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八年级历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八年级历史组于2021年11月10日开展了以“如何有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互动研讨等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认识,明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

2. 通过集体备课,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 通过教学观摩,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4. 通过互动研讨,共同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活动过程1. 集体备课活动开始,八年级历史组全体教师对本周将要讲授的课题进行了集体备课。

首先,由备课组长对教材进行分析,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

然后,各位教师针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堂组织等方面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最后,备课组长对集体备课成果进行总结,形成统一的教学方案。

2. 教学观摩备课结束后,由一位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观摩。

该教师精心准备,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将知识点讲解得深入浅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观摩过程中,其他教师认真记录,仔细观察,对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进行分析。

3. 互动研讨观摩课后,全体教师围绕以下问题进行互动研讨:(1)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如何处理课堂突发事件?(4)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在研讨过程中,各位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如:(1)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课堂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4)加强课堂纪律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 总结反思活动最后,备课组长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强调以下几点:(1)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2)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历史课教研活动案例

历史课教研活动案例

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校历史教研组决定开展一次以“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观摩、教学反思等形式,探讨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历史教学的理解和认识,明确历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2. 通过集体备课,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 通过课堂观摩和教学反思,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反思能力。

4.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三、活动内容(一)集体备课1. 主题确定:围绕“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这一主题,教师们共同探讨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有效运用史料、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等。

2. 内容讨论:针对每个问题,教师们各抒己见,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心得。

例如,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的教师提出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开展小组合作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教学设计:教师们根据讨论结果,共同完成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目标明确,符合课程标准。

- 教学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

- 教学方法多样,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 教学评价合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堂观摩1. 观摩课展示:由一位教师展示一节历史课,其他教师观摩并记录课堂中的亮点和不足。

2. 课后评课:观摩课后,全体教师进行评课。

评课内容包括:- 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 教学内容的处理是否合理。

- 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恰当。

- 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3. 反思与改进:针对评课中提出的问题,教师们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措施。

(三)教学反思1. 撰写反思文章:教师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撰写教学反思文章。

反思内容包括:- 教学中的成功之处。

- 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 对今后教学的改进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课堂“目标导学式”主题教研案例船营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教研部刘旸初中历史课的任务,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学会学史的方法、形成历史思维。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也不符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所以本次活动我们从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依据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学生的素质,提出活动的主题是探讨“目标导学式”教学模式。

通过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同伴互助解决问题,教师进一步深化和升华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放学生的学习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课前提问: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而告终,战后世界格局是怎样的?出现了什么新的特点?请同学们看教材目录部分:第四、五、六、七单元,我们看到,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亚非拉国家民族民主运动蓬勃兴起,苏联等东欧国家因社会主义改革失败而演变,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二战后的世界格局。

导入新课:(板书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点评】问题导入直入主题,不仅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又培养了学生历史学习的方法。

引导学生重视教材目录和学习主题的作用,不割裂历史,逐步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网络,从而形成大历史观。

关于二战性质的提问既做到回顾旧知,又强化了美苏的战时同盟关系,为后来美苏从战时盟友到战后敌对关系的转变做了铺垫。

【讲授新课】1、出示历史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简述杜鲁门主义等史实,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点评】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能力层次要求,明确课标要求达到的知识目标和能力层次,从而确立自主学习的任务,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对三维目标的确立和把握。

2、学生自主学习师:请同学们根据课标要求和小黑板的自学提纲,认真阅读课文第一子目的内容。

教师出示导学提纲:(1)什么是冷战政策?它的直接目的是什么?(2)冷战政策为什么是美国提出来的?(3)美国为什么不采取直接的军事行动?(4)什么是铁幕演说?(教师通过简单图示具体讲解)(5)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学生简述阅读后归纳的知识,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完成导学提纲中提出的问题。

方式上主要采取同伴互助,相互解答,对于学生自己难于解决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逐步解决,并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和落实。

【点评】自主学习环节,关键在于学生的学,学什么?怎么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课堂理念,是整堂课的基础。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结构和能力水平灵活处理。

在低年段,可以采取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或通过讨论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高年段可以采取学生自行归纳提炼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相互完善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问题分为陈述性问题和启发性问题两种。

陈述性问题即知识性问题,是课文知识的概括总结,属于“是什么”的问题,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就可以在课文中找到,如第(1)(5)题,;启发性问题不一定在书中直接找到答案,需要学生独立思考才能解决,属于“为什么”的问题,如第(2)(3)题,这些问题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迁移能力。

这个环节,问题的质量是关键。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材内容和难度,遵循由易到难,逐步深入的原则,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先是知识性问题,后是启发性问题,如以上问题可以调整为(1)(5)(2)(3)。

“什么是铁幕演说?”这一问题是课文中的小字部分,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而不需要掌握,教师导读提纲中可以不写,如果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可以讲解。

教师还可以拓展知识的内容,如“铁幕演说由英国首相提出说明了什么?”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对立是美国提出冷战政策的基础。

对于“冷战政策为什么是由美国提出来的?”的探讨,揭露了美国战后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后,妄图成为世界领袖,干涉别国事务,称霸世界的企图,也是提出冷战政策的根本目的。

“美国为什么不采取直接的军事行动?”这一问题的设计很巧妙,,既强化了冷战政策的非武装进攻形式,引入了“热战”这一概念和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又发散了学生思维,不唯教材论。

教师通过巧妙的阶梯型问题“如果你生活在二战后,最大的心愿是什么?”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培养了热爱和平的意识。

3、深化和拓展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是本节课的重点,以初中生的思维能力来说也是难于理解的内容。

教师主要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

(每组总结一个表现,提出相应问题)(1)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提出的目的?主要手段?通过梯级问题揭示杜鲁门主义以反苏反共为借口,公开干涉各国内政,从而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

它是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的宣言书,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

标志着美苏由战时的盟友走向公开对抗。

(2)马歇尔计划: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引导学生思考:“美国真的如此慷慨吗?它想达到什么目的?你怎样看待马歇尔计划?”让学生明确“马歇尔计划”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它的实施,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确立其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

(3)“北约”组织建立。

利用简易图示,让学生说出北大西洋公约成员国,思考:为什么它是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体现?结合北大西洋公约第5条的规定,分析它是两个阵营的对立。

然后引入华约的概念。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两大军事集团日益成为美苏争霸的工具。

【点评】冷战政策的表现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师采取分组探究、问题设计、材料引用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其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表现。

在讲解时教师画出简易图示来说明两大阵营的对峙,直观、形象地看出美国对苏联、东欧在战略上形成了一个月牙形的包围圈,,利于学生对地理位置的掌握和“对峙”一词的理解。

具有启发性、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暴露了美国干涉别国内政,名义是“遏制共产主义”,实质是想称霸世界的阴谋,从而揭示了冷战政策霸权主义的实质,分析的比较透彻,主题鲜明。

如果最后再设计“请概括一下二战后的世界格局是怎样的?”作为总结,会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二、美苏争霸1、美苏争霸的背景:展示材料:“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

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

”──赫鲁晓夫这段材料表明了赫鲁晓夫什么样的战略意图?赫鲁晓夫追求与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实质上也是一种霸权政策。

从50年代后期开始,美苏争霸的局面开始形成,那么美苏争霸的情况如何呢?2、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3组,教师出示表格,请同学就阅读内容归纳整理不同时期美苏争霸的情况。

思考:从表格看出,不同时期,美苏争霸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双方互有攻守。

其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学生总结归纳出是由大国实力决定的)【讨论】美苏争霸的实质是什么?(参考书中第87页动脑筋)甲:美苏争霸的实质是不同时候制度之间的竞争。

乙:美苏争霸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

想一想,谁说的对?教师设计的提示性问题:一战、二战后,世界格局分别呈现出什么特点?对比二者,有什么共同之处?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后,美苏同样以实力为原则,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界定自己的势力范围。

实质是美苏两国在实力基础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

霸权主义的争夺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

因此我们要反对霸权主义,热爱和平。

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结束。

那么,是否出现了美国一支独大的单极格局呢,世界格局出现了什么新的特点?引出下节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点评】美苏争霸是冷战对峙的高潮性事件,跨越时间长,事件比较多、乱。

教师以表格的形式把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让学生来完成,线索清晰,既交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对于教学的难点问题,教师有效利用了教材中“动脑筋”栏目,采取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体现了面向全体的原则。

在学生遇到思维阻碍时,教师立刻调整预设方案,设计出提示性问题,引发思考,分散难点,体现了教师良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课标中要求学生“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是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是第三层次的能力要求。

这节课的两个子目都是围绕霸权主义这一主题进行的。

如果教师能和现实结合起来,在讨论题的设计上再拓展些,如霸权主义给人类进步与和平带来了哪些危害?当今霸权主义有哪些表现?我们应该怎样反对霸权主义等,就可以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现实的能力,同时也更好地落实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热爱和平的观念,充分体现了德育的渗透功能,而不是口头说教。

【小结】二战后,美苏从战时盟友关系变为战后敌对。

随着北约和华约的形成,双方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对峙。

美苏两国的争霸,不仅影响了世界和平,而且影响到世界的局势。

所以我们在高呼“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口号的同时,更应清醒的认识到遏制霸权主义的最有力措施是使更多的国家经济发展,这样才能有效的牵制大国称霸。

【点评】小节往往能深化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为学生梳理线索,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引出下文,升华情感。

教师的小节很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同时又强化了反对霸权主义这一核心主题,将课标中的三维目标有效地统一起来。

【教学反思】设计这节课的主导思想——目标导学法,即通过教师的导,提出一些知识性的或带有一点深度的启发性的问题,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会主动的自己归纳整理知识体系,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充分体现出学生才是课堂主人的教育理念。

这节课的教学,颠覆了我对课堂教学惯常的认识。

以前我认为课堂关键是教师的讲,没有教师的讲,就没有学生的学,只有教师讲到了,学生才能学会,所以每节课我从头讲到尾,但效果很不好。

由于课程任务重,课堂上几乎没有留给学生自我阅读、解答问题的时间,凡事亲历亲为才可放心。

课堂提问也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上,一般采取问答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只是识记一些基础知识,以应对考试,基本没有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时间久了,学生也失去了思考的兴趣,课堂成了我的“一言堂”。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的感受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思辨的平台,教会学生终身受益的思维方法,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首先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给同学们充足的阅读时间和思考时间,不能因为课程任务重就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否则还是围绕教师预设的教案完成教学任务,牵着学生走,教师还是课堂的“主角”。

其次,教师的功夫在课前的备课。

根据内容和理解提出相关的问题(问题要有梯度,既有知识层面的也有思维能力运用层面的),同时根据课堂的生成性问题及时调整预设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